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以自己的口舌完成了百万军队都难以完成的事,这完全是运用智慧和口才的结果。
九鼎是中国古代政权的象征。相传为夏禹用九州贡金所铸,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九鼎在东周洛阳。
周王朝衰落,各诸侯争雄,都想据九鼎为己有。这一年,秦国扬言要发兵索要九鼎,东周国君为此忧虑不安。策士颜率自告奋勇,向东周国君保证:他去东方的齐国求借救兵,用计策使九鼎得以保全。东周国君问他想用什么计策,他说:“如今各个诸侯国都不甘示弱,雄心勃勃地想争得霸主的地位。他们之间矛盾重重,我们就可以借他们的矛盾,来保住九鼎。”东周国君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派他依计而行,先到齐国去搬求救兵。来到齐国,颜率求见齐王。齐王根本就没把东周小国的使臣放在眼里,勉勉强强总算是召见了他。颜率刚施过礼,齐王就摆出一副极不耐烦的样子,问:“东周国的使臣来此有何贵干?”颜率早就看出齐王的冷淡,心中很是气愤。但为了完成出使任务,只能先忍气吞声。为了引起齐王的注意,他故意说:“我这次到贵国来,并无他事,只是为了九鼎……”
“九鼎?”齐王一听,果然来了兴致,忙吩咐给颜率赐坐,一边迫不及待地询问根由。颜率这才不慌不忙地说道:“秦国不讲道义,想发兵到我们东周国索要九鼎。我们君臣私下商议,认为齐王您是有道的明君,我们与其把九鼎拱手送给秦国,还不如送给大王您呢。不知您意下如何?”
齐王想得九鼎之念由来已久,听颜率一问,忙说:“你们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这九鼎嘛,好商量……”颜率见齐王信以为真,借机说出了求发救兵一事。齐王二话没说,当即应允。随即派出五万大军赶往东周国,为东周国解了秦兵之围。派兵解围之后,齐王就美滋滋地等着东周国送九鼎来。但一连好些天,都不见音讯。齐王心中不由大怒,派人去质问东周国君,索要九鼎。东周国君又担忧起来,而颜率却还是胸有成竹,请东周国君派他再次出使到齐国去。齐王一见颜率,厉声质问:“你们为何言而无信?寡人派军队已经为你们解了围,但为何还不见你们把九鼎送来?”颜率仍不慌不忙地说:“东周国幸亏有大王您相助,才得以保全。我们君臣感激大王还来不及,怎么会言而无信,欺骗大王您呢?我们这些天都在为奉献九鼎做准备,只等大王派人来取了。不知大王想从哪条路上来运?”
齐王说:“这还不好办,从魏国借路不就行了?”颜率忙说:“不可,不可!难道大王不知道魏国君臣也想得到九鼎吗?他们已为此事谋划了好长一段时间了。如果九鼎从他们国家借道运输,不正中他们的下怀吗?”齐王暗自思忖了好一会儿,又说:“我向楚国借路,如何?”颜率又赶忙说:“也不行!楚国也和魏国一样想得到九鼎。他们更是蓄谋已久。从楚国借路,九鼎肯定也不会安全送出来的。”齐王想不出办法了,只好问颜率:“你看寡人应从哪条路上运九鼎呢?”颜率故意为难地说:“说的是啊!我们君臣也正为此发愁呢。这九鼎并非一般的东西,不能拿在手中、夹在怀里顺利地送到贵国来。想当年,周武王讨伐殷纣,得到九鼎时,可是动用了八十一万人护运啊!大王您就算有那么多人,可是从哪条路上走安全呢?唉,真是愁人啊!大王,还是您自己拿主意吧。您想好了,就通知我们,我们等候大王的吩咐。”齐王绞尽了脑汁,也没想出个好主意,只得作罢。颜率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借列国间的矛盾,拒秦却齐,为东周国保全了九鼎。
颜率不愧是个战略家,他早已谋划好怎样收场。他以借道这样的小借口,使齐王的非分之想落空。他用夸张、铺陈的语言,渲染运九鼎之难,语言的堆砌在这里起了强大的心理作用,使齐王望而生畏。道路问题确实是无法克服的客观原因,所以看起来颜率并没有失信,颜率也不是欺骗,因为齐王已得到美誉,而且齐王在道义上就应该救助东周。何况,九鼎之宝是小国家随便就能拥有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