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纪(2)(1 / 1)

秦国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我就把和氏璧交给秦王。他们不给我们城池,我保证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了。

秦王在章台宫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自己看完之后,又传给他的妃子和左右亲信们观赏,大家高呼万岁,向他祝贺。蔺相如看秦王没有用城池换璧的诚意,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玉璧上有一个斑点,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把璧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璧后退几步,站在一根柱子跟前,怒气冲冲地对秦王说:“您写信给赵王,说是想换我们的和氏璧,赵王召集大臣们商量给不给,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依仗着自己的强大,想用空话来骗我们的璧,所谓用来交换的15座城池,恐怕十有八九得不到’。大家都认为不能把和氏璧给秦国,但我觉得就算是平民百姓之间打交道都不用欺骗的手段,更何况一个大国呢?再说,既然是强大的秦国所喜欢的东西,我们不能为了这一块璧而损伤了和秦国的感情。于是赵王就沐浴斋戒了5天,然后派我出使秦国,郑重地把和氏璧交给我。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不就是尊重你们是大国,向你们表示敬意吗?可我到了秦国之后,您只在一个偏殿上接见我,表现得很傲慢;您拿到和氏璧后,又传给一群妃子看,简直是在戏弄我。

我看您根本不打算给赵国15座城池,所以我就把璧拿了回来。你要是再逼我,我就连头带璧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他举起璧,眼睛斜瞅着柱子,像是就要往柱子上撞似的。

秦王怕他撞碎了玉璧,就连连道歉,请他千万别往柱子上撞,并赶紧召来负责的官员拿出地图,指着地图上的一片地区说,就把这里的15座城池划给赵国。蔺相如心里明白秦王只不过是做个样子,其实是不会真正给的。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闻名的珍宝,赵王害怕秦国,不敢不答应秦国的要求,所以把玉璧献给秦国。赵王在把璧送来之前,斋戒了5天,现在请大王您也斋戒5天,在王宫的正殿上安排隆重的典礼,那时我才能正式把璧献给您。”

秦王心想如果要硬抢和氏璧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就答应斋戒5天,把蔺相如安排在国宾馆住下。蔺相如估计尽管秦王答应了斋戒,但最后肯定会违背盟约,不会给赵国城池的,于是就派遣他的随从换上粗布衣服,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样,带着和氏璧从小路回到了赵国。

秦王斋戒了5天以后,果真在宫殿上安排了隆重的仪式,派人带领蔺相如走上大殿。蔺相如进殿后,对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没有哪一位信守诺言。我实在怕被您骗了而辜负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先回赵国了,估计现在已经到了。不过,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只需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王就立即派我捧着和氏璧给您送来了。凭着你们强大的国力,只要你们先把15座城池划给赵国,赵国敢不给您璧而得罪您吗?

我知道欺骗了大王您,已犯了死罪,我甘愿被扔到烧开水的大锅里受极刑,请您和大臣们仔细商量商量吧!”

秦王和大臣们吃惊地互相看了看,全都哭笑不得,站在两边的武士走向前要把蔺相如拉下去处以极刑,倒是秦王很明智地说:“即使杀掉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反倒破坏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还是好好地招待他,送他回国,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和氏璧欺骗我们秦国吗?”于是就在大殿上按照礼仪接见了蔺相如,典礼结束后又把他平安送回赵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为了表彰他的机智与才干,拜他为卿,最后秦国一直没割给赵国15座城池,赵国也没有给秦国和氏璧。

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

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睚眦必报的范雎

凡党人死者百余人,妻子皆徙边,天下豪桀及儒学有行义者,宦官一切指为党人。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毒,其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

——《资治通鉴》第五十六卷范雎是秦昭王的重要谋臣,在秦国征服六国的大业中做出重要贡献。在他发迹之前,曾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过得甚为狼狈。

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就背地里打发人去见范雎,还送给他百两金子和一些牛羊做见面礼,却被范雎坚决地推辞了。因为这件事,须贾怀疑范雎暗中串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就向丞相魏齐告发。魏齐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下令严刑拷问范雎,打得他肋骨断了几根,门牙也掉了几颗。范雎只好装死,看守便用席子卷起他,扔在厕所里。所幸范雎没有死,他化名张禄,逃出魏国,到了秦国。

范雎历尽艰险来到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秦国的实权掌握在宣太后和她的兄弟穰侯魏冉手里。范雎给秦昭王上了道奏章,秦王约定日子,准备在离宫接见他。

走到半道上,范雎瞧见秦王的车马来了,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毫不回避。秦王身边护驾的侍从大声喊道:“大王来了。”范雎冷冷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秦王这时也听见范雎在那儿嘟囔:“只听说秦国有太后和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这句话正说到了秦王的心坎上。他赶紧把范雎请到宫里,屏退左右,然后和他单独交谈。

秦王跪下请教范雎说:“先生要如何教导我呢?”范雎只是“嗯、嗯”了两声。秦王又向范雎求教,可是范雎只是含含糊糊地答应着,就不再说什么了。像这样请了三次,秦王有些着急了,诚恳地说:“我请先生来,是真心诚意地向您请教。请先生不要忌讳什么,只管照直说。”秦王的这番话给范雎吃了颗定心丸,便议论开了。他说:“秦国土地多,士兵又都十分勇敢,要想统治诸侯,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15年来却没有什么成就,这说明一方面丞相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另一方面大王您也有失策的地方啊!”秦王很好奇,问道:“我有什么失策的地方呢?”这时范雎发现有人躲在旁边偷听,他不敢提到宫里的事,就先说秦国对外的策略。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攻打齐国,就算能获胜,也没法把两国连起来呀,所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秦王一听,很有兴趣地问:“什么是‘远交近攻’呀?”范雎解释道:“对离我们远的国家,比如齐国,要暂时与他们交好,先把一些邻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才能扩大秦国的土地,真正做到得寸则王有寸地,得尺则王有尺地,今舍近攻远,不亦谬乎!所以先把韩、魏两国兼并了,消灭齐国的日子也就为时不远矣。”秦王听了,连连点头称是,说:“秦国真要能打下六国,统一天下,就多亏先生了。”秦王拜范雎为上卿,并且按照他的谋划,把魏国、韩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不久,范雎又对秦王说:“太后和穰侯独揽大权,根本不把您放在眼里。现在朝廷官员和您的左右侍从都是丞相穰侯的人,他们又都只为自己打算,丝毫不为您和秦国着想,我真是替您担心啊!”秦王于是下决心废除太后的权力,又收回了穰侯的相印,然后拜范雎为丞相,封地在应(今河南宝丰西南),号为应侯。

魏王感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威胁,非常害怕。魏国丞相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派须贾到秦国来求和。范雎听说须贾到了秦国,便换了一身破旧的衣服去见他。须贾一见到范雎,吓了一跳,问:“范雎,你难道没死吗?”范雎说:“托您的福,我还活着。”须贾又问:“您在秦国,没有游说秦王吗?”须贾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很了解范雎的能力,想探听一下虚实。范雎当然明白须贾的用意,便回答说:“没有,我是从魏国逃命出来的,哪敢再提什么谋略呀。”须贾见他衣服单薄,人冻得直哆嗦,心里有些可怜他,就叫随从拿出一件茧绸大褂给他穿上,并且留他一起吃饭。

吃完饭后须贾又问道:“听说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张禄,我很想见见他,不知有什么人能够为我引见一下?”范雎说:“我家主人倒是跟他挺熟的,我可以带您去,让他引见您。”须贾高兴地说:“那太好了,只是我的马病了,车轮也坏了,没有马车,叫我怎么出门呢?”范雎说:“这好办,我去为您借辆马车。”

范雎回去把马车赶来,又亲自为须贾驾车,驶进秦国相府。认识范雎的人,都赶忙避开,须贾觉得很奇怪。到了丞相府门口,范雎对须贾说:“您在这里等着我,我先进去通报一声。”

须贾在门外等了半天,也不见范雎出来,就问守门的说:“范雎为什么还不出来呢?”那人答道:“哪儿来的什么范雎,刚才进去的就是咱们的丞相张禄。”须贾这才明白范雎就是张禄,立刻吓出一身冷汗,他跪在地上,爬进了门,一直爬到范雎面前说:“我须贾瞎了眼,对不起丞相,犯了重罪,随您怎么处置我。”范雎说:“你有三条罪状。你诬陷我出卖魏国,这是第一条罪状;当魏齐把我扔在厕所里,侮辱我时,你竟然不制止,这是第二条罪状;你喝醉了酒,还往我身上撒尿,你怎么这么狠心呀,这是第三条罪状。”

说到这里,范雎的语气突然又缓和下来,说:“不过你今天见到我时,给了我这件褂子穿,还留我吃饭,总算还有点人情味儿。看在这件事的分上,我饶你不死。”范雎于是让须贾离开相府,自己则进宫去请求秦王把须贾驱逐回国。

须贾到范雎那儿去辞行。范雎大摆宴席,把各国的使节都请了来,一起坐在堂上,却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着喂马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囚徒像喂马一样喂他吃。范雎狠狠地说:“回去告诉魏王,快拿魏齐的人头来。不然的话,我就要带兵血洗大梁。”须贾回到魏国,把这件事告诉了魏齐。魏齐很害怕,先是逃到赵国,后来实在走投无路,就自杀了。

范雎发达以后,不忘羞辱须贾一番,以泄心头之恨。成语“睚眦必报”就是这么来的。

睚眦必报,作为成语,其原意就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是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现在一般比喻心胸极狭窄的人。

睚眦必报与人们常说的锱铢必较一样,都是贬义词,指一丝一毫都要计较,一点点小怨仇都要报复,其实做人不可以小肚鸡肠、心胸狭隘。

毛遂自荐

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等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从而归,至于赵,曰:“胜不敢相天下士矣!”遂以毛遂为上客。

——《资治通鉴》第五卷

战国时有四个著名的公子:齐有孟尝君田文,赵有平原君赵胜,魏有信陵君魏无忌,楚有春申君黄歇,他们都以礼贤下士、善待宾客、广罗人才而闻名于世。

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和孝成王时候的人,出任赵国的丞相。公元前259年,秦国派上大夫王陵率兵围攻邯郸,赵王委任平原君谋求与楚合纵抗秦。平原君召集门客,对他们说:“这次去楚国合纵,最好能以言辞说动楚王,实在不行,也可与楚王歃血为盟,以求信任,务必要完成合纵的使命。士无须外求,从我的门客中选派20人前去即可。”谁知挑选了一阵子,只选出19个合适的人才,另一个再也挑不出来了。这时有一个叫毛遂的门客,走上前来,对平原君自荐说:“与楚合纵的20人未满,我愿充任一个。”平原君说:“先生您到我门下做食客几年了?”毛遂说:“3年了。”平原君笑道:“有贤能的人在世上,就好比把锥子放进布袋里,它的尖一下子便露了出来。如今您到我门下已经3年了,我从未听到有人称颂您有什么才能,我甚至对您都没有一点印象,说明您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您是去不得的,请留下吧。”毛遂说:“臣今日请您把我这锥子放进布袋里去!您要是早这样做,我这锥子早就扎破布袋,整个露在外面,何止只是一个锥尖!”平原君听了,大为叹服,便准许毛遂一同前去,另外19个人互相递眼色,差点没笑出声来。

毛遂到了楚国,一路上与其他19个人论辩商谈,令那19个人十分佩服。平原君与楚王商谈合纵之事,从早上开始,直到中午都没有结果。19个人对毛遂说:“先生,轮到您了。”

毛遂便手按着剑柄登上了台阶,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益、弊端,两句话就能说明白,如今太阳出来就开始商议,到日至中天还没谈完,为什么?”

楚王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楚王呵斥道:“还不快退下!

我在跟你主子谈事情,你来干什么?”毛遂按着剑上前说:“大王之所以如此高声地呵斥毛遂,是仗着楚国的兵多人多。如今我离您只有不到十步的距离,再多的人对您恐怕也是没用。您的命现在就在我手上。我的主子就在跟前,您干什么这么大声呵斥我?并且,我听说,得了天下的商汤起初只有70里土地,而文王使诸侯称臣时也不过只有区区百里疆壤,他们哪里是靠着人多兵多!他们能依靠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这就是他们的高明之处。楚国有5000里土地,百万精兵,这是足以称霸的资本,以楚的实力,恐怕整个天下都不是对手。秦将白起跟一个小流氓没什么两样,带着那么几万人,也敢来跟楚打,并且还居然一胜再胜,先是夺走了楚的鄢、郢二城,又放火烧了夷陵,最后还羞辱了您的先人!这百世洗不清的羞耻,连赵国都看不下去了,您难道一点都不在意吗?合纵是为楚的利益,不是为赵的利益!如今当着我主子的面,您斥骂我干什么呢?”

楚王被他说得狼狈不堪,满头是汗,连说:“好,好,就听先生您的,楚愿意拿整个国家与赵合纵。”毛遂说:“合纵一事就此定了?”楚王说:“定了,定了。”毛遂便对楚王的左右侍臣说:“拿鸡、狗、马的血来。”毛遂拿着装有三牲之血的铜盘跪着端到楚王面前,说:“楚王、我主平原君、毛遂,三人当为合纵之事歃血为盟。”

合纵之事便当堂定了下来。毛遂走下来后,左手持着盘血,右手招呼那19个人,说:“合纵一事定了。你们这些庸人,正是事在人为,斗胆去做,没有不赢的。”

平原君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平原君深有感慨地说:“赵胜不敢再相看人才了!赵胜相看过的人才,多说上千,往少里说也有几百,自以为天下的有才之士不会漏过我的眼睛,而居然把毛先生给漏掉了!毛先生去了一趟楚国,使赵的气势威望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的三寸之舌,比百万军队还要厉害,赵胜再也不敢自以为善相人才了。”

从此,毛遂成为平原君赵胜的一等宾客。毛遂自荐的故事,至今仍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自荐要把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自荐要克服胆怯的心理,勇于展现自身能力。

毛遂自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值得发扬。但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每件事情的本质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应根据所处对象的情况,灵活掌握、区别对待!不可遇事就盲目自荐,这样反而会得不偿失、贻笑大方。

廉颇老当益壮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素贱人,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资治通鉴》第四卷

战国后期,秦国已成为7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连续攻占了楚、魏、韩等国的大片国土。当时赵国因有几个良将守边,不断地抗击秦军的进犯,使得秦军想消灭赵国的野

心多次落空。秦国认为赵国是它完成统一霸业的大障碍,发誓要攻下赵国。

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龅率领大军进攻赵国,一举攻下了赵国4座城池。翌年,秦又乘胜利之师去进攻赵国重镇长平。赵孝成王听到消息,忙派老将廉颇率兵阻击。

廉颇是一个有智有谋有勇的大将,他知道目前秦军气势正旺,不宜硬碰硬,便占嘉长平,坚守不战,以拖延时间来瓦解秦军。果然秦军多次猛攻均未能奏效,兵员、粮草也都消耗甚大,弄得秦军主帅焦躁不安,也军心涣散,对攻下长平失去了信心。

秦王知道不除掉廉颇,休想攻下赵国,便派人去赵国搞离间计,想使赵王撤换廉颇,派别的人去守边。

赵孝成王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他早就对廉颇不满,认为他坚守长平,不敢出战,是软弱无能、胆小无谋的表现,便撤换了廉颇,派书生赵括接替了廉颇。

廉颇知道君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一气之下,摔下战袍,到魏国去了。他对人说:“赵括只是一个死读兵书的小娃娃,他怎么能率兵打仗?赵国的军队非断送在他手里不可!”

果然,赵括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到长平后,改变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与秦军正面交锋,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使得赵军40万人马全部被断送,他自己也中箭而亡。廉颇听到这个消息,痛不欲生,号啕大哭了几天。赵孝成王这才后悔不该撤换廉颇,让赵军白白惨遭覆灭。

廉颇在魏国住着,心里还是一直怀念着赵国,为赵国的安危担心。他听说赵国好几次被秦军打败,心中闷闷不乐。有一天,忽然从赵国来了一位使者要见他,他高兴地把那个使者让进屋里,交谈起来。

原来,赵王也在想念廉颇,特地派使者到魏国看望这位老将,说如果他身体还健壮,准备再次让他统率军队。

使者说明来意,廉颇十分高兴,马上摆上酒饭,款待使者。这天,他的食欲特别好,吃了一斗米的干饭、十斤肉,还喝了酒。吃完饭,廉颇起身披甲戴盔,挥戈跃马在门前奔跑起来。他在马上拉开硬弓,表演了超人的骑射功夫,那样子,一点也不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将。

练武已毕,廉颇拉着使者的手说:“你看,我的武功不差吧?你回去对大王说,我廉颇没有忘了报效赵国呀!”

廉颇说着,眼圈都红了,使者安慰说:“老将军威风不减当年,我一定报告大王重用您。”

廉颇哪里知道,这个使者说的不是真心话。廉颇有个仇人叫郭开,郭开怕廉颇回来对自己不利,就事先买通了使者,叫他编了一套假话欺骗赵王。使者回来以后,昧着良心向赵王报告说:“老将军满面红光,吃得多喝得多,看上去倒是不错。可他毕竟老了,我在那儿待了一顿饭的工夫,就看他拉了3次屎。”

赵王听了,连连摇头叹气,往后就再也没有提起过廉颇。

廉颇左等右等,总不见赵王派人来召见自己,知道自己报效赵国的愿望落空了。

后来,楚王把他请去,给他优厚待遇,让他做将军,但廉颇心中只装着赵国,无意为楚国效力,还期待着有朝一日能率领赵国将士抗御强敌。

廉颇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最后带着满腔的忧国之愤,死在了楚国。

能吃在当时来说是考察一个人身体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而廉颇“虽老尚能饭五斗,然则一饭三遗矢焉”就是说廉颇虽然老了,但尚且能吃很多,不过在吃饭的过程中却几次大便,说明身体状况已不如从前。这种考察人、起用人的方式有待商榷。

图穷匕首见

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已首,使工以药粹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轲,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使入秦。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九卷子楚死后,他的儿子即位,这就是秦王嬴政,他继承先帝的遗志,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池。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发誓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今河北涿州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的人头,现在樊於期正流亡在燕国,秦国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能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自刎而死。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仅13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今河北易县境)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的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那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就往外跑。

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追不舍。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的绕着大铜柱子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的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去召台阶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了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8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被武士们杀了。

“图穷匕见”中的图在这里指的是地图;穷,是完、尽等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是说把地图全展开时,匕首也就出现了。现在常常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就显现出来的意思。

李斯谏逐客

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今时上不坐朝廷,常居深宫。吾所言者,不可传也;欲见,无闲。”赵高曰:“君诚能谏。请为君侯上闲,语君。”

——《资治通鉴》第八卷

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秦国势力已非常强大,各国客卿纷纷拥入秦国,以实现自己参与政事、加官晋爵的梦想,他们当中不乏有才能的人。各国客卿的崛起,使秦国政治中形成了一股新锐势力,严重地威胁了秦国宗室大臣的权势。

这些无所事事,如同蠹虫一般,却养尊处优的宗室大臣,不能忍受那些锐气十足的新贵,便纷纷向秦王上书,先是列陈前时的实例,说韩国间谍郑国为秦修建水渠,其目的是阻挠秦的东征进程;然后,他们又提出:从其他国家来秦的人,其目的也都跟郑国差不多,大抵都是代他们的主子向秦王游说,或是做间谍,反正有百害而无一利。秦王听了他们的话,便下令驱逐在秦国的一切别国客卿。

在被驱逐的人当中,有个叫李斯的青年人,他是著名学者荀卿的学生、韩非的同学,为了实现做官参政的愿望,他入秦国当了吕不韦的舍人,眼下是秦王政的客卿。

逐客令一出,李斯大为着急:对个人而言,这意味着他刚刚开始有了希望的宏图将不得施展;对秦国而言,这将堵塞秦的富强之途,无助于秦的扩大发展。于是,他连夜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谏他收回逐客令,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一开头便指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要驱逐客卿,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举动。)然后,他举出大量实例,说明秦国的强盛有赖于客卿的功劳。有虞的百里奚、宋的蹇叔、晋的丕豹、公孙枝、戎的由余五人对秦穆公的贡献,有商鞅变法在孝公时的成就,有张仪的计策对惠王的帮助,有范雎对昭王成帝业的决定之举,内容翔实,说理透彻。

之后,他又用了大量的类比、比喻来说明逐客的不当。他说,秦国宫殿中罗致的宝物,如昆山玉、随和宝石、太阿剑、纤离马等,哪一样是秦自己出产的?如果一定只用秦国产的东西,那大家的首饰、器皿都从哪里来?甚至后宫的美女从哪里来?就连大王每日所听的音乐,不也有很多都是别国的民歌吗?

在篇末,他指出,秦若想强盛,必须博采他国之长,包括宝物、美女,更要包括人才。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不产于秦的东西,有蛮多都是宝物;不产于秦的人才,也有很多对秦王忠心耿耿。)其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已成为被人千古传诵的名联佳句。

李斯这封辞采丰富、说服力强的信到了秦王案头,秦王读后,立即心悦诚服,下令收回逐客令。从此秦王坚持改革开放,终于使各国人才都能在秦施展才华,使秦的事业生机勃勃。

尤其是李斯,更是被秦王大加赏识,他也不负众望,在秦王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大作用,后来还做了秦的丞相,成为一代名臣。

“谏逐客”的意义在于:人才在事业成败中至关重要,要利用好人才及发挥他们各自的才能,另外也说明要知人善任,坏的要驱逐,好的要留下来,在人才的选择上要把好关,在人才的待遇上要“优质优价”,以吸引更多的人围绕在你的周围,你身边的人才越多,你竞争对手的实力也就相对降低了,也就是李斯说的“逐客以资敌国”,是国家将要灭亡的征兆。

秦始皇焚书坑儒

一君之身耳,所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后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

——《资治通鉴》第十三卷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事业,颇为得意。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在宴席上,当时最有知识的七十多名儒生肃然站立,集体向秦始皇致敬,其中仆射周青臣的颂词最让秦始皇高兴,他说:“想当年,我们秦国面积方圆不过千里,仰仗着您的天纵英明,一举统一了天下,现在所有的人都臣服在您的脚下。您把以前的诸侯国改置为郡县,派聪明能干的官员去管理。老百姓都安居乐业,再也不用担心战争的祸害。从古到今,没有人能与您的威德相比!”

周青臣的奉迎之词虽博得了秦始皇的欢心,却引起了一些儒生的反感,尤其是对推行郡县制的称颂,更让他们怒形于色。

淳于越是一个性急、耿直的人,周青臣的话音刚落,他便高声反驳道:“我听说商朝和周朝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达千年之久,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朝代都分封子弟和功臣作为辅佐;今天皇上虽然贵为天子,可子弟却是平常的老百姓,无权无势。如果有人图谋不轨,篡夺您的天下,有谁能来救您呢?您应该效法商朝和周朝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长治久安、享国万年。

推行郡县制本来是您的过失,周青臣不仅不直谏相劝,反而阿谀奉承,这不是忠臣的作为!”

秦始皇没有立刻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让所有的大臣都来评议周青臣和淳于越的争论。

丞相李斯说:“天下没有一律的统治模式,统治天下的人应该根据现实的变化来调整统治策略,这样的道理,书呆子们是永远都无法理解的。书呆子们只知道死记一些书上的教条,厚古薄今,胡说八道,老以为自己高明,对当今的政治指手画脚,妄加评论,一般的老百姓不辨事理,也跟着他们瞎起哄。这样下去,就会使君主威势下降,朋党之风渐渐形成,应当予以制止。”并建议除了秦国历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外,其余所有的书统统烧掉。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议,并诏告天下:如有不遵从命令者,格杀勿论。

嗜书如命的儒生们对焚书之举痛心疾首,迫于秦始皇的**威,谁也不敢公开表示不满,但私下里,他们往往聚在一起诅咒秦始皇,发泄自己的怨气。

秦始皇知道实情后,勃然大怒:“我养着这么多的儒生,是为了让他们帮我治理天下。

他们不但不理解我的心思,还一个劲儿地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太可恶了!我如果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天下就没有安宁的日子了。”

秦始皇下令搜捕对自己不满的儒生,强调要从严整治。各地的官员为了表现自己的忠心,不遗余力地搜捕,并对捕获的儒生严刑拷打,逼迫他们互相告发。弱不禁风的儒生们哪受得了这样的皮肉之苦,纷纷屈打成招,一时间受牵连的儒生达460人之多。秦始皇命人在咸阳城外挖了一个大坑,将捕获的儒生统统给活埋了。

焚书坑儒,虽对秦朝在统一思想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但它也严重地摧残了中国的文化,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

焚书坑儒虽然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造就了中国“大一统”

的格局。但这样做,不仅禁锢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而且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

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