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红楼新梦(1 / 1)

“你到底总还是孩子见识”,母亲轻声笑起来了,眼中发出得意的光芒。你以为社会是一下子便可以变得完完全全合理的吗?永远不会,我的孩子,也永远不能!假如我们能够人人共同信仰一个理想,父死子继,一代代做去,便多费些时光,总也有达到目的之一日。

——苏青

这世上,没有哪一件事不是在曲折行进中完成和圆满的。变数越多,经历越丰富,磨难越深刻,成就愈辉煌、愈灿烂、愈恒久。

当然,也有些流沙中的晶莹会被暂时掩埋、沉寂,但是,当浑圆的珠玉一经被拾起,便会光芒四射。

苏青,这位曾经创作过大量越剧作品的戏剧编剧,或许早已被戏剧界淡忘,甚至遗忘,但是,她作为越剧编剧的开拓者之一,应该让人记起,并了解她创作的情形。因为,她编剧的《宝玉与黛玉》,创造了全国巡演逾三百场的芳华越剧团记录。她创作的《屈原》,荣获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优秀演出奖、音乐演出奖,这是从三十五个剧种一百五十八个剧目中脱颖而出的。遗憾的是,这部剧没能获得优秀剧本奖。

一场好的戏剧,肯定是以好的剧本为基础的,再牛的演员,再好的行头,再多的经费,要演绎一出完美的戏剧,没有好的剧本是不行的。其他奖项都收入囊中,恰恰是剧本没有。或许,苏青对于这样的结果,除了气恼外,还会自问:“如果编剧不是我,能获奖吗?”

1954年秋天,因为《屈原》的红火和得奖,苏青创作的热情重新点燃了。

回想当初从合作越剧团辞职后,苏青表现出来的沮丧,确实让人怀疑她能否胜任编剧工作,是否能创作出能上演的剧本,更别提好剧本了。

戏曲界都知道芳华越剧团的团长尹桂芳是一个大好人,当陈曼推荐苏青到剧团的时候,尹桂芳一口应承了。这是1951年年底的事。

陈曼其实也是芳华旗下的编剧,年轻但却是一位老编剧了。二十四岁的如花年龄,已经在六七个剧团担任过编剧,而且作品颇多。

苏青初来乍到,第一个剧本是和陈曼合作的,名为《新房子》,这是一出现代剧,以宣传“五反”运动而创作的。为何苏青不能独自编剧,或许剧团考虑到苏青刚经历了辞职风波,心理压力大,况且没有创作经验,于是让陈曼与她合作,这样更容易完成剧本创作,而且陈曼是老编剧,经验相当丰富。后来这部作品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票房寂寂,未能惹人注目。

当第二部剧本依然上座不佳的时候,苏青脸上有些挂不住了。第二部剧作取材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江山遗恨》,与之前的《新房子》获得了相关部门的减税不同,这直接影响了剧团营业额。而芳华越剧团是民营性质的,全靠收入养活剧团和人员。所以团里的一些人见到这样的情形,便心生怨言,苏青哪受得了这气,但除了窝火,还能做什么呢。

她还可以继续创作啊!证明自己,稳固工作是当务之急。于是,苏青打算改编新剧本《秋江》,当申请提出后,剧团的意见是陈曼参与一起创作,这让苏青很难堪,觉得是对她能力的怀疑,十分不高兴。当然,如果换位做思考,苏青也许不会这么想了。之前她创作的两部戏反响平平,成绩不佳,剧团还是不敢轻易冒险,怕上座率依旧不高。

苏青心火积压,因为修改剧本的小事,与同事发生矛盾后最终诱发了咯血,她的肺结核病又犯了,不得不回家休养、调整。

整整一个夏天,苏青想了许多,最终明白了什么。1953年秋天,她根据《今古奇观》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改编成了《卖油郎》的剧本。这出戏苏青是下了狠功夫的,她大胆地删减了原著的人物和情节,赋予了一些新情节、新面孔,让剧目内容丰富起来,更有看点吸引人眼球。这部剧最终是取得一定票房,较之前两部好多了,但却因为苏青的改动,受到有关部门的批评。

苏青听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评选“世界十二名人”活动中,候选人有中国的屈原,这样的信息如果作为普通人听见了,无非右耳进左耳出罢了,但苏青动心了,她想将屈原搬上越剧舞台,这个剧目改编不容易出新鲜,要取得票房好成绩难度极高,正因如此,苏青想挑战了。

当苏青向团长尹桂芳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没想到团长也感兴趣。谁都知道,剧团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推陈出新,要有所突破,剧目新颖。既然苏青想尝试一下,何不支持呢。

在与尹桂芳约定由她演绎屈原后,苏青更加有信心。接下来是整个团的重要人物都要对此作研究、准备工作。团长尹桂芳,导演高德明、作曲连波及苏青一行人去了北京,观看了正火热上演的话剧《屈原》,并与屈原的扮演者赵丹进行了座谈,用心取经,认真研磨。最后的日子,苏青还住在屈原研究专家文怀沙家,随时请教,聆听指导,收获颇丰。

1952年,在丽都大戏院首演了苏青编剧、尹桂芳主演的越剧《屈原》。本剧共分《橘颂》《贿》《疏原》《著骚》《诬陷》《阻会》《救婵》《天问》八场。尹桂芳重塑的屈原,打破了她一贯的小生扮相,转变成了儒雅的文生模样,很是难得,不仅成就了全新形象的尹桂芳,《屈原》也成为芳华越剧团的重要剧目之一。

当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夏衍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作题为《为提高和发展新时代的戏曲艺术而奋斗》的讲话时,所提到的“任何创造性的改革都应该受到我们热烈欢迎和支持,这次汇演中得到较好成绩的沪剧《赵一曼》和越剧《屈原》,就是民间职业剧团勇于改革的很好的例子”时,大大地鼓舞了芳华越剧团,也鼓舞了尹桂芳和苏青。特别是苏青,众多的想法一股子冒出来,她在热情燃烧中寻找着新生活的薪火,并乐此不被地实践,创新。

苏青改编《屈原》,起源于听到了“小道”消息,说屈原参与了世界名人的评选,这时的苏青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性,抓住眼前机遇,借机借势借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编剧任务,这种方法讨巧,既配合政治,又迎合市场,真是一举两得。后来,苏青将这一招用在了改变《红楼梦》上。

1954年,因为俞平伯用“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方法研究《红楼梦》引发了一场批判资产阶级唯心论的运动,曹雪芹的《红楼梦》便成为了焦点话题,苏青感觉时机又来了,于是便开始着手准备《红楼梦》的越剧创作。她通过一位熟人,接触上了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在《宝玉和黛玉》上演前夕,苏青将油印剧本送与贾植芳征询建议,贾植芳也认真地做出了答复,他道:

允庄先生:

来信及《红楼梦》一切稿均收到。因为事忙,今日才读毕。我觉得全剧精神及结构颇好,并能符合全书反封建主旨。作者是通过宝黛爱情来暴露和控诉封建制度的违反人性罪恶的,因此,必须深刻显示出爱情的社会定义来,它的纯洁性和丰富性。即是说,这两个正面形象必须通过细节描绘,来充分地,尖锐地表现出他们所代表的历史社会现象本质的东西,即它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所在。我认为,首先掌握了这一点,是提高剧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键、贾府罪恶和宝黛故事是一致的。

另外,我也请一个对古典文学较有修养的同志看了一遍,他的一些简单和不成熟的意见,都写在稿端,并供参考。

匆此,盼祝。

笔祺!

贾植芳

元月5日

《宝玉和黛玉》上演后,好评如潮,各地巡回演出三百多场,可见其被追捧的程度。当然,也有提出质疑和批评的,比如苏青新构思的一个丫鬟惠香,成为问题的争议点,有说这种突破是好的,匠心独具,也有说不尊重原著,擅自篡改人物和内容不可取。这部越剧最终获得较大的成功,也标志着苏青戏曲编剧水平达到新高度,确立了她在越剧编剧界的地位。

后来,苏青又想编剧《李太白》,再次住进了文怀沙家中,一住又是半个月,但是这次没有取得多少经验,因为一场运动即将开始,苏青也牵扯进去了。

此事说来有些复杂。在与贾植芳一来二往求教中,贾植芳家中自然留下了一些苏青的书信,而后在胡风运动中,因为贾植芳与胡风的密切过从,被公安局逮捕入狱。不久,苏青也被批捕,时间是1955年12月1日。巧合的是,在关押苏青的上海提篮桥监狱,苏青遇到了周佛海的儿媳妇施丹萍,她们被羁押在一起,而施丹萍入狱的原因是“潘汉年、杨帆反革命集团案”,这样来看,苏青可能是因为“潘杨反革命案”入狱的,与胡风案件没有更多牵扯。施丹萍安慰苏青,她们没有太大问题,很快会出去。施丹萍为什么这么笃信会没事呢?

原来周佛海的儿子周幼海于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市公安局社会二室先后担任股长,副科长职务,这次也被批捕入狱。而在市公安局政保处一室做反特工作的施丹萍非常了解政策,以及自己和苏青两人在这场运动中的实际问题,不会关押太久。施丹萍说得虽没错,但也关押了近两年。

1957年6月27日,苏青被“宽大释放”,但是出狱后并没有对以反革命案逮捕的苏青作出恰当的结论。直到1984年11月19日,苏青去世两年后,上海市公安局对苏青案复查作出结论:“经复查,冯和仪的历史属于一般政治历史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且已向政府作过交代。据此,1955年12月1日以反革命案将冯逮捕是错误的,现予以纠正,并恢复名誉。”

至此,苏青的历史问题,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