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1)(1 / 1)

在《史记》全书中,世家也是以编年为体,其记述对象包括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或者在司马迁本人看来有一定纪念意义的人或事。

品德高尚的季札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吴太伯和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季历是小弟。季历很有才识,他的儿子姬昌也很有德行,所以周太王就想让季历继承首领之位,以便将来把王位传给姬昌。太伯和仲雍知道后,就逃到偏僻落后的东南地区(荆蛮),剪断了头发,把身上刺满了花纹,以此表示他们不会与弟弟争夺继承权。后来季历继位,儿子姬昌也得以继位,成为周文王。太伯自称句吴,居住在荆蛮地区,因为他很有德行,荆蛮地区的人们很敬重他,都主动归附他,拥立他为吴太伯。

太伯去世后,他的弟弟仲雍接替他的位置。又过了好多代,吴王寿梦继位。吴王寿梦在位的时期,吴国开始强大,于是他就自称吴王。吴王有4个儿子,大儿子诸樊,二儿子馀祭,三儿子馀昧,最小的儿子叫季札。季札小时候就聪明伶俐,惹人喜爱,长大后博学多才,豁达贤能。父亲想让季札继承王位,却被季札谦让推辞了,吴王只好立长子诸樊为王,行使国家权力。

后来,吴王去世,诸樊脱去丧服后,就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推辞说:“当年曹宣公死的时候,曹国人和各方诸侯们都认为是曹君杀害了太子,夺得了君位,都说他不讲仁义,没有道德,于是就想拥立子臧为王,子臧却离开了曹国,让曹君继续当政。曹国的君子们都称赞子臧‘严守节操’,父王本是让你继承王位的,我怎能不守信用,跟你争王位呢?再说,当国君也不是我的志向,我虽说没有什么能耐,可宁愿学子臧那样严守节操,也不想像曹君那样留下骂名。”吴国人都非常仰慕季札的人品学问,一致要求拥立他。季札没办法,就偷偷地离开王宫,到乡下种田去了。吴国人见季札如此坚决,也就不好再勉强他。

诸樊生前曾经交代过,要把王位传给弟弟馀祭,然后依次传下去。诸樊去世后,王位一直传到季札,从而了却父亲生前的愿望。诸樊还赞扬了季札让贤的情操,嘱咐弟弟们要向季札学习。后来,季札被封在延陵,号称延陵季子。

季札出使鲁国,倾听了鲁国许多优美的音乐,颇有感触。接着他又出使齐国,劝导晏婴说:“权力是万祸的根源,齐国的政权最终会属于一个人,在还没确定之前,肯定会你争我夺,斗争不断。你应该早点把权力和封地交出来,不然的话,恐怕就会有灾难降临。”晏子听了他的话,交出封地和政权,避免了后来政治斗争中的灾难。季札来到郑国,见到了子产,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十分亲切。他对子产说:“如今郑国的君王荒**奢侈,挥霍无度,一定会灭家毁国,最后的政权可能会落在你的手上,到时候你千万要严谨治国,以礼服人,不然的话,郑国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

季札又要前往晋国,这天他准备休息的时候,外面传来了钟声,季札站起身来说:“真是奇怪了,我只听说不修德行,背叛别人的人会遭到报应,可是这个孙文子呢?得罪了国君,居然还敢住在这里,若无其事地敲钟奏乐,真是琢磨不透。孙文子住在这里,就像燕子在幕布上筑巢一样的危险啊!再说,如今国君的尸体还没有下葬完毕,怎么能敲钟奏乐呢?”说完,就立即起身离开了。孙文子听了他的话,十分震惊,从此再也不听音乐,弹奏琴瑟了。

季札到了晋国之后,对赵文子、韩宣子和魏献子说:“晋国的政权,恐怕将来会集中到你们三家。”季札离开之前,又对叔向说:“你好好努力吧!虽说晋国的国君荒**奢侈,但朝中还有不少良臣,大夫们也都很富有,最后的权力会归于韩赵魏三家。你为人坦率正直,要多加小心,保全自己,千万别惹上灾祸!”

季礼刚开始出访的时候,有一次经过徐国。徐君对着季札的宝剑啧啧称赞,爱不释手,不好意思开口要。季札看出了他的心思,因为还要带着宝剑继续出使其他国家,就没有送给他。季札归来时,徐君已经死了,季札很无奈,祭奠完徐君,就解下自己的宝剑,挂在徐君陵墓旁边的树上,离开了。身边的人迷惑不解,问季札说:“徐君已经去世了,你把剑放在那里,他也不知道!何必呢?”季札摇着头说:“你不懂,当初我知道他很喜欢这把宝剑,就在心里暗自许愿,等我出使回来,就赠给他。如今他虽说死了,我也要履行自己的诺言!”

后来,不管季札出使到哪个国家,都会给人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他不同寻常的外交才能无形中扩大了吴国的影响。后来,吴王馀祭去世,弟弟馀昧继位。馀昧临死之前,让人把季札叫到床边,想让他接替王位,季札再三推辞,然后离开了,吴国人只好让馀昧的儿子僚继承王位。

季札晚年时,住在延陵,死后就安葬在那里,据说孔子曾在季札的墓前写下“有吴延陵季子之墓”的八字碑。如今,常州人在名胜文笔塔下建了一座嘉贤坊,用来纪念这位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读史明智:

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鱼肠利刃刺王僚

【公子光佯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遂弑王僚。】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公子光,是吴王诸樊的儿子,吴王僚的堂兄。僚登上王位后的第二年,派公子光去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军打败,还丢了先王的座船。公子光害怕回来受到惩罚,又去偷袭楚军,夺回先王的座船,这才敢收兵回国。

吴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年),楚国大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王杀害,就投奔吴国,想说服吴王僚去攻打楚国。公子光私下里对吴王说:“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王杀了,他是想利用你报自己的私仇。再说,攻打楚国,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公子光知道伍子胥性情刚烈,文武双全,想把他拉拢过来为自己做事。伍子胥也看出了公子光的心事,心中暗想:“公子光有野心,我现在还不能劝吴王出兵,应该先助公子光一臂之力,让他继承王位。”就把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看伍子胥与自己不谋而合,于是就像招待宾客一样接见了他。公子光一直认为:“父亲他们兄弟四人,王位本来应该由季子接替。季子不愿意做王,自己的父亲最先继位。如果季子还是继续坚持不称王,那继承王位的就应当是我。”他就打算夺取王位,暗中召集贤能人士,还让伍子胥隐退到偏僻的郊野去耕作,等待时机对吴王僚动手。

吴王僚八年(公元前519年),吴王派公子光讨伐楚国。公子光打败了楚军,从居巢迎回楚国前太子建的母亲。紧接着他又带兵乘胜北伐,打败了陈、蔡两国的军队。一年后,公子光又攻占了楚国的居巢、钟离两地。先前,楚国边境的妇女与吴国边境的妇女因为采桑叶而发生了争执,逐渐产生了怨恨,最后发展到互相攻杀。两国边境的官吏知道后,都很生气,就互相攻打起来。最后,楚国攻占了吴国的边境城邑。吴王非常愤怒,就加派军队反击,占领了楚国的两个城市,这才心满意足地收了兵。

吴王僚十三年(公元前514年)春,楚平王去世,吴国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机会,又派公子烛庸和盖馀带兵攻打楚国,还派季札前往晋国,去侦看其他诸侯国有什么反应。吴军被楚军切断后路,退不回来。公子光心想:这可是个大好的机会。于是就找来专诸,对他说:“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才是真正的王位继承人,我要夺回属于我的王位!就算是季札回来了,他也无话可说,赶快行动吧!”专诸说:“国内只有吴王僚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其他两个公子正在领兵打仗,短时间内也回不来,朝中又没有忠实吴王的大臣,杀了他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公子光说:“不用说了!从现在开始,我的命就是你的命,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了!”

四月丙子,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身穿铠甲的士兵,然后摆下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僚对公子光心存戒备,又不好拒绝,便从王宫到公子光家道路两侧,布置上负责保卫的士兵,甚至在公子光家的大门、台阶,屋门、座席旁,都排满亲兵。这些亲兵卫士,人人手执利剑,吴王僚就座之后,和公子光二人推杯换盏,高声谈笑。

公子光见吴王僚有了几分醉意,就假装脚疼,站起身躲进地下室,命令早已准备在那里的专诸把匕首藏在烤全鱼的肚子里,然后端上去。专诸假装上菜,走到吴王僚的近前,从鱼肚子中抽出匕首,对准吴王僚用力地刺去,吴王的侍卫大惊失色,拿起短刀刺向专诸的胸膛,但此时已经晚了,吴王僚“扑通”一声栽倒在地,当场毙命。受伤的专诸摇晃了几下,倒地而死。

接着,公子光命令事先埋伏好的士兵,趁着吴王僚手下一片混乱之际,消灭了他们。公子光杀死吴王僚后,自立为国君。为了报答专诸为他所做的一切,他特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又把伍子胥封为王佐,还把刺杀吴王所用的匕首封存起来,永远不再使用。

季札出使归来,得知朝中变故,长叹一声,说:“只要能祭祀祖先和社稷之神,抚慰人民,那就是我的国君。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我敢抱怨谁呢?我现在能做的只是哀悼死者。辅佐生者,听命于新的国君。再说,先人也是这么做的啊!”

季札来到王僚的墓前,汇报了自己的出使情况,并哭祭了王僚。随后,他回到朝廷中,站到自己原先的位置上,恭敬地听命于新君。被楚军围困的盖馀和烛庸,听到公子光杀死王僚自立为吴王的消息,就率军投降了楚国。

公子光政变成功,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王阖闾。

读史明智:

人云“舍命尝河豚”,岂知品尝烤鱼也是需要舍命的,更别说还没能品尝得口!给为官者提个醒:自己的副手突然表示热情,通常不是好事,尤其是刻意投你所好时,那就是危险逼近的信号!贪吃要先顾命,酒桌上身败名裂不值得。

吴王夫差

【二十年,越王勾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吴王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吴国攻打越国,越王勾践亲自带领军队,在姑苏抗击吴军。越王选派了一些勇士,冲向吴军。将士们大声呼喊,冲到吴军阵前,然后拔出宝剑,自杀而死。越军连续这么做了好几次,吴王的军队见此情形,个个目瞪口呆。越国的大队人马趁此机会袭击吴军,把吴军打得大败,吴王阖闾的脚拇指也受伤了,军队被迫撤退7里。

不久,吴王阖闾的伤口被感染,病情严重,临终前,阖闾命人找来太子夫差,立他为王,并对他说:“你是我的儿子,别忘了,是越王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夫差望着弥留之中的父亲,含泪点头。

夫差即位后第一年,就任命大夫伯嚭为太宰。吴国训练军队,演习作战,时刻准备报仇雪恨。吴王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吴国就发动所有的精兵强将,攻打越国,把越军打得落花流水,四散逃跑,洗雪了姑苏战败的耻辱。兵败之后,越王勾践带领着5000个士兵退到会稽据守。越王勾践自知打不过强大的吴国,就派大夫文种找到吴国的太宰伯嚭。文种对伯嚭说,越国愿意把土地交给吴国管理,越王也甘做吴国的奴仆,从此归顺吴国。

吴王夫差知道后,心里十分高兴,准备答应越王的要求。这时伍子胥前来劝吴王说:“古时候,有过氏消灭了夏的君王相,当时相的妃子怀有身孕,于是就逃到有仍国,在那里生下了帝相的儿子少康。少康长大后,成了有仍国的牧正官。有过氏一心想杀了少康,斩草除根,无奈少康又逃往有虞国。有虞氏因为曾经受过夏朝的恩惠,所以善待了少康,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把纶邑的土地送给他。当时,少康统治的地盘不过方圆十里,拥有的人口不过500部众。后来,少康不断聚集夏朝遗留下来的民众,逐渐恢复夏朝的官制。他又派人引诱有过氏,最终消灭了有过氏,由此少康重振夏禹的业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如今我们的实力,和有过氏相比,差得太远了,而勾践的力量比少康强大无数倍,所以千万不能心慈手软。您现在不消灭他,恐怕将来后患无穷!何况勾践这个人,不同寻常,他最能忍辱负重,你要是留下他,肯定会有后悔的那一天。”吴王贪图一时的虚荣,不顾伍子胥的劝阻,采纳了伯嚭的意见,与越国签订了盟约,然后得意地撤兵离去。

吴王夫差七年(公元前489年),齐景公去世,朝中的大臣们争权夺利,斗争不断。刚刚登上王位的国君年幼,不知如何是好,齐国陷入一片混乱状态之中。吴王夫差听说后,就想借机攻打齐国。伍子胥又前来劝阻说:“越王勾践(此时吴王已经把勾践放回国)现在不讲究穿衣吃饭,整天祭奠先人,接济老弱病残。他有他的目的,就是想笼络民心,成就大业。勾践不除掉,我们吴国就永无安宁之目。君王不先除去这个心腹大患,反倒要兴兵去攻打齐国,真是太荒唐了!”吴王还是不听劝告,兴兵前去攻打齐国。吴王在艾陵打败齐军之后,又率兵来到缯邑,召见鲁哀公,向他索要猪牛羊等祭品。后来季康子派子贵用周朝的礼节劝说太宰伯嚭,吴王这才不再向鲁国索要财物。此后,吴王夫差停留在齐鲁两国南边的边境地带,依仗着强大的兵力,不断掠夺土地。后来鲁国实在难以承受,就答应吴国签订盟约,吴王这才善罢甘休。

越王勾践带领大臣们前来朝拜吴王,并献上了丰厚的礼物,吴王十分欢喜。此时伍子胥却忧心忡忡,考虑到处理吴越关系事关国家安危,再次前来劝诫吴王说:“越国是我们的心腹大患,如今就算我们得到了齐国又有什么用?商朝之所以能够兴盛起来,就是因为把叛逆之臣全都斩草除根,绝了后患。”吴王原本心情不错,听了伍子胥的几句话,就像被人迎面浇了一盆冷水。他十分生气,立即派伍子胥去出使齐国,免得他再来说三道四。伍子胥来到齐国,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大夫鲍氏,然后返回吴国。

吴王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赐给他宝剑,命令他自杀。伍子胥心中无限悲愤,慨叹说:“我死不足惜,只可叹我的一片忠心啊!我死之前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大王能够答应。我死后,请在我的坟墓两边种上梓树,以后自然会派上用场,再挖出我的一双眼睛,放在吴国的东门上,让我亲眼看着越国是怎样灭掉吴国的!”说完,挥剑自刎。

吴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春,吴王北上和众诸侯会盟,想在中原地区称霸。这年六月,越王勾践经过几年的精心谋划,养精蓄锐,开始率兵进攻吴国。越军5000人同吴国的军队交战,攻进了吴国的都城,俘虏了吴国的太子。吴王的部下把军队战败的消息报告给吴王,吴王十分恐慌,不想让诸侯们知道,就隐瞒了这件事。后来,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吴王气急败坏,立刻拔剑杀了站在帐前的几个人。

再后来,吴王和晋定公争做霸主,吴王向晋定公炫耀自己祖先辈分大。这下可不要紧,惹恼了晋国大臣赵鞅,赵鞅要出兵攻打吴国。吴王被逼无奈,只好把霸主之位让给了晋定公。吴王回到吴国,当时太子被俘,吴王又长时间外出,吴国内部力量空虚,士兵们疲惫不堪,无心作战。吴王无奈,只好派使者带着重金去跟越国讲和。

后来,越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不断侵犯吴国。二十一年(公元前475年),越国的军队围攻了吴国的都城。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国彻底打败了吴国。越王勾践把吴王安置在甬东,让他在那里养老。吴王后悔莫及,叹气说:“唉!我老了。不能再侍候您了。当初伍子胥几次劝我,我怎么就听不进去呢?如今落得这样的下场,我没脸去见伍子胥啊!”说完用袖子遮着脸,自杀而死。

消灭吴国后,越王认为吴国的大夫伯嚭不忠于自己的国家,就杀了他,然后返回越国。

读史明智:

吴王夫差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个霸才。他最显著的弱点是刚愎自用,轻敌拒谏。夫差执政时期,吴国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但终归一点,夫差的致死伤还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

姜太公治齐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姜太公,本姓姜,名尚,字子牙。他的祖先曾在尧、舜时代做过大官,后来又因为和大禹一同治水,立了大功,被舜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此后家族便以封地为姓。到吕尚这一辈的时候,吕家家势已经败落,沦为平民。为了维持生计,吕尚曾经卖过酒、肉,做一些小生意。但他始终胸怀大志,经常研究治国安邦的道理,希望有朝一日能大展宏图,为国家效力。

吕尚70多岁的时候,正值强大的商王朝走向衰亡之时。当时的商纣王昏庸残暴,荒**奢侈,老百姓们怨声载道,社会秩序极其混乱。这时,周国的国君西伯姬昌广施仁义,大力发展经济,国势渐渐强大,百姓们开始倾心于周的统治。壮志未酬的吕尚听说周西伯仁义爱民,正在招贤纳士,就离开商朝,投奔周国。吕尚来到岐山脚下,四处打听,听人说周西伯经常到渭河北岸打猎。他天天来渭河边钓鱼,希望有一天能见到周西伯。

这天,周西伯游玩打猎路过渭河,遇见了正在钓鱼的吕尚。二人随即交谈起来,而且谈得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周西伯见吕尚知识渊博,通晓国事,就向他讨教治国安邦的良策。吕尚说:“要想成就大业,首先要以贤为本,要学会用人。”文王听了高兴地说:“我说呢!来这之前有人给我算卦,说有圣人要来周国,周国会因此而兴盛起来。你大概就是那个圣人吧!我已经等你好久了!”周西伯就把吕尚挟上自己的马车,带他一起回宫。回宫后,立即封吕尚为太公望,让他做军师。这下,怀才不遇的吕尚有了用武之地。

商纣王听说民众很崇拜周西伯,担心西伯会跟自己争天下,就派人把他抓来,关进监狱。太公找了几个人商量对策,又派人去寻找天下的奇珍异宝和美女,一并献给纣王。纣王龙心大悦,就放了周西伯。西伯回来后,就暗中和太公谋划讨伐纣王、推翻商朝的事情,还让太公教他一些用兵方面的策略。因此,后人都称太公为兵家始祖,并称姬昌为文王。

后来,周的势力越来越强,天下三分之二的诸候国都诚心依附,这些成就的取得,多半来自太公谋划。

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承文王的事业,太公继续掌管着周国的朝政。武王想讨伐商纣王,就先试探一下其他诸侯的意思,于是召集各路兵马,在盟津集合。队伍临行前,吕尚左手持黄钺,右手持着白旄,庄严誓师。队伍到达盟津后,诸侯们的军队也纷纷前来会合。武王认真察看形势后,觉得讨伐商纣时机还不成熟,就命令各路军队撤回。

两年后,商纣王的统治更加残暴,不但囚禁了大臣箕子,还杀死了王叔比干,武王决心去讨伐纣王。临行前,武王找人算了一卦,卦辞说暴风雨即将来临,不太吉利。众大臣有些迟疑,只有太公坚决支持武王立即出兵,于是武王听从了太公的意见,率领军队前进。

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正月,纣王的军队和武王的军队在牧野展开大战,纣王的军队大败。纣王被逼无奈,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第二天,武王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太公牵着牛羊等祭品,史官朗诵诗文,向上天讲述伐纣的原因和经过。随后,武王散发了鹿台的存钱,把储存的粮食发放给民众,重新修缮了比干的坟墓,又把被囚禁的箕子放了出来。武王还把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迁到别处,重新整顿周朝的政治,所有这些,都是由太公主持策划的。

武王平定了商朝,称王于天下,把太公封在齐国的营丘。吕尚前往自己的封国,一路上走走停停,行进缓慢。这时旅馆里有人对他说:“我听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您这样不紧不慢,宛如一个悠闲的过客,一点都不像前去就封的官员。”太公听了这话,连忙起身整理行装,招呼人马,连夜启程。天刚刚亮,就赶到了封国。太公还没有坐稳,探军来报,说莱侯带兵来攻打营丘。太公立即出兵,击退莱侯。莱侯是东夷人的首领,趁着西周灭商的混乱时机,前来抢夺太公的国土。

太公就任后,开始整顿政治。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减少礼节,大力发展农工商业,积极倡导渔业发展,很快就安抚了当地的百姓,很多人都前来投奔齐国。没多久,齐国就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读史明智:

姜太公自己就是东夷人,对古青州一带的风俗民情非常熟悉。到任后,贯彻“因循为用”的务实思想,采取“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尊重当地的风俗,简化繁杂的礼仪,施行简明政治,得到当地土著居民的拥护。因而,古有“太公治齐,五月‘报政’”之说,“报政”,就是对封国政事治理情况的报捷。

管仲:齐桓公的左膀右臂

【三十八年,周襄王弟带与戎、翟合谋伐周,齐使管仲平戎于周。周欲以上卿礼管仲,管仲顿首曰:“臣陪臣,安敢!”三让,乃受下卿礼以见。】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管仲,春秋时期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南)人,名夷吾,字仲。管仲本是名门之后,只是到了他这辈,家道已经衰落了。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做过马夫,做过小商贩,后来,认识了鲍叔牙,两个人结拜为兄弟,共同经商。管仲成人后,曾经显赫的家族遗留给他的另一面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他超凡脱俗,胸怀大志,总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为了实现抱负,他追随公子纠,并跟他流亡鲁国。

自立为齐君的公孙无知被杀后,君位空缺,齐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齐国的大臣们商量着拥立新君。这时,有人暗中来到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让小白回国继位。此时,公子纠所在的鲁国探听到这一切,也派兵护送纠回国,还让管仲另外带一批人马埋伏在小白回国的道路上。管仲看见小白的人马走近,就下令放箭,箭矢射中了小白腰带上的小钩子。小白假装中箭落马,骗过管仲,快马加鞭,赶回齐国。

管仲以为小白真的死了,连忙派人回去向鲁国人报喜,鲁国人这下松了口气,觉得没有人再和公子纠争夺王位了。公子纠也不再着急赶路,不慌不忙,6天后才到齐国境内。此时的小白早就抢先一步,登上了王位,紧接着就发兵前去阻击鲁国护送公子纠的队伍。

这年秋天,齐国和鲁国交战。鲁国败退,又被齐军堵住了后退的道路。齐桓公派人给鲁君送去一封信,说:“家无二主,国无二君。公子纠是我的亲兄弟,他想与我争夺王位,可我不忍心杀害他,请你们代我把他杀了吧!管仲、召忽等人和我势不两立,是我的仇人,请把他们交还给我,让我处置,我要把他们剁成肉酱,以解我的心头大恨。你们要是不答应,我就继续出兵围攻你们。”鲁君很害怕,就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而死,管仲则甘心坐囚车回到齐国。

齐桓公被管仲射中衣带钩后,装死才得以逃命,因此对管仲恨之入骨,发誓要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劝他说:“这件事您可要三思而后行啊!我能跟随您,实乃三生有幸。您虽说贵为君王,威严无比,却依然尊崇我。如果您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有我和高傒也就够了,若是想成就霸业,我们这些人就微不足道了,只有管仲才能帮您实现。管仲这个人非同小可,他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因为他的存在而兴盛起来。所以我希望您能以大局为重,把他留下来辅佐您!”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鲍叔牙的话说得句句在理,就按照他的建议,假意说报仇雪恨,实则召管仲来齐国。

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管仲,一见面就卸去了他的手铐和脚镣,洗完澡换好衣服后,就带他去见齐桓公。齐桓公非但没有治管仲的罪,还用非常隆重的礼仪热情地接待了管仲,任命他为大夫,让他管理国政。

后来,管仲、鲍叔牙二人一起辅佐齐桓公。管仲担任国相,整顿政治,发展商业,提高渔盐生产,接济贫苦民众,选举任命了大批的贤能人士。在他的治理下,齐国上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齐国的朝野上下万分悲痛。人们把管仲安葬在都城临淄南的牛山上,又为他树立了高大的石碑,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后来,孔子曾赞叹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了周室家族,使国家日渐兴旺,让百姓享受恩惠直到现在。要是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大概都得左开衣襟,披头散发,如今早就沦为蛮夷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读史明智:

通过鲍叔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了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其人,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做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能,直至桓公在其的协助下顺利成就了春秋霸业。

周公姬旦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

——《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

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在世的时候,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姬旦品质最好,他忠厚仁慈,对待父亲也最恭敬孝顺。周武王即位后,他担负起辅佐和保护武王的重任,朝廷的大多数政事都由他来料理。

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周公辅佐武王到牧野讨伐殷纣,他发布了《牧誓》来动员战斗,鼓舞士兵的斗志。周军攻破殷都,杀死殷纣王之后,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左右拥护着武王,宰杀牲畜祭祀社神,向上天和殷朝遗民宣告纣王的罪状,告诉人们周朝代替商朝是顺应上天意旨的。周军取得彻底胜利后,武王释放了被纣王监禁的箕子,他还让纣王的儿子武庚治理殷朝遗民,任命管叔、蔡叔辅助他,允许他祭祀商朝的历代先王,让殷商的香火延续下去。武王还普遍封赏了功臣、同姓和亲戚。他封赏周公到少吴的旧址曲阜,这就是鲁公。但周公并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继续留在京师辅佐武王。

武王灭掉商朝的第二年,天下还没有安定,此时武王又患上了重病,群臣为此恐慌。古时候,人们遇到困难时,往往要通过占卜的方式判断吉凶。因此太公和召公准备去文王庙占卜,周公对他们说:“不能让我们的先王忧虑悲伤。”他设立了三个祭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的灵位祈祷说:“你们的长孙同武王姬发因为国事操劳染上疾病,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的话,就让我来代替武王去死吧,我灵巧能干,能够服侍好鬼神。武王不如我多才多艺,并且他肩负着拯救天下百姓的重任。他能够让你们的子孙在人世安定地生活,四方人民无不敬畏他。有了他,先王就能长久地获得后世子孙的祭祀。现在我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你们如果答应我的要求,我就把圭璧献上,听从你们的命令。如果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起来。”祝祷后,周公到三位先王的祭坛前面占卜,卜到的是吉卦。周公立即进宫祝贺武王说:“您的身体没有妨碍,我刚刚接受到先王的旨意,让您只管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不要有其他的顾虑。”第二天,武王的病果然痊愈了。

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他还很年幼,周公担心天下人会因此背叛朝廷,就坐上王位替代成王主持国家大政。管叔知道以后,就在国内散布流言说:“周公想废掉成王,自己做王。”周公听到后对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担心天下人背叛周王朝,无法向历代先王交代。先王历尽艰辛创下的事业刚刚起步,武王却在此时早逝,成王还年幼,我是为了稳定周朝的大业才这样做的。”他不顾流言蜚语,继续尽心辅佐成王,并且命令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鲁国担任国君。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在全天下人当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为了接待贤士,洗头时要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即使这样还怕失掉贤能的人才。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能依仗着国君的地位而骄傲轻慢。”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率军反叛周王室,周公奉成王的命令率领大军东征,途中写成了《大诰》。大军**,杀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收伏了殷商的遗民,封康叔到卫地,封微子到宋地,让他做国君,祭祀历代商王。周公用两年时间平定了淮夷和东部其他地区,诸侯全部归顺周王朝。

成王七年(公元前1035年),周公去洛邑建造城池,通过占卜得到大吉之象,就把洛邑作为周朝的东都。这时,成王已经长大,能够处理国事,周公就把国政归还给成王。过去周公代替成王临朝听政时,面朝南方,背靠屏风,接受诸侯的朝拜,还政给成王后,周公回到臣子的位置上,面向北恭恭敬敬地站立,严格遵守君臣之道。

成王幼小的时候,有一次生了重病,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到河里,向神灵祝告说:“成王年龄太小还没有主见,冒犯神灵旨意的是我周公姬旦,如果要惩罚就惩罚我吧!”随后把祝告册书藏在内府,此后成王的病很快痊愈。等到成王临朝后,有人向成王诬陷周公,周公因此逃亡到楚国。成王搜查周公内府档案的时候,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立即把周公迎回。

周公归国后,担心成王因为年轻而荒**骄奢,就写了《多士》、《毋逸》来告诫他。《毋逸》篇中说:“父母要经历长久时期的创业才能成功,而子孙骄奢荒**忘记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所以做儿子的一定要谨慎。”《多士》篇中说:“从汤到帝乙,殷朝的历代先王没有不遵循礼制祭祀,修明政德的。到了殷纣的时候,开始荒**逸乐,不顾天意民心,百姓疾苦,所以人民都认为他死有余辜。”

成王居住丰京时,天下虽然已经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为此,周公写了《周官》,划定了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便利了百姓,百姓为此欢欣鼓舞。周公临终时叮嘱后人一定要把他埋葬在成周(洛邑),表明他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把他安葬在毕邑,让他伴随文王,表示自己不敢把周公作为臣子看待,并且特准鲁国可以举行郊祭上天和立庙祭祀文王的礼仪。鲁国之所以获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全是因为周公的缘故。

读史明智:

周公姬旦,是中国古代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周武王继承王位后,任用周公辅佐自己处理国政。在周国消灭商朝的过程中,周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燕王哙当政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

公元前333年,燕文公去世,燕易王即位。当时,燕国正处在举行国丧和政权交接时期,齐宣王见有机可乘,便出兵攻打,夺取燕国十座城池。主持六国合纵的苏秦感激燕文公对他的优待,就赶到齐国,说服齐王将侵占的土地归还了燕国。

燕易王在位的时候,苏秦和燕文公的夫人私通,害怕被杀,便想出一计。他向燕易王提出,自己愿意到燕国的敌对国——齐国去搞间谍活动,扰乱齐国。燕易王答应了,派他出使齐国。

燕易王十二年(公元前321年),易王去世,他的儿子姬哙继承了王位。燕王哙刚刚登上王位,苏秦的阴谋被齐国人识破,被刺死在齐国。燕国大臣子之和苏秦关系非常好,苏秦的弟弟苏代也和子之有来往。苏秦死后,齐宣王开始重用苏代,子之和苏代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子之作为燕国的丞相,手握大权,地位尊贵。他做事独断专行,燕国大臣和百姓对此很有怨言。尽管如此,子之的权力欲望还是没有得到满足,他渴望拥有更大的权势,甚至想把燕王哙搞掉,自己做燕王。有一次,齐宣王派遣苏代出使燕国,子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苏代,并请他帮忙,苏代答应了。当苏代朝见燕王哙时,燕王哙问苏代:“齐宣王这个人怎么样?能不能成就霸业?”苏代回答说:“齐宣王这个人肯定不能成为霸主。”燕王哙好奇地追问原因,苏代回答说;“齐宣王这个人不信任自己的臣子,许多贤能的大臣都被埋没了,仅仅凭这一点就知道他不可能成就霸业。”苏代这样回答燕王哙的目的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增强燕王哙对子之的信任。这条妙计果然达到了预想中的效果,燕王哙觉得如果要成就霸业就一定要信任自己的大臣,而燕国头号重臣就是丞相子之。从此以后,燕王哙更加尊重信任子之,子之非常感谢苏代的帮助,赠送给他大量黄金。

子之的野心依旧没有得到满足,他派遣亲信大臣鹿毛寿去游说燕王哙。鹿毛寿对燕王哙进言说:“您应该把王位让给国相子之,尧帝之所以被称为贤人,是因为他把天下禅让给了许由,而许由却没有接受,尧帝因此享有了禅让天下的美名,但是他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

“现在您如果把天下禅让给子之,子之也一定不敢接受,这样您不就是拥有了和尧帝一样的美名了吗?”

燕王哙同意他的说法,真的把王位让给了子之。子之经过一番假意的推托后,替代燕王哙登上了君位。他认识到自己即位后,燕国百姓一定不会服从他,何况姬平早被立为太子,朝中亲信很多,如果他们联合起来拥立太子,自己的位置就很难保了。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再次派亲信游说燕王哙说:“夏禹本来打算把王位禅让给益,但任用太子启的亲信作为臣子,夏禹年老的时候,启和他的亲信们联合起来推翻了益,夺得了王位。您现在也是一样,把王位禅让给了丞相子之,但朝廷任用的官吏都是太子的亲信,实际上不还是等于太子在当权吗?”燕王哙一听也是,就把俸禄在300石以上的高等官吏的印信文书全部收上来交给子之,并且授予子之任免官吏的权力。从这时开始,子之正式行使了国君的权力,国事一概由他来治理,真正的国君燕王哙却不理朝政,反而沦为臣子。

子之篡权夺位的行为引起了燕国臣民的极大不满,在子之治国的3年内,燕国国内大乱,百姓一直处于恐慌之中。

这时候,燕国太子姬平和将军市被联合起来,准备发兵讨伐子之,夺回王位。齐国得知了燕国内乱的消息后,决定趁着这个时机攻破燕国。齐湣王派人对姬平说:“我听说您将要整顿君臣关系,驱除奸佞,发动义举。我的国家虽然力量薄弱,但愿意听从您的派遣。”太子姬平得信,十分高兴,马上聚集自己的亲信兵马,任命市被为将军,讨伐子之。

市被包围子之居住的王宫,奋力攻打。但子之的防守很严密,连续两个月也没有攻下来。子之派人离间太子和市被的关系,市被动摇,反而与百官联手回过头来攻打太子。

市被在战斗中身亡,太子把他的尸体陈列在闹市,让百姓参观。燕国这一乱就是好几个月,死去的人有好几万,燕国的百姓非常恐慌,民心离散。

当时,孟子正在齐国,就建议齐王抓住这个良好的时机进攻燕国。于是齐王派遣匡章为主帅,率领五都的军队,以帮助燕国铲除奸贼子之的名义大举进攻。燕国的百姓对子之恨之入骨,恨不得早一点杀死他,因此热烈欢迎齐国军队。

燕国军队面对敌军入侵,根本不作抵抗,齐军沿途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就到达燕国首都。燕国军队军心涣散,连城门都没有关闭,齐国军队轻松攻克了燕国都城。子之在做了徒劳的抵抗之后被杀,燕王哙也在混战中被乱刀砍死,一个妄想成为尧、舜那样贤明君主的国君落下了这样一个结局。

读史明智:

事情的结局非常悲惨,国王、太子和相国都可谓死于非命,齐国几乎灭亡燕国。道德的标准本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秩序,可怕的是把错误的理想执行为现实,还自以为伟大。可见,姬哙对虚名的追求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致被欺骗失去君位而不自醒,这些都是姬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

昭王纳贤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

齐湣公出兵讨伐燕国,杀死了燕王哙和篡权夺位的燕国丞相子之。齐王本来想就此一劳永逸地吞并燕国,但是燕国百姓已经发现了齐国出兵的本意并不是帮助自己铲除奸佞而是想吞并自己的国家,再加上齐国军队在燕国的倒行逆施使燕国百姓对齐人产生了广泛的抵抗情绪。驻守蓟城的齐军也发现自己无法继续待在燕国了,只好携带着在燕国掠夺来的财宝回到齐国。燕王子之死后的第二年,燕国百姓拥立太子姬平即位,称为燕昭王。

燕昭王在国家处于极度动**的时候登上王位,意识到自己肩上的巨大压力,他在总结先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礼贤下士,以优厚的待遇招揽贤能的人才。他对先朝老臣郭隗说:“齐国是趁着我们国家发生内乱的时候攻破燕国的,我非常清楚燕国现在的形势,人口少,力量弱,还不具备报仇雪恨的能力,只有得到贤能的人才来治理国家,才能一雪先王蒙受的耻辱,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啊!先生您如果发现贤才的话,请推荐给我,我一定要重用优待他。”郭隗被燕昭王的决心所感动,他说:“大王您如果一定要招纳贤才的话,就请从我开始吧。如果连像我这样平庸的人都能受到尊敬,那么,比我更加贤能的人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赶来归附您的。”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他为相,替他改建了住宿的房屋,像对待自己的老师一样尊重他。果然,各国品行高尚和有才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到燕国,投奔燕昭王,其中包括来自魏国的名将乐毅、来自齐国的名士邹衍、来自赵国的剧辛等。在重用人才的同时,燕昭王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生活,老人去世了,他亲自去吊唁,还经常慰问孤儿,和燕国的百姓同甘共苦,百姓们非常尊敬、爱戴他。

燕昭王招纳的贤才中,来自魏国的乐毅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战国初年名将乐羊的孙子,自幼饱读兵书,熟知兵法,具有雄才大略。他原本在魏国做官,但一直得不到魏王的信任和重用,当他听到燕昭王向天下广招贤才的消息后,感觉到施展自己平生抱负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就收拾好行装赶往燕国。

燕昭王以最高礼节欢迎他的到来,乐毅深受感动。昭王向他请教兵法,乐毅一一回答,燕昭王非常满意。昭王为发现了乐毅这样一个难得的将才感到万分欣喜,马上任命他全权主持燕国的军事和国防。为了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乐毅开始对燕国的军事进行大幅度的整顿。他先从整顿燕军的编制着手,组建了燕国的第一支骑兵部队,然后把单项的兵种从主力部队中分离出来,各自开展独立的专业化的训练。他还组建了一支专门用于对付骑兵冲锋的重装步兵,并且配备有攻击骑兵用的长枪和专砍马腿的马刀。等到各兵种组建齐全后,他又全面更新改良了燕军的装备,针对原来青铜武器不够坚利的缺点,选用坚韧锐利的铁制兵器替代;针对原有盔甲非常笨重的弊端,选用片甲来替代;针对原有木制盾牌不够坚固的缺点,用金属盾牌来替代。军队的装备更新后,乐毅开始运用全新的方法练兵,使用当时诸侯国中最先进的战术来训练部队,燕国的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国经过国君以及大臣的正确治理,国力大大增强,百姓生活殷实富足。在乐毅的统领下,兵士身体强壮、精神饱满,不畏惧作战,士气高昂,燕昭公觉得报仇雪恨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于是,他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赵国、韩国、魏国、楚国共同讨伐齐国。六国联军浩浩****杀奔齐国,一路上势如破竹,齐军大败。燕国军队追击败逃的齐军,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逃到了外地。

燕国军队焚烧了齐国的王宫以及齐国先王的祭庙,把齐国国库中的财宝,包括28年前齐军从燕国抢来的财宝全部运回了燕国,燕昭王亲自来到济上犒赏三军,乐毅凭借着巨大的功勋被封为昌国君。

当时的燕国成为仅次于秦国的一等强国,齐国只有聊、莒和即墨三处城池没有被攻下,其余的72座城池都为燕国所占领,并且隶属于燕国达6年之久,燕昭王重用人才的战略终于得到了丰厚和完美的回报。

读史明智:

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赞许。李白有诗句说:“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李贺有诗句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由此可见,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做法不仅使报仇成功,还赢得了千古美名。

管叔鲜和蔡叔度

【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冉季载最少。】

——《史记》管蔡世家第五

周文王的正妻叫作太姒,她一共生了10个儿子。长子是伯邑考,次子是武王姬发,三子是管叔姬鲜,四子是周公姬旦,五子是蔡叔姬度,六子是曹叔姬振铎,七子是成叔姬武,八子是霍叔姬处,九子是康叔姬封,最小的是冉季载。10个兄弟里面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的品行最高尚,才能最为出众。他们两个人堪称周文王的左膀右臂,辅佐文王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因此,文王没有立长子伯邑考为太子,而是选择了次子姬发继承自己的王位,太子姬发即位后就是周武王。在他即位以前,他的长兄伯邑考就已经死了。

周文王去世之后,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率领周军讨伐商纣王,灭掉了殷商王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天下平定之后,周武王封赏自己的兄弟以及在战斗中立下功劳的大臣们。他把鲁地分封给了姬旦,并且任命姬旦为丞相,因此人们称姬旦为周公或是周公旦;又把管地分封给了姬鲜,把蔡地分封给了姬度,把曹地分封给了姬振铎,把成地分封给了姬武,把霍地分封给了姬处,当时康叔和冉季载年龄还非常小,没有管辖地域的能力,所以没有获得封地。为了安抚商朝的遗民,周武王又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朝歌做国君,他担心武庚以后叛乱周朝,便把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分封到靠近朝歌的管地和蔡地,以便他们就近监视武庚,防止武庚作乱,同时还可以辅助武庚治理商朝的遗民,管叔姬鲜、蔡叔姬度和同样肩负监视武庚职责的霍叔姬处被称为“三监”。

周武王即位4年之后就因病去世了。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姬诵年纪非常小,无法料理国政。武王在临终前,托付周公旦帮助姬诵料理国政。武王去世后,姬诵继承了王位,称为周成王,周公旦代理主持朝政。周公旦非常贤能,把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引起了一部分臣子的猜忌,尤其是分封到管地的管叔姬鲜和分封到蔡地的蔡叔姬度,他们认为周公旦代理国政是怀有私心的篡权行为,坚决反对让周公旦执政,并且制造流言说:“周公旦阴谋篡夺周王朝的政权,他将会做出不利于周成王的举动。”一时间流言在整个国内传播开来。周公旦听到人们对自己的诽谤后,处理国家大事时更加勤勉。他对老臣太公望、召公奭等人说:“先王消灭商朝就是希望国家能够安定和美,现在国家刚刚平定,武王却又过早地去世,成王年纪还小,我是怕毁坏了先王的基业,辜负了武王的嘱托,才代理起国政的。我从来没有一点的私心,希望你们相信我!”

周公的一片诚心感动了太公望和召公奭,他们不再怀疑周公了,而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却仍然认为周公有篡权的想法,他们联合武庚以及东夷部落发动叛乱,并胁迫霍叔姬处一同参加。其他的诸侯国家也乘机起兵反叛周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

周公旦临危不乱,亲自带领周兵东征平定叛乱。经过3年艰苦的战争,终于取得彻底的胜利。战争中,武庚被周朝士兵杀死,管叔姬鲜、蔡叔姬度和霍叔姬处都成了俘虏,周公处死了管叔姬鲜,流放了蔡叔姬度,把霍叔姬处贬为普通百姓。这场战争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使得周朝初年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战争结束后,周公旦将原来由管叔姬鲜、蔡叔姬度和武庚管辖的商朝遗民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地在商丘,国号为宋。另一部分封给周成王的叔父康叔,封地在商朝的故墟,国号为卫。蔡叔姬度在流放过程中死去,他的儿子名字叫作姬胡,姬胡与其父不同,具有善良仁德的性情,周公旦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就把姬胡分封到了蔡国,使蔡氏香火不至于断绝。

读史明智:

管叔鲜和蔡叔度,都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三千余年来,一提起周初“三监之乱”,人们无不指责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无情无义,对周公旦则有口皆碑,周公也因此成为仁、义、礼、智、信的楷模,传颂千古。

灵公选太子

【懿公之立也,百姓大臣皆不服。自懿公父惠公朔之谗杀太子伋代立至于懿公,常欲败之,卒灭惠公之后而更立黔牟之弟昭伯顽之子申为君,是为戴公。……】

——《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

卫灵公三十九年(公元前495年),太子蒯聩和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之间产生矛盾,他打算杀死南子。蒯聩设下一计,让家臣戏阳在朝会时杀死夫人。事到临头,戏阳后悔了,迟迟不动手。蒯聩看到后非常着急,不停地向他使眼色。蒯聩的反常行为被南子察觉到了,她意识到蒯聩是要指使人杀死自己。南子夫人非常恐惧,大声叫喊:“太子要杀我!”卫灵公听到之后,勃然大怒。太子蒯聩知道自己闯下大祸,为了逃避卫灵公的惩罚,赶忙逃到宋国。不久他又从宋国跑到晋国投靠了赵氏。

卫灵公四十二年(公元前492年)春季里的一天,卫灵公怨恨太子蒯聩背叛自己,对小儿子公子卫郢说:“你哥哥蒯聩背叛了卫国,太子的位置空缺3年了,我准备把你立为太子,我死以后由你来继承君位。”公子卫郢回答父亲说:“我既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没有让百姓敬服的德行。如果您让我治理卫国的话,恐怕会把这样一个大国耽误了,您还是另外挑选合适的人吧!”卫灵公没再勉强,就在这一年的夏天,卫灵公去世,夫人南子准备立公子卫郢为国君,遭到拒绝。南子对公子卫郢说:“这是你父亲的命令。”公子卫郢依然不为所动,他说:“太子蒯聩虽然逃亡在外,但他的儿子公子卫辄还在卫国,我怎么敢当国君呢?”卫国拥立公子卫辄即位,这就是卫出公。

蒯聩逃亡到晋国后,一直依附赵简子。他听到卫灵公去世、新君即位的消息后,恳求赵简子护送他回国即位,赵简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了让蒯聩名正言顺地回国,赵简子让家臣阳虎找来了十几个人装扮成卫国人的样子,身穿孝服装作给卫灵公服丧,让他们来迎接蒯聩回国。随后,赵简子护送蒯聩返回卫国。卫国百姓听到了这个消息以后,都不愿意让蒯聩即位。卫国发兵阻击蒯聩,蒯聩无法进入卫国的境内,只好撤退到宿邑以求自保。卫国军队没有乘胜追击,收兵回朝。卫国孔文子娶了蒯聩的姐姐,生下孔悝。

孔文子家里的仆人浑良夫相貌非常英俊,在孔文子死后,孔悝的母亲就一直和浑良夫通奸。蒯聩遇守宿邑之后,孔悝的母亲派遣浑良夫去看望他,蒯聩觉得自己复位的机会来了,他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从浑良夫身上打开突破口,向浑良夫承诺说:“如果你能想办法让我回国即位的话,我一定会重重报答你,让你享受大夫的待遇,免除你三项死罪,再把孔悝的母亲许配给你为妻。”浑良夫答应了他的请求,把蒯聩带回卫国,先把他藏在孔家外面的园子里,天黑以后,两个人装扮成女人,乘车赶奔孔家。孔家的家臣栾宁盘问他们,赶车人谎称他们是孔氏亲戚家里的侍妾,得以蒙混过关。

二人进入孔悝母亲的房间,与她一起谋划如何夺取卫国政权。吃过晚饭后,孔悝的母亲手持长矛走在前面,蒯聩则带了5名身穿铠甲、手拿兵器的士兵进入孔悝的房间。孔悝母亲把孔悝逼到墙角里,蒯聩强迫孔悝配合自己的行动,劫持他登上高台,让他召集卫国的大臣们。这时孔家的家臣栾宁正准备喝酒,下酒的肉还没有烤熟,当他听到蒯聩叛乱的消息之后,害怕蒯聩会对卫出公不利,赶忙准备车辆赶到宫廷里通知卫出公,并把他送到了鲁国避难。

在孔悝等人的拥护下,蒯聩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卫国的国君,这就是卫庄公。即位后,他责怪卫国大臣在他流亡在外的时候,没有人迎接他回卫国,于是想把大臣全部杀光,以发泄心中的怨恨。他怒气冲冲地质问大臣们:“我在国外居住了这么多年,难道你们不知道吗?”大臣们听到后,察觉到卫庄公会对他们下毒手,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准备作乱。卫庄公得知消息后,害怕引起众怒,只好改变了对群臣的态度,群臣才作罢。

卫庄公三年(公元前478年),卫庄公登上卫国的城墙,向远方的戎州望去,询问身边的大臣说:“戎虏为什么要建造这座城池呢?”戎州的人们听到这件事之后,害怕卫庄公会攻打自己,赶忙向晋国的赵简子求援。赵简子发兵讨伐卫国,卫国战败,卫庄公再次逃亡到外国,卫国的公子斑师即位。

读史明智:

卫灵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第28代国君,也是著名的昏君之一,以其爱好男宠,多猜忌,且脾气暴躁而留下不好的史学评价。但卫灵公的作为也有双面性,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他用他提拔的三个大臣仲叔圉、祝、王孙贾的合作,才使卫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