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女巫,金融寡头,国家暴力(1 / 1)

插图35:《在德尔讷堡处决女巫》,1555年,约翰·雅各布·威克(Johann Jakob Wick)藏品,苏黎世,中央图书馆

地狱之火

“太初有道。上帝说有,就有。命立,就立。”《大卫诗篇:33》的这段引文正好为15世纪晚期耶罗尼米斯·博斯创作的《人间乐园》——这幅艺术史中最神秘的画作之一——赋题。这段文字见于这幅三联画的双翼外侧,双翼合拢则覆盖中间的画板(插图36)。在两翼外侧的画板上,画家用黑、白、灰三色描绘了《圣经·旧约·创世记》中的第三阶段的世界。光与暗、日与夜已经分开,苍穹“于水中”拱立而起。宇宙如玻璃球一般悬在混沌虚空中。博斯把大地想象成一张圆盘,放在玻璃球的正中。上帝端坐其上,身着王袍,和他的尘世代表一样,头戴教皇三重冕。他左手执卷,内中所著可能是创世的计划。下方大地尚无生机,但正如《圣经·旧约·创世记》所言,晨光熹微,贫瘠的大地上已萌发出第一丝绿意。接下来的一天里,上帝又造日月和众星,摆列在天空上。只有那来自遥远的上帝的光芒,依稀照亮这片最初的土地。

如遇特殊的节日盛会,外侧两扇灰暗的画板会被打开,画板内侧缤纷多彩的人间好戏便呈现在观赏者眼前,这幅画的第一批观众一定惊叹连连。博斯继续描绘《圣经·旧约·创世记》的场景,从上帝造人一直到他本人生活的时代。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场景里,有很多生动鲜活的独角兽、三头两栖动物、集结成军的铠甲鱼人,还有翱翔天际的鱼、水陆两生的物种、一头大象和一只惨白如鬼魅的长颈鹿。史无前例的还有喷泉、群山和伊甸园河水流经的山崖隘口。粉与蓝搭配成怪异的色彩组合,仿佛是另一个星球的画面。

插图36:耶罗尼米斯·博斯,《人间乐园》,闭合状态下,1500年前后,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中间画板(附图16)上也依然延续着圣经故事,“当人在世上多起来,又生女儿的时候,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类女子的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画面上确实出现了很多**欢愉的形象,姿态各异。一支狂欢的队伍围绕着池塘打转,池塘里有三五成群的黑白女人一起沐浴。凡人自由自在地享受丰盛的果实,而那第一颗果子曾经决定了人类的命运——分享神的智慧,必受苦楚与辛劳。这最初的人类纪元里充斥着罪恶,如《圣经·旧约·创世记》所言,人类应该被从大地上抹去。右边的内侧画板是一幅技艺精湛的夜景图,也是前所未有。画中有魔军列阵、烈焰滔天,隐约可见通往幽冥的拱门,门后是熊熊火光,炎炎逼人。门前是一处结冰的湖面,**的人密密麻麻,都被冻在冰上。观众所有的感官都被冒犯。博斯画出地狱的旋律,让恶臭从粪坑里飘上来。他折磨人类的躯体,展现背负深重罪孽的人:赌徒,还有纵欲之人,这个**的美人正从镜子里端详着自己被地狱之火灼烧的脸庞。右下方是故事的尾声,一头戴着多明我会修女头巾的猪谄媚地搂住一个**男子,它是要劝说男子在立遗嘱时多考虑多明我会的利益吗?

《人间乐园》创作于本书所记述的时段的中期。博斯创作这幅令人着迷又错愕的画时,彼得·佩鲁吉诺正在遥远的意大利画着安详的圣母,而以马尔西利奥·菲奇诺为中心的圈子已迎来了“首次启蒙”的曙光。这一切都与博斯艺术观里阴暗的世界观相去甚远。艺术史学家恩斯特·贡布里希曾评价博斯的一幅地狱画作说,艺术家在这幅画里用具体又直观的手法,把中世纪人们所惧怕的那些折磨人的怪物都成功地表现了出来。实际上,博斯在这幅世界图景的右翼上画的地狱不能简单地视为对中世纪文本的阅读,比如1484年出版的《吞达尔见闻录》,这本当时流行的书讲的就是阴间旅行。若不是亲眼所见这样的烈焰和毁灭,谁也不可能画得出来,但这些困扰人心的幻象可不只是萦绕中世纪。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觉得文艺复兴时期是祥和平静的,但真相远比这恐怖。

如果当时人们脑海中的“地狱”就如博斯所绘,那么人们灵魂深处的恐惧和对救赎的渴望就不言而喻了。人们追求虔诚的纯洁,这在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中也是显而易见的。萨沃纳罗拉在这里开始建立他的上帝之国。用印刷术推进宗教改革的第一人并非路德,而是这位来自费拉拉的修士,他出版了100多本意大利语的典籍。他要求信徒过简朴的生活,只有祈祷和忏悔。他力争废除看戏和赌博这两样当时最主要的恶习,甚至认为节日也不是欢庆的时候。1496年的狂欢节没有化装游行,他派孩子在城里募捐。他在布道中支持人们起义,反对人文主义在佛罗伦萨——这座艺术家、诗人、同性恋和**者的城市——的崛起。尽管他让世俗生活变得非常无趣,这个两颊凹陷的费拉拉人却是民心所向。他宣称自己是先知,把自己当作《圣经·新约·启示录》的信使。就跟以往的世纪之交一样,博斯的画作问世之际也是流言四起,大家纷纷传言末日审判、最后的战争就要来临。这些流言蜚语与理性背道而驰,虽然人们已经造出机械钟来认识时间,也发行了货币,发明了金融簿记,哲学领域还出现了马基雅维利这样的思想家,但这个特殊的时代已远远超越所有这些界限。当时的人懂得绝望、优雅和美丽,他们烧死异教徒,寻找最久远的智慧,对虔诚着迷,也会为陈旧的手稿和古代的雕塑发狂。这样看来,萨沃纳罗拉并不只是单纯地维护中世纪、反对新时代。这位布道者属于最彻底的那群人,在任何时代都是。他来自圣伯纳德和圣贝纳迪诺教派,追随教宗格里高利一世和圣格里高利七世的信仰,喜欢点火刑架的加尔文就是从他这里获得了灵感,我们身边冲动易怒的宗教狂跟他也脱不开干系。萨沃纳罗拉在《论宗教生活的简朴》中提到:“整个宗教生活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涤清尘世的浸染。”这样一来,拥有精神和肉体双重属性的人以及世界都能够成为上帝的神圣庙堂。萨沃纳罗拉还预言,佛罗伦萨作为天选之城将统治意大利。

但是人们迎来的不是更好的世界,而是恶习的死灰复燃。佛罗伦萨很快便又陷入不同势力的混战。跟300年后那个喜欢砍人脑袋的马克西米连·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一样,当萨沃纳罗拉失去革命信众和净化手段时,他求诸公开的火刑。1497年的狂欢节,他在领主广场上引燃“焚烧虚荣之火”,假发、香水瓶、脂粉、牌戏、名贵衣物、奢华家具、竖琴、半身雕像和画作都被付之一炬。古老的狂欢节传统跟文艺复兴所有的世俗生活一起化为灰烬。大火吞没的书籍里甚至包括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文学大师的作品,普尔西的《莫尔甘特》也未能幸免,毕竟这首叙事史诗犀利地抨击萨沃纳罗拉和他的信仰。

但这场烽火并无燎原之势,萨沃纳罗拉内外交困。教皇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er Ⅵ)可不想有这么一个神授的超能先知与他平起平坐,更不能容忍佛罗伦萨与法国交好。教皇把萨沃纳罗拉开除教籍,但萨沃纳罗拉也不甘示弱,他试图抹黑教皇是重返人间的反基督者。1498年,这位先知又故技重施,搭起柴火堆要焚烧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这次却引发了抗议。年轻贵族试图阻止这场虔诚的文艺演出。佛罗伦萨对这位布道者也渐生反感之心。他拒绝接受上帝的判决——火刑验罪法,因此也与最后的生机失之交臂。1498年5月23日,他被处以绞刑,后又被焚尸扬灰。唯有领主广场上镶嵌的一块石板还能告诉人们,这位一度想把佛罗伦萨教化成神圣耶路撒冷的修士于此地被烧成灰烬。有一些人把他神化,认为他属于人民,他曾勇于对抗穷奢极欲的富人、信奉异教的学者、耽于俗乐的艺术和其他消遣。

时势造人,强者是大势所趋。时任佛罗伦萨修道院院长、同时在法国国王查理八世那里担任大使的皮耶罗·索代里尼(Piero Soderini,1452—1522)众望所归。人们选他担任教区大主教,任期长达十年。

女巫之槌

当时仍有许多佛罗伦萨人忧心末日来临,波提切利一幅神秘的画作就反映了这种情况。《神秘的耶稣诞生》顶部有希腊文的题词,说这幅画作于1500年末在“意大利的纷乱无序”中完成,遭受着末日和战争的二次折磨(附图17)。波提切利虽然创作了圣母画、美丽的维纳斯和呵气成花的花神克洛丽斯,但这位大师和地狱画匠博斯的思想世界并非看上去那样大相径庭。第三幅艺术品同样也与前两者刻画的场景(“天启”)有关:1499—1502年,路加·西诺雷利(Luca Signorelli)在奥尔维耶托主教座堂的一间祈祷室绘制了《最后的审判》,青绿色的强壮魔鬼对被诅咒的人施以酷刑。

实际上,“恶毒的敌人”又好像是在众人当中产生的。宗教审判是个费神的苦差事。世纪之交过后,仅在英格兰林肯教区就有300多人被指控为异教徒。尤其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还有新柏拉图主义者提出的“魔鬼学”,为辨认魔鬼提供了指点,魔鬼没有实体,可以伪装成任何模样,他们数不胜数、充斥人间。波提切利画中表现的人间纷乱,为魔鬼的存在提供了最佳佐证。

人们也相信,撒旦可以驱使无数男女听其号令——为虎作伥的女巫和男巫。异教徒引发的仇恨与恐惧交织在一起。1486年,离不祥之兆显现的1500年并不遥远,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书籍之一问世,这就是《女巫之槌》。数十万人因此书被投入监狱、卷入诉讼,其中约有6万人身亡,直至18世纪其余孽犹存。有人认为是这本书引发了如此恐怖的暴政,但该观点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巫术信仰和个别的处决现象一直都存在。15世纪上半叶,阿尔卑斯山西部地区的居民就觉得有巫师异端兴风作浪。巴塞尔宗教会议上也提到了女巫的威胁。这部拙劣的作品正好触动了读者敏感的神经。它的意义在于把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和早先的女巫学说进行了杂糅和总结,恰好为15世纪后期的人们提供了想要了解的关于魔鬼和恶魔的知识。施派尔的印刷厂主彼得·德拉赫(Peter Drach)一定是慧眼独具才投资印刷这本大部头作品,其现今的版本差不多有700页。仅到1523年,这本书就再版超过13次。当时气候骤变,恶劣的天气导致庄稼歉收,并且又遭逢可怕的瘟疫肆虐,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解释,而猎巫行动就成了宣泄口。

《女巫之槌》的作者海因里希·克拉马(Heinrich Kramer,约1430—1505)来自阿尔萨斯地区的塞莱斯塔,是一名多明我会修士,他觉得当时的灾难预示着末日逼近,引用了《圣经·新约·启示录》中的一段文字,而波提切利的画中那段预示不祥的题词也影射了这一段。克拉马指出,所有灾祸都是末日到来前祸乱人间的魔鬼在作祟,而且魔鬼还让女巫的异端邪说发展成形。他这本证据确凿的书还提供建议,教人们如何对付敌人。在克拉马的推动下,教皇英诺森八世于1484年颁布了缉巫教谕《至高愿望》,《女巫之槌》的权威地位因此越发稳固。这道敕令以圣父之名全权委任女巫审判官进行审讯,以确保这场毁灭黑暗力量的战争能够大获全胜。

克拉马在数百页的书中沉迷于描写对魔鬼的恐惧、对暴虐的惧怕和对女性的仇恨,令人惊慌失措,展示出可怖的全景。读者听闻人与魔同房,一定毛骨悚然。他们还会了解到:接生婆用巫术残害生灵;女巫可操控天气,呼风落雹;女魔令男子绝育、牲畜暴毙。他们又获悉,女巫用油膏涂抹木头,在夜间骑着它飞行。女巫还会在安息日奏响刺耳的音乐,煮童尸为餐。她们与冥王**便可缔结密约,这在后来无数审判中成了指控标准。《女巫之槌》对审讯女巫的法律程序和规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对异教徒的世俗审判不谋而合。刑讯是重中之重。它让善良的女人变成重罪的监犯,平和的男子成为危险的巫师。被指控者四肢脱臼,拇指被碾碎,指甲下鲜血直流,谁经历这些都会拼命认罪,法官想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以往人们盯上异教徒和犹太人的时候,他们总会抱团结盟、密谋计策,这次人们也怕遇上恐怖的巫师教派,可这只是加害者自己脑中的想象。

许多受害人都是一贫如洗、年迈无依。可能只是一个身体上的特征,比如红发或者驼背,就被边缘化,被怀疑,被当成所有灾祸的替罪羊。人们觉得女巫会在安息日集会,这种糟糕的指控让审讯愈演愈烈、波及甚广,甚至儿童和少女都不能幸免。为了知道参加这种魔鬼节日的都有哪些人,审讯者对受害人施加各种酷刑,逼他们编造十人、二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名册。他们最深重的罪孽是毁誓。他们背弃上帝,胆敢对上帝不敬。为了让上帝的全能完好无损,《女巫之槌》竭力提供严密的神学论据。书中强调,女巫和魔鬼的猖獗肆虐都得到了上帝的许可,这样才方便展开有惩有恕的过程,这也是救赎史需要的情节。世上存在有血有肉的魔鬼、恶魔和女巫,如果人们接受这一前提,那么《女巫之槌》一点也不缺乏内部一致。书中展现的只是理性的一种反常变体,这种理性也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显著特征。

事实上,克拉马成功把女人送上了火刑架——他曾夸耀说约有200人。不管他是否推波助澜,他在世期间,意大利和德国南部的猎巫运动愈演愈烈。这个力图纯净、追求圣洁的狂热的迫害者,应该是一个失意受挫的禁欲主义者。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书中自始至终贯彻着对所有女性的敌意。仅仅是对女性**力的一次失神,就会让他良心不安。让女性成为替罪羊,而不用在自己的欲望中寻找原因,这让他如释重负。是撒旦让这些女人成为诱饵、让人脑子里有了****的念头,克拉马对此深信不疑。女人总是贪**好色,甚至对克拉马这样的老修士都觊觎不已——这种想法虽然古怪,却一直存在。

如果不敢与魔鬼及其在人间的傀儡战斗,就会激怒上帝。因此,克拉马和他的同僚以极大的热情布道,宣扬对女巫的迫害。就是这种信念,使宗教法庭不断对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进行驱逐和毁灭,鼓动人们屠杀犹太人,策划反对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引导传道士们登上布道坛,误导整个世俗国家。世俗的人们爱享受生活、追逐享乐,原本已是堕落**,现在又坠入万劫不复之渊。

克拉马对犹太人的敌意并不会令人讶异。哪些拒绝皈依的犹太人被看作食古不化的蛮族,在意大利特伦托的血诬案中,犹太人被诬告为“杀婴魔”,他们杀死外族的婴儿,还喝婴儿的血。克拉马设法搞到很多类似“罪行”的材料,为这场控告添油加醋。从此以后,犹太人就成为最典型的替罪羊。人们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犹太人身上,以便卸下自己肩上的重担。审讯官和女巫猎人架起无数火刑架,整个社会与之同流合污,受害者被焚烧的尸烟直冲云霄。人们希望借此免遭上帝的惩罚,毕竟他们曾与上帝的敌人为邻为友。

1500年,在这一大赦年前后的数十年里,号召起义和恐惧末日、幡然悔悟与妄想纯净同时出现。历史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塞拉里厄斯(Christoph Cellarius,1638—1707)在回顾中世纪与近代的交替时,认为《女巫之槌》虽然立即为民间传道士提供了讲道的素材,但这本书发挥最大的影响力是在16世纪后半叶。

伴随着这本书的发行,古登堡的发明最终丧失清白之名,第一次助纣为虐,成为恐怖和死亡的帮凶。

趋势转变:人口、经济

在探险家和知识分子未能抵达的地方,平庸的人们仍日复一日地劳作。他们在节日里祈祷、痛饮,日落时分便躺上干草铺,门外的夜则属于繁星、鸱鸮和魔鬼。他们的梦境略有流传,他们的日常交谈鲜有记载,他们对宇宙和自然的印象无从得知,虽然这种感知肯定既神秘又魔幻。一些山上的洞穴对他们而言是危险之地,女巫在那里庆祝节日,生有翅膀的龙和凶恶的魔鬼在那里胡作非为。精灵的家也一直都在暮色之中的丛林里,在树干上、石缝间、泉眼处,妖怪、巨人、非常现实的强盗和想要超脱凡尘的遁世者也大都隐匿此间。其中经典的丛林强盗是15世纪和16世纪民谣和诗歌中的罗宾汉。这个角色很虔诚,但——或许正因此——也是贪财修士不共戴天的仇人。罗宾汉占据舍伍德原始森林,这里是一片“世外之地”。他在昏暗朦胧的荒野中反抗中世纪晚期的国家,立下自己的规矩,连树木都要听从号令。就此而言,他确实是个法外之徒。大约从1600年开始,他才变成“侠盗”和撒玛利亚人[197]般的乐善好施者。

在幽暗的边缘地带,烧炭工人忙着看顾他们的炉火生意,这是一群被隔绝在社会之外的不可接触者。丛林意味着冒险、危机、匮乏和孤独。在人们眼里丛林是一片荒芜之地,以至袖珍画的画师在描绘《马可·波罗游记》或隐圣的传奇故事时总要画上旷野,就是简单画上几棵树而已(附图14)。丛林对平庸的男女来说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可以在丛林里捡寻枯枝、收集草药、采集蘑菇和浆果。

文艺复兴对穷厄和贫困肯定不陌生,瘟疫和饥荒也定时来袭。亡者之舞是艺术的一大主题。吕贝克的贝尔恩德·诺特克(Bernd Notke)、巴塞尔的小汉斯·霍尔拜因和其他许多艺术家都有这样的作品,描绘死神如何冷笑着领人赴死。远在西边,霍赫·曼里奎(Jorge Manrique)写下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生命是许多河流,它们都流向一片海,即死亡。”而他本人很快就在卡斯蒂利亚的王位争夺战中殒命。约从15世纪中叶开始,出生率重新超过死亡率,尽管当时并不是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年代。在荒村废墟里,新生命呱呱落地。如同中世纪温暖期的盛景,在托斯卡纳等一些山区,人们又开始开垦荒田、复耕作物。除了粮田,长势良好的所有特殊作物也都被播撒在田间,比如纺织染料菘蓝和西洋茜草。

绵羊养殖业利润可观,它在人口短缺、谷物价格大跌的时期得到发展,最初是在西班牙,后来在英国得到大力推广。养殖业是如此繁荣,以至托马斯·莫尔略带讥讽地说,羊把百姓、村庄和城市都吃掉了。他最为恼怒的是,地主把耕地圈起来留给自己的羊群。同时,他影射臭名昭著的“圈地运动”,把至今一直共有的土地分隔成一块块牧场。冲突愈演愈烈,很快就爆发起义。这是早在《圣经》中就提及过的一个古老矛盾:一边是该隐,较为先进的、已经定居的农民,也是所有农业资本家的祖先;另一边是亚伯,仍是个游牧人,所到之处寸草不留。从中世纪起,牛群从斯堪的纳维亚和匈牙利、波兰、乌克兰等东部地区浩**而来,被驱赶到南部和西部的大城市地带,单是它们就需要多少牧场养活!牛需要草场,因此农民就没法种粮食种甜菜,土地全用来养活奶牛、绵羊、马和小型家畜。

农民生活在不同的法律体系和统治方式之中。比如,欧洲从古代起一直实行半租赁的佃农制,这一制度在亚洲也很常见。地主提供农具和种子,佃户提供劳力,收成由双方分配。东部地区的田主跟上述的“地主”又略有不同,地主主要流行于西欧,比如德意志一些地区、英国和尼德兰。此外还有无数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形式。

田主制是中世纪盛期垦殖运动的遗留,在15世纪导致国家内部出现很多割据势力。黑死病和人口迁徙让田主们有机可乘。他们不肯交出空闲的土地,转而据为己有。田主对他的农户来说就是田间地头的上帝:集法官、主教和雇主于一身,有时他们也会在困境中施以援手。田主的农业营生由他自己做主。农民要服劳役又总是顺从老实,只能扎堆成群地卖苦力,为田主充实粮仓,田主再把农民的收成拿去市场售卖。农民能有多少苟延残喘的份儿,主要取决于那些居庙堂之高的贵族或者国王有多强硬或者多软弱。只要他们愿意,便可以遏制这样的独断专横。但权力利益诱使他们与豪绅地主结盟,农民常常被视如草芥,弃如敝屣。很多农民在田主那里做牛做马,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他们的境遇却每况愈下,他们缄口不言、灰心丧气。当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横扫英国全境时,东部几乎是一片死寂。

在西部和中部,至少上层农民的待遇得到了改善。很多地方的佃农都恢复了自由身,让仍被束缚的人也有了盼头。废除农奴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英国大规模农民起义时就已经成为其口号。通常来说,自由民在缴纳一笔特殊捐税后便可以把农场代代相传,可以用金钱取代人身依附和劳役。日常生活,包括与地主的冲突都由村庄公所负责召集协商。农民和地主目标一致,都是要把这些分散的小块田地物尽其用,这跟东部广阔的大庄园有天壤之别。深耕的办法是雇用劳工、技术革新及最大可能地提高土地产量,这些都需要一定的企业精神和资金。和亚洲一样,欧洲当然也有丧失土地的小农群体和广大的城市底层,在饥荒年很容易饿殍满地。小农和富农辛苦劳作、艰难收成,却被那些贵族子息、神职后裔或市民阶层出身的地主强夺大半。雇工起码要得到像样的报酬,才不会随意迁徙。

一开始,城市中特别缺乏劳动力。瘟疫对人口的打击越来越惨重,因为城市中人口居住太密集,传染的危险更大。据记载,15世纪晚期曾经有两名师傅同时争抢一个帮工。手工行业的繁荣尤其是得益于那些因为遗产和贸易日渐富足的上层阶级——除非常年征战让人口和资金都遭遇灭顶之灾,比如法国和英国。薪资节节攀升,而整个社会因为瘟疫肆虐和人口锐减获得了丰厚的遗产资本,利息与日递减。文艺复兴时期富丽堂皇的文化风格也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有密切关联。尽管如此,世纪之交时酬劳与物价的剪刀差已开始逐渐缩小,15世纪末,手工行业有了丰厚利润。进入16世纪,剪刀差又转而增大,手工行业因此深受打击。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及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徙。城墙内消费者越聚越多、人头攒动,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的价格都开始上涨。例如,16世纪上半叶那不勒斯的人口就增长了五倍。与百姓一起涌进城来的当然还有他们的困厄。其他城市的状况也类似,虽然人口增长不似那不勒斯这般剧烈。

尽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但毫无疑问,整个欧洲或多或少都有一群强势富足的中产阶级在崛起。特别是他们对阅读的渴求,令图书出版业大获成功。此外,虔诚让他们慷慨解囊,弥撒和圣坛都得到了优厚的捐赠。为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菜肴也琳琅满目,肉类、酒类和水果的消费量都达到了历史峰值。市民喜着华服,摇身一变如贵族行事。当局试图用一道道命令遏制这种挥霍,至少要把社会等级的外观表象固定住,可惜收效甚微。

银、铁、纸:巩固文牍国度

在以上几节里,我们讲述的是历史上看似相去甚远的几个领域:巫术信仰、人文主义语言学、大西洋扩张,外加印刷术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手工业的产生,连手动机械钟表和眼镜都能制作。如果不能人为划分这些领域,那这一切根本无从谈起。事实上,这些领域与其他重大趋势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包括人口统计学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传播和早期现代国家体系的巩固,这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上述因素到底如何发挥作用,在15世纪繁荣的矿冶业上表现得尤为显著。

人口增多,对金钱的需求也扩大。商人和探险家需要船只,所以就需要钱,船只还需要铁钉和铁锚。国家需要铁管枪和青铜炮装备军队——兜兜转转又是钱。金属变得很紧俏:铁、铜、银、金。人们大力开展矿床勘探,1430年最早从蒂罗尔开始,后来扩散到萨克森、图林根和匈牙利等地。蒸蒸日上的矿冶业激发了发明家的热情,也迎来了生产分工的雏形,高度精细化的专业人员和干粗活儿的雇工一道参与协作。在加热时添加铅可以让银熔化,这项熔析技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采银业的效率,人们称之为继远古时期黄铜的发明后“矿冶业最重要且影响最广的革新”。

深层矿井排水需要昂贵的技术。水力自13世纪出现以来一直发挥作用,它可以让升降篮上上下下,让铁锤高速运作而不知疲倦,让风箱不停给熔炉鼓气。在进入“幽深又有暗光浮动的”地下世界之前,资金必须到位,人文主义者康拉德·策尔蒂斯曾如是评价盐矿业。远洋贸易的本钱是在船只上投注入股,采矿业也是通过买卖矿井股份筹措资金。矿业股票通常是小额发售,这样也平摊了风险。矿石冶炼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纽伦堡人在造纸业中已经首开先河,在这个领域又拔得头筹。1419年,这个帝国直辖市的城门外建起了第一座熔析工坊,半个世纪后,图林根森林中的工场接手这项工作。他们所需的资金通常由城市显贵和商人联盟负责筹措。他们开采原料,进行冶炼,售卖提炼出的金属,利润丰厚得令人难以想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金属产量剧增。人们推测,欧洲银业在1450—1540年扩张了五倍之多,生铁年产量在15世纪下半叶从2.5万吨增长到4万吨。

采矿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诸多理论,而它们转而又推动实践。艾尔伯图斯·马格努斯(Albertus Magnus)关于矿物的著作后来演变出一系列的“人工手册”,对技术问题、矿井规划、矿产的冶炼和分解进行探讨。个中翘楚乃是格奥尔格·阿格里科拉(Georg Agricola)于1530年首版的十二卷本对谈录《论矿冶》,以及万诺乔·比林古乔(Vanoccio Biringuccio)于十年后出版的冶金学奠基之作《火焰学》。幸有阿格里科拉的大作,活塞泵从萨克森和波西米亚流传到了整个欧洲。但冶炼技术的细节还是秘而不宣,大家只能依靠实践摸索。冶金业通过“火试金法”这种“资格审查”积累了提取金子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资金需求、书籍印刷、技术革新、冶金和矿冶相互影响。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国家体制建设也处在进程当中。毕竟,各方势力中只有国家对金属的需求量最大。建筑施工、宫廷事务、外交往来、行政体制,以及最后和最重要的战争都需要资金支持,因此造币厂急需原料。

出于持续的借贷需求,国家与大型企业的结盟越来越常见。国家把矿山所有权和开采权在短期内或永久转让给债权人,以此偿还债务。矿藏的主权是一项经济特权,原本是国王和皇帝才能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家政权稳固,选帝侯、侯爵和其他领主把这项权力紧紧攥在手中。当时,这样的资本市场在欧洲之外根本闻所未闻,即便小规模市场也不存在,而这种专业运作的行政体制也是绝无仅有。在此期间,罗马法也开始在北部站稳脚跟,有它借力,经济也引入了越来越完善的规则体系。由此,矿冶业和远洋贸易中需要巨额借贷的大型项目即便无法实现也变得容易了。因为单单是法制和行政就可担保无虞,让经济发展有了安全的环境。随着法制系统的推广,案宗文件也堆积如山,这是国家“密集化”的标志,不仅是因为公职人员增多,也是因为便宜的纸张取代了昂贵的羊皮纸。

主权国家逐渐成形。但是皇帝还是没有固定的都城,也没有设立组织完备的固定公使馆,只有灵活的外交机构负责寻找同盟并协商和谈,此外还要源源不断地搜集情报——可以说:间谍活动。例如,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就开展了广泛的外交事务,与英国、条顿骑士团和莫斯科大公国都结成紧密同盟。他执政期间派出约300名公使,这些公使在欧洲第一个世界帝国的早期留下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全球帝国的先尊: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哈布斯堡家族的马克西米利安生于1459年5月22日,他称自己命途多舛,希望凭借上帝的恩典摆脱厄运。1479年8月7日,在这个明朗的日子里,这位年轻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大公在吉内加特战役中一战成名。他身先士卒,令军队的士气大振,从而带领步兵击败了法国骑兵。这场胜利意义重大,他由此得到“大胆”查理的继承权。马克西米利安的娇妻玛丽是勃艮第公爵之女,虽然在三年后的一场巡猎中死于非命,但留下了腓力一世(Philipp Ⅰ)和玛格丽特两个幼童,未来可送去联姻并拥有勃艮第的合法头衔——这可是一处必争之地。这些年是哈布斯堡王朝历史中关键的时刻。1490年,债台高筑的外奥地利大公及蒂罗尔伯爵“富有的”西格蒙德被迫把统治权转交给他的堂兄马克西米利安,蒂罗尔也成了马克西米利安王冠上的明珠。同年,匈雅提家族的最后一任领主、国王马加什·科尔温(Matthias Corvinus,即马加什一世)于维也纳驾崩,他曾是哈布斯堡王朝危险的仇敌,几乎跟苏丹一样危险。马克西米利安出兵奔袭奥地利,但他无法占领匈牙利,因为当朝权贵更愿意扶持波西米亚国王弗拉迪斯拉斯二世。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曾试图进攻雅盖隆王朝,结果铩羽而归。1491年战后不久,双方在布拉迪斯拉发签署条约,哈布斯堡王朝与雅盖隆王朝共治匈牙利,若弗拉迪斯拉斯家族绝嗣,哈布斯堡王朝享有继承权。

数不清的条约让未来的更迭扑朔迷离,《布拉迪斯拉发条约》只是其中之一。只有回顾往事时,人们才发现它是后来奥匈双元帝国的重要一环。在这个节点,东部边界的和谈是一个喘息之机,毕竟西边战事胶着,因为西边佛兰德斯地区的苛捐杂税已经引发了市民起义。叛军颇有燎原之势,最终根特也沦陷了。1493年的《桑利斯和约》规定,哈布斯堡可以统治勃艮第西部之外的地区,西部则由法国王室接管。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土延伸到了前所未有的西部。但一对宿敌也从此结怨,他们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掌控了欧洲议程:哈布斯堡王朝与历任法国国王的对抗,不管是瓦卢瓦王朝还是波旁王朝。意大利这片古老的帝国土地越来越频繁地充当二者的决斗场。

1493年,腓特烈三世晏驾,马克西米利安加冕。一年后他娶了第二任妻子比安卡·玛丽亚·斯福尔扎(Bianca Maria Sforza),她是绰号“摩尔人”的米兰人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侄女。这桩婚姻虽然有点井浅河深,但毕竟公国的统治权眼看着就在眼前。况且“摩尔人”给予了优厚惊人的陪嫁,据说有100万杜卡特金币,不仅买下了这桩与帝国的婚姻,还给自己弄来了公爵的头衔。

以现代标准来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帝国人烟稀少。15世纪的最后30多年里,又有1000万人死于瘟疫。这个帝国是君主政体、邦联和等级制国家的奇特混合体,但它越来越被限定为“德意志”,就像法兰西、英格兰和西班牙帝国一样。这个帝国没有首都,没有军队,甚至比意大利还要支离破碎。然而,如果把所有联邦国都聚到一起,这个帝国便拥有不可抵挡的经济实力,以及永不枯竭的卓越手工艺。帝国疆域内村庄繁多,城市密集,还有无数能人智者。真为帝国出谋划策的人,很少不受非议。胡斯战争烽烟不息,帝国困顿不堪,1422年在纽伦堡的一次会议上,帝国决定编定一本名册,登记所有有纳税义务的统治阶级:主教、修道院院长、诸侯、领主、伯爵和城主。后又有类似的名册问世。当时的帝国宪法只是法律、合约和风俗习惯的大杂烩,还在不断变化,每次会议都有新内容被列入。

“神圣帝国”的雏形初现,不仅体现在那些堆积如山的文件,还有加冕日或者帝国议会日那些色彩明艳、金光闪闪的游行队伍。象征帝国的双头鹰形象数不胜数,出现在旗帜、城门、市政厅外墙或是炉子的釉砖上。双头是意味着王权与皇权合一,还是在暗示帝国会像罗马帝国一样横跨东西?皇帝的特权都载入宪法,包括1356年的《金玺诏书》也成为最重要的“基本法”,还有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父皇腓特烈三世即位不久后与教皇尼古拉五世签订的协议。直到19世纪,与圣座的外交往来都一直依此协议进行,此外还有一些允诺,比如都主教和主教级别的座堂咨议会都可以自由委任大主教和主教。申诉权和任免权仍归教皇,都主教座堂和主教座堂如有空缺的法政牧师席位,将由教皇在奇数月份指派。帝国内部,市民在城市议政中的声音越来越受到重视。在15世纪的最后30多年里,市民代表仅仅需要对上帝和皇帝宣誓便可列席议会,参与讨论税收和立法等问题。

1495年的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尽管很多代表各执己见,尚未达成内部一致,但他们都要求改革。经过几个月的协商,最终通过了一项通行的《禁止复仇条例》,这个条例本应“永久”有效,最后却跟它的众多前身一样短命。更重要的决议是设立了帝国最高法院,后来被称为“御庭”。16位审判员当中的8人应由贵族担任,另外8人则是法学家。如此,罗马古老的法律被纳入帝国最高审判中。“法律文艺复兴”也终于登峰造极。御庭发展成为帝国联盟的有力佐理,连最平凡的底层人民都有了法律途径可依。但为了维持和平和法律,这些改革并没有继续深化。

奥地利成为世界强国并不是因为它是腐朽帝国的主人,而是通过新的联姻:1496年和1497年有两次结亲。面对瓦卢瓦王朝的威胁,特拉斯塔马拉和哈布斯堡两大家族联手御敌。一开始,因着马克西米利安与勃艮第的玛丽的结合,他的儿子“美男子”腓力一世娶了“疯女”胡安娜(Johanna die Wahnsinnige)。接着,玛格丽特也与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的王位继承人胡安王子(Johann von Aragón und Kastilien)缔结婚约,但半年后他不幸早逝,亡于19岁。由于费尔南多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的其他子女也一个个撒手人寰,腓力一世和胡安娜的儿子查理成了唯一的继承人,即后来的皇帝查理五世(1519—1558年在位)。他最终成为半个地球的霸主。1500年前后,根本无人能有此料想。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曾几次调兵遣将,想要吞并意大利和整个勃艮第,奈何总是无功而返。面对反对沃尔姆斯决议的瑞士邦联,他也束手无策。1499年,瑞士邦联在边境地带与诸侯、贵族、高级教士和城主等组成的施瓦本同盟发生冲突,随着事件升级并出现交火,瑞士邦联态度越发强硬。从形式上来说,这个市民团体和农民公所联合起来的松散邦联仍旧隶属于帝国。但这个精致的小团体为半个欧洲提供雇佣兵,想追求主权的它羽翼已丰。

奥斯曼大军已经逼近威尼斯,但哈布斯堡王朝还是没有底气进行十字军东征。马克西米利安曾一度被反对派贵族完全压制,不过他在战场侥幸取胜,又于纵横捭阖中遏制了对手。1508年,他获得了教皇的准许,在特伦托称帝。他周旋于不同的盟友中,游说他们共同进击威尼斯,威尼斯共和国岌岌可危。康布雷联盟便集结了法国、阿拉贡、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国。1509年,盟军在克雷莫纳附近的阿格纳德罗一战中摧毁了威尼斯的主力大军,他们已经兵临威尼斯潟湖。然而,他们没有舰队冲破威尼斯这道水墙。何况意大利大陆上的城市总归更喜欢自治权,所以仍旧忠于亚得里亚海的女王。另外,威尼斯外交手段巧妙,把罗马涅地区拱手送予教皇国,阿普利亚诸港则被西班牙收入囊中。威尼斯总算逃过一劫。而且教皇退出后,这一利益联盟很快分崩离析。

马克西米利安是有远见卓识之人,构想宏大又非凡。甚至有一次,他严肃地考虑过让自己当选教皇,这样三重冕和皇冠历时已久的分割便可以消失,转而变成拜占庭的方式。奥埃尔斯佩格亲王是三月革命前的一位诗人,他称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为“最后的骑士”。皇帝本人也在一系列由宫廷文员协助完成的自传作品中这样打造自己的形象——《白色国王》《托伊尔丹克》《弗莱达尔》。他管辖境内的教堂不遗余力,尽可能多地搜刮杜卡特金币。帝国政治中最大的难题是接手那些继承来的国家,治理国家大部分靠的是市民出身的专家和勃艮第的经验。但帝国后来债台高筑跟治理上的失策无关,而要归咎于奢华之风和艺术资助的流行,而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连年征战,这是马克西米利安的首要政治手段,而非他的最后一搏之计。战争的巨额花费几乎令马克西米利安破产,他的勃勃野心也不得不暂且搁置。1000个雇佣兵是无法征服西方的,可就连这笔佣金都常常令哈布斯堡王朝捉襟见肘。

首富:富格尔家族

奥格斯堡是马克西米利安最常停留之地,他甚至在这里修建了行宫。中世纪盛期的皇帝都是从这座施瓦本城市启程去罗马请求加冕,商人也是从这里出发前往地中海的大巴扎——威尼斯。奥格斯堡的商人和工匠可以满足一个皇帝所有的渴求,从锻金工艺、天文器材到艺术与图书,甚至还提供武器和装备,无论你是要参战,还是酷爱打猎,或是参加比武的骑士,都能得偿所愿。“奥格斯堡”——有身份的人听到这个词便会联想到宾客厅和舞会大厅里的音乐和“宫廷舞蹈”,主教城堡庭院中举办的骑士竞技活动或者城墙外的射弩大赛。这个词听上去还有远大世界的感觉。人们可以遥望布鲁日和伦敦、里斯本和布达佩斯,目光所及之处已经越过哥伦布发现的那些岛屿,更远处的一举一动也尽收眼底。罗马人建立的奥格斯塔变成了“真正的国王之城”,这句铭文被刻在市政厅上。当时,它是地球上最富裕的城市。

马克西米利安总是移驾奥格斯堡,不仅是为了休闲娱乐和议会事务,更是因为经济需求。奥格斯堡的财富来源除了贸易和作为关键行业的纺织业之外,还得益于采矿业和银行业。单单从1470—1500年,财富税的总额便增长了四倍。奥格斯堡的商人早早就投资了萨克森和蒂罗尔的银矿与铜矿,建造冶炼厂并生产黄铜,其中就包括后来将触手伸向全球的韦尔泽家族,他们很早便为国家提供金属银。格奥尔格·戈森布罗特(Georg Gossembrot,约1445—1502)曾经是蒂罗尔伯爵“富有的”西格蒙德手下的金融家,接着又为其继任者马克西米利安出谋划策。世纪之末,他与一家由很多商人组成的财团联手,想要在铜矿业建立辛迪加垄断集团。当时入局的还有一个家族,其在与戈森布罗特的角逐中最终获胜,成为因斯布鲁克地区宫廷银行家的领军人物:富格尔家族。

这个家族出身贫贱,他们的先祖曾经是纺织工,1367年离开奥格斯堡南部的小山村,在布匹贸易中迅速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分家后,“狍子”支系的富格尔家族陷入破产,有一段时间声名狼藉,但是“百合花”支系的富格尔家族却扶摇直上。家族企业的战略师是雅各布·富格尔(Jakob Fugger,1459—1525),人称“富豪”。他与马克西米利安建立了稳固的关系,通过贷款拿到了很多矿产合营权,近如图林根,远至哈布斯堡统治下的蒂罗尔和匈牙利之间的广袤地带,修建了很多熔析工坊和锻造车间。贵金属销售主要通过威尼斯进行,其中涉及的交易额令人头晕目眩。仅一项为期三年多的白银买卖,富格尔家族就有近100万杜卡特的销售额。而纺织贸易和意大利的生意也并未被抛诸脑后。1505年,富格尔家族用4000杜卡特参股了三艘远洋船,它们沿着已经开辟出来的好望角航线前往南印度。船队返航里斯本时,满载香料、珍珠和布匹。富格尔的公司在罗马与教皇牵上了线,从赎罪券的买卖中分得了一杯羹,最后还拿到了教皇的铸币生意。也是靠着富格尔的钱财,教皇的瑞士卫队才得以组建,雅盖隆与哈布斯堡两大王朝才能在维也纳举办奢华的婚礼庆典。16世纪初,半个欧洲的城市里都有了富格尔公司的分号。

富格尔的崛起与当时国际远洋贸易的大幅扩张密不可分。德意志南部的金融寡头们纷纷出手,想要争夺势力范围;在马克西米利安的时代,光是安特卫普就有50多家施瓦本的公司设驻点,但富格尔家族稳居首位。跟美第奇家族一样,他们也想要擢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以期最终获取田产和领地。富豪雅各布就给自己买了个伯爵头衔,他的继承人安东更是跻身帝国亲王的行列。坐拥森林和田产的宫殿,已经成为新贵们的身份象征。土地不仅让人变得尊贵,它还有利用价值,可以营利,在危急时刻又是一层保障。富格尔若想做什么,就会做得面面俱到。

富格尔家族在奥格斯堡的酒市旁边修建了一座宫殿。这里平日里是企业总部,很快又成为保管贵重藏品的地方,如有需要还可成为皇帝的寝宫。这一切都要围着钱转:铜顶,大理石,极尽奢靡的廊柱。1516年,“富豪”雅各布开展了一项史无前例的慈善事业。他在城郊建了一片住宅区,即所谓的“富格尔之家”,53套房子都提供给“正派的穷人”居住。只要他们为创办者的灵魂祈祷,租金无关紧要,每年只收一个古尔盾:这个大银行家通过捐赠的方式,让自己在上帝那里也可以收支平衡。阿尔布雷特·丢勒曾为他画像,这成为资本主义的象征:一头短发裹在金丝交错的威尼斯便帽之下,不禁令人联想到他与里亚托的关系,这位大亨曾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学徒生涯。丢勒笔下的富格尔是个严肃、聪慧且五官端正的男人,没有人会希望与他为敌。

画作完成时正逢1518年奥格斯堡帝国议会,这位大企业主刚刚完成了他最大胆的一举。他把所需资金全部积攒起来,打算襄助皇帝马克西米利安的孙子——西班牙的查理登上皇帝宝座。这笔款项精确地记录在资产结算表中:851,918个古尔盾。就算是一个高薪的工匠,也要差不多3万年才能赚到这笔钱。这其中大部分的钱,有50多万都来自富格尔家族的金库,用来买通选帝侯们达成一致意见。无论结果好坏,这家奥格斯堡的公司从此与被债务压得直不起身的债务人捆在一起了。有一回,富格尔可能想冷静地提醒皇帝,是钱而不是上帝造就了他。“众所周知,显而易见,如若没有我的帮助,皇帝陛下您是不会得到罗马皇帝的皇冠的。”如果是在中国或者俄罗斯,这句话会让他人头落地。

雅各布还在世期间,富格尔家族的参政热情就带来累累硕果。当时有一场反对垄断的诉讼被提交至御庭,反对富格尔家族和奥格斯堡的其他大型商业公司,但在皇帝的干预下该诉讼居然被撤销了。富豪雅各布的继承人安东·富格尔(Anton Fugger,1493—1560)与哈布斯堡王朝及西班牙的往来更加密切。皇帝在统治期间总共贷款2800万古尔盾,其中三分之一都出自奥格斯堡。这笔交易对债权人来说风险很大,但是有各种形式的国家协议作为担保。其中最大的一块肥肉当数马埃斯特拉斯戈山区,富格尔家族接管了这片地区,从租约中获益颇丰。这里原本是三大西班牙骑士团的地产,在收复失地运动中落入西班牙王室之手。那里最有价值的是阿尔马登的朱砂矿,从中开采出的汞有着丰富的用途,比如镜面涂层、镀金,尤其是通过汞齐法提取银。伊比利亚半岛成为奥格斯堡大集团最重要的交易中心,富格尔从这里把施瓦本的布料运往美洲,开采的铜通过塞维利亚抵达新大陆,生产的铜器途经里斯本送至西非。

资本和国家联手——皇帝的弟弟、后来的斐迪南一世和其他无数王侯都用奥格斯堡的资本给自己捞过油水——起码一开始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多亏了这场联手,大量的金属被开采出来。对钱财的贪婪让人们继续致力于技术改进,并通过技术进一步提高采矿业的产量。大额贷款又反过来推进国家权力的扩张和发动战争的计划。哈布斯堡给人们带来一个帝国。但从长远来看,德意志金融寡头与国家的联手还是压制了冒险精神、阻挡了革新力量。未来属于更加敏捷的资本和企业家,那些眼界更广、能够联络尼德兰和英格兰的人。在富格尔所处的天主教环境中,已经出现了自由主义市场的思想领袖:个人的自身利益貌似就是共同福利的最佳理由。这样,贪婪也逐渐从罪大恶极的行列中悄悄退席。尽管如此,“富豪”雅各布·富格尔还是建造了他的穷人之城,对地狱的焦灼和恐惧驱使他这样做。古老教堂的魔力或者做一些善功,可以让这种恐惧得到些许缓解。

但是,让我们的目光再次越过阿尔卑斯山——在那一侧,富格尔赚取大量财富,德意志的古尔盾在资助世界一流文化上功不可没。

然而,本书作者重新定义了这个地缘政治学概念,他所认为的“拉丁欧洲”指的是那些承认罗马教皇为基督教首脑的国家或地区,即欧洲的天主教地区,这些地区的《圣经》都译自拉丁文版。因此,本书中的“拉丁欧洲”不仅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还包括德国和英伦三岛,并覆盖一些信奉天主教的中东欧国家和地区,如波兰、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克罗地亚以及今天乌克兰的部分地区。与之相对的概念是“希腊欧洲”,即那些在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之后,不承认罗马教皇为精神领袖的国家或地区,其《圣经》均译自希腊语版本。这一概念涵盖了“东方”的拜占庭、乌克兰的部分地区,还有格鲁吉亚、亚美尼亚、莫斯科公国、基辅罗斯公国、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今天土耳其的欧洲地区以及其他受东斯拉夫文化影响的东正教国家和地区。

[1] 沃尔夫冈·贝克与其兄同为C. H. 贝克出版社的法人代表,沃尔夫冈自1972年接手管理文化、历史、文学领域的出版业务,2015年转交其子。为庆贺生日出版文集是德国学术界向德高望重的学者祝寿的一项传统,文中提到的为沃尔夫冈·贝克贺寿的这本书名为《改变我人生的一本书》(Ein Buch,das mein Leben ver?ndert hat),150多名与C. H. 贝克出版社有合作的作家都参与了创作。——译者注(如无特别说明,本书中的脚注均为译者注)

[2] “拉丁欧洲”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舍瓦利耶(Michel Chevalier,1806—1879)提出“拉丁欧洲”的概念,希望罗曼语族(又称拉丁语族,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的国家构建统一的身份认同,在法国的率领下共同对抗英国。1834年,舍瓦利耶到美国和墨西哥考察,他认为说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南美人与说罗曼语的欧洲国家在文化上和种族上非常接近,因此提出了“拉丁美洲”的概念,希望通过这一身份定义让拉美人与承袭自英国的美国人抗衡,并成为“拉丁欧洲人”的天然盟友,共同抵御“条顿欧洲”、“盎格鲁-撒克逊美洲”和“斯拉夫欧洲”。舍瓦利耶的“拉丁欧洲”概念即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

[3] 又称小亚细亚,位于土耳其境内,主要由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土耳其西部低矮山地组成。

[4]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他是国王瑙普利俄斯和克吕墨涅的儿子,也是希腊联军中最有见识的人。

[5] 希腊人的古称。

[6] 欧玻亚岛(Euboea)是仅次于克里特岛的希腊第二大岛,它的希腊名称“Ε?βοια”意为“(饲喂)牛的土地”。——编者注

[7] 《米洛斯对话》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著名章节,讲述了雅典人与米洛斯人在战前谈判中的对话。

[8] 又译作“亚历山大的海伦”,这里将“Heron”译为“海隆”,是为了区别女子名“海伦”。

[9] 古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怪。

[10] 日耳曼人组成的民军。

[11] 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是希腊哲学晚期的一种思想。他们将一种隐秘的、关乎拯救的智慧,称为“诺斯”。这种智慧具有一种独特的色彩,是拯救所必需的知识。诺斯底主义者相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只能通过诺斯底书卷指示的知识获得来自上头的智慧。

[12] 也称为同本质论、同本体论,基督教术语,主要用于三位一体神学中,用来解释耶稣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13] 堤喀是希腊神话中的命运女神,相当于罗马神话里的福尔图娜(Furtuna)。她往往把好运和噩运随意分配给人。

[14] 一种可以在水上或水里燃烧的液态燃烧剂,为早期热兵器,主要应用于海战中。

[15]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在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摩尼教之源,在中国被称为“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一般被认为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主要是《阿维斯塔》,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

[16] 该术语出现于奥古斯丁的哲学著作中,意即“作为交谈或实践的生活”(vita negotiosa or actuosa),其当时所表示的意思还是这个词的最初原意:投身于公共政治事务的生命。

[17] 罗马帝国时期生产的一种装饰华丽的陶器。公元1—2世纪,这种陶器在欧洲声名遐迩,甚至在欧洲之外,例如地中海周边国家、印度也能发现其踪影。——编者注

[18] 原文为“Basileia ton Rhomaion”,是拉丁语“罗马帝国”的希腊语翻译。

[19] 也译作《西哥特罗马法》。

[20] 巴塞勒斯有“王者”之意,在古希腊时期一般指军事首长。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一世在推行希腊化改革后,将拜占庭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称谓由“奥古斯都”改为“巴塞勒斯”。

[21] 早期基督教在罗马、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安条克、君士坦丁堡等主要城市的教会设有宗主教,是教会中级别最高的主教。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方正统教会分裂后,东部正统教会实行牧首制,宗主教改称“牧首”。——编者注

[22] 亦被称作圣杰罗姆(Saint Hierom)——编者注

[23] 圣本笃(Benedict of Nursia,约480—550),意大利修道士,意大利基督教修会本笃会创建人。生于意大利斯波莱托贵族家庭,痛感罗马人的生活荒**无度,15岁出家隐修,初为苏比科地区的隐士,在该地区建立了12座修道院。公元529年,他在罗马城西南的蒙特卡西诺荒山上拆毁阿波罗·丘比特神庙,建立了一座著名的修道院,广收修士,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修士的行动和思想准则。

[24] 大巴西勒是加帕多西亚(旧译“加帕多家”)省撒利亚的主教,“加帕多西亚三杰”之首,尼撒的格里高利的哥哥。他和米兰主教安布罗斯被列为东西方教会最杰出的主教,故有“大巴西勒”之称。他一生致力于维护基督教纯正信仰,领导反阿利乌主义之争辩。他也是著名的基督教作家、宣道家和慈善家。

[25] 古罗马的钱币,一种大铜币。

[26] 又称为“自由七艺”(la liberalaj artoj),其原意是自由人应该具有的学识和应该学习的七门学科,是相对于专业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而言的。

[27] “克尔白”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立方体”,又称“天房”。它坐落在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内禁寺中央,是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中心。

[28] 什叶派(Shi'ites)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作阿里派。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尊奉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受安拉保护,永不犯错误”的贤人,且认为末代伊玛目已隐遁,将以救世主(马赫迪)身份再现。后因内部主张分歧,又相继分化出凯萨尼派、十二伊玛目派、扎伊德派、伊斯玛仪派等支派和许多支系。

[29] 逊尼派(Sunni),伊斯兰教主要教派之一,全称“逊奈与大众派”。人数占全世界穆斯林的85%以上,与什叶派并称为不同的两大政治、宗教派别。

[30] 苏菲派(al-Sufiyyah),伊斯兰神秘主义派别的总称,亦称苏菲神秘主义。“苏菲”(Sufi)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其词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阿拉伯语“羊毛”的意思,因其成员身着粗羊毛织衣,以示其虔诚的信仰和生活上的安贫质朴,故名;一说源自阿拉伯语“赛法”(Safa),意为“心灵洁静、行为纯正”;一说源自阿拉伯语“赛夫”(Saff),意为“在真主面前居于高品位和前列”;另说,苏菲派因其品质和功修方式类似先知穆罕默德时代“苏法”(Suffah)部落的人,故名。苏菲派赋予伊斯兰教神秘奥义,主张苦行禁欲,虔诚礼拜,与世隔绝。其足迹遍及全世界。

[31] 形容保有诸如得到神的感召、宗教狂喜、觉得一切美好幸福的宗教经验的教徒。

[32] 飞地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

[33] 这两个名字都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常用的绰号昵称,贺拉斯就曾用过此名。

[34] “加洛林”(Carolin)一词来自拉丁文“Carolus”,即查理(Charles),因此《加洛林书》也被称为《查理书》。

[35] 公元843年8月,加洛林王朝皇帝“虔诚者”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在凡尔登(位于今法国东北部)签订了这份割让国土的条约。这一条约是查理曼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该条约所划分的疆界,形成西法兰克王国(843—987年)、中法兰克王国(843—855年)和东法兰克王国(843—911年)三国,经过公元870年《墨尔森条约》的调整成为后来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和德意志第一帝国三个国家的雏形。

[36] 格拉哥里字母是现存已知最古老的西里尔字母。它由圣西里尔发明,目的是把《圣经》翻译成古教会斯拉夫语。

[37] 萨迦(saga)是诞生于中世纪时期北欧地区的一种文学体裁。“萨迦”一词原指“小故事”,后来演变成“史诗”“传奇”的意思。萨迦在广义上包括圣徒传记、史书以及各类世俗小说,狭义上仅仅指传奇小说和历史小说。——编者注

[38] “玛卡梅”意为“集会”。每逢集会便有艺人说唱故事,主人公多为富于机智和口才的落魄文人,说唱时所用的韵文即称“玛卡梅”。这种文学体裁盛行于10世纪,代表人物是哈玛达尼和哈利里。

[39] 李贤是北周大柱国的河西公,《北史》《隋书》等史料对他多有记载,他是北周的开国功臣,做过大柱国的大将军,最后还加封爵位至“河西桓公”。1983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考古人员在挖掘一座北周时期的李贤墓时,出土了一只样式奇怪的玻璃碗。经过专家的考证,这只怪碗竟然不是国产的,是个纯正的进口货,来自当时的伊朗地区。

[40] 传说为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杯子,可实现持有者一切愿望。这里用来比喻渴望但永远得不到的事物。——编者注

[41] 萨比教产生于公元1—2世纪的哈兰,是一种在原始宗教基础上形成的而又延续至今的小宗教。与一神教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同,萨比教是多神教,除了崇拜真主,萨比教徒还崇拜精神、星辰、偶像,因此有曼达派、拜星教等异称。

[42] 公元451年,在迦克墩举行的第四次基督教大公会议上制定了该信经,确立了关于基督论正统的准则。它与《使徒信经》《亚他那修信经》《尼西亚信经》并称为基督教四大信经。——编者注

[43] 即伊斯兰教义学,“凯拉姆”是其音译,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说话”。它是一门将伊斯兰哲学的训练方法用于探讨伊斯兰神学议题的学问,试图通过辩论与讨论的方式来寻求神学知识。

[44] 苏丹以下最高级的大臣,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45] 仅供阅读而不适于上演的文学剧本,又称案头剧(Closet drama)。——编者注

[46] 《贝尔拉姆与约瑟伐特》(Barlaamand Josaphat),基督教版本的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取材于《普曜经》,以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波斯语、粟特语和回鹘语写成。该作者可能是公元6世纪或7世纪中亚或伊朗的基督徒。

[47] 佛提乌是拜占庭哲学家。曾任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坚持希腊教会独立于罗马教廷,因而与教皇尼古拉一世发生冲突,导致了佛提乌分裂。他对于希腊学术在拜占庭帝国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圣西里尔及圣默多狄兄弟就是他的学生,有译作《万卷书》《书库》等。

[48] 东方人称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小亚细亚为“罗姆”(意为“罗马的”)。

[49] 马鲁古群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东北部,以盛产各种香料闻名于世,也被称为“香料群岛”。

[50] 在西班牙语里是“黄金之国”的意思。

[51] 定朝(?~1057),日本平安时代晚期的著名雕塑家。平等院凤凰堂的阿弥陀佛塑像是他存世的唯一作品,采用了“寄木造”技术,即分块粘合拼接木材,然后雕刻而成,具有面部圆满祥和,纤细优美的特征。——编者注

[52] 鲁桂珍(1904—1991),原籍湖北蔪春,她的父亲鲁茂庭(字仕国)是个颇有学问的中药商,从湖北搬至南京。鲁桂珍后来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俗称金陵女大)。她以李约瑟的长期助手、合作者、汉语教师和第二任妻子为人所知,是李约瑟主持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项目的重要研究员和作者。李约瑟所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册,在扉页上即写着“献给鲁仕国”,说明没有他的女儿,就不会有这卷书。

[53] 李诫(1035—1110),北宋著名建筑学家,字明仲,郑州管城县(今河南新郑)人。著有《营造法式》。

[54] 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寿州(今安徽省寿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太尉吕夷简第三子。

[55]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一作德父),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南宋初年官员、学者。左仆射赵挺之第三子,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

[56] 生态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分隔植物因气候、环境等因素而能否生长的界线。一旦逾越该线,大部分植物均会因风力、水源、土壤或其他气候原因而无法生长。

[57] 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的儿子,与代达罗斯使用蜡和羽毛造的翼逃离克里特岛时,因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遭太阳熔化跌落水中丧生,被埋葬在一个海岛上。

[58] 这里将埃尔默比作11世纪的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59] 指哈尼尔线以西的区域。——编者注

[60] 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一夫多妻制”,即一个男子同时娶两个或两个以上女子为配偶,而多名女子同时间只有一名丈夫的婚姻形式。可细分为平妻制、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夫多妻多妾制。例如,一些伊斯兰教国家的婚姻制度是平妻制,而中国传统社会的婚姻制度则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编者注

[61] 又称圣德尼教堂,是一座位于巴黎北郊圣丹尼区的法国天主教修道院。教堂始建于公元626年,为纪念公元3世纪来此传教的首任巴黎主教丹尼斯而得名。1137—1144年,时任修道院院长叙热主持改建,教堂的建筑风格从罗马式变为哥特式,有“第一座哥特式教堂”之称。13世纪又曾扩建,院内有法国国王墓室,保存着多位法王的石棺。

[62] 位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是欧洲第一条文化之路“朝圣者之路”的终点。在整个中世纪,无数信徒和朝圣者都会在生前前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使徒大教堂(Catedral del Apóstol),相传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雅各安葬于此。

[63] 基督教“七大圣礼”的一种。在教徒年迈或病危时,神父会用经主教已祝圣的橄榄油,敷擦病人的耳、目、口、鼻和手足,并诵念一段祈祷经文,认为借此赋恩宠于受敷者,减轻他的神形困苦,赦免罪过。——编者注

[64] 早期诺斯底派提倡灵、魂、体的三分论,认为灵才是真正的人,魂充满**和欲望,是邪灵活动的场所,邪灵通过肉体展现罪恶。魂与体属物质方面,魂必须摆脱肉体才能回归天国,因此提倡性和饮食上的禁律。

[65] 耆那教,又称耆教(Jaina,意为“圣人”),印度传统宗教之一。该教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

[66] 又译作纯洁派或纯净派。常泛指受摩尼教影响而相信善恶二元论和坚持禁欲的各教派。是教父时代的几个小教派,中世纪流传于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基督教异端教派之一,也是一种宗教政治运动。音译亦称“卡特里派”或“卡塔尔派”。

[67]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建立了科林斯并成为国王,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因此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次还没推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

[68] “光之形而上学”是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者普罗提诺提出的学说,认为上帝是光的最初来源,所有可见物质的存在都归功于上帝的光流溢进这些非实质的物质,狄奥尼修斯将这一学说与天主教信仰融合。所有可见之物都是“物质的光”,是由光之父即上帝创造的。即使最低等的创造物也能反映出上帝的本质。如果人们通过正确认识事物而被启蒙,他们的灵魂就可以向上飞升,直到光的源头、抵达上帝。与“光之形而上学”思想密切相关的是美学、色彩、宝石和祭祀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尤其是哥特式大教堂的设计。

[69] 也被译为“律修会”(Canonicus regularis)。与世俗的教士不同,他们主要关心的是自己的修行,每日默观祈祷,而俗人教士还要关注教区内的精神生活,召集信徒举办祈祷仪式等。

[70] 克吕尼修道院只接受教皇保护,不受其他任何主教和世俗权力的管辖。克吕尼改革反对教会世俗化,也反对封建主控制教会以及神职人员家族把持教权和教产,试图通过这些改革提高教会地位,增强同世俗统治者争权夺利的实力。

[71] 也称“旧礼仪派”“老信徒派”,俄罗斯正教会官方称之为“分裂派”。

[72] 基督教四大信经之一(另外三个是《使徒信经》《亚他那修信经》《迦克墩信经》)。《尼西亚信经》的主要内容与《使徒信经》大致相同,但更详尽,强调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意义,明确了三个位格之间的关系。《尼西亚信经》通用于教会中,但东、西方教会各不相同。东方教会较西方教会更为尊重此信经,奉为第一信经。

[73] 1032年,教皇若望十九世去世,他的侄儿、年仅12岁的狄奥菲拉托被捧上教皇宝座,即本笃九世。本笃九世上台后胡作非为,激起了罗马人的起义,两度被赶出罗马。1045年,罗马人推选主教萨比纳的约翰为教皇,称西尔维斯特三世。本笃九世纠集了一群亡命之徒进攻城里的教会。西尔维斯特三世不胜其扰,在位20天后就还位于本笃九世。本笃九世深知在罗马不安全,将教皇之位以1500磅黄金的价格出售给他的叔父、教廷总司铎格拉齐亚诺。

[74] 在罗马天主教会内,敌对教皇,或称对立教皇、伪教皇、反教皇,指由具有争议的教皇选举而得到可以成为教皇的名誉之人。由于天主教枢机团自欧洲中世纪开始负责选举教皇,这些对立教皇通常与已被枢机团选出的人对立。1045年格拉齐亚诺登位,后称教皇格里高利六世。1046年,本笃九世和西尔维斯特三世都返回罗马,并都宣称自己是合法教皇,不承认格里高利六世。三个教皇同时出现在罗马,史称“三教皇对立”。

[75] 安纳托利亚军区(Anatolikon)是拜占庭帝国于7世纪在安纳托利亚中部设立的一个军区,“Anatolē”在希腊语中即“东方”。自建立起,这里就是拜占庭帝国内最大且最重要的军区,在长达三个世纪的对阿拉伯人的战争中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

[76] “泰法”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帮派、教派”,专指11世纪早期后倭马亚王朝解体后出现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些穆斯林小王国。这些小邦大多昙花一现,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它们常常向基督教国家求援以反抗敌对的穆斯林诸王,或转而向北非王国求援来对抗基督教君主。这些泰法国家反复无常,于是成为日益增长的基督教再征服势力之争取目标。尽管泰法诸国政治上鲜有建树,但却培育起一段穆斯林文化复兴时期。泰法诸王仿照哈里发宫廷模式,延揽诗人,提倡哲学、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

[77] 即熙德(El Cid),西班牙斗士,曾为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六世的陪臣,1081年被国王流放。长期为西班牙和摩尔人与敌方作战,因对国王效忠,召回后受宠,成为护国公和瓦伦西亚的统治者。

[78] 主要指中世纪时期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西西里岛、撒丁岛、马耳他、科西嘉岛、马格里布和西非等地区的穆斯林。

[79] 伯国制(Grafschaftsordnung)是一种行政区划制度,级别大约等同于州。每个伯国可由当地伯爵管辖,但它是王室的直接财产。

[80] 巴伐利亚的旗帜颜色是白色和蓝色。

[81] 第一次男爵战争(First Barons' War)是1215—1217年发生于英格兰王国的一场内战,是罗伯特·菲茨沃尔特领导一群叛乱地主(通常称为男爵)对“无地王”约翰发动的战争。此次内战源于约翰对法国作战失败,导致安茹帝国瓦解,随后约翰又拒绝接受和遵守1215年6月15日所订立的《大宪章》。其间,反国王势力向法王路易八世求援,路易八世派兵占领温切斯特并一度占据英格兰一半的国土,反国王势力在伦敦宣布路易八世为“英格兰国王”。但请神容易送神难,路易想要将英格兰据为己有。1216年10月约翰死后,男爵一方改立约翰九岁的儿子亨利三世为国王,1217年路易战败,《大宪章》被恢复。

[82] 弗莱堡在德语中为“Freiburg”,其中“frei”在德语中意为“自由的”。

[83] 波萨德是古代罗斯的贸易中心,商人和手工艺者在此定居和做买卖。波萨德的居民要缴税并履行其他职责,离开波萨德需要民选执政官的许可。

[84] 钦察汗国(Golden Horde,1219—1502年),又称金帐汗国,是大蒙古国的四大汗国之一,1243年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拔都结束西征后建立。

[85] 满者伯夷国是13世纪末建立于爪哇岛东部的封建王朝,在今泗水西南。1293—1500年,满者伯夷王国曾统治马来半岛南部、婆罗洲、苏门答腊和巴厘岛。

[86] 主要是书法家推崇“复古”书风,主张回归晋唐,研习篆书、隶书。

[87] 指阿方索环形山(Alphonsus),月球上一座形成于前酒海纪期的古老陨石坑。它坐落于月球正面云海的东北边界,以卡斯蒂利亚-莱昂王国国王、天文学家阿方索十世的名字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认可。

[88] 元朝政府依职业的性质,把臣民更细致地划分为十级:1. 官(政府官员);2. 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3. 僧(佛教僧侣);4. 道(道教道士);5. 医(医生);6. 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 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8. 娼(妓女);9. 儒(知识分子);10. 丐(乞丐)。

[89] 法朵是一种已经具有150多年历史的葡萄牙音乐,在大街小巷的酒馆、都会里的咖啡室和会所都可听得到,其地位相当于西班牙著名的弗拉明戈舞蹈。

[90] “专制君主”是拜占庭帝国的宫廷头衔,其原始含义约等于英语中的领主、老爷。这一头衔最初仅授予皇位继承人,后来也授予其他皇子或驸马。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于1163年创造这一头衔,并将其授予他的驸马、未来的匈牙利国王贝拉三世(不过其头衔于1169年曼努埃尔一世之子阿历克塞二世出生后被撤销)。“专制君主”在拜占庭的贵族等级中是仅次于皇帝与共治皇帝的重要头衔。这一头衔后来还扩散到许多受拜占庭文化影响的国家,如保加利亚第二王国、塞尔维亚帝国等。此外,“专制君主”后来也成为拜占庭册封的领主头衔,相应的领地被称为“专制国”(despotate)。虽含有“专制”一词,但“专制君主”与专制主义并无关联。

[91] 指拜占庭帝国中期的马其顿王朝(867—1056),在马其顿王朝中期,拜占庭帝国完成了军事复兴,后逐渐衰落。

[92] 1204年4月,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西欧骑士和威尼斯人联合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按照分赃协议,十字军和威尼斯瓜分了拜占庭帝国,但建都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罗马尼亚”帝国)实力并不强大,无力控制全部前拜占庭领土。从君士坦丁堡出逃的拜占庭贵族建立了三个希腊人主导的拜占庭流亡政权,分别是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特拉布松帝国和尼西亚帝国。尼西亚帝国的核心区在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是原拜占庭帝国人口最密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扼守黑海海峡通道)和资源使尼西亚帝国比其他拜占庭的继承国更富有,并逐渐成长为原拜占庭帝国疆域内最强大的国家。最终,尼西亚军队于1261年收复君士坦丁堡,光复了“拜占庭帝国”。

[93] “第二代诡辩学者”是一个文学史术语,指的是一批希腊作家,他们从尼禄统治期间一直到约公元230年都保持活跃。与公元前5世纪的第一次诡辩思潮不同,这些作家不关心政治,但是很关注日常生活和罗马帝国的实际问题。

[94] 帕拉马斯主义神学的创始人是格里高利·帕拉马斯(Gregorios Palamas,1296—1359),拜占庭东正教神学家。帕拉马斯主义认为灵魂的拯救不是通过玄想,而是靠直观、禁欲和入神才能达到,强调用流泪静心和凝神虔修的方式进入“神人合一”之境。这一学说于1351年被拜占庭正教会定为官方理论。

[95] 中文译名全称为《伊万,或带狮子的骑士》(创作于约1170年)。

[96] 中文译名全称为《艾莱克与艾尼德》(创作于约1160年)。

[97] 中文译名全称为《帕西法尔,圣杯的故事》(创作于约12世纪末期)。

[98] 北欧神话中阿萨神族的众神之王,司掌预言、王权、智慧、治愈、魔法、诗歌、战争和死亡。

[99] 北欧神话中的雷电与力量之神,同时还司掌风暴、战争、农业。他是神王奥丁与女巨人娇德的儿子,常作为凡人的保护神现身,自身象征着男性的生殖力。

[100] 德国叙事诗《尼伯龙根之歌》中的屠龙英雄,第一部分《齐格飞之死》的主要角色。他沐浴龙血,从而刀枪不入,但是背后被椴树叶遮盖处是他唯一的死穴,也成了他的致命伤。

[101] 北欧神话传说中的大英雄,也是北欧最家喻户晓的英雄之一。他是《沃尔松格萨迦》(Volsunga saga)的主人公,他的传说也是《尼伯龙根之歌》以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原型。

[102] 《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5:11—32)中有个类似故事:一位父亲的小儿子向他索要钱财,挥霍一空后幡然醒悟,回家向父亲请罪。父亲高兴不已,并向生气的大儿子解释道,这个弟弟失而复得,因此要款待他、加倍对他好。

[103] 又称“懒人之地”。在德语文学中,这是一个虚构的地方,据说那里的河里流淌的是牛奶、蜂蜜或葡萄酒,所有的动物都已经预先煮好并准备好飞进人的嘴里。房子是用蛋糕做的,周围没有石头只是奶酪。享乐是这里的居民的最大美德,辛勤工作和勤奋被视为罪恶。这里除了免费饮食,还涉及社会平等和自由性行为。在当时禁欲和物质匮乏的局面下,这种极乐之地既代表了愿望的实现,也代表了不满。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普遍缺少充足的食物,并且为了生存不得不辛苦劳作,几乎没有时间休闲。

[104] 斯克里亚岛,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一个地名,奥德赛曾流落至此,这里的国王阿尔喀诺俄斯(Alcinous)给了奥德赛一条船,送他回到家乡。

[105] 德语中写作“Frau Welt”,英语中译为“lady world”,是中世纪德语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类寓言人物。从正面看,她很漂亮;当她转过身时,背上遍布着烂疮、虫子和蟾蜍等聒噪的生物。作者意图通过独特的欺骗性外观来警告世人,世俗事物和欲望都有虚假的本质。

[106] 这本书法语名为Heptateucon,英语中的“heptateuch”一词指的是《圣经·旧约》的前七卷。蒂埃里的这本《七经》是一本关于文科的百科全书,研究区分了不同类型的知识,主要包括逻辑、语法、修辞、几何、天文学、算术和音乐。

[107] 共相(universal)是哲学名词,简单地说就是普遍和一般,但是不同的哲学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西方哲学中有关共相问题的讨论,应该说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时期,尤其是经院哲学时期,共相问题的争论成为一个热点。按照对波菲利问题的回答,基本上可以分为共相唯名论(Nominalism)和共相实在论(Realism)两大阵营,以及一些折中主义者。

[108] 彼得·伦巴第是一位意大利罗马天主教神学家和主教,他的这本神学专著名为《四部语录》(《经文与教父著作汇编》),是中世纪罗马天主教神学的标准教科书。该书收集《圣经》及教父遗著中的佳句,但未将它们系统化,仅按四个主题排列:1. 三一神;2. 道成肉身;3. 圣礼;4. 末世论。该书出版之后,曾因为一些欠严谨的文句,几遭查禁,但在1215年第四次拉特兰会议上得到教会认可,此后成为神学家们评释的焦点,从而产生了所谓《四部语录注疏》,注疏者包括托马斯·阿奎那和邓斯·司各脱等大师。

[109] 专指公元9世纪至15世纪生活在摩尔人统治下的伊比利亚基督教徒。

[110] 这是伪亚里士多德的论文,现存最早的版本据称是公元9世纪的阿拉伯文翻译,译自叙利亚版本,而叙利亚版本译自希腊语原文,不过原文佚失。现代学者发现,它很可能是一部用阿拉伯语创作的10世纪的作品。12世纪中叶,这篇论文被翻译成拉丁语,在中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中颇有影响。

[111] 又译作熙笃会(Cistercians),是罗马天主教修道士修会。修会于1098年建在法国第戎附近的勃艮弟森林里,其主要目的是复兴严格的本笃会规范。圣伯纳德是一位早期领导人,1115年他在克莱沃建立了西多会修道院。该修会盛行于整个欧洲。13世纪,西多会对本笃会完美生活的早期热情开始消退。到15世纪时,熙笃会不再重要。

[112] 罗马天主教律修会的一个修道会,由圣诺伯特于1120年成立于法国拉昂。

[113] 天主教隐修院修会之一,1084年由科隆的圣布鲁诺创立,因创始于法国加尔都西山中而得名。加尔都西会原以本笃会会规为蓝本,但纪律更为严格。修士务必独居一室,苦身、默想、诵经,终身严守静默,只许每周六聚谈一次。每年40天的封斋期间,仅能以面包清水充饥。该会在11—12世纪隐修院改革运动中曾起到重要作用。

[114] 德语为“Begarden und Beginen”(“Begarden”指男性信徒的团体,“Beginen”指女性信徒的团体),英文中称之为“Beguines and Beghards”。这是活跃于13世纪至16世纪欧洲低地国家的一个以女性为主的平信徒团体,其成员居住在半修道院,但没有正式加入宗教信仰的仪式。贝居安修会是13世纪的大型精神复兴运动的一部分,强调通过自愿贫困、照顾穷人和病人以及宗教信仰来模仿基督的生命。

[115] 即天使之后圣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建于1569—1679年。

[116] 又称贫穷修女会。

[117] 1289年,方济各会修士孟高维诺(Giovanni da Montecorvino)受罗马教廷派遣前往时值元朝统治的中国。他经海路于1291年抵达泉州,1294年抵达大都(今北京),是最早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当时尚未有基督新教)。孟高维诺是中国天主教历史上第一位主教,最后他甚至建立了最早的中国天主教会管区:汗八里总教区。天主教在元末中国中断之后,于明末再度进入中国。方济各会再次进入中国始于1633年抵达福建福安的利安当(Antonio de Santa Maria Caballero)神父。

[118] 方济各会提倡过清贫生活,互称“小兄弟”。

[119] 天主教及部分保留修会制度的基督新教教会中从属于某一特定修会的团体,区别于所谓的第一会(男性修会)及第二会(女性修会),这个架构在多明我会与方济各会建立后特别明显。最早的第三会团体是由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成立的,他先后成立了贫穷小兄弟会和贫穷修女会,之后又为跟随他而没有加入修道生活的信徒们成立了世俗的修道团体,后来的人就以他的名称称之为方济各会第三会,后来其他修会也仿效成立了各自的第三会。第三会与第一会、第二会成员的差异在于他们没有发圣愿,但是有发誓遵守为其所设的规范。

[120] 西莱斯廷五世原名彼得罗·安杰莱里(Pietro Angeleri),本是一名修士和隐修者,他刻苦修行,招收弟子,后来自成一派,创立了日后的西莱斯廷修会。在他当选为教皇前,教宗选举已经陷入僵局达两年之久,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妥协人选而成为教皇,加冕时已有79岁高龄。西莱斯廷五世是第一位在没有外部政治压力下自发自愿辞职的教宗。在他之后,格里高利十二世迫于政治压力,为结束天主教会从1378年开始的数位教宗并立的分裂局面,于1415年主动退位。下一位同样自发自愿辞职的教宗是2013年退位的本笃十六世。

[121] 柳利(Lull)在法语中是“傻瓜”(foll)的谐音。

[122] 据自传所载,柳利年轻时是马略卡岛国王的总管,他非常喜欢创作粗俗的歌曲和诗歌以及做其他**之事。一天晚上,他正在房间里给情妇构思粗鄙的诗歌,却看到十字架上的耶稣悬浮在半空中。这个异象一共出现五次,导致柳利放弃家庭、职位和财产,去追求侍奉上帝的生活。

[123] 又译为“爱洛伊丝”“爱洛漪丝”,法国中世纪时期著名哲学家、作家,被誉为当时最富有学问的女子。埃洛伊兹曾是阿贝拉尔的学生,后来两人相恋并秘密结婚,但由于恋情不被当时的社会允许,被迫进入了不同的修道院,并保持长期的通信往来。这对恋人生时无缘,死后得以合葬,他们的故事成为中世纪最著名的爱情传说之一。——编者注

[124] 英语中译为“thisness”。邓斯·司各脱认为,原初质料不能解释个体化,使事物具有个性的是它的“此性”,也译作“个别性”“这个性”“单相”。

[125] 公元828年,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出来,将他藏在一层一层的肉制品下,运回威尼斯,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祭坛下。

[126] 这幅画在英语中名为“Madonna Nicopeia”,Nicopeia是圣母像的一个特定形式和风格,画中玛利亚正面坐在宝座上,怀中抱着圣婴。Nicopeia的由来要追溯到一位拜占庭的统治者Nikephoros,他出征时总是携带一幅这种画法的圣母像,祈求圣母显灵让他获得胜利。另外,“Nikephoros”这个名字本身在希腊语中就是“获得胜利”的意思。

[127] 当时发展最好的威尼斯兵工厂。最初名为“darzanà”,来自古阿拉伯语的“Daras-sina'ah”一词,即“工厂”之意。随着时间推移,该词还传播到了西欧,演化成了如今英文中的“arsenal”一词。

[128] 阿尔帕德王朝(889—1301),匈牙利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因建立者阿尔帕德大公而得名。在其统治下,匈牙利由一个部落联盟发展成为一个中欧东部的强国。

[129] 统治英国的金雀花家族是源于法国安茹的贵族,安茹伯国是他们的世袭领地,所以法兰西王室是金雀花王室的领主。

[130] 权杖党在英语中写作“Bagler”或“Bagli Party”,其词源是拉丁语中的“Báculo”或“Baculus”,意为牧羊人的曲柄杖或教皇的权杖。权杖党是中世纪挪威的一个教会政党,1196年在当时属于丹麦的斯科讷成立,主要由挪威贵族、神职人员和商人组成,他们的目的是废黜时任国王。这场因争夺王位而引发的内战从1130年开始,1240年才彻底平息。

[131] 他曾在南宋嘉定(1208—1224)至宝庆(1225—1227)年间任福建路市舶司提举。1225年,以任内采访所得,撰成《诸蕃志》2卷。上卷记载东自日本、西至北非的摩洛哥共50余国的概况;下卷记载物产,以物为纲,具述产地、制作、用途及运销等。末尾附《海南地理志》,是研究宋代海上交通、对外贸易以及与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文献。原书已佚。

[132] 德国历史学家,著有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作品《公域》(Locicommunes)。

[134] 古希腊神话中冥府的守门狗。

[135] 古希腊神话中三体有翼的怪物。

[136] 古希腊神话中的鹰身女妖。

[137] 莫焦(moggio)是容量及重量单位,1莫焦相当于1蒲式耳(bushel),主要用于量度干货,尤其是农产品的重量。——编者注

[138] 科斯莫蒂(Kosmaten)指的是12—14世纪在罗马教堂从事大理石装饰工作的一群人,后来用来指称由此而来的装饰风格。科斯莫蒂源于其家族名字科斯马斯,后来还用“Cosmatesca”来指用马赛克装饰的风格。

[139] 温佩根属于哥特建筑风格,门窗上带有三角楣装饰。

[140] 指不断增长的人口早晚会导致粮食供不应求。

[141] 苏美尔神话中主管大地和空气之神,也称风神。

[142] 一支14世纪活跃于意大利的著名的雇佣军。最初由阿尔伯特·斯特尔兹(Albert Sterz)领导,后来交给约翰·霍克伍德掌管。

[143] 八圣王战争(1375—1378年)是指以佛罗伦萨为首的意大利城邦联盟反对罗马教廷的战争。

[144] 也称“羊毛梳子起义”“褴褛汉起义”,是历史上第一次雇用工人反对工场资本家的起义。1378年发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共和国,起义最终失败。

[145] 源自古希腊神话传说,亚奴斯原是古罗马最初的统治者,他接纳了逃亡者萨图恩,两个人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城市,取名萨图尼亚。后来二人共同建立起一个国家,这里的人没有贵贱之分,更没有仇恨和厮杀,处处和平宁静,人们安居乐业。这里用以代指一个乌托邦式的统治。

[146] 这里指14世纪由约翰·曼德维尔创作的《曼德维尔游记》,主要取材于《世界镜鉴》《东游录》《马可·波罗游记》和中世纪广为流传的长老约翰的信件等,外加曼德维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虚实结合的描绘,是一部散文体虚构游记。

[147] 珀涅罗珀是奥德修斯忠贞的妻子,丈夫远征特洛伊失踪后,她拒绝了所有求婚者,一直等待丈夫归来。

[148] 古希腊神话中的六头十二手女妖,吞吃水手的海怪。

[149] 古希腊神话中的六头女妖,吞噬船只的海怪。

[150]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威克利夫的追随者。这个贬称(源自中部丹麦,意思是“说话含混不清的人”)更早用于被怀疑为异教徒的欧洲群体。第一批罗拉德派以威克利夫在牛津大学的同事们为中心,由赫里福的尼古拉领导。1399年亨利四世即位,标志着镇压浪潮的开始。1414年罗拉德派的一次起义很快被亨利五世镇压;起义带来了残酷的报复,标志着罗拉德派公开政治影响的结束。1500年前后,罗拉德派开始复兴,到了1530年,老的罗拉德派与新的新教徒的力量开始合并。罗拉德派的传统有利于亨利八世的反教权立法。

[151] 官名,在明代主要行使监察职能。明代给事中不隶属于任何部门,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由于给事中分掌六部,故称六科给事中。

[152]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明朝时期遭到禁止,他甚至因此被请出孔庙。

[153] 源自西方谚语“一燕成夏”,意为一只燕子不能说明夏天到来,个别现象不能代表全面。马拉盖位于伊朗地区,元朝时期,中国曾带队去马拉盖学习天文知识。这里指新知识技术还不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彻底的改变。

[154] 希腊语“哲学”一词的阿拉伯化音译,常用以指称受希腊哲学影响的阿拉伯哲学。

[155] 阿尔贝蒂在《论绘画》的前言里提到“(它)高耸在天空之上,如此巨大,足以将所有托斯卡纳的人民置于其阴影之中”。

[156] 埃拉斯莫的绰号。

[157] 诗人,出生于埃及,母语为希腊语,是古典拉丁诗歌的最后一批巨匠之一。

[158] 指本书原德语版图书中的印刷字体。——编者注

[159] 撒拉逊人(从公元613年开始)原指从如今的叙利亚到沙特阿拉伯之间的沙漠牧民,广义上则指中古时代所有的阿拉伯人。

[160] 中世纪骑士向贵妇献殷勤或求爱的处所。

[161] 绰号“奥尔良的少女”(La Pucelle d'Orléans)。

[162] 圣米歇尔(又称圣米迦勒)是上帝的首席战斗大天使。人们相信在等待来世的过程中,圣米歇尔会在最后的审判日负责称人们的灵魂,并引导人们走向“彼岸”。在基督教中,圣米迦勒负责守护圣母玛利亚的灵魂。

[163] 1438年7月7日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在布尔日颁发的诏书。诏书限制教皇权力,不承认教皇的绝对权威,主张国王有权对主教的遴选施加影响,主教原则上由教士会议选举产生;确认宗教会议高于教皇权威,废除法国教会的任职年贡制(又称首岁教捐,即主教任职首年须将当年本教区的收益献给教皇),以形成法国的自主教会。这体现了高卢派的主张。1461年为路易十一废除,1516年为《波伦亚宗教协定》所取代。

[164] 此次战役又称为“圣雅各布之战”。

[165] 波希战争中的著名战役,此役作为勇对强敌的战例而载入历史和文学作品。

[166] 阿拉莫之战发生于得克萨斯独立战争期间(1835—1836年),它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与象征意义堪比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

[167] 埃斯特家族是一个显赫的意大利贵族家庭,名字来源于帕多瓦附近的埃斯特城堡,是费拉拉和摩德纳的统治者,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赞助人。

[168] 泛指建有朝圣的教堂和再现耶稣受难时十四处停留地点的朝圣地。

[169] 空气透视法是透视法的一种,为达·芬奇创造。表现为借助空气对视觉产生的阻隔作用,物体距离越远,形象就描绘得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后物体偏蓝,越远则偏色越重。

[170] 王车易位是国际象棋中一种特别的走法。在每一局棋中双方各有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