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纪(1 / 1)

南北朝(420—589)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420 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 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北朝所发生的大事纪都能在这一部

分找到出处。

资治通鉴 中

那些值得借鉴的故事

刘裕受禅称帝

司空、江州刺史、永公檀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

气,朝廷疑畏之。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三卷刘裕原本是个出身贫苦的小军官,随着在镇压农民起义、北伐灭燕和后秦的战争中建立一个又一个功勋,逐渐掌握了东晋的实权。

418 年6 月,晋安帝封刘裕为宋公。第二年正月,他又加封刘裕为宋王。不久,晋安帝去世,晋恭帝继位。眼看自己势力一天天壮大,刘裕就做起了皇帝梦,想废掉晋恭帝取而代之。为了冠冕堂皇地迈出这一步,他感到难以启齿,为此左思右想,茶饭不思。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想通过部下推举的形式达到做皇帝的目的,于是他特地摆下酒席,宴请自己的部属。席间,他不紧不慢地说:“自从桓玄篡位,帝位就已经转移了。

是我首倡大义,复兴晋王朝。多少年来,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平定四海,功成业著,才有了现在尊贵的待遇。如今,我已经是垂暮之年……常言说‘物忌盛满’。我的地位这样尊贵,恐怕不会永远安宁吧。我很想奉还爵位,回京都养老,诸位以为如何?”然而,他的部属并不明白他说这番话的目的,以为他只是炫耀炫耀自己的辉煌历史罢了,因此大家纷纷举杯,争先恐后地为他歌功颂德。刘裕大失所望,却又无可奈何。

不过,他的话还是引起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中书令傅亮。在回家的路上,他反复琢磨刘裕那番话的意思。“回京都养老……”他沉吟着,突然,他一拍大腿,笑了起来。“宋王用心良苦啊!”他长叹一声,马上返回刘裕的王宫。

这时,天色已晚,宫门紧闭,正在灯下冥思苦想的刘裕听到仆役禀告“中书令傅亮求见”,顿时眉头一展。他知道傅亮博学多才,不是凡庸之辈,像傅亮这样的人,对时事一定洞若观火,于是,他迫不及待地让人把傅亮带进来。

一见面,刘裕就笑容可掬地说:“你一定有什么好消息吧。”

傅亮说:“不,我是来辞行的。”

“你要去哪儿?”刘裕疑惑地盯着他。

傅亮笑了笑,缓缓地说:“我暂且回京都一趟。”

刘裕心头豁然一亮,马上站起来,急切地问:“你想带多少人去?”

傅亮说:“些许小事,有几十个人就够了。”

说罢,傅亮便与刘裕告辞,星夜赶回京都建康。原来,傅亮正是为刘裕着想,这次进京就是想帮助刘裕取得帝位。他首先派人把皇宫内外控制起来,然后觐见晋恭帝,强迫他把宋王刘裕调回京都,辅佐朝政。等刘裕一到建康,傅亮马上就逼晋恭帝退位。晋恭帝此时已是无计可施,只好俯首听命。随后他眼含热泪,写下了自愿退位、由刘裕接替自己的诏书。420年6 月,刘裕正式接受晋恭帝的禅位,改国号为宋,成为刘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这就是宋武帝。至此,在东南偏安一隅,维持了l04 年的东晋王朝寿终正寝了。

刘裕即皇帝位,预示着东晋灭亡,中国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由于刘宋初期,因刘裕在晋朝末期收复北方的青、兖、司三州,导致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处于其统治之下,故刘裕的王朝实际上成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的一个王朝。

刘义符不务正业

初,帝以少子绍为庐陵孝献王嗣,以江夏王义恭子朗为营阳王嗣。庚寅,封绍为庐陵王,

朗为南丰县王。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二卷刘裕死了,太子刘义符继位。他整日不理朝政,朝政大权渐渐把持到中书监尚书令傅亮、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手中。

刘义符是个不务正业、喜怒无常之人,做了皇帝更是唯我独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行

为举止荒唐至极。

刘义符自己觉得玩腻了,便从宫外又找来一些胡作非为的少年陪他玩。这些人都是市井无赖,什么阴险的损招都使得出来。一天,一个恶少见刘义符闲暇无聊,便卑躬屈膝地走到他面前,小声说:“皇上,我听人说商朝时候有个漂亮的美女叫妲己,纣王非常喜欢她,但她很不开心,纣王就命人给妲己设‘虿盆’玩,一下就把妲己逗笑了。我想这‘虿盆’一定非常有趣。我们也试试?”刘义符一听,小眼睛一转,立刻拍手道:“好,我们今天就玩‘虿

盆’!”

他们在紫云殿前设了一个巨大的铜缸,又令人捉来毒蛇、蝎子等五毒虫无数投入缸中,最后又从死囚牢里提出一个大汉,把他剥光衣服,丢进缸中。是人哪受得了五种毒虫在身上乱咬乱爬呢?这大汉又痛又怕,悲痛欲绝,而这帮恶少却围在缸边又跳又笑,无比开心。不一会儿,这大汉就连惊带吓,加上身中剧毒,气绝身亡。刘义符便又命人丢进去一个老头儿。

如此几次三番,弄得紫云殿上鬼哭狼嚎,那声音无比凄厉,闻听之人无不动容变色!大臣们知道此事后忧心忡忡,但均知小皇帝喜怒无常,也不敢相劝。

又一天中午,刘义符在紫云殿上假寐,忽然一块漆皮掉下来,正好落在他的眼皮上。他一下就蹦了起来,满肚子火儿无处可泄,便命内侍敲响了景阳钟。

这景阳钟可不是随便乱敲的,群臣一听景阳钟响,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三步并作两步跑上金銮宝殿。到了金銮殿上一看,只见小皇帝刘义符正气定神闲地坐在龙椅上,不时还捏捏鼻子,挖挖耳朵。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这小皇帝又要耍什么新花样。

刘义符见大臣们都急急而来,那无名之火,早已泄了一半,便阴阳怪气地说道:“掐指算来,朕登基已四月有余。可现如今仍住在破破烂烂的紫云殿里。”说到这儿,他环视了一下满朝文武,见无人搭话,就生气地接着说道:“这哪是人住的地方!朕现在住在紫云殿里整日寝食难安,噩梦连连。而你们却都住在华美的府院,只知自己享受,置朕的大宋江山于不顾。朕今限你们三个月之内,拆掉紫云殿重建,至少要比现在的大4 倍!”说毕,好像长出了一口恶气,靠在龙椅上闭目养神。

众大臣一听,皆知他不定又从哪儿冒出这么一个主意,此时一派胡言乱语,用不了多久又该改章程了,可是又不敢轻易出言相劝。正都犹疑不定,只见一人走出朝列,众人不禁都松了一口气。出来之人正是中书监尚书令傅亮,他对刘义符说道:“现在国库空虚,北方战事不断,不如过几年,国库富足,再大兴土木不迟!”话音刚落,徐羡之、谢晦也站出来,

支持傅亮的意见。

刘义符听罢,心里冒火。正在此时,不知是谁在这静悄悄的金銮殿上放了一个响屁,刘义符一听,气极而笑,道:“谁如此大胆,在金銮殿上放狗屁!给我斩了!”

文武大臣一听这很不像话,但无可奈何,纷纷跪地,请皇上开恩。刘义符眼睛翻了翻,然后指着傅亮、徐羡之、谢晦三人说:“留着你们的狗头也行,来人!脱下他们的裤子,用手

绢将他们的屁眼给我堵上!”

众大臣一听,更不像话了,但又哭笑不得,只有仍然跪在地上为三位大臣求情。刘义符见满朝文武替三人求情,自知不能做到了,便伸伸懒腰道:“算了,饶你们这一回,但明天都得给我拆紫云殿去,不去还得斩!”

散朝以后,三位大臣憋了一肚子火,便聚集在傅亮家中,商量来商量去,不由商量出一条计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废了他!让刘裕的小儿子继位。

于是三人开始总结刘义符的罪状,这非常容易,俯拾皆是。他们把那罪大恶极的条目写清楚了,准备奏请张太后。正在此时,家人送进一件公文,展开一看是庐陵王刘义真(刘裕的二儿子)写来的,内容大意是指责三位大臣擅权欺君,识相的就拨出重银修建庐陵王府,否则就要不客气。三位大臣看罢,肺都要气炸了,又恨又怒,一致决定,连刘义真一块废掉。

刘义符与刘义真哥俩矛盾极深,傅亮等人便欲假刘义符之手先废刘义真。第二天,他便来找刘义符,但是左找也找不见,右找也找不见。正当傅亮走到神武门不想再找,想先回府再做打算的时候,忽然看见前面宫门不远处的官场府下非常热闹。他心里起疑,走到近前一看,不由得大怒,只见眼前做买的做卖的,人来人往,俨然是一个集市:这还了得!谁竟敢把皇宫当集市?他再定睛一看,皇帝刘义符竟在那里卖豆腐。

皇帝主持宫市,学习引车卖浆之流,这不是亡国之兆吗?不过很快傅亮就平静下来,心想:这是天要灭你,你这皇帝还能当多久!他也不问刘义符别的,递上废庐陵王奏陈书让刘义符过目。刘义符有些不耐烦地说:“这事你负责办就行了!”

傅亮一听,也不搭话儿,到后宫找到刘义符最宠幸的司马皇后传了皇上口谕,要过传国玉玺,盖上玉印,当即就派人去寿阳将刘义真废为庶人,押往新安(今江苏省万安西北),途中又密令将其勒死,下一步,就准备废刘义符。

机会很快就来了。一天,傅亮听说皇上从华林园打猎回来去了天渊池边,登舟夜饮,并在舟中留宿。他立即于次日清晨带人将刘义符押回紫云殿,当堂宣读废帝诏书,然后解往吴

郡(今江苏省苏州市)。

还没到目的地,傅亮就暗中派人把刘义符射死。在南北朝时期,政权像走马灯似的变换,弑君、夺位的事情太平常了。

刘义符的被杀与其年少轻狂的所作所为不无关联,这个少年皇帝虽不乏聪明,有力气,善骑射,通晓音乐,但自幼娇养失教,登基后整日与宫人游戏无度,沉溺于声色犬马,丝毫不将国家事务放在心上,结果导致灭顶之灾。

刘义符的死告诉人们,做人不可放纵,更不能一味贪图享乐,否则,不但到手的江山和成果会丢掉,连身家性命都难于保全。

江湛急流勇退

侍中、左卫将军江湛迁吏部尚书。湛性公廉,与仆射徐湛之并为主上所宠信,时称江徐。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五卷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弟弟刘义康在哥哥继位不久曾一度辉煌,他几乎总揽了朝中大权,威势无比,并且掌握着选拔地方官员的权力。于是,举国上下,怀着做官梦的,纷纷前来拜访他,送钱送礼,走后门之风嚣然尘上。他的门前,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时间一长,刘义康便有了奇思异想,认为接替哥哥做皇上的就是自己,天下许多人也这样认为,于是,奉承巴结刘义康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反感和高度警惕。刘义康无疑成为他的一个严重威胁,刘义隆便时刻等待时机,除掉刘义康。

当时,江湛在刘义康手下做主簿(将帅重臣的幕僚长官)。如果刘义康以后真能当上皇帝,那江湛也可以弄个尚书之类的要职当当。但是他看出了刘义康野心勃勃,锋芒毕露,以后肯定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当人们都争相攀附刘义康这一“高枝”,以展翅飞翔、升官发财时,他却急流勇退,从刘义康的身边离开,要求到武陵去当一名不起眼的小官。

刘义康一开始不想放江湛走,但在他一再恳求下,最后只好答应了他。由此,刘义康开

始对江湛产生了反感情绪。

武陵在江州境内,属江州刺史管辖。当时檀道济是江州的刺史,他看到江湛有一个女儿,貌若天仙,才华出众,便想和江湛结为儿女亲家。

在当时,檀道济还是个实权人物,谁要是能攀上他,实在是一件极为不易又很荣耀的事情。檀道济也很自信,以为江湛攀上自己这个亲家,是求之不得的,不会不答应。但是,善于深谋远虑的江湛早就看出来,檀道济不会长久的,所以断然拒绝了这门婚事。即使有人劝他说,檀道济是他的顶头上司,惹不起的,可他仍不改变自己的主意。

江湛拒绝了檀道济提出的婚事,使檀道济有点下不了台,而且觉得自己既然已经提出,就非要达到目的不可,但是求婚的事情总不便来硬的,于是就拜托刘义康说媒。

刘义康觉得这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便一口答应了。他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江湛,以为会马到成功。谁知道,江湛见是刘义康做媒,拒绝之词更加坚决,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刘义康非常生气,对江湛更为不满,不少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江湛自己却若无其事,心里暗自

高兴。

时间不久,檀道济和刘义康相继被杀,以前巴结讨好他们的人也受到牵连,不杀即贬,下场都很悲惨。而江湛却我行我素,相安无恙。

在上昏下乱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眼光放长远一点,才能全身免祸啊。

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是为人处世的技巧,知道适时退却才能让自己在得意时尽量规避掉祸端从而以退为进,给今后的发展和进步留下余地和空间。

高允刚正不阿

是岁,魏诏中书监高允议定律令。允虽笃老,而志识不衰。诏以允家贫养薄,令乐部丝竹十人五日一诣允以娱其志,朝晡给膳,朔望致牛酒,月给衣服绵绢,入见则备几杖,问以

政治。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五卷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以后,便下令组织人编写历史著作《国记》,其成员除了崔浩以外,还有高允等人。司徒崔浩遵从太武帝“务从实录”的指示,以鲜明直露的文笔把北魏历代帝王的生平事略真实地刻在巨大的石碑上,公然立在路旁。拓跋焘大为震惊,以为是崔浩等人在存心揭露祖先和自己的丑恶面目,便下令逮捕了崔浩和所有参与撰写《国记》的人。

高允不同意崔浩刻立石碑的做法,他曾对人说:“这样做,崔公会招来麻烦,我们也在所难免。”但照样也在被捕之列。

高允曾经给太子拓跋晃授过课,太子有意保护他,诏他进宫过夜,次日带他一起去朝见

拓跋焘。

到了宫门口,太子对高允说:“一会儿见到皇上,凡事都听我来安排。如果皇上问话,你只要依我的话回答就是了。”

高允当时还不知道崔浩在夜间被捕,问太子道:“出了什么事?”太子说:“入宫以后,

你自然会知道。”

见到拓跋焘,太子抢先说道:“高允平生谨小慎微,地位又很低下,一切都是由崔浩决定的,请陛下免除高允一死?”

拓跋焘便问高允:“《国记》都是崔浩写的?”

高允如实回答道:“其中的《太祖记》是著作郎邓渊写的,《先帝记》、《今记》为崔浩同臣共同所写。但崔浩其他事情很多,这方面只是总管,具体的撰写,实际上臣多于崔浩。”

拓跋焘听后大怒:“这么说来,高允之罪超过了崔浩,怎能饶他一死。”

太子又惊又怕,赶紧替高允解脱责任,说:“皇上天威严厉,高允一时吓糊涂了,语无伦次。刚才臣问他,他说都是崔浩写的。”

拓跋焘又问高允:“真是太子所说的那样吗?”

高允答道:“臣罪当灭族,但不敢说假话,太子因臣讲授已久,可怜臣,想救臣一条活命。刚才太子不曾问臣,臣没有说过那样的话,不敢装糊涂。”

拓跋焘听了,望着视死如归的高允,大为惊异,对太子说:“高允坦白正直,一般人根本做不到。他临死不易词,说明可靠;为臣不欺君,说明忠良。”当场免除了高允的罪责,

以作为对他的奖励。

然后拓跋焘命令高允起草通知,诛崔浩及其下属和一般办事人员、奴仆,共120 人,都灭五族,高允久久不执笔写。拓跋焘多次派人催促,高允请求朝见。

见到拓跋焘,高允说:“崔浩如果有其他更大的罪,臣不敢贸然过问;如果是刻石冒犯,

罪不当死。”

拓跋焘立时大怒,命武士将他捆绑起来,一同斩首示众。多亏太子再三请求,拓跋焘才饶恕了他。不久将崔浩斩首,诛杀五族,其余仅杀本人。高允虽然没有能救崔浩一命,却救

了其他数千口人的性命。

事后,太子责备高允说:“一个人应该知道机变,我想救你,编了许多谎话,你却不按我说的来,激怒了皇上。每想到这些,心里还有一丝余悸呢。”

高允说:“历史就得真实地记录下帝王的功过善恶,作为后来者的借鉴,这样,君王才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崔浩刻立石碑,固然轻率,但他并没有违反尊重历史真实的原则,我和他并没有什么两样。我非常感激您的救命之恩,但是我却不能违背事实去解脱自己,那

样的话,还不如去死!”

太子吃惊之余赞叹不已。从此,他对高允的人品就更加敬重了。

据传,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

代人杰。”

王广之宽以待人

萧遣平西将军王广之袭南兖州刺史安陆王子敬。广之至欧阳,遣部将济阴陈伯之先驱。

伯之因城开,独入,斩子敬。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九卷南朝宋明帝刘彧统治时期,国内极不安定,各地叛乱纷起。合肥等地在皇上刚登基不久就发动了叛乱,视朝廷的命令如儿戏。刘彧决定派辅国将军刘勖前往合肥,平定叛乱。刘勖率军攻城数日,城没拿下来,自己先损失了不少士兵。刘勖大为吃惊,忙召集大小将领商议

对策。

但是,大家面面相觑,哑口无言。忽然,将佐中站出一个人来,朗声对刘勖说:“将军若能把坐骑让给在下,在下愿以性命担保,即刻攻克合肥!”大家回头一看,原来是骑兵队长王广之,在到会的将领中,他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下级官员。

刘勖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一个名叫皇甫肃的文官就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呵斥道:“王广之真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夺将军的战马,按罪当斩!”

皇甫肃这么一句话,说得堂下的卫士个个紧按剑柄,举目齐望着刘勖,等待他下达执行

的命令,气氛十分紧张。

刘勖摆了摆手,笑了几声,稍许缓和了一下会场的气氛,说道:“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聚集讨伐董卓,被董卓的大将华雄阻挡在汜水关下,连斩联军将军数员,联军前进不得。后来关羽不怕官位低贱,挺身而出,果然斩了华雄,扫除了路障。现在看王广之的气概,也一定能够成功的!”即吩咐人把自己心爱的战马牵来,叫王广之骑用。

王广之领命后,骑着刘勖的战马,不到三天,便攻下了合肥。

刘勖特别高兴,就把那匹马送给了王广之,并提拔他做了将军。

此时,王广之才对皇甫肃说:“辅国将军当时要听了你的话,杀了我事小,平叛又该等到何年何月呢?你不识人才,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皇甫肃也十分羞愧,连赔不是。

刘勖死后,皇甫肃便投靠了王广之。王广之不仅不计前嫌,而且将皇甫肃以具有高深的学问而推荐给皇帝,不久,皇甫肃就担任了东海太守。

古人有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谓“严于律己”,就是严格约束自己,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个人也有个人的“纪律”,这个“纪律”是对自己的高要求,做到自我批评和自我检讨。所谓“宽以待人”,则是面对各种误解和委屈而毫无怨恨之心,以德报怨而不计较;不过高要求别人,允许别人有缺点;给别人时间和空间,让他去改进自己的缺点;给别人机会,让他屏蔽自己的缺点,不要评论别人的缺点,不要宣传别人的缺点,更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古人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即是这个道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见有的人宽于律己,严以待人,凡是敝帚必然自珍自夸,凡是他人必然求全责备,时而感世伤怀,时而悲天悯人,时而怨物,时而自嗟,总而言之,昂昂然天地间唯我独尊,世间万物难入他的红眼。

世界上,不同的事物各有长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枚皋敏而不工,相如工而不敏”……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又何必囿于成见不肯多一分包涵呢?

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看人、对人,要见人之长,容人之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别人宽容自己,自己就应该宽容别人,不情愿别人苛求自己,也就不应该苛求别人。学会将心比心,以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就一定能豁达地宽容别人。

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是一种文明胸怀,一种仁爱的的光芒,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

同时,也创造生命的美丽。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如果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一语不和就“针尖对麦芒”,那么一句话、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闹得不可收拾。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能跳出个人的圈子,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萧道成训子

己亥,上大渐。以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为司空,又以尚书右仆射褚渊为护军将军。加中领军刘右仆射,诏渊、与尚书令袁粲、荆州刺史蔡兴宗、郢州刺史沈攸之并受顾命,褚渊素

与萧道成善。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三卷宋明帝刘彧死后,其子刘昱做了皇帝。可是好景不长,皇室中又跳出许多人想推翻他,篡夺皇位,刘昱在大将萧道成的大力帮助下,开始清除自己的敌人。

刘昱害怕还会有人密谋争夺皇位,便向自家人大开杀戒,杀掉了好多皇室成员,岂不知这倒给大将萧道成夺取皇位排除了阻碍,创造了条件。就在刘昱15 岁那年乞巧节(农历七月七日)晚上,萧道成派心腹把他杀死。史书上把他称作刘宋后废帝,也和刘子业一样不承认

他是一个正式的皇帝。

刘昱被杀,皇位空缺,谁又来当皇帝呢?老谋深算的萧道成和大臣王敬则等立即召集群臣商讨此事。会上,皇族刘彦节和士族袁粲,对萧道成等人的行为非常不满,但是心中害怕对方势力强,没有敢公开发表意见,只是稍稍迟疑了一下,萧道成便翘起胡须,瞪着眼睛逼视他们。萧道成的帮凶王敬则此时站在萧道成身旁,拔出明晃晃的刀,恶煞煞地大声叫嚷道:“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该归萧公来管,谁要是敢说半个不字,我就要他的命!”

这萧道成经世事多,颇有心计,他虽然想当皇帝,又觉得为时尚早,有名不正言不顺的顾忌,于是,便演出了一场“禅让”的把戏。他先让刘宋后废帝的弟弟刘准做了皇帝,然后自己从骠骑大将军逐步加封为太尉、太傅、相国、齐公,将军政大权独揽在手,并于479年4 月,派王敬则带领兵士冲进皇宫,强迫刘准参加禅位典礼,并把玉玺交给了自己,刘宋王朝就这样完结了,萧道成做了南齐的开国皇帝。

萧道成目睹了刘宋政权的兴衰,总结出两条训诫:一是皇室骨肉不能相互残杀,否则,会削弱自己的力量,加速灭亡;二是从刘宋孝武帝起,皇帝生活奢侈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出发,在制定治国方针时,特别注意提倡节俭和教育子孙加强团结。

萧道成厉行节俭,以身作则。皇帝的礼服上在过去常常佩戴一种叫“玉介导”的装饰品,据说是用来辟邪的。萧道成却认为玉制品装饰,正是产生奢侈、堕落的根源,叫人打碎“玉介导”,命令不许再用。他还下令把后宫用金、铜做的器物和栏杆、门槛等东西,改换为铁的,把内殿悬挂的绣花绫罗帐,改为黄纱帐。宫女们一律改穿朴素的紫色鞋子,就是銮驾上华盖的镶金装饰品也去掉了。他常常对大臣们说:“让我治理天下10 年,当使黄金与泥土同价。”萧道成为保住萧姓天下,一再教育子孙要互相亲爱,紧密团结,可惜他只做了4 年皇

帝就死去了。

萧道成临死之前,把太子萧赜叫到床前,再三地嘱咐他:“刘宋皇族如果不是骨肉相互残杀,我们萧家哪能得天下。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多加爱护兄弟子侄。他们有过错,可以严加管教,但千万不可滥杀无辜,这是我们萧家的一条规矩。不仅你自己要遵守,还要把它传给子子孙孙,永远不能忘记。”

萧道成的规矩在其子南齐武帝萧赜手里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既保持了节俭之风,又恪守兄长之义,在位4 年间,国家还算安康太平。

萧赜死后,刘宋后期的一幕幕悲剧又重新出现在萧氏的皇室内外,他们抛弃了南齐高帝萧道成的训诫,终于,502 年,萧衍夺权,改国号为梁,南齐的统治就此结束。

可见,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紧密团结,互相帮助,这样才会有大家庭的温暖,才会有排山倒海的力量。如果各行其是,没有整体观念,那就是一盘

散沙。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独木难支,众木成林。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要乐于并善于和所有的人做朋友,人与人之间重在相互理解,要能包容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有的人争名夺利,也要充分谅解,不必因此而四分五裂,分道扬镳,要多看看对方的优点,要能够和所有人相处共事。

团结才有快乐,团结才有热量,团结才有温暖,团结才有力量。无论和什么人都要讲团结,如果连自己的爱人、孩子、亲属、朋友、同事等都团结不好,那就一定是失败的人生,做再大的官,有再多的钱,也不会有真正的人生温暖和生活幸福。

孝文帝改革

玉玺呈献给皇太子拓跋宏。丙午(二十日),高祖孝文帝即位,宣布大赦,改年号为延兴。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三卷493 年秋,尘土飞扬,30 万大军浩浩****开进洛阳,部队的主帅,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将,而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

此时他全副武装骑着战马,是一位将军的形象。他带着文武大臣察看了洛阳城古代宫殿的旧址,那里已是一片荒芜。孝文帝感慨万千。过去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几代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它是沟通东部和西部以及黄河南北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是几个王朝在这里建都的主要原因。当年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在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自己的力量逐渐壮大。他没能统一中国,但统一了北方,为西晋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是汉族文明的发祥地,必须在这里定都。

孝文帝率君臣看完洛阳宫殿遗址,便挥了挥手,下令大军向南挺进,攻打南朝。文武大臣见皇帝此举,都吓呆了。他们一齐跪倒,哀求皇帝:不要打南朝,先帝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刘宋王朝,那种战败而归的悲惨景象真叫我们心惊肉跳,唯恐这次南征,准备不充分,当兵的水土不服,南朝以逸待劳,我们要白白送死,重蹈先帝旧辙。这关系到我们鲜卑朝廷和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切不要草率从事。孝文帝听完便说:“你们说得也有道理,事关重大,既然你们不肯南下,我也不怪罪你们,但有一个条件,你们必须听我的话,我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在这里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再攻打南朝,统一中国。”大臣忙说:“只要您停止大军南下,我们都赞同迁都洛阳。”说完,全军都欢欣鼓舞,高呼“万岁”。

孝文帝心里暗笑,说:“我的目的达到了!”事情本是这样的,孝文帝是鲜卑族皇帝,博学多才,政治抱负远大,总想统一中国。他深知自己的民族地盘小,文化落后,没有经济实力,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使北魏富强起来,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要甩掉民族偏见的陋习,接受汉民族的文明,把鲜卑族和汉族联合起来,融合在一起,才能国力强盛,统一中国。

其中,第一步计划就是迁都洛阳。他知道会遭到很多保守派的反对,平城有他们的土地和财产,他们留恋原有的生活方式,故土难离,关系到自身的重大利益,他们不会同意的,这才设下了一条带兵南下声东击西的迁都妙计。

迁都洛阳的事并不是一下就成的,孝文帝派重臣去做那些守旧势力的工作,甚至自己还亲自回平城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这才说服了他们。可是万万没想到,孝文帝的皇太子元恂却与守旧的鲜卑贵族勾结,借出游的机会,逃回平城,拥兵自立,搞分裂活动。孝文帝闻知此事,立刻派人把元恂抓起来,痛打一顿。为了免除后患,他废太子为平民,并将其毒死,这就是孝文帝为了实现国家统一迁都洛阳而大义灭亲的事迹。

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发展经济,利用汉人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业生产,颁布均田令,规定全国人口,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也不分是鲜卑族、汉族还是其他民族,每人都分得相同数量的土地。这样使得原来没有土地或土地少的人都得到了应有数量的土地,该种粮的种粮,该种麻的种麻,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高了,生产的粮食大大增多,国库更加充实了。

接着,孝文帝令鲜卑族人学说汉语,学习汉族文化。他认为,只有鲜卑族会说汉语,才能与汉族人达到心灵沟通;只有学习汉族文字,才能真正了解汉族先进文明,促进北方经济

文化的发展。

孝文帝还下令鲜卑族采用汉姓,他带头把自己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的姓名叫元宏。

很多鲜卑贵族都改了汉姓,互相见面时都以汉族的姓名称呼对方,他们觉得很方便很自然。

在改用汉姓的同时,他还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通婚,自己带头娶了汉族妃子。他的公主也嫁给了汉族大姓,他还让人改穿汉族的服装。

孝文帝迁都和实行汉化的一系列措施,一改鲜卑族落后的习俗,采用汉族先进的技术文化和生活方式,使鲜卑族能够和汉族、其他少数民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使黄河流域的各民族逐渐融合起来,使北方的形势气象一新。北魏孝文帝为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和黄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孝文帝的改革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农业恢复,也使工商业兴盛起来,让洛阳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山中宰相”陶弘景

丹杨陶弘景卒,弘景博学多艺能,好养生之术。仕齐为奉朝请,弃官,隐居茅山,上早与之游,及即位,恩礼甚笃,每得其书,焚香虔受。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七卷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的一个大学者,对天文、历算、地理、药学无所不精。他早年在齐朝做过左卫殿中将军,后来辞官去茅山隐居。梁朝时候,武帝萧衍请他出山,他不肯。武帝没办法,只好一遇重要大事就去咨询,他因此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从小就有钻研精神,不尽信古书。《诗经》里有这样的说法:蜾蠃(一种寄生蜂)这种小虫,只有雄虫,没有雌虫。它们怎么繁殖后代呢?它飞到菜地里,把一种名叫螟蛉的幼虫衔回自己的窝里,对它念念有词:“快点变成我!快点变成我!”

不多久,螟蛉果然就变成了和蜾蠃一模一样的,成了蜾蠃的儿子。《诗经》是这么说的,一代代传下来,人们也就信以为真,甚至还把领养来的儿子叫作“螟蛉子”。

有一次,陶弘景读到《诗经》里关于蜾蠃的诗句,觉得不可相信。恰巧有个朋友来拜访,就谈起了这个问题。朋友说:“您是一本活书,无所不知,您给我讲一讲蜾蠃养螟蛉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下子可难住了陶弘景,一时间回答不上来,只好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研究过,等我查查书再告诉你吧。”

陶弘景查了不少书,可是不论是古代的还是当时的,全都是一样的说法。陶弘景想,这些书尽是我抄你,你抄我,查书是查不出结果的,我何不亲自去观察一下。

陶弘景经过自己的细心观察,终于弄清楚了蜾蠃衔螟蛉的真相。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它衔螟铃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后代当食物。它用尾巴上的针把螟蛉刺得半死,衔回窝里,等自己产的卵孵化出幼虫来,幼虫就把螟蛉当作食物。

等到那位朋友再来拜访时,陶弘景把螟蛉变蜾蠃的秘密详细地告诉了他。后来,大家都知道了,也就不相信那个传说了。

陶弘景用这样的科学态度,对中药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汉代时,有人写了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这部书记载了365 种药,并把这些药分成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的药无毒,有强身和补养的功效;中品的药有些毒性,既有治病的功效,又有补养身体的功效;下品的药毒性大些,主要是用来治病的。这里所说的“毒性”,并不是指对人的身体有毒,而是指治疗疾病的作用。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粗糙,容易出差错。汉代到南北朝已经有几百年了,这部书有些落后了。陶弘景收集了《神农本草经》上没有记载的新药365 种,连同以前的药共730 种,写成了一部新的药书,叫作《神农本草经集注》。

在这部书里,陶弘景不再根据上中下三品的方法分类,而是根据药物的天然属性来分类。

他把中药分为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实和有名未用七大类,在每一种药下面,注明了各自的药性,是热药还是凉药,可以治疗哪些疾病,等等。人们在翻阅这本书时,就可以很方便地查到自己所需要的药物,十分方便。

陶弘景在研究过程中,潜心摸索,创造出了一种叫“诸病通用药”的分类法,也就是把药物按病分类,这种方法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一直沿用到现在。

陶弘景研究中药并不是关在屋子里闭门造车,而是背起行囊,拿着药锄,到野外去实地考察。他十分注意收集民间的验方,认为这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积累,是有很强的实用性。有一次,他走累了,找了个村庄休息下来。村里有个人的小便不通,十分痛苦。村里的长者找来一些牵牛子,碾成粉末,和着水给那个人服下去,过了一会儿,那个人的小便畅

通了,人也舒服了许多。

陶弘景见状十分惊奇,就拿出笔墨记在本子上:牵牛子能利小便。在陶弘景的著作里,不少地方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成果。所以说,陶弘景是一位脚踏实地、深入民间的科学家,陶弘景也因此取得了高于同时代人的成就。

陶弘景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药物学家,他在医药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对《神农本草经》的整理校订,是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几个人

物之一。

陶弘景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其祖、父皆有书名。《华阳隐居录》称其祖父陶隆善写行书,其父陶贞宝因袭祖艺,善隶书,书体以羊欣、萧思话为法。陶弘景则工草隶两体,尤擅长行书,师法钟繇、王羲之,采其气骨成自己风格。传世书迹有《屈画帖》,被宋代黄庭坚称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传为陶公所书。

陶弘景还著有《与梁武帝论书启》一书,是其与梁武帝论书的信札集,讨论的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的优劣,文辞优美,议论深刻,为后世书家所看重。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有人认为,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

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足智多谋的高欢

谧孙欢,沈深有大志,家贫,执役在平城,富人娄氏女见而奇之,遂嫁焉。始有马,得给镇为函使,至洛阳,见张彝之死。还家,倾赀以结客。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九卷北魏末年,晋阳的尔朱兆听到父亲天柱大将军尔朱荣被北魏孝武帝处死的消息,匆匆赶回京师,依仗着自己强大的部队和势力攻进皇宫,另立了新君,像他父亲一样重掌大权。尔朱兆控制朝纲后,专横跋扈,自己给自己加官晋爵,自封为王。

尔朱兆的部属晋州刺史高欢,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人,尔朱兆很嫉妒他。两人的心里都明白,一山不容二虎,两人共事不会太长久。高欢想施展才华,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所以总是想方设法摆脱尔朱兆的牵制。

在此之前,葛荣曾割据一方,同尔朱兆的父亲尔朱荣戈马相对。葛荣失败后,部下20余万人被流放到晋州,受尽侮辱欺凌,生计难以维持,多次发动反抗,都遭到了尔朱荣的残酷镇压,但起义仍然不断发生,一下子难以平息。尔朱兆对此焦虑不安,又找不到良策,就

问高欢怎么办。

高欢脱身离开尔朱兆的想法酝酿已久,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实现,现在真是天赐良机。于是,他趁机说道:“这么多的人反叛朝廷,理当斩尽杀绝,但是目前不可能全部杀掉,只有派一名大王信任的人前去平叛,统率他们,有犯罪的只杀头领,这样叛乱才能很快平息。”

高欢的话正说中了尔朱兆的心怀,他说:“说得非常好!那么,谁可以胜任呢?”这时,尔朱兆的一名亲信贺拔允恰好也在座,他是一个糊涂虫,不知道其中的曲折事由,竟连声说道:“高欢在晋州多年,在当地深得人心,如果让他去,一定可以胜此重任!”

这话说到高欢的心坎上,顿时他满身轻松,但一琢磨,又觉得不妥,于是他忽然跳了起来,怒不可遏,一连几拳打在贺拔允的嘴上,一个门牙都被打落下来,满嘴是血。高欢边打

边骂道:

“想当初天柱大将军活着,你我之流像鹰犬一样对待主人,总是匍匐在地听从他的指示。

如今天下事全由大王做主,大王还没有说话,你倒越位发起言来!”又回过头来,对尔朱兆说:“这样不知上下的人,要他有什么用处?还不如早一点杀掉。”

尔朱兆本来不放心高欢,打算另派人去,现在看他这样,以为是忠于自己,当即毫不犹豫地把军权交给了高欢,派遣他前往晋州收编葛荣的流散部队。高欢大喜,又怕尔朱兆反悔,于是立即告别了尔朱兆,召集部将,宣布道:“受大王的委派,所有部队都听从我的指挥。

请立即集合!”将士们向来不喜欢尔朱兆,愿意接受高欢的调遣,都按时到指定地点集合。

尔朱兆的长史慕容绍宗劝尔朱兆说:“如今天下大乱,许多人心怀二心。高欢本来就雄才盖世,现在又手握强兵,远离大王,这好比蛟龙遇到了云雨,正是施展其本事的时候,以

后就难控制了。”

尔朱兆曾经和高欢拜为兄弟,因此说道:“我与他曾烧香发过誓,有什么可忧虑的?”

绍宗说:“亲兄弟都有互相残杀不可信的,结拜兄弟又算什么!”

高欢早已料到自己走后,一定会有人向尔朱兆进谗言,因此预先给尔朱兆左右的人好多金钱,请他们多加关照。此时,他们都向尔朱兆说慕容绍宗与高欢原来不和,所以才说高欢的坏话。尔朱兆就信以为真,把绍宗监禁起来,督促高欢及早出发。

高欢求之不得,走到半路,碰见尔朱荣的妻子从洛阳来,带有良马300 匹,高欢全部夺为己有。听到消息后,尔朱兆才知道高欢另有他图,连忙把慕容绍宗从狱中放出来,询问计

策。

绍宗说:“现在还不晚,高欢仍掌握在大王手中。”他劝尔朱兆立即去追。

尔朱兆追到漳水,适逢水涨,冲坏了桥梁,没有办法渡过河,就指着河对岸的高欢责备他不该夺取良马。高欢说道:“借300 匹良马,没有其他打算,只不过是为了作战的需要罢了。大王竟然听信谗言,亲自策马来追。如今我不过河向大王请罪,主要是因为这边的部队

会发生叛乱。”

尔朱兆这时仍把高欢的话当真,怨自己听信谗言猜疑好人,于是把刀扔在地下,说:“将军如果能这样,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当即杀了一匹白马,和高欢再次发誓,永结兄弟互不背叛。原来,尔朱兆在河对岸听了高欢的一番话后,觉得有道理,他一再声称自己也没有其他的意思,并单独涉过漳水,向高欢解释误会。尔朱兆拔下佩刀,递给高欢,伸长脖子叫高欢砍。高欢不接刀,却哭着说:“自从天柱大将军死后,除了大王,我高欢还能依赖谁呢?

我愿为大王效犬马之劳。如今有人挑拨离间,大王竟忍心说出这样的话,我高欢以后还怎么

做人呢!”

当晚,尔朱兆就住在高欢营中,高欢的部下抱怨他引狼入室,说:“将军既然不准备长久在他手下谋事,就应当趁他递刀之机一刀杀了他,免生后患!”同时在帐外埋伏了数百名壮士,打算夜间杀掉尔朱兆。

高欢制止了他们,解释说:“现在如果杀了他,其党羽肯定会聚结起来报仇的,而我们马瘦兵疲,鸡蛋碰石头,不是对手。如果有人乘机而入,则危害更大,不如暂且放过他。他虽然勇猛,但是毫无智谋,以后要除掉,问题不大。”至此,大家才知道了高欢不杀尔朱兆的原因,都佩服他的卓识远见。

次日,尔朱兆返回到自己的军营,摆了酒宴,请高欢去。高欢也想去,他的心腹反复陈述其中利害。为了防止发生意外,最后,高欢接受了这个建议,派人婉言谢绝了尔朱兆的盛情邀请。尔朱兆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高欢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呀,但他已无可奈何,只

好回晋阳去了。

就这样,高欢运用智谋一步步摆脱了尔朱兆的控制,自己独立掌握兵权,兵精粮广后,反过来又吞掉了尔朱兆,把持了东魏政权。

高欢善于玩弄权术,足智多谋,精通权宜之计,从他替尔朱荣出谋划策,到后来击破掌权的尔朱家族都显示了这一点。另外,高欢临终前嘱咐儿子高澄,指出侯景必然造反,但只要用慕容绍宗为将就可讨平,结果不出高欢所料。高欢用人唯才是用,为北齐立国打下了坚

固的基础。

然而,高欢野心太大,未能处理好与孝武帝的关系,致使孝武帝出奔宇文泰,最终造成东西魏对峙之局。而且,高欢控制的东魏实力虽远强于西魏,但他在战术上不及宇文泰,导致他终其一生未能统一天下。高欢亦教子无方,他身后的北齐政权暴君辈出,朝政混乱,最

终被宇文氏的北周消灭。

尔朱荣认识高欢时,对高欢能让马乖乖站着让他清洗,十分惊讶,高欢表示强硬手段才是唯一方法,尔朱荣对他记忆十分深刻,开始拔擢他。后来,高欢几个儿子有次面对一团绳索难解,其中次子高洋一刀砍断,高欢十分高兴,这就是“快刀斩乱麻”一语的由来。

苏绰的治国良策

美阳公苏威,绰之子也,少有令名,周晋公护强以女妻之。威见护专权,恐祸及己,屏

居山寺,以讽读为娱。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五卷北魏末期,政治越来越腐败,边镇暴动此起彼伏,北魏政权摇摇欲坠,朝廷大权被控制在边镇将领的手中。534 年,边镇重将高欢立魏孝文帝元宏的曾孙元善见为皇帝,他就是东魏孝静帝,都城后迁到邺城。

宇文泰曾是边镇将领葛荣手下大将,葛荣起义失败后投降了北魏朝廷。后来,他靠镇压关陇起义起家,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声名越来越大。于是宇文泰立孝文帝的一个孙子元宝炬做了皇帝,就是西魏文帝,首都在长安,这样,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

西魏的政权掌握在宇文泰手中,西魏地少人少,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时时都有被东魏吞并的可能。宇文泰为发展壮大西魏的力量,千方百计寻找能安邦济边的人才,极力加强与汉族地主的联系,任用汉人做官,推广汉族先进文化,着手进行政治改革。

有一天,同僚周惠达求见宇文泰,向宇文泰推荐一个人才,他说:“这个人叫苏绰,是汉族名士。他学识渊博,才智过人,上可知天文,下可通地理,而且品德高尚,为官清廉。

凭他的才能,做一朝丞相,再适合不过了。”

宇文泰听周惠达这么一说,非常高兴,心想:若苏绰真像周惠达所说的那样,那么西魏强大就指日可待了。于是他立即召见了苏绰,并提升他为著作郎。

有一次,宇文泰和很多官员到长安西汉旧苑去游历,宇文泰向这些人问了许多问题。他问王昭君出塞是汉朝哪个皇帝时期的事,有人说是汉文帝时期的事,只有苏绰说是汉和帝时期的事。他又问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入狱受刑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把那些人问得无言以对。苏绰说:“李陵出使匈奴,被俘后受降,汉武帝为此在盛怒之下要斩李陵全家。而司马迁分析了李陵被俘时的处境,认为以李陵的人格与性格,他是不会投降的,但当时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死拼只有全军覆没,暂时投降是为了保存力量,等待时机与汉军里应外合,再打匈奴。司马迁之述很有道理,但汉武帝说司马迁是为李陵辩护,就将他下狱行刑了。”

宇文泰听完苏绰从容不迫的回答,高兴得无意行游了,决定回府后与他继续长谈。那天,他们两人一夜未睡,苏绰从春秋五霸讲到战国七雄,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讲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强盛,从孔子的儒家思想讲到朝非子的法家主张。这些治国之道,宇文泰很少听说过,因此越听越爱听。他心中暗想:这正是我寻求的济世之能臣。他悔恨自己没有早一点重用他。

不久,宇文泰向西魏文帝提议,任命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其地位和丞相是一样的。紧接着,苏绰又被授予大行台度支尚书(主管财政的官员)和司农卿(主管农业的官员)的官职。

苏绰看到宇文泰和皇帝对自己如此重用,便根据西魏的现实状况开始制定富国强民的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作“六条诏书”。

苏绰治理国家重在用人,不能只看门第,还要看人的能力,这是苏绰最重要的主张。他说:“曹操之所以能统一北方,是与他重用人才分不开的。他曾三次颁布唯才是举令,使很多有才能的人都为他所用。北魏之所以分裂,与实行士族制度有直接关系。根据士族制度,不管有没有才能,只要出身于士族,就可以当大官,享厚禄,而庶族出身的人即使有才能也当不上高官,俸禄低。这样,就产生了士族和庶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激化,导致了北魏

边镇暴动和起义。”

苏绰还认为,不要随便让农民服徭役,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耕地、去织布;农民有吃不了的粮食,穿不完的衣服,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收入也就增多了。

同时,苏绰还强调:要根据财产的多少平均负担徭役和赋税,不能把这种负担全部加在百姓身上。这种措施限制了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倚靠特权逃避赋税和徭役,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这六条诏书颁布后,上到皇帝,下到文武大臣、地方官吏,都要知道这六条诏书的内容,而且会背诵。有一次,西魏文帝根据宇文泰的提议,把文武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挨个背六条诏书。其中有两个大臣没背下来,当即宣布官降两级,后来宇文泰还规定把六条诏书作为考核官吏政绩、增减俸禄的标准。

正因为宇文泰对六条诏书如此重视,使之作为治国准则很快推行,西魏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国力也大大增强,很快就超过了东魏。

苏绰生活俭朴,爱民如子。他经常告诫家人,在生活上不要铺张浪费,我们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不要追求奢侈享乐。只有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我们才能高兴;如果人民四处流浪,我们能吃得下、睡得好吗?

苏绰为了国家日夜操劳,不幸病逝,那时他才49 岁。宇文泰按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遗体送回故乡武功安葬,灵车启程时,宇文泰带着文武大臣,在苏绰的灵车前放声大哭,长安城里的百姓闻讯都赶来挥泪送别。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苏绰的政治改革使西魏走上了富强之路,为取代西魏的北周再度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