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317—420),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东晋是门阀世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著名的“淝水之战”等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资治通鉴 中
那些值得借鉴的故事
石虎心似虎狼
烂羊镌印,朝章鄙杂,更始、赵伦之化也。豫章以所血雠,邵陵以父存而冠布,石虎之
风也。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二卷石勒的侄子石虎,生性残暴,杀人如麻,是一个薄情寡意的人。
当初,石勒称帝,封石虎为中山王、尚书令,可是石虎并不满意,大发雷霆说:“我给石勒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却不把大单于的位子给我,气死我了。”等石勒一病死,石虎就废掉太子,自称后赵天王,还立自己的儿子石邃为太子。
石虎当上皇帝后,只顾寻欢作乐,把政事全部交给太子石邃。石邃也是个残暴的家伙,他经常把美姬杀掉,把头颅洗干净放在盘子上让大臣们传着看。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石邃有时把认为应该汇报的事告诉石虎,石虎竟气愤地说:“这点小事还值得告诉我!”有时不告诉,石虎又暴跳如雷,说:“为什么不向我汇报!”举起鞭子就打,平均每月都要把石邃打上两三次。石邃无法忍受,带着五百名骑兵到了冀州,准备发动叛乱。走了几里路,骑兵不愿跟着他去送死,纷纷逃走了。石邃见大势已去,只得回到宫中,石虎一见石邃,不由分说,举起鞭子就打,还边打边骂,骂够打累之后,就把他软禁在东宫里。过了几天,石虎气消了,就把石邃放了出来。石邃一句话都不说,扬长而去,石虎喊都喊不住。石虎气昏了,立即宣布把他废为庶子,当天夜里,又把石邃和他的妃子、儿女共二十多人全部杀掉,塞到棺材里
抬出去胡乱埋掉了。
过了不久,石虎静极思动,调动兵马进攻鲜卑王段辽。段辽手下的官吏贪生怕死,纷纷投降。段辽十分震惊,率领着妻子儿女向密云山逃命。石虎派兵一口气追到密云山,活捉了段辽的母亲、妻子。段辽自知无路可逃,只得投降。
为了进行西征和东征,石虎征用了50 万人制造武器,17 万人制造战船。石虎还不放心,常化装到各地监督民工。这时,青州有人说,济南平陵城北有一只石头老虎一夜之间居然移到了城东南的善石沟。石虎听后激动地说:“石虎,分明就是指我,自北向南移说明天意要我平定江南!”可是石虎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每次只是派出小规模的军队东征西掠,没有一次成功的。石虎虽然身为皇帝,官库里堆满了金帛珠玉,可他还是不满足,经常做些盗墓勾当。邯郸城外有一座赵简子的坟墓,石虎下令挖掘。挖墓者挖到了含水层,什么东西都没有发现。石虎心不死,下令用绞车汲水,汲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汲干,只好停止了。
石虎听了一个和尚的胡言乱语后,便命令征发男女十多万人修筑园苑。大臣们反复劝谏,石虎铁了心,说:“即使苑墙在早上建成,晚上倒坍,我也不后悔!”他命令点起蜡烛夜里继续干。这时,狂风裹着暴雨,吹灭了蜡烛,石虎又命令工匠们摸着黑干。大雨过后,几万人
丧失生命。
在石虎眼里,几万人的性命根本不算什么。他让太子石宣到名山大川为他祈福。石宣带着18 万大军浩浩****地出发了,石虎一个劲地对大臣夸赞石宣。后来,石虎又让儿子石韬为他求福。石韬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出行的排场也很大,丝毫不亚于石宣。这可气坏了石宣,他等到石韬建宫殿时,派人杀死了工匠,搬去了梁柱。石韬明知道是石宣干的,痛骂了他一顿,毫不示弱,反而扩充了宫殿的规模。石宣这下可动杀心了,指使亲信在深夜里杀死
了石韬。
石虎见石宣在送葬的时候一点都不悲痛,反而满脸笑容,就怀疑是石宣干的。后来他弄清的确是石宣干的,就把石宣骗进宫里关起来。不久,石虎在邺城北部堆起干柴,让石宣的亲信分别拖着石宣的头发,扯着石宣的舌头,把石宣拖到了干柴上面。石宣魂飞魄散,频频呼喊“饶命”。石虎硬起心肠,不搭理他。他又派人把石宣的手脚砍断,挖出眼睛和肠子,然后点燃了干柴,把石宣给活活烧死了。石虎还是觉得不解恨,又下令把石宣的妻子儿女通通杀掉。石宣的小儿子才9 岁,抱着石虎的腿,哇哇大哭。石虎动了怜悯之心,把他抱了起来,可是刽子手硬是把他抢去杀掉,旁边的人都哭出声来了。
石虎杀了石宣后不久就得了一场重病,他快死的时候,什么都看不见,神志也不清楚,
挣扎了几天就归西了。
石虎生性残忍,发家前,不仅用残酷的手段先后杀死两位妻子,即使在军队中如果遇到与他一样强健的战士,他会以打猎戏斗为由,借机将对手杀死,以解心头之恨;战斗中,对俘获的俘虏,不分好坏,不分男女一律坑杀,很少有俘虏生还。石虎的疯狂兽性,为他所属的整个羯民族带来灭种噩运。
不可一世的王敦
不能善守门阀,乃与玄感举兵,偶脱罔罗,得有今日,唯图反噬,未谕高旨。莽、卓、敦、玄非不强盛,一朝夷灭,罪及祖宗。仆死而后已,不敢闻命!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四卷东晋时,王氏家族权力很大。从西晋初年开始,王戎很受司马炎的信任。王衍是王戎的堂弟,在西晋后期成为主管朝政的大臣,与东海王司马越平起平坐,王衍还将自己的弟兄王澄、王敦等分别任命为荆州刺史和青州刺史。后来王衍被石勒杀死,王澄、王敦还在荆州、青州,没有遇害,成了东晋元帝司马睿的重臣。东晋时扶司马睿当皇帝最有功劳的是王导,王导与王敦等人也是叔伯弟兄,所以在东晋朝,王氏家族地位最高,时称“王马共天下”。
王敦是个极其残忍凶狠的人,当年,大贵族王恺、石崇互相斗富,经常把朝中有权有势的大官请到家中赴宴。王恺设宴时,让家中的女艺人吹笛助兴,只要有一点走调,王恺便将吹笛人杀掉。客人们对王恺动不动就杀人很不安,而王敦却毫不在乎。石崇设宴,让家中的美女劝酒,客人不喝,就杀掉劝酒的美女。王导虽然不会喝酒,也勉强喝下去,而王敦却不干,他不想喝就不喝,看着石崇连杀了三个美女。王导实在看不下去,责备王敦,说他太固执,而王敦却冷漠地说:“他杀他家的人,跟你我有什么关系?”
王澄是王敦的哥哥,从小就经常教训王敦,王敦也非常怕他,但也暗暗怀恨这个哥哥。
当王澄在荆州被打败逃到王敦处避难时,王敦就不怎么尊重他了,王澄还想摆出架子来教训王敦,王敦一气之下,就把王澄和他的卫兵全部杀了。
当司马睿正式称帝以后,王敦在江南的声望越来越大,他为平定流民起义立了大功,一直被提升到大将军的位置。当时,王导在东晋都城执政,王敦在长江中上游总管兵权,王氏弟兄权力太重,老百姓都唱出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民谣。司马睿想控制一下王氏弟兄的权力,便任用刘隗、刁协、戴渊、周颉等人为亲信。王敦不满,上表给司马睿,要求重用王导,司马睿不但不予理睬,还在军事上逐渐分散王敦的权力。王敦更加不满了,终于在322 年(晋
元帝永昌元年)发动兵变。
王敦从武昌发兵,王敦的死党沈充从吴兴(今浙江吴兴一带)起兵响应,南北同时向建康进攻。王敦的发兵理由是剪除皇帝司马睿身边的奸臣,这奸臣就是刘隗。他还给晋元帝写了一封奏章,说刘隗强占国家的财产,不会治理国家,弄得老百姓生活很穷苦等。
晋元帝司马睿见王敦造反,非常气愤,立即让刘隗、戴渊守卫京城,任命王导、戴渊、周颉等人领兵防御王敦,又命令右将军周札专门守卫石头城(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清凉山,是当时的军事重镇)。王敦领兵来到石头城下,用部将杜弘的建议,猛攻石头城,城中守将周札坚持不住,率兵投降,王敦的士兵基本上没有伤亡,便占领了石头城。石头城一攻破,建康就很难保卫,周颉、刘隗等人本来就不会打仗,士兵们与王敦的军队一接触就四散奔逃,溃不成军。王导这时候也不愿出去和王敦作战,只说自己士兵战败。晋元帝司马睿急得坐卧不安,只得把刘隗、刁协找来,流着泪对他们说:“你俩赶快逃命吧,王敦是一定要杀了你俩的!”刁协和刘隗这才领着家里的人出城逃命去了。
王敦占据了石头城,晋元帝的士兵失去了战斗力,眼看着只能任王敦宰割了。可王敦还不想背一个造反的声名,他装成一副忠臣的面孔,派人对晋元帝说自己起兵是迫不得已,只要杀掉皇帝身边的几个奸臣就行了。晋元帝司马睿无可奈何,只得发下诏书,说王敦不但无罪,而且有功,给他加封为丞相,封武昌郡公。诏书到达时,王敦坚决推辞,不受加封,但也不听元帝退兵的命令,在石头城驻下来,也不去朝见皇帝。
这次兵变后,王敦实际上掌握了东晋的军事、政治的全部权力,把和他政见不合的人杀死的杀死、免官的免官,还任用了一批个人的亲信、死党,然后,再次领兵回到武昌镇守。
从此后,晋元帝父子都对王敦恨之入骨。
王敦是东晋元帝时的一个政治野心家,他走上反叛的道路,跟他的个性有关系,跟环境的变化、形势的发展也有关系。
“伯仁由我而死”
仲礼将及景,而贼将支伯仁自后斫仲礼中肩,马陷于小淖,贼聚刺之,骑将郭山石救之,
得免。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二卷周颉,字伯仁,汝南(在今河南省)人,在西晋动乱期间跟随晋元帝司马睿渡江,他的兄弟周嵩、周谟也都一道渡江南下,在司马睿部下任职。司马睿当皇帝后周颉被任命为吏部尚
书,深得司马睿的信任。
周颉为人非常豪放直爽,敢说真话,而且不怕权势,王导和周颉的私人关系很好。传说,周颉身体很胖,肚皮很大,夏天时候,王导和周颉一起袒胸露腹地乘凉,王导把头枕在周颉的膝盖上,手摸着周颉的肚皮,开玩笑说:“你这肚皮这么肥大,里面装着什么东西?”周颉很轻松地说:“这里面什么也没有,不过能装下像你这样的人二三百个!”这种话如果不是老朋友之间是不会说出来的,王导听了,开怀一乐。
后来,王敦、王导弟兄俩的权力越来越大,而且王敦的性格很暴躁,别人都不敢说他,而周颉却敢于对王敦、王导弟兄进行批评。司马睿便逐渐地把国家大事的决定权交给周颉等人,疏远了王敦、王导弟兄。王敦首先沉不住气,常在背后说周颉的坏话,王导也慢慢地对
周颉有点记恨起来。
当王敦从武昌发兵进攻建康时,王导和王氏家族人都住在建康,王敦喊出除掉刘隗的口号,刘隗也在建康请求司马睿早日杀掉王氏家族中的人,但司马睿认为王导还是比较忠诚的,没有对王氏家族进行诛杀。王导见王敦造反,吓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领着堂兄弟王邃等人,每天到宫中请罪。周颉上朝时,经过王导一家人的面前,王导大声呼喊道:“伯仁,我家一百多口人,全靠您照顾!”周颉听到王导的喊声,就像没听到一样,昂着头走过去。
但是,当周颉和晋元帝司马睿谈论起王敦、王导弟兄的事情时,周颉极力为王导开脱,说王导是忠诚的,他不光扶助皇帝在江东站稳脚跟,而且不愿和王敦一同造反,将来王导也是国家的有用人才。司马睿觉得周颉说得很对,没有治王导一家的罪。周颉和司马睿往往一谈就是半天,周颉退朝时,王导仍然领着家族弟兄在宫门外等候,隔老远就喊:“伯仁,伯仁。”希望周颉能停下来和自己讲一下宫中的情况。可是周颉仍然像进宫时那样,一句话也不说,却故意大声地和自己同行的人开玩笑说:“今年要杀掉那些造反的贼臣,夺过黄金印
来!”
王导见周颉对自己不理不睬,皇帝又始终不表明态度,认为周颉一定在皇帝面前说了自己的坏话,心里暗暗痛恨周颉。实际上,王导不知道,周颉不但在司马睿面前为王导说情,回到家中以后,又特地写了一封书信,为王导说情。这样,司马睿不但没怪罪王导,还亲自接见了王导,并委任王导为前锋大都督,和戴渊、周颉等人一起发兵防御王敦,王导根本不
知道这是周颉救了自己。
不久,王敦攻破石头城,司马睿被迫下诏,说王敦不但无罪,而且有功,进一步加封,任凭王敦如何处置朝中的大臣。王敦最担心也最痛恨的就是周颉、戴渊二人,便向自己的堂弟王导征求意见。王敦问:“周颉、戴渊二人,名望极高,大江南北都非常推崇他们,依你看,是不是应该任命为朝廷重臣?”
王导对王敦的提问不做回答。王敦又问道:“那是不是应该把他俩的官品降到令仆一级呢?”王导仍然不作声。王敦再问道:“既然不能用,那就早点一起杀掉,免得将来造成祸害!”
王导仍然默默地不作声。
王敦见王导一直不发话,便认为是同意杀掉周颉和戴渊二人,立即派出兵士,把周颉和
戴渊逮捕。
周颉被绑赴刑场,经过皇家祖庙时,大声疾呼:“贼臣王敦,坏了国家社稷,乱杀忠臣,神鬼有灵验的话,早点杀了王敦这个贼子!”士兵们用兵器打周颉的嘴,牙被打掉了,周颉
仍然继续叫骂。
周颉死后,王导主持国政。一次,王导清点大臣们给皇帝上奏的书表,见到了周颉援救自己的奏章,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周颉,周颉的死,完全是自己态度不明朗而造成的。他手里拿着周颉的表章,痛哭流涕地说:“我虽没杀伯仁,但伯仁由我而死。九泉之下,我永远对不起这样一个好朋友了!”后来,王导的这句名言便在历史上流传了下来。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因)我而死”,或简作“伯仁由我”,这句话古今已经广为应用,表达虽未直接杀人,却对其人被杀负有责任,因此心中带有歉疚,它表现了中国古代君子有道德自责、承担责任的勇气,不惜为此一生将背上沉重的内疚包袱。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要只以眼睛看到的做出简单的臆断,其实,你认为自己烂熟于心的事情,正有你所未曾了解的真相。
大野心家桓温
昔李势屈于桓温,刘禅降于邓艾。山河险固,不足凭恃。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三卷荆州刺史一职,因驻地地处要冲,东晋朝廷一直委派朝廷显要担任。345 年,荆州刺史庾翼去世,朝廷几经争论,调徐州刺史桓温担任荆州刺史。
桓温本有野心,被任为荆州刺史后,更是踌躇满志,他想以军事上的胜利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以利于达到自己篡权的目的。
那时候,蜀地成汉政权多变故,国势衰颓。346 年,桓温率军攻打成汉。朝中许多大臣认为蜀地道路艰险,桓温兵力不足且又深入敌后,这一仗凶多吉少,哪知桓温仅用了5 个月的时间,就**平蜀地,攻陷成都,成汉政权灭亡。
这一辉煌胜利,使桓温的威名震动朝野。他想进一步树威,几次上书要求北伐。朝廷怕他北伐成功兵权更重,对他的要求不予理睬。朝廷先后派褚裒、殷浩领兵北伐,都以失败告终。桓温乘机上表弹劾殷浩,结果殷浩被罢免。桓温将朝中障碍除去后,再也没有人能阻止
他领兵北伐。
354 年春,桓温率领4 万人马,水陆并进,讨伐前秦苻健。苻健闻讯后忙派太子苻苌、丞相苻洪、淮南王苻生领兵5 万前去抵御。
且说淮南王苻生,自幼瞎了一只眼,却异常勇悍狂悖。他的祖父苻洪不喜欢他,有次指着他的瞎眼向左右开玩笑:“听说瞎儿只有一只眼流泪,不知是否如此?”苻生听了这话,立即拔出佩刀刺向瞎目,指着淌下来的滴滴鲜血对祖父说:“这不是瞎眼流下的眼泪吗!”众人见了,无不惊骇。苻生成年后力大无穷,能与猛兽格斗,击刺骑射,无一不精。
这次两军相遇,苻生一马当先向晋军冲去,两名晋将截住他厮杀,都被他劈于马下。他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晋军前队人马抵挡不住,纷纷溃退。桓温见来将勇猛,忙将弓弩手调上前,只听一声令下,箭如飞蝗飞入敌阵。苻生毫不畏惧,用刀拔箭,依然猛冲,忽然听到身后一声惨叫,太子苻苌身中两箭落马。苻生回马救起太子,且战且退。晋军乘胜追击,
直抵灞上。
苻健见大军败回,吃惊不小,连忙紧闭城门,坚守不出。关中百姓深受鼓舞,纷纷前来劳军,长安附近的郡县全都归附了晋廷。
晋军驻扎在灞上,日子一久,军粮不济。桓温本打算麦子成熟时派兵抢收,补充军粮。
苻生早已料及,派兵将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桓温的军粮越来越少,只得下令退兵。
356 年,晋廷命桓温讨伐反叛的羌人首领姚襄。姚襄反叛晋廷后,他的部将一齐劝他北还。姚襄依从了部下的意见,攻占了许昌,随后又攻打洛阳。
洛阳守将周成,本是魏国降将,以后又背叛了东晋朝廷。周成见羌人来势凶猛,坚守不出。姚襄闻报桓温领兵来攻打他,连忙撤除对洛阳的包围,驻扎在伊水北岸,与晋军隔河相
对。
姚襄知道晋军勇猛,觉得只有使诈才能击退晋军,他派使者过河对桓温说:“我家主公闻得大将军亲自领兵前来,自知不敌,愿意归降。望大将军渡过伊水,接受我军投降。”
桓温怎会上当,只是冷冷地对使者说:“姚襄准备投降,只管领兵过河来见我,我要是领兵过河,那便是征讨。要是他不来投降,过几天我就渡河扫除叛逆!”姚襄听了使者回报,知道桓温已识破他半渡而击的计谋,只好命令全军做好戒备,准备迎击晋军。
渡河作战那天,桓温亲自披挂上阵,晋军兵多将广,一下子就击溃了姚襄军。姚襄急忙率领残军,向平阳逃窜,晋军一直挺进到洛阳城下。叛将周成见晋军声势浩大,不敢抵抗,
打开城门向桓温投降。
收复了洛阳,桓温志得意满。他带着大批随从祭拜了先帝陵墓,派人修葺故宫,然后留下部分官兵驻守,自己率领大军班师。这年10 月,桓温上书朝廷,请求还都洛阳。朝中臣子大多认为目前局势不稳,不宜迁回故都,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迁回洛阳也不迟。由于众多官员的反对,迁都之事未成。
365 年,前燕攻克洛阳,洛阳终于得而复失。
经过两次北伐,桓温的野心越来越大。他为了在朝廷进一步树威,于369 年夏初统率5万大军,从姑孰出发,向北讨伐前燕。
6 月间,大军到达金乡(今山东金乡)。这年夏季气候干旱,水位低,航道涩滞,运输给养十分困难,大军无法北进。参军郗超建议先在黄河、济水一带驻军,囤积粮草,等到来年再进攻。桓温想速战速决,连连摇头。郗超道:“若想速战速决,不如直攻邺城,一决胜负。”
桓温又认为此举过于冒险,没有采纳。
桓温思考再三,派毛虎领兵在巨野开凿了一条300 里长的河道,引汶水入清水;桓温领兵从清水乘船到黄河,连败前燕军,士气大振。
前燕主慕容玮闻报大惊,忙命慕容厉领兵两万前去抵御。晋军士气正盛,杀得前燕军大败而逃。慕容厉差点儿丢了性命,匹马奔还。
告急文书不断飞向邺城,吓得慕容玮六神无主。朝中大臣见晋军来势凶猛,大多主张迁都。车骑大将军慕容垂热血沸腾,痛斥了主张逃跑的臣子,自愿领兵抵御晋军。慕容玮本来心慌意乱,听了慕容垂的话顿时定下心来,命他领兵5 万前去御敌。他又派使者到前秦,请求发兵援救,前秦主为了共同的利益,派兵两万前去救援。
桓温领兵驻扎在枋头(今河南浚县淇门渡),由于水位降低,河道接近干涸,军粮告急。
慕容垂领兵到了枋头附近,扎下营寨按兵不动。他对部下说:“晋军运粮困难,希望速战速决。我们先不出战,待他粮草耗尽再出击!”
晋军粮草日益减少,军心开始动摇,接着听说前秦军前来援燕,官兵难免恐惧。桓温知道取胜无望,下令烧掉所有舰船,丢下器械,改由陆路撤回江东。
桓温久经沙场,知道撤军时最易遭受袭击,他留下一支部队埋伏好,准备伏击敌人的追兵。埋伏的部队守候了两天两夜,不见有敌人来追,此时大队人马已经远离,便急忙赶上大
部队向南撤退。
谁知到了第五天夜里,慕容垂率领8000 精兵杀入晋军大营。晋军多日劳累,疲乏不堪;又因离开战场已远,放松了警惕,顿时被燕军击溃。桓温带着残军且战且退,冷不防援燕的前秦军斜刺里杀到,把晋军杀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晋军回到姑孰,5 万人马只剩下l 万多,桓温的第三次北伐最后以惨败告终。
北伐兵败后,桓温决定废立晋帝重树威信。371 年,桓温废去晋帝司马奕,另立司马昱
为帝,他就是晋文帝。
第二年,简文帝病重,临死前留下遗诏,让太子司马曜继位。桓温本以为简文帝会将帝位让给自己,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失望,一怒之下领兵进入建康。
桓温进京后发觉士族大臣对自己不服,一时倒也不敢轻举妄动,经过再三思虑,决定将称帝之事逐步进行,不宜过速。
他上表朝廷,要求加九锡。这事非同小可,是禅让的前奏。吏部尚书谢安见桓温年老多病,便故意拖延办理,九个月以后,不可一世的桓温终于去世。
桓温死后,谢安广施仁政,发展生产,安定人心。他又整顿朝纲,使得上下同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东晋朝廷渐渐强大起来,局势又趋稳定。
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东晋著名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曾经因溯大江(长江)之上剿灭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而声名大振,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后秦、前燕),战功累累。361 年至373 年独揽朝政,欲行篡位之事,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死前欲得九锡亦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
直至去世时也未能实现。
王猛扪虱谈天下
冬十一月,己未,魏安丰匡王猛卒。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六卷王猛,字景略,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南)人,以卖畚箕为生。他自幼博览兵书,志向远大,但他耿介拔俗,恃才放旷,不肯迎合世人,行为谈吐常有些怪异,因此不为凡俗之流所
赏识。
晋穆帝永和十年(354 年),桓温伐关中时,曾于灞上驻军。王猛听说后,就前去拜访他。
当时王猛身披短袄,鬓发蓬乱,看起来貌不惊人,还有些寒酸。王猛一边与桓温交谈,一边在短袄上捉虱子,捉住便把虱子捏死,其神态颇为自得。
桓温见此奇人,心中暗暗称异,不敢怠慢,他问王猛:“我奉天子之命进驻关中,替百姓除害,为何关中豪杰无人来见我?”
王猛答道:“将军行军千里,深入敌境,到了离长安仅隔咫尺之地,却又屯兵不动了,大家看不透你的心思,所以没有人来欢迎你。”
王猛的话,正说中桓温的心思。因为桓温是个野心家,他出师北伐,并不像祖逖那样真正是为了恢复中原,而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所以他到了灞上就停止前进了。他打的算盘是:如果真的消灭前秦,打下长安,司马氏的东晋朝廷就会派人来接收物产富饶的关中,而他桓温最多只能捞得个空头的威名,倒不如屯兵灞上,做出可进可退的姿态,以便伸手向东晋朝廷要权、要钱、要粮、要兵,倒可得到实际的好处。东晋朝廷也害怕桓温这一手,所以一再阻止桓温继续北伐,几次叫他回师南下。
桓温觉得王猛很有谋略,有心重用他,可是王猛没有下决心跟随桓温,便留在北方了。
357 年,前秦的东海王苻坚经人举荐找到了王猛,一谈之下,甚是赏识他的才华。苻坚得到了王猛,就像当年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他立刻成为苻坚的主要谋臣。这年6 月,苻坚杀前秦主苻生而自立,任王猛为中书侍郎,掌管机要。此后,王猛历任京兆尹、吏部尚书、司隶校尉、尚书令、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等要职。
王猛身居高位,得到苻坚的信任,引起了一些官员的妒忌。一天,曾跟随苻坚征战立下汗马功劳的樊世见到王猛,呵斥他说:“我辈辛勤耕耘,你这乡下野人却来坐享其成!”王猛面无表情地慢慢说:“不但要你耕耘,你还要给我烧熟了端来。”樊世闻言大怒,扬言要切下王猛的狗头挂在长安城门口。
又有一次,樊世和王猛二人在苻坚的面前吵了起来,王猛虽少言语,但他那轻视的态度、冷冷的眼神和农民般的举止却引起了樊世的无比愤怒。樊世以粗陋之词大骂王猛,令苻坚失色动容。苻坚于是认定樊世倚功欺人,将其斩首于马厩。
苻坚皇后强氏之弟强德是个无赖,常干些强抢民女之类的事,横行京城。王猛刚被任命为京兆尹,便下令逮捕强德,将一纸请求处决强德的呈文送至苻坚面前。苻坚还未及批复,他这边已将强德处死,数月之间,氏族权贵被杀被刑的已有二十余人。氏族权贵从此闻王猛名而色变,王猛抑制贵族势力的一系列举措也得以顺利推行。
为什么王猛以一介草民,得到了苻坚的如此信任和重用?因为王猛打击氏族权贵、抑制贵族中的保守势力,正是在加强苻坚的中央集权地位,巩固君主的统治。而那些有功的贵族往往居功自傲,还时时有势力膨胀、觊觎皇位的兆头。王猛既顺应了苻坚之意,又以他的卓越才能使前秦的封建化程度大大提高。
王猛抑制氏族贵族势力的手段是加强法治,使原先贵族们享有的特权纷纷丧失。苻坚继位之初,始平(今陕西兴平东南)多氏族贵族,苻坚便任王猛为始平县令。王猛刚到任,便不由分说鞭死了一名不法的官吏,使得贵族们纷纷上书苻坚,要求惩治这大胆的野夫。苻坚亲自审问王猛:“为政以德化为先,为什么刚到任便杀戮多人?”王猛答道:“治太平之国要用礼,治混乱之邦要用法。”苻坚听后点头,接受了王猛的法治主张。
王猛前后任相职16 年,死于前秦建元十一年(375 年)。在王猛的治理下,前秦政治清明,任用人才,奖励农桑,兵强国富,战无不克,境内升平,国家大治。据《晋书》记载,当时关中一带秩序安好,百姓丰乐,自长安至各州,沿途种植槐树柳树,每隔20 里有亭子,供行人休息,隔40 里有驿站,供行人住宿,沿路还有商品贸易。
王猛日日夜夜为前秦的国事操劳,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苻坚见王猛病重,十分难过,经常亲自去看望他。王猛临死之前,苻坚问他以后的国家大事怎么办。王猛说:“东晋虽然偏处江南一角,但是它以晋朝的正统作为号召,民心还是归向它的。我死了以后,您千万不要急着去打东晋,而是应当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做长远的打算。”说完,他就死了,
那年他51 岁。
苻坚牢记王猛的话,励精图治,同时努力发展军事,于王猛去世后一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扪虱谈文,煮酒论史,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一般人很难做到这境界,所以古往今来对于王猛这样的人物很多人是非常敬仰的。
诚然,能否兼济天下与得志不得志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可有如此的品格,我们的胸襟可有如此的广阔。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虽然不曾得志,但他们高洁的品性却能够给浊世带来一缕清风,给染尘的心灵注入一汪清泉,像屈原,还有感动中国里那些伟大的小人物,这才是真的勇士,比起只想着独善己身的人要伟大许多。
淝水之战
谢玄破苻坚于淝水,裴度平元济于淮西,未必儒臣不如武将。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五卷谢安派出的将领胡彬,率领水军沿着淮河向寿阳进发。在路上,他得知寿阳已经被前秦军的前锋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扎下营来,等待与谢石、谢玄的
大军会合。
苻融占领寿阳以后,又派部将梁成率领5 万人马进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截断了胡彬水军的后路。晋军被围困起来,军粮一天天减少,情况十分危急。
胡彬派出兵士偷偷送信给谢石告急,说:“现在敌人来势很猛,我军粮食快完了,恐怕
没法跟大军会合了。”
送信的晋兵偷越秦军阵地的时候,被秦兵捉住,这封告急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派
快马到项城去告诉苻坚。
苻坚一连得到秦军前锋的捷报,更加骄傲起来。他把大军留在项城,亲自率领8000 骑兵赶到寿阳,恨不得一口气把晋军吞掉。
他到了寿阳,跟苻融一商量,认为晋军已经不堪一击,就派了一个使者到晋军大营去劝降。那个派出的使者不是别人,恰恰是前几年在襄阳坚决抵抗过秦军、后来被俘虏的朱序。
朱序被俘以后,虽然被苻坚收用,在秦国当个尚书,但心里还是向着晋朝。他到晋营见了谢石、谢玄,像见了亲人一样高兴,不但没按照苻坚的嘱咐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报。他说:“这次苻坚发动了百万人马攻打晋国,如果全部人马一集中,恐怕晋军没法抵挡。现在趁他们人马还没到齐的时候,你们赶快发起进攻,打败他们的前锋,挫伤他们的士气,就可以击溃秦军了。”
朱序走了以后,谢石再三考虑,认为寿阳的秦军兵力很强,没有把握打胜,还是坚守为好。谢安的儿子谢琰劝说谢石听朱序的话,尽快出兵。
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的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5000 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虚传,他们像插了翅膀的猛虎一样,强渡洛涧,个个勇猛非凡。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败了下来,秦将梁成被晋军杀了。秦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里淹死。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派出朱序劝降以后,正在扬扬得意,等待晋军的投降,突然听到洛涧失守,像头上挨了一闷棍一样,有点沉不住气,他要苻融陪着他到寿阳城楼上去看看对岸形势。
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晋兵了(文言是“草
木皆兵”)。
苻坚有点害怕了,他转过头对苻融说:“这确实是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他们弱呢?”
打那以后,苻坚命令秦兵严密防守。晋军没能渡过淝水,谢石、谢玄十分着急。如果拖延下去,只怕各路秦军到齐,对晋军不利。
谢玄派人给苻坚送去一封信,说:“你们带了大军深入晋国的土地,现在却在淝水边摆下阵势,按兵不动,这难道是想打仗吗?如果你们能把阵地稍稍往后撤一点,腾出一块地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就在战场上比一比输赢。这才算有胆量呢!”
苻坚一想,要是不答应后撤,不是承认我们害怕晋军吗?他马上召集秦军将领,说:“他们要我们让出一块阵地,我们就撤吧。等他们正在渡河的时候,我们派骑兵冲上去,保管能
把他们消灭。”
谢石、谢玄得到苻坚答应后撤的回音,迅速整好人马,准备渡河进攻。
约定渡河的时刻到来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地就回过头来总攻,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战争,一半由于害怕晋军,一听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超过8000 骑兵,趁势飞快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
这时候,朱序在秦军阵后叫喊起来:“秦兵败了!秦兵败了!”后面的兵士不知道前面的情况,只看到前面的秦军往后奔跑,也转过身跟着边叫嚷,边逃跑。
苻融气急败坏地挥舞着剑,想压住阵脚,但秦兵像潮水般地往后涌来,哪里压得住,一群乱兵冲来,把苻融的战马都冲倒了。
苻融挣扎着想起来,晋兵已经从后面赶上来,把他一刀砍了。主将一死,秦兵更是像脱了缰绳的惊马一样,四处乱奔。
阵后的苻坚看到情况不妙,只好骑上一匹马拼命逃走,不料一支流箭飞来,正好射中他的肩膀。苻坚顾不得疼痛,继续催马狂奔,一直逃到淮北才喘了口气。
晋军乘胜追击,秦兵没命地溃逃,被挤倒的、踩死的兵士,满山遍野都是。那些逃脱的兵士,一路上听到风声和空中的鹤鸣声(文言是“风声鹤唳”),也当作东晋追兵的喊杀声,
吓得不敢停下来。
谢石、谢玄收复了寿阳,派飞马往建康送捷报。
这一天,谢安正跟一个客人在家里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
捷报放在**,照样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说:“战事情况怎么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
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
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都碰断了。
经过这场大战,强大的前秦大伤元气。苻坚逃到洛阳,收拾残兵败将,只剩下十几万,但是慕容垂的兵力却丝毫没受到损失。不出王猛所料,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终于背叛了前秦,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后燕和后秦,苻坚本人也被姚苌杀了。
淝水之战的结果,是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且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政权和苻坚本人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所谓“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最终东晋仅以8 万军力大胜80 余万前秦军。因此,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