§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1 / 1)

《东君》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支太阳礼赞曲。

东君,一般被认为是太阳神,但是,太阳神究竟指谁,研究楚辞的书籍却很少追问。太阳神就是少昊。少昊是崇拜太阳鸟部族之帝,其名号皆与太阳、光明有关。从文献记载看,少昊氏部落集团是由许多鸟图腾的氏族部落构成的。《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说:我高祖少昊挚之其族徽就是“飞鸟负日”的复合图腾;少昊氏亦做少皞氏,“皞”字从日从皋,皋为“王鸠”之类的鸷鸟,正好与飞鸟负日的含义相同,说明少昊就是太阳神。其神形是黑色的鹰,凌家滩玉鹰正是少昊之神形(参见《巴蜀文化集刊第七卷》)。

少昊是楚国的始祖颛顼帝的叔,颛顼从十岁起辅助少昊十年。颛顼以其初封之地“高阳”为氏,常璩说“德在少昊”,正是指其太阳神、鸟崇拜而言。《说文》:“阳,高明也。”高明者何?太阳也。高明即高阳,所以,楚国祭祀太阳神少昊,本质上也是祭祀始祖颛顼帝,二者是合一的。今天的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黄震云《楚辞通论》认为,东君指的是春神,也可以作为一说。

[原辞]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①。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②。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③。长太息兮将上,心仾徊兮顾怀④。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儋兮忘归。

[注释]

① 暾(tūn):太阳初升时光明、温暖之貌。吾:日神自称。槛:窗下或长廊旁的栏杆。

② 安驱:安然驶进。皎皎:明亮貌。

③ 龙辀(zhōu):龙车;辀,古代的独辕车。雷:车行的响声。委蛇:曲折盘旋,此处指旌旗飘动貌。

④ 仾(dī)徊:同“低徊”,洪兴祖《楚辞补注》作“低徊”,迟疑不进之貌。

[赏析]

《东君》像一场气势恢宏的三幕歌舞剧,它以天地为帷幕,以太阳神为主角,以古楚子民为配角,热情地唱响了对万物的创造??者——??太阳——的礼赞颂歌。

第一幕:序曲,写太阳神黎明驭日。

整个宇宙一片阒寂,夜色如水,万灵无声。这里,除了寂静,还是寂静。渐渐地,远处的天边好像有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泻,突然,一轮红日从那缕亮晶晶的溪水中冒出头来。一幕阳光照在紫辰宫的栏杆上:太阳神苏醒啦!日出而作,忠诚履职。太阳神腾身跨上神马,轻轻拍打着宝马安步缓行,夜色渐渐消失露出曙光。序曲以“暾、照、皎皎、明”开篇,描绘了一幅日之将出时光芒喷薄而出的壮丽图景,为全诗创设一个明亮艳丽的背景,使太阳神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登场,渲染了浓郁的气氛。

继之,四至十句,写太阳神驭日行天。高天之上,太阳神驾着龙车,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云海滚滚,势若雷霆在天际轰响。既而霞光万道,熠耀长空,若彩旗迎风飘扬。太阳神扭过苍迈的头,深情地回望自己的故乡阳谷,长叹一声。他说,我将要奔驰天上,我心里犹豫迟疑又眷恋彷徨。九天之下,大地之上,众子民仰望高天上的红日,对太阳神充满崇拜和感激。他们赞美太阳神说:日出的景象光辉灿烂令人心醉,观看的人怡然自得流连忘返。

首二句写日神东君升天时的车驾威仪,实乃描摹日出时的瑰丽、壮观情景,状日有声有色,笔力镌劲。次二句写日之甫升,吞吐浮沉于云气之中,乍升乍降,犹似一将远行游子,现出低徊顾怀之情。以情状景,真遐思妙想。最后二句则写观众对这一奇观之迷醉心理,侧面描写太阳神崇高和伟大的力量。在结构上,这两句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至此是扮饰太阳神的巫师的唱词,以太阳神为主人公,以场面描写为主,配合人物的心理、神态,融合自然环境、神话传说和观众赞叹的情景,描写了太阳神黎明即起,奉公遁道,恪尽职责,和为人类驱散黑暗,辛勤劳作,慷慨无私地播种光和热的伟大人格。王夫之曾有评云:“日出逶蛇之容,乍升乍降,摇曳再三,若有低徊顾怀之状。晶光炫彩,如冶金闪烁,观者容与而忘归。此景惟泰衡之颠及海滨观日能得之。并言声色者,破云霞,出沧海,若有声也。”(《楚辞通释》)

[原辞]

縆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①。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②。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③。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蔽日。

[注释]

① 縆(gēng):同“絙”,紧急,此谓急促地弹奏。交鼓:对着击鼓。箫钟:箫声、钟声合鸣。瑶簴(jù):以美玉为饰的钟簴,簴指悬钟磬等乐器的木架。

② 篪(chí):古代竹制乐器,单管横吹。灵保:犹“灵神”,指扮日神的灵巫。姱:美好。

③ 翾(xuān):鸟轻轻飞翔貌,此处形容舞姿。翠曾:翠鸟举翅,也是形容舞姿。展诗:陈诗,唱诗。会舞:合舞。

[赏析]

第二幕:正场,写古楚子民的大型歌舞表演。

古楚子民在太阳下狂歌跳舞。鼓乐师高高地举起鼓槌,对敲乐鼓;琴师调紧了琴弦,在乐鼓声中演奏;敲钟师敲击大钟,钟架摇晃;管乐师吹奏横笛,竽笛声相和。年轻漂亮而又贤惠的女巫翩翩起舞,表达他们对太阳神的思恋。舞步翩翩像翠鸟般轻盈,载歌载舞齐声诵诗章。应着音乐旋律和着节拍,神灵纷纷前来迎接,多得遮蔽了太阳。

“承上‘声色娱人’,备述乐舞之盛。‘縆瑟’三句言乐,‘灵保’三句言舞。应律合节,乐与舞相叶也。舞者巫也,即灵保也。因乐作而思灵保之贤姱,必能妙舞,而果乐应律,而舞合节也。盖不唯人之观者,憺焉忘归;而百灵之随日者,亦群然毕集。日已上而来者多,故蔽日也。极言歌舞之盛。”(钱澄之《屈诂》)按诗中以悬钟架之摇动(“瑶虡”),形容敲钟者之亢奋用力,钟声之洪亮;以翠鸟之盘旋飞舞(“翾飞”),形容舞姿之巧美轻盈;以应律合节,形容歌、乐、舞纷作而齐一,皆精细贴切而极富表现力。

[原辞]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①。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②。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③。

[注释]

① 长矢:指弧矢星,又称天弓,由九颗星组成弓箭形,箭头常指向天狼星。天狼:星宿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是恶星。弧矢星主备盗贼,是吉星。

② 弧:木弓。反:回身。沦降:太阳西沉。援:引,拿起。北斗:星宿七星。酌:斟酒。桂浆:桂花酿制的酒。

③ 撰(zhuàn):持、握。辔:马缰绳。驰翔:飞驰。杳:幽暗,深远。冥冥:昏黑。

[赏析]

第三幕:**,写太阳神为人类消灾,挽弓射天狼。

太阳神在行车的时候,他看见了人间对他的祭祀:钟鸣鼓瑟,唱诗跳舞,一派隆重热闹的景象。于是他要为人类消除灾难,他要举起长箭去射那贪婪成性欲霸他方的天狼星,操起天弓以防灾祸降到人间,然后以北斗为壶觞,斟满美酒,洒向大地,为人类赐福,从西方落下,期待明日从东方升起。这里的一个“高”字,再次把东君那从容不迫伟大而无敌的气度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青云做衣白霓做裙裳,高举长箭射杀凶残天狼。手持天弓准备返回西方,拿起北斗七星舀取醇香酒浆。握紧手中的马缰绳高高飞驰,穿越幽黑的长夜急奔向东方。

日神以青云为衣,白霓为裳,犹如山鬼之“被薜荔兮带女萝”;河伯之“乘水车兮荷盖”,均为切合神灵身份之想象。又写其手持长矢,勇武善射,亦正符合对行于高空、光芒四射的太阳的丰富想象。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中就曾说:“把太阳神想象为一个善射者,或者想象他的武器是弓箭,也是常有的事;因为太阳的光线射来便容易使原始人起了弓箭的想象。”诗中更写这位日神以弧矢为弓,以北斗为杯,痛饮美酒,以庆祝射天狼之胜利,想象何等丰富,所塑造之日神形象性格何等豪迈!

[小结]

《东君》描写的是一位自然神——日神的形象。它反映了古先民对日即太阳这一巨大自然天体的观察和感受。日,带给人们的直接感受是光明、炽烈、辉煌,其行所至,黑暗无所藏身。正是在此感受的基础上,古人通过想象加以拟人化、性格化,从而塑造出的是一个奇丽、威武、扶正驱邪的英雄神的形象。

而诗人屈原的这篇以日神神话为素材的作品,无疑也有着诗人的思想和艺术加工。那就是诗人通过对这位太阳神英雄性格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他的报国之思和爱国之情。对上古神话进行创造性的重铸,使之服从于新的主题,是诗人屈原的一大创造,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精神和传统的重要来源。

《东君》赞颂了太阳神普照万物、惩除邪恶、保佑众生的美好品质,体现了人们对太阳神的无限感激和赞颂之情。作为祭祀太阳神的乐歌,《东君》通篇以祭者和神灵两种口吻交替歌唱,既表现了日神战胜邪恶、为民除害的英雄气概和留恋故居的温柔情怀,又描绘了初民对太阳神的崇敬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尽管《东君》的祭祀规格不及《东皇太一》,但万众聚集的参祭场面犹有过之。特别是篇末“撰余辔兮高弛翔,杳冥冥兮以东行”的点睛之笔,将前进不止、循行不息的日神形象刻画得极为饱满,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