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刚垂帘听政的慈禧来说,直接威胁她统治的是江淮流域的太平天国和黄河流域的捻军,这些心腹大患一日不除,她的统治就一日不稳固。然而环视朝廷内外,那些满族大员不是颟顸无能,就是妄自尊大。从太平天国起义到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十余年间,咸丰帝任命了十省四十三位团练大臣,其中一直尽心尽力效忠朝廷、屡受挫折却坚持围剿太平天国的最大功臣,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官员。
同治初年,曾国藩在前线捷报频传,不久便从太平军手中夺回安庆,之后的形势对慈禧愈加有利。左宗棠率军征战江西、浙江,很快把太平军赶出了浙江。三月,李鸿章率领淮军和湘军程学启(1)、郭松林(2)所部赶赴上海围剿太平军。随后,淮军在上海虹桥、徐家汇等地经过苦战,接连取胜,捕杀太平军三千余人。
慈禧大受鼓舞,继续重用曾国藩等人。她下旨让曾国藩节制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省军务,把江南的军事指挥大权完全交给他;紧接着又授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圣眷之隆,可见一斑。
为了战区绿营及各地方武装更好地配合协同作战,慈禧听从曾国藩等人的建议,任命了一批汉人官员为封疆大吏。其中,左宗棠为浙江巡抚,郑元善(3)为河南巡抚,张曜(4)为河南布政使,李续宜(5)为安徽巡抚,严树森为湖北巡抚,沈葆桢(6)为江西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刘长佑(7)为广西巡抚,毛鸿宾为湖南巡抚,江忠义为贵州巡抚,丁宝桢(8)升任山东按察使,等等。上谕发出后,朝中许多满族王公大臣认为,两宫太后将清朝军政大权交到汉族官僚手中,使 “西至四川东至沿海”的半壁江山全掌控于曾国藩之手,实在是太冒险了。
在一大片因循守旧的声音中,慈禧还征调广西臬司蒋益澧率部到浙江助剿。另外,庐州一带,归多隆阿(9)剿办;宁国一带,归鲍超剿办;颍州一带,归李续宜戡定。各路大军,皆归大帅曾国藩节制。另外,还有淮上的漕运总督袁甲三、扬州的都兴阿、镇江的冯子材(10),虽未经曾国藩调遣,但也由他统筹。
事实上,汉族官员无论是处理地方政务还是 “剿贼”作战,都非常拼命。比如李鸿章率淮军在虹桥作战时,他就坐在桥头督战,面对两万多气势汹汹的太平军,他不允许不及对手一半兵力的淮军后撤一步,撤过桥则斩。太平军用火炮轰击,火力非常猛。淮军 “春”字营的张遇春刚撤到桥边,正好撞到督战的李鸿章,只听李鸿章一声厉喝:“拿刀来,把他的头砍了!”吓得张遇春赶忙率众掉转方向,又跟太平军去拼命。李鸿章在上海站稳脚跟后,又率军南进,向太平军占领的地区发起反击,收复苏州、常州,攻克常熟、太仓、昆山等地。慈禧因此记住了李鸿章的大名。
慈禧重用汉臣,激励了在战场上厮杀的汉族将领,让他们死心塌地地为朝廷效力。在汉臣中,位高权重的曾国藩对慈禧更是感激涕零,他在攻占南京上游的安庆之后立即坐镇指挥,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即南京)。他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术,在南京城外挖掘长壕,切断南京和外界的一切通道,加上南京有湘军彭玉麟的水师和曾国荃(11)、杨岳斌所部联合围攻,南京变成一座困守的孤城。
此时,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率部进入江西,攻陷瑞州。曾国藩发加急手谕,让鲍超火速赴援。鲍超日夜兼程奔赴瑞州,大军行进中前面悬红绫丈余,中间书一奇大的 “鲍”字,沿途太平军一见 “鲍”字旗帜,纷纷溃逃。鲍超连破太平军七十余营后,将太平军驱逐出江西,江西即报肃清。
曾国荃听说江西已平,心里很着急。他想得到攻克南京城的首功,但西有鲍超、南有左宗棠、东有李鸿章,三部都是虎狼之师,都可能与他抢功。于是,他与兄长曾国藩商量如何尽快克城。曾国藩担心他兵力不够,令他回湖南添募乡勇。同时稳住鲍超、李鸿章,令其暂时不要强攻南京,先肃清周边之敌。李鸿章知道曾国藩有私心,但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以及自己仕途发展的考虑,他决定做个顺水人情,按曾氏兄弟的计划,对南京城围而不打,且一围就是两年之久。
与此同时,李鸿章继续以上海为依托,收复华东大片失地。在此之前,清廷曾同意江苏巡抚薛焕雇用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配合清军作战,由吴煦任洋枪队督带,杨坊与华尔为管带,实际上指挥权仍归华尔。因守卫上海有功,清廷赐给华尔官衔,并称洋枪队为 “常胜军”。华尔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毙命后,美、英、法侵略者互争 “常胜军”的领导权,在美国公使蒲安臣(12)的活动下,最终由美国人白齐文出任洋枪队统领。李鸿章到上海之初,采取 “借师助剿”的策略,一度请 “常胜军”协同作战。但到同治二年 (1863)初,白齐文与吴煦、杨坊产生矛盾,以致殴伤杨坊,抢走饷银。李鸿章借机将白齐文革职,还一并处置了吴煦、杨坊,后经与外方多次磋商,由英国人戈登出任 “常胜军”管带。
心有不甘的白齐文投靠了太平天国,他召集旧部,抢夺清军炮船,设法购买军火,并建议洪秀全放弃苏州、南京,采取全力北伐的策略,但未被采纳。
同治二年 (1863)秋,李鸿章率淮军和戈登的 “常胜军”进至苏州城下。几次进攻受阻后,他决定采纳戈登的 “智取”之计,即招降城中的纳王郜永宽,让他刺杀守城主将慕王谭绍光。计划进行得很顺利,太平天国第二重镇就此陷落。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大大出乎戈登的意料。李鸿章在营中设计杀死郜永宽等八名降将,并诛杀了城内已放下武器、毫无防备的太平军兵将,使招降的 “担保人”戈登颜面大失。事后,戈登携枪找李鸿章算账未果,发表声明说:如果清廷不将李鸿章解职,他就率 “常胜军”反攻淮军,交还太平军已占城池。李鸿章忙向慈禧呈上奏折,就此事百般辩解。慈禧并不完全相信李鸿章的解释,但她不仅未将他解职,反而奖赏了他,毕竟他攻下了太平天国的第二重镇,使南京城失去屏障,更加孤立无援。
为了显示公正,也为了尽快平息事端,慈禧对戈登给予万两赏银和记头功的奖赏,结果遭到戈登的拒绝。李鸿章也不再理会戈登,自率军队攻陷常州,证明没有 “常胜军”的协助,淮军依然可以打胜仗。戈登觉得无趣,卸任 “常胜军”管带,回英国去了。
苏州、常州两城被李鸿章攻克后,南京城的战况变得对清军非常有利。与此同时,浙江巡抚左宗棠率部自江西攻入浙江,于同治三年(1864)二月攻陷杭州,并基本占领浙江全省。曾国藩见拿下南京城的时机已经成熟,令曾国荃尽快扫除城外之敌,做好总攻的准备。
同治三年 (1864)四月二十七日,天王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六月十六日,湘军轰塌南京太平门附近城墙二十余丈,蜂拥入城,其他方向的湘军也缘梯而入。洪天贵福在其他将领的护送下,乔装从南京城中逃出,城内太平军或战死,或自焚,十分惨烈。
同治三年 (1864)六月二十日,对慈禧和整个清廷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以曾国荃为首的湘军攻克了南京,捷报送至北京,朝野上下一片欢腾。兴奋无比的慈禧颁诏嘉奖功臣:议政王奕訢主持朝廷军政大事,居首功,赏加三级军功;曾国藩着加恩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带双眼花翎;各路统兵大员李鸿章、官文、左宗棠、曾国荃为一等伯爵;军机大臣、前敌将帅、各部、院、督抚均有重赏。
对太平军的大规模围剿结束了,但是太平军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慈禧饬令闽浙总督左宗棠清剿南逃浙闽地区的太平军残部;赏郭嵩焘三品顶戴,令其署理广东巡抚,配合左宗棠形成夹击之势。同时,由于云南杜文秀(13)领导的回民起义声势越来越大,慈禧擢升云南布政使岑毓英(14)为巡抚,全力平乱。此外,更大的麻烦是捻军迅速集结,号称十万大军将进攻京城。
京城危急之际,慈禧想到的还是那些汉臣,她首推的统军人选自然是曾国藩,因此慈禧敕谕他统筹全局,制订围剿计划。
曾国藩建议采取 “追堵”之策,奏请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统领清军主力追击,湘军、淮军以及袁甲三所部则在捻军的必经之地进行堵截。慈禧认为此计可行,加授僧格林沁为剿捻钦差大臣,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建立防线进行堵截。但是,长江至黄河流域地域广阔,当清军建立起漫长防线围堵时,捻军便化整为零,展开游击战,清军稍有疏漏便被捻军钻空子;当清军追击时,捻军又展开运动战,从江淮跑到山东,又从山东跑往河南,清军十分被动,以致疲惫不堪。
同治四年 (1865)四月二十四日,僧格林沁率一万一千余多人追击东路捻军赖文光、张宗禹部,追至山东曹州菏泽县高楼寨时,陷入捻军伏击圈,全部被歼,僧格林沁被击毙。
满蒙第一战将僧格林沁之死,震动朝野。慈禧无奈地环视朝堂,发现可用之将才实在寥寥无几。在满蒙大臣中,稍有才能的陕甘总督都兴阿拟调回辽东任盛京将军;英桂在河南表现不错,拟调往浙闽。可是,保卫京畿是重中之重,慈禧思来想去,决定任命曾国藩为直隶总督、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军务,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
但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军后已遣散大部分湘军,剿捻的主力为李鸿章部属,有令难行,曾国藩身心疲累,便向慈禧推荐了李鸿章。慈禧对李鸿章这个名字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未曾谋面。同治六年 (1867)冬,慈禧改调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而以李鸿章署理钦差大臣,代替曾国藩剿捻。从此以后,慈禧与李鸿章逐渐形成了相互倚重的 “铁杆”关系。在剿捻过程中,李鸿章的策略绝大部分与曾国藩相同,依然是堵截和追击,不同的是,李鸿章没有让捻军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而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管捻军分兵运动作战也好,集中兵力重点突破也罢,他只管 “先固守局而后进兵”,让捻军自己往口袋里钻。
李鸿章首先实施第一步计划,即集中兵力打击捻军主力。当时捻军已分为东捻和西捻,李鸿章始终抓住最强的一股——赖文光、任化邦统率的东捻,逼迫他们决战。李鸿章手下有几名令捻军闻风丧胆的战将,如程学启、刘铭传(15)、张树珊(16)、吴长庆(17)、潘鼎新(18)等人,全都骁勇善战。这年年底,东捻进入山东富庶地区筹集粮草,李鸿章马上指挥清军分三路追击:提督刘铭传为中路,潘鼎新为北路,总兵董凤高、沈宏富为南路。三路清军连同山东巡抚丁宝桢所辖之地方清军,兜地而进。东捻发现清军的围歼意图后,不惜代价突围进入江苏,刘铭传部紧随其后,紧追不舍。同时,李鸿章将另两路撤至运河防线,等待捻军再次北进。
结果正如李鸿章所料,赖文光、任化邦率捻军主力在江苏赣榆一战受挫后又掉头向北,最后在北阳河、弥河之间陷入清军重围。捻军战死两万余人,另有万余人被俘,主将赖文光被擒获,几天后被杀。
同治七年 (1868),以张宗禹为首的西捻军进逼京师。慈禧急命议政王奕訢会同神机营王大臣办理巡防事宜,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统领直隶境内各路清军防堵,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李鸿章督率所属各部急赴京畿围剿,署理闽浙总督兼江西巡抚李旭督派义勇军劲旅助剿,盛京将军都兴阿坐镇天津,以防西捻攻城。
四月底,左宗棠、李鸿章、赵向东在德州举行三方会议,议定楚军和淮军 “坚壁清野,分地设防”,战斗力最强的义勇军则为 “游击之师”,追杀西捻。鉴于西捻马队强悍、行动迅速,李鸿章下令修筑减河长墙八十余里,利用运河、黄河等河流限制骑兵行动,从而围困西捻。
几个月来,张宗禹带领西捻东奔西窜,四处碰壁。到了七月,大雨倾盆,河水泛滥。李鸿章、赵向东发现了战机,把西捻军限制在黄河和马颊河之间,圈起来打。张宗禹的马队因大雨而行动受阻,机动性大大削弱。他们从不敢在一个地方久驻,可是河水猛涨,道路泥泞,他们还是被困在了东昌。李鸿章、赵向东派重兵合围,全歼张宗禹的主力马队七千余人,张宗禹投河自尽,余部数万人作鸟兽散。
李鸿章为慈禧除去了心头大患,战功卓著,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跃升至与曾国藩平起平坐的地位。李鸿章第一次入朝觐见,被特赐在紫禁城骑马。待到觐见时,李鸿章才隐隐约约一睹慈禧真容,慈禧因帘布遮挡未看清李鸿章的长相,但看得出他比其他人高大,所以后来她就给李鸿章取了个绰号,叫 “李大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