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纪(1 / 1)

隋朝(581—618)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制,兴建隋唐大运河,同时还建立京师大兴城和东都洛阳。这些政策几乎被唐朝和宋朝全盘承袭,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深刻影响了唐朝、宋朝及以后中国各朝代。

资治通鉴 中

那些值得借鉴的故事

隋文帝统一全国

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令悉斩之,绰进谏曰:“此

人所坐当杖,杀之非法。”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八卷隋文帝杨坚,是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杨氏是从汉朝以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门望族,在西魏时期,杨坚的父亲杨忠便和独孤信一起投靠了权臣宇文泰。此后,杨忠因为屡建功勋,而且帮助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所以官爵升至柱国,封隋国公。

杨坚出生时也有许多传说。史载,杨坚的母亲吕氏,在西魏大统七年(541 年)六月的一天夜里,生杨坚于冯翔般若寺(在今陕西高陵),当时紫气满院。

杨坚14 岁时,被京兆尹薛善征用为功曹。15 岁时,因为功勋被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16 岁,升任骠骑大将军,加官开府。周太祖见后叹道:“此儿风骨,不像是燕赵一带人!”明帝继位,晋封大兴郡公。明帝曾派善于相面者赵昭看他,赵昭伪称:“不过做柱国罢了。”之后偷偷地对杨坚说:“公应为天下君主,但要经过大诛杀才能平定天下,请牢记我的话。”

宇文护掌政后,特别忌恨杨坚,多次要陷害他,因大将军侯伏、侯寿等人的救护而免于难。其后,杨坚继承父爵为隋国公。武帝娶了杨坚的长女为皇太子妃后,更加礼遇和器重杨坚。齐王宇文宪对武帝说:“杨坚相貌不凡,臣每次看到他,都手足无措,恐怕他不会甘为人下,请早日剪除他。”武帝说:“他只能为将而已。”内史王轨急切地对武帝说:“皇太子不会成为国家君王,杨坚貌有反相。”武帝不高兴,说:“如果天命注定此人这样,我们又能怎样呢?”杨坚听到这些话后很恐惧,从此便韬光养晦、深自隐匿,以免引起别人的猜疑和注

意。

北国建德(572—578)年间,杨坚率水师3 万,在河桥(今河南孟津东北黄河上)战胜齐军。

次年,随武帝灭齐,晋升柱国。

不久,杨坚转任亳州(今安徽亳州)总管。宣帝继位后,因为杨坚是皇后之父,就征任他为上柱国、大司马。宣帝每次外出巡幸,都委任他留守京师。当时宣帝制定、颁行《刑经圣制》,法律严峻刻薄,杨坚认为法令繁多,非教化之道,极力劝谏,未被采纳。

杨坚地位和声望日益显赫,宣帝对此颇为疑忌。宣帝有四个宠姬,都立为皇后,诸家争风吃醋,屡屡相互毁谤。宣帝常愤然对杨皇后说:“我一定要灭你家族。”然后召见杨坚,并命令左右道:“如其神色失常,当即处死。”杨坚到后,从容自若,于是作罢。

北国大象二年(580 年)五月,宣帝任命杨坚为扬州(今江苏扬州)总管。杨坚将要赴任时,突患足疾,未能成行。不久,宣帝驾崩,杨坚等人并没有立即公布消息,而是趁机用假诏书夺取了军政大权,以及京城部队的指挥权。等一切准备就绪后,这才发布了皇帝去世的消息,辅佐小皇帝继位。周氏诸王有在藩国的,杨坚唯恐他们生变,就借故把他们召还京师。

六月,诸王均到达长安。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自认为是重臣宿将,心中不服,遂在东部举兵,赵、魏之士,从者如流,十五日之内,已达十多万,加上宇文胄在荥州(今河南荣阳西北)、石怼在建州(今广东郁南东南)、席毗在沛郡(今江苏沛县)、席叉罗在兖州(今山东兖州),都举兵响应尉迟迥,尉迟迥又送其子为人质请陈朝援助。杨坚命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迎战。雍州牧、毕王宇文贤及赵、陈等五王,在得知宣帝病逝的消息之前,杨坚便用假诏书将他们召回到长安,然后收缴了他们的兵权和印信。杨坚拘捕宇文贤斩首,不追究赵王等人的罪行,诏令五王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稳其心。

韦孝宽在相州战胜尉迟迥,传首阙下,余党一一消灭。

起初,尉迟迥叛乱时,郧州(今山西稷山西南)总管司马消难举兵响应,淮南(今安徽寿县)州县多归附。杨坚命襄州(今湖北襄樊)总管王谊讨伐,司马消难奔逃至陈。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湖北武昌)蛮族乘危叛乱,杨坚命亳州总管贺若谊征讨平定。在这之前,上柱国王谦为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他看到幼主在位,由杨坚辅佐,就发动巴(今四川巴中)、蜀民众,以救亡扶危为借口反对杨坚。杨坚正致力于平定东土、山南,未来得及讨伐。王谦进兵屯据剑阁(剑门关),攻陷始州(今四川剑阁)。这时,杨坚命行军元帅、上柱国梁睿率军讨伐,打败王谦,传首阙下。巴、蜀地势险要,人好作乱,于是毁坏剑阁通路,立碑铭垂诫后人。在京五王阴谋反叛,日甚一日,杨坚携带酒肴造访赵王府第,想观其所为。赵王埋伏下甲士宴请杨坚,杨坚差一点遭暗算,幸亏元胄护卫,才幸免于难,于是诛杀赵王招、越王盛。五个王见自己无法与杨坚抗衡,便秘密联系在外的另一个王起兵,但不久便被杨坚打败。宗室势力被消除后,杨坚的皇帝之路平坦了许多。

十一月,杨坚为除后患,处死了代王宇文达。

北国大定元年(581 年)二月,杨坚用了一个前人使用过的体面形式——禅让得到帝位。

他让人替周静帝写好退位禅让诏书,然后送到自己的王府。杨坚假意推辞,最后才接受了大家的意见,穿上皇帝服装,登上心仪已久的宝座,这时杨坚刚40 岁。

杨坚从相府着常服入宫,在临光殿举行即帝位的仪式。这一天,宣布大赦,改元为开皇,

隋朝建立了。

那么,隋文帝为什么能重新实现全国统一呢?有这样几点:第一,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各少数民族基本上与汉族融合,北方的社会经济由恢复而发展,南北方的民族矛盾与经济、文化差别已基本消除。

第二,南北在政治上的对立和斗争,不仅阻碍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给两地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痛苦。结束南北对立,实现国家再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南北方广

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第三,陈朝政治黑暗腐朽,国力薄弱,而隋朝政治清明,生产发展,国力强盛。南北之间的差距,造成了隋灭陈、统一全国的形势。

第四,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这是统一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五,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这些都为隋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隋朝的建立,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北方农业恢复发展,为隋统一奠定经济基础,此外陈朝君臣腐化、政治腐败,军队松弛、人民渴望统一也是必备的条件。

赵绰依法办事

帝尝乘怒,欲以六月杖杀人,大理少卿河东赵绰固争曰:“季夏之月,天地成长庶类,不可以此时诛杀。”帝报曰:“六月虽曰生长,此时必有雷霆,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遂

杀之。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八卷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采取了各种巩固统治的措施,像改革官制、兵制,建立科举制度,选用办事能力强的官员,严办贪官污吏等。经过他的一番整顿改革,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出

现了繁荣的景象。

隋文帝还派人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隋文帝本人就不完全按照这个刑律办事,往往一时气愤,不顾刑律规定,随便下令杀人。

这种情形,叫大理(管理司法的机构)的官员很为难。大理少卿赵绰觉得维护刑律是他的责任,常常跟隋文帝顶撞起来。

隋文帝曾经下令禁止使用不合标准的钱币。有一次,大兴(隋朝的都城名,今陕西西安市)大街上有人拿次币换好币,被人发现了,抓到衙门里。隋文帝听说有人竟敢违犯他下的禁令,一气之下,就下令把换钱的两个人统统砍头。

赵绰接到命令,赶忙进宫求见隋文帝。他对隋文帝说:“这两个人犯了禁令,按刑律只

能打板子,不该处死。”

隋文帝不耐烦地说:“这是我下的命令,不干你的事。”

赵绰说:“陛下不嫌臣愚笨,叫臣充当大理官员,现在遇到不依刑律杀人的情况,怎么

能说跟臣没关系呢?”

隋文帝气冲冲地说:“你想撼动大树吗?撼不动你就走开吧!”赵绰说:“臣只是想劝说陛下改变主意,谈不上想撼动大树。”隋文帝又说:“你想触犯天子的威严吗?”

赵绰不管隋文帝怎样威吓,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隋文帝怎样骂他赶他,他也不走。隋文帝没法,很不高兴地进内宫去了。

后来,由于别的官员也上奏章谏阻,隋文帝终于取消了杀人的命令。

又有一次,官员辛直被人告发搞不法的迷信活动,隋文帝又命令大理把辛直处死。

赵绰上朝对隋文帝说:“辛直没有死罪,臣不能接受这个命令。”

隋文帝气得浑身发抖,说:“你想救辛直,就没有你自己的命。”说着,喝令左右侍从把

赵绰拉下殿去。

赵绰面不改色,说:“陛下可以杀臣,但是不该杀辛直。”

左右侍从真的把赵绰扭下朝堂,剥了他的官服,摘掉他的官帽,准备处斩。这时候,隋文帝也想到杀赵绰太没道理,就派人跟赵绰说:“你还有什么话说?”

赵绰跪在地上,挺直了腰说:“臣一心执法,不怕一死。”

隋文帝并不真想杀赵绰,磨蹭了一阵子,气也消了。他想赵绰能忠实执法,毕竟是有利于他的统治的,就把赵绰放了,过了一天,还派人慰问了赵绰。

在大理官署里,有一个官员名叫来旷,听说隋文帝对赵绰不满意,想迎合隋文帝,就背着赵绰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大理衙门执法太宽。隋文帝看了奏章,认为来旷说得很

中肯,就把他提升了官职。

来旷自以为受到皇帝的赏识,就昧着良心,诬告赵绰徇私舞弊,把不该赦免的犯人放了。

隋文帝虽然嫌赵绰办事不顺他的心,但是对来旷的上告,却有点怀疑,他派亲信官员去调查,根本没有这回事。隋文帝弄清真相,勃然大怒,立刻下令把来旷处死。

隋文帝把这个案子交给赵绰办,认为这一回来旷诬告的是赵绰,赵绰不会不同意。哪儿知道赵绰还是说:“来旷有罪,但是不该判斩。”

隋文帝很不高兴,袖子一甩,就退朝往内宫去了。

赵绰在后面大声嚷着说:“来旷的事,臣就不说了,不过臣还有别的要紧事,请求面奏。”

隋文帝信以为真,就答应让赵绰进内宫。

隋文帝问赵绰有什么事。赵绰说:“我有三条大罪,请陛下发落。第一,臣身为大理少卿,没有把下面的官吏管好,使来旷触犯刑律;第二,来旷不该处死,臣不能据理力争;第三,臣请求进宫,本来没有什么事,只是因为心里着急,才欺骗了陛下。”

隋文帝听到最后几句话,禁不住哑然失笑。旁边独孤皇后(独孤是姓)在座,也很赏识赵绰的正直,并命令左右赐给赵绰两杯酒。隋文帝也同意赦免来旷死刑,改判革职流放。

赵绰作为法官,勇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尤其在隋开皇初年,社会上偷盗抢劫等犯罪现象屡禁不止,隋文帝下令:“凡遇此等罪犯,皆严刑处斩。”赵绰敢于向隋文帝进奏:“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在封建时代,赵绰有这样的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杨素功高遭忌

杨素之下荆门也,遣别将庞晖将兵略地,南至湘州,城中将士,莫有固志。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七卷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更是炀帝杨广的贴身重臣,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个毁誉参半、很

有争议的人物。

杨素字处道,他自幼胸怀磊落,志向远大,不拘小节。他的才能不为多数人所了解,唯有从祖杨宽惊异他的才能,常常对子孙们说:“处道出类拔萃,是个特殊的人才啊。”杨素后来与安定的牛弘志同道合,两人酷爱学习,研讨经典精义,不断有所贯通和发挥。他善写文章,工于草书和隶书,十分留意占卜之术。

开始,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用杨素做中外记室,又转礼曹,加大都督衔。周武帝继位,亲理朝政,又拜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从此逐渐被重用。武帝命他起草诏书,他常常落笔一挥而就,文辞和内容都很精彩,武帝十分赞赏,对他说:“好好地自相勉励,不要发愁得不到富贵。”杨素应声答道:“只恐怕富贵逼我,我却无心追求富贵呀!”

在平定北齐的战役中,杨素请求率领部下作为先锋,武帝答应了他,并赐给他手杖一根,说:“我想大张旗鼓地驱赶齐军,所以把这件东西赐给你,希望你能够替我完成。”杨素跟随齐王宇文宪与齐军在河阴大战得胜,又与宇文宪一起攻克晋州,率军队驻扎在鸡楼原。北齐君主率大军迎战,宇文宪害怕,夜里仓皇逃跑,被齐兵追赶,他的部下四散逃走。杨素与骁勇将领十余人奋力苦战,宇文宪才幸免于难。北齐平定后,杨素被加授开府职衔,改封为成

安县公。

隋文帝杨坚任北周的丞相时,杨素与他交情很深。杨坚很器重他,命他做汴州刺史。到了洛阳,恰逢尉迟迥叛乱,道路受阻,杨素无法东进。杨坚派杨素为大将军,率军进攻宇文胄。杨素将他击败,被调迁为徐州总管,位至柱国,并被封为清河郡公,他的弟弟杨岳被封

为临贞公。

到了隋文帝即位,杨素被封为上柱国,官至御史大夫。他的妻子郑氏性情偏狭凶悍,杨素对此十分愤怒,说:“我如果做了皇帝,你一定没资格做皇后。”郑氏一怒之下,将他的话报告给了文帝,文帝非常恼怒和震惊,就把杨素免职了。

隋文帝图谋取得江南,杨素多次向他进呈攻取南陈的建议。不久,文帝就授他为信州总管,派他讨陈。杨素率部在夜间发动了进攻,俘虏了许多陈军,安抚后全部释放。隋军秋毫不犯,深受陈人欢迎。杨素率领水军顺江东下,战舰船只密密麻麻,覆盖了江面,军旗遮日

蔽天。

南陈的南康内史吕仲肃领军驻扎在岐亭,把守着江峡。杨素与刘仁恩登上江岸一起进发,将陈军打得大败,吕仲肃仅保全性命。南陈后主又派人来镇守,都因为惧怕隋军而逃之夭夭,巴陵以东再没有人敢坚守阵地。湘州刺史、岳阳王陈叔慎干脆请求投降。杨素来到汉口,与大军会合后才返师,因此,杨素被授予荆州总管,晋爵为郢国公。他对隋文帝说:“这里有个地方名叫胜母,曾子都不去。叛逆王谊过去封在郢地,我不愿与他封在同一个地方。”于是,改封他为越国公。不久,又授予纳言,转为内史令职。

杨素谋略过人,气魄宏大,为文帝平定了多方叛乱,几乎是每战必胜,文帝不断提拔重用他,封给他很多显耀的职位。

后来,杨素代替苏威为尚书右仆射,他性情粗疏又好计较,对很多朝臣都轻慢排斥,连苏威也不放在眼里。他的才情风度超群出众,诚心报国,但待人接物的公平恰当、宰相应具有的见识气度,就差得太远了。

他精于权谋韬略,善于利用机会进攻敌人,战术变幻不断。他治军严肃整齐,有违犯军令的,立即斩首,绝不宽恕。每次与敌人开战之前,他往往先寻找有过失的将士,将他们处死,多的曾处死过一百余人,少的也不下数十人。面对眼前血流成河,他却能谈笑自若。等到与敌人开战,先命一二百人进攻敌人,如能攻破敌阵就算了;如不能攻破失败回来,不管剩下多少人,全部斩首;再命二百人进攻,方法同前面一样。将士们个个心惊肉跳,下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战无不胜。

杨素战功赫赫,受到文帝的宠爱,他说的话文帝没有不听从的,与他一起作战的将士,就是立有很小的功劳也会被记录奖赏。杨素虽然严酷残忍,将士们也愿意跟从他。

隋仁寿初年,杨素为尚书左仆射,随后又为行军元帅,进击突厥,连续击败敌军。从此,突厥人远遁而去,沙漠以南再也没有他们的踪迹。

杨素受文帝宠爱越来越深,所有的儿子没有立下任何功劳,都位至柱国、刺史。家里童仆数千人,后宅的妻妾歌伎,穿着华丽的数以千计。府邸豪华奢侈,形制有如皇宫。朝臣有违逆他的,杨素暗中中伤他们。如果有人趋附他和他的亲友,虽然没有才干,他也给以提拔,人们无不因畏惧而依附他。只有兵部尚书柳述,凭借他是文帝女婿的特殊地位,多次在文帝面前抨击杨素,大理卿梁毗上表说杨素作威作福。

文帝渐渐疏远并开始忌讳杨素,后来诏谕说:“仆射,是国家的辅政大臣,不可以亲自处理细小的事务,只需三五天到尚书省议论一下大事就行了。”表面表示优待体谅,实际是在削弱他的权力。到仁寿末年,便不再让他全面负责尚书省的事。

杨素虽有扶立隋炀帝杨广的谋略和平定杨谅叛乱的功劳,然而却被炀帝所猜忌。炀帝对他表面礼遇优厚,实际上情义甚薄。这都与他贪图财货,大肆营求产业有关,他的东西两京的住宅宏丽奢华,往往早晨建好,晚上又拆掉重造,营建修理没有停止的时候。四方都会繁盛之地,都有他家的旅店、磨坊、田园、住宅,其数以千计,当时舆论都因此而鄙视他。

隋将韩擒虎

韩擒虎将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守者皆醉,遂克之,晋王广帅大军屯六合镇桃叶山。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七卷隋朝名将韩擒虎,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东)人。少年时的韩擒虎激昂振奋,以胆略雄威闻名,为世人所称赞。他容貌端正、身材魁梧,很有男子汉气概,而且又很喜欢读书,经史百家等书都略知其大意。北周时,周太祖宇文泰见到他后,感到他与众不同,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们交游。后来因为军功升职任都督、新安太守,不久升为仪同三司,承袭父亲

的封爵为新义郡公。

周武帝伐齐时,齐朝大将独孤永业镇守洛阳金墉城,韩擒虎仅凭一张嘴就说服他投降了。

随后韩擒虎平定了范阳,任永州刺史。陈朝军队逼近光州,韩擒虎作为行军总管击败了他们,并随宇文忻平定了合州。隋朝建立之前,杨坚当时做宰相,韩擒虎升官为和州刺史。陈朝将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相互呼应声援,多次进攻长江以北地区,先后侵入边界。韩擒虎屡次出击,挫其锋芒,使陈朝的军队锐气全丧。

隋朝开国初期,隋文帝杨坚有吞并江南陈朝、统一中国的打算,因为韩擒虎文武双全,于是升他为庐州总管,委以平定陈朝的重任,敌人听说后,都感到十分忧虑恐惧。等到大举伐陈,韩擒虎被任命为先锋,于是他率领五百士兵夜渡长江,迅速袭占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当时,陈朝守卫的士兵都喝醉睡了,韩擒虎很轻易地攻取了采石,半日攻下姑孰(今安徽当涂),然后进驻新林(今南京西南)。江南父老久闻其威名,登军门拜访者络绎不绝。

陈朝军队十分恐慌,他们的将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相继投降。陈后主陈叔宝派蔡征领军守朱雀航,大家听说韩擒虎快到了,都四散溃逃。韩擒虎带五百名精锐骑兵,直接冲入朱雀门。陈朝军队打算抵抗,任蛮奴挥挥手说:“老夫尚且投降,诸君何必再抵抗!”

于是大家都一哄而散。韩擒虎遂平定了金陵,擒获了陈后主陈叔宝。

隋文帝随即下诏书褒扬韩擒虎,并因功拜韩擒虎为上柱国。

以前,江南有歌谣说:“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边,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意思。韩擒虎本名豹,在平陈之际,他常常骑骢马,往返的时节也正与歌谣中所说的相合,到这时大家才领悟到歌谣所说的含义。后来突厥来朝贡,皇帝对他们的使者说:“你听说江南有个陈后主吗?”使者答:“听说过。”皇帝便命令左右侍从把突厥使者引到韩擒虎面前,说:“这位就是抓获陈后主的人。”韩擒虎很严厉地盯着使者看,突厥使者恐慌,不敢直视,他的威严就是这样震慑人。

后来,文帝在内殿宴请他,对他感情真切,礼遇优厚。历史上流传这样一则传说,说他回去不久,他的邻居老大娘看到韩擒虎门前仪仗队很煊赫,如同帝王家,就惊异地询问是怎么回事。其中有人说:“我们是来迎接大王的。”忽然什么都不见了。又有一人病很重,却忽然仓皇失措地走到韩擒虎家说:“我想拜见大王。”左右侍从惊奇地问:“什么大王?”答道:“阎罗王。”韩擒虎的子弟大怒,要动手打他,韩擒虎制止道:“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

我已满足了。”

隋唐以后,韩擒虎的神勇事迹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他还被演绎为中国封建社会民间信仰中的“阎罗王”,受到人们的尊崇。

唐代名相房玄龄编纂的《隋书·韩擒虎传》中记载:韩擒虎病重临死前夕,邻居的母亲去看望他,发现他家门前仪卫严整,犹如大王的威仪。老人惊讶地问这些人干什么,其中一人回答说:“我来迎王。”说完这些话,这些人就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那些仪卫突然又出现了,奔跑到韩擒虎家门前,大声说:“我要拜见大王!”

人们问要拜见什么王,那些人答道:“阎罗王!”韩擒虎的子弟们要抓住这些人来打,被韩擒虎阻止,他还大声喊道:“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随后不久,韩擒虎就去世了。从正史的记载来看,韩擒虎死后做阎罗王的传说,在初唐时颇为盛行。

在信仰中,人们把宇宙分为天宫、人间、阴间三个世界,多数人死后要进入阴间报到,而阴间的主宰就是“阎罗王”,掌管人的生死轮回,勇猛刚直的韩擒虎和宋代的范仲淹、寇准、包拯被称为“四大阎王”。这些虽然都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也反映出人们怀念敬仰

韩擒虎的意愿。

建筑奇才宇文恺

以太子左庶子宇文恺有巧思,领营新都副监。恺,忻之弟也。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五卷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为了防止宇文氏家族的人反叛夺权,便下令杀掉一些宇文氏皇族的人,其中有一个叫宇文恺的,也在被杀的名单中。追杀的人派出去后,杨坚又后悔了,宇文恺本是北周皇族的远支,而且,他的哥哥宇文忻在杨氏建立隋朝的过程中,是立过功的,这样的人不应该杀。想到这里,杨坚马上派人去追赶杀宇文恺的人,说文帝已经决定赦免宇文恺,因此,宇文恺才幸免一死。

其实,虽然宇文恺不是北周皇族的近亲,但因他的父亲、哥哥都是北周的功臣,他自幼就很风光,刚刚3 岁,就赐爵双泉伯,7 岁又晋封安平郡公,邑两千户,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已经是恩宠有加了。到了他可以当官的年龄,先当了个称为“千牛”的小官,是负责宫中护卫的。后来又晋升为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等职。杨坚当上丞相以后,又给他加了一个上开府中大夫的官名。宇文恺从小就喜欢博览群书、学习知识,尤其喜爱建筑方面的知识,年轻时就以博学多才而闻名。

所以,杨坚赦免了宇文恺以后,便让他当了营宗庙副监,如果用今天的职务来比拟的话,大概可以称为修建宗庙副总指挥吧。“宗庙”是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地方,是每一个名门望族所不可少的,至于皇帝,那就更缺不了了,并且还得与众不同。隋文帝刚刚夺得政权,建立新朝,所以他是一定要修建宗庙的,这个任务就落到宇文恺的身上。宗庙建成以后,文帝很满意,又封他为甑山县公,食邑千户。

北周的首都在长安,文帝建隋以后,首都也设在长安。但由于战事频仍,长安城多次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整座城市破乱不堪,宫室狭小,水质变坏,无法食用;而且城里宫室、官署、居民混在一起,难以区分,不利于统治。开皇二年(582 年)隋文帝下令营建新都大兴城,命高颖、宇文恺为营建正、副监。大兴城的选址比较合理,整座城气势宏伟,规模庞大,城内区划明确,并且采用了里坊制的设计原则。

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更好地治理全国,文帝有意迁都洛阳,要在洛阳营造一个东都,便以高颖为营新都监,以宇文恺为副监。但高颖不懂技术和设计,整个的规划设计实际都是由宇文恺一人完成的。他受命率领水工开凿了连接大兴城、渭水和黄河,长300 余里的广通

渠,造福了百姓。

文帝修建仁寿宫的时候,宇文恺任仁寿宫监。仁寿宫建在山峦之中,工程复杂艰巨,遇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难题,但宇文恺凭借自己出色的规划设计和精心组织施工,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座雄伟壮丽的宫殿。文献皇后死后,他又设计建造了皇后的陵墓,文帝对他主持的这些工程的设计和建造都很满意。

文帝死后,炀帝继位,继续营造东都洛阳,仍以宇文恺为营造东都副监,并且很快就提他为将作大匠。在同炀帝的接触中,他看出炀帝心里想的是越奢侈豪华越好,因此他就把洛阳设计得“穷极壮丽”。建好后,炀帝果然非常高兴,提升他为开府,拜工部尚书。炀帝有一次北巡,想借机炫耀一下隋朝的强大和先进。因为北方的少数民族多数住帐篷,炀帝就让宇文恺设计一个大帐篷,这个大帐篷里面能坐几千人。帐篷做成后,炀帝高兴地赏赐给宇文

恺绢一千段。

宇文恺还为炀帝造了一个大殿,名为“观风行殿”,其下面设有轮轴,可开可合,非常奇妙,上面装得下几百名卫士。那些部落酋长见了这大帐篷和观风行殿,觉得神奇得不得了。

炀帝见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对宇文恺的设计非常满意,不断地给他赏赐,可谓不计其数。

中国历代帝王,都很重视“明堂”,据说黄帝的时代就有明堂了。那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一些重要的集会、典礼、仪式等,都要在这里举行,所以孟子说明堂是“王者之堂”。

但是晋以后的几百年来,各国都没有力量兴建明堂。隋文帝在位时,为了表示自己朝代的正统性,决定修建明堂。但是人们已经有三百年没见过明堂了,究竟明堂是个什么样子,怎么个建法,大臣们争论不休,得不出结论。

宇文恺遍读古代典籍,全面地考证了明堂的建制、形式、尺寸、演变以及明堂各部分的象征和意义等,并且按1∶10 的比例画出图样来,还做出一个模型。

可惜,隋代的明堂没有等到开始建设,隋末农民大起义就爆发了。明堂没有建成,宇文恺带着遗憾,在58 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这时他的官职是金紫光禄大夫。

他为后世留下了《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一卷,这些著作,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无法计算的财富。

但也应该指出的是,在他设计和主持的工程中,除了开凿广通渠,客观上有利于国计民生外,其余大多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尤其是宫殿建筑,不顾劳民伤财,取悦帝王。

如营造仁寿宫时,“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顿颠仆,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

死者以万数”,“时天暑,役夫死者相次于道,杨素悉焚除之”。营建东京时,他“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今河南荥阳),北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相望于道”。长城之役,“死者十五六”。

建仁寿宫和东京的工程,宇文恺虽挂的是副职,但他是实际的负责者,因此功过与他都有直

接的关系。

总的来说,宇文恺的一生,主要是担任营造方面的高级官员,主持过许多大型的建筑工程,起着相当于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的作用。他在建筑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有些成就甚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隋炀帝游江都

隋炀帝作东都,无外城,仅有短垣而已,至是,凤阁侍郎李昭德始筑之。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五卷杨广是个残忍的阴谋家,他是害死父亲而登上皇位的。

当初,隋文帝立杨勇为太子,杨勇生活奢侈,讲究排场,文帝很不高兴,十分严厉地教训杨勇说:“自古以来,凡是喜欢奢侈的帝王,命运没有能够长得了的。你是太子,要特别

注意节俭啊!”

皇子晋王杨广比较狡猾,他摸到父亲的脾气,表面上装得特别朴素老实,骗得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信任,再加上宰相杨素帮他说话,结果,隋文帝把杨勇废了,改立杨广为太子。

直到他病重的时候,才发现杨广是个品质很坏的人,他想再召回杨勇,已经来不及了。杨广害死了父亲,夺取皇位,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暴君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为了加强对全国政治上的控制,并且使江南地区的物资能够更方便地运到北方来,加上他个人追求享乐,一开始就办了两件事:一是在洛阳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叫东都,二是开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05 年,隋炀帝派管理建筑工程的大臣宇文恺负责造东都。宇文恺是个高明的工程专家,他迎合隋炀帝追求奢侈的心理,把工程规模搞得特别宏大。建造宫殿需要的高级木材石料,都是从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地区运来的,光一根柱子就得用上千人拉。为了造东都,每月征发200 万民工,日夜不停地施工。他们还在洛阳西面专门造了供隋炀帝玩赏的大花园,叫作“西苑”,周围200 里,园里人造的海和假山,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应有尽有。尤其别出心裁的是到了冬天草木凋零的时候,他们派人用彩绫剪成花叶,扎在树上和花枝上,使这座

花园四季如春。

在建造东都的同一年,隋炀帝就下令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从洛阳西苑到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开通一条运河,叫“通济渠”;又征发淮南百姓十多万人,从山阳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的一条“邗沟”疏通,这样,从洛阳到江南的水路交通就便利得多了。

以后五年里,隋炀帝又两次征发民工,开通运河,一条是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市),叫“永济渠”;一条是从江都对岸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叫“江南河”,最后,把四条运河连接起来,就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全长四千里的大运河。这条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祖国的统一,起着积极的作用。不用说,这是我国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

隋炀帝特别喜欢外出巡游,一来是游玩享乐,二来也是向百姓摆威风。

从东都到江都的运河刚刚完工,隋炀帝就带着20 万人的庞大队伍到江都去巡游。

隋炀帝早就派官员造好上万条大船。出发那天,隋炀帝和他妻子萧后分乘两条四层高的大龙船,船上有宫殿和上百间宫室,装饰得金碧辉煌;接着就是宫妃、王公贵族、文武官员坐的几千条彩船,后面的几千条大船,装载着卫兵和他们随带的武器和帐幕。这上万条大船在运河上排开,船头船尾连接起来,竟有200 里长。

这样庞大的船队,怎么行驶呢?那些专为皇帝享乐打算的人早就安排好了。运河两岸,修筑好了柳树成荫的御道,8 万多名民工,被征发来给他们拉纤,还有两队骑兵夹岸护送。

河上行驶着光彩耀目的船只,陆地上飘扬着五彩缤纷的彩旗,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鼓乐喧天,真是说不尽的豪华景象。

为了满足船队大批人员的享受,隋炀帝命令两岸的百姓给他们准备吃的喝的,叫作“献食”。那些州县官员,就逼着百姓办酒席送去,有的州县送的酒席多达上百桌。别说隋炀帝吃不了那么多,就连他带的宫妃太监、王公大臣一起吃,也吃不完。留下的许多剩菜,就在岸边掘个坑埋掉,可是那些被迫献食的百姓,却弄得倾家**产了。

江都在当时是个繁华的地方,隋炀帝到了江都,除了尽情游玩享乐,还大摆威风。为了装饰一个出巡时候用的仪仗,就花了十多万人工,耗费的钱财更是上亿。这样整整闹腾了半年,又耀武扬威地回到东都来。

打这以后,隋炀帝几乎每年都出巡。有一次,他从陆路到北方去巡视,征发了河北十几个郡的民工,开凿太行山,铺一条巡行的道路;为了保护他巡行的安全,又征发了100 多万人修筑长城,限期20 天筑成。这样,他才在50 万将士的护卫下,在北方边境上巡行了一圈。

北方没有现成的宫殿,好在隋炀帝身边的宇文恺是个巧匠,专门为他造了一个活动宫殿,叫

作“观风行殿”。

隋炀帝建东都,开运河,筑长城,加上连年的大规模的巡游,无休无止的劳役和越来越重的赋税,已经把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隋炀帝骄奢**逸的心理却越来越重了。为了炫耀武功,611 年,他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这一年,他从江都乘龙船,沿着大运河直达涿郡,亲自指挥这场战争。他下令全国军队,不论远近,一律向涿郡集中;还派人在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督造兵船300 艘,造船的民夫在官吏监视下,日日夜夜在海边造船,得不到休息。他们下半身泡在海水里,时间一久,从腰以下都腐烂得生了蛆,许多人受不了这样折磨,倒在海水里死了。

接着,隋炀帝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各地督造5 万辆大车,送到高阳,给兵士运输衣甲、帐幕;又征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只把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和洛口仓的粮食运到涿郡。

于是,无数的车辆,无数的船只,不分白天黑夜,沿着陆路和运河源源不断由南向北,形成一支滚滚洪流。几十万运输物资的民夫,在半路上有不少累死饿死,沿路都是倒毙的尸体。

由于民夫死亡太多,耕牛也被征用拉车,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人民没法忍受下去了,要想活下去,只有反抗。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领导农民在长白山起义,他写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浪死就是自白送死的意思),号召大家反

抗官府,歌中写道: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接着,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农民起义,隋王朝的统治开始不稳了。

隋炀帝三游江都是隋朝走向衰败的象征,正是他不顾民愤民怨,龙舟游江都,才导致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但更主要的还是他贪图享乐、大摆威风不顾人民死活造成的结果。

杨玄感造反

隋之末代,天下犹平,杨玄感作乱,不逾月而败。天下之弊,未至土崩.蒸人之心,犹

望乐业。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三卷左仆射杨素位高权重,令杨广心有疑忌。大业二年(606 年),杨广想除掉杨素。为了不引起乱子,杨广决定暗中将他除掉,于是他便与太子杨昭设下一条计策。

一天,杨广宴请杨素,由太子作陪。席间,君臣关系融洽,三人谈笑风生。其实,这其中暗藏杀机。杨广早就命人备下一杯毒酒,要毒死杨素。不料,不知情的宫女将酒杯弄错了,将毒酒给太子喝了,当时也没发觉。杨广既想掩人耳目,当然不会用烈性毒药让杨素死在皇宫之中。酒席一散,杨广与杨昭二人相视一笑,各自回宫等杨素的死讯。不料,三日后毒性发作的不是杨素,而是太子。太子临死前对后悔不迭的杨广说:“不想我倒替杨素死了,这也许是天意吧!”不料,这话传入杨素耳中,杨素非常后怕,并因之得了病。

杨素死了,但他还有个儿子叫杨玄感。杨玄感认为父亲杨素虽未被杨广毒死,但也是杨广间接杀害的,就有了报仇的念头。而且他早已对杨广心生不满,有了取而代之的念头。所以表面虽还和过去一样,暗中却在积极寻找机会。

大业九年(613 年),隋炀帝杨广第二次率大军去辽东征讨高丽,命杨玄感去黎阳督运粮

食。

当时如火如荼的隋末农民起义已在各地展开,杨玄感岂能放过这个绝好的机会,他当即同自己的几个弟弟和好友李密商议起兵,得到赞同。为了让那些士兵和运粮食的农夫死心塌地地同他在一起干,他暗施一计。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将所有的士兵和农夫集合起来,对他们说道:“皇上降旨,让我们限期运粮,违期则斩。这里离辽东战场路途遥远,我们根本不可能在限期内赶到。当今皇帝无道,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像你们这样的兵士和运夫已不知有多少人死在战场上和运粮途中。我实在不忍心让你们白白送死,决定起兵造反,你们愿意随我一起干的,便发誓共讨暴君!”

杨玄感说完这一番话,人群开始是小声议论,后来,不知谁先喊了一声:“杨将军,反正我们也是一死,不如跟你一起造反,或许还有一条活路!”众人一听此人说得有理,便都高喊:“杨将军,我们和你一起干!”一时欢呼声响彻云霄。

杨玄感见状,也不由得感到振奋,又安抚了一下众人,便按事先与部下王仲伯、赵怀义商议好的编制整编队伍,附近农民听说这里有造反的队伍,也纷纷跑来加入。

杨玄感将队伍休整了一些时日,便想发兵攻打杨广,但他拿不定主意,先打哪里最好,

于是便去找好友李密商议。

李密可不是个简单人物,他本是杨广的禁军左翊卫左亲侍,在大兴殿值班。杨广为人喜怒无常,不知怎么就看李密不顺眼,将他赶出大兴殿,也从此离开禁卫军。

但李密是一个胸怀大志、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人,他并不为此气恼,反而更加勤奋向上。一天,他坐在牛车上看书,牛角上还挂着一套书。正巧被路过的杨素看见,他发现李密气宇不凡,又发现他看的书为《汉书项羽传》,便与之攀谈,又将其介绍给儿子杨玄感,两

人后来成了亲密的朋友。

杨玄感来到李密的寝帐,发现他正在秉烛夜读。李密见杨玄感来了,忙站起身笑道:“杨

兄此来可是为发兵一事?”

杨玄感先是一愣,继而赞道:“李兄果真料事如神!想必李兄早已想好制敌之计喽!”李密连说“不敢当”,言罢二人坐下,李密这才为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条计谋:上策:隋炀帝远征高丽,南面为海,北面有突厥,只有一条归路。出兵占据临榆关(今河北秦皇岛以西的榆关),断绝隋兵退路,等于扼住其咽喉。高丽军闻讯,必在后面追击,用不了多少时日,东征大军粮草断绝,不战自败。中策:率军直取长安,现在各地农民义军风起云涌,必会积极响应。我们网罗天下豪杰,以潼关天险固守,即使杨广率东征大军回来,也可与之周旋。下策:进军洛阳,但是洛阳守军闻讯必会加强防守,而杨广得到消息也会率东征军回来相助,两军夹击,结局可就难说了。

杨玄感却偏偏选择了李密的下策,他认为打下了东都洛阳,大隋的江山就到手一半了。

到那时,东征军必人心动摇,自己再乘胜追击,便可杀死杨广,号令天下了。李密见他执意要先攻洛阳,也不便再劝,只在心中叹息了一声,暗暗为自己做日后的打算。

次日清晨,杨玄感便让他的弟弟杨玄挺为先锋,亲率5 万大军直逼洛阳。

但是,果然不出李密所料,洛阳守军听到杨玄感前来攻打的消息,加强了防守。杨玄感久攻不下,两军陷入对峙。杨玄感见状没了主意,想了两天,又决定放弃洛阳,采取李密的

中策,攻打长安。

在攻打长安的途中,经过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弘农太守杨智积为了拖住杨玄感,不让他去攻打长安,便在城楼大骂杨玄感。杨玄感果然中计,下令攻打弘农。李密看出杨智积用的是缓兵之计,便劝杨玄感不要理他,迅速攻占长安,否则不能占领潼关,追兵来到,便无处可守。杨玄感哪里肯听,非要以10 万大军踏平弘农,再打长安。

但是弘农城非常坚固,并不是说攻就能攻下来的,还没等杨玄感攻下弘农,铺天盖地的隋军已从身后杀过来。杨玄感的军队毕竟没有经过多少正规训练,人数又比隋军少,被隋军分割成小块,各个歼灭。杨玄感和他的弟弟见大势已去,拨马落荒而逃,跑了不知有多久,来到一个叫葭芦戍的地方。杨玄感回头一看,只有弟弟杨积善一人跟在自己身后。想到自己轰轰烈烈的起义就这样失败了,他不禁长叹一声:“唉,悔不该不听李密之言。”又转身对弟弟说:“我不能死在隋军手中,你杀了我吧!”

杨积善怎忍心对自己的亲哥哥下手,杨玄感见状大怒,痛斥他。杨积善无奈,上前一剑将哥哥刺死,自己正欲横剑自刎,追兵赶来,将其擒获。

隋炀帝从辽东返回后,即刻下令将杨氏兄弟全部杀光,一个不留,又命人将杨玄感的尸体焚毁。这还不解恨,又对御史大夫裴蕴说:“杨玄感造反,竟有十万之众随从!看来天下人还是太多了,多杀些也无妨,还可惩戒后人!”

裴蕴等人按杨广的旨意,大开杀戒,凡是与杨玄感沾亲带故,甚至只是沾一点边的全部杀死,连得过杨玄感救济粮的老百姓也不放过。

这次杨玄感造反失败,战斗中死亡和受株连被杀的人数远远超过十万,损失惨重。

杨玄感造反只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最终的受害者还是老百姓,但同时,他们这种斗争所造成的内部分裂也给农民起义军创造了有利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