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得见金水河、
金水桥的地方决断国家大事,
行使至高无上的皇权,
或许更有一种靠山面水,
在风声雨声中
指点江山、
把握天下的真切感受吧?
不论哪位皇帝在紫禁城里走动,比如他到武英殿或者到文华殿,如果看不到一条河,看不到河水的流动,他可能就缺少了天下江山的感觉;比如他要离开紫禁城,或者从外边回到紫禁城,如果不跨过一条河、两条河,那么,他那种缺少了天下江山的感觉可能会更加强烈。
他甚至会因此而怀疑自己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他的权力到底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他的权力能不能如流水般蔓延渗透、无边无际、无处不有?
营建紫禁城的总负责人泰宁侯陈圭肯定是朱棣亲自精心挑选的。
陈圭小心谨慎地向永乐皇帝汇报紫禁城的总体设计时,一定格外用心地强调金水河的含义。
他一定会说,在帝王宫阙里放置一条金水河代表天河银汉的意思从周朝时就有了,既然紫禁城上对紫微星垣,自当有一条河对应天上的银河。
他还会说,况且自古以来先祖们就是逐水而居,城和水总是连在一起的。
他还会从风水学的角度说,紫禁城一定要枕山襟水。城北要堆起一座万岁山,城内要环绕一条金水河。
他说这样就天地之气相接、山水之象融合了。
他还会具体地解说西北是八卦中的乾位、天门位,金水河从万岁山的西侧,从积水潭,从北海太液池,从紫禁城的西北方,即从天门引入,就把天上的生气引入了。这生气贯通紫禁城,从东南方导出,天气、皇气就流布天下了。
北方从水,西方从金,金又生水,所以叫金水河。
他还会说得更远,说这金水河的水来自北京西北的玉泉山,玉泉山连着燕山、太行山,连着更远处的昆仑山,那是古书里记载的天地中心;说这金水河从紫禁城流出,可以流向黄河、长江、南京,流向东海、南海,这样,皇气、皇权就铺天盖地了。
如果陈圭真是这样说的话,想来朱棣虽然觉得陈圭说得太远了点儿,但对陈圭对他的旨意的心领神会还是极为满意的。
其实,再没有什么人能比得上朱棣对北京山山水水的熟悉,对北京具有的特殊情感了。朱棣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自从被分封到北平(今北京)做燕王,这个地方就是他的家。这个地方又是他的“龙兴之地”。他从这里起兵南下,扫**了南京,夺得了天下。他从他的侄子手里夺得帝位后,迁都北京恐怕是迟早的事了。
在筹划和肇建紫禁城的那些年头里,他又有不少时间在北京度过。他多次北征蒙元余部,都是从北京出发的。
燕山雪花大如席;狂野的风从漠北吹来;黄河、长江;江南水乡、江南的雨……这些,朱棣不知经历了多少回。
陈圭所说的金水河的引入与导出,陈圭说得再远再玄,也赶不上朱棣的真实感受。并且,朱棣会把他的这种感受传给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传给他的孙子。一个皇帝一个皇帝的传下去。
不过,朱棣还是表扬了陈圭,嘱咐陈圭把金水河安置得好看一些。
若干年后,当陈圭陪永乐皇帝验收金水河时,朱棣着实很高兴。
他看见一渠清水穿过西北角楼东侧厚厚的城墙流入宫中,弯弯曲曲地转向西边,从灰色城墙和红色宫墙之间直中有弯地向南伸向西华门方向,向东拐入武英殿前,在汉白玉望柱、汉白玉栏板和一座又一座汉白玉石桥的护佑下蜿蜒地飘过宽阔的太和门广场,又拐向北,从文华殿后边飘过,经东华门内往南,从东南角楼西侧出紫禁城。
弯弯曲曲,飘飘****,时隐时现,时明时暗……长达4里的金水河,竟然在不经意间就被他走过了。
紫禁城,金水河,白玉桥——多么尊荣靓丽的色彩,连名称都这么响亮悦耳。
金水河环抱着紫禁城,白玉桥拱卫着金銮殿。
朱棣站在午门与奉天门(太和门)之间的金水桥上。站在横卧在弯曲有致的金水河上的五座白玉桥中最中间的那座白玉桥上。站在那座只有他能通过和站立的白玉桥上。
他抚摸着洁白的汉白玉云龙望柱凝视沉思良久。
朱棣没想到他的金水河能安置得如此美观。
他知道他的紫禁城是方方正正的,从外看,从里看,所有的建筑、城墙、宫墙、院墙、大院小院、大的宫殿和小的配房,一律是方方正正的。他知道紫禁城必须方正端庄,必须全面的方正端庄,才能显示帝王的庄重威严。
但有时候他不免觉得是不是太过端正庄严了,以致这么大的紫禁城总是安静得出奇。不管有多少人,都得屏气静声。现在好了,弯弯曲曲的金水河就在他的眼前。虽说除了下大雨,金水河并没有流动的声音,但这么一弯曲,这么弯来弯去,声音不就弯出来了么?这使得方正恢弘的紫禁城在任何时候都不显得空旷,不感到寂寞了。
游龙般的金水河穿行,弯月般的金水桥映照,使巍峨的宫殿更加庄严肃穆,而雄伟壮丽的宫阙也使得他的金水河、金水桥更加曼妙多姿了。
真的是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声息相投啊!
所有这些看得到的、想得到的、感觉到的,甚合朱棣的心意,也甚合所有皇帝的心意。据记载,紫禁城刚刚启用的一个冬天里,金水河结冰,冰面居然出现了楼阁龙凤花卉的形状,朱棣大喜,赐群臣观赏。是的,再威严的皇权,再冷酷的皇权,也要表现得如金水河般委婉、温和、明亮,如金水桥般纯洁、滋润、柔美。
朱棣甚至有可能因为这些而选择在奉天门御门听政。在看得见金水河、金水桥的地方决断国家大事,行使至高无上的皇权,或许更有一种靠山面水指点江山把握天下的真切感受吧?更能体现皇权的流动与扩展的力量,体现皇权凝固的庄严威猛的力量,体现皇权渗透浸润的无处不在的力量吧?
陈圭心里明白,金水河其实也有很实用的功能,只是不便跟皇上明说。不过不说皇帝心里也明白。
《明宫史》记载得清楚:“是河也,非谓鱼泳在藻,以恣游赏;又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盖恐有意外火灾,则此水赖焉。天启四年(1624),六科廊灾;六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灾,皆得此水之济。而鼎建皇极等殿大工,凡泥灰等项,皆用此水,祖宗设立,良有深意。”
所记供工程用水的功能当然可以明说,还有排水功能更可以大说特说。紫禁城内面积70多万平方米,总计20多里上下排水系统,支渠干渠,全部排入金水河,数百年间,无论雨水多大,从无积水之害。
有了这些实用功能,金水河就愈加金贵尊贵了。
金水河的变化似乎与家国的兴衰有很大关系。据说到明中期以后,金水河淤积,疏浚后竟栽种了荷花和菱角,还养了鱼和水禽。鱼鸟戏水,叶儿田田的舒展,花儿尖尖的含苞,艳艳的怒放,还有宫女们荷叶般翠绿的衣衫,荷花般的粉面。
好看是好看了,王气和皇气就被遮掩了许多,王气皇气也就暗淡了许多。有人说紫禁城里的风景好似江南,明朝后来的皇帝,几乎不再南下过河渡江了——连金水河的水都不如。
清帝入主紫禁城后,虽说清承明制,可有些是一定要改变的,或者说一定要恢复的。
可能是康熙皇帝的旨意吧,金水河里水以外的东西统统被清除干净了。
康熙要让东北那样厚厚的积雪覆盖蜿蜒的金水河,要让江南那样密密的雨点击溅金水河明亮的水面,要让星星月亮太阳浮动在金水河中。
康熙要看金水河的朝晖夕映,看金水河里的彩云逐日追月。
一个帝王的追求和审美可能影响一代甚至几代的朝风。
康熙看到了,康熙做到了。他来自大东北,他的部队打到了大西北的准噶尔。他六下江南,最远到了东海的边缘。他比朱棣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