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25—220)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东汉又称后汉,乃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东汉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硬脖子县令的故事”、“黄巾大起义”
和“桃园三结义”等故事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注解。
资治通鉴中
那些值得借鉴的故事
严子陵无意仕途
帝少与严光同游学,及即位,以物色访之,得于齐国,累征乃至;拜谏议大夫,不肯受,去,耕钓于富春山中,以寿终于家。
——《资治通鉴》第四十一卷会稽余姚人严光,字子陵。他年轻时曾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窗,有很高的名望。刘秀称帝后,派人寻找严子陵,请他入仕。
严子陵看到汉光武帝夺得天下,知道定会封他做官,可他生来厌恶官场,不愿意享受朝廷俸禄。于是,他隐姓埋名,在齐县境内富春山(在浙江省桐庐县西)中过起了隐士的生活,一天到晚,忘情于山水之中,垂钓于溪水之畔,悠游自在,怡然自得。
有一天,有人在富春山认出严子陵,把此事报告了县令。
齐县县令上书光武帝:“有一个人,身披着羊皮大衣,在富春山溪水边钓鱼,此人很像严子陵。”
汉光武帝立即命官吏备好车马,装上优厚俸禄,想把严子陵请出富春山,然而官车去了又回,均无所收获。这天,官吏又一次来到富春山,严子陵说:“你们认错人了,我只是普通打鱼人。”使者不管他怎么解释,硬是把他推进了官车,快马加鞭,送他到了京城。严子陵住进了汉光武帝特意为他安排的房子,每日饭菜相当可口,数十名仆人为他效劳,然而对于这些他却不屑一顾。
侯霸与严子陵也是旧时好友,此时的侯霸已今非昔比,他做了汉朝的大司徒。侯霸听说严子陵已到皇宫,就让下臣侯子道给严子陵送去一封书信,表示对严子陵的问候。侯子道一见严子陵,便恭恭敬敬地把信递了过去。此刻,严子陵正斜倚在**,听到是大司徒侯霸派人送信,仍然面无喜色。接过信,大概看了一下,便放在了桌子上。侯子道以为严子陵因为侯霸没有亲自看望而不愉快,忙又说:“大司徒本想亲自迎接您,因为公事繁忙,一刻也脱不开身,晚上,他一定抽空登门拜访,请严先生写个回信儿,也好让我有个交代。”
严子陵想了片刻,命仆人拿出笔墨,他说,让侯子道写。信中写道:“君房(侯霸字君房)先生,现在你做了汉朝大司徒,位列三公,这很好。如果你帮助君王为人民做了好事,大家都高兴,如果你只知道奉承君王,而不顾人民死活,终将身首异处,生命难保。”他说到这儿停了下来,侯子道请他再说些什么,严子陵没有吭气,侯子道讨了个没趣回到了侯霸那里。
侯霸听完侯子道的话,面有怒色,觉得严子陵不把他这个大司徒放在眼里。于是把严子陵的一番话,报告了汉光武帝,谁知汉光武帝却说:“我了解他,就这倔脾气。”
当天,汉光武帝去看望严子陵,皇帝亲自登门,这可是件大事,得出门远迎。可严子陵根本不理,躺在**养神。汉光武帝进来后,看到他这副情景,并不恼火,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严子陵的肚子,亲切地说:“老同学,你难道不念旧情,帮我一把嘛!”严子陵说:“人各有志,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做官呢?”汉光武帝听后长长地叹了口气失望地走了。
有一晚,汉光武帝与严子陵叙旧。汉光武帝问:“子陵啊,你看我比从前怎样?”“有点儿进步。”严子陵回答道。那晚,两人睡在一起,严子陵故意大声打呼噜,并把腿压在汉光武帝身上,汉光武帝毫不介意。第二天,一夜未回的汉光武帝,轻描淡写地对仆人说:“别害怕,我只是和严子陵在一起。”
汉光武帝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不肯上任,仍旧回到富春山中过他的隐士生活,种种地,钓钓鱼。富春山边有条富春江,江上有个台子,据说是当年严子陵钓鱼的地方,称为“严子陵钓台”。
公元41年(建武十七年),汉光武帝又召严子陵入宫,严子陵拒绝了。严子陵最后死在家里,享年80岁。刘秀闻讯,伤感惋惜良久。
严子陵无意仕途,钟情于自由自在的山野生活,曾隐居富春江,耕钓为生。他的高风亮节,受到历代人们的高度赞颂。后人为了纪念他,先在姚城东北五公里的客星山麓严子陵墓旁建立祠堂,以示纪念。至明代,为了便于瞻谒,就将严子陵祠建于龙泉山上,成为历代祭祀严子陵的场所。
南征北战的马援
马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坚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
——《资治通鉴》第四十二卷公元41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聚众造反,得到九真、日南、合浦等地蛮夷部落的响应。叛军先后攻占了岭南六十多座县城,征侧自立为王,一时间轰动天下。
汉光武帝刘秀得到消息后,就命令大将马援等人率军去南征交趾。
马援率军沿海边向南进军,逢山开道,遇水架桥,长途跋涉一千多里。因不适应南方气候,路途中有不少将士得病死去。到了第二年春天,大军抵达浪泊,开始与敌人交战,一举击溃敌人,杀敌数千,被俘投降的有一万多人。马援率军继续追击征侧,直达禁溪。他连续出击,彻底击溃敌人,征侧等四散奔逃。不久,征侧、征贰被抓获斩首。
为嘉奖马援,汉光武帝就封他为新息侯。马援闻讯后,就杀牛备酒,犒赏全军。随后,马援率大小楼船两千多艘,战士两万多人,再次进击九真地区,剿灭征侧的余党都羊等人。
从无功县到居风县,一路追杀,消灭敌人五千多人,最后岭南地区全都平定了。
为安定刚收复的地区,经禀报朝廷,马援将西于县分为封溪、望海二县,并组织人力修治城垣,挖河造渠,兴修水利。另外,他还把南越地区与汉朝律法有出入的十余条律法奏明朝廷,并向越人重新申明原有的制度,对他们加以约束。从此以后,南越地区一直奉行着马援确定的制度。到了公元44年秋天,马援见这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就率大军凯旋回朝了。
公元44年9月,马援平定交趾叛乱返回洛阳后,平陵人孟冀前往迎接,并劝他以后在家好好休养。
马援感慨地说:“现在匈奴和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我正要向皇上请战。男儿应该战死沙场,用马革裹尸,运回家乡安葬,怎么能在家跟儿女过日子呢?”
公元48年7月,武陵蛮人作乱,出兵攻打临沅,朝廷派武威将军刘尚征讨,结果全军覆没。马援当时已62岁,听到此事他请求挂帅出征。汉光武帝刘秀见他年事已高,没有答应。马援却拍着胸脯,不服气地说:“谁说臣老了!臣还能身穿铠甲,骑马驰骋。”
刘秀让他试一试,马援果真跨上战马,雄赳赳地来回跑了一趟。刘秀笑着说:“好一位精神抖擞的老翁!”
于是,刘秀派马援统领马武、耿舒等人,率领4万大军攻打五溪。大军出发时,马援对送行的友人杜涪说:“我老了,总担心不能马革裹尸,今天终于遂愿,死也瞑目了。怕只怕那些权贵子弟在皇上面前搬弄是非,这些真叫我放心不下呀。”
当然马援所说的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所指的。原来,一次马援患病,刘秀的女婿梁松前去探望。梁松在床下拜见,马援却没有还礼,梁松对此很不高兴。梁松走后,儿子们不解地问马援:“梁松是皇帝的女婿,文武百官没有不惧怕他的,为什么父亲对他这么冷淡?”
马援笑笑说:“我是他父亲的朋友,他身份虽然显贵,怎能不讲辈分呢?”后来,因梁松仗势骄横,马援批评过他,梁松就由此忌恨上了马援,并寻机报复。
马援进军五溪途中适逢酷暑,军中瘟疫流行,不少士兵都死去了,耿舒就此向朝廷进谗言说马援指挥不当。刘秀随后就派梁松去责问马援,并兼任监军。
梁松到达军中时,马援也因染上瘟疫病逝了,但梁松不肯罢休,依然乘机诬陷他。他上奏朝廷说马援去南方打仗时如何搜刮大量财物,刘秀听信谗言后大怒,就降旨废黜了马援的爵位,并追查他的罪行。
马援的妻子、儿女听说后十分恐惧,不敢将马援的棺柩运回祖坟,只是草草地葬在城西,一时间连马援的宾客旧友,也没有一个人敢上门吊唁。安葬完马援,他的妻子就用草绳把自己捆绑起来,到皇宫门口请罪。刘秀把梁松的奏章拿给他们看,马援的妻子才知道马援遭人诬陷,于是,马援的家人前后六次上书,为马援鸣冤。前任云阳县县令朱勃也上书为马援申冤,指出马援为朝廷效力22年,南征北战,终于马革裹尸,了却平生的抱负。这样的功臣,死后遗体居然不能归葬祖坟。死者不能自我表白,活人不敢替他辩护,令人痛心。他要求让朝廷大臣评议马援的是非功过,决定是否恢复爵位,使天下人不至于失望。
后来,刘秀看了马援的妻子和朱勃的奏章,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恢复了马援的爵位,严惩了诬告他的人,并允许把马援的灵柩运回祖坟重新安葬。
马援的一生没有遗憾,他死后的那些纷扰也与他无关。他在自己的诺言中安然睡去,留给后世的是一句句震古烁今的豪言壮语。无论是“老当益壮”,还是“马革裹尸”,他都喊出了中华男儿的血气方刚,喊出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理想。
硬脖子县令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
——《资治通鉴》第四十三卷光武帝刘秀统一全国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希望国家经济尽快地恢复起来。当时,地方豪强势力很大,他们买卖人口,大搞土地兼并,不守国法。不过,严格执法的董宣不畏权势,对他们敢于按律法办。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围县(今河南开封东南)人。他自从当官以来,无论做什么都按法令办事,因此接连被提升,一直做到北海国(治所在今山东潍坊)相。上任后,他任命当地大族公孙丹为副手,辅佐他做一些日常事务。
公孙丹新建了一座住宅,他找来占卜的人想问问吉凶。占卜的人围着他的房子转了一圈,脸色阴沉地说:“这个宅子不适合居住,要是搬进去,您家一定会死人。”公孙丹一听着了急,心想:“刚盖好的房子,却不能住人,我岂不是白花了钱?”便问道:“有没有化解的办法呢?”
占卜的人沉思一会儿,摇摇头说:“恐怕不好办。”公孙丹认为是需要他花钱,便爽快地说:“有什么要求,您直说就行了!”占卜的人这才告诉他,需要一个死人尸体,先在宅子里停几天消灾,然后才能搬进去住。公孙丹鬼迷心窍,凭着有钱有势,竟然大白天杀了个过路的行人,把尸体搬进新宅,企图借此消除灾祸。
被杀的那个人的家人,哭哭啼啼找到董宣,要他抓捕凶手,替他们申冤。董宣调查一番后,立即逮捕了公孙丹父子,并杀了他们。谁知,公孙家族却集合了三十多人,拿着兵器,气势汹汹地到北海相府闹事。董宣生气地把他们全部抓了起来,又怕他们出狱后再找官府闹事,便命令下属水丘岑把这些人全部杀掉。这个案件惊动了朝廷,董宣由于杀人太多,被传唤到京师受审,水丘岑也被牵连了进来。
经过一番审讯,董宣和水丘岑都被判处死刑,关在大牢里。在死囚牢里,董宣还像往常那样,泰然自若地从早到晚诵读诗文,一点惧怕的样子都没有。到了处决的那一天,以前曾做过他下属的官吏给他送来了饭食,谁知董宣怒气冲冲地说:“我一生从没吃过别人送的东西,何必临死时败坏我的名节呢?”说完,一口东西也没吃,就登上刑车被押走了。
就在刀已架上董宣的脖子,准备行刑的时候,光武帝派人骑着快马,赶到刑场,赦免了董宣。董宣对派来的使者说:“水丘岑是听我的吩咐才去杀人的,即使有罪,也应该由我来负责,与水丘岑无关,请您告诉皇上杀我抵罪,放了他吧!”光武帝听到使者的汇报,又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真相,认为董宣严格执法但用刑过重,就把董宣贬为怀县县令,同时赦免了水丘岑。
董宣的严格执法,不仅只针对一般的罪犯,有时碰到势力强大的人犯了罪,他也一样毫不留情面。
光武帝有个姐姐叫湖阳公主,也是一个出名的地方豪强。有一次,她的一个奴仆在外面杀了人,躲进公主府,不敢出来。可是公主为了摆架子,有时竟然在出门时,让这个杀人犯陪同。董宣知道后,便一天天在公主经常路过的地方等候。这一天,湖阳公主又坐着马车出来了,跟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犯。董宣看清楚后,就带着人冲到湖阳公主车前,让她把罪犯交给他。湖阳公主火了,大声斥责董宣,说他太无礼了。董宣不仅没被公主的气势吓倒,反而拿出宝剑,往地上一划,也大声地责备公主的不是。他叫手下人把那个杀人犯强拉下车来,宣布了罪状,当场就杀了。
湖阳公主哭哭啼啼地跑到光武帝那里,向他哭诉这件事。光武帝一听也很生气,立刻传董宣进宫,吩咐侍卫拿着鞭子,要当面打死他,替姐姐出气。董宣到了宫里,先向光武帝叩了头,说:“在打死我之前,请允许我说一句话!”光武帝生气地说:“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董宣抬起头回答道:“皇上凭着崇高的德行,恢复了汉朝的天下,如今却纵容手下杀人,这样下去,怎么治理国家?用不着打我,我自己死!”说完就把头狠狠地向就近的柱子上撞,一下子血流满面。光武帝急忙命令左右把他拉住,说:“我饶你不死,只是你得向公主赔礼磕头。”谁知,即使几个侍卫按着董宣的头,强迫他向公主赔罪,董宣也用两手死撑着地,坚决不肯叩这个头。光武帝十分佩服董宣,就把他放走了。
湖阳公主一肚子气,却没办法发泄。她对光武帝说:“你当初只是平民的时候,就收藏过一些犯死罪的人,而官吏也不敢到我们家里来抓人。如今,你已贵为天子,却连一个县令都制伏不了吗?”光武帝笑着说:“天子不能和平民一样啊!”
后来,光武帝赏赐了董宣30万钱,董宣却一分不留地全部分给了县里的衙役属吏们,从此,董宣更加严格地打击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使一些人对他又怕又敬,而老百姓却欢快地唱道:“因为有个董少平,不闻击鼓叫冤声。”他们称他是“强项令”(硬脖子的县令),没有一个不佩服他的勇气的。
董宣死的时候,光武帝派人到他家中吊唁,只见董宣的尸体只裹着一层破布,连个棺材都没有。光武帝听到使者的回话,十分伤感地说:“董宣死后,我才真正知道他是如此廉洁啊。”命人按照古代大夫的葬礼安葬了他,并任董宣的儿子做了郎中。
董宣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任职以后,精明能干,刚正不阿,成为了东汉时期有名的“强项令”。历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在任上,他不畏强权,疾恶如仇。为惩办凶顽,不惧顶撞皇上,被刘秀称为“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强硬、不肯低头的县令。为此,留下了一个“硬脖子县令”的雅号。他无论调任到哪里都是政绩显著,颇得人心。
专横的窦宪
宪恃宫掖声势,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宪以贱直请夺沁,卜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帝出过园,指以问宪,宪阴喝不得对。
——《资治通鉴》第四十六卷东汉的好多皇帝命都很短,因为这样,便有许多小孩子皇帝,但他们决断不了政事,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太后临朝执掌大权的传统。
公元88年,汉章帝病死,和帝继位,尊章帝的皇后窦氏为皇太后。和帝才10岁,窦太后临朝。因而,窦太后的哥哥窦宪便执掌了大权。这样,外戚的势力强大了起来。
这个窦宪,身材不高,可是脸大脖子粗,长得十分威武。他的颧骨底下长了条横肉,这横肉上下一抖动,谁见了都害怕。窦宪一掌权,便横行开了。
当年汉武帝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煮盐和冶铁的利益从豪强的手里夺过来,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而窦宪掌权后第一件事却是废除了禁止私人煮盐和冶铁的法令,实际上,这也是窦太后的主意。她把盐铁的利益让给国内的大族和豪强们,是为了自己执政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这样一来,窦家的政权就能稳固了。窦宪的几个兄弟都做了大官。窦家一门的威风谁都比不上,窦宪的胆子因此也越来越大了。
窦宪为了稳住自己的大权,什么事都敢干。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汉和帝的伯父、都乡侯刘畅来到京师为先帝吊孝。刘畅毕竟是皇室成员,窦太后要办丈夫的丧事有时也与他商量,就把他召进宫里好几次。可窦宪多疑,他怕自己的妹妹重用刘畅,分了他的大权,便派刺客把刘畅暗杀了。窦太后一听到堂兄竟被人杀害,大为恼火,便吩咐窦宪去捉拿凶手,追查主使的人。这不是叫凶手捉拿凶手吗?窦宪就把杀人的大罪诬陷在了刘畅的兄弟刘刚身上,借口是他们兄弟不和,自相残杀。窦太后竟然信以为真,还派御史和青州刺史去查办在自己封地青州的刘刚。
可世上终有明眼人,尚书韩毂上书给窦太后,说刘畅在京师遇害,而刘刚远在青州,应在京师捉拿凶手才是正理,如舍近求远,恐给奸臣暗笑。窦宪料到韩毂疑心到了自己的身上,就立即请太后责备韩毂。窦太后偏听偏信,便斥责了说公道话的韩毂,但韩毂仍坚持己见。
这样,韩家这一世族便与外戚窦宪结下了怨恨。
后来,太尉何敞亲自出马调查此案,“纸里包不住火”,最后水落石出,窦宪无法抵赖。
恰在此时,匈奴内乱需汉派兵平定,窦宪怕保不住命,便要求太后让他去攻打匈奴,以赎他的死罪。毕竟是太后的哥哥,虽有人反对,窦太后还是下诏封窦宪为车骑将军,发兵北伐。
刘畅就这么着稀里糊涂地白死了。“狗改不了吃屎”,当了车骑将军的窦宪威风又抖了起来,他一面叫他兄弟替他在洛阳大兴土木,建造将军府;一面派人拿着书信给尚书仆射郅寿,嘱咐他照顾他的家属。郅寿倒是个硬汉,他不但不愿包庇窦宪,还上书告发他的罪恶。窦太后仍偏袒他的兄长,最后郅寿被逼得自杀身亡。对此三公九卿纷纷鸣不平,联名上书要求太后别让窦宪带兵。而窦太后把他们的奏章搁在一边,还是派她哥哥发兵去攻打匈奴。
北匈奴已经衰落了,不能抵抗汉兵,窦宪在稽落山打败了匈奴。汉军离开边塞三千多里,追匈奴兵直追到燕然山,这窦宪得意扬扬地还叫中护军班固写了一篇颂扬他功德的文章刻在山上,窦宪得胜还朝,比以前更加威风了。太后又拜他为大将军,还赏给他两万户的封地,叫他带着副将邓叠驻扎在凉州。从此,窦氏兄弟更加得势。窦宪的3个兄弟也都封了侯,他们的子弟、女婿、伯伯、叔叔、娘舅、外甥和他们的门客、心腹,都有封赏,其权势炙手可热。
窦宪等人有了如此势力,便更加横行无忌,几乎到了“顺者昌,逆者亡”的地步。各地的刺史、郡守,县令大多出自窦氏家族的门下,他们贪污勒索,贿赂公行,无恶不作。尚书仆射乐恢揭发了几个向窦家行贿而得官的人,上书批评窦宪。窦太后还算客气,只是把他的奏章搁在一边,但批准了乐恢告老还乡的请求,而窦宪却暗地里派人逼乐恢喝毒药自尽。
窦家兄弟把持朝政,独断专行,朝中大臣慑于他们的威势,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这使得他们更加贪得无厌,为所欲为,百姓苦不堪言。
窦宪在窦太后的庇护下,甚至纠集力量,伺机造反。
这时,汉和帝一天天长大成熟起来。他看到窦宪依仗权势,祸国殃民,把国家弄得一团糟,非常痛心。现在又看到窦宪竟伺机造反,便暗地里组织起了自己的力量,依靠宦官郑众和几个得力的忠臣,等待时机,准备一举诛灭窦宪一党。
公元92年,汉和帝召窦宪从凉州回到京师洛阳,对窦宪一党来了个一网打尽,汉和帝念及窦太后养育之恩,没判窦宪兄弟斩刑,但令他们自杀了。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记载,窦宪对北匈奴的两次作战,北匈奴主力被彻底歼灭,而其残部转而向西方进军,直到兵临罗马城下,最终导致了这个古老帝国的覆亡,从这个角度不妨说,窦宪对北匈奴的作战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间接地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但他居功自傲,最终导致了迫令自尽,声名扫地的命运。
班固著《汉书》
初,班固奴尝醉骂洛阳令种兢,兢因逮考窦氏宾客。收捕固,死狱中。固尝著《汉书》,尚未就,诏固女弟曹寿妻昭踵而成之。
——《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人,9岁便能为文,诵读诗赋。成年以后,更是博览群书,对九流百家之言都有研究。他学无常师,不注重章句,只要求掌握文章的主旨。班固为人宽厚,并不因自己的才能出众而傲视别人,因此儒生们都很仰慕他。
东汉明帝永平初年(58年),东平王刘苍任骠骑将军,辅佐朝政,开东阁聘请贤才。当时班固刚刚20岁,就向刘苍上书,盛赞当世名儒桓梁、晋冯、李育、郭基、王雍、段肃等人,希望他予以重用,刘苍接受了他的意见。
班固的父亲班彪去世以后,班固返回故里,继续撰写班彪所著的《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被捕下狱。他的弟弟班超上书为他辩解,汉明帝刘庄又看过了他所著的书,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兰台令史(俸禄百石的小官),与陈宗、尹敏、孟巽一起撰成《世祖本纪》。班固又转迁为郎,负责典校秘书,其间他写成列传、载记等28篇。刘庄看后非常满意,就让他完成他先前所著的史书。
班固历时20余年,在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基本修成《汉书》,记事起自西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新朝地皇四年(23年),有纪、表、志、传共100篇,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系。这部记载西汉历史的著作,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学者争相传诵。
班固任郎以后,得到刘庄的信任与亲近,为报知遇之恩,班固也忠心尽职。当时京师洛阳已经建造起宏伟的宫殿,修筑起坚固的城池,但很多人仍然希望迁都长安,于是班固仿效前代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的做法,写了《两都赋》献给刘庄,颂扬京都洛阳,批驳那些主张迁都者的言论。
汉章帝即位(76年)以后,由于他爱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到恩宠。章帝多次召班固入宫侍读,有时班固一连几天被留宿宫中。章帝每次出巡,班固就敬献赋颂;朝廷中讨论朝政大事,也常让他参加,发表意见。但是班固对他和父亲班彪前后两代官位最高不过为郎,总有生不逢时的感慨,曾作《宾戏》来自我解嘲。后来班固升任玄武司马,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班固奉命撰集其事,纂成《白虎通义》。班固在朝臣讨论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时,也都发表过自己的意见。
东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随大将军窦宪远征匈奴,任中护军,参与谋议。窦宪大败匈奴,班固为他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在燕然山上刻石纪功。永元四年(92年),窦宪获罪自杀,班固受牵连被免官。又因班固不约束教育他的几个儿子,任凭他们不法胡为,与洛阳县县令种兢结下积怨。种兢这时乘机罗织罪名进行报复,将班固逮捕入狱。当年班固死在狱中,享年61岁。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班固编撰,班固死后,由其妹班昭继续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2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100篇,后人划分为120卷,共80万字。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词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班超投笔从戎
班固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
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
——《资治通鉴》第十八卷
唐代诗人杨炯抱着建功立业的想法,写下了“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的豪迈诗句,激励自己拿起刀枪,征服西北边塞的敌人。其实,早在东汉,就有这样一位投笔从戎的书生,为平定西域、保证中原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班超。
班超字仲升,是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的弟弟,他父亲班彪、妹妹班昭也是那时有名的史学家,和班固一起完成了《汉书》的创作。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班超却表现出与他们不同的志趣。他身材高大,仪表堂堂,为人不拘小节,而且非常能吃苦耐劳。他虽然饱览群书,但并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获得,总是想把所学的东西用来建功立业。
当班固在家乡接受父亲的遗命续修《汉书》时,有人上书汉明帝,诬告班固私自修改国史,毁谤朝政。明帝下令逮捕班固,把他关进了监狱。班超马上赶到洛阳,求见明帝,说明情况后,请求代兄坐牢。明帝了解了真相,又为班超的一片诚心而感动,不仅释放了班固,还委任班超为兰台令史。兰台令史官职很低,也没有什么实权,只是负责抄写文书而已。在这种情况下,班超不仅感到有志难施,而且还觉得非常无聊。
就在班超抄写文书期间,匈奴在东汉边境烧杀抢掠,给边境上的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听到这种情形,正在抄写文书的班超把笔往地上一扔,气愤地拍着案台,大声感慨说:“大丈夫没有其他抱负,只愿像傅介子、张骞那样立功边地,封侯归乡,怎么能在纸笔中消磨一生!”傅介子和张骞都是因出使西域立下大功而被封侯的人,是西汉赫赫有名的大臣,这样大的志愿对一个只是抄写文书的人来说,未免太不切实际了,因此班超遭到同事的取笑,说他在做梦。然而,班超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努力争取,终于在31岁时,得到了一个假司马的军职,跟随大将军窦固出击匈奴,并立下大功,载誉归来。明帝和窦固都看到了班超的军事才能,因而在当年,明帝就派遣了班超和郭恂率领36人出使西域,班超终于有机会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
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以他高超的外交手段和智勇双全的政治才能,先后招抚了鄯善、于阗,并帮助疏勒人赶走了龟兹,使他们摆脱了被龟兹控制的命运。在短短一年内,班超就继张骞之后再次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使汉朝与西域南面诸国的联系也有所加强。后来,窦固、耿秉又出兵降服了不肯归附的车师国,东汉王朝得以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并派兵驻扎在那里,防御匈奴的侵扰。
班超帮助疏勒人立了自己的王,有了独立的政权,在当地以少量的士兵,打退了龟兹一次次的进攻。可是毕竟危险重重,刚继位的汉章帝担心班超孤立无援,便下诏让他回朝。谁知消息一传出,疏勒都尉因为担心疏勒又将被龟兹灭亡而拔刀自杀,希望以自己的死来挽留班超,全国上下也一片恐慌。一些手下不顾往日的威严,大声哭泣,抱住班超所骑的马腿不肯放。看到这种情况,班超十分感动,更加坚定了实现凌云壮志的信心:他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帮助东汉实现各民族的完全统一。于是他上书章帝,要求留下,章帝收回了诏令,班超这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经过多年奋战,班超凭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一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先后征服了莎车、月氏,收降了龟兹和姑墨,诛杀了顽固抵抗的焉耆王和尉黎王,使西域五十多个小国全部归附东汉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重新得到巩固。由于班超的非凡表现,他先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又于公元95年被封定远侯,食邑千户。
班超在西域生活了31年,他不仅得到了朝廷的充分信任,西域各国对他也非常敬佩,他几次想回归中原,都被当地人死死挽留。直到100年,年近七旬的班超因年老多病思念故土才正式上书皇帝,要求东归。102年8月,班超回到洛阳,被授为射声校尉。可是,由于积劳成疾,他再也无法享受这些他早就应该享受的荣耀了,一个月后,班超病逝,享年71岁。
班超以一介书生,在万里西域立下赫赫战功,成就了封侯的雄伟志愿。他当年以傅介子、张骞为楷模,而今,他在历史上创建的功绩,丝毫不比前二人逊色。
班超投军以后,屡建奇功。为汉朝和好了五十多个国家,巩固了汉朝的政权,维护了边疆的安宁。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作“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尚不能国,何及家,何及个人?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学做一个像班超一样顶天立地的“人”!武能定国,文能安邦,不管投笔从戎也好,弃武从文也罢,都只有一个目的,为国雄于地球而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