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1)(1 / 1)

在《史记》中,主要编列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其所记人物范围极广,所占篇幅也最多。本章取其精华,摘录了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主要故事,以利品味和铭记。

伯夷与叔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史记》伯夷列传第一

伯夷与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都非常贤能。孤竹国国君准备让叔齐继承自己的君位。但是他死了以后,叔齐却坚持要把君位让给哥哥伯夷。伯夷认为叔齐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不能违背,但是叔齐坚持让他即位,伯夷无奈之下,只好悄悄离开了孤竹国。叔齐知道哥哥出走之后,竟然也没有继承君位,同样离开了那里,孤竹国的百姓们只好拥立孤竹国君其他的儿子继承君位。

那个时候,商朝的纣王荒**残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于是前去投奔姬昌。但是等他们到了西岐的时候,姬昌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追尊姬昌为周文王,并且把他的木制灵牌安放在兵车上面,发兵讨伐商朝。伯夷和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绳,劝阻他说:“您的父亲刚刚去世,还没来得及好好安葬,而您却要发动战争,作为儿子,这样做是最大的不孝。商纣王是您的君主,而您却要发兵去攻打他,作为臣子,这样做是最大的不忠,您还是赶快撤回军队吧!”周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认为伯夷和叔齐阻挡大军的前进,就准备杀死他们。这时候,太公吕尚赶忙制止住他们,对周武王姬发说:“他们是有节义的人,我们应该恭敬地对待他们。”太公吕尚搀扶着他们离开了军队,伯夷和叔齐没能制止周朝大军的行动。

周武王率军灭掉了商朝,平定了天下,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齐认为周武王作为臣子杀死君主是不符合伦理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相伴隐居在首阳山上,每天只靠采摘野菜充饥。不久,伯夷和叔齐就因为饥饿奄奄一息了。

临死的时候,他俩共同创作了一首诗歌,歌词的内容是:“我们登上了西山,采摘那里的薇菜。残暴的臣子替换了残暴的君主,他却认识不到这个错误。神农、虞、夏那样的太平盛世再也看不到了,何处才是我们的归宿?我们只有去死了,命运是这样的不公平啊!”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上。

读史明智:

伯夷、叔齐独行其志,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以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帝王将相纷纷以各种形式歌颂、褒扬伯夷、叔齐。

管仲和晏子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史记》管晏列传第二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具有非凡的才干,但是家里面非常贫穷。管仲和鲍叔牙关系很好,鲍叔牙家境比较富有,管仲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对此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后来,鲍叔牙追随齐国公子小白,管仲则追随公子纠。齐国国君去世以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最终公子小白即位,也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强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管仲也被囚禁起来。鲍叔牙了解管仲的贤能,向齐桓公推荐他。齐桓公和管仲曾有过一箭之仇,本来想杀死管仲,但在鲍叔牙的建议之下,同意任用管仲。管仲被接回齐国,并且得到了重用。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做管仲的帮手。管仲果然不负众望,在他的辅佐之下,齐桓公成为天下霸主,多次会合诸侯,使其他的诸侯国家臣服于齐国。

管仲感慨地说:“我从前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共同做生意,每当分配收入的时候,我总要比鲍叔牙多拿一些钱,而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这样做是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境贫穷。我还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他更加困顿,而鲍叔牙并不认为是我愚笨,因为他知道人有时运气好,有时运气坏。我好多次当官不久就被罢免,而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能力,因为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我在战争中好多次逃跑,而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胆小怕死,因为他知道我家里面有老母亲需要我来赡养。公子纠失败以后,和我一起辅佐公子纠的召忽为公子纠殉难而死,我却活了下来,而鲍叔牙并没有认为我对公子纠不忠,因为他知道我不会由于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而会因为不能扬名天下而感到耻辱。生我养我的是我的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啊!”天下人不仅称赞管仲的才能,更加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担任齐国相国期间,充分利用齐国位于海滨的有利条件,进行商品和货物的流通,积累了巨大的财富,齐国因此国力雄厚,百姓生活富足安康。管仲还注重发展军事,当时齐国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其他诸侯国家都对齐国敬畏三分。管仲能够分辨出事情的轻重缓急,权衡出事情的利弊得失,然后采取合理的应对办法,所以他善于把祸患转化成吉祥。管仲的富贵和排场可以和齐桓公相比,但齐国百姓却认为这是管仲应该得到的,没有人认为他生活奢侈。管仲去世以后,齐国仍然沿袭管仲制定的政策,因此,齐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强大于其他的诸侯国家。管仲去世一百多年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名臣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的莱地夷维人,他一共辅佐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他生活节约俭仆,工作兢兢业业,赢得了齐国百姓的尊重。晏婴担任齐国国相的要职,但是他在饮食上仍旧非常节俭,他的家人在他的影响下,生活也非常俭朴,他的妻妾们从来都没穿过丝绸制作的衣服。晏婴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其他的诸侯国家都称赞他的贤能。

晏婴非常善于举荐贤才,一次他在外出的路上,遇到了被囚禁起来的越石父,晏婴知道越石父是一个非常贤能的人,他马上把越石父赎了出来,把他带回自己的家里。回到相府后,晏婴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直接走进了内室,很久以后才出来。这时候越石父要求和晏婴绝交,晏子非常惊讶,赶忙整理好衣帽,恭敬地问:“即使我称不上宽厚善良,但是也把您从困境中解救了出来,您为什么要和我绝交呢?”越石父回答说:“据我所知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了委屈之后,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会得到尊敬。因为别人不了解我,所以囚禁了我,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您既然已经了解了我,对待我还这么轻慢,还不如我一直被囚禁下去呢。”晏婴听了后恍然大悟,马上诚恳地向越石父道歉,把他请进内室作为贵宾对待。

一次,晏婴坐车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在家中从门缝里偷偷地观看他们一行。等到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就要求和他离婚。车夫非常奇怪,询问原因。他的妻子回答他说:“晏婴只有6尺高,却担任国相的要职,我发现他外出时坐在车里,神态谦恭深沉,表现出甘居人下的态度。而你身高8尺,只不过做人家的车夫,可是你赶车的时候还神气十足,扬扬得意,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你这样的人不会有什么前途了!所以我要和你断绝婚姻关系。”车夫听了妻子的话之后非常惭愧,从这以后,他就变得谦虚谨慎了。晏婴发现了车夫的变化,觉得很奇怪,就好奇地询问原因,车夫把事情告诉了他。晏婴佩服车夫妻子的贤惠,再加上车夫也变得贤能起来,于是就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读史明智:

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成就霸业,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皆名垂千古。晏子,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崇。除此之外,他更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

老子与庄子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庄子者,蒙地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和周公旦、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和黄帝一起被人们称为“黄老”,又和晚于他的庄子,被人并称为“老庄”。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人。

据说他刚出生的时候就满头白发,因此被人们称为老子。他曾经做过周朝的史官,负责管理藏书室。孔子带着学生到周朝的都城去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就在大厅里面接待他们,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们的言论还在。君子有了合适的时机,遇上英明的君主,就会驾着马车,穿着朝服出去做官,要是没有合适的时机,没有遇上英明的君主,就像蓬蒿一样,到处飘**,随遇而安。我听说,擅长做生意的商人把他的货物藏得严严实实,却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君子有着高尚的德行,但表面上却显得非常愚钝。抛去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去你的做作的姿态、神色和过于远大的志向,那些东西对你没什么好处。我要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

孔子告别了老子,带着学生们离开以后,就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知道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跑,飞着的鸟能够用箭去射它,游着的鱼可以用线去钓它,跑着的兽能用网去捉它。如果说到龙,我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对付了,因为龙是乘风腾云上天的。我今天看到了老子,才知道他大概就是龙啊。”老子潜心钻研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主要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老子在周朝住了很久,后来看到周朝逐渐衰弱,感到很伤心,就骑着他的青牛离开了都城。他一路向西走,一直走到函谷关,在那里遇见了关令尹喜。尹喜非常钦佩老子的学问,就对他说:“您马上就要隐居了,能不能在隐居前给我们留下一本书呢?”老子说:“既然你这么说,那我就写一本吧。”老子就写了《道德经》这本书。书一写完,老子就离开了,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踪。

《道德经》分为上和下两篇,上篇是道,下篇是德,所以叫作《道德经》,主要内容就是关于道德。传说老子活了160多岁,也有的人说他活了200多岁,这都是因为他专门研究道德,有助于长寿。孔子死后129年,史书上甚至记载周朝太史儋对秦献公说:“原来秦国和周是一起的,在一起总共500年,分离70年以后霸王就出现了。”有人说儋就是老子,但也有人说不是,没人知道真假。

庄子姓庄,名周,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地人。他和道家学派的始祖老子一起,被人们称为“老庄”,但是他出生比老子晚几百年。庄子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官,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知识非常广博,可以说是天文地理样样精通,但他的主要思想还是来源于老子的学说。

他总共写了10多万字的作品,大多数作品都是通过一主一客两个人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写了《渔父》、《盗跖》,用来反驳和攻击孔子儒家学派的观点,表明老子道家学说的思想。而他写的《畏累虚》、《亢桑子》等,都是凭空想象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实情。但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指事类比,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人物和墨家人物,即使是当时非常有才华的人,也难免会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纵横恣肆、随心所欲,所以当时的王公大臣没有人愿意重用他。

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华,就派使者带着很多的礼物去邀请他,说希望拜他为楚国的国相。庄子笑着对使者说:“黄金千两,的确是厚礼;一个大国的国相,也的确是非常尊贵的地位。但是难道你没有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有花纹的绸缎,再把它拿到太庙里面去当作祭祀用的祭品。到那个时候,那头牛即便是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又怎么能够如愿呢?使者大人您赶快走吧,千万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肮脏污浊的小水沟里面游泳嬉戏,也不愿意被国君束缚。我宁愿一辈子不做官,也要让自己自由自在。”

使者看见庄子这样坚决,没有办法,只能回去向楚威王复命。庄子的作品,现在存有《庄子》一书。《庄子》也叫作《南华经》,分为内篇和外篇,其中一部分是庄子的作品,另一部分则是他的弟子以及其他人的作品。这本书和《老子》一样,都是道家的经典作品。

读史明智: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孙子:一代兵圣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孙子名武,是齐国人。他和司马穰苴一样,是齐国田完的后代,也是著名的军事家。当时齐国正发生内乱,孙武觉得不如去其他国家发展,或许能发挥自己的才华。恰好当时南方的吴国在国君的领导下,国力强大,孙武就一个人离开了齐国,去了吴国,希望能得到吴王的重用。在吴国,孙武认识了伍子胥,和他成为好朋友。在那里,他还写了13篇兵书,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孙子兵法》。

过了几年后,公子光刺杀了当时的吴国国君,自立为君,称阖闾。公子光当上国君后,任用了伍子胥等一些贤臣,并四处寻找有才华的人,希望能够让吴国更加强大,于是伍子胥就对吴王阖闾推荐了孙武。

听伍子胥说孙武精通兵法,吴王阖闾就接见了他。阖闾说:“您的13篇兵书我全部都看过了,您可以尝试着来操练一下军队让我看看吗?”孙子回答说:“当然可以。”阖闾说:“那您可以试试操练妇女吗?”孙武又回答说:“可以。”阖闾就让他把妇女当作士兵进行操练,之后叫出自己宫中的美女,一共180个。

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再让吴王阖闾最宠爱的两位侍妃分别担任两队的队长,并且让每个人都拿一支戟。安排妥当后,孙武问她们说:“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左手、右手、心口和后背吗?”妇人们回答说:“知道。”孙子说:“我说向前,你们就看心口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左,你们就看左手的方向;我说向右,你们就看右手的方向;我说向后,你们就看背的方向。”妇人们答道:“是。”孙武宣布完了号令以后,就摆好大斧和钺等刑具,又把刚才已经宣布过的号令再次讲说明白。做完那些事情后,孙武就击鼓,命令妇女们向右,妇人们都大声笑了起来。孙子说:“纪律还不清楚,号令也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于是又反复把纪律和号令交代讲解,然后又击鼓命令她们向左,妇女们还是哈哈大笑。孙子说:“纪律弄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现在纪律和号令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你们却不听从我的命令行事,那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孙武就要杀左、右两队的队长。

吴王阖闾正在台上观看,看见孙武要杀自己的两个爱妃,大吃一惊,急忙派使臣传达命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我要是没有了这两个侍妃,就是吃起东西来也不会觉得香甜,希望你不要杀了她们。”孙子回答说:“我已经接受大王您的命令担任将军,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些是可以不接受的。”于是斩杀两个队长,拿她们的人头示众,然后按照顺序任用左右两队的第二个人作为队长,再次击鼓发令。这一下,妇女们不论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倒还是站起都符合号令和纪律的要求,再也没有一个人敢发出声音。于是孙子派人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台来视察她们的演习。大王怎么用她们都可以,即使是叫她们赴汤蹈火也没有问题。”这时的阖闾,正在为孙武杀了他的两个心爱的美人感到心痛,一点心情都没有,就回答说:“将军你不用操练了,回房间休息去吧。我不想下去检查了。”孙子感叹地说:“大王只是欣赏我对您说的那些兵法,却不能真正来加以使用。”

从此,吴王阖闾知道孙武是真的善于用兵,最后终于任命他做了吴国的将军。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吴军征伐楚国,攻占舒邑。阖闾想顺势进攻楚国首都,孙武对他说:“我军征战多时,已经很疲劳,现在攻打郢都,时机还不成熟。”吴王听取了他的意见,停止征伐。公元前511年以后,吴军连续三年征讨楚国,相继攻占楚国的六邑、潜邑、居巢。

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王再次就攻打郢都一事征询孙武的意见。孙武和伍子胥都认为时机基本成熟,建议吴王联合唐、蔡两国军队共同讨伐楚国。孙武还为阖闾设计了一整套作战计划,吴王欣然采纳。吴王出动全部军队,与唐国、蔡国组成联军,西进伐楚。楚国也发兵抵御,双方在汉水大战,楚军大败奔逃。吴王纵兵追击,五战五捷,攻克郢都。吴军击败楚国,威震齐国和晋国,孙子功劳甚高。破楚之后,孙子隐居起来,再也没人知道他的去向。

读史明智:

孙子练兵的故事说明,任何组织,没有严格的纪律,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就会失去凝聚力和行动力。只有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才能破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孙子连被中国古人污为“小人”的女子都可练成“赴汤蹈火”的士兵,更何况男子汉呢!可见吴王承认其是“通天御地之才”并不为过。

外交家子贡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

齐国的田常想造反,但是害怕鲍牧、高昭子和国惠子几家的势力,于是就调动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到消息,就对他的学生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祖宗坟墓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父母之邦。现在齐国田常想攻打鲁国,你们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于是子路站出来,打算去救鲁国,孔子没有同意。子张和子石请求去救鲁国,孔子也没有答应。直到子贡提出要去,孔子才同意了。

子贡来到了齐国,拜见了田常,并劝他说:“您要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非常难攻打,鲁国的城墙很矮,地方也不大,国君很愚蠢而且不讲仁义,大臣们是钩心斗角,百姓们也不愿意打仗,这样的国家不能去攻打。您应该去打吴国,吴国城墙高而且坚固,土地宽广肥沃,盔甲坚韧崭新,士兵精神饱满,武器和军队都非常多,又有着贤能的官员守卫,这样的国家容易攻打。”田常听了他的话,脸色一变,生气地说:“你所说的容易,别人却认为很难;你所说的很难,但别人却认为很简单。请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子贡说:“我听说,如果国内不稳、朝中不安,就要攻打强大的国家;如果忧患在国外,就应该攻打弱小的国家。现在齐国国内不安,所以您应该去攻打强国。我还听说国君几次加封地给您,都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对,足见国内不安。现在你调动军队去攻打鲁国,如果赢了,齐国国君就会很骄傲,带兵的大臣也会居功自傲,但是你的功劳却显不出来。国君骄傲的话,就容易和你疏远;大臣骄傲的话,就容易争权夺利。这样的话,你上和国君疏远,下又和大臣们争斗,您在齐国就危险了,所以您不如攻打吴国,吴国很强大,如果您输了,百姓们就会指责国君和带兵的大臣。那样在上没有大臣与您作对,在下没有百姓对您指责,到时候,控制齐国的人就是您一个人了。”田常觉得有道理,就问:“但现在军队已经到了鲁国,如果撤退的话,大臣们就会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先不要进攻,我马上去游说吴王攻打齐国,援救鲁国,您再派部队去迎战。”

子贡就去了吴国,对吴王夫差说:“我听说,施行王道的人不会被灭绝,能称霸的人没有强大的敌人,一千钧重的东西上放上一铢一两的东西,也可能会移位。现在强大的齐国攻打鲁国,如果兼并了有相当实力的鲁国,国力大增,再过来和吴国争霸,我真为大王您担心啊!大王您要是派兵去援救鲁国,不但鲁国的百姓会感激您,其他诸侯国也会赞扬您的仁义。这样,表面上是拯救鲁国,实际上是削弱了强大的齐国。”夫差说:“你说得很对。但是几年前我曾经和越国打过仗,还把勾践围在会稽山。现在勾践在越国厉兵秣马,准备复仇。如果我派兵去攻打齐国的话,越国就会偷袭我们吴国。先生您等我灭掉越国,就按您说的去攻打齐国。”子贡听了,马上说:“越国比鲁国弱小,吴国没有齐国强大,大王不去攻打齐国,反而去攻打越国,那样的话,还没等越国失败,齐国早就吞并鲁国了。况且大王正打着扶危救困的旗号建立霸业,如今您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勇敢的人不逃避困难,仁慈的人不让别人陷入困境,聪明的人不错失良机,施行王道的人不会被灭绝。大王您凭借这些来树立你们的威信,现在通过宽恕越国来向各国显示您的仁义,再派兵援助鲁国,攻打齐国,向晋国施加压力,诸侯各国一定会臣服于您,大王您的霸业就成功了。您如果真的担心越国,请让我去会见越王,让他派出军队和您一起讨伐齐国,这样您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夫差十分高兴,就派子贡去越国游说勾践。

越王清扫道路,在郊外迎接子贡,并且亲自到子贡住的房间问他:“我们越国是蛮夷之国,子贡大夫您为什么屈尊来到这儿呢?”子贡说:“我正在劝说吴王去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但是吴王却说害怕您会乘他不备,偷袭吴国,还说要先攻打越国。那样的话,越国一定会被攻破。没有打算报复却招致了别人的怀疑,这就太拙劣了,想报复别人却又让人知道了,这又太糊涂了;事情还没有发动却让人知道了,这就太危险了,这三点可是办事的最大祸患啊。”勾践磕头,拜了两下,说:“当初我不自量力和吴国交战,被围困在会稽。我对吴国是恨之入骨,恨不得和吴王同归于尽。”子贡说:“吴王凶狠残暴,大臣们无法忍受;国家经常打仗,士兵无法忍耐;百姓怨恨国君,大臣们纷纷变乱,伍子胥苦谏被杀,太宰伯嚭当政,只知道顺应着国君的过失,保全自己的私利,吴国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现在大王如果能出兵跟随吴王,顺着他的心意,再用金银珠宝来讨好他,用谦卑的语气恭维他,他一定会攻打齐国。吴国要是输了,就是大王您的福气。如果胜了,他一定会进攻晋国,我再去拜见晋国国君,让晋国攻打它,这样定会削弱吴国。等吴国的军队在与齐国作战中受到消耗,而且又被晋国牵制住,大王您再乘机攻打它,就一定能灭掉吴国。”勾践十分高兴,采纳了他的意见。还送给子贡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矛二支,子贡没有接受就走了。

子贡回到吴国,告诉夫差说:“大王,勾践已经表示,希望带领越国的3000士兵随您攻打齐国,而且他还会送一些武器和宝物给您。”

5天后,越王果然派重臣文种来向吴王表达了这些意思。夫差高兴地问子贡:“那您说让勾践披甲上阵可以吗?”子贡回答说:“千万不可以。越国本来就弱小,现在几乎出动了全国的兵马帮助您,如果再要求人家的国君也来随您作战,别人就会说大王您不义了。”

于是夫差就拒绝了勾践陪同作战的要求,自己率兵讨伐齐国。子贡再去晋国,告诉晋国说吴国将要攻打齐国,如果打败齐国,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就是晋国,要晋国做好准备。晋国得信,果然派重兵驻扎在晋、齐两国的交界处,静观事态的发展。夫差带领的吴国军队进攻齐国,齐军败退。吴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晋国边界,向晋国发起挑战。晋国反攻,打败了吴国军队。越王勾践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派兵袭击吴国。吴国军队匆忙赶回来,但抵挡不住越军的进攻。最后,越国军队包围了夫差的王宫,杀死了夫差和太宰伯嚭。

子贡的这次出使,不但保全了鲁国,削弱了齐国,还导致了吴国的灭亡。晋国打败了吴国,也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越王勾践最后则成为东方诸侯国霸主,也都有子贡的出使在其中所起的推动作用。

读史明智: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和“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孔子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

百家争鸣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孟轲是邹国人,他拜孔子的门人子思为师,学成以后,去游说齐宣王,但是没有得到齐宣王的重用。游说魏惠王,还是不被任用。当时,秦国任用商鞅,整顿军队,富国强兵。魏国和楚国先后任用吴起,都一举变成强国,齐威王和齐宣王任用孙子和田忌等人,威震天下。天下各国都忙于合纵连横,热衷于武力,唯独孟轲提倡仁义,显得特别不合时宜,所以孟轲没有得到多少人的欢迎。孟轲写下了《孟子》七篇,宣扬孔子的学说。

齐国有三位邹先生。

第一个是邹忌。他借弹琴的机会,游说齐威王,得以参与国政,被封为成侯,担任丞相,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孟子。

第二个是邹衍,晚于孟子。当时各国国君都只知道骄奢**侈,不推行仁德之政。邹衍认为,如果国君推行道德,修行自身,就能普及到天下的百姓。他深入观察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写下了《终始》、《大圣》等约10多万字。书中语言海阔天空,甚至不合常理。在这些书中,他坚持从细小的事物验证起,然后推而广之,以至于无所不包。他从当代起,追溯到远古的黄帝,研讨历代史迹,以及历史发展、朝代兴衰的规律,同时也记下了那些祈神求福、趋吉避凶的各种制度,并推而远之,一直到天地尚未形成,缥缈玄远而不能考察的时代。

他首先列述中国的名山大川、深山大谷中的禽兽和各种生物、各类珍品,以此类推,再讲到海外异域人们所看不到的东西。又称天地分割以来,五种德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每个时代都应采取与五德相应的政治制度,天命和人事也相应如此。

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仅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中国叫作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又有九州,就是大禹所分定的九州,但这种州不能列入大州之数。中国以外像赤县神州的州有九个,这才是所谓的九州。一块土地,有小海四周环绕,人们和禽兽与其他州不相通,是一个独立的区域,这就是一州。像这样的州有九个,九州之外有大海环绕,就是天地的尽头。邹衍学说的主要宗旨,最后还是要归结到仁义节俭上来,只是开头显得太泛滥了。那些王公大臣最初接触他的学说,感到惊奇,并想身体力行,但后来却终究不能实行。

邹衍在齐国受到重视,他前往魏国,魏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并用贵宾之礼来接待他。他去赵国,平原君侧身而行,还为他擦拭座席。他去燕国,燕昭王手持扫帚在前为他清路,并请求作为学生,向他求教,为他修筑碣石宫,亲自前去请教。

他写了《主运》,游说诸国,受到如此的尊敬,是孔子在陈国、蔡国忍饥挨饿,孟子在齐国、梁国受冷遇不能相比的,所以周武王推行仁义讨伐商纣而成就王业,伯夷饿死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孔子不加回答,魏惠王想进攻赵国,孟子以周太王避敌来作答。这些难道是附和世俗、苟且求全吗?有人说,伊尹凭他的厨艺接近商汤,鼓励他成就王业,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被秦穆公任用,而成就了霸业,先是迎合,然后引导国君实行王道。邹衍的言论虽然不符常规,但是或者也有百里奚贩牛、伊尹烹饪的意图吧!

第三个是邹奭,齐国当时邹姓学者之一,以学习邹衍之术来著述为文。

从邹衍到齐国稷下学宫的那些学者,像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等人,都著书立说,叙述治乱,来游说当时的国君。

淳于髡,是齐国人,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学术上不拘束于一家之说。他很仰慕晏婴的为人,但他却以秉承君主的旨意、察言观色为处世原则。有人把淳于髡引见给魏惠王,魏惠王叫左右的人退下,两次私下召见他,他始终没说一句话。魏惠王感到奇怪,就责备引见的人,说:“您说淳于髡先生连管仲、晏婴都不如他。可是我见到他以后,他却一句话也不说,难道是我不配和他说话吗,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客人转告淳于髡。淳于髡说:“我第一次见国君,他的心思在车马游猎上;第二次见他,他的心在声色女乐上,所以我两次都没有说话。”客人把淳于髡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惠王。惠王听了大吃一惊,说:“哎呀,淳于髡先生真是圣人哪!淳于髡先生第一次来见我,刚好有人给我进献了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看,津于髡先生就来了。他第二次来见我,又有人给我进献了歌舞女乐,我还没来得及欣赏,先生又来了,我当时心里面确实还在想着马和女乐。”后来淳于髡第三次拜见魏惠王,连着谈了三天三夜都没有疲倦的神态。魏惠王想任用淳于髡为卿相,淳于髡拒绝了,之后离开了魏国,终生没有做官。

邹衍的学说迁曲浮夸,富于雄辩,邹奭的文章徒具空文,难以实施,淳于髡,如果和他相处久了,往往能听到一些有益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赞说:“谈天说地数邹衍,锦绣文章数邹奭,智慧过人数淳于髡。”

荀卿是赵国人,50岁的时候去齐国讲学,是当时最有名气的老师,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祭酒。齐国有人诋毁荀卿,荀卿于是前往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县令。

荀卿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叫作李斯,后来在秦国当了丞相。

荀卿痛恨世道的混乱,又气愤各国君主不实行王道,反而被鬼神迷惑。更痛恨一些人靠能言善辩混淆是非,于是他考察儒家、墨家、道家的所作所为及成败得失,加以整理,写下了几万字。完成著作不久,荀卿就去世了。荀卿死后,被埋葬在兰陵。

读史明智:

出现百家争鸣现象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些都是促成百家争鸣的重要因素。

鸡鸣狗盗

【……楚威王闻之,怒田婴。明年,楚伐败齐师于徐州,而使人逐田婴。田婴使张丑说楚威王,威王乃止。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湣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婴于薛。】

——《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非常贤明,就先派泾阳君作为人质到齐国,希望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打算动身前去秦国,门下的宾客就都劝他不要去,孟尝君执意要去。苏代对孟尝君说:“今天我从外面回来,看见木偶人和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会被雨冲毁的。’土偶人回答说:‘我是土做的,如果被冲毁了,也会回到土里。但是天一下雨,就会把你冲走了,也不知道冲到哪里。’现在的秦国,如狼似虎,您却一定要去秦国,要是回不来,您能不被那土偶人嘲笑吗?”听了苏代的话,孟尝君才决定不去秦国。

齐湣王二十五年(《史记》中为此,实际应为齐湣王三年,公元前298年),孟尝君出使秦国。孟尝君到了秦国以后,秦昭王任命他为秦国丞相。有人就对秦昭王说:“孟尝君非常贤明,而且又是齐国人,现在他在秦国担任丞相,肯定是先为齐国做打算,后为秦国考虑。他的存在,是秦国的隐患啊。”秦昭王听信这个人的话,不但囚禁了孟尝君,还打算杀了他。

孟尝君派人找到秦昭王最宠爱的妃子,请她帮忙。秦昭王的宠姬就说:“我想得到孟尝君的那件白色狐皮大衣。”当时,孟尝君有件白色狐皮大衣,是天下至宝,价值连城。但孟尝君到秦国时,已经把它献给了秦昭王,再没有第二件。现在她想要,也无处去弄。孟尝君很发愁,那些门客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正在孟尝君烦恼的时候,门客里面一个擅长偷东西的人对孟尝君说:“我能够拿到那件白色狐皮大衣。”于是,他在晚上摸进了秦昭王的宫殿,把孟尝君献给秦昭王的那件白色狐皮大衣偷出来,孟尝君马上把它献给了昭王的宠姬。昭王的宠姬得到那件狐皮大衣以后,高兴得不得了,就替孟尝君说好话,劝秦昭王放了孟尝君。秦昭王听了她的话,放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被放出来,就快马加鞭,逃出城外。到了半夜,孟尝君一行人到达函谷关,放人之后,秦昭王后悔了,连忙派人追拿孟尝君。

孟尝君到函谷关下,城门还没有开,按照规定,早上鸡叫才开城门。孟尝君担心秦王派人追赶,很着急。这时,门客中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便学鸡叫。不久,周围的鸡都叫了起来。城上的守卫听到鸡叫,就打开城门,孟尝君他们顺利地出了函谷关。孟尝君他们出关还不到一顿饭的工夫,秦昭王派的追兵就到了,见孟尝君已经出关,只得空手而回。当初,孟尝君把那个会偷的人和会学鸡叫的人待为宾客的时候,其他的宾客都嘲笑他们,没想到等到孟尝君在秦国遭遇危险的时候,反而是他们两个解决了难题,从此以后,宾客们都很佩服孟尝君招纳宾客不论条件的做法。

孟尝君从秦国出来,经过赵国,受到了赵国平原君的招待。赵国的百姓听说孟尝君非常贤明,就都出来围观。但是看到孟尝君以后,赵国百姓都嘲笑说:“原来还以为孟尝君是一个魁梧大汉呢,现在看了一下,才知道也其貌不扬啊。”孟尝君听后,非常生气。他和门客们一起跳下马车,砍死了几百人,灭了一个县,才离开赵国。

齐湣王为自己派孟尝君出使秦国感到内疚,等孟尝君回到齐国,就封他为齐国的国相,让他掌管朝政。

孟尝君怨恨秦国,便许诺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以此换取韩国和魏国的支持,组建联军攻打秦国,并打算向西周借粮食和兵器。苏代知道后,对孟尝君说:“您曾调遣齐国军队,与韩国、魏国联合起来攻打楚国9年,占领了宛城和叶城以北的土地。这些土地都归韩国和魏国所有,增强了他们的实力。现在,您又想攻打秦国,获得胜利后必然再次增加两国实力。韩国和魏国南面没有楚国的威胁,西面没有秦国的威胁,那么齐国就危险了。两国肯定会轻视齐国,畏惧秦国,我为您感到担心。您不如让西周与秦国交好,既不要进攻秦国,也不要向西周借兵器和粮食。您把军队驻扎在函谷关东但不要进攻,让西周把您的想法告诉给秦昭王说‘薛公一定不会攻破秦国来增强韩、魏两国的力量。他进攻秦国,不过是想要大王让楚国把东国割给齐国,并请您把楚怀王释放出来求和’。您让西周用这种做法给秦国好处,秦国可以拿楚国的土地来保证自己不受攻击,肯定很满意。楚王能够被释放,也一定感激齐国。齐国得到楚的东国自然会更加强大,薛邑也就会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秦国并非弱国,实力很强,而处在韩国、魏国的西面,韩、魏两国怕秦国攻击,必定倚重齐国。”孟尝君听后,立即说:“好。”

一场兵灾就这样避免了。

读史明智:

鸡鸣狗盗就是学雄鸡啼叫,装狗进行盗窃,本指卑微的技能。这个故事源自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学鸡啼叫,骗开城门”,后多用作贬义,比喻没有大才,只会旁门左道、投机取巧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领或偷偷摸摸的行为。

毛遂自荐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长平之战后,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并希望双方能结成盟国。平原君打算在门客中选拔20位文武双全的人做随从,一起去楚国。平原君说:“如果能够用和平的方式达成合纵结盟,那就好了。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哪怕是动用武力进行要挟,也一定要缔结盟约,才能回到赵国。随从人员不从外面找,只从自己门客里面找就行了。”

但是,选来选去,只找到19个,最后一个怎么都找不到。这时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到平原君面前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大人您要去楚国进行合纵谈判,选拔20人一起去,而且只在门客中选取。现在少了一个,希望大人您能让我一起去。”平原君看了他一眼,问他说:“先生您在我门下几年了?”毛遂说:“已经3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是锥子在口袋里,锥尖马上就能透出来。但是现在先生您在我这3年,却没有谁认为你优秀,我也没听过谁夸奖你,那就说明先生您没什么长处。先生您既然没什么长处,还是留在这儿吧。”听了平原君的讽刺,毛遂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反而正色说:“那我今天就请您把我放进口袋里。如果把我放在口袋中,我早就脱颖而出了。”平原君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是惊奇,又想到实在找不到其他人,就答应了,其他19人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脸上都流露出鄙夷的神色。

一路上门客们谈论不休,毛遂出口不凡,其他19人都被他的见识所折服。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商讨合纵的事情,反复向楚王说明合纵的“利”与“害”,从早上谈到中午,楚王也没有下定决心。其他19人就对毛遂说:“先生您请上去。”毛遂按着宝剑,沿着台阶走进堂内,问平原君:“楚赵合纵,有利还是不利,两句话就能说明。但是现在从早楚国交战,但结果呢,第一仗就占领了您的国都,第二仗就烧了楚国夷陵,第三仗甚至侮辱了您的先人,这可以说是奇耻大辱啊,连我们赵国都为您感到羞耻。大王您难道没有意识到,现在合纵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了赵国吗?再说,在我家主人面前,你为什么呵斥我!”楚王被他说得面红耳赤,连忙说道:“好,好,确实是您说的那样。我愿意带领我的国家跟从您,和赵国缔结合纵盟约。”毛遂见赵王决定答应,但仍然不很坚决,就再一次问他说:“现在您真的决定合纵吗?”楚王说:“决定了。”毛遂于是对楚王左右的人说:“拿鸡、狗、马血来。”之后,毛遂拿着铜盘,跪献在楚王面前,说:“大王您应该歃血为盟,表明您合纵的决心,然后是我家主人,最后是我。”于是,楚王、平原君和毛遂在殿上起誓结盟。然后毛遂左手端着盛有鸡马狗血的盘子,右手招乎其他19个人说:“诸位就在堂下参加盟誓吧!你们都碌碌无为,就是人们所说的依靠别人才能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达成了和楚国结盟的目的后,就回到了赵国。平原君感慨地对毛遂说:“我不敢再挑选人才了,当初我的门客,多的时候有几千人,少的时候也有几百人,自以为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是见到毛遂先生,才知道自己的过失。毛先生您的三寸之舌,胜过了100万的强大军队,让赵国的威望大大提高。我以后再也不敢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地挑选人才了。”从此,平原君把毛遂奉为上等的宾客。

读史明智:

社会对人的认识,有一个实践的过程,当你在实践中表现出了才能时,社会才会认识你。人的一生,应该学会推销,通过一定的言行,推销自己,推销政见,推销计谋。试想,毛遂被冷落了3年,若此次不趁机自荐,或在自荐中没有表现出一定的才能,岂不是要被继续埋没!人生不能老是被动地等待,不能苛求别人当伯乐,不能苛求社会高估你的价值,在怀才不遇时,应反思自己,不要怨天尤人。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史记》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春申君有一个门客叫作朱英,是观津人。朱英对春申君说:“人们都说楚国本来很强大,但在您的带领下,却变得弱小了。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先王的时候,和秦国亲近20年,秦国也没有攻打楚国,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如果要攻打楚国的话,必须要经过黾隘的边塞,非常不方便;如果向东周和西周两个国家来借路过,攻打楚国,也不可行,因为秦国一旁还有魏国和韩国在虎视眈眈。但是现在却不一样,魏国马上就要灭亡了,不但不能保全许和鄢陵,还把许割给了秦国。秦国军队距离楚国的都城陈仅仅160里,秦、楚之间的争斗会日益加剧。”春申君认为有道理,劝说楚王把都城迁到寿春。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非常担心。他到处寻求能生育的妇人献给国君,虽然找了很多,但是都没能如愿。赵国人李园想把妹妹献给楚王,听说楚王不能生育,他担心时间长了妹妹不会再受宠爱,自己安享富贵的美梦也随之破灭,于是,李园来到春申君的门下充当一名门客。

不久,他请假回家,并且故意拖延了返回的时间,春申君问他原因,李园回答说:“齐国国君派人找我,说要娶我的妹妹,我因为招待齐国使者,所以来晚了。”春申君说:“订婚礼物已经带来了吗?”李园回答说:“没有。”春申君说:“可以让我看看你妹妹吗?”李园回答说:“可以。”于是李园献上他的妹妹。春申君一见,十分喜欢,就纳为小妾,且不久就怀孕了。李园知道后,就和妹妹一起谋划。李园的妹妹就在空闲的时候,对春申君说:“楚王对您的好,就算是他的亲弟弟,也比不上啊。现在您在楚国担任国相,已经20多年了。但是国君却没有儿子,等国君去世后恐怕会立其他人为国君,等到其他人成为国君后,就会亲近他自己的人。到那时,您又怎么能够得到宠信呢?您执掌大权这么久,对其他人恐怕有所得罪。等新国君掌权,恐怕您就会有灾难了。现在我已经有了身孕,但是其他人还不知道。您宠爱我没多久,我希望您为自己打算,把我献给楚王,楚王肯定会宠幸我。如果因为上天的怜爱,我生了个儿子,到时候,也就是您的儿子,成了楚国的大王,楚国就是您的了。”春申君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就把李园的妹妹安排在一个秘密的住所,并且告诉了楚王。

楚王召见了她,非常喜欢。几个月以后,李园的妹妹就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而李园的妹妹则被立为王后。楚王因此很器重李园,让他参与朝廷大事。得志后的李园担心春申君把这个秘密泄露出去,就暗中蓄养了许多杀手,想杀了春申君,楚国国内很多人知道这件事。

春申君担任楚国国相25年,楚考烈王病重。朱英对春申君说:“世上有不期而至的福气,也有不期而至的灾难,现在您在这个不确定的世上,侍奉喜怒无常的国君,又怎么能够没有不期而至的人呢?”春申君听糊涂了,问他:“什么是不期而至的福气?”朱英回答说:“您在楚国担任国相20多年,虽然表面上是国相,但实际上却等于是楚王。现在楚王病了,不久就会去世,而您侍奉少主。与其像伊尹、周公一样,替少主治理国家,等待少主长大,还不如马上代替他,自立为国君,这就是不期而至的福气啊。”春申君问:“什么是不期而至的灾难呢?”朱英回答说:“李园仗着自己的妹妹是王后,作威作福,把持朝政,还处处和您作对,又蓄养了许多杀手。就等着楚王死了以后,先下手为强,杀了您灭口,这就是不期而至的灾难。”春申君又问:“什么是不期而至的人?”朱英回答说:“您现在可以安排我做郎中,等楚王死后,李园肯定会先下手,我就可以替您先把李园杀了,我就是您不期而至的人。”春申君说:“您还是不要这样,李园为人胆小,而且我对他也很好,他又怎么会杀我呢?”朱英见春申君不听自己的建议,害怕惹来灾祸,就逃到了秦国。17天以后,楚考烈王病死,李园果然先下手,叫杀手埋伏在棘门里面。春申君进了棘门以后,李园的杀手就刺杀了春申君,随后春申君全家也被灭门。

之后,李园的妹妹和春申君生的儿子被立为楚王,也就是楚幽王。

读史明智:

司马迁写完《春申君列传》后,曾十分感慨地说:当初,春申君从劝说秦昭王与楚国订立盟约到豁出生命帮助太子完归楚是何等的聪明!后来受制于李园,可就太糊涂了。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是失策在没有听取朱英的话啊!

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廉颇是赵国的将军,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率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

蔺相如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写信给赵王,表示愿意用15座城池来交换这块宝玉。赵王同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和氏璧给秦国,秦王恐怕也不会把城池给赵国,这样的话只是白白地上当受骗,要是不给,秦王肯定会派兵攻打赵国,究竟该怎么办呢?就算是不给的话,也要找一个人去回复秦王啊。赵王和大臣们都没想出个好办法来,也没有想到谁能出使秦国。

这时缪贤对赵王说:“大王,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一听说有人能去,赵王非常高兴,急忙问:“为什么说他可以胜任呢?”缪贤说:“微臣曾犯过罪,因为害怕,所以打算逃亡去燕国,但是蔺相如劝阻我说:‘您是怎么了解燕王的?’我回答他说:‘我曾经陪大王见过燕王,燕王私下告诉我说愿意和我交朋友,所以我想去他那里。’没想到相如却说:‘当时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您深受赵王宠信,所以燕王想和您结交。现在您去投奔他,燕王害怕得罪赵国,不但不会收留您,反而会把您交给赵王,您不如自己向赵王请求治罪,或许能够幸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主动向大王您请罪,而大王您也赦免了我,所以我认为他有智谋,是个合适的人选。”赵王召见蔺相如,对他说:“秦王要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要不要答应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大王您不能不答应。”赵王又说:“但要是秦王不给我城池,那怎么办?”相如说:“秦王请求用城换璧,大王您要是不答应的话,那就是大王您理亏;而大王您给了秦王和氏璧而秦王不给您15座城池,那就是秦王不对。所以大王您应该答应秦王,然后再看秦王怎么办。”赵王说:“可是派谁去秦国呢?”蔺相如自我推荐说:“大王您要是相信我的话,我愿意前去。如果秦王给了大王您城池,我就把和氏璧给他;如果秦王不答应给城池,我一定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来。”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秦王得知赵国使臣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非常高兴,就在章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拿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为了让大家也开开眼,就把和氏璧给他的姬妾和大臣们传看。秦王和大臣们只顾着欣赏这块玉了,却把蔺相如晾在一边,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就不想给赵国城池,就走上前去,说:“大王,这块璧上有个斑点,我指给您看。”秦王一听,就把璧交给蔺相如,让他指指在哪儿。没想到蔺相如一把抓住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到了宫殿的柱子旁边,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还不会互相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交往!赵王一听说大王您要和氏璧,就马上斋戒了5天,派我带着宝璧,专程给大王您送来。为什么要这样呢?那是因为赵王尊重大王您,想表达对您的敬意啊。可是现在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如此傲慢。您得到和氏璧以后,还传给其他人观看,简直就是对我们赵王和我这个使臣的侮辱。我看大王您根本就没有给赵国15座城池的诚意,所以就拿回了这块璧。倘若大王您一定要得到这块璧,要逼我的话,我的头就和这块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