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青云之志的南存辉,在给别人修了3年鞋后,勇敢地踏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初试商海,微薄的利润并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后来,他与同学胡成中合伙,共同开办了求精开关厂,几经周折,求精开关厂终于在柳市立足了,迈开了大步向前的脚步。可是,在创业的路上,他们能走多远呢?
2014年,对求精开关厂的创始人南存辉和胡成中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些感慨。不知是感慨世事无常,曾经的合伙人早已各奔东西;还是感慨两人曾经牵手共同打拼过的岁月,留下了两人最初也是最深的回忆。30年了,由牵手到分手,两人内心深处,或许都有那么一丝丝怀念,怀念当初在一起做企业的日子,怀念两个人一起经历的风风雨雨。
30年,再次回看柳市的低压电器市场,南存辉和胡成中这对搭裆创办的“乐清县求精开关厂”,依然可以称作是柳市低压电器的母体。就是最初这么一个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技术、没有人才的家庭小作坊,居然由默默无闻举步维艰,到历经风雨完全站稳脚跟,再到发展为当地的龙头,最后到分裂解体,它孕育出了一对双胞胎企业——正泰和德力西,这两个企业,在当地电器企业中分别排名在第一位和第二位。
孕育的过程,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时间恰好是7年。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7似乎是一个神奇而特殊的数字,只要与7联系在一起,似乎都有一点不顺利。对此,有人形容,逢“7”是一道坎,凡是与“7”挂边的事,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风雨挫折。而人们最常用来比喻的,是形容婚姻和家庭的“7年之痒”。
“7年之痒”是个舶来词,来源于古罗马。古代罗马人认为,人的健康状况每7年就要变化一次,许多事情发展到第7个年头,都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感情,比如婚姻,比如生活,比如工作。后来,“7年之痒”经常被用来解释婚姻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现在,只要提起“7年之痒”,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将其与婚姻、与家庭联系在一起。
“痒”,原本是“不舒服”之意。人们认为,在一个环境中呆久了,难免会觉得不舒服,觉得烦躁。不舒服了,就会生出一些其他的想法,这就是“7年之痒”产生的原因。如果渡过了这个烦躁期,以后的日子可能就顺风顺水,如果渡不过这个烦躁期,两个人的家庭可能会就此解体。
当然,“7年之痒”多是形容家庭,又不单指家庭,对于合作伙伴来说,也有“7年之痒”。想一想,这也有相通之处,合作伙伴与家庭生活类似。合作伙伴由最初产生创业意向,到合伙创业,再到共同打拼,原本应是互相扶持的两个人,恰如生活中的夫妻一样。经历了事业的发展期,可能就会对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方向产生不一致的想法,步调再也无法一致的时候,也就很容易各奔前程了。
不多不少正好7年,南存辉和胡成中这对合伙人,也开始“痒”了一把。
夫妻之痒,或许是因为性格不合,或许是因为太熟悉,相互之间没有了感觉。7年时间,最初的新鲜感早已过去,日子已经逐渐趋于平淡,矛盾也就开始显现,问题也就一个接着一个的来了。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双方的态度和智慧,问题处理好了,就能走过“痒”的时期,真正成为一家人了。处理不好,解体也就再所难免了。
南存辉与胡成中的“痒”,与夫妻之痒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虽然有着相似的经历,但是,在性格方面,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性格。南存辉沉静、稳重,主张专一,做事力求稳妥,不肯轻易出手;胡成中则喜欢热闹,喜欢尝试,愿意抓住身边的各种机会,挑战新生事物。
选择共同创业,是为了规避创业初期的风险,在创业之初,两个人的性格正好互补,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共同维系着企业的发展,两人的合作可以说是“相当完美的组合”。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当他们不必再为企业的生存而发愁的时候,他们的性格对立面也开始显现,矛盾也渐渐变得不可调和,恰如生活中的夫妻一样,“痒”已成为一种必然。
2013年,在中国的影视界,《中国合伙人》的火热上映引发了观众的无数共鸣。有人说它展现了一群年轻人的**创业史,三位创始人创业初期的肝胆相照让人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人为此叹息,感慨于三位主人公财富膨胀后却在中途分道扬镳,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纠葛。
作为一个企业的掌门人,南存辉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关注什么影视作品,他对那一切并不感冒,但《中国合伙人》是个例外。不知道是不是相似的题材吸引了他,还是他忆起了自己也曾经有创业合伙人,这部反映中国合伙人利益纠葛的影片,南存辉看了,而且看了不止一遍。每看一遍,他都有更深一层的感悟,不仅是感悟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感悟他自己。
他和胡成中虽然最后走上了散伙的道路,但是,7年的时间也留下两人美好的记忆。在求精开关厂刚刚成立的日子里,为了让企业能生存下去,两个人把工厂当成家,全身心扑在工厂的经营上;在企业缺少技术人才发展艰难的时候,二人也曾一同奔赴上海请来了技术人才;在和技术工程师一起研讨如何把关产品质量的时候,二人也达成一致默契。南存辉心中,有太多关于合伙兄弟的感悟。
“不要和你最要好的朋友一起开公司”,对于电影中的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南存辉并不赞成,他总觉得这话多少有些以偏概全的意味。他又想起了他的兄弟胡成中,想起了当时一起创业的“老大哥”,想起了当时求精开关厂发展的点点滴滴,想起了两人一起走过的路,一起渡过的困难时期。虽然,两个人没能一起走得更远,但曾经共同拥有的岁月,也是一生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虽然分手了,但兄弟情义还在。直到现在,南存辉心中依然感激胡成中,他说,如果没有最初和胡成中的合伙,如果没有当时的求精开关厂,就不会有现在的南存辉,不会有现在的正泰。
在中国的民营企业界,南存辉与胡成中的“分手”,并不是偶然的个案。实际上,合伙或者散伙,在民营企业界一直演绎着多个版本。最普遍的一种是:最初创业的时候,合伙人多数能做到兄弟结义,彼此同心同德,面对最艰难的时光;而一旦有所成就之后,则多数又会陷入利益分配、股份多少等纠葛中。多年以来,民营企业合伙人之间发生着太多的动**和冲突,一波接着一波。创业困难初期合作而企业发展壮大后散伙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大串。对此现象,人们不禁疑惑:为什么能“有难同当”,却不能“有福同享”呢?
曾经创造创业板最快上市“神话”的乾照光电,在2013年底,创始股东就上演了一出“中国散伙人”式的悲剧,使乾照光电一度陷入“无主”的尴尬局面;还有被人称作“万通六君子”的冯仑、潘石屹等六位在商界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他们曾共创万通,引领中国地产半壁江山。最后,他们又因利益而分手;联想的柳传志与倪光南;国美的黄光裕与陈晓等等,中国合伙人由兄弟演变为“冤家”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对这一现象,有人专门梳理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由合作到分手的关键词,分别是合伙人角色转换、利益分配不均衡、股权设置不合理、个人的发展理念冲突等等,占据了导致合伙人分手原因的高位。
有人对此总结说,中国合伙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心理所在是“我家麦子熟了,谁来偷偷割两把怎么办?”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小农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当今中国的商业理念。
实际上,合作伙伴散伙的原因有多种,没有谁对谁错之分,归根结底,可以用一句“性格不合”来概括。
南存辉和胡成中,创业之初二人共同打拼,历经艰难,把求精开关厂带到了柳市同行业的龙头位置。而当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积蓄了发展的资本后,两个人性格不合的矛盾开始显现,在企业的经营上开始出现严重的分歧。遗憾的是,两个人最终没有逃出“7年之痒”的怪圈,最终走上了“分手”的道路。南存辉和胡成中,在散伙以后都重新开始了另一次创业,并分别开创了另一个企业发展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