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太后归政 1.老佛爷五十寿庆(1 / 1)

彻底改组了枢、译两署之后,慈禧终于长舒一口气。当时中法战争还在进行中,但她并不焦虑,将士在外浴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再谈。

一天,殿内总管李莲英对慈禧说:“近些日子,老佛爷一心操劳国事,身子劳乏得很,这几天天气燥热,不如去城外园子里走走,散散心,解解乏。”慈禧只应了一声,斜眼盯着李莲英不说话。她想,小李子与小安子比虽无大功可言,但各方面都比小安子做得更妥帖,尤其是待人处事聪敏活络、善解人意,不仅对主子忠心,对其他人和手下的太监和宫女也比较和善。“小李子,进宫多久了?”慈禧突然问道。李莲英愣了一下,回道: “回主子话,奴才是咸丰六年入宫的,二十八年了。”慈禧听后,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李莲英九岁入宫,初在景仁宫当差,因善梳头挽发辫,人称 “小篦李”。慈禧怀孕住进储秀宫时,把他从景仁宫要过来,从那以后,他就一直服侍慈禧。安德海被杀后,李莲英经授殿内太监大总管,比内务府内监大总管还差几级。鉴于一些大臣声明要严禁宦官专权,要处置越权的太监,而慈禧又倚靠太监,她便给太监们加封正式官品,给了他们身份和荣誉。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慈禧认为清王朝的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她人性中本能的一面更充分地显露出来。时光飞逝,人生易老。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在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之后,该怎样享受呢?李莲英完全猜透了主子的心思,极力怂恿老佛爷去逛园子。圆明园是慈禧的幸运之地,她比任何人都想修复这块 “圣地”。同治帝想重建,但刚动工就被迫停建。现在她想去看看圆明园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

光绪十年 (1884)夏天即将结束的时候,慈禧带着后宫众人去了圆明园。“圆明三园”的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已经二十多年了,看着眼前破败不堪的景象,想到当年与咸丰帝在圆明园度过的那段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美好时光,她流下了眼泪。对她来说,那样快乐的日子太短暂了,作为女人,自咸丰帝驾崩至今,已有二十三年。这些年来,她要与那些精明圆滑的大臣们过招,还要提防皇亲对自己构成威胁,整日心事重重,没有哪天不是提心吊胆,心里的苦又能和谁倾诉呢!

精明圆滑的李莲英真真切切地看见老佛爷落泪了,他知道她是想起了伤心往事。为了讨好主子,他说现在海疆无事,宇内承平,不如重修园子。在李莲英看来,中法战事远不如哄老佛爷开心要紧。只听慈禧淡淡地说:“眼下办洋务、建海军、兴学堂、采煤开矿,一大摊子要紧事得花钱,哪有闲钱修园子?况且,要把偌大的园子修好,三五年都难成,耗资甚巨,朝廷可吃不消!”

李莲英听出老佛爷并没有拒绝的意思,只是担心耗资甚巨,没有钱修,便进一步蛊惑说,园子全部修复比较艰难,不如先修复一部分。为了不影响整体观瞻,他提议修建西面的清漪园。而且,那里山水相映,也是一块福地。

慈禧一听,确有几分道理。清漪园虽然也被烧毁,但它面积小,位于万寿山下,靠近湖泊,自成一体,规划起来也方便些。慈禧心动了,但她并未马上表态。当天,她驻跸万寿寺,拈香礼佛。

令人不解的是,慈禧回到紫禁城后,绝口不再提修园子的事,甚至任何暗示都没有,就连李莲英也想不明白。又过了些日子,慈禧带着几位近臣及后宫一些人到紫禁城外西北侧的三海 (北海、中海、南海)秋游。这三海原为大明御苑,起初并没有多少景致。乾隆帝好山乐水,对三海之一的北海进行了大规模改造,这才使御苑有了景致。那些亭、台、殿、阁、塔、寺,既有辽、金、元、明遗留下来的古迹,也有乾隆帝时期增建的,从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文化及宗教的大融合。

北海虽与紫禁城仅一墙之隔,但慈禧从未有过到这里游乐的兴致,为何突然带这么多人来此游玩呢?随行的内务府大臣、侍卫、太监、宫女,一个个兴趣盎然,步行走完北海全程,他们摸不着慈禧此行的目的,只是小心翼翼地欣赏园中景致,唯有李莲英悟透了老佛爷此行的目的——她是想重修三海。但李莲英不明白,老佛爷为什么突然想要修这个她并不十分感兴趣的地方。他不敢试探,只能先在心里琢磨。

入秋后,传来两广总督张树声病逝于军中的奏报,同时还有他临终前写的遗折。张树声是当时很开明的汉臣,也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淮军统领。在对法战争中,他是主战派,对慈禧 “战和不定”的立场很不满意,也曾上折反对改易枢、译两署。他在临终之际鼓足勇气,用遗折的方式上奏朝廷,呼吁开设议院。

看过遗折,慈禧联想到汤寿潜(1)等人也曾建议朝廷设置上院和下院,上院由在京高级官僚组成,下院由在京中下层官僚组成。凡有政事,上、下两院各抒己见,做出决策,最后上报天子,请旨按议院决定执行。这不就是反对她专权吗?慈禧很生气,故而对张树声死后的封赏迟迟不表态。

光绪十年 (1884)十月十日,慈禧出人意料地发布一道懿旨,命人改修储秀宫院落。尽管人们猜不到住在西院最大宫殿长春宫里的太后为何还要改修储秀宫,但相关人员都依命去照办了。

至于张树声,一位有功于朝廷的封疆大吏病逝在任上,朝廷总得表明态度。作为枢、译两署的总管,醇亲王奕[img alt="patch" height="12" src="images/09152586478.png" width="13" /]只得去请示太后和皇帝如何下谕。慈禧思考良久,才定了一个基调。十月二十三日,朝廷下达谕旨:“张树声才识优长,勤能练达。咸丰同治年间,从事戎行,战功卓著,由道员洊擢封圻,于吏治、营伍、驭远、筹防诸务,均能实心规划。……留办广东防务,正资倚畀。兹闻溘逝,悼惜殊深。加恩着照总督例赐恤,并将事迹宣付史馆立传。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同时赠谥号 “靖达”。没有像其他这一级别的去世官员那样加赏,只是比照着予以抚恤。

转眼到了光绪十一年 (1885)正月,军机处以光绪帝的名义下发一道誊黄上谕,给慈禧做寿。京城内外的大小官员都想利用这次慈禧寿诞好好表现一番,说不定还能因此得到晋升的机会,每个人都想方设法进贡。李莲英更是捞到一个肥差——接收登记贡品。离慈禧的生辰还有大半年,贡品已堆满了几个屋子。这些贡品属于慈禧的私产,不上缴国库,所有金银珠宝都将收入慈禧的小金库。有些官员想通过李莲英巴结慈禧,也私下给他一笔好处。李莲英对钱财的欲望大开,有人找他办事都要给他送钱。

到了四月份,全国各地的贺礼差不多都送到了,李莲英整理出一份名单,督抚大员里除了左宗棠,其他人都送来贡品。李莲英将此事汇报给慈禧,慈禧并不介怀,说:“此人秉性如此,由他去吧。”此时,左宗棠正以钦差大臣身份在东南沿海督办军务,中法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双方都有意和谈。

四月十七日,中法两国在天津签订和约,中法战争结束。在和约中,清廷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也承诺对外开放西南边疆,“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中法战争刚结束,慈禧就发布懿旨勘修三海,并暗示各地捐献钱款。但是,这次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各地方官员,都反应冷淡,远没有给太后送五十寿礼那么积极踊跃。慈禧隐约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修园子的事又要夭折了。

七月二十七日,从福建传来丧报,左宗棠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闻此噩耗,慈禧的心情十分复杂。“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言犹在耳边,他在历次战争的生死关头化险为夷,为清廷解决塞防边患,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崇高,无人可以替代。但他个性强硬耿直,太无拘束,甚至慈禧的五十大寿也不送礼,还曾怀疑慈安太后的死因。慈禧为给左宗棠怎样的封号而发愁。左宗棠已经拥有七个头衔: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现在他已离世,再多的封号也不能让他起死复生,但是,封号是对一个人一生功绩的认可,否则还有谁会像左宗棠那样死心塌地为朝廷效力呢?

一个多月后,朝廷才发布上谕,赐左宗棠一个汉臣能得到的最高荣誉:“追赠左宗棠为太子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予谥文襄,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命于湖南原籍及各立功省份建立专祠,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国史馆立传。”据说就在慈禧下达诏谕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一声霹雳把东南角城墙劈开一道几丈宽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竟安然无恙。老百姓传言附会称,左宗棠之死乃天意,是上天要毁大清的长城。

慈禧并没有听到这些传言,她正把心思放在给自己做寿上。她的生辰就要到了,各项准备已经就绪。储秀宫经过大半年的修缮已焕然一新,原本各自独立的翊坤宫和储秀宫也打通了,形成翊坤宫、体和殿、储秀宫及后殿丽景轩四进大院。与之并列的是咸丰帝改造的另一个四进大院,即太极殿、体元殿、长春宫和后殿的怡情书室。这样,西六宫就变成了两个四进大院。

走进翊坤门,首先看到的是翊坤宫,在殿前左右各摆放着一对铜凤和铜鹤。至今可见铜摆件上文字记载为光绪九年 (1883)制造,这些都是专门为慈禧五十大寿定制的。

游廊一律饰以彩绘,画的都是佛手、葫芦之类的图案,取其谐音,寓意 “福寿、福禄”。四进院子里随处可见长寿的符号,在院内走廊的墙上,有多幅大臣书写的庆贺万寿无疆的书法作品,其边饰无论是木雕还是琉璃砖,都由团寿和万字符组成。储秀宫内的楠木门窗上都雕刻着万字锦地,上面还有团寿纹,取 “万寿”之意。

过了翊坤宫是体和殿,两院打通后,这里成了慈禧用膳、喝茶、休息及听戏的地方,为此慈禧还特意命令御窑厂烧制了一批体和殿瓷器。储秀宫的最后一进院子里,主殿是丽景轩,东配殿叫凤光室,西配殿叫猗兰馆。储秀宫正间设有宝座、屏风、匾额等,是慈禧接受朝拜的地方,整体布局庄严大气。

令人吃惊的是,整个四进大院修缮改造耗费白银达六十三万两!据说生辰当天慈禧打扮得特别娇艳,还特意让人给她拍照留念。她的侄女固伦荣寿公主看了颇有微词,说话间也带了情绪:“老佛爷,眼下国弱时艰,您老只顾大办生辰庆典,只怕那些朝廷御史们又要上奏言事了,再说,这事传到民间,恐对老佛爷的声名不利呀。”站在一旁服侍的李莲英听到这些话,吓得不敢出声,而固伦荣寿公主的父亲恭亲王则一个劲儿地给女儿递眼色,让她赶快向慈禧太后赔罪。不知为什么,慈禧竟毫不生气,她对自己的这个养女一向疼爱,也只有固伦荣寿公主敢对这位清朝的至尊太后如此出言不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