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考验(1 / 1)

探寻南存辉的成长轨迹,自然不能忽略他的童年生活,因为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发展。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持的观点: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很大一部分是由其童年经历所形成的性格导致的。他还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在童年时代就已经决定了,成年后很难改变。

当然,弗洛伊德的观点也有其片面性,因为万事万物的变化是谁也无法预测的,更无法完全准确测试出一个人的性格形成的多种因素。但是,有关童年的记忆,却是每个人心中都抹不掉的印记。

因为童年,是人生最珍贵的一笔财富,也是生命中最闪亮、最诱人的磁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记忆,而无论记忆是美好还是伤悲,它都仿佛是被下过“魔咒”一般,时不时的会“蹦”出来,让人仔细回味咀嚼一番,再咂摸点其中的味道。

童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每个人的童年是不一样的,但同一时代出生的人,在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中,总是能找到相似的片断。

比如,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他们眼中的童年大多是五彩斑斓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眼中的童年是欢乐而充满梦想的;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记忆中的童年是贫穷、饥饿的。因为这是时代给他们打上的标签。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南存辉,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时代的影响,贫穷与饥饿始终是围绕在他左右的两个不离不弃的伙伴,陪伴着他渡过了整个童年。

南存辉所出生的柳市镇,归属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它东临乐清湾,西接永嘉县,南濒瓯江,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北抵乐清市区,而西北,则是以“寰中绝胜”著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山南麓。现在的柳市镇,是浙江温州的一个传奇,是一个占据全国电器市场份额80%的地方,是一个为“神舟”系列太空飞船提供电器组件保驾护航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在美国街道上看到其电器广告的地方,更是一个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特别关注和重视的地方。

现在的柳市镇,是一个“富得流油”的城镇,它以生产经营低压电器而驰名中外,被誉为“中国电器之都”。南存辉和他的正泰集团,就是在这里起家的。

如果将时间追溯到50多年前,再来看看柳市这个小镇,真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更为贴切,贫穷、落后、破败、荒弃,好像都不足以表达。以至于有过亲身感受的南存辉,看看眼前的一切,再回忆自己的童年,想想当年自己走过的足迹,常常有恍若隔世之感。

出生于1963年的南存辉是家中的长子,他的到来,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让南存辉的父母笑得合不拢嘴,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很贫苦,突然之间多了一张嘴,又多了一重负担,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南存辉的父母同样如此。尽管有父母的爱陪伴他成长,但是,那个年代实在是太贫苦了。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用“生不逢时”来形容他,在他出生的前两年,中国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当时,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而在他还不满3岁时,又一场大的风暴席卷而来。196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拉开了帷幕,而且长达10年之久,这不仅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溃败,更造成了物质上的极度贫乏。

在南存辉的记忆中,小时候自己的家真的很破,破到什么程度?用碎石片垒成的墙胡乱堆在那里,透露出不安分的棱角,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用茅草铺盖的屋顶,也争相旁逸斜出,似乎是不甘于眼前的寂寞;用竹帘遮挡的门,一阵风吹来,总是调皮的卷起来。浙江一带的夏季雨特别大,每到下雨的时节,外面下着大雨,屋里就下着小雨,用来接雨的盆盆罐罐摆放一地,一家人根本无处栖身。

住的条件差,吃穿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常常是吃完了这顿饭,还不知道下顿饭的米在哪里。衣食住行是人生活在世上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满足生命成长的必备条件,南存辉就是在这种衣食住只能勉强维持的境况下成长的。

虽然贫穷是一道烙印,烙在了他的内心深处,然而,欢乐的日子也并不缺乏,童年的贫穷并没有影响南存辉的欢乐:提着鸡蛋沿街叫卖是欢乐的;帮助家里打猪草、挑稻杆也是欢乐的;用细铁丝把落叶一片片串起来晒干之后当柴烧,更是欢乐的。

欢乐的体验伴随着贫穷,同南存辉一起成长。现在看来,贫穷对于当时的南存辉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贫穷并未让他产生自卑的心理,相反却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永不服输的性格。这对他来说,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大作家高尔基在其代表作《童年》中曾经这样描述因生活贫穷而产生的痛苦体验:“人由于生活穷困贫乏,都喜欢用痛苦来排遣发泄,他们像孩子一样玩弄痛苦,而且绝不因为穷困贫乏而感到羞愧。在平淡的,无聊得让人绝望的日子里,一切都扭曲了。痛苦像过节一样周期性地爆发……”所幸的是,南存辉的童年虽然贫穷,却没有产生这样痛苦的体验。

南存辉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虽然读书不多,却非常开明。不管生活怎样贫穷,物质条件怎样恶劣,父亲始终乐观地对待生活,这对童年的南存辉影响非常大。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父亲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是,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父亲都不会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所以一家人的日子虽然贫苦,却也其乐融融。

南存辉聪明,这在他的学生时代就显露无遗。入学以后,南家的破墙上,就开始贴满了各种各样大红的奖状,一层覆盖着一层。从小学到初中,他三次跳级,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认为,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当然,这些老师口中的“将来一定有出息”,是指南存辉学业上的成功。依照当时的成绩看,如果他在求学的路上继续走下去,就一定会“有出息”。说这些话的时候,老师们不会想到,后来的一些变故,没有让南存辉在学业方面走得更远,却让他在另一领域成了一个“有出息”的人。

在老师们口口相传南存辉将来一定“有出息”的时候,南存辉心里也涌动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到国企里做一名工人”。

20世纪60至70年代,“国企工人”是一个光荣的称谓,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字眼,如果谁家能有一个亲戚在国营企业里当工人,那一家人都跟着“沾光”,出门时都可以理直气壮,腰板挺直,脸泛红光。单从这一点来说,南存辉“到国企里做一名工人”的理想算得上是相当远大的。

然而,现实并没有给南存辉实现这个理想的机会,他没能按照自己划定的路线顺利地走下去,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父亲在劳动中,被水泵砸伤了脚,医生的诊断是粉碎性骨折,需要休养,一两年内不能参加体力劳动。当时,南存辉只有13岁,离初中毕业还有15天。

父亲的伤痛对这个原本贫穷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失去了劳动能力,怎么办?

这个13岁的少年懵了。

他感觉,一瞬间,自己的天空塌陷了。望着躺在**忍受着病痛折磨的父亲,望着悄悄抹着眼泪身体瘦弱的母亲,望着年幼的弟弟妹妹无助的目光,作为南家的长子,南存辉接受着出生以来的第一个考验。

没有人知道,当时13岁的南存辉,心里到底经受了怎样的折磨与煎熬。只是第二天早晨起来后,他对父亲说:“我不念书了,回来帮您。”

南存辉的父亲,心里也很难过,他当然不舍得让孩子放弃优秀的学业,可这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维持一大家子人生活的担子,需要南存辉这个长子挑起来。

告别了心爱的校园,南存辉将成为“国企工人”的理想深深埋在心底,没有人理解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助,他不知道自己以后的路在哪里,又会走向何方。而眼前,他必须接过父亲的担子,挑起一家人的希望。

在现实的困境面前,南存辉按自己的意志作出了选择。当然,不同的选择成就了不同的命运。关于这一点,20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特说过:人的命运取决于人们自己的抉择,无论处境多么恶劣,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行为走向,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尽管南存辉的这个选择是情势所逼,但他必须为自己这种行为负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因为正走在艰难的成长道路上,所以南存辉对于这段话的理解,比其他同龄人领悟得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