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存辉艰难成长的道路上,修鞋时的一把锥子刺破了他的手指,无形中给他带来无尽的力量。而在他成长的道路上,还有一个人对他影响最深,那个人就是他的父亲。
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在南存辉少年的时候,他读不懂自己的父亲,甚至还认为父亲对自己的严格是“铁石心肠”。而在多年以后,他也成为了一个父亲,也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世事,他开始深深的理解并感谢父亲。
南存辉的父亲南祥希,生于1930年,那个年代的中国,正值战乱连绵、民不聊生,在这个年代成长的孩子,用老人的话说,“自小都是泡着苦水长大的”。南祥希是一个不甘平庸、不甘贫穷的人,成年之后,他到处奔走,寻找着改变生活的机遇。在参加劳动的同时,学会了修鞋的手艺。农忙时节,他下田劳动,农闲时,他就会挑上修鞋的用具,到街边摆摊修鞋,以此来补贴家用。
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尽管南祥希很努力,还是无法改变当时艰难的生存状态。虽然家庭生活贫苦,南祥希却始终乐观对待,他对孩子们倾注无限的爱与教育,让孩子们受用终生。他的爱如一股永不干涸的泉水,源源不断地给子女们输送着能量。
在南存辉的记忆中,父亲从来不对他们说一些大道理,而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一点一滴的融入他的童年,让他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让他终身受用不尽的东西。
小时候,南存辉在同龄人中是有名的“打架大王”。对于这一称号,让人很难与现在笑容时刻挂在脸上的温文儒雅的他联系在一起。“打架大王”,顾名思义,就是能打架、愿意打架、且每次打架都能打赢。但是,他这个“打架大王”,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惹事生非没事找事无理取闹型的,他这个“打架大王”,每次都是为尊严而战。
也许是因为家庭的贫穷让他自小就很敏感,在与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为了一些小事,或者是几句不合的言语,就同小朋友们打架。而在同龄小朋友中,他几乎是最瘦小的一个,却是每次打架都会赢的那个人。
他赢了,小朋友们输了,普遍的一种做法就是回家找大人告状,有些家长会领着孩子上门来理论。面对孩子所犯的过错,父亲南祥希从来不护短。他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向对方家长说尽好话,赔尽小心。同时严厉地批评南存辉,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父亲教育他:有问题,有矛盾,要学会去解决,解决问题依靠的是头脑,不是拳头,用头脑可以赢得很多东西,但用拳头打不来心服口服,用拳头打架不是强者的风范,恰恰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说得多了,父亲的话语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他慢慢懂得,用拳头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对的,欺负别人更不对,不能用打架来解决问题。渐渐地,他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懂得了谦让,懂得了礼貌。
南存辉不仅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学到了经商的理念。
柳市的得名,《乐清县志》有所记载:西乡有柳市,据传其独龙冈(今龙岗山)古时风光旖旎、山水秀美。龙首桥(今虎啸桥)畔有一棵大柳树,浓荫如盖,乡人多聚集在柳树下交易,以自家之有余易自家之不足,久而久之,得名柳市。
原来,柳市的得名,是因为大家在柳树下做生意,做交易,柳市人经商意识浓厚,原来也有着地域文化的传承。小小的南存辉,也有过这种体验。
10岁那年的一个夏天,父亲让南存辉挑着两担米糠到街上去卖,并且明确地告诉他:售价是1角5分钱一斤。南存辉摆着两担米糠,在烈日下站了整整一个上午,也没有等来一个客人。中午时分,幼小的他又累又饿,一丝力气也没有了。
这时,一个客人上前来问价格,因为父亲明确地告诉他,要卖1角5分钱一斤,于是他按照父亲的交待报了价格。结果,那个客人流露出很吃惊地样子说,别人都卖1角钱,你怎么卖那么贵?说着就要走。想到站了一个上午也没有人来,再想想自己咕咕叫的肚子,南存辉一把拉过客人,说,1角就1角,1角钱我也卖。客人抓起一把米糠看了看,毫不犹豫地交了钱,挑走了两担米糠。
回到家后,南存辉把钱交给父亲,告诉父亲,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角钱1斤,别人都卖1角钱,自己卖1角5分根本没有人问,所以就自作主张,也以1角钱的价格把米糠卖出去了。父亲看着幼小的南存辉,无奈地笑了笑。父亲告诉他,别人家的是粗糠,只能卖1角钱,但自己家的是细糠,质量差别很大,绝对值1角5分钱,所以要卖这个价格,这不是漫天要价。
看着儿子有些迷茫的眼神,父亲进一步对他解释说:“市场讲究的是公平的交易,讲究的是一分钱一分货,如果你的东西质量好,那就必须比别人的贵一些,这样才能区别出来。”在南存辉的父亲看来,质量好,就有贵的资本,虽然比市场价格多了5分钱,但它的质量绝对是超值的。不能因为省事将好的东西贱卖了,这是对自己劳动的不珍惜。
父亲所说的话在南存辉的心里,有了很大的触动,尽管当时年幼的他对这一切理解得并不深刻,甚至有些囫囵吞枣的感觉,但在以后的从商生涯中,因为经历得多了,南存辉对父亲所说的话理解得越来越透彻。尽管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也不会说出惊天动地的大道理,但是,他用最朴实的行动教会了南存辉做人做事的道理。
现在,在不同的场合,南存辉经常会提到这件事情,他说,如果经商是一所大学,那自己的第一课绝对是父亲教的,父亲让自己知道了什么叫以质定价,什么叫一分钱一分货。而这一理念一直影响着他,直到现在。
南存辉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仅是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经商,还学到了什么是坚持、坚守。
父亲受伤之后,南存辉接过父亲的修鞋担子,开始摆摊。最初的几天,他还有一点新鲜感,但几天过后,最初的新鲜感**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难堪。
修鞋的间隙,他一个人坐在修鞋摊前,时常走神,他想到了喜欢干的农活,春天的时候到田地里插秧;秋天的时候到田地里割稻。这曾经是他最开心的时候,而现在,却要坐在这里,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像一只失去了自由的小鸟,想着想着,他就产生了放弃修鞋的念头。
南存辉清楚地记得,关于修不修鞋的问题,他与父亲之间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也就是在这次对话中,他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铁石心肠”。
放弃修鞋的想法在他心中酝酿几天后,他同父亲“摊牌”了。他对父亲说,自己不想修鞋了,想回农村干农活。父亲盯着他,问他为什么。在父亲目光的直视下,南存辉有些胆怯,他对父亲说,修鞋这个行业不适合自己,太复杂,自己不愿意同过多的人打交道,而干农活单纯,不用想太多。他满含期待地望着父亲,希望父亲能答应自己的请求。没想到,父亲一口否定了他的想法,斩钉截铁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必须继续修鞋。”
父亲告诉南存辉,人生要学会面对,不能逃避。目前来说,修鞋是他最好的选择。那一晚,无论南存辉怎样解释,如何强调,父亲都是那一句话:不行,绝对不行,你必须继续修鞋。
那一个晚上,南存辉一夜无眠。他打来一盆冷水,把头深深地浸在水里,他想让自己清醒清醒,但是,眼泪却忍不住流下来。泪水和井水混在一起,共同嘲笑着他的尊严。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还未到伤心处,南存辉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如此“铁石心肠”。
在父亲的坚持下,第二天,南存辉还是带着修鞋的用具出发了。
人在逆境中,往往更容易被激发出潜能。既然这是一条目前不得不走的路,南存辉想,那就安心走下去吧。至此,他不再把修鞋当作一种负担,他内心深处的潜能完全被激发出来了。每天接触客户,他都去认真的面对,遇到难缠的客户,他也能耐心应对。最主要的是,他修鞋以质量、诚信取胜,渐渐地,人们都认可了这个小鞋匠,找他修鞋的人越来越多,他的技术也越来越好,每天赚的钱也比别人多,在柳市的修鞋行当中,南存辉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父亲不让自己回农村干农活,而是硬逼迫自己去修鞋,是“铁石心肠”。而多年以后,当他也成为一个父亲,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功时,他开始深深地理解并感激父亲:如果那时候父亲心疼自己修鞋辛苦,如果父亲心肠不硬,没有逼着自己继续修鞋,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自己取得的成就。
可以说,正是当时父亲的“铁石心肠”,才成就了今天南存辉所拥有的辉煌。南存辉说,从父亲那里,自己学到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很多很多的道理当时自己不懂,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那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