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是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尽管开始从事修鞋的日子里,他也有那么一丝丝的不情愿,也害怕自己的“面子”受到伤害。但在现实面前,他很快认清了自己的处境,开始仔细面对自己的选择,并立下了“出人头地”的志向。
出人头地,是指高人一等,形容一个人德才出众或成就突出。小小年纪的南存辉,心里就装着这种“出人头地”的志向,每天在柳市的大街小巷摆摊修鞋,在修鞋中,他时刻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从古至今,修鞋算是一个苦差事。有人形容修鞋匠“风吹日晒街边活,换得客人步履欢”,为何有此一说?因为修鞋的人,都要在街边摆摊,忍受着风吹日晒,辛辛苦苦为客人服务。而正是他们的辛苦劳动,才换得客人的步履轻快,客人走路才没有了“后顾之忧”。
南存辉同所有从事修鞋的人一样,有一个无法舍弃的“宝贝”,那就是装着修鞋的全部家当的木箱。打开细看,它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百宝箱”,最上边一层,放着剪子、钳子、起子;中间一层,放着揎刀、榔头、麻绳、皮绳、丝线、弯针、石蜡、皮跟、皮掌、胶水等;最底下一层,放着大大小小的皮子块、旧轮胎等,都是补鞋用的材料。这些是必备的,因为你不知道客人的鞋是什么样的,又坏在哪里,会用到什么工具和材料,所以,该准备的必须都准备着。对修鞋匠来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必备工具——铁锥子。这个锥子,与其他行业使用的锥子不同,修鞋师傅用的锥子做得尖尖的,在压力一定时,能减小锥子与鞋底之间的受力面积,增大锥子对鞋底的压强,容易穿透鞋底。这个锥子还有一个倒钩,用来绕线,缝补鞋底和鞋面。
多年以后,南存辉在商海已经自由驰骋、游刃有余、功成名就了,但他还时时不忘当初那种锥子扎在手上的刺心疼痛的感觉,那是他鞋匠生涯中最最难忘的经历,也是他一生都不能抹掉的痕迹。
那是他刚成为鞋匠不久的一个十分寒冷的深冬,凛冽的西北风夹裹着沙尘,肆无忌惮地朝人们扑来,打到人的脸上,像刀割一样生疼。这样寒冷的日子里,人们都愿意躲到家中,享受着家里的温暖。街上,偶尔有三两个人影闪过,也匆匆而去。
看着恶劣的天气,父亲原本不打算让他出摊修鞋。父亲说,不差这一天的活计,在家里休息吧。毕竟,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刚刚修鞋才几个月,父亲是非常心疼儿子的,尽管他并没有说出来。
南存辉却不想在家里呆下去,修鞋的时日虽然不长,但也让他明白,修鞋这一行当,必须有坚持、坚守的精神,他不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论天气如何恶劣,都要坚持下去。看着儿子被风吹日晒的岁月留下的印痕,虽然脸上还未脱稚气,但也看出了男子的气概,父亲心里很是欣慰。
南存辉来到平日摆摊的地方,支起修鞋摊,自己则在一张矮板凳上歇坐,等着修鞋的客人前来。因为恶劣的天气,客人比往日少了很多,在没有人来修鞋的空闲时段,南存辉也难得放空自己的思绪,任它天马行空般任意飞翔。
客人的一声招呼打破了南存辉的遐想,把他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一个客人在摊位前坐下,见有生意上门,南存辉立刻笑脸相迎,他飞快地拿起修鞋的工具,开始认真干活。
天实在是太冷了!虽然南方的冬天最低气温只有零下几度,但因为临海,这种冷似乎更透着一股“阴气”。南存辉那双还没有完全长大的手有些瑟瑟发抖,好半天,才能缝上一针。修鞋的客人是个老主顾,看见南存辉这个样子,也有点心疼,就告诉他:修鞋不急,先暖暖手吧,一会儿再修。
南存辉心里也想让双手暖和一下,但是,始终秉持顾客至上理念的他并没有停下来。因为他实在不愿让客人多等,哪怕是一分钟。因为在这样的天气里,多等一分钟,就意味着多受一会儿罪。
在寒风的侵袭下,南存辉那双拿着锥子和细线的手失去了往日的灵活,显得非常僵硬而不听使唤。也许是因为天气太冷,也许是因为鞋底太滑太硬,也许是因为他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突然,锥子一偏,锋利的锥尖深深地扎进了南存辉稚嫩的手指。立刻,鲜血顺着他的手指淌下来。
十指连心,锥子刺进手指带来的那种揪心的疼痛,让他立刻慌张起来,修鞋几个月来,他还从来没有过这种经历,缺少经验的他再加上慌乱,根本不知道怎么办。他想要拔出锥子,可是慌乱中,却怎么也不会使用那股劲。修鞋的锥子有个倒钩,轻轻一动,就是一股钻心的疼痛。无奈的南存辉最后想到了父亲,只得跑回家向父亲求助。
父亲见到儿子淌血的手指,再看看他手上那个锥子,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父亲轻轻转动手指,一把就将锥子拉了出来。父亲告诉他:因为锥子有倒钩,万一被扎到,不能直接拉,否则越拉越疼,必须使用巧劲,转着拉,才能拉出来。
此时的南存辉,顾不得处理还在淌血的手指,只是用一张破纸简单缠了一下,就快速地跑回修鞋摊前。疼痛加上恐惧,致使原来就有些僵硬的手更不听使唤了。但他咬紧牙,坚持把鞋补完。
因为发生了这场“事故”,鞋子补得不是很好,也耽误了客人不少时间,南存辉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尽管客人对他表示理解,没有一丝抱怨,他还是坚持没有收客人的钱。
这次的意外事件让南存辉明白,修鞋这一行说简单也不简单,自己连一把锥子都处理不了,说明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南存辉是一个善于琢磨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这在他修鞋的过程中表现无遗。他每次都能从修鞋中获得感悟,在修鞋的过程中,他每天都在琢磨,如何能把鞋子修得又快又好,如何能招来更多的回头客,如何能开辟新的客源。琢磨加上观察,再加上用心,他的修鞋生意越做越好。
说一把锥子改变了南存辉,当然不是很恰当,因为南存辉后来所走的路,所取得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因素,还不足以影响他以后的成功。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南存辉开始修鞋的时候,只有13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各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所以,每一次的经历都显得弥足珍贵,每一次的经历似乎都能开启他的一点心智,让他渐渐明白一些道理。
被锥子扎到以后,南存辉在修鞋这条路上更加虚心学习,他明白了,能不能修是一个问题,会不会修是一个问题,修得好不好同样是一个问题。修鞋虽然不能赚下多少钱,但却是一家人赖以谋生的手段。在修鞋的过程中,他能做到以质量服务于人、以诚信取信于人,不仅维持了当时整个家庭的生计,同时也为小镇上的居民提供了便利的服务,更为他自己积蓄了未来奋斗的力量。
多年以后,南存辉再回过头去,回望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对他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修鞋那几年的经历。也许,他的心里还有一些庆幸,庆幸自己在修鞋这一行当里坚持了下来。因为正是修鞋那几年,锻炼了他坚强的品格,持久的毅力,还有不服输不放弃的个性。
或许是年龄大了,人就愿意回望过去,而今,刚刚迈进“知天命”年龄段的南存辉,会经常回忆起过去。他时不时就会观察一下自己的这双手,现在,这双手用不同的笔,在一份份合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曾经,这双手修理过无数双鞋子。对于签了多少次订单,南存辉数不清,修了多少双鞋,南存辉也数不清,而对于当初锥子扎破手指的“意外”,他记得比谁都清晰,他说,修鞋时这把锥子带给自己的力量,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