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纪(1 / 1)

西晋(266—316),又称为司马晋,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为时仅51 年。西晋代魏后,其间发生西陵之战,280 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

裂局面,重新统一。

资治通鉴 中

那些值得借鉴的故事

羊祜以德服人

但臣之所忧,更在事后,犹羊公言:“既平之后,方当劳圣虑耳。上曰:诚如卿言。”上知琰附寻阳非本意,乃厚抚其家以招之。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一卷羊祜是晋武帝司马炎时期的重臣,在晋朝建国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他胆识过人,为人正直,很受司马炎的赏识。269 年2 月,为消灭东吴政权,司马炎任命羊祜掌管荆州各项军事,镇守襄阳;任命卫瑾统领青州各项军事,镇守临淄;任命司马伯统领徐州各项军事,

镇守下邳。

羊祜赴任后,广施仁政,很受江汉一带百姓的爱戴。在与东吴的战斗中,他的军队抓获了大量的东吴俘虏,对待这些人,他宽怀仁厚,非常善待他们。对于那些不愿继续当兵的,只要他们愿意回家,他就为他们发放盘缠,让他们顺利回乡。

为满足军队的粮饷供给需求,羊祜特意调集部分守城士兵,在城外开荒种地。在他的努力下,士兵们开垦了八百多顷农田,完全实现了军队粮食的自给。他刚到任时,军中存粮不足百日;到了后期,积累的粮食足够军队吃上10 年。在军中,羊祜从不穿铠甲,经常只穿着宽松轻薄的衣服。在他居住的地方,贴身侍卫也不过十几人。

272 年9 月,东吴西陵督步阐向晋朝投降,羊祜奉命前去接应他,由于没有成功,被贬

为平南将军。

回来以后,他实行修明德信的策略,感化东吴人,积极促使他们归顺,收到了良好的效

果。

每次与东吴交战,他都事先与对方约好开战日期,从不做突然袭击,对此,他的一些部下很有微词。为防止这些人进献诡计,每次军事部署时,他都想方设法事先灌醉他们,使他们不能说话。每次羊祜的军队行军进入东吴境内,割取路边的谷子充作军粮时,他都要求手下准确记下数量,以便送回等值的绢帛补偿主人。每次他与部下一起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时,他从不越界到东吴。如果赶上猎物先被吴人打伤,然后被晋兵得到时,他都要求兵丁送还吴人。通过这些事情,羊祜很好地塑造了晋国的形象,使东吴边境的老百姓心悦诚服。

在羊祜与东吴大将陆抗在边境陈兵对峙的那些日子里,由于双方主将彼此钦佩,因此二人常常派使者互相来往。陆抗送给羊祜美酒时,羊祜喝起来从不怀疑。陆抗赶上有病了,向羊祜求药,羊祜总是派人及时送去,陆抗服用时也从不犹豫。见到这种情况,陆抗的部下很是担心,常劝他防备为好,但陆抗却总是笑着说:“羊祜怎么会用毒杀人呢?”东吴皇帝孙皓听说羊祜与陆抗在晋吴边境修好的事情后,很是震惊,就责问陆抗。陆抗辩解说:“一邑一乡都讲信义,更何况我们大国呢?如果我不这样做,岂不是彰显了羊祜的美德,成全了他的

美名。”

羊祜刚正不阿,不徇私情,从不攀龙附凤、任人唯亲,荀勖、冯忱等朝中权贵都不喜欢他,羊祜的堂外甥王衍,也没有因为有口才而得到羊祜的栽培提携。一次,在晋军攻打江陵的时候,王衍的堂兄王戎因违犯军法,差点被羊祜杀头,因此,王衍、王戎两兄弟都很怨恨羊祜,并经常私下诋毁他。当时的人为此编了谚语说:“二王当国,羊公无德。”

278 年6 月,羊祜因操劳过度得了重病,眼见自己时日无多,抱负未能实现,他就请求入朝觐见司马炎。到了晋都后,司马炎特地让他乘坐车子上殿,并免了他朝拜的礼节直接落座。羊祜向司马炎谈了攻取东吴、统一天下的设想,司马炎大加赞赏。

考虑到羊祜病重,不方便一次次进宫,司马炎就派中书令张华专程去羊祜那里详细询问计策。羊祜说:“东吴国主孙皓暴虐到了极点,惹得天怒人怨,人心尽失,现在是我们攻吴的最佳时机,可以不战而胜。如果孙皓不幸死了,吴人再立一个贤明的君主,那么即使我们拥有百万大军,我们也无法消灭吴国!”

张华听后非常赞同他的话,羊祜接着说:“成就我理想的人,就是你啊!”

司马炎接受了羊祜的建议,决定派他率领军队去攻吴。羊祜知道后,就对司马炎说:“攻取东吴不一定要我去,而攻取之后,就要烦劳皇上您亲自考虑了。功名我不敢要求,但如果事情成功,要委派官吏前去治理时,我希望皇上慎重选择合适的人选。”

这年11 月,羊祜因病去世。司马炎听到消息后,哭得十分哀伤,那一天,天寒地冻,眼泪流到胡须上都结成了冰。荆州的百姓听说羊祜去世,自发休市,街巷里哭声一片,就连东吴戍边的士兵闻听此事没有不掉眼泪的。

由于羊祜生前喜欢到岘山游玩,襄阳人为了纪念他,就在岘山上为他建庙立碑。每逢凭吊时节,百姓就去祭祀他,人群络绎不绝。凡是到此的人,只要见到那块记载羊祜生前事迹的石碑,无不为羊祜的生平而动容,没有不落泪的,所以后来人们把这块石碑称作“堕泪碑”。

羊祜为人正直,在士族统治的西晋社会,他身为外戚,职居高位,却从不随波逐流,结党营私。羊祜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他的俸禄很少自己享用,大部分用于资助亲戚和赏赐军士,死后,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东西。

三路大军灭东吴

昔晋武帝平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位极台司,不胄皂直谏,乃私语子孙,自矜明智,

此不忠之大者也。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263 年,司马昭灭了蜀汉,不久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把挂名的魏元帝曹奂废了,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晋朝,这就是晋武帝。从265 年到316 年,晋朝的国都在洛阳,后来在长安,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西晋。

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唯一留下来的东吴早已衰落了。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残暴出了名的,他大修宫殿、尽情享乐不算,还用剥脸皮、挖眼睛等惨无人道的刑罚镇压百姓,吴国上上下下都把他恨透了。

280 年,司马炎派大将军杜预从中路向江陵进兵,安东将军王浑从东路向横江进兵,王濬则率领水军从西路向秭归进发。

王濬是个有能耐的将军,他早就做了伐吴的准备,在益州督造大批战船。这种战船很大,能容纳两千多人。船上还造了城墙、城楼,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瞭望,所以也称作楼船。

为了不让东吴发觉,造船是秘密进行的。但是日子一久,难免有许多削下的碎木片掉在江里,木片顺水漂流,一直漂到东吴的地界。东吴有个太守吾彦,发现了这一情况,连忙向吴主孙皓报告,说:“这些木片一定是晋军造船时劈下来的,晋军在上游造船,看来是要进攻我国,我们要早做防守的准备。”

可是孙皓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我不去打他,他们还敢来侵犯我!”

吾彦没有办法,但是觉得不防备总不放心。他想出一个办法,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长的铁锥立在水下,好像无数的暗礁,

使晋国水军没法通过。

过了年,打中路的杜预和打东路的王浑两路人马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只有王濬的水军,到了秭归,因为楼船被铁链和铁锥阻拦,不能前进。王濬也真有办法,他吩咐晋兵造了几十只很大的木筏,每个木筏上面放着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枪,他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兵士带领这一队木筏随流而下。这些木筏碰到铁锥,那些铁锥的尖头就扎在木筏子底

下,被木筏扫掉了。

还有那一条条拦在江面的铁链怎么办呢?王濬又在木筏上架起一个个很大的火炬。这些火炬里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点燃火炬烧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都被烧断了。

王濬的水军扫除了水底下的铁锥和江面上的铁链,大队战船顺利地打进东吴地界,很快就和杜预中路的大军会师。由陆路进攻的杜预大军也取得大胜,攻下了江陵。有人主张暂时休整一下再打,杜预说:“现在我军军威大振,乘胜前进,势如破竹。”他竭力支持王濬带领水军直扑东吴国都建邺。这时候,东路王浑率领的晋军也逼近了建邺。孙皓派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吴兵渡江去迎战,被晋军全部消灭。

王濬的楼船顺流东下,声势浩大。吴主孙皓这才着了慌,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一万人去抵抗。张象的将士一看,满江都是王濬的战船,无数的旌旗迎风飘扬,连天空也给遮住了。

东吴水军长期没有训练,看到晋军这个来势,吓得没有打就投降了。

有一个东吴将军陶溶,正在这时候去找孙皓。孙皓问他水军的消息,这个陶溶是个糊涂虫,他说:“益州下来的水军情况我知道,他们的船都小得很。陛下只要给我两万水兵,把大号的战船用上,准能够把晋军打败。”

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节杖交给他,叫他指挥水军。陶溶向将士下了命令,第二天一早就出发跟晋军作战。但是将士可不像陶溶那样糊涂,不愿送死,当天晚上就逃得一干二净。

王濬的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地到了建邺。建邺附近一百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濬率领水军将士八万人上岸,在雷鸣般的鼓噪声中进了建邺城。

孙皓眼见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得派使者给晋军送去投降书。没过几天,孙皓就让人反绑自己的双手,用车载着一口棺木,率领文武群臣到王濬军营前投降。王濬替孙皓解开绳索,烧毁棺木,接收了吴国的地图。

投降后,孙皓被司马炎派人接到晋都洛阳,赐封为归命侯。从此,晋朝结束了三国分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五年后,孙皓死在洛阳。

曹操、曹丕建立的魏国,刘备建立的汉蜀国,孙权建立的东吴国,三个国家都灭亡了。

三国最长的,建立五十九年的东吴灭亡了,西晋的司马炎统一了全国。继秦始皇第一次统一,刘邦第二次统一,这是司马炎第三次统一中国,但是司马炎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王

朝。

竹林七贤

武安、静江节度使马希声闻梁太祖嗜食鸡,慕之,既袭位,日杀五十鸡为膳,居丧无戚容。庚申,葬武穆王于衡阳。将发引,顿食鸡数盘,前吏部侍郎潘起讥之曰:“昔阮籍居丧

食蒸豚,何代无贤!”

——《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七卷司马氏夺取政权以后,大搞高压政治,不与他们合作的人就要受迫害。

当时有些文人不愿意投靠司马氏集团,却又不敢进行斗争,他们感到苦闷和恐惧,就采取了消极反抗的办法。他们经常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寄情山水,饮酒赋诗,并且故意不拘形迹,披头散发,衣冠不整,表示蔑视权贵,不同凡俗。这些人的典型代表被称为“竹林七贤”,这七个人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向秀、阮成、王戎。七人当中,为首的阮籍和嵇康,

诗文多有佳作。

阮籍性情豪放,脾气古怪。他不满意现实,经常用酒来麻醉自己,喝醉了,就跑到山野荒林去长啸,发泄胸中的闷气。人们不了解他的心情,背地里都说他是发痴。其实阮籍并不痴,他很有政治才能。曹魏末年,阮籍被任命为东平相,他骑着一头小毛驴去上任。到任后,他下令把衙门前面的屏障全部拆除,使衙门内外能够互相望得见,消除了老百姓怕衙门的心理,缩短了官民之间的距离。仅仅用了十天工夫,阮籍就把东平郡治理得秩序井然,显示了

他那杰出的政治才能。

阮籍经常用酒来麻醉自己,是因为他还有一层想法,就是借酒醉来装糊涂,逃避司马氏对他的收买。有一次,司马昭替儿子司马炎向阮籍家求婚,阮籍不愿意把闺女嫁给司马氏家族,就故意喝得烂醉,装聋作哑,一直醉了六十多天,终于躲了过去。

阮籍对人会使用青白眼,对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封建卫道士,他就翻着白眼看他们;对像他自己一样反对封建礼教的人,就用青眼相待。他写过一篇《大人先生传》的文章,把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人比喻成躲在人们裤子缝里的虱子。

嵇康也是一个脾气很古怪的人,他长得一表人才,学识极其渊博,不但善于弹琴作诗,还很有力气,擅长打铁,算得上是个文武全才。嵇康看不起司马氏集团这一帮人,故意对他们冷嘲热讽,并且坚决拒绝司马氏集团的收买。有一次,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因羡慕嵇康的博学,带着他自己写的宣扬封建礼教的《四本论》,去向嵇康请教,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

那天嵇康和向秀正好在大树底下打铁,他们两人远远地看到钟会来了,就互相使了个眼色,有意要奚落一下这个权贵。向秀使劲地拉风箱,嵇康挥臂举锤打铁,谁也没有看钟会一眼。

钟会夹着文章站了一会儿,自觉没趣,只得灰溜溜地走了。嵇康在钟会要走的时候冷冷地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意思是说,想打听什么来的?见到了什么走了?钟会无可奈何地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意思是说,想听到应听到的而来,见到了所见到的才走。嵇康和向秀这样奚落钟会,是为了发泄对司马氏弄权的不满,也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

反抗。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是王戎,他比阮籍小二十岁。王戎从小就很聪明,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到宣武场去玩耍。宣武场是士兵们操练的地方,在场地的一角用铁栅栏关着许多猛兽。关在铁栅栏里的猛兽看到去玩的人多了,就大声吼叫起来。正在玩耍的人们一听猛兽吼叫,不论大人小孩都吓得四散奔逃,独有小王戎一点也不害怕,他依旧站在铁栅栏前镇静地看着那些吼叫的猛兽。事后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害怕猛兽?”王戎回答说:“关在铁栅栏里的野兽,出不来,怕什么?”

又有一次,王戎和一群小朋友在路边玩耍,路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了许多李子。小朋友们看见了,都争先恐后地爬到树上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里看热闹,没有去摘。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说:“路边的树上还有那么多李子,准是苦李子。”那人不信,摘一个来尝,果然是苦李子。

后来,在司马氏集团的威逼利诱之下,“竹林七贤”也逐渐地分化,各奔前程去了。比如,山涛就被收买,做了司马氏政权的尚书吏部郎,他希望嵇康也出来做官,替司马氏集团效劳。嵇康坚决拒绝,还特地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在这封信中,嵇康痛骂山涛,怪他不该违背当初的志愿,做了司马氏手下的官,更不该想把别人也拉下水。嵇康表示自己绝不同流合污,并且对司马氏统治下的虚伪、残酷的政治,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这封与山涛绝交的信中,嵇康虽然也表露了一种消极厌世的思想,但是总的来说,信的语言尖锐深刻,可以算得上是一畅痛快淋漓的好文章。

嵇康的无情揭露,对司马氏集团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司马氏知道对嵇康这样的人利诱不行,就决心要杀他。嵇康被逮捕下狱,关了一些日子,被押到洛阳东市去受刑,临死以前,嵇康要了一把琴,从容不迫地弹了一曲《广陵散》,曲调悠扬悲壮,使当时聚集在东市的三千多名太学生都为之落泪。他们请求司马氏集团赦免嵇康,让他到太学里去做老师。司马氏当然不会答应这种请求,还是把嵇康处决了,嵇康死的时候只有40 岁。

嵇康被杀以后不久,阮籍也病死了。“竹林七贤”中活着的,继山涛之后,其他四个人也先后做了司马氏集团的官,但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后来,向秀从洛阳回家途中,路过嵇康在山阳(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南)的旧居,怀念起当年的竹林之游,写了一篇《思旧赋》。赋写得很短,只有一百多个字,几乎是刚开头,就收了尾。因为心里有话却说不得,干脆把思旧之情埋在心底。

竹林七贤是个群体,如若将他们喻为竹子的话,七人犹如七棵青翠的竹子,参差散立在

岚气笼罩的竹林中。

有人认为竹林七贤皆是些脱俗之人,其实,他们身上有很多的俗气,各自又有各自不同的俗气。其可贵之处,在于以苦苦的挣扎来蔑视俗,打破俗,跳出俗。其可悲之处,在于挣脱的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沮丧,或“迷途知返”,重新与俗合流。

他们的身上有同,或者说都有过同。这个同是高蹈出世,是做隐士,是学神仙,是与人间的烟火保持某种距离。没这个同,不可能联袂走进竹林中;没这个同,不可能在一个相当的时间内将竹林视作家;没这个同,也就不可能被人呼作“竹林七贤”。

然而,正像偌大个世界中,没两棵竹子会是一模一样的,竹林七贤是七个人七个样。

这七棵“竹子”,摇曳多姿,各有各的静态舞姿,各有各的青黄季节,各有各的风韵精神。

他们身上有异,有反差很强烈的异,这个异是来自如何对待以祸患为底基的荣华富贵?如何对待以烦恼为伴俦的身家性命?如何对待以寂寞为主题的漫长生涯?如何对待说空非空生前身后的名?没这个异,竹林也就太平静了;没这个异,七贤的生存状态也就太简单了;没这个异,竹林七贤也就失去了作为千古话题的意义。

竹林七贤生活在晋王朝统治比较昏暗的年代,由于不满当朝的统治者,常“饮酒昏酣”、“遗落世事”,颂扬老庄学说,纵酒清谈,正如杜甫所云“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悉绝”,除了借酒消愁,主要目的是隐于酒乡,遁世避祸。

风神俊雅的卫玠

晔寻迁左卫将军,以吏部郎沈演之为右卫将军,对掌禁旅,又以庾炳之为吏部郎,俱参

机密。演之,劲之曾孙也。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三卷卫玠字叔宝,他的风度、神情非常秀美奇特。5 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卫瑾说:“这孩子不同凡响,可惜我已近暮年,恐怕不能看着他长大成人了!”

童年的卫玠经常乘着羊车行于街头,大家看见了都以为是玉人,因此惹得全城的人都来看。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英俊爽朗,风姿照人,每次见到卫玠,都赞叹说:“卫玠就好像珠玉,他在我的身边,我觉得自己长得很丑。”他还曾经对人说:“和卫玠一同出游,就好像明珠闪耀身旁,清朗照人,熠熠发光。”

卫玠长大后,喜欢清谈玄理。后来,因为体弱多病,他的母亲认为话多劳神,老是禁止他讲谈。每到良辰佳日,亲友们偶尔也请他讲上一两句,听到了他的话后,大家无不赞叹他说理透彻精微。当时有一个人,叫王澄,是琅琊人士,字平子,他的名气很大,很少推崇佩服别人。但是,每当他听到卫玠清谈,总是赞叹不已,并为之倾倒,所以当时人都说:“卫玠谈道,平子绝倒。”其实,王澄、王玄和王济都很有名气,可是三人都在卫玠之下,于是人们就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卫玠的岳父乐广,大名鼎鼎,人们都说这翁婿二人是“岳父冰清,女婿玉润”。

当时的朝廷多次征召卫玠去做官,卫玠都推辞不去。又过了很久,他才去做了太傅西阁祭酒,后又做官为太子洗马。他的哥哥卫躁则做了散骑侍郎,在朝廷服侍怀帝。当时,卫玠认为天下可能要大乱,想移家到南方去,他的母亲说:“我不能丢下躁儿离开这里。”卫玠百般劝解说服母亲,他的母亲为了家族着想,就流着泪答应了。临别时,卫玠对哥哥说:“报恩于国君、父母、师长,是人们最看重的三件事。现在,可以说到了为君献身的时候了,请哥哥自己保重。”于是他扶持着母亲坐车到了江夏。

卫玠曾认为:“别人如果有做不好的时候,可以据情宽容;如果不是有意相害,就可以用道理说服。”所以,卫玠一生从不轻易显露出高兴或发怒的神色。

卫玠认为王敦豪爽不羁,喜欢凌众傲物,恐怕不能成为国家忠臣,于是就请求到建邺(今江苏南京)去。建邺的人们听说他容貌俊美,出来看他的人围得水泄不通。卫玠最终劳累成病,于永嘉六年(312 年)去世,死时才27 岁,人们都说卫玠是被看死的。卫玠死后被葬在南昌,他死时,谢鲲哭得非常悲痛。有人问谢鲲:“您有什么忧虑吗?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

谢鲲回答:“栋梁之材去世了,我实在无法抑制哀伤!”咸和(326—334)年间,卫玠的墓迁到江宁。迁墓前,当时的丞相王导发表文告说:“卫玠明日改葬,此君是风雅名流,受到天下人的仰慕。大家可备治薄祭,以表达我们对故友的怀念。”

后来,刘恢和谢尚一起评论中原人物,有人问:“杜义可以和卫玠相比吗?”谢尚回答:“哪能相比,他们的层次差得太多了!”刘恢又说:“杜义只是外表清丽,而卫玠却是风神清丽。”可见当时有见识的人是多么看重卫玠啊!

卫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其一生没在政治上兴风作浪,没为中国文艺或科技的发展做贡献,军事方面更是碰也没碰过。这么个人,居然在《晋书》上有传记,可见“美男子”

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传记里反反复复强调了两点:一是俊美,二是会嚼舌头(前后一串,倒是挺适合做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

东海王的覆灭

东海王性凡劣,谓之“驴王”;桂阳王休范、巴陵王休若年尚少,故并得从容。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卷晋朝的八王之乱,以东海王司马越的胜利而告终,但他倒行逆施,也没能坚持多久。自从惠帝死后,东海王司马越让皇太弟司马炽继位,是为怀帝。那怀帝可与惠帝不同,他不但是个健全的人,而且有自己的头脑,颇懂治国安邦之道,又懂得吸取教训。虽然是司马越拥立他为皇帝,可司马炽深知,自己只不过是司马越的傀儡,是他手中的一粒棋子,而要摆脱这种地位,便要培植自己的力量,伺机除掉司马越。

司马越根本没把怀帝放在眼里,他自封为丞相之后,便坐镇许昌,后来又移师荥阳,遥控身居洛阳的怀帝。他认为怀帝是自己的掌中之物,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不料怀帝趁他不在洛阳之机,培植了一大批心腹,主要有散骑常侍王延、尚书何绥、太史令高堂冲、中书令缪播、太仆卿缪胤等人。他们见怀帝是个人物,便同心同德扶持他。有了他们的支持,怀帝的羽翼逐渐丰满,但是消息很快传到司马越耳中,这下可惹恼了他。

永嘉三年三月的一天,东海王率大军气势汹汹回到洛阳,他身佩利剑直闯皇宫,对怀帝说,缪播等人谋反,应当立即处死。怀帝极力否认此事,东海王见他如此,便火了,派部将把皇宫团团围住,硬逼怀帝召集大臣上殿。怀帝无奈,只得照办。

缪播、缪胤等大臣刚一露面,东海王便命人将他们捆起来,然后让怀帝降旨处斩。怀帝一言不发,默默地反抗,一时相持不下,朝上气氛非常紧张。满朝文武大部分是东海王的党羽,有少数不是,但此刻唯求自保,哪里还敢吱声。良久,东海王突然大声吼道:“王景听令:命你将这些乱臣押赴刑场处决,不得有误!”说完,离开金殿,扬长而去。

怀帝身为皇帝,却无力庇护自己这几个忠心耿耿的大臣,只能听凭东海王摆布,一时气极,潸然泪下。他走到大臣们面前,一一抚摸手臂,君臣顿时哭成一片。那王景不管这些,遵东海王之令,将这些大臣押下殿去杀了。

这些被杀的大臣,大多都正直而又有才干,特别是缪播、缪胤还是对东海王有功之人。

他们曾冒着生命危险到河间王司马颐那里巧施离间计,使河间王杀了统兵大将张方,东海王才得以不费吹灰之力取得胜利。而此刻他竟不念旧情,翻脸不认人,将二人诛杀。由于他一贯实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看谁不顺眼,即刻杀之,并且凌驾于皇帝之上,致

使满朝文武心怀不满。

而此时,有一股力量正在迅速崛起,时刻威胁着西晋的安全,那就是原在成都王部下为官的刘渊。永嘉二年十月,刘渊在蒲子城称帝,国号大汉。东海王司马越只顾在朝廷内部争权夺利,控制怀帝,丝毫没有注意到刘渊的动向。而刘渊却一直虎视眈眈窥视着司马越,窥视着西晋王朝。他听说司马越倒行逆施,滥杀无辜,致使上下怨声载道,心中窃喜,觉得晋朝离灭亡不远了。于是任刘景为灭晋大将军,率领大军向洛阳逼近,又派大将石勒进攻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常山(今河北正定南部)。

不料刘景非常残忍,所到之处,**烧杀,无恶不作。汉主刘渊是个有仁心的人,闻之大怒,立刻罢免了刘景的大将军之职,让儿子刘聪接任。

石勒大军捷报频传,刘渊闻之大喜,但他最终也没有看到汉军灭了西晋。汉河端二年(310年),这位做了四年汉王、三年皇帝的汉主突然患病,不治身亡。太子刘和继位,但不久便死于同室操戈。重兵在握的灭晋大将军刘聪继位,改元光兴。

晋怀帝听说刘聪来伐,有心抵抗又苦于没有掌兵实权,便命人请东海王来商量。那东海王早就听说刘聪、石勒大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他可不愿为了一个怀帝而丧失自己的实力。

于是对怀帝说,自己要带大军出洛阳讨伐石勒、刘聪。怀帝知道他想带兵逃走,根本不想与晋朝江山共存亡,但仍苦苦挽留。东海王才不理他这一套,径自带着许多大臣和10 万精兵走了,丢下怀帝和一座空城。

东海王走后,晋廷乱成一片,有些奸佞小人乘机挟持怀帝,在皇宫里胡作非为,抢劫钱财,**宫女,甚至连武帝的女儿广平公主也不放过。怀帝被人囚禁,手中无兵,敢怒不敢

言。

石勒得知晋廷情况,加快征讨步伐,先后攻下江夏、许昌,直逼洛阳。晋廷一片恐慌。

怀帝忙命河北诸镇援助洛阳。青明都督苟睎得知朝中情况,立即起兵,先讨伐东海王。经过连日激战,杀掉了囚禁怀帝的东海王亲信刘曾、程廷,吓跑了潘滔。

永嘉五年三月,苟睎率兵直捣东海王的驻地项县。此时东海王已陷入绝境,一面是苟睎,一面是石勒,两支劲旅对他形成夹击之势。东海王看不到希望,又急又怕,忧虑成疾,竟一

命呜呼了。

他的手下王衍派人送东海王的尸体回东海国,路遇石勒大军。石勒痛恨东海王搅得晋廷大乱、生灵涂炭,都是此人过错,生不得活擒,死也要惩处。于是命人将东海王的尸体焚烧,然后将骨灰扬掉,以此惩戒后人。

至此,西晋八王之乱随着最后一个王——东海王司马越的覆灭宣告彻底结束。

在八王之乱的16 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西晋进入人们常说的“五胡乱华”

时期,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