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了解南存辉和胡成中的局外人看来,两个人能在一起合作了7年,真的是达到极限了,已经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实际上,早在二人合作之初,熟识他们的人就曾断言:这两个人合伙创业,多少有些不搭配,少则3年,多则5年,必然散伙。
下此断言的人给出的理由是:两个人都太强了,都太有个性了,单从二人那水火不容的性格来看,他们不会走得更远。
为什么说是水火不容的性格呢?朋友说出这样的话,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自然有他的道理。
如果用对立的词来概括两个人的性格,一静一动,一冷一热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南存辉的性格特征是深沉、冷静,他喜怒不形于色,外人很难猜透他的内心在想什么。他主张专一,是那种“从一而终”的人。据说,这种人沉得住气,办事不声不响,工作作风细致入微,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很容易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和能手。当然,这种性格的人也有缺点,那就是行动不够敏捷,凡事三思而后行,容易错过生活中的机会。
相比南存辉,胡成中不喜欢墨守成规,不喜欢一成不变,他喜欢热闹,喜欢尝试,喜欢改变,总想抓住各种机会,在多个领域去尝试新鲜事物。这种性格,表现在与南存辉合作时,南存辉的沉静经常让他抓狂,甚至有些歇斯底里。而南存辉,则任凭雷霆万钧,我自岿然不动。
在与南存辉分手以后,胡成中成立德力西电器厂,自己当家作主了,他有了统筹一切的魄力,多元化风潮来临时,他广泛撒网,主动出击,在房地产、服装、贸易等领域都有涉足。而执掌正泰的南存辉,则在多元化风潮面前依然坚守自己的领域,一直坚持“三不做”的原则:不熟悉的不做、行业跨度太大的不做、没有优势的不做。分开以后,从两个人的经营方向和扩张方式可以看出,两人共同经营同一个企业7年,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南存辉和胡成中走在一起,共同创业,最初的目的很单纯,那就是共同抵抗创业初期的风险。在两个人选择合作以前,都分别尝试着进入商海,当然也是同几个合伙人一起,而因为并不明朗的发展前景,他们的合伙人都选择了逃离,要想继续创业,存在一定的难度。两个人当时如果不合作,谁也无法单打独斗创办自己的企业,正是二人联手,才开创了求精开关厂的美好局面,从这一点上来说,二人合作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但在企业成熟以后,分手也是必然,不是偶然。
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道出了大部分人的心理,谁都想当将军,作个统领千军万马的指挥者。如果有现实的土壤,谁都会争先恐后去争当将军,而不是心甘情愿地受他人的指挥,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士兵。
南存辉的性格虽然更多的是沉静而沉稳,但这不代表沉默,不代表他只能安于现状,默默无闻随遇而安。他也有“野心”,也想当“将军”。当然,这里的“野心”,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贬义词,并不是不忠不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意思。这里的“野心”,是指个人对权力、对名望、对金钱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下,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去获取实现的途径。
南存辉有“野心”,胡成中更不会安于现状,他也有“野心”,而且更强烈,内心深处有着更大的“当将军”的诉求和欲望。当然,这种“野心”,除了与性格有关外,也受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南存辉和胡成中所生活、接触的温州人的圈子内,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不想做老板的人不是真正的温州人”。在这些温州人的观念中,要自己做老板,自己要为自己干活,因为只有“事业”是自己的,干起来才有劲,才能卯足劲去干,才能干出成绩来,哪怕这个“事业”再小,毕竟是自己的,比与别人合伙强。当然,自己做老板还一个好处,那就是拥有完全的自由,在精神上有一种优越感,能自己给自己做主,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赚了赔了都是自己的,自己对自己负责,别人管不着。
南存辉和胡成中都想当将军,没有谁会甘心居于士兵的位置。两个人最初的合作,不是惯常的股份制,而是合伙制,即两人各占50%的股份,在话语权上地位相当。公司的发展因为涉及到两个合伙人,所以,谁当“老大”谁当“老二”的问题,也就很现实的摆在了眼前。
我们知道,老大和老二的地位不可能一样,而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所有权和主导权更加强烈,“老大”拥有着绝对的指挥权和决定权,“老二”呢,虽然权力也不小,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老大”“老二”又怎可同日而语呢?谁又会甘心居于“老二”的位置呢?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两个人有共同的发展思路时,政策很容易执行,但当两个人在发展方向上有不同的思路时,就会出现“听谁的”这样一个问题。南存辉想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胡成中也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呢?工厂还得往前走,于是,在绞尽脑汁后,两个人想到了一个“公平”的办法,那就是“轮流做庄”,厂长轮着当。即今年南存辉当厂长,胡成中是法人代表,那明年则是胡成中当厂长,南存辉当法人代表。一人一年,轮流“做庄”,公平合理,谁也没有抱怨,没有说辞。
于是,求精开关厂就有了这样一种特殊现象,在对外交往时,两个人的名片上,都印着“厂长”的头衔,对此,不了解实情的人很是惊奇,他们疑惑,一般一个工厂,只能有一个厂长,当然,可以有几个副厂长,那在名片上,必须明确标明“副厂长”,而两个人的名片上,都没有“副”字,这是怎么回事呢?而当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人们又开始感叹。当时,与他们接触过的人也有预言,两个都想当老大的人,他们在一起不会走得太远,分手是必然的,只是早晚的问题。
合伙人分手,是中国民营企业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家散伙,人们说他们是“有难能同当却不能有福同享”。为什么出现此种现象?有人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公司规模一旦达到一定的高度,分银饷、排座次、论荣辱就会慢慢摆在企业家面前,这是合伙民营企业最难跨过的三关。
南存辉和胡成中合伙开办的求精开关厂,也没有跨越这三关。求精开关厂刚刚成立之时,并不涉及到这个问题,因为当时企业刚刚成立,还处在风雨飘摇中,随时都有可能夭折,所以,南存辉和胡成中需要考虑的,也是首先要解决的,是工厂的生存问题,是如何在市场上站得住脚的问题。所以说,尽管两个人的经营理念有冲突,但是可以调和。也就是说,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掩盖了性格不合经营理念不合的矛盾。
7年以后,当初那个默默无闻举步维艰的小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总资产200多万元,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正规企业,已经成为柳市低压电器行业的龙头企业。生存问题解决了,企业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被掩盖着的问题就渐渐浮出了水面。
这时,两个人的心里,也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谁都想当老大,想让这个企业按照自己的设计去发展,各占50%的股份让两个人话语权相当。企业未来的发展点在哪里?对外交往时谁是企业的代表?企业的经营是搞专一化还是多元化?谁的亲戚朋友可以进到企业来?他们在企业里要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这些问题激烈碰撞后,两个人还是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分手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多年以后,当初选择分手的两个人,都拥有了自己强大的企业,股份制也好,合伙制也罢,两个人,都毫无争议的成为了企业的“老大”,各自统领着一个国际化的大企业,在商场上叱咤风云。
回望曾经走过的路,总结当年分手的原因和分手以后的发展,南存辉和胡成中不约而同的表示:散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正如破茧而出的蝴蝶一样,虽然有过阵痛,但结果是美丽的。
散伙以后,两个人的心里都有不舍的情绪,毕竟,求精开关厂也是他们的“孩子”,在他们的手里成长了7年。而现在,两个人都庆幸当初选择了散伙这条正确的路。“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在企业的发展思路和观念上都会有所不同,如果继续走下去,可能做得更大一些,但分开也有利处。”胡成中表示。
南存辉则强调,两个人合伙经营企业是缘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分开也是一种缘分,缘聚缘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为两个人的观念不一样的时候,真就没有必要继续捆绑在一起,承受更多的痛苦了,分开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