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人们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去适应社会的标准,如何做出适当的行动?如何控制自己的言行?如何提高自控力去实现目标?其实,从个人角度来讲,我们在很多时候都需要自我控制,而要控制的事情通常都是我们不喜欢的。例如,我们不喜欢早睡早起,却通常需要控制自己的作息时间;我们不喜欢吃缺油少盐的东西,却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控制饮食;我们不喜欢加班加点去工作,却需要控制自己完成工作任务。
控制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确实会消耗意志力。因为我们对这些事情不感兴趣,所以没有行动的动力。难道我们没有办法让自己变得积极主动吗?当然不是。只要对某一件事产生愉悦感,内心愿意接受它,就会不由自主地投入精力,这就是兴趣带来的变化。
提高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兴趣,不会直接起到提高自控力的作用,而是通过将兴趣引入自我控制的事情中,唤起个人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控制力的培养。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要想把它做好,兴趣在其中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我们在学生时代,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门课上打瞌睡,听不进去,考试成绩也不好;而在另一门课上就精神抖擞,听得聚精会神,领悟力超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肯定跟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关,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与否。学习本身是件枯燥的事情,很难让人长时间投入。如果对课程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自控力就会下降。如果对一门课感兴趣,我们就会对它投入全部热情,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当我们对一件商品不感兴趣,就不会被它吸引,即使它再便宜,也不会去购买。但是,如果我们对一件商品非常感兴趣,就会花很多时间去关注它,倾注大量成本也在所不惜。心理学家拉朗说:“如果人们能改变对于正在做的事情的想法,那么他们就不会很疲倦,也不会变得缺少能量。”这里说的改变想法就是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
2011年,拉朗和他的同事做了一项实验,目的是证明兴趣是否能减少人的意志力。实验人员将被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一组是控制组,然后让他们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让被试者进行消费选择,从一些相似的公寓中选择自己要租住的公寓。实验人员告诉实验组被试者,这个任务非常有趣,公寓目录中有几个选项是虚构的,但是控制组没有被告知这些。实验组被试者感到第一个任务的趣味性,他们是带着感兴趣的心理做选择的。第二个任务开始了,实验人员让被试者评价一些令人讨厌的句子,告诉他们中途可以随意离开。他们想测试被试者面对枯燥的任务能坚持多久。结果显示,对第一个任务感兴趣的实验组,在做第二个任务时,能坚持更长时间,也就是说他们的自控力更强。而对第一个任务不感兴趣的控制组,意志力消耗过多,在进行第二个任务时,更容易放弃。
对于实验组被试者来说,第一个任务很有趣,在进行的过程中没有疲惫感,意志力也不容易消耗。他们在进行第二个相对乏味的任务时,能用更多的意志力去控制对乏味事情的忍耐力。也就是说兴趣是行为最大的驱动力,当一个人需要去控制自己完成一件事情时,对这件事产生兴趣,就能有效减少意志力消耗,更愿意让自己坚持目标。
在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做喜欢做的事情。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就能轻松地进行自我控制。
很多年以前,家长总是抱怨电脑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无心学习。浏览网页、上网聊天确实对培养孩子们的自控力没有帮助,但是孩子们之所以如此专注,就是因为电脑游戏或视频容易让孩子感兴趣。其实,孩子们在识字之前,就已经能通过玩游戏来吸收知识,这是因为玩游戏能让他们提高注意力,从而进行自我控制。例如,一个年幼的孩子无法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如果告诉他们现在正在做一个“警察站岗”的游戏,离开“岗位”别人就会进来,他们就会坚持在原地站立更长时间。如果去超市买东西,需要做一份购物清单,这是孩子们很乐意做的事情,这能帮助他们记下不少词汇。
既然电脑游戏能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如果将很多事情游戏化,增强它的趣味性,孩子们就更愿意将注意力集中起来,为完成游戏而控制自己。如果你直接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些规则,他们可能不感兴趣,如果让他们自己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自己了解,他们更为乐意。角色扮演要求孩子们遵守游戏规则,尽心做好每个角色该做的事情。孩子们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假想的角色做事,积极性被激发,日常规则在不知不觉间习得,自控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把事情想象得有趣一些。对于一些人来说,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谈不上兴趣。人们强迫自己集中精力,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但是如果改变一种观念,想象工作是刺激的、有挑战性的、容易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事情。这样你就能从心理上对工作产生好感。
很多人抱怨自己对所做的工作没有兴趣,因此无法获得成就,其实你只是没有拿出正确的态度。如果你能认真对待工作,并付出努力,就会获得一定的成绩。当你有了成绩,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自然就会对工作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