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归政动议与 “颐养”(1 / 1)

光绪十一年 (1885)九月,清廷颁旨设置管理全国海军的机构——海军衙门,或称海署,任命醇亲王奕[img alt="patch" height="12" src="images/091525866340.png" width="13" /]署理节制沿海水师,庆郡王奕劻、大学士总督李鸿章、都统善庆、侍郎曾纪泽从旁佐助。

自洋务运动开始,新式海军建设就被当作重中之重,朝廷每年拨出数百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清朝已建成了南洋、广东、北洋三支海军舰队。按理说,海军衙门这样重要的机构,要有深谙海军的专业人才,但五个管事的人中,竟无一人是专业出身。李鸿章和善庆都出自陆军行伍,而且只是帮办,海军衙门实际上由奕劻说了算。

光绪十二年 (1886),奕劻奏请慈禧 “修治清漪园工备操海军”,并提出创办昆明湖水操学堂。水上操练要请太后和皇帝阅兵,设施岂能简陋?于是,奕劻又奏: “因见沿湖 (昆明湖)一带殿宇亭台半就颓圮,若不稍加修葺,诚恐恭备阅操时难昭敬谨……拟将万寿山暨广润灵雨祠旧有殿宇台榭并沿湖各桥座、牌楼酌加保护修补,以供临幸。”想要得到慈禧的同意,就必须投其所好,其实备操海军与修治清漪园有何关系?虽然清漪园西南有昆明湖,但在这个城中湖里能操练出新式海军吗?显然,操练海军和兴办水操学堂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慈禧修园子的意图已昭然若揭,“上欲行之,下必趋之”,各有盘算的机构及个人都在极力促成此事,以讨得老佛爷的欢心。这也是慈禧在 “勘修三湖”计划受挫后的另一个措施,因为强化海军建设是朝廷多数大臣赞同的最紧要大事,只有打着这个旗号修缮园子,反对的人才不敢吭声。

慈禧埋下这一伏笔后,还是不放心,因为朝廷的预拨经费每年仅四百万两白银,而三大舰队都在竞相修造和购买军舰,不包括军饷和其他开支,仅添置装备一项,清廷都难以支撑。因此,她还必须采取一些后备措施——设想以归政作为交换条件来让光绪亲自颁诏筹款修园子。

此时三海的工程正以慈禧归政后颐养之所的名义大张旗鼓地进行,但慈禧对西郊的旖旎风光仍念念不忘,一心想复修清漪园。她完全认同李莲英的说法:圆明园局面过于散漫,复修工时浩瀚,且是一马平川,有水面无山色,反不如清漪园倚山傍湖的翠微灵气,而且那是乾隆帝为母后祝寿而造,重修可以借用先例来驳斥反对者,她已决定将清漪园作为自己晚年的另一处怡乐之所。

光绪帝听了慈禧太后的计划后,没有对此事表态,于是翁同龢又去拜见醇亲王。他记录这次访问是 “深谈时局,极耿耿也”。所谓时局,便是复修园子的工程及可能带来的各种社会反响。他们一致认为,修园子一事已成定局,他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巧妙地堵住悠悠之口。

慈禧已经颁谕勘修三海,虽然筹到的经费有限,但还是动土开工了。三海修得怎样对慈禧个人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她只是借此向朝野大臣表示,她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下去,即使有再大的阻碍和困难。在启动三海工程的懿旨里,她明确要求主管大臣不得动用部库存款及其他正式收入,只许使用闲杂各款。然而,所谓的闲杂各款又从哪里来呢?种种难处最终都集中到主持政务的醇亲王奕[img alt="patch" height="12" src="images/091525869165.png" width="13" /]一人身上。

过了一段时间,大臣们东拼西凑筹到一笔款子,先是修了一条从紫禁城到北海的路,而后在北海和中海之间建造了两座高大的白石桥,东西两端立起两座石坊,西坊题 “金鳌”,东坊题 “玉蝀”。

光绪十二年 (1886),三海第一期工程完工后,内务府官员和亲王、郡王的福晋们陪慈禧去验工游玩,果然比原来气派了许多,三海连成一体,气势阔大,亭台壮丽。慈禧很满意,赞不绝口。众人正逛得高兴,慈禧忽然又想起从前的圆明园来,说道:“这三海的地方虽好,如何赶得上圆明园的万分之一!可惜先帝亡故,圆明园被毁,再要和先帝在时一般热闹,怕是没有这个日子了!”说着便用手帕拭泪。太后情绪突变,众人手足无措,都不知如何劝慰她。这时,李莲英开口道:“老佛爷为朝廷用心费神几十年,如今是该有个清净之地享享福了。奴才听说万寿山下有片湖,如在湖边修建几间宅子、佛堂,定是一个极佳的颐养之所。”

李莲英故意说出这番话,在场的人都听得明白——太后莫不是想归政退隐?慈禧见众人惶恐而立,又道:“哀家倒是这样想呀,只怕没这福分。”众人听到这里,终于相信慈禧是真的想退位归政,但前提是得有一个清净的地方 “颐养”。这一消息让光绪帝惊喜交加。

六月初十,慈禧和光绪帝在宫中召见醇亲王奕[img alt="patch" height="12" src="images/09152587234.png" width="12" /]、领班军机大臣世铎等人。此次召见的主题是商量慈禧归政之事,将朝廷日常事务的处置权还给光绪帝。慈禧亲拟懿旨说,当年皇帝即位时只有四岁,年幼而无法亲政,清朝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秉承,所以那时不得已允准廷臣之请,垂帘听政,并郑重约定一旦小皇帝典学有成,即行亲政。现已过去整整十二年,皇帝德业日新,已长大成人,此乃国家之幸、万民之福,所以她想借此机会卸任息肩,颐养天年。她郑重地宣布,她将遵守当年的约定,于明年举行皇帝亲政典礼。慈禧还表示,她之所以提出让光绪帝亲政,主要还是为清王朝的长治久安考虑,希望光绪帝在实际历练中成熟起来,树立威望,并逐步建立自己的执政班底。

这个令人期待已久的懿旨颁发后,朝廷上下颇为震动,反应最强烈的莫过于光绪帝本人。在懿旨颁发当天,他顺水推舟地发布一道上谕:

……兹奉懿旨,于明年二月归政。朕仰体慈躬敬慎谦抑之本怀,并敬念三十年来,我圣母为天下忧劳况瘁,几无晷刻可以稍资休息,抚衷循省,感悚交深。兹复特沛温纶,重申前命,朕敢不祗遵慈训,于一切机务,兢兢业业,尽心经理,以冀仰酬我圣母抚育教诲,有加无已之深恩。……所有归政届期一切典礼事宜,着各该衙门敬谨酬议具奏。

从中可以看到光绪帝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光绪帝已经逐渐意识到高居皇位却没有皇权的尴尬,他努力地学习,就是希望能够早日胜任皇帝之位。

慈禧宣布自己的决定后,醇亲王奕[img alt="patch" height="12" src="images/091525874491.png" width="13" /]、礼亲王世铎再三恳请慈禧在皇帝亲政后继续训政,理由是十六岁的光绪帝要担负起清王朝的政治责任,委实有点早,由 “亲爸爸”老佛爷亲手掌舵,清朝这艘大船才能在大风大浪中平稳航行。他们以时事多艰、万几繁钜之由,恳请太后从缓归政,再送光绪一程,但慈禧没有答应。

醇亲王奕[img alt="patch" height="12" src="images/091525878103.png" width="12" /]才能平庸,一向胆小怕事,缺少担当,如果慈禧当真撒手不管,掌管朝政的重任将全落在他的身上,他们父子能让大船在风浪中平稳前进吗?奕[img alt="patch" height="12" src="images/091525881341.png" width="12" /]没有这样的胆气和信心。礼亲王世铎虽然长期居于军机处领办大臣的显赫地位,但也是平庸无谋之人。他对慈禧忠心不二,在慈禧当政期间,他一直以满洲贵族掌门人的身份协助处理朝政,慈禧如果真的撒手,他不知还能做什么。

光绪帝也意识到自己羽翼未丰,还没有独掌朝政的能力,于是跑到慈禧宫中长跪恳辞,但仍然没有让她回心转意。帝师翁同龢与御前大臣、毓庆宫诸臣准备一起劝请慈禧,但慈禧却置之不理。翁同龢建议醇亲王率枢、译两署大臣继续面谏,争取让太后收回成命,但慈禧主意已定,并不理会,表示十二年前 “垂帘听政”乃非常之举,本属一时权宜,现在皇帝既然典学有成,自应遵从同治十三年 (1874)的懿旨约定,即行亲政,以慰深宫期望之意。

慈禧的真实意图大臣们心里自然清楚,他们不得不配合太后表演一番。六月十一日,翁同龢将他起草的奏折底稿交给同僚讨论,众大臣阅读后大致同意翁同龢的建议,于是议定联衔上奏。之前,醇亲王先上了一个折子,折子的前半部分吁请慈禧体念时艰,继续听政,即便要归政也应等皇帝二十岁时;后半部分专言皇帝亲政后,宫廷一切事务仍请太后裁决,皇帝不问,始可专心向学。同一天,礼亲王世铎等也奏请慈禧再听政数年。慈禧表示,所有奏请都不予考虑,倒是奕[img alt="patch" height="12" src="images/091525883634.png" width="12" /]在奏折中提到的 “凡朝中要事难以裁决的,仍请太后裁决”这一建议可以考虑。接着,翁同龢将与各位大臣商量写好的奏折也呈上来,奏折中说,“垂帘听政”虽然是清朝过去几十年的权宜之计,但并没有违背清朝规矩;接着称颂过去二十余年皇太后在治国理政中的功德;期望未来还能仰承皇太后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奏折中恳请皇太后在归政之后,海防及一切紧要事务仍由太后做最后决定,并准许内外重要臣工的奏报直达储秀宫,像过去那样直接向皇太后请示汇报。这两条也在醇亲王的奏折中出现,只是变成了众臣工的 “共同心声”。

慈禧见王公大臣们 “盛情难却”,只得 “让步”,她表示训政是她的政治责任,不容推卸。按这个安排,光绪帝亲政后似乎还有一段政务处理见习期。光绪帝将独立处理政务,慈禧为光绪帝把关。需要慈禧操心的政事,由醇亲王转呈慈禧,听取慈禧的意见。众大臣认为这样做更妥当,所以当时并没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或者说根本没有人敢提意见。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几天后,钦天监将选好的黄道吉日提交上来,光绪帝的亲政典礼定于光绪十三年 (1887)正月十五日举行。

亲政典礼这一天,年仅十六岁的光绪帝率王公大臣、蒙古王公以及六部九卿满汉三品以上官员,前往养心殿举行典礼,再往慈禧居所行庆贺礼。礼成,光绪帝颁布亲政后的第一道诏书,感谢皇太后的养育之恩,感谢皇太后过去十几年孜孜不倦为国事操劳,颂扬清朝在皇太后的精心治理下纲举目张、物阜民康,丰功伟绩史无前例。诏书中特别强调尽管自己遵照皇太后懿旨亲政,但未来几年朝廷的重大决策依然由皇太后做最后决定;也希望诸王贝勒、文武群臣,全力辅佐皇帝,报效国家。

早在光绪亲政的前一年,光绪就曾在老师翁同龢的指导下,恳请慈禧训政,随后,慈禧颁布一道懿旨重申:“……览奏均悉,垂帘听政,历稽往代,皆出权宜之举。行之不慎,流弊滋多,史册昭垂,可为殷鉴。前因皇帝典学有成,特降懿旨,及时归政。此深宫十余年来殷殷盼望之苦衷,天下臣民自应共谅。故于十四日王公大臣等合词吁陈,均未允准。数日以来,皇帝宫中定省,时时以多聆慈训俾有秉承,再四恳求,情词纯挚。兹复披览该王大臣等章奏,沥陈时势艰难,军国重要。醇亲王折内,兼以 “念切宗社,仰慰先灵”等词,谆谆吁请。回环循览,悚惕实深。国家值此时艰,饬纪政纲,百废待举。皇帝初亲大政,决疑定策,实不能不遇事提撕,期臻周妥。既据该王大臣等再三沥陈,何敢固持一己守经之义,致违天下众论之公也。勉允所请,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俟数年后斟酌情形,再行降旨。”

慈禧的再三推辞让朝野官员产生错觉,他们以为朝政的最终决策权必将逐步移交给光绪帝,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这样肯定更有利于王朝的稳定。于是纷纷上表祝贺。

光绪十四年 (1888)二月初二,朝廷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改清漪园为颐和园,取 “颐养冲和”之意,并下令 “殿宇一切,亦量加葺治,以备慈舆临幸”。上谕说,过去二十余年,皇太后为天下忧劳,无微不至,而对自己考虑得太少,现在想来实在有些不合适,因念西苑距皇宫不是很远,往年乾隆爷曾经在那里驻跸,殿宇尚多完整,稍加修葺,便可养性怡神,将作为皇太后六十大寿的贺礼。

当然,由于有言官以及朝廷内外无数官员的瞩目,光绪帝宣布此项工程不动用国库中的经费。

对于光绪帝的孝心,慈禧当然很满意,但她也训示光绪,现在虽然寰宇粗安,但也不能有暇逸之心,还是应该一切从简。只要能将朝政处理好,维护国家稳定,她的心也就安宁了。慈禧的此番 “表演”似乎让她在官民心中的形象高大起来。

又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慈禧 “归政”于光绪帝,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可是,她又通过 《训政细则》,使自己获得了在幕后操纵皇权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