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修鞋匠(1 / 1)

童年的记忆是苦乐参半的,但这并不影响南存辉的成长。尽管,他是那么不舍心爱的校园;尽管,他是那么想按自己的路走下去;尽管,他是那么想实现心中成为一名“国企工人”的梦想。但是,理想在现实面前,有时候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毕竟,填饱肚子是第一位的。所以,南存辉不得不告别校园生活,开始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只是,南存辉没有想到,自己走向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修鞋。

从人生经历的角度来说,初入“江湖”的第一份工作,就如怀春少女情窦初开的第一场恋爱,不管是不是自己所期盼的,都很难品清其中的滋味,也许是浓浓的甜蜜,也许是淡淡的苦涩。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在心里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

南存辉的第一份工作是修鞋,这与他日后运筹帷幄、纵横驰骋的电器、太阳能产业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但是,修鞋的一些经历,却带给他很多体验和感悟,无形中,影响了他以后的路。

实际上,对于人生来说,第一份工作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份重要性不是说我们要一步到位,终身从事这份工作,而是在这第一份工作的起点,我们选择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以后所要走的路。

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近些年驰骋于商界的精英,盘点一下他们的第一份工作: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曹德旺,14岁退学开始放牛;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高中毕业后,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给别人照相;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第一份工作是教书匠;香港首富李嘉诚,第一份工作是在钟表公司当小学徒,主要任务就是泡茶扫地。

原来,他们的第一份工作都与日后所创出成绩的领域没有多少关联,也没有让人羡慕的地方,他们也没有值得炫耀的后台可以当靠山。但是,多年以后,他们却依靠自己的努力,抓住了正确的时机,一步一个脚印,打拼出自己的商业帝国,积累起自己的财富。

南存辉,也同样如此。

197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这一年,持续了十年之久的轰轰烈烈的“**”划上了句号。这一年,对南存辉个人来说,同样是一个转折点,他辍学回家,挑起了维系一家人生活的担子。

南存辉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同时也有一手修鞋的好手艺,每当农闲时节,父亲就会带上修鞋的用具,在大街小巷摆摊修鞋,以此补贴家用。

父亲受伤以后,家中没有了劳动力,13岁的南存辉能做些什么呢?望着南存辉还没有成熟的面孔,望着他略显瘦弱的身躯,家人也犹豫了好久,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了半个晚上,最后,父亲拍板了:去修鞋吧。在父亲看来,修鞋不用花费太多的体力,它的劳动强度,是一个13岁的孩子可以承受的。

南存辉是聪明的,不仅体现在他的学习上,也体现在他学习修鞋的过程中。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掌握了父亲的大部分修鞋手艺,虽然手法还没有那么娴熟,但上街摆摊已是绰绰有余。

没过几天,在柳市的街头,人们开始看见一个瘦小的男孩,背着一只与自己的身高并不匹配的大木箱,从事与他年龄并不相符的工作——摆摊修鞋。

对于南存辉的出现,很多熟悉南存辉父亲的人都投来疑惑的目光:子承父业,年纪是不是太小了点?

在满是疑问的同时,人们又开始担心:修鞋是个苦行当,这么小的孩子,能坚持多久呢?

实际上,人们所担心并疑惑的,并非没有道理,修鞋虽然不是多难的技术活,却也有一定的技巧,同时又要求一定的手劲和韧劲,对于一个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能做好么?

对于南存辉来说,能不能做好,并不是首要的问题,因为依靠他的聪明,他的努力,他的悟性,修鞋并不成问题。他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克服中国人都拥有的“面子”问题。

说到“面子”,我们都知道,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也有着比较浓厚的“面子”情结。“面子”,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现象。说白了,面子,就是自尊心与虚荣心的替代词汇,是人人都想要而且丢不得的东西。

自然,13岁的南存辉也有着非常浓厚的“面子”情结。他想到自己的同学正坐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再看看自己,却要坐在大街上,在来来往往的人们投射过来的异样的目光中,给别人修又臭又硬的鞋子,“面子”上确实是一个问题。所以,刚修鞋的前几天,南存辉像做了贼一样,不敢去人多的地方,他怕在那里遇见熟人,面子上过不去。但是,又不能窝在家里,所以,他只有背着那只大木箱,在人少的小巷瞎转悠。这样一来,见到熟悉的人的机会少了,同样,补鞋的人也少了,一天下来,基本上赚不到钱,只能空手而归。

连续几天都是这种状况,引起了父亲的注意。一天晚上,父亲把南存辉叫到跟前,对他说:与生存比起来,面子一点都不值钱。修鞋,靠的是个人的手艺吃饭,不偷不抢,以自己的劳动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仅不丢面子,还很光荣。你自己好好想一想。

也许是父亲的几句话点醒了南存辉,也许是南存辉明白了自己肩挑的职责,父亲治病需要钱,家里吃穿用度也需要钱,如果挣不到钱,一家人将断了生活的来源。无奈,南存辉只得走到大街上,开始在热闹、繁华的地段摆摊。

初步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然而内心深处的“面子”感并没有完全消失,他的心忐忑不安。他怕被同学看见,嘲笑他;他怕被老师看见,惋惜他;他怕被熟人看见,同情怜悯他。

然而,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奇怪,越是害怕的东西,越是不请自来,更何况在柳市镇这个“弹丸之地”,害怕的总是要来的。

一天早上,几个早起上学的同学路过他的修鞋摊前,发现了他,其中有一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捡起地上的一个小石子向他扔来,并向他大喊:“小鞋匠,挺像样啊,怎么样,不念书来修鞋,发财了吧?”嘲笑的话语像针一样扎在南存辉稚嫩的心上,但他没有分辩,也没有回答,只是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最终没有掉出来。

这次事件过去没几天,一天早晨,他正在摆修鞋摊,听见一句惊奇的声音:“南存辉,怎么是你?”抬头一看,原来是同学的妈妈。读书时,南存辉和这位同学是好朋友,关系一直不错。看着南存辉支起的鞋摊,她关切地问:“你怎么在这里补鞋?你学习那么好,放弃学业多可惜啊!”

南存辉嗫嗫嚅嚅地解释了原因后,这位妈妈流露出无奈而又满是惋惜的神情。

送走同学的妈妈后,南存辉也收起了鞋摊,独自一个人来到小镇边的水池旁,他呆坐了一天,同学嘲笑的话语敲打着他的思绪,同学妈妈惋惜的表情震**着他的心灵。

看着潺潺的流水在眼前流过,南存辉放任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一会儿,他想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想到自己那个“到国企里当一名工人”的理想;一会儿,他又想到了父亲的病痛,想到了母亲的泪水,想到了弟弟妹妹无助的表情,他感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似乎要崩溃了。左半脑说,要面子,要面子;右半脑说,必须修鞋,必须修鞋。在左右两个半脑激烈的斗争中,右半脑最终获胜了。他还要继续修鞋。

今天,当我们说起南存辉的这段经历时,因为他的成功导向,我们可以把这段经历当作他人生道路上的一种考验,当作他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选择,但在并没有办法预知未来的当时,这个13岁的孩子,内心深处充满着纠结和挣扎。

在艰难的第一份工作面前,南存辉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继续前行。就是这份坚持,在不久的将来,也成就了他的一生。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修鞋也有很大的学问在里边:如果没有人来修鞋,那你就赚不到钱;如果来修鞋的人多了,先给谁修也是一个问题;修鞋的同行之间也有激烈的竞争,如何做到比同行修得又快又好,这还是一个问题;今天修了多少双鞋,赚到的钱是比昨天多还是比昨天少,这更是一个问题。

南存辉虽然年龄小,却并不是一个浑浑噩噩之人,他很有心,也很用心,在思考、观察中,他慢慢悟出了一些门道,也明白了一些道理,找他修鞋的人也越来越多。

于是,南存辉的修鞋摊前,经常呈现出这样一幅景象:好几位客人聚集在一起,互相聊着天,而南存辉低着头,认真的修鞋,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平静,**铺着一块黑色的围裙,左手拿着鞋子,右手灵活的转动着机器。不一会儿,鞋子就修好了,他用剪刀小心地剪去多余的线头,然后把鞋翻过来仔细检查一番,确定完全修好后才把鞋递给客人。

客人之间的对话是对这个13岁的小鞋匠所做的一个注解:“这个小孩手艺好,做事还认真,我大老远乘船过来找他补鞋。”“是啊,这个小孩人诚实,从来不多收钱,我们那里都晓得的,所以一大早就赶过来了。”

几个月下来,这个只有13岁的少年,已经被生活磨砺得有棱有角。他不再考虑自己的“面子”问题,自己不偷不抢,没有什么丢面子的;他不再理会别人的目光,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把鞋修得好一点,如何多赚一点钱。同时,看着每天走过修鞋摊前的形形色色的人,他心里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