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甲午之耻 1.海军衙门与颐和园庆寿(1 / 1)

从光绪十二年 (1886)开始,清漪园的修建工程就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朝中的反对之声因 “备操海军”的名头也变得不那么大了。工程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没有钱,因为圣谕要求只能用 “节省羡余”的钱修园子。慈禧听政二十几年,当然了解国库从未充盈过,维持官员的薪饷都得东挪西借。不过,慈禧并不担心,这园子是光绪帝为她准备的六十寿礼,君无戏言,无论经费如何紧张,光绪帝都得在她六十大寿前保证园子完工。但是,如果因为钱款不济而使工程无限期地延期,也不是个事。为此,慈禧和她的心腹们想出一个既可以筹到款又不落人话柄的法子。

光绪十二年 (1886)四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称北洋水师已练成,奏请朝廷派大臣检阅。慈禧便派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img alt="patch" height="12" src="images/091525946804.png" width="13" /]前去天津、旅顺、烟台等地巡阅水师。她还特意赐给醇亲王一顶杏黄色的轿子,醇亲王非但不敢乘坐,还奏请李莲英与自己一同前往阅兵。慈禧料知醇亲王主动要求派李莲英随行是想减少自己对他的猜忌。于是,她下了一道懿旨,称醇亲王是光绪帝生父,身份高贵,因此要加派内监、御医随行;并借机将李莲英提升为正三品殿内总管,陪同醇亲王前去视察;随行人员还有帮办海军大臣善庆、海军衙门总办文案恩佑等。

四月十八日凌晨,阅兵官员在李鸿章的陪同下,由天津大沽口出发前往北洋水师基地旅顺。醇亲王乘坐排水量为两千八百吨的 “海晏”轮,由北洋、南洋两大水师的十四艘战舰护送。北洋五舰在左,分别是“定远”“镇远”“济远”“超勇”“扬威”;南洋三舰在右,分别是 “南琛”“南瑞”“开济”;其余六艘炮舰跟随在 “海晏”轮后,一起前往旅顺口。

四月二十日,演习在旅顺附近海域进行。演习舰主力为北洋水师的两大主力舰—— “定远”舰和 “镇远”舰,演习科目是打靶和鱼雷艇发射鱼雷。这次演习共耗费军舰、炮台的炮弹百余发,鱼雷一枚,水雷八枚。随后两天,阅兵队伍又来到威海,参观了 “镇南”舰等六艘炮舰的打靶演习。

李鸿章举办这次海军演习,本来是为了讨慈禧欢心,向慈禧展示自己的功绩。只有把慈禧哄高兴了,才有可能继续得到财政支持兴办海军,没想到 “聪明反被聪明误”,自讨苦吃。

在这次检阅中,李鸿章见李莲英一副公事公办、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认为他还有别的目的,于是就派亲信、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去打探。盛宣怀找机会接近李莲英后,李莲英向盛宣怀暗示能不能帮他从洋人银行那里借点钱。盛宣怀一时大意,说可以从天津电报局在外国银行存的钱中拿出几万借给他。李莲英不动声色,只当自己没有注意到这句话。

回宫后,李莲英向慈禧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他说北洋水师很强大,不必再为海防担忧;北洋水师军费充足,还能官款私存;从海军军费里抽出钱来建园子是完全可行的。此后,李莲英成了海军衙门的常客,与醇亲王奕[img alt="patch" height="12" src="images/091525949442.png" width="12" /]联系密切。

当时,海军衙门的主要职责,除了购买引进外国军舰、兴办海军教育、编制区域舰队、构建海军基地、制定海军章程、聘请外籍顾问训练官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筹拨海军军费。然而,从后来的事实来看,这个衙门更像是海军的 “吸血虫”,因为大量的海军经费通过奕[img alt="patch" height="12" src="images/091525952307.png" width="13" /]之手源源不断地转移到了颐和园工程上。

光绪十七年 (1891),奕[img alt="patch" height="13" src="images/09152595575.png" width="13" /]在奏折中提到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年暂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拨给工程处使用。据说腾挪的经费大多补齐了,办法是筹一大笔银款,存在北洋生利息。本金专门用于购舰设防等事务,其余的钱另款存储,专备工作之需。李鸿章探听出这是慈禧太后的旨意,立即通报两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曾国荃、湖广总督裕禄(1)、湖北巡抚奎斌、四川总督刘秉璋(2)、江西巡抚德馨等人量力认筹。各地督抚心领神会,争先恐后,合计筹款白银二百六十万两。但存到洋人的银行里,每年能否有三十万两利息呢?何况修园子每年花费的银子远远超过三十万两。人们普遍认为超支部分占大头,实际上最后只能占用海军军费。

占用军费并不表示清廷对海军不重视,相反,从咸丰十一年(1861)清廷决定出巨资向英国购买第一艘新式战舰起,到北洋水师练成的二十七年时间内,仅建成北洋水师就耗银三千余万两,连慈禧皆称“唯念海军关系重大,非寻常庶政可比”。可见在建军伊始,清廷给北洋水师所拨的款项并不少,慈禧本人对北洋水师也十分看重。

正因为海军建设和修造颐和园均开支巨大,而朝廷财政又捉襟见肘,所以醇亲王奕[img alt="patch" height="12" src="images/091525958579.png" width="12" /]才整日焦头烂额,一方是国家的安全保障,一方是太后的个人享受。光绪十七年 (1891)二月十六日,奕[img alt="patch" height="12" src="images/091525961948.png" width="13" /]在奏折中就颐和园工程说:“每年拨工之款原属无多,各省认筹银两亦非一时所能解齐。钦工紧要,需款益急。思维至再,只有腾挪新捐,暂作权宜之计。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输项下暂行挪垫。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效,陆续提解臣衙门分别归款。”实际上,因工程挪垫的款子从未有过归还的账目明细,可见挪用的款项从未归还。同年,因经费短缺,还被迫停建从京城到山海关的战备铁路,将修路经费也挪用修园子。

颐和园工程直到光绪二十一年 (1895)才完工,粗略估算工程总费用为白银一千一百多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的经费竟多达七百五十万两!

朝野上下似乎忘记了修建颐和园的最初目的是操练新式海军,也似乎忘记了俄国在北方、英国在西方、法国在南方、日本在东方虎视眈眈,时刻准备侵吞中国。

光绪十八年 (1892)十二月初二,光绪帝颁下上谕,提前两年为慈禧六旬生日做准备:“甲午年,欣逢花甲昌期,寿宇宏开,朕当率天下臣民胪欢祝嘏。所有应备仪文典礼,必应专派大臣敬谨办理,以昭慎重。着派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大学士额勒和布、张之万、福锟(3),户部尚书熙敬、翁同龢,礼部尚书崑冈(4)、李鸿藻,兵部尚书许庚身(5),工部尚书松溎、孙家鼐(6),总办万寿庆典。该王大臣等其会同户部、礼部、工部、内务府,恪恭将事,博稽旧典,详议隆议,随时请旨遵行。”这道圣旨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从朝廷到地方,从皇帝到臣民,普天同庆;六部九卿中枢大臣全动员;相关的行政部门相互协作。具体做法是 “王、公、二品以上官,集慈宁门外,三品以下集午门外,朝鲜使臣列西班末,按班行礼,不赞。唯遇大庆年,俟皇太后升殿后,增用宣表例”。

光绪十九年 (1893)春,朝廷成立庆典处,专门负责办理庆典事宜。自此,相关部门的筹办工作正式启动。这时,当年被撤职外放的荣禄借机回到京城,官复原职,担任步军统领。过去三年,他一直待在西安,担任挂衔大将军的闲职。

为表示心意,所有高品级官员均 “受邀”将自己俸禄的四分之一捐出,作为贺礼送给慈禧,总共有几百万两。

慈禧的寿辰临近,寿宴准备得极其隆重,但慈禧仍觉不够周备,命人在西华门至颐和园的几十里大道旁,沿途搭建牌楼。油饰庆典场所,添置庆典所穿的服饰,令江西烧造绘有 “万寿无疆”字样和各种吉庆图案的瓷器。全国各地贡献的圣寿礼品以九为基数,九九为最多,寿礼囊括人间各种稀奇之物。为显示圣寿的隆重豪华,慈禧还下令设计 《万寿点景画稿》,整个点景工程分六十段,城外三十三段,城内二十七段,耗费令人咂舌。据估算,每段需要四万两白银,整个点景工程需二百四十万两白银。这笔钱从哪里来?城内的点景费用由大臣们 “孝敬”,城外则从宗室、王公、京城各衙门和各省督抚将军们的祝贺、报效银中支拨,但因甲午战争爆发,点景工程未能完工。光绪二十年 (1894)八月初,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发诏书表示遗憾。

本年十月,予六旬庆辰,率士胪欢,同深抃祝。届时皇帝率中外臣工,诣万寿山行庆贺礼,自大内至颐和园,沿途跸路所经,臣民报效,点缀景物,建设经坛。予因康熙乾隆年间,历届盛典崇隆,垂为成宪,又值民康物阜,海宇乂安,不欲过为矫情,特允皇帝之请,在颐和园受贺。讵意自六月后,倭人肇衅,变乱藩封,寻复毁我舟船,不得已兴师致讨,刻下干戈未戢,征调频仍,两国生灵,均罹锋镝,每一思及,悯悼何究。前因念士卒战阵之苦,特颁内帑三百万金,俾资腾饱。兹者庆辰将届,予亦何心侈耳目之观,受台莱之祝耶?所有庆辰典礼,著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钦此。

庆寿工程基本完成,但无法为庆贺慈禧六十大寿的典礼所用,光绪帝和慈禧都深感遗憾。尽管如此,仅在紫禁城庆贺,布置庆典的隆重豪华程度也令人咂舌。九月二十五日,王大臣以及外省各大臣呈进万寿贡物,拉开了慈禧六旬庆典的序幕。从十月初一起,内外臣工需在一个月内穿戴蟒袍补褂,隆重的祝寿活动正式开始。

光绪二十年 (1894)十月初十,慈禧从西苑乘八抬大轿至皇极殿,光绪帝跪在慈禧跟前进表文,又率诸王大臣等行三跪九叩礼。随后,光绪的后妃、皇室公主、满洲贵族的福晋、命妇来到慈禧前行三跪三拜礼。早上,慈禧改换礼服,由乐寿堂乘坐八人花杆孔雀顶轿出神武门,进北上门,到寿皇殿列圣前拈香行礼。又到承乾宫、毓庆宫、乾清宫东暖阁、天穹宝殿、钦安殿等处拈香行礼,礼毕后回到乐寿堂。上午十时许,慈禧由乐寿堂乘坐八人花杆孔雀顶轿出养性门,升皇极殿宝座。礼部堂官引光绪帝从宁寿门进入,到慈禧面前跪进表文,旁边的监侍人员跪接表文,摆在宝座东旁的黄案上。光绪帝步行至宁寿门外,率诸王大臣等行三跪九叩礼。

礼拜结束后,慈禧回到永寿宫,又接受后妃、公主、福晋等人的参拜。然后,慈禧行至乐寿堂,乘轿至阅是楼院内,光绪帝率皇后、瑾妃及珍妃跪接、进膳、进果桌、看戏。

祝寿活动的前后经过,帝师翁同龢都写进了他的日记中。初九、初十、十一这三天,太后与君臣 “听戏三日,诸事延搁”,从前线发来的战报也被暂时搁置一旁。十二日,“慈禧升皇极殿宝座,光绪率领近支亲王、贝勒、贝子等诣皇极殿筵宴,光绪向慈禧进酒爵、进舞”。十三日,“慈禧升皇极殿宝座,皇后率领妃嫔等位、公主、福晋、命妇等诣皇极殿筵宴,皇后向慈禧进酒爵、进舞”。十五日, “光绪御文华殿,美、俄、英、德、法、瑞典、比利时、日斯巴尼亚 (即西班牙)等国驻京使臣觐见,祝贺慈禧六旬万寿”。十七日,又是君臣看戏,“戏毕,光绪率皇后、瑾妃、珍妃跪送”慈禧回宫。这是翁同龢第一次见到规模如此庞大、极尽繁文缛节的寿典,他情不自禁地叹道: “济济焉,盛典哉!”

这些只是在紫禁城的仪式。既然颐和园是光绪献给慈禧的寿礼,她不趁祝寿带众人去那里享受一番显然于情理不合。于是,大排銮驾浩浩****地出皇宫西华门,走北长街,折向西安门大街,经西四路口,往北沿西四北大街,经新街口,出西直门,直奔颐和园,然后在颐和园内听戏并不摆筵宴。慈禧命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担任庆典总办,一切都按照当年乾隆帝的排场进行。

慈禧还准备了一出放生的好戏,以彰显自己的德行。据宫中内官记载,殿内的一部分太监每人养了一只鹦鹉,就是给慈禧放生用的。但在放生环节却出现了意外,慈禧打开鸟笼后,嘴里念念有词:“希望尔等今后不再为人所捉。”但是有的鹦鹉在慈禧打开鸟笼后并没有飞走,这让慈禧很不高兴。李莲英在一旁连忙说:“老佛爷洪福齐天,这些鹦鹉被您的慈悲感化,自愿留在您身边,所以才不肯飞走。”慈禧这才露出笑容。

几乎与慈禧大寿同一时间,在离北京不远的黄海上,八月至九月,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北洋水师损失 “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军舰,官兵死伤惨重。随后,日军攻占了辽南重镇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