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司命》是《大司命》的姊妹篇,是祭祀少司命神的歌舞辞。少司命的职掌,历来有主子嗣延续(近人比喻为“送子娘娘”)、主男女情缘、主灾祥等不同的说法。主子嗣说,始见南宋罗愿的《翼尔雅》:“少司命,主人子孙者也。”认为少司命是主管人间子嗣的神。后王夫之《楚辞通释》更进一步解释说:“而少司命则司人子嗣之有无,以其所司者婴稚,故曰少。”主情缘说,如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大司命主寿,故以寿夭壮老为言,少司命主缘,故以男女离合为说,殆月老之类也。”主灾祥说,如清戴震《屈原赋注》:“文昌宫四曰司命,主灾祥,《九歌》之‘少司命’也。”本书认为少司命主灾祥说比较合理。
[原辞]
秋兰兮麋芜①,罗生兮堂下②。绿叶兮素枝③,芳菲菲兮袭予④。夫人自有兮美子⑤,荪何以兮愁苦⑥!
[注释]
① 秋兰:古兰草,秋七月开花所以称秋兰。麋(mí)芜:麋,通“蘼”,即蘼芜,蘼芜是川芎的苗,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是一种香草,味辛温,治妇病。《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少阳、厥阴经。”妇女去山上采撷蘼芜的鲜叶,回来以后,于阴凉处风干,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亦可以作为香囊的填充物。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然而在古诗词中蘼芜一词多与夫妻分离或闺怨有关。
② 罗生:罗列生长。罗为动词,陶渊明诗云:“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意即绿浓红肥、明暗错落。)堂下:厅堂阶下,此处指祭堂之下。
③ 素枝:“枝”应作“华”。素华,白色的花。素:白色,有淡泊无争之意。“素华”二字,本解为素淡的花,也有版本做“素枝”就是“素淡的枝头”,但是下文有“紫茎”即“紫青色的茎”,如果这里做“素枝”就重复了,所以以“素华”解之。
④ 菲菲:草香浓郁。袭:熏染、侵袭,香气袭人。予:假借“余”,我,为群巫自称。
⑤ 夫(fú):那。美子:对他人子女的美称。子,子女。
⑥ 荪:香草名,“即今菖蒲是也”(《梦溪笔谈》)。这里是对少司命的美称。
[赏析]
第一段写众人迎接少司命。祭祀之前,人们在祭堂摆满了秋兰和蘼芜。《神农本草经》说兰花主“杀蛊毒,辟不祥……通神明”。秋兰和蘼芜必是祭祀少司命独有的祭物。秋兰花开于七月,色淡香浓,以喻生之祥。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而且秋兰和蘼芜还可以治愈妇女的病,可以充作妇女的香囊。在屈原独创的楚辞体系中,芳草又是高洁美好的象征物。楚之习俗,“春祭以兰,秋祭以菊”,此处以秋兰为祭,乃因兰为百花之首,可见对少司命的礼敬之隆。秋兰麋芜,罗列满堂;绿叶素花,香气袭人,高洁美丽而又生意盎然。妇女们在祭堂中唱歌跳舞、鼓乐鸣奏,迎接少司命的惠临。在众人的企盼中,少司命久而不至。于是主祭的巫师代表人们向他发出温情的邀请:“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犹言说,你看,世人都自有美好儿女,何劳你还如此担忧愁苦!这是一种温慰之词,希望他摆脱愁苦而快乐起来。最早注释楚辞者王逸,在其《楚辞章句》中解释“荪何以兮愁苦”句说:“荪,谓司命也。言天下万民,人人自有子孙,司命何为主握其年命,而用思愁苦也。”似乎认为少司命的执守与人的子孙年命有关。然而此句分明说有子无子并不需要他特别操心,那么少司命还愁苦什么呢?显然,少司命乃见“有子”而“愁苦”。司命,从命名上就可以知道他是主管人的生命、命运的神。司命又分为二,大司命主生死,实际上是主死,或偏重于主死亡、寿终;少司命则主生,即主对生命的守护和福佑。故诗中写他看到世人“有子”,从而表示担心而“愁苦”。盖因少司命职在使生命由幼至长不受戕害,是生命的保护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他是主灾祥(去灾呈样)的神。
[原辞]
秋兰兮青青①,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②,忽独与余兮目成③。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注释]
① 青青:通“菁菁(jīng)”,草木茂盛的样子。
② 美人:与“美子”相应,指出众美好的人。这里应是以参与祭祀的众巫来代指人间的女性。
③ 余:我,据上下文意,应即少司命。目成:通过眉目传情来结成亲好。此处指少司命与群巫情谊融洽,堂上虽然有众多美好的人,但众巫还是把眼光投向少司命。
[赏析]
第二段写少司命在极其芳香素雅的氛围中降临到祭祀堂,与众人达成默契后黯然别离。这一段是从少司命的视角中独白。前二句与第一段开头句只换了少数几个字,可视为《诗经》惯用的重章叠唱,但是意义不同。一者,少司命从祭堂中的秋兰繁茂,有绿叶和紫色花茎,看到人们对他的礼敬和虔诚,明白了众人的心意,这是“与余兮目成”的基础;二者,“秋兰”句以兴起满堂的美人,花人相映生辉。秋兰素雅,绿叶紫茎,满堂美人,俱出现在少司命的眼中,这是少司命飘然而至所见的环境,亦使少司命感到责任的重大。“忽独与余兮目成”一句,有的注解为,众美人看见少司命,人人都以为少司命独独钟情于我。而实际,从少司命的眼中写出更富神采。众美人看见少司命,目光交织,飘忽如一道道黑色的闪电,对少司命充满期待,在少司命看来,是“忽独与余兮目成”。“目成”,以目光睇视传情,生动地表现了男女之间两心相悦、深情蜜意的情景,故汪瑗说:“目成谓以目而通其情好之私也。”(《楚辞集解》)明代杨慎更赞此两句谓:“曲尽丽情,深入冶态。裴《传奇》、元氏《会真》(唐著名爱情小说),又瞠乎其后矣。”(《升庵诗话》)。然,少司命究竟是一位男神还是女神?众美人究竟是女人还是男人?似无须深究。此处“目成”亦不必拘泥于男女之情,乃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人与神之间托付与承诺的心领神会,是相互达成使命的庄重协议。人们虔敬地祭祀少司命,少司命郑重地接受众人托付给他的使命。可见,少司命对自己的职守具有神圣的使命感,是大地上的人们值得信赖的、值得托付的“好神”。与“众美人”的静默的睇视,深情的凝望,很快就要结束了,“入不言兮出不辞”,一切尽在不言中,少司命总是悄悄降临,又总是不辞而行,驾乘着疾风,高扬着云旗而去。这两句词义双美,含蕴悠长,明朝王世贞就认为两句“虽尔恍惚,何言之状也”。“黯然销魂兮,唯别而已矣”,少司命就要离开祭堂,离开深爱着他的“众美人”。临别之际,少司命强忍眼泪,依依不舍,世上最伤心的事啊莫过于活着的时候分离,最开心的事啊莫过于结交新的知己。“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入乎堂中,不闻其声;出乎堂外,不见其形;以风云为旗,任其所往可以不辞;所生离别也。……死别离乃一诀暂痛,生离别则历久弥思,故尤悲。旧相知乃视为固然,新相知则喜望外,故尤乐”(林云铭《楚辞灯》)。生离别,新相知,概括了男女之间悲欢之极致,二句简练、深刻、动情,故被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艺苑卮言》卷二,《楚辞评林》引明王世贞语)。这一段对少司命的心理探发幽微,刻画得婉曲动人,使人对少司命产生难舍难分的炽热情感。
[原辞]
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①。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②?
[注释]
① 倏:迅疾。
② 君:少司命。须:等待。
[赏析]
这一段写少司命离去后众美人对他的瞩望和遥想。首二句流露出众美人对少司命的怨望之情。“荷衣”“蕙带”通过服饰描绘少司命的美好形象,少司命穿着荷叶做的衣服,系着香草的腰带,丰神秀目,升空而起,临风飘飘,突然降临又倏忽而去。“倏、忽”二字传神地刻画出少司命作为神来去如风的特点。他来无人预知,去无法挽留,颇似无情,故众人不免生怨望。后二句是众人对少司命的悬想。因为少司命倏然而逝,众人遥想他当于夜晚住宿在天帝的郊外。“帝郊”二字写出了少司命与天帝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关系,他是天帝身边倚重之一臣,又是众生的保护神,他忠诚地恪守自己的职责,又诗意地栖居在天帝的身边。但是,此刻,少司命站在云间,如有所顾,似有所恋,如有所期,欲言又止,仿佛在等待什么人。“既目成而又他宿,不知更待何人,疑而不定之词也。”(林云铭《楚辞灯》)在祭堂的众美人或是代表众人的主祭巫师看来,立于云间的少司命是在等待自己呢,还是另有所爱,不禁心生疑惑,由“目成”的满怀希望顿生失望之情。少司命这一小小的举动就让众人惴惴不安,可见众美人对他的痴情。
[原辞]
与女沐兮咸池①,晞女发兮阳之阿②。望美人兮未来③,临风怳兮浩歌④。
[注释]
① 此章开首原有“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至兮水扬波”,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云:“王逸无注。古本无此二句,此二句《河伯》章中语也。”《考异》云:“古本无此二句。”按:“与女”二句与《河伯》中二句重复,当是由《河伯》所窜入,今删。女(rǔ):通“汝”,你。沐:洗头发。咸池:神话中的天池,日浴之处。
② 晞(xī):干,晒干。阳之阿(ē):阳谷,乃日出之处。阿,曲隅,指屈曲偏僻之处。
③ 美人:指少司命。
④ 怳(huǎng):心神不定,失意的样子。浩歌:大声歌唱。
[赏析]
经此一别,少司命去而不返,众美人日日盼望他,以致因痴情过度而生幻想。幻想来到天上,与少司命在太阳洗澡的地方一同沐浴嬉戏,把少司命长长的头发晾晒在向阳的山谷。众生与少司命相处融恰无间,足见人们对少司命的亲爱。咸池和阳之阿充满阳光,光泽灿烂,温煦融和,体现了众人对少司命的浓情蜜意,同时又烘托了少司命的美好形象。此句想象瑰丽宏伟,写法犹如《诗经·蒹葭》中所谓“宛在水中央”之情景,非实有情景,乃思念过度而心生向往之情境。然而,即便众生如此焦灼地期盼少司命的驾临,少司命仍然一去不返,似乎早已忘了众人,扔下众生不管。忘情啊,少司命让众人在各自的人生泥潭挣扎,在失意和惆怅中只有长歌当哭,以抒忧伤。此段表现了屈原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暗含对民生漠然置之的统治者的批判,然在情节结构上又为下文张本,使行文更为曲折多变。
[原辞]
孔盖兮翠旍①,登九天兮抚彗星②。竦长剑兮拥幼艾③,荪独宜兮为民正④。
[注释]
① 孔盖:孔雀翎毛制作的车篷。翠旍(jīng):亦作“翠旌”。用翡翠鸟羽毛制作的旗帜。
②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此指天极高处。抚:持。彗星:又名扫帚星,传说可以扫除一切灾害邪恶。《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天之有彗也,以除秽也。”
③ 竦(sǒng):执,持。拥:保护,护卫。幼:幼儿。艾:老人。
④ 荪(sūn):指少司命。民正:民之长官。正:令,长,谓理民事的官。
[赏析]
那么,少司命是不是忘怀了众生,弃众生而不顾呢?没有。你看他驾乘着用孔雀翎毛制作的车篷,用翡翠鸟羽毛制作的旗帜的华车,多么高贵,何等威严!轰隆如雷的车轮声从人们头顶阵阵滚来,少司命不辞劳苦,驱车登上一层又一层的天,最后到达天的极高处。但见他手持可以扫除一切灾害邪恶的彗星,威风凛凛地挺立长剑保护众生。于是人们一齐赞叹:只有少司命才是理民事的官。这句赞叹反映了人民对少司命的信赖,对没有灾难、不受损害的平安、吉祥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热切追求,从反面讽刺了那些尸位素餐,当官不为民办事,只是索取民脂民膏,不把百姓当人,不顾人民死活的,甚至压榨、盘剥百姓的统治者,也是屈原的“执政为民”的“美政”理想的体现。
王逸在其《楚辞章句》中于“竦长剑兮拥幼艾”句注云:“幼,少也,艾,长也。言司命执持长剑,以诛绝凶恶,拥护万民獉獉,长少獉獉使各得其命也。”林云铭《楚辞灯》亦云:“十年曰幼,五十曰艾。竦长剑以防老弱獉獉之害,所以为民也。”这一句是全诗的**,是少司命神武的亮相和英雄伟岸形象的定格。少司命是生命的保护神,他巨大的身形站立在天的最高层,罡风来袭,他浩瀚的长发与荷衣蕙带随风飘扬。他挺立如巨神,一手持着祛灾呈祥的彗星,一手挺立长剑保护苍生的姿势,是文学史上最光辉的形象之一。这比耸立在纽约港口高达九十三米的自由女神像更富有积极的斗争意义。他是屈原理想的化身,也更为深刻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学理想。少司命如此挚爱众生,时时刻刻地捍卫着生命。在这个充满正与邪、善与恶的世界,还必须挺着长剑才能完成使命。少司命是这样地懂得爱又这样地懂得恨,是这样地温柔善良又是这样的勇敢刚强,怎能不赢得人民的崇敬和赞颂?人民称赞少司命是为民做主的大神,而实际上正是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本质、自己理想和心愿来创造的彪炳千秋的光辉形象。
[小结]
《少司命》这首诗和《大司命》都是一方面用人物自白、倾吐内心的方式展示其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用对方眼中所见来刻画形象。由对方的赞颂从旁表现的办法,既变换角度,又内外结合,互相映衬,诗中的每一段唱词,都是既写“他”,又写“我”,采取了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辞采华丽,又韵味深长。
少司命,是一位娴静如水、秀美如花,却又凛然不可侵犯的女神。她,是一位仗剑保护人类命运的女神。她,来无影,去无踪,所至之处,芳菲袭人。顾盼之间,美目含情;斜睇之处,风情万种,勾魂摄魄。她穿着荷花衣,系着香草飘带。她的香车的车盖是孔雀翎毛做,车上旗帜翡翠鸟毛做的。她驾着香车,驰骋于九重天,秀发百尺,衣袂飘飘,风神飘逸,秀色可餐。
她在日浴之处的咸池沐浴,在太阳出入的阳谷晾晒头发,姿态极尽妩媚婉约。
在满堂的美人中,她独与“我”眉目传情,彼此心有灵犀,使“我”产生极大的幸福和快乐。然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转瞬之间,女神要回到天宫,却又停在云中,如有所待。“我”追上天宫,与她在咸池沐浴,把她的头发晒在阳谷,度过了极其美好的日子。但此后,女神一去不返。“我”徒然望空浩叹,“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却不知女神正驱车登上九重天,一手持彗星,一手高举长剑,祛除灾星,保护人类。她真是一位为民作主、刚正不阿的人类的命运的守护神啊!
《少司命》这首诗塑造的少司命形象具有崇高的格调美。她以“愁苦”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而以挺剑拥护世人的高大形象定格在篇章最后的显要位置,给人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少司命以众生之忧为忧,以庇护众生为神圣使命的伟大人格,宛然华夏民族凛然不可侵犯的圣斗战神。诗歌的想象奇特瑰丽,气势宏伟。全诗以众美人与少司命浓厚的情谊贯穿始终,给人淡淡的忧思而不失庄重肃穆。在行文章法上善于尺幅兴波,随着感情的变化而波澜曲折,扣人心弦。清人林云铭评全篇说:“与《大司命》另是一样机轴,极文心之变化,而步伐井然,一丝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