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第一桶金”:35元(1 / 1)

初试商海,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前方仿佛是鲜花,是掌声,那么热切而又那么渴盼的**着他,让他义无返顾地投身其中。然而,年少却志存高远的南存辉并没有预料到,他选择的这条路,充满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但是,靠着他的努力,他的执著,他硬是爬过了一座又一座阻碍发展的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充满风险的大河,最终书写了一条成功之路。

从1979年放下修鞋的摊子,开办卖电器产品的柜台算起,到今天正泰的发展壮大乃至成熟,已经过去了35年的时光。细细回想起来,南存辉走过的这35年并不轻松,也并不短暂。他自己都不知道,也无法数清,在前行中,究竟遭遇了多少羁绊束缚,而为了摆脱这些羁绊束缚,又经历了多少曲折。

在南存辉创业的道路上,他赚取的“第一桶金”,只有35元,少得可怜的35元。

通常,“第一桶金”是一个创业概念,是指个人或企业在创业中第一次挣到的比较多的钱,它是创业初期的基础、资本。它包括人脉、社会地位的建立、金钱的拥有,等等。对于创业者来说,非常注重自己的第一桶金。而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凡是能够称得上“第一”的,一般都是比较重要的;而“金”本身又是财富的象征,是极有价值的。“第一桶金”恰好兼容了这两方面的内容,满足了人们的表达需要,所以,人们更愿意将初次创业赚来的钱称为“第一桶金”。

创业者对于“第一桶金”的获取,当然也有顺顺利利的,但大多数都会经历艰难和挫折。正因为它来之不易,所以才更被看重。

众所周知的万科集团掌门人王石,32岁的时候放弃了机关单位的工作,独自一个人到深圳闯**,他做过货场搬运、司机、出纳,后来开始从东北采购玉米到深圳销售。第一笔生意是卖给深圳养鸡公司30吨玉米。短短几个月时间,“倒腾”玉米的他就赚了300多万元,这宝贵的第一桶金为他以后开创更大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第一次创业,和朋友东拼西凑了6万元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经过几十次改变工艺,他们才掘到了第一桶金:8000元。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19岁商海试水,他拿着父亲给他的120元钱做起了照相生意,半年后赚到了1000元,靠着这第一桶金的1000元,他正式开起了照相馆。

这些商界名人们的第一桶金或多或少,都在成功过程中经历了反反复复的艰难曲折。并凭借着不放弃的精神,开创了后来的成功事业。人们通常羡慕他们成功后的光鲜,却不会明白成功背后付出的不为人知的汗水和泪水。

在外人看来,南存辉第一次创业所得,算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因为它并不丰厚,甚至可以说少得可怜。因为这并不丰厚的“第一桶金”,最初的合伙人心灰意冷各奔东西,家人也让他放弃创业继续修鞋。但是,南存辉更愿意称它为“第一桶金”,因为就是这第一次的所得,虽然很少,却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定,精明的温州人最先瞄准了这一商机,迅速行动起来。南存辉也放下修鞋的摊子,义无返顾地扑入到电器领域。

初始创业的南存辉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路,做个“皮包商”,自己当推销员,全国各地跑订单,接到订单后再返回温州寻找生产的工厂。但很快,这条路就被南存辉否定了,自己3年来一直当鞋匠,一直没有离开过柳市,可以说对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这么贸然出去,肯定行不通。

这条路堵死了,就只有另外一条路了,那就是租个柜台,卖电器产品。当然,这条路也有难以估量的困难,没有柜台,没有资金,没有技术,除了一颗无所畏惧的年轻的心,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许许多多可知的或不可知的问题和困难横亘在几个年轻人面前,思来想去,南存辉认为,单纯租个柜台,等着卖别人的产品,也不是很现实。他想自己生产一些产品,后边加工,前边销售,在他的分析下,其他三位合伙人一致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四个热火朝天的年轻人,在柳市租下了一间门面,前面开店卖东西,后面生产产品。

店面开起来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4个合伙人当中,没有一个人懂得电器生产和销售,在今天看来,这纯粹是“赶鸭子上架”,有点强人所难了。因为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创业要“做熟”,不熟悉的行当不能做,因为未知的风险性太大,但南存辉他们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四个人中没有一个懂得电器生产,却开起了电器作坊,这种无畏的精神,不得不令人叹服。而正是这种精神,才是年轻人最需要具备的。

南存辉是聪明的,第一次创业,就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面对困难,他一点一点地解决。他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些电器,几个人关起门来,没日没夜地研究,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一天只睡三五个小时,电器样品被他们拆了装,装了拆,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他们就这样来来回回地折腾,竟然真的依葫芦画瓢,生产出了自己的产品:低压电器里最简单的信号按钮灯。

产品研制出来的那一刻,几个合伙人兴奋着,期盼着,看着摆在眼前的信号按钮灯,完完全全是自己开发、生产出来的,感觉好像有点不真实,摸一摸,却又真真实实的存在,他们仿佛看见大把大把的钞票在向他们招手。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有时候在睡梦中,他们都会笑醒。他们梦想着创业成功的那一刻,收获着效益,收获着认可。

当然,事情并没有他们预料的那样如意,现在我们知道,创业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白手起家,很少有短期内就成功的,必须经历反反复复的艰难和挫折,才能最终收获美好的成果。卖了一个月的产品后,南存辉算了一笔账,扣除前期投入的成本,他们第一个月赚了35元钱。

对,没错,就是35元。

35元,对南存辉来说,相当于他三天修鞋的利润。而就是这一个月35元的利润,却让南存辉异常兴奋,他相信,这是一个“开门红”的好兆头,第一个月有了35元,第二个月就可以有350元,甚至是3500元。

与他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个合伙人的异常沮丧,3个合作伙伴宛如被泼了一盆冷水,浇灭了他们心中燃烧着的美好的火焰,梦想中大把大把的钞票没有向他们招手,回报他们的,只是几张零散的钞票。再看看前方的路,前景也并不是那么的明朗,现实也没有实现梦想的土壤,还要坚持下去么?几个合伙人感到气馁,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也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们并不能说几个合作伙伴打退堂鼓就是错误的选择。确实,35元的利润实在太低了,当时,一个企业工人的月工资是35元的几倍,而如果换个思路,出去搞推销,一个人一个月少说也能赚350元。

这时候,南存辉开始承受着来自父母的压力。父母一再的给他施压,让他关掉这个生产销售电器的门面,继续回到原来的岗位上,修鞋。父母给南存辉算了一笔账:每天如果坚持出摊,至少可以赚10元钱,一个月下来就是300元,这些钱在当时,足够将一家人的生活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现在开办这个电器作坊,辛苦一个月才赚了35元,而且还要4个人平均,“没啥前景”。

天生倔强,认准一条道就会跑到黑的南存辉则不这样认为。他相信,“胜败乃兵家常事”,在他看来,做生意,无论是赔是赚,都是正常现象。几个人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开始走上创业的路程,第一个月没有亏本,而且还赚了35元。这就说明,在低压电器领域这一行,自己可以立足。他对父母说,如果13岁那年父亲同意他放弃修鞋,那就不会有自己后来在修鞋领域里的“名气”;如果自己现在放弃电器这个行业,他怕将来有一天自己会后悔,所以,他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下去,才会做得越来越好。

对于南存辉的观点,几个合伙人却并不赞同,在他们看来,一点一点地攒钱比以前好不了多少,甚至还不如以前,与其这样辛苦的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寻找其他的出路,也许还能闯出一番作为。于是,几个合伙人陆续退出,各自奔向心中另一个美好的前程,留下南存辉,独自坚守。

成功以后的南存辉,回忆起这段心路历程的时候,特别感慨。他说,第一次虽然只赚了35元,但是对自己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让他相信,刚开始创业,不能只算经济账,自己修了3年鞋,能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最后在柳市修鞋业小有名气,靠的就是质量、诚信。他相信,任何事情,只要认真去做,把质量做好,就能赚钱,就能成大业。

第一次赚的这35元,让几个合伙人选择了逃离,他们觉得在这里继续走下去只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与他的几个合伙人不同的是,南存辉没有泄气,相反,这35元却给了他足够的底气和信心。他把这第一次赚来的“35元”看作是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并开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也正是这份认真与坚持,最终给他带来了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