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3)(1 / 1)

以后4年中,越国不断地攻打吴国。吴国的精锐部队都在和齐国、晋国的战争中消耗殆尽,因此吴军大败。越军包围吴国都城达3年之久,后来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吴王派遣大臣公孙雄**上身,跪在地上用膝盖向前爬行,请求与越王讲和。勾践准备答应吴王的要求,范蠡说:“当初您被困在会稽,是上天把越国赏赐给吴国,但吴国不要。现在是上天把吴国赏赐给了越国,越国难道还要违背上天的旨意吗?再说君王你谋划讨伐吴国已经整整22年了,到了最后的时刻怎么可以放弃呢?那样做是要被上天惩罚的。您难道忘了您在会稽受到的耻辱了吗?”勾践回答说:“我很想像您说得那样做,但我怜悯吴国的使者。”范蠡见状,便让士兵击鼓进军,下达命令说:“越王已经把权力交付给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开吧,不然就要对你不客气了。”公孙雄大哭着离开了,走投无路的吴王夫差只好自杀而死,临死前他用衣袖遮住自己的脸说:“我实在是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啊!”吴国就这样灭亡了。

读史明智:

勾践没齿不忘战败之痛、服役之辱,暗暗发誓一定要雪耻报仇。他回国后,穿粗布衣衫,吃粗茶淡饭,以柴草为褥,借此时刻激励自己的复仇意志。越王勾践处处身体力行,励精图治,使越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终于一举消灭了吴国,一雪前耻。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流传到现在就变成了这句成语,人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人物奋发图强的精神。

朝秦暮楚

【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洛之间,人便思之。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

郑文公做郑国国君的时候,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到了郑国,郑文公对待他很无礼。郑文公的弟弟叔詹劝告他说:“重耳是贤能的人,并且和我们同姓,如今遭受苦难来到我们国家,您不能对他无礼。假如您不能对他以札相待,那就尽快杀了他。如果不杀他的话,等有一天他回到晋国做国君,郑国就有无穷的祸患了。”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意见。

郑文公有一个名叫燕姞的姬妾,一次梦到神灵送给她一株兰草说:“我是伯翛,是你的祖先。这株兰草是你的儿子,兰草有浓烈醇正的香气,你的儿子也是这样。”燕姞把梦讲给郑文公,郑文公就和她同房。后来,燕姞果然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公子兰。郑文公本来有5个宠爱的儿子,都因为犯罪而早死了。郑文公很失望,于是赶走了其他各位公子。公子兰逃到晋国,他对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喜欢他。郑文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因为郑国帮助楚国攻打晋国,又因为流亡时郑文公对自己的无礼,便联合秦穆公攻打郑国。晋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当时,公子兰随晋文公出征,也在军中。他暗中活动,希望能够回到郑国做太子。

晋文公流亡郑国时,叔詹建议郑文公杀死他。晋文公这次前来,想得到叔詹并杀死他。郑文公听说后很害怕,不敢告诉叔詹。叔詹知道后,对郑文公说:“我曾经对您说过,不杀死重耳的话,他就会成为我国的忧患。现在晋国因为我而包围郑国的都城,如果我死了就能免除郑国的灾难的话,我就愿意去死。”说完他就自杀了。郑文公命人把叔詹的尸体送给晋国。晋文公说:“我一定要见郑文公,污辱过他之后才肯离开这里。”郑国人很担心,派人私下劝秦穆公说:“打败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对秦国没什么利益。”秦国听到后撤军了。晋文公派使者到郑国,要求送公子兰回郑国做太子,郑国答应,晋军这才撤离郑国。

郑文公去世以后,公子兰即位,这就是郑穆公。郑穆公亲近晋国,曾经帮助晋国打败了秦国。郑穆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子夷即位,这就是郑灵公。郑灵公元年,楚国献给他一只鼋。恰好子家、子公将要朝拜郑灵公,子公的食指颤动了一下,对子家说:“我的手指只要一动,就一定能吃到珍异的食物。”两个人入宫后,看到郑灵公正在食用鼋汤,子公笑着说:“真的是这样啊!”郑灵公问他为什么笑。子公告诉了灵公,可郑灵公偏偏不给他汤喝。子公非常生气,用手指蘸了一下汤尝了尝就出宫了。郑灵公也非常生气,准备杀死子公。子公与子家抢先动手,杀死了郑灵公。郑国百姓拥立灵公的弟弟公子坚即位,这就是郑襄公。

郑襄公八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因为郑国和晋国结盟,亲自率领楚军讨伐郑国,包围郑国都城长达3个月之久,郑国坚持不住,只好献出国都,投降了楚国。郑襄公**着上身,手牵着一只羊迎接楚庄王说:“我不能在您的边上侍奉您,使您一怒之下攻占郑国,这些都是我的罪过。我不敢不遵守您的命令。即使您把我流放到江南地区,把郑国土地赏赐给诸侯,我也会听从的。但是如果您没有忘记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不忍心断绝他们的香火的话,您就让我继续在这里侍奉您,这就是我的心愿。”楚庄王把军队撤出了郑国都城。楚国大臣们质问楚庄王为什么要放弃郑国,庄王回答说:“我们讨伐郑国就是因为他的国君不驯服,现在他对楚国已经很恭顺了,我们还能怎样要求他呢?”楚军撤出了郑国。晋国听说楚国攻打郑国,派军救援。晋军出发时,到了黄河的时候,楚军已经撤退了。晋国军队渡过黄河追击楚军,楚庄王听说后,转过身来攻击晋军。郑国为了讨好楚国,反而帮助楚国攻打晋国,在黄河沿岸把晋军打得大败。过后,晋国因为郑国亲近楚国又来攻打郑国,郑国无奈,又去与晋国结盟。郑国就是这样不停地在两国之间周旋的。

读史明智: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可以想见,处于秦楚夹缝中或者说是缓冲地带的郑国,由于处于战争的最前线,战争时常残酷而激烈。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这句话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赵氏孤儿

【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史记》赵世家第十三

晋灵公在位的时候荒**无道,奢侈残暴,屡次想杀掉忠臣赵盾,赵盾被迫逃到外地。后来他的弟弟赵穿杀死灵公,拥立成公即位,赵盾重新回到朝廷执掌大权。到了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继承了他的爵位,和他共事的大夫屠岸贾是晋灵公的宠臣。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屠岸贾当上了司寇,开始报复当年杀死晋灵公的人,赵朔自然是他第一个想杀掉的。他和众位大臣商议这件事情,大臣韩厥反对屠岸贾杀害赵朔,他认为灵公被杀的时候,赵盾还在外地,没有参与杀害灵公的行动,因此不应该杀害赵盾的后人。

屠岸贾却认为赵盾虽然没有亲手杀死灵公,但他却是谋害灵公的主谋,一定要杀赵朔。韩厥劝说无效,赶忙暗中通知赵朔,建议他逃跑。赵朔担心背上叛国的罪名,不愿意逃亡在外,他也不想断绝赵家的香火,于是托付韩厥,一旦出现不测,请他帮助保护赵氏后人,韩厥答应了。赵朔谎称自己有病在家中休养,不去上朝,但屠岸贾还是没有放过他。在没有请示晋景公的情况下,他擅自带领士兵袭击了赵朔的家,杀死了赵朔,灭绝了整个赵氏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赵朔被杀的时候,她怀了身孕,逃到晋景公的宫里躲了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叫作公孙杵臼,对赵朔非常忠心,他找到赵朔的朋友程婴问他为什么没有一起去死。程婴回答说:“赵朔的妻子怀孕了,如果是男孩,我就把他抚养成人;如果是女孩,我再去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叫作赵武,屠岸贾知道消息后,马上进宫搜查。赵朔夫人把赵武藏在衣服里面,对天祷告说:“如果赵氏宗族真的要灭绝的话,你就大声地哭;如果不该灭绝的话,你就不要出声。”屠岸贾前来搜查的时候,赵武竟然没有发出声音,躲过了这场灾难。程婴和公孙杵臼商议如何营救婴儿,公孙杵臼说:“营救婴儿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营救婴儿非常难。”公孙杵臼说:“赵氏家族对你很好,您就承担起难当的重任,让我去死吧!”于是两人把别人家的婴儿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对屠岸贾说:“如果你能赏赐我千金,我就告诉你赵朔的孤儿藏在什么地方。”屠岸贾非常高兴,答应了他,派兵跟随程婴抓到了公孙杵臼和假冒的赵氏孤儿。公孙杵臼大骂程婴见利忘义,屠岸贾派人杀死了公孙杵臼和婴儿。屠岸贾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总算放下心来。程婴寻找机会把真正的赵武接出来,悉心地抚养。15年后,晋景公身患重病,通过占卜的方式预测吉凶。占卜的结果说一个大家族断绝了香火,他家的神灵在作怪。景公便询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武还活在人间,于是回答说:“大的家族现在在晋国断绝香火的只有赵氏,赵氏家族世世代代都建立了非凡的功勋,从来没有断绝过香火。而君主您却诛灭了赵氏宗族,晋国的百姓都在为他们不平和悲哀,希望您能够认真地反思一下这件事情。”晋景公询问韩厥:“赵家还有后代吗?”韩厥把程婴营救赵氏孤儿的事情完全告诉了景公。晋景公准备让赵武继承赵氏的爵位,暗中把他召进宫中。晋景公命令韩厥带领士兵埋伏在宫中,晋国大臣们进宫探望景公病情的时候,景公让大臣们和赵武见面,要他们同意让赵武继承赵氏爵位。由于韩厥带兵把守,大臣们迫于压力,只好同意,并说:“当初那场事变,是屠岸贾一手制造的,是他假传君命胁迫我们的。要不是国君您身体不好,不便烦扰,我们早就想请求您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国君有此意,正是贤明之举。”晋景公当即命令赵武、程婴和各位大臣攻打屠岸贾,灭掉他的家族。随后,晋景公把原本属于赵氏的封地重新赏赐给赵武。

到了赵武成人行加冠礼的时候,程婴和晋国的各位大臣告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赵家被灭门的时候,和赵家有牵连的人几乎无一幸免,我和你父亲是生死之交,当时并不是不想去死,而是准备抚养赵家的后代,让他为赵家报仇,建立自己的功业。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并且恢复了赵家原来的爵位,我要去地下把这个好消息报告给你父亲和公孙杵臼了。”赵武放声痛哭,坚持阻拦程婴说:“您对我恩重如山,我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报答您的大恩,我要一直供养您到死,难道您现在就忍心离开我吗?”程婴回答说:“不行,公孙杵臼认为我能够完成大事,所以先于我死去,如今我不去向他复命的话,他就会以为我没有完成任务。”程婴说完,自杀而死。伤心欲绝的赵武为程婴守孝整整3年,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要祭祀程婴。

读史明智:

程婴含辛茹苦15年,终于把孤儿赵武抚养成人,接替赵家烟火,义炳千秋,功高万古。“赵氏孤儿”把人生面临的考验个性化,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精练而集中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深刻揭示出支配人物活动的“义”的丰富内涵,体现出对“义”的赞扬和肯定。

三家分晋

【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礼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礼。】

——《史记》赵世家第十三

晋出公十一年(公元前464年),出公派遣智伯率军讨伐郑国。此时赵简子刚好生病,于是就派遣儿子太子赵毋恤率领军队协助智伯包围郑国。智伯喝醉了酒,丧失了理智,强行用酒灌赵毋恤,还动手打他。跟随赵毋恤的大臣们非常生气,要求杀死智伯。赵毋恤劝阻他们说:“我父亲之所以让我做太子就是因为我能够忍辱负重,现在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耽误了大事。”虽然他嘴里这样说,心里却非常怨恨智伯。智伯酒醒后意识到赵毋恤可能会报复自己,于是在回到晋国之后建议赵简子废掉赵毋恤,另立太子,赵简子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赵毋恤得知后更加怨恨智伯。

赵简子去世以后,赵毋恤继承他的爵位,这就是赵襄子。赵襄子的姐姐原来是代王夫人,赵简子刚刚安葬,赵襄子还没有脱掉孝服,就赶往北方登上了夏屋山,邀请代王赴宴。酒宴当中,赵襄子安排厨师拿着铜制的烹饪器皿在一边侍奉,他命令厨师趁着倒酒的机会,用铜制的器皿打死了代王和他的随从。随后,赵襄子就发兵占领了代地。他的姐姐听到这件事后,哭叫得呼天抢地,之后自杀身亡。代地的百姓同情她的遭遇又钦佩她的忠贞,把她自杀的地方叫作摩笄山。赵襄子把代地封赐给哥哥伯鲁的儿子赵周,让他做代地的君主。

赵襄子即位4年以后,智伯联合赵氏、韩氏、魏氏三家把原来范氏、中行氏的领地全部瓜分了。晋出公非常生气,但是又没有能力制服这四家大臣,于是他就准备联合齐国和鲁国,想依靠他们的力量来讨伐四家大臣。

四家大臣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便先下手为强,联合起来攻打晋出公。出公无奈,只好向齐国逃亡而去,还没有到齐国,就死在了半路上。智伯让晋昭公的曾孙公子骄继承晋国的君位,也就是晋懿公。此时,智伯的权势和实力在四家大臣中是最大的,他越来越骄傲蛮横,不把其他三家大臣放在眼里。他要求韩氏、魏氏两家割让领地给他,韩氏、魏氏迫于压力答应了他的要求。智伯又要求赵氏割地给他,赵襄子本来就不准备割让领地,再加上智伯以前侮辱过他,于是断然拒绝了智伯的要求。智伯非常生气,亲自率领韩氏、魏氏两家联合进攻赵氏。赵襄子知道自己抵挡不住他们,赶忙逃到晋阳驻守。赵襄子的大臣原过退守时落在了赵襄子后面,他走到王泽的时候,看见三个奇怪的人,只能看见他们腰带以上的部分,腰带以下部分看不见。三个人交给原过两节竹子,叮嘱他说:“替我们把这竹子送给赵毋恤。”原过到了晋阳后,把自己的奇遇如实告诉了赵襄子。赵襄子斋戒了三天,亲手剖开竹子,只见里边用朱红的字写道:“赵毋恤,我们是霍泰山山阳侯的神灵。三月丙戌日,我们将要帮助你灭掉智氏。你也要在百邑建造庙宇祭祀我们,我们还会把林胡的土地赏赐给你。”赵襄子再次拜谢神灵对他的指引,接受了三位神灵的命令。

智伯联合韩氏、魏氏围攻晋阳,一年多还是没有攻克。他们把汾河的水引来,水淹晋阳城,晋阳城内一片汪洋,大水离城墙墙顶只差三版的高度。城里的百姓只好把锅挂起来做饭,因为缺乏粮食,忍痛互相交换子女当作食物吃。赵襄子的大臣们也都有了外心,对待赵襄子的礼节也越来越轻慢,只有高共从来没有过分的举动。面对这个局面,赵襄子非常害怕,于是在半夜派遣丞相张孟同暗中劝说韩氏和魏氏。

三家终于达成了共识,由韩氏和魏氏做内应,三家联合起来灭掉了智氏,共同瓜分了智伯的土地。成功之后,赵襄子对大臣进行封赏,高共受到上等的封赏。张孟同疑惑地问赵襄子:“我们被围困在晋阳的时候,只有高共没有立下功劳。”赵襄子回答说:“当晋阳城处于非常危急局势时,大家都对我很怠慢,只有高共没有丧失臣子对君主的礼节,所以他要受到上等的封赏。”

从这时起,赵氏、魏氏、韩氏三家包揽了晋国的大权,晋国国君形同虚设。后来到了晋烈公的时候,周天子赏赐赵氏、魏氏、韩氏,封他们为诸侯。到了晋静公的时候,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把晋国的土地彻底瓜分,晋国的香火从此断绝了。

读史明智: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霸权政治结束,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在历史上,“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魏文侯选相

【魏之先,毕公高之后,毕公高与周同隆。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

——《史记》赵世家第十三

魏文侯是一个贤明的国君,他遵从圣贤之道,对待贤人非常恭敬,曾跟随孔子的弟子子夏学习经书。他对待贤人段干木如同上宾,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处,都要用手扶着车的栏杆,对段干木的房屋行注目礼,表示敬佩之情。秦国曾经有攻打魏国的打算,有人劝诫秦国国君说:“魏国国君非常敬重贤能的人,魏国百姓都称赞他的仁厚,魏国君臣同心协力,不是轻易就能够攻打的,您还是不要对他有什么企图了。”由此,魏文侯得到了诸侯的赞誉。他任命贤能的西门豹为邺郡郡守,把魏国最难管辖的邺郡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百姓生活安宁,国力日益强盛。

魏文侯没有满足现有的成就,仍然求贤若渴。一天,他询问李克说:“您曾经教导我说:‘家庭贫穷了就需要贤惠的妻子来料理,国家不安定了就需要贤能的宰相来治理。’现在我就要安排宰相了,目前有魏成子和翟璜两个人选符合条件,您看任命谁最为合适呢?”李克回答说:“据我所知,身份卑贱的人不应该替身份尊贵的人谋划事情,关系疏远的人不应该替关系亲近的人谋划事情。您问的问题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所以我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魏文侯再三地要求李克发表意见,李克无法推辞,于是说:“其实选用谁做宰相并不难。您对此感到困难是因为您平时不注意考察的缘故。您品评一位大臣,可以观察他平时都和什么人亲近,观察他富有的时候和哪些人结交,观察他身居高位的时候向您推举哪些人,观察他不得志的时候不做哪些事情,观察他贫困的时候不要哪些东西,通过观察这五点就完全可以决定选用谁担任宰相了,还有什么必要询问我呢!”魏文侯听到之后恍然大悟,他如释重负地说:“先生您回家去吧,我已经决定任命谁做宰相了。”

与魏文侯结束谈话,李克急忙出宫。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来到翟璜的家里。翟璜知道魏文侯召见李克商议选择宰相的事情,询问李克结果,李克告诉他魏文侯已经决定选用魏成子做宰相了。翟璜听到以后,气得脸色都变了,他质问李克说:“凭你对我的了解,你说说,我哪一点比不上魏成子?国君一直为邺郡难于治理而担忧,我向他推荐了西门豹,把邺郡治理得非常好;国君准备攻打中山国,我向他推荐了乐羊,一举灭掉了中山国;国君找不到镇守中山国的合适人选,我向他推荐了你,结果你把中山国治理得非常安定;国君的儿子没有合适的老师,我向他推荐了屈侯鲋,国君非常满意。我为国家做了这么多好事,为什么你不向国君推荐我而去推荐魏成子呢?”李克说:“您向国君推荐我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结党营私,让我在国君面前夸奖您,以便升官发财吗?君主认为宰相只能在你和魏成子之间挑选,并征求我的意见,我向君主提出了五点考察大臣的原则。君主听完之后,稍加思考就决定任命魏成子为宰相了。再说,您怎么能够和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然享有非常丰厚的俸禄,但是他把其中的十分之九都用在了别人的身上,只把剩下的十分之一用在自己和家人的身上。他还从东方聘请来了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三个贤人,让他们作为君主的老师,而不是让他们做魏国的臣子占据重要职位。而您所推荐的那5个人现在都成为魏国的大臣,个个手握重权,可见您推举他们有私人目的,就凭这一点您就不能和魏成子相比啊!”

翟璜听完李克的话,思考了一会儿,觉得非常有道理。此时,他不仅不再怨恨李克没有推荐自己,反而加深了对李克的尊敬。他向李克拜了两拜,诚恳地说:“我是一个非常浅薄的人,缺乏真知灼见,说话很不得当,希望您能够原谅我,从现在开始,我有做得不妥当的地方希望您能及时为我指正,我希望终生做您的学生。”魏成子担任了魏国的宰相,他果然不负众望,把魏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读史明智: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缔造者,在位期间,重视人才,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使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中原霸主。

纳谏用能齐威王

【陈完者,陈厉公他之子也。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齐威王刚刚即位的时候,不理朝政,把国事全部交给齐国的大夫们办理,他即位9年以来,各个诸侯国家都来攻打齐国,齐国百姓一直生活在动**之中。终于有一天齐威王决定奋发图强,重新振兴齐国。他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治理即墨以来,我每天都能听到诋毁你的言论,可是我派人到即墨观察,发现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生活非常富足,齐国的东部地区非常安宁。我想人们之所以说你的坏话,是因为你不会巴结讨好我身边的人,没人替你说好话呀!”随后,齐威王赏赐给即墨大夫一万户的封邑,算作对他的表彰。

随后,齐威王又召见阿城大夫,对他说:“自从你治理阿城以来,我每天都能够听到赞扬你的话,可是我派人到阿城观察,发现那里的田野荒芜,百姓生活贫苦。赵国军队进攻甄城的时候,你没有发兵援救。卫国夺取薛陵的时候,你竟然都不知道。作为一个臣子,你是如此失职。我平时总听到对你的赞扬,一定是你用财物贿赂我身边的人,他们收了你的财物,当然称赞你啦!”随后,齐威王下令杀死了阿城大夫,并把自己身边曾经吹捧过阿城大夫的人也一起杀掉。

接着,齐威王发动军队向西方进攻赵国和卫国,赵国被迫归还了先前占领的齐国长城。又在浊泽打败了魏国的军队,并且围困了魏惠王,魏惠王把魏国的观城割让给齐国。齐国百姓看到原本不理朝政的国君,突然之间立下如此巨大的功勋,非常震惊,齐国从上到下都不敢再弄虚作假,齐国因此得到很好的治理。此后20多年间,其他的诸侯国家都不敢对齐国动用武力。

驺忌子善于弹琴,齐威王很喜欢他,召见了他并让他住在王宫中。当齐威王正在弹琴的时候,驺忌子冒失地推开门走进来说:“您的琴弹得太好了!”威王对他的举动很不满意,质问他说:“您没有认真观察我弹琴的样子,怎么知道我弹得好坏呢?”驺忌子说:“大弦的音调缓慢而且温和,象征着国君;小弦的音调高亢而且清亮,象征着国相;手指勾弦的时候有力,放开的时候舒缓,象征着国家政令,发出的琴声和谐,音调配合美妙,没有不纯正的杂音干扰,象征着四时,所以我知道您弹得非常好。”威王又问:“我知道你很善于谈论音乐,这一点我比不上你,但是怎么能够用弹琴与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相比呢?这也太牵强了吧!”驺忌子说:“您的琴声回环往复却不混乱,是因为国家的政治昌明;节奏连贯而又轻快,是因为救助了将要灭亡的国家。所以说,琴声和谐,国家就安定平稳,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的道理和弹琴的道理十分接近。”齐威王听后心悦诚服,赞叹驺忌子的贤能,3个月后就任命他为齐国的国相。

齐国大臣淳于髡对驺忌子这么快就做了国相感到不服气,他见到驺忌子说:“您真的很会说话呀!我有些浅薄的问题,想向您讨教一下。”驺忌子谦虚地说:“我愿意恭听您的教诲。”淳于髡说:“侍奉国君能够周到,不犯差错的话,就能名利双收;如果稍微有一点差错,就会身败名裂。”驺忌子说:“多谢您的指教,我会牢记您的话。”淳于髡说:“用猪油涂抹车轴,目的是让车轴润滑,但如果轴孔是方的,即使涂抹猪油车轴还是无法转动。”驺忌子说:“我侍奉在国君左右,会小心谨慎的。”淳于髡说:“用胶粘破旧的弓,是为了把裂开的地方粘起来,但胶不可能把所有的缝隙都粘合起来。”驺忌子说:“我会恭敬地依附百姓。”淳于髡又说:“狐狸皮制成的大衣,即使破了,也不能用黄狗的皮去缝补它。”驺忌子说:“我一定会认真地挑选正人君子作为大臣,不让小人混杂在里面。”淳于髡又说:“大车如果不校正,就不能承载重物,琴瑟如果不把弦调好,就不能弹奏出和谐的声音。”驺忌子说:“我一定会认真地制定法律并严格执行。”淳于髡听完,飞快地跑了出去,来到门外对他的仆人说:“驺忌子真的有才能啊!我对他说了5条谜语,他很快给予我准确的回答,用不了多久,君王还会封赏他的!”果然一年后,齐威王就把下邳封赐给了驺忌子。

齐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齐威王和魏王一起到郊外打猎。魏王问齐威王:“齐国有宝物吗?”威王回答没有。魏王说:“魏国虽然很小,也还拥有许多直径一寸的夜明珠,把它们镶在车上,能够照亮车前车后。每辆镶嵌10颗的话,可以装饰12辆车,齐国这样的大国怎么可能没有宝物呢?”齐威王回答他说:“我对宝物的理解和您不一样。我有个叫檀子的大臣,他驻守南城,楚国就不敢进犯,泗水一带的12个诸侯国家都来朝拜齐国;我有个叫盼子的大臣,他驻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我有个叫黔夫的臣子,他驻守徐州,燕国人于是到北门祭祀,赵国人于是到西门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到齐国的攻打,追随黔夫迁居到齐国的就有7000多家;我有个叫种首的大臣,他负责防范盗贼,结果齐国百姓在道路上不捡别人丢失的东西,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需要关门。我的这些大臣的光芒能够照耀千里远,可不是您的夜明珠可比的!”魏惠王听到之后,非常羞愧。

读史明智:

齐国虽然在春秋前期和春秋中期称霸诸侯,显赫一时,然而由于姜齐后期几代国君腐败的统治所致,齐国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前期的一段时间里,却已积贫积弱,从昔日的霸主地位上一落千丈了。齐威王继位后,虚心纳谏,下定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终于成就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的美名,也让齐国重振雄风。

孔夫子参政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鲁国和齐国订立了和平盟约。齐国大夫对齐景公说:“鲁国任命孔丘为大司寇,这样的话对齐国是一种威胁,我们还是先下手,制服鲁国吧。”齐景公听后,决定邀请鲁定公在夹谷进行会谈,借机杀死他。鲁定公毫无戒备,准备去赴约,孔子对定公说:“据我所知,办理文事离不开武功,办理武功也离不开文事。诸侯国君离开自己的国界,一定要带足够的武装力量,以免发生危险。”鲁定公听从了孔子的劝告,带了左、右司马一同去赴约。鲁定公和齐景公在夹谷相会,履行了必要的礼仪之后,齐景公请鲁定公观赏齐国乐队演奏的四方各族的乐舞。齐国的乐队拿着武器准备上台表演,实际上想借机杀死鲁定公。孔子看到后,赶忙跑上来对齐景公说:“我们两国国君在这里友好会谈,为什么要演奏外族的舞乐呢!请您命令他们下去!”主管仪式的官员只好叫乐队退下,但乐队并没有下去,而是观察齐景公和晏婴的眼色。齐景公觉得很尴尬,命令他们下台。

不久,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侏儒上台表演齐国的乐曲。孔子踏着台阶走上台来,大声说:“小人用这种猥亵的表演来迷惑诸侯,按照法令应该处死,请司法官动手!”司法官命人执行法令,武士把艺人腰斩。齐景公非常害怕,他知道齐国理亏,只好放弃了杀死鲁定公的计划。会谈结束,回到国都后,齐景公对大臣们说:“孔子用君子之道来辅佐国君,而你们却教给我外族的办法,使我得罪了鲁定公,这该怎么办啊?”大臣回答说:“君子犯下了过错,会用实际行动向对方道歉,小人犯下了过错,会用花言巧语来为自己掩饰。您如果真的觉得对不起鲁国,就用具体行动道歉吧!”于是,齐景公把从前侵占的鲁国的郓、汶阳和龟阴退还给鲁国,以此来表示对鲁国的歉意。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对鲁定公说:“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稳定,大臣的家里不能收藏武器,大夫的封邑的城墙高度不能超过1丈,长度不能超过300丈。”鲁定公同意了。当时掌握鲁国大权的是季氏,他的封邑城墙已经超过了孔子所说的标准。鲁定公派遣子路担任季氏的管家,去拆毁季孙、孟孙和叔孙三家封邑的城墙。叔孙氏响应国君的号召,首先把城墙拆除了,季孙氏也准备拆除围墙。这时候,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发动叛乱,鲁定公和季孙、孟孙、叔孙三人躲藏在季孙的封邑里,登上了季武子的高坛。公山不狃没能攻破季孙氏的城邑,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攻打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叔孙辄被打败,逃亡到齐国。乱后,季孙氏的城墙被拆毁,又准备去拆除孟孙氏的城墙。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劝告主人说:“如果拆除您封邑的城墙的话,我们就没有了屏障,齐国就会发兵攻打我们。所以我建议您不要拆毁。”孟孙氏采纳了,没有拆毁城墙。鲁定公对此非常不满,亲自率领军队包围了城邑,但没有攻下来,最后只好收兵。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已经56岁了,官职升到代理国相,为此,他感到高兴,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他的弟子问他说:“有一句名言说,君子面临危险的时候也不能恐惧,面临幸福的时候也不能露出喜悦的表情,可是您升官以后怎么就喜形于色了呢?”孔子回答说:“你说得很对,但是还有一句名言说,君子为自己身处很高的职位而感到高兴,但是他仍旧能够礼贤下士。”他的弟子恍然大悟。

孔子参预国政3个月,杀死了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齐国知道后,害怕鲁国会在孔子的治理下成为霸主,鲁国一旦称霸的话,距离最近的齐国就危险了。为了避免这种危险,齐景公准备割让土地贿赂鲁国。大臣对他说:“我们应该先阻止鲁国称霸,不行的话再贿赂也不晚。”齐景公挑选了80个能歌善舞的美貌女子和120匹身上有花纹的马送到鲁国,鲁国国君把她们安置在城南。重臣季桓子知道后,偷偷地去观看好多次,后来干脆向国君告假,整天去看,也不去过问政务。孔子的弟子子路看到这种情形后,认为鲁国成不了大事业,建议孔子离开鲁国。孔子说:“鲁国马上要举行郊祭礼了,如果季桓子能够按照礼仪把祭祀后的肉分给大臣的话,我还可以留下来,否则的话我就要走。”季桓子最后终于把美女和骏马搞到手,祭祀之后也没有分给大臣们祭肉,孔子无奈,离开了鲁国。

读史明智:

孔子对鲁国的影响,最有名的就是“隳(hui,音辉)三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又名“隳三都”)。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统国政,鲁国各方面都颇有起色。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第十八

陈胜,字涉,阳城人。他年轻的时侯,曾经被富人雇用耕种田地。他不甘心一直过这样的生活,在一次劳动中,他和同伴来到田埂上休息,感慨了很长时间后,他对同伴们说:“如果我们之间将来有人富贵了,不要忘记伙伴啊!”同伴们觉得陈胜纯属异想天开,便嘲笑他说:“我们都是给别人干活的,怎么可能会富贵起来呢?”陈涉叹息着说:“唉!燕子、麻雀之类的小鸟又怎么能够了解大雁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国征调贫苦的农民到渔阳驻守边境,其中有900人在大泽乡集合。陈胜和阳夏人吴广都在里面,他们担任屯长。当时下起了大雨,道路不通,延误了他们的行程。他们经过推算,知道在规定的期限内无法赶到渔阳了。秦国的法律规定,超过期限到达要判处死刑,于是,陈胜和吴广商量说:“现在我们如果逃亡是死路一条,发动起义还是死,同样是死,为什么不干一番大事业呢?”陈胜继续说:“长期以来,百姓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下苦不堪言。据我所知,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儿子,原本应该继承皇位的是公子扶苏。因为扶苏多次劝谏秦始皇,引起了始皇帝的不满,便派他领兵驻守边疆。现在听说他并没有犯罪,却被二世皇帝杀害了。百姓们都很敬仰他,而且大部分人还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将军,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楚国百姓都非常爱戴他。现在有人说他死了,还有人说他躲藏起来。如果我们假冒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百姓,一定会有很多人响应我们的。”

吴广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为了预测前途的吉凶,吴广前去占卜。占卜的人明白他们的意图,顺水推舟地说:“你们谋划的大事完全可以成功,你们也能够建功立业,但是你们询问过鬼神吉凶了吗?”陈胜、吴广听说大事可以成功后非常高兴,二人再揣摩占卜的人所说的话,明白让他们询问鬼神吉凶的意思就是让他们在百姓中树立威望。他们在一块白绸子上用朱砂写下了“陈胜王”三个字,偷偷塞进了别人出售的鱼肚子里面。戍卒把鱼买回准备烹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白绸子,感到非常惊奇。陈胜又偷偷让吴广到驻地附近的一座古庙里面,在深夜时分,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听到后都惊恐不安。第二天,人们纷纷议论这件事情,并好奇地打量陈胜。

吴广一向爱护戍卒,在戍卒中很有威望,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力。为了激起公愤,吴广趁着押送队伍的县尉喝醉的时候,故意扬言要逃跑,企图激怒他。县尉果然上了当,鞭打吴广,还拔出佩剑要杀死他,吴广夺过剑杀死了县尉。

随后,陈胜、吴广召集戍卒们说:“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耽误了行程,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到达不了渔阳的话,我们都要被处死。即使不被处死,我们将来在驻守边疆的过程中,活下来的希望也不大。再说,大丈夫不死便罢,如果要死,就要名扬后世。那些王侯将相难道都是天生的贵种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建功立业呢!”戍卒们被说得群情激**,表示愿意支持陈胜、吴广,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愿意听从您的命令。”陈胜、吴广假冒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发动起义,大家都**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陈胜自命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

他们首先攻打大泽乡,取得胜利之后,又相继攻占了蕲县、铚地、酂地、苦柘和谯地。他们在进军的过程中,不断招收士兵,队伍逐渐地壮大起来。等到攻占陈县的时候,他们已经拥有六七百辆战车,1000多名骑兵,数万步兵了。几天后,陈胜召集各路豪杰商谈前途大事,大家一致认为,陈胜讨伐昏庸无道的秦二世皇帝,重新建立了楚国政权,建立了这样的功绩,应该称王了。于是陈胜就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陈胜称王后,全国各地郡县的人纷纷响应,他们杀死了当地的残暴官吏,起兵反秦。为推翻秦朝,陈胜任命吴广为假王,率领军队向西攻打荥阳,派遣武臣、张耳、陈馀攻打原来属于赵国的土地;派遣邓宗攻打九江,对秦国展开了全面的进攻,当时楚地几千人以上规模的起义军数不胜数。

读史明智:

大泽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政权,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萧何:汉室贤相

【关内侯鄂君进曰:“……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和汉高祖刘邦是同乡。在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已经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了。萧何和刘邦关系非常亲密,多次依靠自己的官职保护刘邦。刘邦后来当了亭长,萧何依旧经常帮助他。在刘邦准备去咸阳服役的时候,沛县的官员们都送给他300钱做路费,萧何却送了他500钱。

秦朝的御史到泗水郡督察工作的时候,萧何帮助他办理事务,把工作料理得井井有条,萧何因此被提升为泗水郡卒史。他在公务考核中名列第一,秦朝的御史非常赏识他,准备回到朝廷后推荐提拔他,但萧何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

刘邦起兵反抗秦朝的时候,萧何担任刘邦的助手,处理各种公务。刘邦的军队占领咸阳后,将领们都争抢着进入府库分取财物,只有萧何首先进入秦朝的皇宫,收取了原本由秦朝的丞相和御史掌管的法条、地图、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后来刘邦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因为萧何完好地保存了秦朝的文献档案,所以刘邦能够很详尽地了解全国的交通要道、户籍人口、诸侯实力的强弱、百姓的疾苦等重要信息。萧何还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在以后的楚汉争霸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邦平定了三秦地区以后,萧何留守治理巴蜀地区,与此同时他还肩负起为刘邦的军队供应粮草的重任。萧何将巴蜀地区治理得井然有序,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刘邦联合各路诸侯攻打项羽的时候,萧何驻守在关中,每次他制定法令、规章,建造宗庙、宫室的时候,都要事先禀报刘邦,征得刘邦同意以后才去做。假如来不及禀报刘邦,他就会酌情处理,然后再汇报给刘邦。刘邦在和项羽交锋的过程中好几次兵败逃跑,每当这个时候,萧何就会征发训练关中的将士来补充刘邦的军队。因此,刘邦对萧何十分器重,把关中政事交给他,由他全权处理。

刘邦和项羽在京县、索城之间对阵的时候,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慰劳萧何。鲍生去见萧何说:“汉王在前线打仗已经非常辛苦了,但还是多次派遣使者慰劳您,可见他怀疑您对他有二心,您可以派遣您的亲属到前线为汉王效力,汉王就不会怀疑您了。”萧何听从了鲍生的建议,刘邦非常高兴,加深了对萧何的信任。

刘邦消灭了项羽,天下平定以后,开始封赏有功的大臣,大臣们纷纷争功请赏。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在大臣中功劳最大,于是封他为酂侯。其他的大臣很不满意,他们质问汉高祖说:“我们身经百战,历尽艰险,立下了战功,而萧何连仗都没打过,只是做一些文字上的工作,偶尔发表点议论,为什么您给予他的封赏比我们还高呢?”汉高祖问他们是否懂得打猎,大臣们都回答懂得。汉高祖说:“打猎的时候,猎狗只是负责追咬野兽,而寻觅野兽的是猎人。现在你们只是捕捉到野兽,立下的功劳就相当于猎狗,而萧何却是猎人啊!再说你们只是自己追随我,一家两三个人追随我的就算是多的了,而萧何让自己的几十个亲属都追随我打仗,他的功劳当然要比你们大得多了。”大臣们都被汉高祖说得哑口无言。

刘邦把功劳卓越的大臣全部封为列侯,等到评定这些列侯等级的时候,大臣们都推举曹参排第一。因为在战争中曹参受了70多处创伤,攻下了许多城池,立下卓越的功勋。汉高祖已经不顾大臣们的意见,重重地赏封了萧何,这次他虽然准备让萧何排第一,但也没有直接反驳大臣们。

这时候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各位大臣的主张是不正确的。曹参虽然攻取了很多城池,但那只不过是一时的功劳。陛下和项羽的军队相持的5年中,我们战败了好多次,每次形势都非常危急,而次次都是萧何从关中派遣军队来补充前线,而且当时陛下您并没有命令他这样做。萧何还为我们提供充足的粮草,做出了强有力的后备保障,即使100个曹参也赶不上萧何的功勋啊!我看应该让萧何排第一位,曹参排第二位。”

汉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确定萧何为第一位,并特别准许他携带宝剑穿着鞋上朝。汉高祖认为推荐贤才的人也应该受到封赏,于是加封鄂千秋为安平侯。因为高祖从前到成阳服役的时候,萧何比别人多送给他两百钱的路费,所以他多封了萧何两千户。

读史明智:

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要谋臣,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刘邦对萧何,始终是抱着又怀疑又赏识的矛盾心态,这个位列第一的股肱之臣,让他欢喜让他忧,因此共患难时是左膀右臂,同富贵时却如芒在背。说到底,这也是不同阶层之间的爱恨情仇,化不开理不清。

萧规曹随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史记》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曹参是沛县人,汉高祖刚刚起兵的时候,他就跟随高祖四处征战,立下了显赫的战功。高祖即位后,封曹参为平阳侯。汉惠帝元年时,曹参被任命为齐国丞相。曹参做齐国丞相的时候,天下刚刚安定,齐悼惠王年纪不大。曹参召见了齐国的一些老年人和读书人,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由于人数众多,意见也不一致,曹参不知道应该怎样办。

后来他听说胶西有一位精通黄老学说的贤人盖公,就亲自带着丰厚的礼物向他请教。盖公告诉他治理国家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然后又详细举例说明。曹参觉得受益匪浅,在这以后,曹参就一直运用黄老学说治理国家,他担任齐国丞相的9年中,把齐国治理得安定繁荣,人们都称赞他的贤能。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丞相萧何去世了。曹参知道后,马上命令他的门客整理行装,准备入朝担任丞相,门客们对此半信半疑。没过多久,朝廷果然下达了任命曹参为丞相的诏书。曹参在离开齐国的时候,嘱咐自己的后任说:“要留心齐国监狱,不要让它成为一个收受贿赂、请托交易的场合,一定要发挥它的正常职能。”他的后任询问他这件事是不是治理国家当中最重要的,曹参回答说:“不是的。因为监狱是个区分善恶的地方,如果监狱的制度不完善的话,犯罪的人就没有容身的地方了,所以我把这件事先交代给你。”

从前,曹参和萧何关系非常好,然而等到汉高祖登基,两个人分别做了将军和丞相的时候,就产生了矛盾。但是萧何并没有因此而排挤曹参,临终之前他向汉惠帝推荐曹参继任自己的职位。后来曹参接替萧何担任汉朝的丞相,他全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律、制度,不做任何改变。

曹参担任丞相后,从全国各地挑选一些不善文辞、质朴稳重的人做官,罢免了一些在言语文字上苛求末节、热衷于名利的官员。由于完全沿袭萧何的法度,他几乎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可做,便整天饮酒作乐。大臣和门客们看到曹参不理政事,就上门去劝他。可是他们刚到曹参的家里,曹参就邀请他们喝酒。喝过一会儿,有人准备劝诫曹参的时候,曹参继续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了不能进言为止。

曹参住宅后面的园子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们整天在房舍中喝酒唱歌,非常喧闹。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听到以后,非常厌烦,但又没办法制止他们。他们请曹参到后园里面游玩,希望他听见官吏们醉酒唱歌的声音后加以制止,没想到,曹参听到后反而叫人在后园里准备酒菜,自己也喝起酒来,还唱歌和官吏们应和。

曹参发现别人有细小的过失的时候,总是尽力为他隐瞒,不把事情闹大,所以,他的相府中一直都平安无事。汉惠帝知道曹参不理政事之后,怀疑他是因为看不起自己才这样做的,于是他对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窋说:“你回家之后可以试探性地询问你父亲说:‘汉高祖刚刚去世,现在的君主又非常年轻,您作为丞相,为什么整天只顾喝酒,不理国家政事呢?’但是不要告诉他是我让你问他这些话的。”曹窋回家的时候,在闲聊中问起父亲。

曹参听后非常生气,打了曹窋200板子,并警告他说:“你没有资格谈论国家大事,还是赶紧进宫侍奉皇上去吧!”汉惠帝知道后,很生气。等到上朝的时候,汉惠帝质问曹参为什么要惩治曹窋?曹参摘下帽子,向汉惠帝谢罪,然后问:“请陛下您考虑一下,您和高帝谁更圣明英武?”惠帝回答:“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曹参问:“陛下您看我与萧何谁更能干?”恵帝叫答:“您好像赶不上萧何。”这时候,曹参才步入正题,他说:“您说得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明确完善的法令,我们现在只要认真遵循,不随便更改就行了啊!”汉惠帝这时才明白曹参的想法,也没有提出不同的意见。曹参一共做了3年的汉朝丞相,一直坚守“无为而治”的原则,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把国家治理得安定繁荣,他也深受百姓爱戴。

读史明智:

汉朝刚刚建立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萧何顺应民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人民生产的积极措施。到了曹参当丞相的时候,大的社会环境还是如此,因此曹参审时度势,采取“无为而治”的策略,遂留下了“萧规曹随”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