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同赴黄泉 1.离奇死亡的光绪帝(1 / 1)

“庚子事变”后,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帝,都性情大变。慈禧迷上了 “洋”字,并努力将自己洋化;光绪帝虽然获得了更多自由,但他却把自己封闭起来,躲在瀛台涵元殿。自珍妃死后,国难、亲仇以及郁郁不得志的积怨一并压在他的心头,他万念俱灰,连隆裕皇后也难得与他见上一面。

慈禧的翻译女官德龄离开清宫之前曾与光绪帝见过一面,光绪帝向她倾吐了自己的苦衷:“我没有机会把我的意思宣布于外,或有所作为,所以外间都不大知道我。我不过是替人做样子的,后来再有外人问你,只告诉他我现在所处地位实在的情形。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做主,不能如我的志。”这是怎样的悲苦,怎样的无奈!

对慈禧来说,光绪帝只是她手中的一枚印章,她想往哪道圣旨上盖印都随她的意。光绪帝平日在瀛台藻韵楼里看书、写字、睡觉,日复一日,平淡无奇,似乎属于他的时刻永远不会到来。

光绪三十四年 (1908)八月初一,朝廷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光绪帝得知这一消息后,仿佛看到了一道曙光,精神为之一振。他一时兴起,便在瀛台轻松地散步,眼前熟悉的景物仿佛如初见时让他心动。当天细雨蒙蒙,光绪帝放眼四周,发现景致分外可爱。南海水天一色,林木葱荫,山石花草,楼阁亭台,秀美宜人。翔鸾阁、待月轩、补桐书屋、藻韵楼等建筑殿阁嵯峨,各具风姿,以前他完全忽视了它们,从未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原来他一直生活在人间仙境中。

时间过去了很久,光绪帝的衣服都快湿透了,他却全然不知。他感到有些累,来到藻韵楼东面的补桐书屋。进屋后,他准备笔墨,想写点什么来倾吐衷肠,却突然咳嗽起来,而且连续不断,一声比一声急促。侍候光绪帝的太监赶紧把这一情况向慈禧报告。

慈禧知道光绪帝生病后,第二天命瑾妃前去小心侍候,并传御医前往诊治。过了两三天,光绪帝的病情仍不见好转。慈禧亲自带两名御医来复诊,御医诊毕奏道:“皇上的病因元气已伤,动了肝风,所以气喘不住。倘若这个症状一直不止,还须预防昏厥。”另一名御医则诊断为热毒侵入肺腑,只需解热排毒即可。御医请方,慈禧不置可否。御医只得开了试用药方,一边用药,一边观察确诊。又过了几天,慈禧在养心殿召军机大臣议事,堂上议事之后,她向大臣们公布了光绪帝病重的消息。

过了几天,光绪帝的病情有了好转。据 《崇陵传信录》记载,十月初十,光绪帝准备率百官给慈禧贺寿。光绪帝从瀛台步行过来,入德昌门,值班的侍卫中有人透过门缝看到光绪帝正在为拜寿做准备工作。这个时候,从仪鸾殿传来慈禧的懿旨,大意是皇帝卧病在床,不用率百官行礼了。光绪帝听了,失声痛哭。

据说,过后江苏巡抚奉旨派名医陈莲舫入京。十月十七日,陈莲舫被军机大臣带去给光绪帝诊治,但他不能直接问光绪帝,要由慈禧代述病状,光绪帝只是点头或简短地回答一两个字。慈禧让陈莲舫诊脉,陈莲舫便跪在地上给光绪帝诊脉,行医多年,经验丰富的他几乎没有查出什么病象,只能佯装诊脉。一切都按慈禧代述的病状提出治疗方案,然后转给军机处。

但事实上,此时慈禧已抱病多日,因秘而不宣,宫内外的人大都不知情,故而她不可能代述光绪帝的病状。据宫内知情人猜测,当时慈禧的病情更严重,极有可能是她先离世,但结果却是瀛台涵元殿先传来噩耗。

坊间传,是年十月二十一日晚,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那天早晨,御医周景焘曾入内请脉,据他所说,当时看见“光绪仰卧在**,瞪目指口,大概是想吃东西,而那时他身边一个太监宫女都没有,就连寝宫里的器皿也都被太监们拿走,只剩下一个玉鼎”。最为凄惨的是,光绪临终前没有一个亲属或大臣在身旁,等隆裕皇后入瀛台探视时,光绪帝早已死去多时。

《清史稿》对此事的记载极简略:“壬申,上疾甚。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中教养,复命载沣监国为摄政王。癸酉,上疾大渐,崩于瀛台涵元殿,年三十有八。”光绪帝究竟死于何时,死因为何?《清室外纪》中说:“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无由详知。”光绪帝之死扑朔迷离,成为清宫一大谜团,种种议论在雅室高堂、乡间里坊不胫而走。综合各种议论和猜想,有关光绪帝的死因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慈禧阴谋暗害之说。原国史馆总纂恽毓鼎的 《崇陵传信录》和徐珂编著的 《清稗类钞》都认为慈禧在病重期间,担心自己死后光绪帝重新掌权并继续推行新政,于己不利,“时太后泄泻数日矣。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假如光绪帝真是慈禧害死的,那么害死他的原因只有一个:已经七十三岁的慈禧知道自己已病入膏肓,但十分担心自己死后遭到光绪帝清算,以前就有顺治帝清算摄政王多尔衮的先例,所以,她必须在死前安排好朝廷的新布局,预立一个跟她无冤无仇且能秉承其遗志的新帝。但光绪帝还健在,要立嗣皇显然不可能,除非光绪帝先她死去。既然皇帝有病,那就有可能找机会谋害他。

至于由谁去实施这一计划,人们做出两种假设:一是李莲英,二是袁世凯。李莲英是一个八面玲珑、对谁都能讨好的人,而且在 “西狩”时还获得了光绪帝的感激,他最能取得光绪帝的信任,下毒最方便。至于袁世凯,他曾经是光绪帝最倚信的人,但他在戊戌政变中最后投靠了慈禧,对维新派进行残酷镇压,他担心慈禧死后自己遭到光绪帝报复,所以收买光绪帝身边的内监宫女或近身侍卫帮他实施谋杀,这种猜测也不是不可能。而且,袁世凯还有其他方面的动机。他之所以对宪政改革如此热心,是因为他认为立宪能给他个人带来很多好处,一旦朝廷实行君主立宪,作为身兼多职、大权在握的朝中第一重臣,他极有可能被推选为最高领导人,而对他构成最大威胁的显然是光绪帝,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据老太监李长安回忆,光绪帝去世前一天,精神状态还很好,而且有人亲眼看到光绪帝站着和人说话。但是,在喝了一碗由袁世凯进献的药方熬的药后,很快就传出光绪帝病危的消息。

当然,仅凭袁世凯一个人来完成毒害光绪帝的计划是不可能的。要想在实施谋杀行动后不被追究弑君之罪,必须得到慈禧的支持配合,至少要经她同意。如果没有慈禧的幕后主使和策划,袁世凯怎敢明目张胆地在所进汤药中下毒?

恽毓鼎认为,慈禧最有可能指使亲信太监李莲英下毒手。恽毓鼎长期任内宫起居注官,他指出,慈禧宣布光绪病重和 “百日维新”后废立风波的做法一样。而曾在宫中担任女官的德龄在 《瀛台泣血记》等书中,明确地指出正是李莲英下毒害死了光绪帝。不过,光绪帝去世前两年她便已经离开皇宫,并没有掌握多少第一手资料。

其二,饥饿而死之说。很多人不相信垂垂老矣的慈禧会为了朝政大权谋害光绪帝,因为在 “西狩”回京之后,光绪帝就把自己幽禁起来,根本没有治理朝政的心思;况且慈禧要重立嗣子也不那么容易。清宫太监孙耀庭在回忆录 《清宫琐谈》中说,光绪帝实则死于饥饿。他当时在涵元殿看到光绪帝胸腹塌陷,肩胛暴突,肋骨支离,眉宇紧蹙,张着嘴巴,青白的脸和手臂泛着冷光……光绪帝本无大病,诸医开方皆以平和之剂为药,然而,在瀛台服侍的太监们在光绪帝死前就已得到光绪帝驾崩的消息。当时,“在瀛台侍疾者共六名,其中二人饿死,剩下几人食不果腹,因饿失血者又凡三人”。光绪帝死前在**召唤医生周某,他两眼瞪大,四次用手指口。周某知道光绪帝很饿,但实在没有吃的,就连他本人也三天没有进食了。后来,光绪帝便渐无声息。不久,醇亲王入见,周某报告说皇帝已经脉绝,醇亲王用镜子试皇帝气息,确信其已死亡,于是匆匆离去。过了一会儿,隆裕皇后赶来探视,随后便把皇帝驾崩的消息公之于世。

其三,不明怪病致亡之说。《清德宗实录》中记载:“十月初一日,光绪诣仪鸾殿,问慈禧皇太后安,自癸酉至戊辰 ‘皆如之’。”也就是说,十月初一,光绪帝还能正常地前往仪鸾殿向慈禧请安,几天都是如此。御医施焕和张彭年也在十月初三的脉案中写道:“窃思痛未加剧,似宜暂停药饵,以舒胃气。”根据御医的记载,光绪在十月初三病情不但没有加重,反而有所好转。此脉案谈及光绪帝已经可以停药调理。

名医杜钟骏在 《德宗请脉记》一书中记录,十月十七日,即光绪帝去世前几天,他还曾召见大臣们。军机章京许宝蘅的 《巢云簃随笔》也可佐证光绪帝的身体尚不至病入膏肓的地步,许宝蘅在日记中写道:“十月十八日六时入直值班。皇上以不能坐,未召军机,本传日本侯爵锅岛直大等觐见亦撤去。”依许宝蘅的说法,光绪帝虽然不能坐立,但至少可以下床活动,还能安排召见日本侯爵。但是从十月十八日晚上开始,光绪帝的病情突然恶化,匆忙进宫为光绪帝把脉的杜钟骏写道:“虚虚实实,恐有猝脱。”御医张仲元等人诊得:“皇上脉如丝欲绝。肢冷,气险,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谨拟生脉饮,以尽血忱: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水煎灌服。”御医屈桂庭在 《诊治光绪皇帝秘记》一书中则披露:“光绪三十四年 (1908)十月十八日最后一次给光绪帝诊病时,发现光绪帝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他在**乱滚,大叫肚子痛,而且脸颊发暗,舌头又黑又黄。这不是他所得之病的应有症状。”

在这些证据中留下的疑问是,为何十月十八日光绪帝的病情会突然加重。按照医生们的诊断,他所患的慢性疾病出现这样的病变概率是极小的,而且他死后的外征表现也与他所患疾病不符。所以,结论只能是其他原因致亡。

由于缺少史料记载和实证,光绪帝的死亡之谜很长时间都未能解开。

直到21世纪初,光绪帝的坟墓被打开,他的死因才有了实证。为了解开 “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谜案,有关部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他们通过检测光绪帝的头发、遗骨和衣服,发现光绪帝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几年后,“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又对光绪帝的尸骨和头发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光绪帝突然 “驾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

至此,光绪帝的死因之谜终于解开,但是,究竟是谁下了毒,动机和目的是什么,仍然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