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国 壹 王宫·皇宫(1 / 1)

在首尔南山高高的电视塔上,韩国首都远远近近的风景一览无余。

近处四山团团,一江通贯。远处高低错落、朦朦胧胧的山脉,连绵到更远的地方。

掩映在绿树里的朝鲜时代(14世纪末-20世纪初)五座著名的宫殿,清晰地坐落在眼前的四山怀抱中。遥想还没有被现代的高楼大厦迷乱了视野的百年前、数百年前,大概更能真切地感受出中国风水观念里“坐北朝南”“靠山面水”“山川形胜”等描绘帝王之气的种种意象来吧!

事实上,现在能够看到的朝鲜时代的宫殿,处处有中国宫殿的影子。

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德寿宫、庆熙宫——这五座宫殿的名称,就都有些似曾耳熟。就连宫殿所在的这座都城,早在公元前18年作为百济国的首都时,就叫作汉城,多少年来一直是这么称呼的(中间有一段时期称汉阳),前些年才改名首尔。

宫与城的关系,大体上也很有些像中国的紫禁城与北京城的关系。宫殿区在城区的中心地带,城开四门,东大门外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关帝庙,叫东庙,现在依然是一处知名的旅游景点。最重要的是南大门,叫崇礼门,2008年被大火烧毁,正在重建之中。南大门正对着坐落在北岳山(也叫龙头山)前、位居五座宫殿正中的景福宫。从崇礼门往北,穿过景福宫,直达龙头山,是一条显明的都城中轴线——这也很像从永定门至前门穿过紫禁城一直往北的北京城中轴线。

处于这样的核心位置,景福宫自然是五处宫殿里最主要、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的年代最早,建筑的规模最大,设施设备及功能也最完备。

作为朝鲜王朝的第一座宫殿,景福宫是在李承桂建立朝鲜王朝的1392年开始建造的,三年后完工。取名“景福宫”,自有为新王朝祈福的意思。历经600年的风风雨雨——早期的扩建,中期的损毁,后期的复建——虽然变动不小,但大体格局仍在。近些年来,韩国政府格外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少被破坏地消失了的建筑还在陆续恢复之中。

据有关资料,景福宫围墙总长1993米,平均高5米、厚2米。与北京围墙总长3440米、高11米、厚8米,再算上护城河的紫禁城相比,景福宫占地面积只是紫禁城的1/4;所有建筑的体量、密度也远比不上紫禁城,这从城墙的高度厚度比就略见一斑。但从景福宫内区域的划分布局看,从殿堂的名称功用看,几乎是紫禁城的缩小版。

景福宫的围墙上也开四门。1426年正式命名为建春门(东)、光化门(南)、迎秋门(西)、神武门(北)。东南西北,春夏秋冬,木火金水,取名的依据,名字的含义,与紫禁城大同小异。像紫禁城的午门一样,城堡式的南门光化门是景福宫的正门。高大的台基上有两层门楼,台基下并列三个门洞。都城的中轴,也是宫中的御道,从当中的门洞穿过。景福宫的主要建筑,端居御道正中。前面部分是举行国王登基等重大活动和处理朝政的外殿——勤政殿、思政殿。思政殿左右分别为万春殿、千秋殿。后面部分是国王和王妃日常生活的内殿——康宁殿、交泰殿、乾清宫等。

外殿的核心,也是景福宫的核心,是坐落在两层石台基上的勤政殿。从光化门进入景福宫,还要再进入兴礼门,穿过永济桥,通过勤政门,走过勤政殿广场,方可到达勤政殿。到韩国的第二天,忽闻前任总统卢武铉在他的家乡跳崖身亡。几天后,大韩民国第16任总统卢武铉的隆重葬礼,就是在景福宫的光化门里、兴礼门前举行的。

或许因为景福宫的围墙太矮,宫殿也不够高,在景福宫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正北高高的北岳山和西边高高的仁王山。

也可能是地形的原因或者选择的原因,韩国的宫殿与自然的山水更为接近。

在并不算特别大的空间里,景福宫后面部分的生活区域,营造了并不算小的水木园林。

在景福宫的西区,人造的湖面上浮起一座体量够大的庆会楼。48根高大的石柱擎起面宽7间、进深5间,面积达931平方米的木构阁楼。国王举行盛大宴会或会见外国使节的时候,推开窗户,北面的山、西面的山就在眼前。

景福宫东面的另外两座宫殿昌德宫、昌庆宫,以及朝鲜时代的国家宗庙,更是隐藏在丛林绿树里。

此种将宫殿、园林、山水融为一体的鲜明特色的形成,除地理及选择的原因外,也与朝鲜时代多难的历史分不开。

由于地缘与历史的关系,朝鲜半岛早在公元前就明显受到中国的影响。大约到了7世纪的时候,朝鲜半岛流通中国货币,使用中国陶瓷,全面接受中国文化。新罗时代的国家体制,就建立在接受中国律令、宗教的基础上。朝鲜时代将中国儒教作为新的国家统治理念,以儒家思想整顿国家体制。1395年印制明朝法典释义书《大明律直解》,1436年印制《资治通鉴》。

与相邻的大国强国具有如此直接的文化渊源关系,甚至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本可以在大树的庇护下从容地生长,但是,1592年却遭受到了大难。日本的丰臣秀吉率18万大军大举入侵,王室出离,景福宫被烧毁,史称“壬辰倭乱”。

关于这次毁灭性的大火,有两种记载:《宣宗修正实录》记,1592年4月30日,王室和朝廷撤离汉阳后,愤怒的百姓放火烧了景福宫;《宣宗实录》记述5月3日倭寇动态时,描述“宫殿着火”。在日本大关将军写的《朝鲜征伐记》中记,5月3日“走进宫殿,人去楼空,大门敞开,宫殿宏伟壮丽”。据此,现在介绍景福宫,是说倭寇烧毁了宫殿。

为保护朝鲜,当时的中国明朝皇帝派军队驰援,打败了日本侵略军。现在仍能看到的首尔东大门外的关帝庙,就是那个时候修建的。安排一位中国古代忠勇忠义的威武将军守卫朝鲜都城朝向日本方向的东大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自此之后的270多年里,景福宫废墟一片,直到1868年高宗时才被陆续重建。在失去国王主要宫殿的近300年内,历代国王只好在就近,虽然也被毁坏,但相对易于修复的行宫离宫居住执政,这大约就是朝鲜时代的宫殿具有明显的散点式、园林式特点的原因。

景福宫后部园林式布局的乾清宫区域,就是高宗重建时增补出来的。他在乾清宫里修建了王后居住的坤宁阁和他居住的长安堂及书斋观文阁等。高宗对新事物特别关心。观文阁原本为木建筑,1891年请俄罗斯建筑师设计建筑了西洋风格的三层楼房。又在叫作香远池的莲池边修建了发电站,电灯照亮了乾清宫。因为用池水发电,所以最初叫“水火”。发电设备从爱迪生的发电公司引进,在东亚大概是最早的。爱迪生在日记中写道:天啊,在东洋神秘的王宫里亮起我发明的电灯,真像是在做梦!

作为大国的附属国,在大国强大而温和的时期,自有得天独厚优良的生存空间;而在大国衰落,又处在大国强国的夹缝里,往往难免成为重大事件中的牺牲品。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首先从入侵朝鲜开始,迅速蔓延到中国境内。1895年4月17日,战争以中国惨败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而结束。条约中有赔偿军费,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出让对朝鲜的保护权等条款。

中日战争结束之后,得胜的日本开始肆无忌惮地干预朝鲜内政。1895年8月20日,日本公使馆职员、日本军人、日本刺客闯入乾清宫,刺死了当时谋求亲俄政策、正面抵抗日本的明成皇后,史称“乙未事变”。事变后,高宗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他为了逃出在日本控制下的景福宫,曾试图搬迁到美国公使馆,未能成功。1896年2月11日凌晨,高宗换上便装,只带着太子,从神武门逃到了俄罗斯公使馆。史称“俄馆播迁”。这一年距景福宫创建501年,距“壬辰倭乱”日寇烧毁景福宫304年。

朝鲜最终没能逃脱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厄运。景福宫再一次遭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毁坏。

1897年,高宗称帝,为朝鲜第一代皇帝,称为高宗太皇帝。此前朝鲜为王国,国王不称帝,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国之主;称为皇帝之后,很快就被日本控制。

1907年,日本逼高宗退位。1910年,继位的皇帝被废。1911年,只叫了十几年皇宫的景福宫,连土地的所有权都归属了日本天皇直辖的朝鲜总督府。

1915年,总督府以举办“朝鲜物产共进会”的名义,损毁了90%以上的殿阁,为修建朝鲜总督府及附属建筑拆毁了勤政门外侧部分,又为修建总督府官邸拆除了景福宫后院部分。

总督府官邸后来成为美军军政长官官邸,再后来又成为韩国总统官邸,1960年改称青瓦台。

把景福宫的变迁这样排列起来,不免觉出历史进程中的不少戏剧性来。

还有一件让人产生联想的事情,与袁世凯有关。

日本挑起甲午战争之时,袁世凯正任清朝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而他非但未因战败受处罚,回国后反倒谋取了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的职位与机会。后来又凭借手中掌握的雄厚武力及政治权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并在1915年5月居然同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紧接着,在这年的年底,下令次年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公然复辟帝制。

只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亲手导、演的这出“称帝”历史闹剧,不知是不是他对他经历了看见了的那段朝鲜历史、那段景福宫历史的特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