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纪(2)(1 / 1)

关羽领兵在外,屡屡催促驻守在江陵、公安的糜芳和士仁供应军需物资,军需物资未能全部运到,关羽为此大怒。糜芳、士仁生怕关羽惩罚自己,对关羽产生了二心。

吕蒙乘机施出了离间计,他写信给士仁,向他分析利害得失,士仁考虑了一番,便向东吴投降。吕蒙带着士仁到江陵,要士仁向糜芳劝降,糜芳怕关羽回来后责罚自己,便也开城投降。

关羽得知荆州一带失守,大吃一惊,连忙点齐人马,向南撤退,他想夺回失去的城池,挽回自己一手造成的败局。

关羽一面南撤,一面连连派出使者与吕蒙会见。吕蒙对关羽的使者都予热情接待,并允许他们在城里自由活动。将士的家属有的向使者询问亲人情况,有的托使者带信。使者返回后,将士们向使者询问家中情况,得知一切平安,将士们都无心恋战,完全丧失了斗志。

正在此时,孙权抵达江陵,荆州的文武官员全部归附,这时关羽陷入了困境,前有东吴大军,后有曹操军队,前进不得,后退也不成。

吕蒙、陆逊见攻击的时机已到,率部迎头攻击,一边是养精蓄锐之师,一边是疲惫不堪、军心动摇之旅,一经交锋,关羽军立即溃败。

关羽看看身边的将士,只剩下几百人,连突围逃走都困难,哪里还能再收复荆州!关羽长叹一声,说:“我关羽称雄一世,没料到落到今日这种地步!”

他的儿子关平轻轻地说:“天无绝人之路。眼下之计,是否找个地方歇息一下再说?”关羽略一思索,说:“先往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再做计议。”关羽一行刚进麦城,吕蒙便率大军赶到,把麦城层层包围。

骄横一世的关羽并没有气馁,他一面设法突围,一面期盼救兵赶到。一连几天过去了,望眼欲穿的官兵们连一个援兵的人影也没见到。

孙权派人去劝降,关羽假装答应下来。关羽趁东吴军疏忽之机,率众突出了麦城。孙权估计关羽会突围逃跑,事前已命朱然、潘璋切断了通往西川的道路,并在路上挖好陷阱,只等关羽自投罗网。

关羽突出麦城后,不敢走大路,只拣崎岖不平的险路走,这时候,跟随他的只有关平和十几个骑兵。他们没跑出几十里,朱然、潘璋领兵挡住了去路。关羽拍马上前,准备再拼杀,哪知战马才跑出几步,就“轰隆”一声连人带马掉进陷阱。关平连忙来救,也落入另一个陷阱。

朱然、潘璋命人将关羽、关平五花大绑捆好,押赴大营送到吕蒙面前。吕蒙好言劝降,招来的却是关羽一顿臭骂。他见关羽不肯屈服,便将关羽关押起来。

吕蒙想将关羽父子押赴江陵,又怕途中出事,万一纵虎归山,那可不得了,他思索再三,将关羽父子就地斩首。

荆州一带落入孙权之手,除去了关羽这一大患。刘备僻处蜀中,实力大损。三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变得更复杂激烈了。

由于关羽声名很大,再加上他单刀赴会等一系列壮举后,关羽非常骄傲,看不起东吴,根本不把吕蒙、陆逊放在眼里,所以东吴用计把荆州给收了回去,关羽只得败走麦城,最后落得身首异处。现在用“走麦城”比喻由于自己疏忽大意造成不应有的过失。

刘备兵败彝陵

魏承汉运,刘备虽兴于蜀,汉岂得为不亡乎!孙权在吴,犹今之李氏也。

——《资治通鉴》第九十五卷关羽被杀的消息传到蜀中,刘备悲痛万分。自从桃园三结义以来,刘备、关羽、张飞亲如手足,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为刘备创立西蜀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关羽被杀,怎能使他不悲痛!刘备感到伤心的另一个原因,是荆州的丧失。荆州地区不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是军事上的要冲之地。从荆州北上可以攻打魏国,东下可以攻打吴国,荆州落入东吴的手中,对刘备也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所以刘备发誓要消灭东吴,为关羽报仇。

五虎将之一的赵云劝刘备道:“我们主要的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果消灭了魏国,东吴自然会来归顺。现在曹操刚死,曹丕夺取了帝位,我们正好利用这个机会顺应民心,号召天下豪杰讨伐曹贼,而不应将曹魏搁置一旁,先跟东吴交锋。”刘备报仇心切,对赵云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决意亲自领兵攻打东吴。

221年,刘备命张飞率领一万精兵从阆中(今四川阆中西)出发,到江州(今四川重庆)与大军会师。

张飞作战勇猛,但是性情暴躁,常常鞭打部下。他与关羽同甘共苦多年,情深意长,这次出兵为关羽报仇,他的心情十分激动。他对部下要求更加严格,稍有错处便严加惩处。部队出发前夕,部将张达、范强刺杀了张飞,提着他的脑袋投奔了孙权。

刘备闻报张飞遇难,抑制不了自己的惊骇,失声叫道:“老天爷啊,我的义弟张飞又死了!”他越加愤怒,调集了几十万大军向东吴进攻。

孙权夺取荆州后,吴蜀的边境西移至巫山附近。刘备派吴班、冯习为先锋,率领4万大军向东攻去,自己领兵紧随其后。吴班、冯习率领大军翻山越岭,在巫县(今湖北巴东)打败吴军。他俩乘胜追击,一直攻到秭归(今湖北秭归)附近。

消息传到孙权那里,朝廷上下一片震动。孙权曾一再派人向刘备讲和,都遭到刘备拒绝。

蜀军大军压境,孙权不得不起兵应战。那时候,吕蒙已经病逝,孙权起用了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统率5万人马抵御蜀军。

冯习、张南领兵**,大有一举**平东吴之势。到了彝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吴军不再后撤,两军扎下大营,遥遥相对。蜀军兵营相连,建有数十座营垒。蜀军以冯习为大都督,以张南为先锋,随时准备与吴军一决雌雄。吴军虽然停止了退却,但却不与士气正旺的蜀军正面交锋,而是采取深沟高垒,紧守关隘,避免与蜀军决战。

蜀军的另一支部队,抵达琥亭以南的夷道(今湖北宜昌西),把孙权的侄儿孙桓层层包围。

吴军将领纷纷请战,陆逊坚决不同意,他对部将说:“刘备亲自领兵东下,士气高昂,兵锋所及,锐不可当。我们若去攻打,必然要遭巨大伤亡,如果失败了,我军主力难以保全。

眼下只宜坚守,观察变化,捕捉到战机之后,才能大举进行反击。”

有些将领主张救援孙桓,陆逊也不同意,说:“夷道城池坚固,储粮充足,孙桓一向爱护士卒,上下同心,夷道一定能守住。”

吴军不少将领久经沙场,对陆逊的做法很不满意,他们嘴上没说什么,但都认为陆逊惧怕蜀军。

刘备企图一举歼灭吴军的有生力量,无奈陆逊坚守不出。刘备为了激怒吴军,天天派兵到陆逊的大营前骂阵,可陆逊就是置之不理。

刘备见激将法不起作用,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他派吴班率领几千人在吴军阵前的平地上扎营,不断地向吴军挑衅;他又派8000精兵埋伏在山谷里,准备接应吴班军,只要吴军一出动,伏兵立即从山谷杀出去。

众将按捺不住,又到陆逊那里去请战,陆逊还是不同意出战,众将也无可奈何。

刘备见这一招不灵,只得把山后的伏兵调出,开赴到陆逊大营的正面,继续挑战。吴军众将见附近山谷中有伏兵开出,未免心惊,暗中庆幸没去攻击吴班,不然的话就中了刘备的诡计,从此以后,众将对陆逊才稍稍心服。

双方对峙了七八个月,蜀军一直找不到机会与吴军决战,时间一长,蜀军的锐气渐消。

天气也一天天热起来,长江边暑气难当,蜀军官兵叫苦不迭,希望能到凉爽的地方扎营。

刘备欲战不能,撤退又于心不甘。他命令驻扎在山谷中的大军来到谷外,命水面上的军队移驻陆地,大军在深山密林中休整,准备秋后再向吴军大举进攻。

原先陆逊顾忌的是蜀军士气盛,江面、山谷中都有蜀兵,现在战局发生了变化,这正是与敌人决战的好机会。

陆逊传下命令:准备向蜀军发起攻击。众将无不诧异,纷纷说道:“要是攻击蜀军,应在敌军刚进入困境时发起。现在敌人深入国境已有五六百里,在险要之处都做好了防备,现在发动攻击,这怎么行!”

陆逊向众人解释道:“刘备饱经沧桑,对付他必须小心在意。他刚发动进攻时思虑周详,我们无法进行反击。刘备长时间找不到我军漏洞,已经无计可施,内心焦躁,难免有所疏忽;再说蜀军官兵驻扎时间已久,士气已衰,我们应该抓住这大好时机,击溃蜀军。”

他先派出小股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结果大败而归。众将领叹息道:“唉,这真是白白做出牺牲。”陆逊却从这次进攻中摸到了蜀军的虚实,想出了破敌之计。

一天傍晚,东南风刮得正急。陆逊命令每个士兵携带一束干草,向蜀军大营发起冲击。

吴军官兵憋了半年多的恶气一下子迸发出来,奋不顾身地向前冲去。官兵们点燃干草,顺风放起火来,不消片刻,连在一起的四十多座蜀军营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蜀军官兵被烧得焦头烂额,像发了疯一样向没火的地方逃窜。吴军大发神威,猛虎般地向敌人扑去,蜀兵只顾逃命,哪里还能抵挡吴军的攻击!

经过一阵猛烈的冲杀,漫山遍野都是蜀军官兵的尸体,连大将张南、冯习都没能逃脱,做了刀下之鬼。

在众将的保护下,刘备逃到马鞍山(今湖北宜昌北)上。他匆匆命令残兵败将布防,企图挽回败局。陆逊命令各路大军从四面八方掩杀上去,与蜀军做短兵相接的拼搏,蜀军已无退路,只得奋起抵抗。经过一番激烈战斗,蜀军的防线被撕开一道缺口,这下子蜀军全线崩溃,官兵们一个个没命地冲下山向西逃窜。

刘备策马拼命地逃,吴军骑兵紧紧地追,掩护刘备的官兵纷纷落马,情况越来越危急。

逃至一个驿站,防守的蜀军赶紧把战袍、器仗等堆在刘备逃过去的山路上,然后点起了火,这才挡住了吴国的追兵。刘备马不停蹄地逃到白帝城,总算松了一口气,看看跟随着逃出的人马,已经寥寥无几。

彝陵一战,蜀军损失极为惨重,伤亡、逃散的人马达几十万,车、船、器仗、军需物资全部丢弃。

刘备既痛心又惭愧,无颜返回成都,到了第二年,他郁闷地病死在白帝城。

刘备兵败的原因主要是战略思想错了,再加上自己过于骄傲自信,过于轻敌,没有听从正确意见,对手实力比较强悍,扎营地点不对,带来的军队没能有效地形成防御体系加之蜀军征战日久,士兵锐气尽失等原因导致大败。

刘巴恃才傲物

刘巴曰∶“此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资治通鉴》第六十七卷刘备在新野驻兵时,荆州许多名士都追随他。江北的名士都拥到了江南,而江南的大才子刘巴反而到江北投降了曹操。

刘备从此非常恨刘巴,赤壁之战后,曹操派刘巴到江南去坚守城池,抗拒刘备。刘巴坦率地对曹操说:“刘备的目的是荆州,江南是守不住的。”曹操固执地说:“如果刘备攻打江南,我派大军做你的后盾。”刘巴明知江南守不住,但他还是听从了曹操的命令,到了零陵去策反。刘巴如此效命曹操,更加引起刘备的愤恨。

刘巴到了江南,正如他所料,刘备、诸葛亮已站稳了脚跟,他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当诸葛亮劝他投降时,刘巴就写信给诸葛亮,表示自己绝不投降。他在信上说:“我历尽艰险,来到自己的乡土,我没有能力打动这些民众。但是我绝不改变初衷,即使把性命交给大海,也不回头看一下荆州。”诸葛亮回信挽留,劝说刘巴:“刘备英才盖世,人人都归附他,天命可知,你为什么还犹豫呢?”刘巴回答说:“我奉曹公之命南下,没有完成使命已是失职,至少应当回去销差。你们不借道,我也不要求,你们别劝我投降。”就这样,刘巴想回回不成,就改姓为张,投奔了刘璋。刘璋非常高兴,只要有什么大事,都向他请教。

211年,刘璋听信张松、法正等人的话,引荆州的刘备到四川,讨伐张鲁。刘巴劝阻刘璋,他说:“刘备是人杰,不可久为人下,他入蜀,一定会成为国家的大害,不能让他进入四川。”昏庸的刘璋不听。刘备到四川后,刘璋替他补充兵源,接济粮饷,刘巴再次劝说:“迎刘备入四川已错了一步,再让他讨张鲁,等于是放虎归山。”等到刘备兵临城下,刘璋追悔莫及,只好出城投降。这时,只有刘巴、黄权两个人闭门不出。刘备的将士愤怒不已,要去杀这两个人。刘备连忙下令:“敢杀刘巴者,我诛他三族。”刘巴这才向刘备赔礼,表示归附,刘备对他立即加以重用,任为左将军。

刘备围攻成都,为了鼓励士气,曾许下诺言,打破城池,一切府库财物都分给士兵。等成都打破以后,士兵大抢财物,刘璋的储积一扫而空。平定以后,军用不足,刘备十分忧虑。

刘巴说:“这事好办,赶快铸造一些大钱,一枚面值100文。再把货物定出价格,开放市场,那些被士兵抢去的财物都会从市场上收回来。”刘备照办了,数月之间,府库又充实了,连诸葛亮都称赞说:“出谋划策,我是比不上刘子彻的。”

张飞喜欢和士大夫交朋友,他十分敬仰刘巴的声名,就去刘巴家里做客,刘巴不理睬他,一句话都不说,张飞很生气。诸葛亮知道后,劝说刘巴:“张飞虽然是一个武人,可他很敬慕你;再说,当今正是用人之际,文的武的都是主公需要的人才,你就不能放一放架子吗?”

刘巴吼答说:“堂堂大丈夫,当结交四海英雄,岂能和一个大兵说话!”刘备听到后,气愤地说:“我想定天下,才容纳各种人才,刘子彻竟来捣乱,他本来就心在曹营,岂是帮我打天下的。”言语之间,露出了杀机,话一出口,又觉不妥,就解嘲说:“刘子彻才智过人,当然只有我刘备才能驾驭他,难怪他不服张飞。”

刘备准备当皇帝时,刘巴和益州雍茂劝说刘备:“曹丕称帝,中原的人未必服他,他们正要来蜀中投靠大王,兴复汉室,如果你也称帝,他们会失望的。”刘备听了这话,大倒胃口。他碍于刘巴的名气,就宽容了他,而雍茂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刘备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从此以后,就没有人来投效刘备了。

从此,刘巴再也无法施展其才干,甚至谨慎到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恃才傲物、自命清高的刘巴,终于收起傲气和清高,夹起尾巴做人,循规蹈矩,除了起草文件,几乎无所作为。刘巴在章武二年去世,时年只有39岁。刘巴一生花了13年躲刘备,最后8年才认命。死后的他,总算可以摆脱刘备了,谁料,刘巴死后第二年,刘备也死了!

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指的就是这类人。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强势凸显于整个群体,从而破坏了整体的和谐,造成“鹤立鸡群”的尴尬局面。如此这般,受到孤立是在所难免的,更糟糕的是,甚至还会招致杀身之祸。

才华当然有助于一个人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可是如果你不能完全控制它,它有时就会变成你职业生涯的拖累,毁掉一个人的事业。职场中很多聪明能干的才子佳人,一朝得意,最终失败,致命原因通常是性格过于张扬霸道,恃才傲物,亲和力太小,摩擦力太大,所以成功对他们来说永不可企及。

诸葛亮七擒孟获

率吏士闭境拒守,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夷皆从之,柯太守朱褒、越夷王高定皆叛应。

——《资治通鉴》第七十卷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险峻的峡谷,两边的峭壁相距只有几十米,崖壁像刀削过的一样,直插云霄。浩浩****的长江咆哮着奔腾入谷,一排排的巨浪撞击着江中的礁石,粉碎成无数水沫,散落空中。白帝城坐落于瞿塘峡的谷口,蜀汉皇帝刘备的临时行宫就设在这里。此刻的刘备失魂落魄地望着脚下的江水,他的几十万军队就如同浪花一样被撞得粉碎。想到自己打了一辈子的仗,如今竟然败在一个刚出道的年轻人手下,真是既惭愧又愤怒。刘备病倒了,他整日在行宫里唉声叹气,一会儿想到自己的失败,一会儿又想起了关羽、张飞,想起春天的桃园,三人结拜为兄弟,一晃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自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223年4月,刘备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就派人到成都召来了诸葛亮。刘备让诸葛亮坐在他的床旁,抚摸着他的脊背,感慨地说:“我真后悔不听从你的劝告,落到了今天这个下场。你的才华胜过曹丕十倍,你一定能完成恢复汉朝江山的事业。我的儿子刘禅没有什么本事,他如果不成器,你就自己做蜀汉的皇帝。”诸葛亮慌忙跪倒在地,磕头出血,恳切地说:“您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辅佐太子,直到我生命结束的那一天。”刘备终于安心地闭上了眼睛,死的时候63岁。

刘备的儿子刘禅继承了皇位,历史上称他为后主。诸葛亮不忘刘备的嘱托,一心一意地辅佐刘禅。这时候,云南的部落首领孟获见到蜀汉刚刚换了皇帝,打了败仗,元气大伤,就乘机起来造反,他率领十多万军队向蜀汉大举进攻。形势紧迫,诸葛亮只好亲自出征讨伐孟获。他手下的参谋马谡年轻有为,向诸葛亮提出建议:“孟获的部落处于偏远地区,即使我们暂时打败了他们,等我们一撤军,他们还会重新造反。所以我看关键要征服他们的心,团结他们,使他们成为我们永远的朋友。”诸葛亮非常赞成马谡的看法。

五月的云南已经很炎热了,茂密的树林中潜伏着无数毒蛇猛兽,加上成群的蚊子吸食人血,环境十分恶劣。诸葛亮在泸水(金沙江)边与孟获的军队相遇,只见孟获披着犀牛皮做的盔甲,骑着一头白色的大象,手提大刀,威风凛凛,双方一交战,诸葛亮佯装失败,率军慌忙后撤,孟获见大名鼎鼎的诸葛亮竟然败在自己手里,一时间高兴得昏了头,催促军队奋勇向前。不料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一头栽下大象,当了诸葛亮的俘虏。孟获被五花大绑地押到诸葛亮面前,诸葛亮连忙命人为他松绑,问他是否愿意投降。孟获很不服气,觉得自己全是出于不小心,才偶然失败。诸葛亮于是放了他,让他回去好好准备再来交战。

结果,没过多少日子,诸葛亮略施小计,又抓住了孟获。诸葛亮问他:“这次你服不服?”

孟获还是不以为然,他觉得诸葛亮靠的是施展诡计胜了他,要是真刀真枪地干,他绝不会输。

诸葛亮见他不服,就第二次放了他。

这回孟获学乖了,他在泸水南岸筑起坚固的营寨,躲在里面,就是不出战。他想,蜀军远道而来,只要拖下去,等他们粮食吃光了,自然会不战而退的。泸水又宽又急,诸葛亮派人到上游水浅的地方渡河,没有想到士兵一下水就纷纷晕倒在水中。诸葛亮急忙找来当地人询问,才知道,原来这里天气热,水中有毒气,必须在晚上凉爽的时候渡河才可以。诸葛亮于是命令军队白天休息,等到夜里刮起了凉风,士兵们蹚着河水登上对岸。

孟获以为诸葛亮不知道泸水的秘密,还在营寨里蒙头大睡呢。此时诸葛亮的军队已悄悄地摸到了孟获的营寨外,一声呐喊,蜀军冲入孟获的军营,孟获还没来得及穿上衣服,就又当了俘虏。诸葛亮问他:“你已经第三次被我所抓获,你还不服气吗?”孟获狡辩着:“你趁我睡觉的时候,偷袭我的营寨,也算不得什么英雄好汉。”诸葛亮见他仍然不服,又放了他。

这回孟获率领着他的手下人逃到了一个大山洞里,通往这个山洞的道路非常难走,而且一路上干旱缺水,只有一口泉水叫作“哑泉”,谁不小心喝了,就会立刻变成哑巴。诸葛亮打听到了孟获躲藏的地方,就率领军队追击而来。道路崎岖,旁边是深不见底的山涧,走了很远的路,竟然找不到可以喝的水,士兵们渴得嘴唇都裂了。

忽然,前面出现了一口泉水,大家一拥而上,咕嘟咕嘟地喝了起来。没有想到,刚喝完水的人都张口结舌不会说话了。大家马上把这个消息报告给诸葛亮,诸葛亮知道一定是水中有毒。他找到了当地人仔细询问,得知附近住着一位老人,整日在山中采药,善于为人治病解毒。诸葛亮听说后,立刻亲自去拜访老人,并说自己到云南绝对不是来欺压百姓的,自己真心要和当地人做朋友。老人为诸葛亮的真诚所感动,交给诸葛亮自己配制的草药,中毒的士兵们吃了草药都恢复了健康。把草药掺入泉水,泉水就失去了毒性。解除了干渴,士兵斗志高昂,很快就到了孟获藏身的洞口。孟获本以为哑泉至少要让诸葛亮的军队损失大半,剩下的渴也渴死在路上,等到他被押到诸葛亮面前,没想到自己又成了诸葛亮的俘虏。

这是孟获第四次被诸葛亮放走了,他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对付用兵如神的诸葛亮绝不能采用一般的办法,他命令手下人到深山里抓来很多毒蛇猛兽,偷偷地在营寨里训练它们,相信这是他战胜诸葛亮的秘密法宝。过了些日子,孟获带着人向诸葛亮叫阵,两边的军队列好阵势,只见孟获一摆手中的令旗,从他的身后突然冲出很多野兽,有舞动长鼻子的大象,有张着血盆大口的豹子、恶狼,还有很多吐着信子的大蟒蛇,蜀军哪见过这个阵势,一下子慌了,纷纷掉头逃跑,这一仗孟获大获全胜。

孟获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他盘算着下一次一定要活捉诸葛亮,以雪自己几番被擒的耻辱。诸葛亮回到营寨,手下的将领都垂头丧气的,大家只知道和人作战,却不知怎样对付这些毒蛇猛兽,还是诸葛亮足智多谋,他提醒大家:“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舞龙灯的游戏吧?”

大家莫名其妙,不知道诸葛亮是什么意思,于是诸葛亮命令手下的士兵穿着兽皮,脸上涂着油彩装扮成狰狞可怖的怪兽的样子,而且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支长长的火炬。

第二天孟获带着他的毒蛇猛兽排好了阵势,诸葛亮的军队刚刚出营,那些饥饿的毒蛇猛兽就扑了上来,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也是把令旗一摆,身后冲出无数张牙舞爪的怪兽,手里高举着熊熊燃烧的火炬,他们大喊大叫着冲向孟获的军队,毒蛇猛兽最害怕火,一见无数吐着火的怪兽向着自己扑来,转身就逃,这下孟获的军队可就遭了殃,被大象踩死的,被毒蛇咬伤的不计其数。蜀军乘机冲了上去,又一次俘虏了孟获。

就这样,诸葛亮一次次地抓住孟获,又一次次地放了他。到了第七次的时候,诸葛亮刚说要放他,孟获实在感到太惭愧了,他跪倒在地,哽咽着说:“从古至今,没有谁对待敌人像您这样仁慈的,我从心里服气了。我保证永远不反了,我们整个部落都感激您的宽容。”

诸葛亮不是用刀枪,而是用仁慈宽容征服了孟获的心。从此蜀汉的后方安宁稳固,使得诸葛亮能专心对付北方的曹魏政权。

七擒孟获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

诸葛亮出师未捷

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

——《资治通鉴》第七十卷

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稳固后方,他依法治国,励精图治,努力积蓄力量,准备实现刘备恢复汉室山河的宏愿。从228年开始,他四出祁山,但每次都无功而返。到了231年,诸葛亮第五次出祁山,围困曹魏将军贾嗣、魏平等人的部队,攻打天水。魏明帝曹壑听说后,就派大将军司马懿率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人讨伐诸葛亮。

张郃劝司马懿分出一部分军队驻扎在雍县、郡县,作为后军。司马懿说:“要是前军能独自抵挡敌人,将军的话是对的。要是抵挡不了,军队却又分为前后两部分,这就是当年西楚的三军之所以被黥布擒获的原因。”他没有采纳张郃的意见。

诸葛亮听说魏军将到,就亲自指挥汉军收割上邦的麦子,各将领都很害怕,司马懿说:“诸葛亮顾虑多,决断少,他必定安营自固,然后才动手割麦。我们能争取到两天的时间,只要行动快点,足够了。”于是,魏军昼夜兼程,轻装前进。诸葛亮闻讯,连忙退兵。司马懿高兴地说:“我们日夜兼程,十分疲劳,精通兵法的人是不会放过这样的军队的。诸葛亮却不敢占据渭河,这就好对付了!”

他率军进驻汉阳,与诸葛亮对峙。接着,司马懿派出部将引诱汉军。双方刚交战,诸葛亮又指挥军队退却。魏军追击到祁山,诸葛亮就屯兵卤城,占据南北二山,并切断水路,设立重围。司马懿随后命令军队向汉军发起攻击,诸葛亮见状连忙逃跑。魏军则紧追不舍,一时间俘获斩杀了数以万计的汉军。

见到汉军溃败,魏军上下一片欢庆。这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说来年麦熟季节,诸葛亮还会入侵,陇右缺粮,应当在冬天预先运粮过去。司马懿笑着说:“诸葛亮兵出祁山,屡遭挫折,即使以后还出兵,肯定不再攻城,而是寻求野战的机会。这样,他肯定把目标放在陇东,而不在陇西。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恨粮少,回去必然积蓄粮草。我估计,庄稼没有三熟,他不会动兵。”

果然,到了第三年,诸葛亮又率领十几万大军穿过斜谷,在郡县的渭河南安营扎寨。曹壑连忙派征蜀护军秦郎率步兵、骑兵两万,增援司马懿。等众将领兵会师后,司马懿对将领们说:“诸葛亮要是胆大的话,必定会抢占武功,顺着山势向东进军,这样长安就要受到很大的军事压力。要是他西上五丈原的话,那么各军就安然无恙了。”

诸葛亮接受以前北伐粮草不济的教训,果然西进五丈原,由士兵开垦荒地,解决军粮问题。接着,他想北渡渭河。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意图后,就派兵增援阳遂,加强那里的防御力量。援军与诸葛亮在积石相遇,他们逼近五丈原,与汉军交战。诸葛亮无法前进,只好退守五丈原。

曹壑认为诸葛亮远道而来,必定想速战速决,就命令司马懿坚守阵地,静观其变。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理睬。诸葛亮派人送来妇女的服饰,羞辱司马懿。司马懿大怒,上书朝廷,请求出战。曹壑不同意,并派使节来制止魏军出兵。

不久,诸葛亮派使者来,司马懿有意不提军事,反而问起诸葛亮的起居情况。他说:“诸葛公起居如何?”

使者说:“丞相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忙碌。”司马懿问:“诸葛亮一天吃多少米?”

使者回答说:“丞相饭量不大,一天只吃三四升。”

司马懿又问:“他什么事都亲自过问?”

使者回答说:“凡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要丞相亲自审批。”

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别人叹息道:“诸葛孔明这样食少事杂,怎能久在人世?”

后主刘禅得到诸葛亮生病的消息,赶快派大臣李福到五丈原来慰问。李福跟诸葛亮谈了一些军国大事,就走了。

过了几天,李福返了回来,他看到诸葛亮病势转重,哭了起来。诸葛亮睁开眼睛,对李福说:“我懂得您回来想问些什么,您所要问的人,我看就是蒋琬吧。”

李福说:“丞相说的是。皇上正要我问丞相,万一身子不好,由谁来继任您的工作,那么请问蒋琬之后,谁可以继任呢?”

诸葛亮说:“可以由费祎接替。”

李福还想再问下去,诸葛亮闭上眼睛不回答了。234年8月,这个年纪才54岁的蜀汉丞相终因劳累成疾,病死在军营里。

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嘱咐,蜀军将领没有把他去世的消息透露出去,他们把尸体裹着放在车里,布置各路人马有秩序地撤退。

司马懿得知消息,立即出兵追击。蜀将姜维见形势危急,按着诸葛亮生前的吩咐让杨仪掉转旗帜,鸣响战鼓,摆出要进攻魏军的样子。司马懿见状,怕诸葛亮诈死,也不敢进逼。

过了一天,魏军来到汉军原先的营垒查看虚实,得到大批的地图、书籍和粮草,司马懿这才意识到诸葛亮已经死了,他赞叹地说:“真是天下奇才!”有部将认为诸葛亮不一定死了,司马懿则说:“军事家所看重的军书密计、兵马粮草都抛弃了,就像人扔掉五脏一样,还能活吗?应当马上追击!”

这时汉军离开五丈原已久,虽然魏军疾驰追赶,还是没有追上汉军。后来,当地百姓为此编了一个谚语:“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司马懿听到后也不生气,只是笑着说:“我能算计他活着时候的事,却无法算计他死后的事。”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8月,病死在军中。“出师未捷”讲的就是诸葛亮出动大军,六出祁山伐魏,却没能战胜就抱憾辞世的事。

蒋琬治国有方

蜀丞相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使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统留府事。

——《资治通鉴》第七十卷

蒋琬是诸葛亮的后继者,在蜀汉政权的中后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刘备占据四川后,任命蒋琬为广都县令。县令这芝麻官,蒋琬感到非常屈才,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有用武之地。于是他天天喝酒,从来不理政事。

有一次,刘备出巡到了广都,蒋琬正喝得烂醉如泥,无法前往迎接。刘备到了县衙一看,许多人跪在门前,等候大老爷升堂。见了这种情景,刘备火冒三丈,下令把蒋琬立即处死。

诸葛亮听到了这个消息以后非常着急,立即快马赶来,面见刘备,为蒋琬求情。他说:“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并不是那种只能做管理方圆百里县令的人才。再说,他也没有犯什么大的过错,主公还是放了他吧。”于是,刘备赦免了蒋琬。

没过多久,蒋琬被调任到什邡做县令,他一改以前的作风,尽心理政,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称赞。

这段时期,蒋琬做了一个梦,看见一头牛在他门前,身上血流如注。他找占梦先生赵直圆梦,赵直告诉他,这是个大吉大利的梦,说他将来要当三公丞相的,劝他好自为之。

刘备当了汉中王以后,真的把蒋琬调任京师成都,让他做了尚书郎。后来刘禅继承了皇位,诸葛亮辅佐他。诸葛亮知道刘禅庸碌无能,一切大小事情都得自己亲自处理,他起用蒋琬为自己的副手,先后任丞相府参军、长史等官职。

诸葛亮在临死之前,上书给刘禅:“我如果死了,国家大事适合托付于蒋琬。”刘禅遵照诸葛亮的嘱托,任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封安阳亭侯。

诸葛亮在伐魏前线病死后,外有强敌压境,内有杨仪、魏延不和,朝野笼罩着一种惶恐不安的气氛。蒋琬刚居高位,一举一动都会给国事带来影响。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蒋琬胸有成竹,镇定自如。他既不因丞相之死而悲悲切切,不知所措;也不因为掌握了大权而喜于形色,轻举妄动。他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处理国家大事,和平日没有什么两样。属下看到蒋琬这样临危不乱,稳重谨慎,无不叹服。刘禅也更加尊重他,升蒋琬为大司马,总揽国家大权。

对于蒋琬的提升和显赫的地位,不是所有的人都心服口服,担任东曹掾的杨戏,向来沉默寡言,性格高傲内向。蒋琬每次找他商议公事,他不是躲在家里不见,就是置之不理,一副清高孤傲的样子,弄得蒋琬十分难堪。

见此情景,就有人向蒋琬进言说:“您每次和杨戏议事,他都不理不睬,这样傲慢无礼,分明是看不起大人,您就教训他一下吧。”蒋琬听了,并不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解释说:“人的心各有不同,就好像人的面孔各有不同一样,如果一个人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种卑劣行为,连古人都看不起。我了解杨戏,他不是那种口是心非的人,所以我们在一起议事时,他不愿违心地同意,如果公开表示反对,又显得我的意见不对,影响我的威信,所以他只好沉默不语,这样做正是他认为最恰当的办法。”蒋琬这一番体谅他人的谈话,后来传入杨戏耳中,杨戏非常感动,与蒋琬的关系缓和了许多。

督农官杨敏是个自高自大的人,他只服诸葛亮一个人。蒋琬当了大司马后,他经常在别人面前说:“蒋琬处理问题平庸,工作没有一点起色,远不如诸葛丞相。”有人把这些话传给了蒋琬,蒋琬听后非常坦然地说:“我的才干的确比不上诸葛丞相,别人这么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蒋琬认为,诸葛亮的北伐路线多经过山区,道路崎岖,军粮难以接应,他制订了从水路东下,用船只运粮的计划。

姜维北伐时,蒋琬就派杨敏从水路运粮。谁知道杨敏根本不把蒋琬的命令当一回事,玩忽职守;而姜维也因为军粮缺乏,差一点全军覆没。蒋琬非常生气,把杨敏革职,关在狱中,后主刘禅知道这件事后,下旨处死杨敏,株连三族,许多人都认为杨敏必死无疑。

正在处理公务的蒋琬听说了这件事,急忙进宫,他对后主刘禅说:“杨敏犯了军法,应当治罪;但他当督农时,工作很出色,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不应杀他,再说,杨敏犯法,他的家人并没罪过,不能因为一个人有过失就株连全家啊,请圣上三思。”刘禅想了想,就赦免了杨敏的家人,对杨敏也从轻发落,只把他流放到南疆。

蒋琬又张罗了几次北伐,但都因为蜀国力量太弱小,没有结果。惨淡经营十几年后,于243年病逝成都,蒋琬死后,由费祎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接替他的职务。

蒋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蜀国上下的尊重。人们也因为他才智超群,治国有方,与诸葛亮、费祎、董允合称为“四相”,又被誉为“四英”。

蒋琬为政遵诸葛亮遗风,明察善断,循法治国,不喜阿顺,不听谗毁。故群臣悦服,乐于效命。鉴于诸葛亮数出秦川伐魏,因山道阻,运粮不便,终难取胜,蒋琬曾筹划东下由汉、沔水路袭击上庸、魏兴(今湖北陕西交界处),后因旧疾复发,未能实行。

刘禅乐不思蜀

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资治通鉴》第七十卷

诸葛亮死后,蜀汉后主荒废朝政,宠信宦官,国势渐渐衰弱下去,曹魏也趁机南下进攻蜀汉。到了263年冬天,曹魏大将邓艾直逼蜀汉都城成都。蜀人做梦也没有想到魏军那么快就打过来了,根本没做守城的准备。汉后主刘禅吓得六神无主,连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认为蜀汉和东吴是友好邻邦,应该投奔东吴;也有人说南中七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建议撤到南中去。而大臣谯周却认为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投降,他说:“陛下要向东吴称臣,等将来曹魏吞并了东吴,还得向曹魏称臣。同样是称臣,丢一回脸总比丢两回脸强。至于逃到南中,兵临城下,还来得及吗?”

大臣们都觉得谯周的主意不错,可刘禅不甘心就这么丢了皇位,还想逃到南中去。谯周接着又上书说:“南中是蛮夷的地方,他们当初是被诸葛丞相用武力逼迫才归顺的,战乱波及那里,他们非反叛不可。”刘禅见无计可施,无奈之下为了保命,只好派张绍等人手捧玉玺向邓艾投降。

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非常有骨气,听说后很气愤,他对刘禅说:“就算真是大祸临头,我们父子君臣也应该背水一战,共同为保卫社稷而死。不然,将来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先帝?”说完,他就跑到刘备的庙里大哭了一场,回到家里,刘谌先杀死妻子儿女,然后横剑自杀。

再说张绍等人捧着蜀汉的玉玺见到了邓艾,邓艾大喜,马上给刘禅写信,表示接纳投降。

接着,邓艾率军来到成都北门外。刘禅命人打开城门,亲自带着太子、诸王以及文武大臣六十多人,反绑着自己的双手,拉着棺木向邓艾投降。邓艾代表魏元帝曹奂替刘禅松了绑,并派人焚烧了棺木,正式受降。从此,持续了42年的蜀汉王朝就此灭亡了。

蜀汉灭亡以后,当时已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对汉后主刘禅留在成都很不放心,于是他派人将刘禅全家接到洛阳。264年3月,为笼络人心,稳定对蜀地的统治,司马昭就以魏元帝的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及蜀汉原有的五十多名大臣封了侯。一天,晋王司马昭大摆酒宴,款待刘禅和他的旧臣。席间,司马昭特地叫人为刘禅表演蜀汉歌舞,想试探试探他的反应。蜀汉的众多旧臣看了表演,想到往昔的情景,个个不免黯然伤神,只有刘禅没有丝毫感觉,高兴得有说有笑。司申屠马昭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对身边的贾充说:“一个人要是无情无义到了这种地步,就算诸葛亮在世也无法辅佐他,何况姜维呢!”

又过了些日子,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还想不想蜀地?”刘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后来,原蜀汉秘书令邰正私下对刘禅说:“如果晋王再问起这样的事,你要一边哭一边说:‘祖先的坟墓都远在蜀地,我没法尽孝,常常望着西边暗自伤悲,没有一天不想念的。’然后闭上眼睛就行了。”刘禅点了点头。

过了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地吗?”刘禅想起邰正的叮嘱,就按照他教的那样说了一遍,末了又紧闭双眼,装作要哭的样子。司马昭听了一愣,问他:“你说的怎么那么像邰正的话。”

刘禅惊讶地睁开眼,傻乎乎地盯着司马昭说:“就是他教我的,晋王怎么知道?”

旁边的人听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从这时起,司马昭才知道刘禅实在不成器,是无药可救的了,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也就没有想杀害他。

提起刘禅,人民都知道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的确,他是中国皇帝中沉于享乐的代表之一,只不过摊上有个好相父,才多混了几年。到了诸葛亮死了之后就亡国了,最后还无耻地做了亡国奴,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混账话来。后人就用扶不起的阿斗来比喻那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