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纪(2)(1 / 1)

杜根隐姓埋名

上始亲政事,尚书陈忠荐隐逸及直道之士颍川杜根、平原成翊世之徒,上皆纳用之。忠,宠之子也。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这是“戊戌变法”中牺牲的谭嗣同写的狱中诗。

诗中的杜根是谁?他就是东汉时冒死进谏的杜根。

东汉时,汉安帝年幼,朝廷由邓太后把持,后来安帝长大了,邓太后仍不想放权。

一天早朝,郎中杜根奏道:“太后夙兴夜寐,使我大汉蒸蒸日上,只是陛下已经长大,望太后将朝权交与陛下执掌。”

邓太后最忌别人提这事,可是杜根偏偏捅了这个马蜂窝,不少大臣面露赞许之色,另一名郎官随即出班跪下,也要太后交出朝权。这把邓太后气得脸色煞白,大怒道:“如此说来,是孤没把国家治理好?”

杜根认准了死理,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道:“太后圣明,功高盖世,只是礼制如此,臣下不得不言。”

邓太后火冒三丈,命人拿来两个白绢口袋,将他俩装在袋中,当场就在殿上活活打死。

邓太后打死了他俩怒气未消,让人把他俩抬出去暴尸城外,哪知杜根没死,在荒野里又醒了过来。

他睁开眼睛一看,四周荒凉,旁边有具尸体,正是他的同僚。他猛地回想起是怎么一回事,浑身打了个哆嗦。

杜根刚想挣扎着爬起来,忽然看到有人到尸体旁来查看,他连忙闭上眼睛,一动也不敢动。

那时正值夏季,成群的苍蝇在他身旁“嗡嗡”乱飞,到了第二天,他只觉得身上又痛又痒。忽然,他觉得有条软软的虫子在脸上爬,不一会儿竟爬到眼睫毛上,他听到看尸人的脚步声渐渐走远,眯起眼睛一看,天哪,原来是条蛆虫!杜根强忍着恶心,又将眼睛闭上。

第三天,伤口已经痛得麻木了,只觉得许多条蛆在他浑身上下乱爬,有时爬到他的嘴唇上,耳朵里,弄得他心里直发怵。

第三天天黑后,看守尸体的人终于离去。他用尽了浑身的力气挣扎了几次,都没能站起来。杜根使劲翻过身,挣扎着往远处爬,爬了好一会儿,麻木的筋骨才渐渐有了知觉。

杜根终于站起来,摇摇晃晃地往前走。到了河边,浑身脱力的杜根忍着剧痛洗净身子,不禁觉得精神一爽。他不敢在京城附近停留,咬紧牙关直往远处走去。

第四天一早,邓太后派人将两具腐尸埋葬,埋尸人到了那儿一看,大吃一惊,昨晚分明是两具尸体,今早怎么只剩下一具?是不是有人偷偷地把尸体抬走了,埋到了别处?大家仔细一看,地上有爬动的痕迹,众人断定杜根没死,一定是乘夜逃走了。

邓太后得到了这个消息,连忙派人四处搜寻,找了好多天,没找到杜根的踪影。她又派人到杜根的亲朋好友家搜查,依然找不到他。邓太后命人四处张贴告示,悬赏捉拿叛逆杜根,如果有人将他隐匿,诛杀全家。几个月过去了,居然没找到一点儿线索。

几个月之后,宜城(今湖北宜城南)的一家酒店前来了一个乞丐,他就是逃亡在外的杜根。

这时候,有人给酒店主人送来一车货,卸在店门前。店主是个老汉,正愁没人帮忙,看到衣衫褴褛的杜根,便喊他帮忙搬东西。杜根干得十分卖力,不一会儿就把店门口的东西搬完,店主见他干活勤快,有心留他做伙计。

杜根当然愿意,就这样,杜根在那家酒店整整干了15载。

后来,安帝亲政,诛杀邓氏家族。他身边的人都称道杜根的忠诚,正是杜根当年坚持让安帝亲政啊。安帝以为杜根已经死了,就下诏布告天下,安抚并录用他的子孙。

杜根听说后,这才敢出头露面,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

杜根被官府用驿车送到京城,朝中的旧日同僚见了他莫不落泪。

“杜大人,这些年隐居在何处?”尚书陈忠问道。

杜根道:“下官逃至宜城,在一家小酒店里当伙计。”

一位与杜根有深交的官员说:“杜大人,当年为何不到敝府躲藏,要去吃那种大苦?”

杜根叹了口气说:“当年太后严令捉拿下官,下官不能只为自己而使亲朋受株连。倘若逃至贵府,一旦被朝廷查出,下官一死事小,仁兄及全家也难逃噩运。下官思量再三,决心宁可自己被捉拿,也不使亲朋好友受累,故而流亡在外十余载,不与亲朋通音信。”

尚书陈忠感叹道:“当年杜大人冒死向太后进谏,天下之人都钦佩您的高义,逃脱后不使亲朋受累,更是义薄云天!”

在场的官员听了,一齐点头称是。

第二天,汉安帝召见了他,授予他侍御史的官职。

杜根是名人,他之所以出名,大概因为谭嗣同临死前的诗提到了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近代人才对东汉这个不畏死的忠臣有所注目。杜根的幸运,是他活到了15年后,见到了仇人的灭亡。倘若他在邓太后下台之前就死了,就没人知道杜根曾经活下来,一切也就变成了悲剧。

宦官之乱

癸巳(十七日),录定策功,封窦武为闻喜侯,武子机为渭阳侯,兄子绍为鄠侯,靖为西乡侯,中常侍曹节为长安乡侯,侯者凡十一人。

——《资治通鉴》第五十六卷167年,东汉桓帝去世,身后无子。大将军窦武决定拥立汉章帝的玄孙12岁的刘宏为帝。刘宏只有12岁,窦武的女儿窦太后主持朝政,她把大小政事都交给太傅陈蕃处理。陈蕃和窦武同心协力辅佐朝政,他们把当时著名的贤士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人,都征召到朝廷,委以重任。人们都欢喜异常,期望由此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刘宏的乳母赵娆和一群女尚书日夜守候在窦太后身边,她们和中常侍(宦官)曹节、王甫等串通一气,极力讨窦太后的欢心。窦太后把他们当作亲信,有求必应,不时地给他们封赏。

陈蕃、窦武深感忧虑,陈蕃悄悄地对窦武说:“曹节、王甫等人,从先帝时就操纵国家大权,扰乱天下,不除掉他们,将后患无穷。”

窦武点头称是,于是,窦武便和尚书令尹勋等人商议,准备诛杀宦官。

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五月发生日食,陈蕃乘机对窦武说:“蕃已年近八旬,别无所求,只想帮助大将军铲除祸害。现在正好借日食的机会,废黜宦官,来消除天象灾异。”

窦武表示同意,他禀告窦太后说:“按照旧制,宦官只在宫内供职,如今却让他们参与朝政。他们的家人子弟,无恶不作,搅得民怨沸腾,应当把他们全部处死。”

窦太后大吃一惊,连忙说:“宦官历代都有,只应当诛杀有罪的,怎能一概废弃?”

中常侍管霸狡诈阴险,作恶多端,窦武决定先拿他开刀。他奏请窦太后,逮捕管霸及中常侍苏康等人,都处以死刑,然后,他又多次请求诛杀曹节等人,窦太后一直没有批准。

八月,太白星出现在西方,侍中刘瑜上书窦太后,说这种现象对将相不利,因为有好人在主上身旁。同时又给窦武、陈蕃写信,让他们当机立断。窦武、陈蕃准备采取行动,他们任命朱寓为司隶校尉,刘祜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县县令。窦武奏请将黄门令魏彪免官,任命自己的亲信小黄门山冰接替。窦武让山冰弹劾长乐尚书郑飒,把郑飒押送到北寺监狱审问。

陈蕃对窦武说:“这些为非作歹的宦官,抓住就应当场杀死,还审什么!”窦武不听,派山冰、尹勋、侍御史祝王晋共同审讯郑飒,供词牵连到曹节、王甫。尹勋、山冰立即上奏,请求逮捕曹节等人。

九月初七,窦武在家休假,负责主管奏章的宦官把消息透露给长乐五官吏朱璃。朱璃拆阅窦武的奏章后,破口大骂:“宦官中作恶的人应当诛杀,可是我们又有什么罪过,非得斩尽杀绝!”接着,他故意大声喊叫:“陈蕃、窦武上书太后要废帝,这是大逆不道!”

他连夜召集宦官中身体健壮而又亲信可靠的共普、张亮等17人,合谋诛杀窦武等人。

曹节首先采取行动,他急忙禀报刘宏说:“外面情况紧急,请陛下快到德阳前殿!”说罢,他带着刘宏就跑,并把宫门关闭。随后,曹节召来尚书台官员,用刀逼着他们起草诏书,任命王甫为黄门令,持符节前往北寺监狱,逮捕尹勋、山冰。

山冰怀疑诏书是假的,拒不受诏。王甫杀死山冰和尹勋,放出郑飒。回宫后,他又劫持窦太后,夺取皇帝的印玺。他派中谒者守卫南宫,切断通往北宫的复道,又派郑飒持符节逮捕窦武等人。

窦武拒不受诏,跑到步兵校尉军营,和他的侄子、步兵校尉窦绍一起射杀使者。

窦武召集了几千名北军五校尉营将士,下令说:“宦官谋反,有功者封侯重赏。”

陈蕃听说有变,立即带领他的部属和门生八十多人,手持刀剑,冲进承明门,一直来到尚书台门前。他挽起袖子,大声质问:“明明是黄门反叛,为什么诬蔑大将军?”

王甫正好从里面出来,听到陈蕃的呼喊,怒气冲冲地说:“窦武有什么功劳,一门三人同时封侯?窦府整日饮酒作乐,挥霍无度,这不是无道又是什么?你身为宰辅大臣,为什么要勾结叛贼?”

说罢,他命令武士逮捕陈蕃。陈蕃拔剑怒斥王甫,武士们吓得不敢上前。王甫气急败坏,喝令武士将陈蕃等人团团围住,陈蕃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入狱,当天,他就被杀害了。

宦官围攻窦武,连连失利。这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被召回洛阳。曹节认为张奂刚到京师,不明内情,便假传圣旨,派他和行车骑将军周靖带领五校尉营留下的将士去讨伐窦武。

拂晓时,王甫带领一千多虎贲武士和羽林军,与张奂会合。很快,他们抵达宫廷正门,和窦武对阵。王甫的兵力越来越多,他让士兵向窦武的军队大声喊话:“窦武谋反,你们都是皇帝的禁军,应当保卫皇宫,为什么要追随叛逆?先降者有赏!”

北军五校尉营的官兵虽然拥护窦武,但他们害怕宦官,听到喊话,军心涣散。从清晨到早饭时,几乎全部归降王甫。窦武、窦绍拼死突围,王甫紧追不舍,他们走投无路,只好拔剑自刎。

宦官把窦武、窦绍的头颅悬挂在洛阳都亭示众,又大肆搜捕窦武的亲族、宾客和亲戚,全部处死。窦太后被迁到南宫,窦武的家属全都流放到日南。从三公九卿以下,凡是陈蕃、窦武举荐的官员,以及他们的门徒和过去的部属,全部免职,不准再做官。

宦官大获全胜,弹冠相庆。士大夫则垂头丧气。

张奂升任大司农,因功封侯,当他发觉中了曹节等人的奸计后,懊悔不已。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宦官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而且其特点相当明显,即宦官在皇帝与外戚斗争的夹缝中逐步增强自身的势力进而把持朝政。东汉宦官专权开始于10岁即位的汉和帝时期,此后的历代东汉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殇帝即位时刚满百日,桓帝即位时年龄较大,但也不过15岁。

每当小皇帝上台,因其年幼无知,国政往往操之于母后之手,而母后当权又往往依赖于外戚,从而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当皇帝长大成人后,自然想亲政收权,而这必然形成与外戚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皇帝因幼长深宫,势单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帮助皇帝取得大权,又会居功自傲,进而专权擅政。

东汉宦官势力较为猖獗的时期是汉桓帝消灭外戚梁冀集团之后,由此而直至东汉灭亡,宦官专权擅政,排除异己,并制造一次次党锢事件,不仅败坏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黄巾大起义

是后黄巾破坏四方,天下遂大乱。今之鸡状虽与汉不同,而其应颇相类,诚可畏也。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五卷天气酷热,已经有几个月没有下雨了。因为没有雨水的滋润,土地裂开可怕的口子,田地里庄稼稀稀落落,干枯得毫无生气。

住在钜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的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正忙着用仅有的一点水浇灌庄稼,这时天边出现了一小朵黄云,张宝兴奋得叫了起来:“来雨了!”人们立刻停下了手中的活,还有人从家里跑了出来,大家都在盯着那朵正在飘近的黄云,还有人把自己家的水缸搬到院子里准备贮存这金子般的雨水。那片云很低,而且移动的速度很快,从云中还发出一种低沉的嗡嗡声,接着太阳变得昏暗了,那云竟像一块大布一样从天空中罩了下来。

张角大喊:“蝗虫!”话还没说完,有几只蝗虫已经飞到他的嘴里,田地上、树上、房上都密密麻麻地扑满了蝗虫。人们哭喊着,扑向自己家的庄稼。一个多时辰后,蝗虫飞走了。

庄稼地成了一片荒漠,树上的叶子全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田野里连一根草也不剩。

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无可奈何地呆立在地头,庄稼没有了,可官府还催逼着交租纳粮,农民都没有活路了。

这时皇帝正在深宫里大摆宴席,一盘盘的山珍海味流水一样地端上去,乐师们在演奏着歌颂皇帝的音乐,还有几个宫女在翩翩起舞。这时正是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宦官们把持着朝政,对那些敢于反抗他们的太学生大肆捕杀。当官的残酷地剥削着底层的人民,只要有钱就可以向朝廷买官做,多花钱就做大官,少花钱就做小官,做官后再去敲诈老百姓,加上天灾不断,真是民不聊生。

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张角三兄弟感到只有起来反抗才是唯一的生路。张角会治病,而且为穷人治病从不收钱,很受穷人们的敬重,他利用给人治病的机会联合了一大批人,创立了一门宗教叫“太平道”,主张要建立一个人人有饭吃、有衣穿,彼此和睦相处的太平世界。他收了很多弟子,并且派他的兄弟张宝、张梁到各地去传道。十年过去了,“太平道”传遍了天下,各地的教徒发展到了数十万。皇帝和大臣整天忙着吃喝玩乐,谁都没有看到这个潜在的危险。

张角把全国的教徒分为三十六方,大方有一万多人,小方有六七千人,每方都有一个首领,张角是总指挥。他们约定在184年(甲子年)共同起义,并提出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指的是东汉王朝,“黄天”指的是太平道起义军,他们还预定在这一年的3月5日,8个州同时举事。

正当起义即将爆发的时候,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叛徒,向朝廷告了密。朝廷马上在京城洛阳进行大肆收捕,一千多起义者惨遭杀害。总指挥张角立刻下令提前起义,他自称天公将军,弟弟张宝是地公将军,张梁是人公将军,全国各郡县的教徒拿起刀枪,仿佛一捆捆被点燃的干柴,顷刻之间,便形成燎原之势。起义者头缠黄巾作为标志,所以被叫作“黄巾军”。他们杀贪官,劫牢狱,解救那些被关押的穷苦人,打开粮仓,把粮食发给饥饿的人民,起义的火焰迅速蔓延全国,皇帝和大臣们这时才如梦方醒,十分惊慌。他们急忙调兵遣将,派皇甫嵩率军进攻起义军,还没有打就被起义军团团包围,被围困在长社。

可是皇甫嵩非常狡猾,他看出起义军虽然勇敢,但缺少战争经验。起义军的营寨都是木头搭砌的,于是他想出了用火攻的办法。夜晚来临,战斗了一天的起义军都疲倦得沉沉入睡了,忽然营寨各处着起了大火。营外喊杀声震天,皇甫嵩的军队冲进了黄巾军的大营。黄巾军的战士们有的还没来得及抽出刀剑就已经倒在血泊之中了,余下的战士奋勇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纷纷战死。这一次,狡猾的皇甫嵩取得了胜利。

而在北方黄巾军的总指挥张角却节节胜利,打败了东汉的大将卢植和董卓,皇帝马上派皇甫嵩前去增援。张角派弟弟张梁迎战皇甫嵩,张梁英勇善战,打得皇甫嵩一败再败,后来关起营门竟不敢出战。

正当黄巾军胜利在望之际,总指挥张角不幸病故。因为哥哥的去世,张梁沉浸在悲痛中,放松了对敌人的戒备,皇甫嵩借此机会偷袭黄巾军。这时黄巾军正在为他们的首领张角举行葬礼,大营中哭声一片。皇甫嵩的军队突然闯进营寨,他们见人就杀,霎时刀光闪闪,血流成河。一批批黄巾军的将士倒下了,最后张梁也英勇战死。还有一些战士不愿投降,跳河自杀。战斗结束了,皇甫嵩想捉拿起义军首领张角,但张角已死,他命人把张角的坟刨开,撬开棺材,砍下张角的头,送往朝廷请赏。如今只剩下张宝率领的一支黄巾军还在抵抗,但因人单势孤,最后也被皇甫嵩消灭了。

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那些征讨黄巾军的将领仗着自己手里有军队,再不愿听从皇帝的指挥,他们割据一方拥兵自立,成为势力大小不等的军阀。东汉政权就像一座老房子,经过黄巾起义这次狂风暴雨已经摇摇欲坠。

黄巾起义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纲领、有组织、有准备且利用宗教组织发动的农民起义,其作用一是推翻和动摇了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基本上摧毁了东汉王朝的专制,破坏了世族大地主建立的封建统治秩序;二是调整了土地占有关系,土地兼并暂时缓和下来;三是发扬了中国人民敢于反抗压迫的传统,树立起一座鼓舞广大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丰碑。

尽管黄巾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但在起义中将士所表现出来的坚决斗志、宁死不屈、敢于攻坚、勇于牺牲的精神,则向天下昭示了人民的斗争觉悟和高尚气节,也给东汉王朝以沉重的打击。

桃园三结义

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资治通鉴》第六十卷

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鲜艳的桃花开满枝头,在香气弥漫的桃园中三个年轻人跪倒在地,焚香叩头,从今日起他们将结为兄弟,虽然他们不是同一父母所生,但他们拥有共同的远大理想。

大哥叫刘备,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县)人,长得高大挺拔,耳朵尤其大,双手下垂长过了膝盖,他相貌奇特,据说他是西汉中山靖王的后代。二弟叫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省解虞县)人,长得蚕眉凤眼,红彤彤的脸庞上充满了青春和朝气。三弟张飞字翼德,与刘备是同乡,一脸络腮胡子非常威武。刘备自幼出身贫寒,靠卖草鞋和替人织苇席维持生计。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看到老百姓因为战乱家破人亡,非常痛心,因此立下志愿要消灭群雄,让人民重新过上好日子。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招兵买马建立了一支自己的军队,关羽和张飞因为和他志同道合,也毅然决然地投奔他。三人谈得很投机,干脆就结拜为异姓兄弟。

刚开始的时候,和袁绍、曹操相比,刘备的势力显得很薄弱,只有几千人的军队。他先是被袁术打得大败,接着又中了吕布的圈套,自己的地盘也丢了,没办法只得投奔曹操,曹操非常器重刘备的才华,让皇帝封他为左将军。可刘备心里并不踏实,他有自己的雄心大志,不甘心一辈子做曹操的部下。他怕曹操察觉到自己的心事,便装出庸庸碌碌的样子,就每天在后院里浇水种菜,一开口就是白菜、萝卜,如何上肥、如何浇水,仿佛他对天下大事一点都不关心。

一天曹操派人请他一起喝酒,两个人一边喝一边谈着,突然曹操问刘备:“您是很有见识的人,您看天下谁才是英雄?”

刘备不知曹操心里打的是什么主意,就敷衍着回答:“我想淮南的袁术可以算是一位英雄,他是袁绍的弟弟,手下兵强马壮。”

曹操不以为然地摇着头,说:“袁术只是一个酒囊饭袋,算不上是什么英雄。”

刘备说:“那河北的袁绍应该算是英雄了,他手下有几十万军队。”曹操的头摇得更厉害了:“袁绍表面厉害,胆子却很小,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划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他更算不上是什么英雄。”

“那您认为谁是英雄呢?”刘备反问道。曹操放下酒杯,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刘备,“天下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你和我两人!”

刘备以为曹操发现了自己是个胸怀大志的人,慌忙间吓得筷子落到了地上,正巧天上咔嚓一阵雷声滚过头顶,刘备连忙说:“这雷真响,吓得我筷子都拿不住了。”曹操见他胆子这样小,大笑起来,从此不再戒备刘备。

刘备知道曹操早晚会发现自己的心思,就和关羽、张飞商议脱身的办法。这时候,正赶上皇帝想除掉曹操,但曹操对皇帝监视得很严,皇帝就把自己的命令缝在一件袍子里,假装赐给大臣,让他们暗地里想办法除掉曹操。刘备也参与了这件事,成为反对曹操的一员。可事情没有成功,刘备怕曹操察觉到自己的反叛行为,忙向曹操自告奋勇要去前线作战。曹操很高兴,还分给了刘备一些军队,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领兵离开了许昌。

三兄弟齐心协力打了个大胜仗,可他们再也不想回到曹操那儿去了,于是,就自己树立了旗帜,公开反抗曹操。曹操听说以后十分气愤,马上就要率领军队讨伐刘备。有人提醒他:北方的袁绍正虎视眈眈,准备随时对我们发起进攻,如果我们讨伐东方的刘备,背后的袁绍前来偷袭,该怎么办?曹操自信地说:“刘备胸怀大志,他对我的威胁最大。而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没什么可怕的。”

曹操率领自己所有的军队浩浩****杀向刘备,刘备见大事不好,连忙向北方的袁绍求救,但袁绍正像曹操分析的那样,虽然兵多,可胆子很小,犹豫不决,迟迟不肯出兵。结果,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乱军之中,连关羽、张飞两个兄弟也失散了,只剩下一个人,单枪匹马逃出重围。

刘备的二弟关羽保护着刘备的妻子、儿女,被曹操的兵将团团包围在一座土山上。如果是关羽一个人,当然可以冲杀出去,但刘备的妻子、儿女不会骑马,关羽一方面要抵挡敌人的进攻,一方面又要照顾他们,想安全地冲出重围就不那么容易了。曹操很爱惜人才,他知道关羽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就想让他投降。他派人去和关羽谈判,说只要投降,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

关羽思前想后,为了大哥家人的平安,他决定答应曹操,可有几个条件:一、只向皇帝投降,不是投降他曹操;二、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他还是要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曹操觉得这两条没什么,皇帝掌握在自己手里,投降皇帝就是投降自己。刘备多半已死于乱军之中,没有了刘备的消息,关羽就会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出力,所以他很爽快地同意了。

关羽保护着刘备的家眷,跟随曹操回到许昌。曹操为他修建了豪华的住宅,还让皇帝加封了他的官职,每天邀请他一起喝酒,经常送给他金银财宝。可关羽根本没有把这一切放在眼里,他白天派人四处打听大哥的消息,晚上在灯下阅读孔子编订的《春秋》,一直到天亮。

终于有一天,他探听到大哥还活着,逃到了河北,投靠了袁绍。

关羽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嫂子和侄子,大家喜出望外,连夜套好车,关羽把曹操平日送给他的金银财宝原封不动地放在大厅上,把自己的官印悬挂在屋梁,跨上战马,手提大刀,保护着刘备的家眷出了许昌。曹操手下的兵将想拦阻,可因为曹操和关羽有约在先,又害怕关羽的英勇,就都没敢动手。

就这样,关羽带领刘备的妻子、儿女一路上风餐露宿,赶到了河北,找到了刘备,兄弟重逢。从此,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情义更加深厚了。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里,宦官争斗,朝政日益衰败。这时候就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重情重义,体恤百姓。在那个社会动**之际就涌出了那三位英雄:刘备、张飞、关羽。他们身上涌现出了兄弟情深和视死如归。志同道合相为谋,他们就这样走到了一起,结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这样的兄弟情实在让人敬叹。为了百姓,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就可以有无穷的力量去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出这样的人,是历史的必然。

所谓时势造英雄,“桃园”正是那个时代赠予张飞、刘备和关羽的时势,应该是一种特定时期人类正义与智慧的成功交集,桃园就是他们成就一番事业的起点,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在桃园开启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番事业。天时、地利、人和,桃园三结义让他们三个人由量到质产生突变,成就了一代伟人。

官渡之战

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

——《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黄河浊浪滔天,奔腾的河水夹带着泥沙流向下游,伫立在岸边的袁绍心情仿佛黄河水一样混乱、愤怒。对岸就是他的死敌曹操,曹操挟持皇帝,势力越来越大,最近他又打败了刘备,下一个对手当然就是他袁绍了。俗话说,先下手为强,不能等着挨打,这次袁绍不顾手下谋士的反对,亲自率领10万军队,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

200年,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南下攻曹。他命大将颜良为先锋,率部渡过黄河,进攻白马(今河南省滑县)。颜良是袁绍手下最勇猛的大将,他立即率军渡过黄河,杀向白马。白马城小兵少,颜良一到,就把城池团团包围,发起猛烈的进攻。

此刻,曹操正和手下的谋士商量对策,他接到战报后,决定来个声东击西。他不去增援白马,却率领军队奔向延津(今河南延津西北),假装要在那里渡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果然中了计,他连忙派自己的主力去堵截曹操。这时,曹操突然率领一支精锐的骑兵杀回白马,正在攻打白马的颜良措手不及,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颜良也在乱军中送了命。等袁绍发觉上了当,曹操早已带领着得胜的军队撤走了。

袁绍大为震怒,发誓一定为大将颜良报仇雪恨,马上命令另一员大将文丑率兵渡过黄河追击曹操。谋士们劝他要冷静从事,可袁绍哪能听得进去。文丑的军队日夜兼程追赶着撤退的曹操,士兵们又饿又累,这时候前方出现了一条峡谷,两边悬崖高耸,树木参天,士兵们一拥而入,发现很多被遗弃的帐篷、牛马,还有,一桶桶的美酒。他们以为是曹操撤退时慌忙间丢下的,就一窝蜂扑上去,你抢我夺。正混乱间,突然两旁的树林里冲出无数骑兵,只见刀光闪闪、箭如飞蝗,文丑的军队还没来得及上马,就纷纷被砍倒在地。原来曹操早已在这里设下了埋伏,还故意丢下许多东西麻痹敌人。

这一仗曹操消灭了文丑和他的军队,取得了一场大胜利。

袁绍两战两败,损失了两员得力的大将和一万多精锐的军队,他恨不得把曹操抓来撕个粉碎。这一次他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前扎下营寨。官渡是许昌的门户,官渡如果丢失,许昌就不保。曹操率领他的部下紧闭城门,坚守在城墙上,袁绍的军队架着云梯日夜攻打,可总是一次次地被打退,鲜血染红了护城河。

见官渡如此坚固,袁绍想出了一条计策。他在官渡城外的几座土山上修建了高高的箭楼,然后派弓箭手登上箭楼,由于居高临下,城里的一切都看得很清楚,弓箭手是箭无虚发,射得曹操的士兵白天只能躲在房子里,曹操赶忙召集谋士商量对策。一个谋士建议制造发石机,摧毁土山上的箭楼。很快,发石机被造了出来,它像一个个巨大的弹弓将数十斤的巨石弹射出去,打得土山上袁绍的弓箭手头破血流,抱头鼠窜,再也不敢登上箭楼向官渡城里射箭了。

袁绍一计不成又想了一个办法,他派士兵连夜挖地道,想挖到城里来个里应外合,可又被曹操发觉了,曹操命令部下在城墙下挖了一条深沟,并将沟里注满了水,结果袁绍这条计策也落了空。

两军相持了一段日子,彼此互有胜负,官渡虽然还在曹操的手中,可他的军粮越来越少,再支撑一段日子就要弹尽粮绝了。这时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看出了曹操的破绽,他向袁绍建议:曹操的粮食不多了,我们应该借此机会派一支军队绕过官渡袭击许昌,切断他的运输线。

没有了粮食,不用打,饿也把曹操饿死在官渡了。袁绍因为许攸是曹操的同乡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把他臭骂了一顿轰了出去,许攸又羞又气就决定投降曹操。

官渡城中,曹操正坐在军营里发愁,忽然有人进来禀报:“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前来求见。”曹操听后从**一跃而起,没来得及穿鞋,光着脚跑出去迎接许攸,感激地说:“您来了,胜利也就来到了!”两个人坐下,许攸向曹操询问:“请问您营中的军粮还够吃多长时间?”

曹操故作镇定地回答:“半年没问题。”许攸哈哈大笑:“请您说实话。”曹操回答说:“不瞒您,只够吃三个月了。”许攸不高兴地站起来一边往外面走一边说:“我是真心来投奔您的,您干吗欺骗我,难道不信任我吗?”曹操连忙拉住许攸,一个劲地道歉:“对不起,请先生原谅,我军中的粮食只够吃十天的了,请您帮我想个办法!”

许攸重新坐下,他告诉曹操:“袁绍的军粮都囤积在乌巢,离官渡只有40里。看守的将领叫淳于琼,这个人爱喝酒,没什么真本事。如果派兵烧了他的粮库,袁绍就会不战自败。”

曹操重谢了许攸,马上挑选了几千精兵,亲自率领奔向乌巢。他们化装成袁绍的士兵,打着袁绍的旗帜,混过了几道关卡,乌巢的守将淳于琼喝得大醉,躺在帐篷里鼾声如雷。这时曹操率领他的部下已摸进了乌巢的粮库,他们呐喊一声放起火来,霎时火光冲天,袁绍10万大军的军粮被烧得精光。

袁绍的士兵看到乌巢起火,军心动摇,再也没有心思作战了,他手下的大将张郃、高览率领一部分军队投降了曹操。从乌巢回师的曹操,同官渡城内的部队两下夹击,一鼓作气打败了袁绍,10万大军死的死,逃的逃,所剩无几。曹操乘胜追击,占领了河北,袁绍又气愤又羞愧,吐血而死。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这次战役对曹操统一北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07年,曹操扫除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完成了他多年来的夙愿。在凯旋的路上,他登上了渤海边的碣石山,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观沧海》,诗中表达了曹操统一北方后的豪迈心情。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