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隐忍,转守为攻(1 / 1)

法资企业施耐德,想要同正泰合资,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从1994年开始,进入中国两年的施耐德就来到中国低压电器重镇温州柳市,寻找可以合作的伙伴。最后,在柳市上千家电器生产企业中,它相中了正在崛起的正泰,而这一选择,竟然让施耐德和正泰连续纠葛了十几年。而在这十几年中,南存辉和他的正泰成长着,成熟着,在互相交往中,南存辉也学会了攻守之道,并把它用到了极致。

攻守之道,本来是军事概念。孙子兵法中提到:行军要进可攻,所向披靡;退可守,固若金汤。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攻守之道中,隐含着无限玄机,向来被古人所推崇。

攻守之道不仅适用于战场,在商业竞争中同样适用。商场,就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真正的商场高手,不仅要在这里学会面对进攻时的防守,同时也要审时度势地转入反攻,并懂得用非常手段来破解对手的凌厉攻势。

南存辉,就是一个极懂攻守之道的人,而且把攻守之道用到了极致。南存辉和他的正泰,算得上是弱者,是一个在民营企业界初长成的低压电器厂;而他的对手施耐德,称得上是一个强者,是一个世界500强企业。

这两个企业如果对抗起来,实力是否太过悬殊?胜负是否早已定性?答案当然是“不”。谁说弱者就一定会输给强者?不要忘了,两军交战,勇者胜。弱者打败强者,决不是用蛮力达到的,而是用巧劲、用出其不意的妙招办到的。

以正泰和施耐德两个公司的实力对比,正泰显然处于下风,缺乏直接对抗的能力,为了生存,正泰就必须采取侧面、迂回的策略,这样才能达到目的。这就如同在战斗中,如果自己的力量强大或者与对手的力量大致相当,那自然应当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两强相遇勇者胜”,谁先动手,谁就占得主动,胜利的天平就会偏向谁。但如果自己的力量明显弱于对手,那只有避免正面冲突,先行隐忍,然后再图良策,伺机反扑,来个后发制人,一样可以取胜。

先发制人,能够抢得先机,捷足先登;但后发制人,更能出其不意,力挫强敌。显然,在与施耐德的“对战”中,南存辉把后发制人的攻守之道用到了极致。

1994年,来到中国两年的法资企业施耐德,相中了刚刚成立不足3年的正泰,于是提出要以控股80%的条件收购正泰,而当时,刚刚确立振兴民族工业理念的南存辉果断拒绝了施耐德的要求。

1998年,施耐德再次找到正泰,以控股51%的条件寻求合作,被南存辉再次拒绝。但是,施耐德并没有就此“罢休”,还在寻找着机会。

2004年的时候,进入中国市场十几年的施耐德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十几家合资工厂,发展势头越发强劲,但他们不打算放弃正泰这块“肥肉”。而这时的正泰,已经不再是那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正泰,它的销售额度已经达到了120亿元。这一年,施耐德第三次找到正泰,并且尽了最大所能让步,以期能达成合作。施耐德抛给南存辉的条件是:双方股权均等,各占50%的股份。单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施耐德的条件是诱人的,已经放弃了控股的高比例,改为双方股份均等。

然而,让南存辉接受不了的是施耐德的附加条件:3年后,正泰要完全被施耐德收购;正泰可以保留自己的品牌,但只能定位在中低端市场,不能出口;同时,合资公司的全部高层管理人员要由施耐德委任。

实际上,这已经是施耐德做的最大的让步,毕竟在中国市场上,他还没有遇到过“对手”,而偏偏“栽”在了南存辉这里。

对于这一条件,南存辉还是无法接受。他提出合作要求:各自控股50%没有问题,但如果双方合作,正泰必须品牌自主,销售独立,管理人员也要同等安排。

当然,南存辉和施耐德的代表谁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底线,这一次,双方依然没有谈拢。最后,施耐德的代表撂下一句话:“施耐德如果不能同正泰成为朋友,那就是敌人。”恐怕,施耐德的老总心里也是非常郁闷的:只要是我想收购的,都是人家主动找上门来,为什么唯独你南存辉,居然能和我跨国巨头扳“手腕”呢?

施耐德说到做到,与正泰的合作没有达成共识后不久,施耐德就把目标转向了南存辉的老对手胡成中执掌的德力西集团,而南存辉在谈判中一直坚持的品牌独立、自主,被胡成中的德力西集团放弃了。施耐德的做法验证了“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说法。而对于施耐德这个“敌人”,南存辉并不害怕。他并不是一个愿意惹事的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他更不是一个怕事的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很显然,属兔子的南存辉更多的时候是恬淡、自然的,正如他温文儒雅的外表一样。但是,不要忘记,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而且这种“咬”,是在对手无防备的情况下的一种反击,所以,一旦被咬中,可能“后果”更严重。施耐德将正泰视为“敌人”,视为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而且一直在想办法、尽所能来打压。而南存辉所做的,就是“忍”。

终于,在忍了12年后,南存辉出手了,他将老对手施耐德告上了法庭,再加上3年反诉期,这一恩怨上演了15年。

回顾正泰与施耐德的恩怨,十几年来,双方关于收购与反收购、关于侵权与反侵权之争,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施耐德进入中国以来,利用合资、收购的手段,妄图占有中国市场。它一路从天津杀到上海,从广东杀到陕西,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正当它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将中国低压电器市场完全纳入自己怀抱中的时候,在中国低压电器的生产重镇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柳市镇,施耐德遇到了生平第一个对手——南存辉。

如果这世界上有后悔药,估计施耐德会毫不犹豫的吃了它,让时间再回到1994年;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估计施耐德无论如何也不会去招惹南存辉,而是会换一家企业,换一个人,来谈自己的合作。

在与施耐德最初交锋的日子里,南存辉无疑处于守势。“守”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文化。守不是弱者的专利,它更是一种战术,有守才有攻,只有守住了,才能再次进攻。估计南存辉自己也不会想到,与施耐德一战,就是15年。而自己在这15年里,有12年是在防守。

从1994年施耐德初识正泰,至2006年正泰起诉施耐德,12年间,施耐德同正泰进行了三次合资谈判,外资企业牵手中国民营企业“看上去很美”的合作,因为南存辉始终坚持民族品牌的主导权和控制权,而一次次破裂。

而每次谈判破裂后,施耐德就会起诉正泰产品侵权,索要巨额赔偿,不仅在中国起诉,而且在其他国家起诉,前前后后起诉了正泰多少次,南存辉已经数不过来了。

和“敌人”对战久了,南存辉摸清了“敌人”的意图:先诉讼再谈合资,合资不成则再诉讼,并以诉讼促成合资。摸准了施耐德“套路”的南存辉没有关上和施耐德谈判的大门,他对施耐德虚与委蛇,“谈归谈,打归打”,并在12年间卧薪尝胆,隐忍不发,默默蓄势,不断投入科技创新,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终于,在同南存辉对抗了12年后,施耐德没有信心了。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在慢慢耗尽,如果再不寻找下一个目标,自己很可能在中国这片市场上失去立足之地。

施耐德也是聪明的。他们放弃了南存辉这块难啃的“骨头”,把目标转向了南存辉曾经的合伙人,曾经的共同创业者——胡成中执掌的德力西电器。而在德力西这里,施耐德又重新找回了“胜者为王”的感觉:在与德力西商谈合资的过程中,没有阻力,没有坚守,没有反攻,一切是那么的水道渠成。

2006年12月,施耐德和德力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之后,蓄势待发的南存辉,毫不含糊地站了出来。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他表示,“通过与施耐德10年的谈判,已看清施耐德对中国低压电器市场志在必得的心思。跨国公司惯于用标准、专利、收购、**等一切手段达到目的”。

在这之前,南存辉做了大量预备工作,2006年8月,正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专利侵权为由反诉施耐德,南存辉的身份也开始有了转变,由“被告”变成了“原告”。

中国人常说,能忍则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南存辉则说,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该出手时就出手。

忍了12年,南存辉出手了,而一旦出手,就必定积蓄了全部的力量,必定会给对方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