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他呢”效应(1 / 1)

自控力心理学 韩春泽 941 字 1个月前

有些人因为没能抑制住内心的冲动,为了满足一时欲望,做出了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这一次的违背,让他们内心产生了罪恶感,不过人们会因为罪恶感而增强自控力吗?事实是,很多人往往不会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而顽强抵制**,而只是用一句“管他呢,反正我已经破坏了一次计划,不如就这样吧”来让自己好过一些。

就像一个人因为体重超标,脂肪肝、高血压都找上门来,他们应该减少食物摄入,控制体重。但是面对美食的**,或是朋友的劝说,他们就多吃了一块高热量的肉或奶油蛋糕。这时,想到减肥计划,他们会为没能控制住食欲而情绪低落。因为情绪低落,他们就需要更多能量让自己舒坦一些,所以这些人就忘记了超重带来的身体负荷,会放纵自己多吃第二口或第三口,还会说:“管他呢,反正已经破坏了节食计划,还是先吃光再说吧。”

自控力就像一道堤坝,守护着我们的心灵。当这道堤坝完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抵抗多数**。而堤坝上一旦打开一个缺口,**就会像洪水一样涌入,淹没你那脆弱的心灵。

心理学家彼得·赫尔曼曾经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关于“管他呢”效应的实验,目的在于了解人在屈服于**的时候,能不能因为罪恶感而控制自我。

被试者们到达实验室时,已经好几个小时没有进食,正如研究人员说的,他们已经到达“饥饿状态”。这些被试者被分成三组,分别对待。实验人员给一组被试者们一小杯奶昔,让他们先缓解一下饥饿感;接着给另一组两大杯奶昔,让他们一次就吃到饱;而最后一组被试者则没有分到一点奶昔,他们仍然处于饥饿状态。

接下来,实验人员把这些被试者们安排到一间装有各种零食的房间内,里边放着几碗烤薄饼和曲奇,外加一张评价表。实验人员想看看不同饥饿程度的人面对零食的各种反应。被试者们想吃多少就可以从碗中取多少,吃光碗里的还可以再向实验人员索要。被试者们以为自己吃得多,评分会更高,其实分数对于实验人员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被试者们吃的食物的量对他们带来的影响,以及节食的人和不节食的人在美食面前有何差异。

在不节食的一组被试者中,刚刚喝了两大杯奶昔的人只是吃了一点点薄饼,然后就填了评价表。喝了一小杯奶昔的人,吃烤薄饼的数量稍微多些,而一直处饥饿状态,一点奶昔没喝的人,一下子就吃掉了很多烤薄饼和曲奇。这一组人的做法,应该算是正常的反应。

对于节食组的被试者们来说,情况就出现了偏差。喝了两大杯奶昔的人本来应该是肚子最饱,最吃不下东西的。但是他们的行为令实验人员惊讶,他们吃的东西居然比好几个小时没有进食的被试者吃的东西更多。实验人员不敢相信,为了进一步证实结论的正确性,他们反复用实验进行论证,结果与第一次实验是相同的。

节食者在心中已经为自己设置好每日的进食量,当他们有一天一旦进食超过了这个限量,就会控制不住自己而食用更多的东西。实验人员把这个行为称为“管他呢”效应。就像实验中提到的,节食的人因为在实验中一下就喝了两大杯奶昔,这明显超过了他们给自己限制的食量。他们知道今天的节食计划落空,所以就会想“管他呢,反正计划泡汤,先把肚子填饱再说,节食的任务留到明天处理吧。”他们的脑海中只有把握今天这一个概念,而不去想今天的放纵会让自己增加多少热量,增长多少斤肉。反正已经罪恶了一次,就放纵到底吧。他们这样做似乎已经失去了理智。

人们受到“管他呢”效应影响,意志力就会失效。为了满足自己一番,就多吃一口,但是多吃之后又会悔恨,接着就更加放纵自己。总之,对于想节食的人来说,这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管他呢”效应不仅体现在节食方面,对于想戒烟、戒酒的人来说,这种情况也会经常出现。屈服于烟酒,你会对自己失望,失望之后,你就会吸更多烟或饮更多酒来舒缓自己的情绪。第一次放纵不是完结,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和罪恶感会让你陷入循环,周而复始。

面对这种心理效应,我们真的无能无力吗?我们就只能永远陷入其中不知所措吗?当然不是。人是可以打破“管他呢”效应的。如何打破这个效应?显然不是强迫自己不被眼前的东西**,而是用“自我谅解”的方式。也就是说个人遇到挫折,持自我同情态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评态度的人更愿意承担责任,也更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馈和建议。

当你原谅了自己的放弃行为,而不是悔恨,你会发现这个信息传入大脑后,你居然能约束自己的内心。就好比喝了两杯奶昔的节食者告诉自己“反正减肥计划失败,多吃点烤薄饼也没什么关系”,而当你原谅了自己的行为,你会发现,现在吃烤薄饼的数量,比带着罪恶感去吃时大为减少。人就是这样,放纵的时候不要过度苛责自己,你会发现,你的自控力也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