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南存辉有智慧,也有长远眼光,在别人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求一时获利之时,他却把修鞋时悟出的道理用在了创业上,始终把质量当作产品的生命线,为了生产出质量合理的产品,他想到了“借技术,借人才”。
求精开关厂创立初始,南存辉就非常注重人才效应。在他看来,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有了人才,企业才能长期发展,有了人才,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强力后劲和不二法宝。
姜太公钓鱼,钓到了爱才的周文王。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的扶助,才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三国时期的刘备,因为爱才,“三顾茅庐”,终于请到了隐居的高人诸葛亮,成就了其三分天下的志向。
南存辉对人才的重视,也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在建厂初期,借来了设备,借来了零部件,工厂的运营依然还有困难,这个时候,南存辉想到了人才。没有人才,怎么办?他又想到了借。
去哪里借?借谁?经过多方打探,南存辉听说,上海人民电器厂有三位退休师傅王中江、蒋习兴、宋佩良,技术精湛,是低压电器领域里的“技术高手”,如果能请到他们,助力求精开关厂,企业发展才能有后劲,有希望。
人才的来源找到了,下一步就是行动,豪气冲天的南存辉带了400元钱,独自一人闯进了大上海。
对于南存辉的举动,很多人认为他是异想天开,人家上海的退休人才,在家安享晚年多好,谁会千里迢迢来到你这个穷乡僻壤的柳市呢?能请动么?人们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的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交通还很闭塞,南存辉从温州出发,去一趟上海,要坐24个小时的船。
第一次坐船的时候,船体在行进过程中摇摇晃晃,南存辉就想到了自己的企业,一个刚刚成立的小工厂,也如逆水行舟,如果不能前进,就只能倒退了。他知道,前方还有很多困难在等待着他,现在,他一门心思只想请到人才,给工厂带来发展的力量。
人来人往的大上海,哪里才是几位师傅的家?几经辗转,南存辉打听到了王中江的家。
满怀期待的南存辉扣开了王师傅家的门,没想到的是,当南存辉说明来意,王中江师傅却一口回绝了。
这个时候,如果换作其他人,可能也就此停住了,因为人家已经说得很清楚,年龄大了,不想再外出工作了。但轻言放弃却不是南存辉的性格,他是那种越经历挫折越勇敢的人。不达目的,不会轻易罢休。人才,哪能是那么容易请得动的,既然王师傅不愿意“出山”,那就继续请。
时隔几天后,南存辉又敲开了王中江师傅家的门。
这一次,王中江师傅再一次回绝了。因为当时的柳市电器已经声名狼藉,全国均知其“臭名”,而南存辉来自乐清柳市,王中江师傅不想“蹚那趟浑水”。
也许这事在一般人来看,就到此截止吧,请了两次,人家还不愿意去,咱也不能硬逼着。然而南存辉不是一般之人,更不会轻易放弃,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由于在温州和上海之间往返频繁,为了省钱,南存辉就找了一家价格最低的旅馆,和大家挤在一起,住最便宜的房间,几次下来,旅馆的老板都认识了南存辉。有时候,在师傅家呆得晚了,南存辉就打地铺住到师傅的家里。
终于,他的诚心最先感动了王中江师傅,为了稳妥起见,王中江师傅问了南存辉一个问题:“你想赚今天的钱还是明天的钱?如果你想赚今天的钱,那你根本不要找我,搞点假货就行了;你要想赚明天的钱,就得听我的!”
“我只会赚明天的钱!”南存辉斩钉截铁地回答。他表示,自己从修鞋中早已悟出质量为上的道理,假货只能骗得了一时,而只有靠质量取胜的产品,才能赢在最后。
听了南存辉的表态,王中江师傅告诉他:你去买票吧,明天我就同你走。就这样,王中江放弃了退休后在上海的悠闲生活,随着南存辉来到了他们的小作坊。一起同来的,还有蒋习兴、宋佩良。三个人同时出山,成为求精开关厂的第一批技术人才。
人才请到了,下一步是如何让人尽其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来到求精开关厂后,几位师傅提出,产品首先要抓质量,要抓质量就一定得有一个测试实验室。求精开关厂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测试实验室,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面对几位师傅的提议,南存辉和胡成中满心欢喜,一口应承下来。而开始运作的时候,两个人都傻眼了。因为建立这样一个实验室,需要30万元。
30万元,对于当时的求精开关厂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当时,他们的总资产还不足10万元,流动资金不足1万元,去哪里拿30万元建一个测试实验室?
南存辉敢想敢干,既然最有发言权的“人才”都说了,哪有不干的道理。思来想去,他借遍了所有的亲友,还借了部分高利贷,终于,投资30万元的产品检测实验室建起来了。
对于这种做法,大多数人都认为,南存辉疯了,彻底疯了。当时柳市的电器市场已经乱套了,大量的劣质产品进入市场。这些劣质产品因材料、做工及工序等方面成本低,所以销售价格极低。而南存辉在这种情况下,却砸进去30万元,建一个在当时前景并不明朗并不知有何作用的实验室,难道不是疯了吗?
人们怀疑:仅靠三个退休的技术人员,能起多大作用呢?南存辉把“宝”押在他们身上,风险是不是太大了?
南存辉并不理会外界议论的话语和异样的目光,他认准的路,10头牛也拉不回来。他从修鞋中悟出来的“质量是硬道理”,一直影响并支持着他,生产出过硬的产品。现在看来,正是这种异于常人的魄力,才带来了他以后的成功。所以说,成功并非是突如其来的,与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实验室建立起来了,过硬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南存辉坚持不打价格战,他坚持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价格自然要高。当然,这种价格定位在初始并没有显现出优势,当时人们只认价格不认质量,因为没有价格优势,工厂的经营状况远远不如别人。
这个时候,一些风言风语再度传起,有些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说他白白损失了30万元,有些人出于好心的提醒,让他也生产一些成本低的产品,这样利润高,还有价格优势。
对外界的反应,南存辉不为所动,他内心深处一直坚守着:人不能被眼前的短暂利益所**。别人在议论他时,他却还在整夜同几位工程师谈论着如何控制产品的质量,如何生产出过硬的产品,如何在电器市场上立足。
付出总有回报,正是因为寂寞中的坚守,换来了巨大的市场回报。不久,因为柳市生产的低压电器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已经危害到了人的生命安全,至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这时,南存辉则开始大力推销自己质量合格的产品,为了给产品一个有利的标签,1988年1月,他申请到了国家机电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求精开关厂成了柳市乃至乐清县的第一家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1989年,国家下决心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一批又一批的工作组开进柳市,开始对柳市的低压电器市场进行清理整顿。整顿中,工作组猛然发现,在这混乱的低压电器市场中,居然还有那么一枝独秀出淤泥而不染的企业,竟然是领了生产许可证、质量过硬、有自己品牌的企业。
是优秀的企业就得扶持,南存辉和他的求精开关厂终于脱颖而出,成为温州市、乐清县两级政府的重点扶持对象。
借此机会,南存辉再次扩大了工厂的规模,“求精”产品也开始畅销全国。
一定程度上来说,求精开关厂在混乱中立足,很大一部分是靠人才效应。尽管南存辉有着质量为上的理念,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人才研究合格的产品,没有严格的管控程序控制生产,没有当初投资成立的产品检测实验室检测质量,再好的理念可能最终都成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