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开办了一个多月的电器柜台,因为几个合伙人的退出而显得特别冷清,刚开办时的热热闹闹,大家热火朝天干活的场面已不复存在。只有南存辉顶着家人让他继续修鞋的压力,独自支撑着。最终,他吸引来了另一个合作伙伴,也是他自小的玩伴、小学时的同学,曾经干过两年裁缝的胡成中。
南存辉是鞋匠,胡成中是裁缝,这样的两个人,如果牵手共同打拼事业,前景会如何呢?
单纯从职业上来说,鞋匠和裁缝,原本是两个互相不搭边的职业。鞋匠掌管着人的脚下,裁缝负责着人的衣着。而如果从人生所需上来说,鞋匠与裁缝,又互相关联着,因为在衣食住行人生四大必需中,他们负责着“两需”,都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南存辉和胡成中,有着很大的联系:儿时,他们是相互的玩伴;小学时,他们是同班同学;创业时,他们是合作打拼的伙伴;分手后,他们又是同一个领域里的竞争对手。他们的联系,丝丝缕缕,牵着,绊着;他们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鞋匠南存辉是属兔子的。据说,属兔的人是十二属相中最走运的人之一。当然,这句话肯定是有片面性的,但在南存辉这里,这句话确实得到了印证。
属兔的南存辉生得眉清目秀,白白净净,一脸的亲和、帅气。别说,还真有那么一点点的“兔子气质”,温温弱弱的。他创业成功以后,外界关于他的报道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气质儒雅,有书卷气”,是“最有风度的温州老板”。当然,这只是外界看到的一面,而在群雄纷起的商战中,南存辉绝对不是一个温柔的小兔子形象,而是表现出古代将士保家卫国冲锋在前的骁勇和强悍。
裁缝胡成中年长南存辉两岁,属牛。牛,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稳重诚实、尽职尽责的象征。据说,属牛的人都不简单,虽然低调,但他们并不缺乏爆发力。而胡成中也着实不简单,16岁,他独自出外跑推销,后来,与南存辉一起创业,再后来,他也打造了一个低压电器王国,确确实实体现出了常人所不及的爆发力。
盘点一下两个人的过往,幼年时的经历居然如此地相似,不知是不是因为有过这些相似的经历,才让二人在创业之初惺惺相惜,携手并肩走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开创了事业成功的起点。
二人对童年都有着深刻的记忆,南存辉的记忆中是自己下河,摸海螺、换粮食,却依然填不满肚子的苦闷。而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胡成中,也是以薄粥、番薯、菜梗等杂食糊口,才艰难成长。
小学时,两个人是同班同学。南存辉性格内向,成绩特别出色,担任班长;胡成中性格外向,极具感染力和带动力,任体育委员。当时,南存辉属于沉默寡言,埋头学习型,而胡成中则善于言谈,同其他人关系处得比较好。
13岁时,南存辉因为家庭的突然变故,不得不告别校园生活,子承父业,成为一名修鞋匠。而辍学,也成了胡成中必然的人生遭遇。在胡成中14岁的时候,父亲无力再供养他的初中学业,而子承父业做裁缝,也成了胡成中的唯一出路。
南存辉修鞋时,一开始并不心甘情愿,但后来,他依然为家庭担起了责任,变成了一个手艺精湛、广为人称颂的小鞋匠。胡成中起初也是不肯做裁缝的,父亲让他留在柜台接待顾客、收发衣物,他也十分抵触。但在生活压力之下,胡成中也逐步踏实学习,拥有了精湛的缝纫手艺。
不安分的南存辉不会在修鞋领域里默默无闻干一辈子,有着强烈爆发力的胡成中也不会甘心在裁裁剪剪中度过一生。他们在做好各自生计的同时,都在寻找着有用的商机。而最终,极具爆发力的胡成中抢先迈出了第一步。
当柳市镇低压电器生产开始活跃时,胡成中的心也变得不安分,也开始痒痒起来了。当时,身边不少人干起了推销,而且其中有一些人也赚了不少钱。于是,胡成中产生了出去跑推销的想法。他想方设法说服了父亲,打点好行装,一个人出门了。那一年,他16岁。
没有人知道,胡成中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只是后来成功以后,胡成中也常常满怀感悟,他说,有时候感觉到别人的成功是那么容易,而当自己真的身临其境的时候,才感觉到,成功并非唾手可得。
跑推销是很辛苦的,当然,辛苦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对心灵的那种煎熬。因为胡成中很小就忍受过这些“白眼”,所以能顽强地承担下来这并不容易的“推销任务”。没有人知道,他经历了多少困难,但最终他还是收获了,因为订单一份一份在增加,细算一下,竟然赚到2000多元了。
2000多元,这得裁剪多少件衣服才能得来呀,对于胡成中来说,这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他看到了自己的希望,看到了前方财富的曙光,这笔钱是对他所选择人生道路的肯定。
可以说,他比南存辉幸运,因为在开始创业的路上,他的这第一桶金比南存辉要挣得容易得多。
当16岁的胡成中开始跑推销,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2000元的时候,南存辉还在街头摆摊修鞋。
有一天,南存辉在街头出摊修鞋时,遇见了老同学胡成中。胡成中告诉南存辉:自己不再做裁缝了,收入太低,缺少挑战性,没有意思,目前正在推销电器,第一趟生意就赚了这个数——他向南存辉伸出二根手指。
当明白这一数字是“2000”的时候,南存辉又羡慕又嫉妒,2000元,自己要补多少双鞋才能赚回来?南存辉的心里开始不平静了,创业意识已经在他心里萌芽,并且越来越强烈。
终于,在16岁那年,他看到了一个机会,就毫不犹豫地放下了修鞋的摊子,开始了在电器领域的艰难跋涉之路。这时的裁缝胡成中,已经靠推销形成了一定的渠道,也赚了一些钱。胡成中不满足于此,他想开办自己的工厂,当然,这一次的合伙人并不是南存辉。
南存辉,这个时候也没有想到与胡成中合伙,他和另外三个合伙人搞起了电器作坊。在坚持了一个月以后,几个合伙人沮丧不已,陆续退出,留下南存辉独自支撑着。
而胡成中创办的工厂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前景不明朗的时候,其合伙人同样想到了逃离,也剩下他一个人在奋战。
胡成中明白,自己还不具备独立创业的条件,他需要一个有共同理想共同目标的合伙人,来将这工厂开起来。在他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的时候,南存辉的身影在他头脑中闪过。
而就在胡成中寻找合伙人的时候,南存辉也正在为自己难以支撑局面而寻找改变的路径。这时,胡成中上门了,约他一起办厂,因为有着共同的背景及经历,有着共同的友谊,面对胡成中的邀请,南存辉没有任何疑义的同意了。鞋匠和裁缝的牵手恰如哼哈二将的合作,似乎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有了合作意向,两个人开始坐下来,共同设计工厂发展的前景。没有其他人的帮忙,两个人就坐在那里自己分析:南存辉稳重,适合主内;胡成中外向,善于交际,还有过推销经验,负责业务具有优势。就这样,两个人各取所长,优劣互补。
对南存辉来说,两个人合伙创业,最难的还是创业资金从何处来的问题。胡成中做过推销,手头有一定的活动资金,而南存辉虽然已经创业几年,但一直处在维持阶段,没有足够的资金。最后,他想方设法说服了父亲,用家里的房产做抵押,从银行贷到了一笔创业资金。如果把第一次前店后坊的电器作坊算作第一次创业的话,那这次就是南存辉的第二次创业。
这一年,是1984年。
有些事情就是那么巧合,1984年,是一个有些特殊的年份,对中国来说,这一年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次到南方视察,开始拨开计划经济的迷雾。同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转变。在1984年合众社选出的十大国际新闻中,赫然列于第五位的就是中国宣布经济改革。用日本《国际贸易》一篇文章的话说:“中国进入真正的商品经济时代”。
对商业界来说,1984年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也颇值得回味,比如我们熟悉的当今中国的企业领袖,柳传志、张瑞敏、王石等等,都是在这一年抢先迈出第一步,开始扬起创业的鞭子,策马狂奔。
1984年,对南存辉个人来说,也是命运转折的一年。承载着他和胡成中梦想的“乐清县求精开关厂”正式诞生了,这也是正泰和德力西的前身。之所以以“求精”命名,是它的创始人希望它能做到——质量第一,精益求精。
鞋匠和裁缝牵手,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这一次,他们的企业将走向何方呢?他们能顺顺利利地走下去么?“借”出来的电器厂
商海,对人们总是充满着**力,好像深不可测的海底埋着黄金一般,谁都想扑入其中,试试自己的运气。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游刃有余,有的人,可能会功成名就风光无限;有的人,可能会伤痕累累无所收获。鞋匠南存辉和裁缝胡成中,在商海中牵手漫游,他们游得顺畅么?
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番感慨,他说:“中国今天的财富增加跟30年前相比,就好像是作了一场梦,如果一个人一觉睡了30年,今天醒过来一看,不会认为还是在中国,好像到了外国。”这番感慨,让很多人感同身受,而南存辉,对此感触更加深刻。
从一个来自农村的小鞋匠,奋斗成为今天拥有亿万财富的低压电器大王;从事业起步第一个月只赚了35元,到今天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正泰集团董事长;从1984年求精开关厂创立,到今天正泰迈着大步走在时代前列,人们说,南存辉总有本领让人大吃一惊。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每一次进步,都会把一些有标志性的人物或事件,定格在历史的画廊里。南存辉和他旗下的正泰,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已经成为了一面旗帜。而不了解正泰发展历史的人不会料到,这面旗帜的背后,是一个初始创业资本只有5万元,仅有8名员工的家庭小作坊——乐清县求精开关厂。
在人们羡慕甚至嫉妒南存辉的成功时,谁也无法体会到,南存辉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刻骨铭心的辛酸和不为人知的泪水,正是凭借着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他才跨越了一道又一道障碍,在商海里学会了“游泳”。
一般来说,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占据了这三样有利的因素,成功就会来得相对容易一些。而乐清县求精开关厂建立初始,并不完全具备这些因素。
我们看看当时的背景,就可以想象出求精开关厂的境况。就在南存辉放下修鞋摊子开始走上创业道路的时候,柳市一些年轻人已经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其中,涌现出了著名的“柳市八大王”,即螺丝大王刘大源、电机大王胡金林等8人,他们在不同的行业中打拼,是当时柳市的冒尖户,也是温州最早的个体户,可以说,他们是温州第一批尝到市场经济甜头的人。
他们的成功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然而,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暴已经悄悄来临。1982年,国务院两次发文,要求严打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而浙江温州乐清的柳市,竟然被确定为重点打击区域,其中,“八大王”被作为重要打击对象受到关押。一时之间,工商企业人人自危,工厂关门,商店收摊,一些创业者也纷纷躲藏起来,柳市的经济江河日下,七零八落。
1984年,南存辉投资建厂之时,“八大王”被关押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国家也刚开始作出经济改革的决定。工厂的未来如何发展?说实话,南存辉的心里也没有底。但他感觉,国家的政策在向利好的方向发展,如果自己不抓住,就有可能错失很多机遇。
求精开关厂建立初始,可以算得上是一件“三无”产品:无过硬技术、无可用人才、无相关设备。而南存辉也是“三不懂”:不懂生产技术、不懂产品质量、不懂市场。
最主要的是,靠抵押房屋贷来的创业资金,完全投在了建厂上,再也没有其他的活动经费了。求精开关厂如同一个空壳,考验着创始人的智慧和耐力。一分钱能憋倒英雄汉,厂子的后续经营成了一个困扰南存辉和胡成中的大问题。
如果用当时的眼光来看,这些困难是那么切切实实地存在着,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都占不上,两个创业的年轻人,只是凭借着创业的**,就开始了无所畏惧的创业旅程,是不是有些“太冲动”了?
今天来看,人有时候真的需要一些“冲动”,需要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勇敢的走出第一步,这样才有成功的机会和可能。如果当时南存辉害怕这个害怕那个,犹犹豫豫,也就不会有他今天的成就。
求精开关厂成立了,困难切切实实地摆在眼前,工厂还得继续办下去,还得想办法让它赢利,怎么办?活人不能让尿憋死。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绞尽脑汁后,南存辉想到在“借”字上作文章。借什么?只要是能借来的东西,都借。
首先是借模具。工厂刚刚成立,车间没有模具,南存辉就四处求人,从别人那里借来模具使用。这个时候,3年修鞋期间积攒下的信誉,让柳市人对这个曾经的小鞋匠充满了信任,只要他张口,就没有碰壁的时候,人们都毫不犹豫地借给他,并且不附带其他任何条件。
模具的问题解决了,马上又面临另一个问题:如何加工自己的产品?南存辉又想到了“借”。他找到生产零部件的厂家,购买其生产的零部件,以此来组装产品。说是购买,倒不如说是“借”,因为南存辉无法按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原则付款。他磨破嘴皮子,说服了生产厂家,采取赊账的方式,将需要的零部件先拿来用,产品卖出钱后再付款给厂家。
通过这种方式,求精开关厂生产出了自己的产品,产品也开始销售了。而南存辉没有忘记困难时刻帮助过他的一些零部件企业,只要收回资金,他马上就付款给赊账拿来产品的工厂,能提前一天是一天,从来不拖延。
因为讲诚信,说到做到,人们开始信任他。逐渐的,南存辉和一些厂家成为固定的合作伙伴。久而久之,这种困难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先欠后付”的方式,不仅助力求精开关厂渡过了艰难的创业初期,也成为“求精”开关厂乃至以后“正泰”电器有效利用资金的一大特色,被人们称为“借鸡生蛋”。
就在求精开关厂成立之时,柳市已经有了太多的电器厂家,而且大部分都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工厂,走的是“低质低价”的路线,产品质量比较低劣。而同为小作坊的求精开关厂则与众不同,从工厂成立初始,就一直注重打造过硬的产品质量。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是一道别人无法触碰的底线,南存辉要求,无论任何情况下,绝不能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不能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这是他的底线。
时间久了,求精开关厂渐渐开拓出了自己的客户,很多熟悉南存辉的经销商都认为,求精开关厂的产品质量可靠,愿意为他推销。靠着勤劳,凭着信誉,求精开关厂一点点步入正轨,开始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可惜,好景不长。
穷则思变。利欲熏心。由于在柳市做低压电器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些经营者在竞争压力面前,没有选择正当的途径,反而被“速度”及“金钱”所**,开始降低生产成本,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一时之间,假冒伪劣产品逐渐兴起,冲击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而后果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被逼无奈,也放弃了底线,开始加入到制假售假的行列中,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日子里,刚刚站稳脚跟的求精开关厂的生意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工厂的发展进入到第二个“关口”。怎么办?
南存辉和胡成中坐在一起研究对策,这时,南存辉再次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他认为,必须严抓产品质量,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产品。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有人才来支撑。南存辉决定:继续借,借人才,借技术。
在借来了模具、借来了产品零部件后,南存辉又想到了借人才、借技术。要让求精开关厂的产品真正做到“精益求精”,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在市场上立足,就需要技术人才。当得知上海人民电器厂有几位退休“专家”是难得的技术人才时,他“四顾茅庐”,用诚心打动了几位原本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的人才,硬是把他们从退休后的居住地上海,请到了温州柳市这个小地方,加盟了求精开关厂。
而这几位专家也真的没有让南存辉失望,在他们的指导下,南存辉严把质量关,以“质量过硬”的美名在柳市众电器杂牌中打出了知名度。
就在南存辉着手打造质量品牌的时候,整个温州都被“假冒伪劣”包裹着。
有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个北京的参观团到温州,参观团的成员每人都买了一双当时畅销全国的温州皮鞋,每个人都很开心,兴高采烈的穿上了。可是,在他们还没有走出温州时,脚上的鞋就坏了,底子断了,帮也脱了。原来,他们买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不是正品。
这还了得!来自皇城根的人,你们也敢骗?这次事件过后不久,一场大面积的打假行动开始了,而就在打假的过程中,由国家六部委组成的工作组猛然发现,在柳市,还有求精开关厂这样一家以质量取胜的低压电器厂,于是,求精开关厂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