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GE的牵手让南存辉及正泰有了很大的收获,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探寻正泰的成功之路,外人众说纷呈。有人说,南存辉很聪明,也很精明,聪明的脑袋外加精明的决策,成就了今天的正泰;也有人说,南存辉善于整合资源,他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才成就了今天的正泰。
而在南存辉看来,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除了正确的决策和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最主要的,还是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品牌,这才是正泰这些年持续发展的“秘密武器”。
实际上,“质量为王”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但在事实和现有状况下,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和坚持这一原则,所以,同样是创办企业,也就有了不同的创业结果。
在南存辉的观念中,做企业,要有底线,只有坚持底线,才有办法有可能创造无限。不管是拥有一亩三分地也好,还是拥有多大的地界也罢,一定要有底线,并在此基础上精耕细作,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正泰的底线首先是质量为上,南存辉说,只有用产品的质量去说话,才能有底气,有正气,才能立足长远。
做企业30年,南存辉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可以说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自古以来,在中国历史上,能达到如痴如醉程度的,基本上都是超脱的“高人”。而在现代商业社会,以产品质量开创成功的企业家也几乎占据了商业界的“半壁江山”。比如,被众人津津乐道的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85年,张瑞敏刚刚接手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这是一个亏损100多万元、一半员工想离职的破工厂。张瑞敏上任不久,就收到一封用户来信,用户在信中说,他买到的冰箱质量有问题。张瑞敏带着相关人员到仓库去查看究竟,结果这一查,让他大吃一惊:库存400台冰箱中,居然有76台不合格,不合格率竟然达到了近20%。怎么办?张瑞敏立即召集全体员工到仓库现场开会,并提出“怎么办”的问题。
现场的员工众说纷纭,有人提议降价处理,因为这些不合格的冰箱存在的都是小问题,并不影响正常使用。也有人建议,可以当作福利低价卖给内部职工。在员工停止出谋划策后,张瑞敏给出的处理的结果则是:砸掉这批不合格的冰箱。在他看来,如果把这76台冰箱卖了,明天就可能生产出760台甚至7600台不合格的冰箱,让这些有缺陷的产品流通,就是没有质量意识;如果把这些冰箱当作福利低价卖给员工,那明天就可能还有760台冰箱不合格。冰箱被砸的时候,很多员工都流下了眼泪,当时,冰箱的市价是800元,相当于职工两年的收入。
而正是张瑞敏的“砸”,才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也才有了今天家喻户晓的海尔电器。
如同海尔的张瑞敏带领员工砸掉冰箱一样,在正泰的历史上,也有产品宁可亏损80万元人民币而坐飞机漂洋过海的传奇故事。
那是1993年末,正泰有一批产品要出口到希腊。产品已打好包装,船期也已定好,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即便如此,南存辉还是放心不下,这是第一批出口到欧洲市场的产品,重要的不是利润的高与低,而是信誉好不好,质量强不强,品牌响不响的问题。这次发货,将会有两个不同的结果:做砸了,整个欧洲市场的大门将会对正泰紧闭;做好了,正泰就能顺利入驻欧洲市场。南存辉决定再亲自过一遍这批货。
结果,这一检查,还真发现了问题——开箱的第一台,就发现产品在外观和色泽方面有些差异。
这下,一向好脾气的南存辉愤怒了,他果断地下令:这批货不能发,必须将所有产品全部开箱检查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当时,这批货已装好车,就等着运往码头。看着工人们将一箱箱的产品从车上重新搬下来,负责运输的经理有些沉不住气了,他对南存辉说,如果误了船期,不能按时交货,对方会提出索赔的。外观与色泽方面的小差异,应当不算什么问题。
而南存辉则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员工都知道,对质量的要求方面,南存辉是一个鸡蛋里挑骨头的人。他认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没办法,在场的人只好按他的指示办,全部开箱仔细检查,一个也没有放过。
这样一折腾耗费了不少时间,当然也错过了船期。怎么办?在场的员工将目光聚焦在南存辉身上,等着他的决策。
南存辉足足思考了有3分钟,现场安静得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人们看着南存辉,想看他如何应对这次“危机”。赶船期,已经来不及了,如果不能按时到货,对方万一索赔怎么办?
“空运”。南存辉的嘴里吐出来的两个字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这样一大批机器如果空运,那得多少成本?不仅没有利润可言,还得倒赔不少钱。有人算了一下,说:如果空运这批产品,不仅不能赚钱,还得倒赔80万元运费。亏本的生意还有必要做么?人们带着这种疑问,等待着他的决断。
“什么也不要说了,马上联系空运。”南存辉对负责运输的经理下了死命令。南存辉认为,无论是赚钱还是赔钱,这批货必须如期发,必须如期到达客户的手中,这关系到正泰的信誉问题,及以后能否继续合作的问题。虽然损失了80万元,但却有可能多一个固定的客户,有了客户才可能为正泰赚回更多的80万元。做人要有长远眼光,不能被眼前的利益得失所牵拌。
终于,这批原本应当坐船的机器也坐了一次飞机,飞到了大洋彼岸客户的手中,客户接货的时候也很奇怪,他们也是第一次遇到大批量的货物采取空运的状况。而当他们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后,对南存辉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后,这家客户一直同正泰保持着合作关系,成为了正泰的“铁杆客户”。
可以说,南存辉一直都明白并坚持产品质量的道理,而这次质量问题过后,他更加关注产品的合格度,关注产品的质量。在经过思考之后,南存辉一个人出国了,当然,他不是去谈合作,更不是去旅行,他的目的是考察学习,他去国外著名的电器生产企业考察,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流程。而通过学习比较,南存辉发现了正泰的差距,也有了应对的思路。
回来以后,南存辉着手进行改革,1994年末,正泰通过了ISO90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随后通过了美国UL认证、国际CB安全认证、荷兰KEMA认证、比利时CEBEC认证和芬兰FI认证等。
这些认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使企业多一个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南存辉的目的在于,通过认证,使员工在各个环节都尽心尽力,不断加强和提升质量及信誉观念。
南存辉说,他自己一个人有质量观念还不够,仅仅正泰的管理层有质量观念也不够,必须让质量观念深入到每一个正泰员工的心中,只有自上到下全部重视起来,产品质量才有保证。从1995年开始,正泰先于全国质量活动月,组建了自己的企业质量月,至今已坚持了整整20年。
一步一步发展,一步一步探索,这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2002年开始,正泰开始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来保证产品的品质。在正泰,有数百人的质量检测队伍,有总裁质量巡视制度,还有“董事长质量专线”。南存辉对质量检测队伍极为重视,说他们是把关员,要求他们必须严格执行质量检测制度。而对于有人提议质量检测队伍是不是过于庞大时,南存辉则说,他们是产品质量的把关员,这一环节绝对不能精减。此外,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管理、6S现场管理、QC群众性质量活动小组等,也成为贯穿正泰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4年9月,正泰捧回了“全国质量管理奖”,这也是当时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正泰也是同行业中第一家获此奖项的企业。别人让他谈一谈感想,南存辉说:“我们宁可少做一个亿的产值,也不能让一只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
说到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到。在坚持产品的质量方面,南存辉就是一个铁面包公,质量为王这道底线,谁都不能触碰。有一个正泰下属公司因质量不合格而停业整顿,公司经理是南存辉的亲戚,他委屈地对南存辉说:“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并不比本地同行差,为什么就没有通过工厂的内控标准呢?”南存辉则告诉亲戚,要从自己公司内部找原因,找差距,找不足。正泰的参照系不是本地同行业,而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正泰要创出的,是中国名牌,是世界名牌。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正泰重视质量,不投机取巧,既赢得了合作伙伴,更赢得了客户,赢得了市场的认可。目前,正泰电器被国内多个省市列为免检产品,畅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也正是依靠产品过硬的质量,正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稳稳地走着,而且越走路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