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两只手拿着和氏璧,头冲着柱子就要撞过去。秦王怕蔺相如真的会说到做到,把和氏璧给撞裂了,连忙说:“千万不要这样!寡人又怎么会是您说的那样呢?”秦王又接着说:“我马上叫人把那15座城池指给您看。”于是秦王找来地图,给蔺相如指明那15座城池。聪明的蔺相如知道秦王只不过是骗他而已,实际上秦王一定不会给赵国那些城池的,就对秦王说:“赵王派我给大王您送这和氏璧来之前,斋戒了5天。大王您也应该斋戒5天,安排大典,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实在是喜欢这和氏璧,再加上蔺相如又坚决不肯让步,最后只能答应他。
蔺相如知道秦王虽然答应斋戒5天,但他肯定舍不得割给赵国城池,就派随从带着和氏璧,从小路返回赵国。5天后,秦王安排好大典,请蔺相如献上和氏璧。但蔺相如回答说:“秦国从穆公以来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坚守盟约的。我怕被大王欺骗,所以5天前就派人把和氏璧带回赵国去了。现在大王您只要先把15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又怎么敢不给您和氏璧呢?希望大王您仔细考虑。”朝廷上议论纷纷,大臣们都请求秦王把蔺相如拉下去杀了,但是秦王却说:“杀了他,不但得不到和氏璧,反而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放他回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来欺骗秦国吗?”最后还是让蔺相如回到了赵国。
赵王见蔺相如不但带回了和氏璧,而且保全了赵国的尊严,非常高兴,封他为上大夫。最后秦国没有把城池给赵国,而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读史明智: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面对强势,我们既要有胆略也要有勇气,敢于用智慧与之周旋,同时做事情应当灵活,随机应变,不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将相和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想在西河外的渑池和他见面。赵王害怕秦国会扣留自己,想不去,但是廉颇和蔺相如却对他说:“大王您如果不去的话,就会让秦国和其他国家的人耻笑大王您胆怯。”
赵王无奈,决定去赴会。廉颇送赵王和蔺相如到了赵国的边境,对赵王说:“大王您这次去秦国,我给您估计了一下路程。算上在秦国停留的时间,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30天。如果30天大王您还没回来,就请允许立太子为王,以免秦国要挟赵国。”赵王同意了。
到了渑池,赵王和秦王会面宴饮,喝到高兴的时候,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赵王您爱好音乐,请您为我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没想到秦国的史官却走了上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看赵王受到侮辱,就捧了个缶(古代一种陶质的乐器)大步向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地方的土乐,请秦王为赵王击缶,以便互相娱乐。”秦王听了蔺相如的话,顿时心里怒火直起,不肯答应他的要求。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跪了下来,递上缶,请秦王演奏。秦王坚决不肯击缶,相如就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以死相拼,大王您也逃不脱!”秦王的侍卫们一看到这个情形,纷纷拔出刀剑,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圆睁双眼,瞪着侍卫们,大喝一声,那些侍卫都吓得倒退了几步。尽管秦王很不高兴,但是迫于蔺相如的威逼,只得敲了一下。于是,相如回头招呼赵国史官,让他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吃了亏,都想找回点面子,压压赵王的威风,就对蔺相如说:“请你们用赵国的15座城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丝毫不肯退步,也说:“请你们把秦国的咸阳作为礼物,献给赵王。”
就这样,秦王直到酒宴结束,也没有能够压倒赵国。再加上廉颇在赵国的边境部署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所以秦国也不敢有什么轻举妄动。赵王和秦王在渑池会见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的官位还高。廉颇心里很不服气,说:“我是堂堂的赵国大将军,为赵国攻占了那么多城池,他蔺相如出身卑微,只不过靠嘴皮子立了点功,可是官位却在我之上,实在是我的耻辱。”不但如此,他还到处扬言说:“要是让我在路上碰上了蔺相如,一定要好好地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些后,就不肯与他相见。即便是上朝,也常常推说有病不去,不想和廉颇相争。蔺相如的门客们都暗自为蔺相如抱不平,觉得廉颇太过分了,但是蔺相如却不在乎。
一天,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的车驾,就掉转车子打算回避。蔺相如的门客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蔺相如说:“大人,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现在您和廉颇同朝为官,而廉颇将军口出恶言,而您却处处躲着他,您怕他也怕得太过分了吧?我们这些平庸的人尚且为您感到羞耻,何况大人您官居卿相呢!我们这些人实在没有什么出息,还请大人您同意我们向您告辞!”蔺相如见他们这样,一边坚决挽留,一边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门客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廉颇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又说:“以秦王的威势,我尚且敢在朝廷上大声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我又怎么会怕廉颇将军呢?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派军队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呀。如果现在我们两虎相争,肯定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他,就是因为国家的事情远远要比个人之间的恩怨仇恨重要得多。”廉颇听说以后,非常惭愧,脱去上衣,背着荆条,让自己的宾客们带路,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一见到蔺相如,廉颇就感慨地说:“我只是一个非常粗鄙的人,没想到将军您这么宽厚!还请您原谅我先前的过错。”从此以后,蔺相如和廉颇结为生死之友,成为赵国的顶梁柱。
这一年,廉颇进攻齐国,打败了齐国军队。两年后,廉颇攻占了齐国的几邑。过了3年,廉颇又攻克了魏国的防陵、安阳。过了4年,蔺相如领兵攻打齐国,打到平邑。第二年,赵奢又在阏与城下大败秦军。
读史明智:
君臣一心,众臣团结,方天下太平。《将相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它也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其实退让是一种胸怀,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同样可贵。
纸上谈兵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赵惠文王去世后,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国军队与赵国军队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经死了,蔺相如病危。赵王派大将廉颇统率赵国军队,抵抗秦国军队。廉颇来到前线,认真分析了两国及两军的战争形势,决定采用稳扎稳打、消耗疲惫敌军的战术。他命令士兵修建坚固的工事,坚守阵地,拒不出战。
秦国军队屡次挑战,廉颇都置之不理。秦军远道而来,利于速战速决,拖的时间越长,秦军取胜的可能性越小。廉颇策略得当,战术正确,秦军很被动。为了取得战争胜利,秦国决定拔掉廉顿,于是,秦国丞相范雎派人使用反间计,让人在赵国大肆传播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国军队最害怕的,就是赵王让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担任赵国军队的将军。廉颇根本不行,连仗都不敢打。”赵王本来就不赞成廉颇固守不出的策略,再加上在廉颇的率领下,赵国军队还吃过几次小败仗,赵王听信了秦国间谍的话,决定任命赵括为将军,取代廉颇。蔺相如听到了赵王的这个决定,不顾身体状况,前去劝谏说:“大王您相信秦国人的话,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这就好像是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一点儿都不知道变通。赵括虽然平时夸夸其谈,但他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根本就不懂打仗,大王你千万不要任命他为赵国将军。”但是赵王却丝毫听不进去,坚持任命赵括为大将军。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自己。他曾经和父亲赵奢一起谈论用兵之道,赵奢虽然难不倒他,可是却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感到很奇怪,就问为什么。赵奢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妻子说:“用兵打仗是一件关乎将士和百姓们生死的大事,但是他却把这样的大事说得那么容易。赵国不用他为将军也就算了,要是让他为将,那么等待赵国军队的就一定会是失败啊!”
和蔺相如一样着急的,还有赵括的母亲。听到赵王任命赵括为将军,她感到非常不安,于是在赵括将要起程去军营的时候,她上书给赵王说:“大王,千万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赵王很诧异,心想:别人的母亲都盼望着自己的儿子能够建功立业,怎么她却不想让儿子当将军呢?于是就问原因。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大王,当初他父亲赵奢担任将军的时候,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士兵们吃喝,还把士兵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大王赏赐的东西,他全都分给士兵,一点也不留给自己。现在赵括刚刚做了将军,他手下的军官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帛,他都带回家藏起来,还到处寻找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全部买下来。大王您说,他哪里像他父亲?又怎么能够让他做赵国的将军呢?希望大王您仔细考虑,不要派他领兵。”赵王闻言,非常恼火,就说:“这件事情我已经决定了,别再说了。”赵括的母亲见赵王不听,只能摇摇头,然后对赵王说:“大王您要是一定要派他担任将军的话,那我有一个请求。”赵王强自按住心里的怒火,道:“你说吧。”赵括的母亲说:“如果赵括有什么不称职的情况,大王您能答应我不受他的株连吗?”赵王虽然怒火中烧,但还是答应了她。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赵国将军,到了军营以后,就把廉颇制定的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部加以改变,并且大规模撤换军队中的军官。赵括的做法,在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时秦国已经知道赵王任命赵括的消息,就暗中派出白起担任秦国将军,并且严令军中,谁要是泄露白起担任将军的消息,处以极刑。
白起知道赵括在军队中的做法以后,就派出一支部队,假装战败,引赵军前来追击,暗中另派一支军队去截断赵军的运粮道路,并把赵军分割成两部分围困起来。断了粮食的赵军军心不稳,几次出战都被击败。赵军被困长达40多天后,饿得实在撑不下去了,赵括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出击,企图突围。战斗中,赵括被射死,40多万赵国士兵投降。更为可悲的是,这40多万赵国士兵,全被白起坑杀了。
赵王得知赵军惨败,非常生气,下令诛杀赵括的三族,由于赵括母亲有言在先,就赦免了她。
读史明智:
纸上谈兵说明: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做事情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是行不通的;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是办不成大事的,因为成功来自丰富的实践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廉颇不老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秦国再次出兵进攻赵国,大军势如破竹,不久便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这一围就是一年多,等到魏国和楚国的援兵赶来,秦军才撤回。经过这两次大仗,赵国国内成年男子大为减少,国家也变得非常衰弱。
东面的燕国,与赵国有很深的仇恨和矛盾,看到赵国受到严重削弱,就起了攻打赵国的心思。但是,以往都是赵国主动攻打燕国,燕国长期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所以,燕王心里还是有所顾忌。栗腹了解到燕王的心思,就鼓动他说:“大王,赵国的成年男子基本上都在长平一战中死了,都城邯郸又被秦国围攻了一年多。现在的赵国,可以说是要兵无兵,要粮无粮,衰弱到极点,要是大王您乘机发兵攻打赵国的话,肯定能够大败赵国军队。”燕王想想也是,于是派兵攻打赵国。
看到弱小的燕国都敢进犯国土,赵王大怒,派老将廉颇领兵反击。赵国军队毕竟是久战沙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重大的失败也激发了赵国军民的卫国决心,有道是哀兵必胜。廉颇率领赵军迎击来犯的燕军,并杀死了燕军统帅栗腹,随后进军,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见大事不妙,急忙派人讲和,答应割给赵国五座城池。因为这一战打得很漂亮,赵王便封廉颇为信平君,并把尉文之地封给他,还让他担任代理相国。
廉颇在长平之战前被免职时,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他。现在廉颇又重新被起用,且被封为信平君和代理相国,掌握赵国军政大权,那些门客又重新来投奔他。廉颇看到这帮人如此趋炎附势,非常生气,对他们说:“算了吧,各位先生,还是都请回吧!”门客们见他拒绝了大家,就说:“唉!大人您的想法怎么这样落后呢?人和人之间的结交,就是为了利益,就像是在市场里面买东西一样。您有权势有地位,我们就跟随着您,您要是没有了权势和地位,那我们就离开你啊,这本来就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您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廉颇说不出话来。
又过了6年,赵国派廉颇攻打魏国,占领了繁阳。
公元前244年,赵孝成王去世,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无缘无故被免职,非常生气,他没有交出兵权,而是派兵攻打乐乘。乐乘打不过廉颇,只得逃跑。廉颇不听调遣,私自动用军队,违反了国家法令,怕赵王治罪,便逃到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将军李牧率兵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很想在魏国有所作为,但是魏国仍然不大信任他,没有重用他。这时候,秦国越来越强大,不断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几次被秦兵击败,为了挽回局面,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担任赵国将军,因为他有着极为丰富的对秦军作战的经验。
廉颇知道以后,十分高兴。他也想再回到赵国,为赵国效力。赵王担心廉颇年龄太大无法胜任,就派使臣去探望廉颇,看他身体怎样。但是没想到廉颇有一个仇人,叫作郭开。郭开得知赵王想重新任命廉颇,就担心他回来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他用重金贿赂赵王的使者,让他回来后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使臣接受了郭开的财物,答应下来。赵国使臣来到魏国与廉颇相见,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1斗米,还吃了10斤肉,且披上铁甲,拿着武器,骑着马耍了几下,表示自己宝刀不老。使者回到赵国以后,却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经老了,但是他的饭量还很不错,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他陪我坐着的时候,一会儿的工夫,就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使者的话,就以为廉颇已经年老力衰,不堪任用了,就打消了把他召回的想法,廉颇重返赵国的希望落空。
楚国听说骁勇善战、熟悉兵法的廉颇在魏国不受重用,就暗中派人把他接到楚国。廉颇到了楚国以后,虽然做了楚国的将军,但是却并没有立下战功。临死的时候,廉颇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
读史明智:
史书记载廉颇食量惊人,其晚年赵王曾想重用廉颇,派使者请其出山,廉颇为显示自己未老,当着使者面吃下1斗米、10斤肉并披甲跨马驰骋校场。但遭郭开排挤,赵王遂以为廉颇老而无用,便不复用。之后楚国暗中派人劝说廉颇,廉颇遂前往楚国为将,但并无功绩。宋朝大词人辛弃疾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抒有志而不被赏识的感慨。
屈原和《离骚》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屈原名平,担任过楚国左徒和三闾大夫的官职。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明白国家治乱兴衰的道理,擅长辞令。屈原不但经常和楚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制定各种政策法令,而且负责接待各国来的使者,处理楚国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楚国有一个大夫,姓上官。他虽然和屈原职位相同,但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楚怀王命令屈原制定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修改,上官大夫就想夺为己有,屈原不肯给他。上官大夫就在楚怀王面前说起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朝廷内外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每公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吹自擂,说是自己的功劳。”楚怀王听了以后,非常生气,就慢慢地和屈原疏远起来。
屈原见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不能辨明真伪,重用只知道溜须拍马的小人,不相信廉洁正直的人,感到万分痛心,最后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始祖,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窘迫的时候,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在穷困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疼痛难忍的时候,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廉洁正直,一片忠心,为了楚国而竭尽才智,却被小人陷害,他的处境可以说是极端窘迫了。他忠心为国却被国君怀疑,又怎么会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离骚》,就是为了抒发这种感情。《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的作品,但却并不**;《诗经·小雅》虽然表达了百姓对朝政的怨恨之情,但却不主张反叛。而屈原的《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以上两者的优点。《离骚》往上追述帝喾的事迹,赞扬齐桓公的伟业,中间还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来批评时政。
《离骚》的语言非常简单凝练,内容寓意深微,情志高洁,品行廉正。虽然描写的是细小的事物,但却非常精深博大,虽然举的例子随处可见,含义却非常深远。情志高洁,所以经常用香草来作比喻。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从浊污中解脱出来,在尘埃之外浮游一样,不被世俗混浊玷污,出污泥而不染。可以说,屈原高尚的情志,可以和日月争辉。
秦国想攻打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合纵,秦惠王就派张仪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想攻打齐国,如果楚国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600里土地给大王您。”楚怀王贪图小利,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然后派使者和张仪一起去秦国接收土地。没想到到了秦国,张仪却对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好的是6里地,而不是600里。”楚国使者马上赶回楚国,告诉楚怀王。楚怀王气得七窍生烟,马上派部队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楚军8万人,还俘虏了楚国将军屈丐,又攻占了楚国汉中一带。楚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军队,攻打秦国,在蓝田和秦国军队交战。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魏国趁着楚国国内空虚,偷袭楚国。楚国军队不得不从秦国撤军回国。齐国因为痛恨楚怀王背弃盟约,不肯派兵援救楚国,楚国顿时处境非常艰难。
第二年,秦国想用武关外一带的土地交换楚国黔中一带,但楚怀王怨恨张仪欺骗自己,就说:“我不要土地,只要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知道以后,就对秦王说:“我一个人,就能换来黔中一带的土地,实在是秦国的福气,我愿意去楚国。”张仪去了楚国。
到了楚国之后,张仪就给大臣靳尚送上厚礼,让他说服楚怀王的宠姬郑袖,让她在楚怀王面前为自己求情。枕边风还真是厉害,怀王马上听信了郑袖的话,放了张仪。刚从齐国回来的屈原向怀王进谏说:“上次张仪那样欺骗大王您,您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楚怀王听了屈原的话,想起自己上当了,非常后悔,连忙派人快马加鞭地去追杀张仪,但已经晚了。
后来秦昭王想和楚怀王见面,楚怀王想要去,屈原又劝他说:“大王,现在的秦国就像虎狼一样,不值得信任,大王您最好还是不要去。”可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劝怀王说:“您为什么要拒绝秦王的好意呢?还是去好。”怀王最终还是去了,果然和屈原预料的一样,楚怀王一到武关,就被秦国扣留。秦国要挟楚怀王割让土地,楚怀王坚持不肯答应,最后死在秦国。
读史明智: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文体,战国时期在楚国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离骚》、《九章》、《九歌》等,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屈原抱石投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楚怀王死在秦国以后,他的长子继承王位,也就是顷襄王。顷襄王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百姓们都非常怨恨子兰,因为当时秦王邀请楚怀王去秦国的时候,就是子兰劝楚怀王去的秦国。
屈原虽然被楚王流放在外,但是他却仍然一心眷恋着楚国,怀念着怀王,从来就没有放弃回到朝廷、重新服侍怀王的希望。他一心希望楚王能够觉悟过来,改正以前的错误,他还一心想着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楚国重新强大起来。
在他的作品里面,他多次表达了自己的这些思想。一个国君,不管他是笨还是聪明、贤明还是不贤明,都希望有忠臣来帮自己。但历史上却总是发生国破家亡的事,几代也见不到一个能够治理国家的明君,这是因为那些国君所说的忠臣其实并不忠心,他们所说的贤人也并不贤能。楚怀王在宫殿里面被郑袖迷惑,在朝廷上又被张仪欺骗,最后疏远了屈原,反而去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最后落了个兵败割地、客死他乡的结果,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带来的祸害。《易经》说:“井里的水已经淘干净了,却还没有人喝,我心里感到难过。因为井水本来是给人饮用的。国君英明,天下就都能得福。”国王不英明,又怎么会有幸福呢?
楚国令尹子兰听说流放在外的屈原对他心怀怨恨,非常生气,就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本来就不喜欢屈原在自己旁边啰啰唆唆,就听信了上官大夫说的坏话,又把屈原放逐到了更远的地方。
无比抑郁的屈原披头散发,来到了江边。看着滚滚流逝的江水,想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再想起国君的不肖,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暗自伤神不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一边吟诵着自己的辞作,一边沿着水边走去。他的脸色是那么憔悴,身体是那么干瘦,但是在那瘦小的身躯里,却有着对楚国和楚国百姓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江边有一个渔父在悠闲地钓鱼,渔父看见一个人远远地走了过来,心里就想:这不是三闾大夫屈大人吗?等到走近了,渔父就问他:“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不在都城啊,为什么来到了这个地方?”屈原说:“世上都混浊,只有我一个人清白。其他的人都醉了,唯独我一个人还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我听说只要是圣人,就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拘束,而且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来自我调节。现在既然世上都混浊了,那大人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既然其他人都醉了,您又为什么不去吃他们吃过的酒糟,喝他们喝过的薄酒呢?却还要保持美玉一样的节操,自取被逐?”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须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人,必须抖掉衣服上的尘土,又有哪个人愿意让自己洁白的身体,受到外界事物的污染呢?我宁肯投进长流的大江,葬身在鱼腹之中,也不愿意让我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尘滓的污垢!”
愤怒和忧郁充斥于胸,屈原写下了著名的《怀沙》一赋,此文里面说:
“阳光灿烂的初夏呀,草木茂盛。悲伤总是充满胸膛啊,我匆匆来到南方。眼前一片茫茫啊,没有一点儿声响。我是这么的忧郁啊,这样的日子实在太长了。我自我反省,但是却总感觉自己没有过错,却总是蒙受冤屈。
“事情竟然黑白混淆,上下颠倒。凤凰被关在笼子里啊,野鸡也在外面飞翔。美玉劣石掺杂在一起啊,人们竟然认为差不多。小人嫉妒我啊,不了解我的情操。
“任重道远啊,不能向前。身怀美玉品德啊,又可以向谁倾诉?外拙内秀啊,大家不知道我的异彩。璞玉被丢弃啊,没人知道我的才智品德。我秉持仁义啊,注重恭候。虞舜不可再求啊,谁能知道我的志向?古代的圣贤也不在啊,又有谁能了解?商汤夏禹多么久远啊,实在难以追述。强忍不平啊,更加坚强。经历磨难而不改变初衷啊,只盼我的志向成为后人的榜样。我顺路向北啊,迎着昏暗的阳光。强颜欢笑啊,迎接前方的死亡。”
屈原写了《怀沙》之后,就抱住一块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一死,来唤醒楚国国君和百姓。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创作,也都以善于作赋而闻名。他们和屈原的风格一样,委婉含蓄,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却没有屈原的铮铮铁骨,不敢直言规劝楚王。从此以后,楚国的领土天天被削减,仅仅过了几十年,就被秦国灭亡。屈原投江100多年以后,汉代有个叫贾谊的人,做了长沙王的太傅,他在路过湘水的时候,写文章投进江水里,凭吊屈原。
读史明智: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汨罗江怀石自杀,这天据说是农历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
李代桃僵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史记》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吕不韦帮助子楚获得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的欢心以后,又被安国君任命为子楚的师傅,负责辅佐教导子楚。
吕不韦娶了赵国一个富豪的女儿为妾,不久赵女有了身孕。一天,子楚来到吕不韦家,吕不韦设酒宴款待他。摆上了酒席,吕不韦便和子楚谈论起天下大势。酒酣耳热之际,吕不韦就对子楚说;“公子,难得一回高兴,我让人给您献上一曲。”子楚也高兴地说:“好的。”吕不韦拍了拍手,让自己新纳的宠姬赵姬出来。赵姬伴着乐曲,翩翩起舞,就宛如天上的仙子。子楚一看见赵姬,两只眼睛就瞪得大大的,在赵姬跳舞的时候,他更是看得呆了,一曲终了,子楚整个人一动不动。吕不韦一看他这个样子,心里咯噔一下,就知道子楚要打赵姬的主意了。果然,愣了半天终于回过神的子楚对吕不韦说:“先生,不知道这位女子是何人啊?”吕不韦知道他的心意,就回答说:“哦,公子,这是我前几天刚买回来的一个舞女。”子楚一听是个舞女,连忙说:“先生,我有个请求,不知道您是否能够答应啊?”吕不韦道:“公子您请说,只要我吕不韦能够办到的,我都尽力而为。”子楚高兴地说:“那就多谢先生您了。是这样的,我,我想请先生您把这位女子送给我,做我的姬妾。”吕不韦虽然很心疼,但是还是回答说:“公子您先回去,我把她打扮打扮,再把她送给您吧!”子楚虽然迫不及待地想得到赵姬,但是也知道这种事情急不来,就说:“这样也好,那就要麻烦先生您了,我先回去了。”离开了吕府。
子楚一走,吕不韦就按捺不住怒火,一把抓起桌子上的酒杯,用力往地上一摔,说:“不知道进退的家伙!我拿出万贯家产,好心好意帮你打通关节,让你得到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的欣赏,满以为能够依靠你得到富贵,没想到你现在还没当上国君,就连我最宠爱的姬妾都想要了,真是岂有此理!”吕不韦怒气冲天,但转而一想:自己为了子楚,连毕生的积蓄都撂进去了,要是现在为一个女人得罪了子楚,那么以往所有的努力,不是都白费了吗?到时候,自己不但不能官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反而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了。算了,还是把赵姬高高兴兴地献给子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