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就是和时间的竞赛,时间是直线向前的,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你做不了它的主人,那么它就会做你的主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能做时间的主人,谁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的效益,真正优秀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利用时间到极至的人。
永远比人快一步
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商海里,谁能做时间的主人,谁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真正优秀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时间发挥到极至的人。
谁在时间上领先一步,谁就能战胜对手。
现在的商业竞争,没有什么秘密可谈,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谁就能“称王”。
在激烈竞争的商战中,时间是战胜对手的一个重要因素,谁在时间上领先一步,就有可能取得胜利。将你的技术革新变得方便实用,这样,你就会牢牢地占据市场,你也会以此为动力,不断发展。比尔·盖茨在“卓越”软件的开发上所表现出来的眼光与胆识,就是很好的说明。
现代企业的发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时间的烙印,对时间的有效利用渐渐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健康与否的重要尺度。
在商业竞争中,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尤其是最具有现代产品性质的电脑软件更是一种时间性极强的产品,一旦落后于人,就会面临失败的危险。
比尔·盖茨在长期的实践中,对这一点体会最深,正是凭借着这笔难得的财富,他才总能在公司的若干重大危机关头,采取断然措施,抢在别人前面,因而获得了成功。
“永远比人快一步”是微软在多年的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在微软与金瑞德公司的一次争夺战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金瑞德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经过潜心研制,推出了一套旨在为那些不能使用电子表格的客户提供帮助的“先驱”软件。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毫无疑问,如果金瑞德公司成功,那么微软不仅白白让出一块阵地,而且还有其他阵地被占领的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比尔·盖茨感到自己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他为了击败对手,迅速做出了反应。1983年9月,微软秘密地安排了一次小型会议,把公司最高决策人物和软件专家都集中到西雅图的苏克宾馆,整整开了两天的“高层峰会”。
在这次会议上,比尔·盖茨宣布会议的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推出世界上最高速的电子表格软件,以赶到金瑞德公司之前占领市场的大部分资源。
微软的高级技术人员们在明白了形势的严峻性后,纷纷主动请缨,比尔·盖茨在经过反复的衡量之后,决定由年轻的工程师麦克尔挂帅组建一个技术攻关小组,主持这套软件的开发技术。麦克尔与同仁们在技术研讨会议上透彻地分析和比较了“先驱”和“耗散计划”的优劣,议定了新的电子表格软件的规格和应具备的特性。
为了使这次计划得到全面的落实和执行,比尔·盖茨没有隐瞒设计这套电子表格软件的意图,从最后确定的名字“卓越”中,谁都能够嗅出挑战者的气息。
作为这次开发项目的负责人,麦克尔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对于他来说,要实现比尔·盖茨所号召的“永远领先一步”,首先意味着要超越自我,征服自我。
但是,事情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实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
1984年的元旦是世界计算机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里程碑,在这一天,苹果公司宣布它们正式推出首台个人电脑。
这台被命名为“麦金塔”的陌生来客,是以独有的图形“窗口”为用户界面的个人电脑。“麦金塔”以其更好的用户界面走向市场,从而向IBM个人电脑发起攻势强烈的挑战。
比尔·盖茨闻风而动,立即制定相应的对策,决定放弃“卓越”软件的设计。而此时,麦克尔和程序设计师们正在挥汗大干、忘我工作,并且“卓越”电子表格软件也已初见雏形。经过再三考虑,比尔·盖茨还是不得不作出了一个心痛的决定,他正式通知麦克尔放弃“卓越”软件的开发,转向为苹果公司“麦金塔”开发同样的软件。
麦克尔得知这一消息后,百思不得其解,他急匆匆地冲进比尔·盖茨的办公室:“我真不明白你的决定!我们没日没夜地干,为的是什么?金瑞德是在软件开发上打败我们的!微软只能在这里夺回失去的一切!”
比尔·盖茨耐心地向他解释事情的缘由:“从长远来看,‘麦金塔’代表了计算机的未来,它是目前最好的用户界面电脑,只有它才能够充分发挥我们‘卓越’的功能,这是IBM个人电脑不能比拟的。从大局着眼,先在麦金塔取得经验,正是为了今后的发展。”
看到自己负责开发研究的项目半路夭亡,麦克尔不顾比尔·盖茨的解释,恼火地嚷道:“这是对我的侮辱。我绝不接受!”
年轻气盛的麦克尔一气之下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书,无论比尔·盖茨怎么挽留,他也毫不松口。不过设计师的职业道德驱使着他尽心尽力地做完善后工作。
麦克尔把已设计好的部分程序向麦金塔电脑移植,并将如何操作“卓越”制作成了录像带。之后,便悄悄地离开了微软。
爱才如命的比尔·盖茨在听说麦克尔离开微软后,在第一时间里立即动身亲自到他家中做挽留工作,麦克尔欲言又止,始终不肯痛快答应。盖茨只好怀着矛盾的心情离开了麦克尔的家。
麦克尔虽然嘴上说不回微软,但他的内心不仅留恋微软,而且更敬佩比尔·盖茨的为人和他天才的创造力。
第二天,当麦克尔出现在微软大门时,紧张的比尔·盖茨才算彻底松了一口气:“上帝,你可总算回来了!”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的麦克尔紧紧拥抱住了早已等候在门前的比尔·盖茨,此后,他专心致志地继续“卓越”软件的收尾工作,还加班加点为这套软件加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模拟显示,比别人领先了一步。
嗅觉灵敏的金瑞德公司也绝非无能之辈,它们也意识到了“麦金塔”的重要意义,并为之开发名为“天使”的专用软件,而这,才正是最让盖茨担心的事情。
微软决心加快“卓越”的研制步伐,抢在“天使”之前,成功推出“卓越”系列产品。半个月后,“卓越”正式研制成功,这一产品在多方面都远远超越了“先驱”软件,而且功能更加齐全,效果也更完美。因此,产品一经问世,立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各地的销售商纷纷上门定货,一时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此后,苹果公司的麦金塔电脑大量配置“卓越”软件。许多人把这次联姻看成是“天作之合”。而金瑞德公司的“天使”比“卓越”几乎慢了三周。这三周就决定了两个企业不同的命运。
随后的市场调查报告表明:“卓越”的市场占有率远远超过了“天使”。将竞争对手甩在后面,微软给全世界又一次上了精彩的一课。
在各种各样的商战中,谁在时间上赢得了主动,谁就能领先一步,在行动中就有了取胜的主动权。这样,你就会牢牢地占据市场,你也会以此为动力,不断发展。比尔·盖茨在“卓越”软件的开发上所表现出来的眼光与胆识,就是很好的说明。
能够把对手“挑落马下”的人,其实没有什么绝招可言,只不过是在他们出手时,在时间上比对手快了一点。
不要过分地迷信计划
该做计划还是不做计划?做得太多占时间,做得太少吃力不讨好。你是否经常回顾当天的工作成果,并且怀疑如果仔细地做出比较完善的计划,工作成果会更好一些?你是否用过必要的时间,研究一下其他工作方法?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许许多多浪费时间的活动是不会改变的。曾有份杂志对人们一生如何消耗时间进行过研究分析,他们以年为单位,而不用小时和天数。结果如下:
人一生花费的时间中:
吃饭——六年
工作——十一年
娱乐——八年
走路——六年
阅读——三年
谈话——三年
睡眠——二十四年
沐浴修饰——三年半
学习——三年
以上数字仅是平均统计数,某一类人可能高些,也有些人可能低些。如果我们在工作上用掉整整十一年的工夫,吃饭又用去六年,那就绝对有必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适当计划一下,以便为我们人生其他追求的东西开辟途径。计划意味着你必须对每日、每周和终生的计划高度重视。
1.瞄准目标
善于控制时间的人,永远瞄准自己的目标。看起来好像一分钟也不肯浪费,一直努力向长期目标前进。
将准备完成的个人生活目标列出清单。这些目标可以是赴欧洲旅行、搬到某一理想的地区、再回大学进修、培养一项新爱好以及寻找一些新朋友等等。然后再把你一生中打算实现的专业目标确定下来。例如你打算担任业务部的总经理、到某个单位当领导,或者自己做生意、当老板等等。将你的专业目标也列出清单。
最后决定一下往后六个月你的短期目标,以及半年内你真正打算完成什么?这些短期目标可以是你个人生活目标的一部分。选好后即对准目标工作,再附加一项目标截止期和完成目标所需的必要措施。
如果把短期目标列入“每日工作”的清单内,即可促使目标实现。坚持逐步完成自己的目标,直到达成最终目的。
2.行动胜过计划
看一看你花费在计划上的时间,你赔得起这些时间而不具体行动吗?过多的计划只不过是因循拖延的一种方式,表面上忙忙碌碌,实际上只是把重要工作耽误了。
先找出计划过多的原因,然后创造一种环境,强迫自己投入行动中去。重视为重要会议或事项做好准备工作的好处,让你的工作效率更胜人一筹。计划虽然重要,但远不如把精力、才智和能力投入工作那样重要。
3.给自己更广阔的空间
周莉中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大型电子公司担任会计。工作才半年,就因经济不景气而遭到解雇。
她很喜欢会计工作,但之后却一直找不到会计工作,于是她只好去做推销员,现在已经做了四年的推销工作。但她始终不能忘怀会计工作,可是又害怕会计工资低、工作没保障,她幻想也许能找到高工资的会计工作,于是每天阅读无数应征会计的分类广告。但她的思想模式开始对她形成压力,造成自己束缚自己。
人的一生际遇无数,但是当你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做起事来就会格外困难。因为自己不信任自己,自然很难说服旁人信任你。你应该仔细想想自己的技术、天赋和能力,然后依此和自己的目标相配合,把自己的梦想看成是重要且能成真的现实,用全副精力投入,即使遇到挫折阻拦,或是犯了一次愚蠢的错误,也不要过于在乎,应该谨记教训,重新振作起来,尽最大努力,充满信心地向前迈进。
计划也需要付诸于行动
冰块放在电冰箱里就不会化掉,而一个人的时间这块“冰”,却是任何电冰箱也无法阻止它融化。它不停地在化、在淌,越化越少了。一切愿意使自己的生命有更大的价值的人,千万要抓住“现在”,使自己生命中的一分一秒转化为“凝固了的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类似的有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名言:“时间像奔腾澎湃的急湍。”因此,把握住今天,就要抓紧现在。
时间包括三个部分,“过去”是已经逝去的时间;“未来”是尚未到来的时间;“现在”是现实的时间,存在的时间。应该说,“现在”这个部分的时间最宝贵、最重要。因为“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是“现在”发展的基础,“现在”又是向“将来”发展的起点,现在把握不住,将来更无从谈起。谁放弃了现在,便为葬送将来开了先例。“现在”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最容易丧失,所以倍觉它可贵。
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今天”的观念。只要能抓住今天,就能抓住成功。有人建议爱迪生“为科学休假十年”。爱迪生回答说:“科学是永无一日休息的,在已过的亿万多年间,它于每分钟都工作,并且还要如此继续工作下去。”爱迪生在1871年圣诞节结婚那天,刚举行完婚礼,他突然想到了解决当时还没试验成功的自动电机问题的症结,便悄声对新娘玛丽说:“亲爱的,我有点要紧的事要走,待会儿准时回来陪你吃饭。”直到半夜时分,他还在聚精会神地干活儿,直到家人找来,爱迪生才大梦初醒。爱迪生活了85岁,仅在美国国家专利局登记过的就有1328项科学发明,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他的时间就是这么被节省出来的。
“不教一日闲过”,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尤为重要。“一日工作是一日功,一日不工作十日空”。我们不能一味地感叹岁月之虚掷,年华之流逝,让宝贵的时间,在踯蹰蹉跎中白白地流过。人生易老,时不我待。必须抓紧每一天,才能使生命之光闪耀异彩,才能在白发苍苍的时候,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没有虚度年华。
抓“现在”,就要有紧迫感。抓“现在”,必须立足于抓分秒。对于时间,人们只能从现在中去掌握它。现实的一分钟,是比想象中的十年更长的一段时间,古今中外一切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是积秒建功、积秒创业的人。
只要你开始逐步进行,你就会发现,其实完成工作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你还会发现,逐步完成工作会带给你诸多好处,如晋升、加薪和其他各种良机。
另外,及早动手,你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意料不到的事情,获得更多的资料,或做其他更需要你去做的工作。
要立刻行动,就要克服拖延。拖延是影响你抓住“现在”的最大敌人,就像你成功航线上的礁石。有的人总觉得来日方长,“现在”无足轻重,只有“将来”才会有无限风光,才能决定一切。这种观念只是在向“现在”赊账,终有一天,债务必须偿还。
工作,是十分艰苦的劳动,需要的是勤奋,懒惰的人将一事无成。须知,知识财富不经过自己艰苦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中国古时候有一个懒惰的文人,怕读书费脑筋,就把书烧成灰,包在饺子里吃下去,以为这样就是读书的最好方法。到应考时,他也预先请人把试卷写好,如法炮制,吃进肚里。如果你想要立刻行动,就一定要戒懒,否则,多么好的设想、计划,都宛如细小的泉水滚落积水深潭一样,难得再奔跃向前,所谓成功、攀高峰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所以,我们不但要研究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效能,还要研究怎样才能不浪费时间,把计划付诸现实。
谁慢谁就被吃掉
在日常生活中,你要学会和自己比赛,始终走在时间的前面,尽可能地超越自己平常的成绩。
首先要养成快速的节奏感,克服做事缓慢的习惯,调整你的步伐和行动,这不仅可提高效率,节约时间,给人以良好的作风印象,而且也是健康的表现。
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人与人在能力(智商)上的差别越来越小,也就是说“M”基本是个常数。因此,人发出的能量就取决于其速度。
谁慢谁就会被吃掉。比如:搏击以快打慢,军事先下手为强,商战已从“大鱼吃小鱼”变为“快鱼吃慢鱼”。
比尔·盖茨认为:竞争的实质,就是在最快的时间内做最好的东西。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最多的目标。质量是“常量”,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好以致于难分伯仲;而时间,永远是“变量”,一流的质量可以有很多,而最快的冠军只有一个。任何领先,都是时间的领先!
我们慢,不是因为我们不快,而是因为对手更快。
下面的这个《羚羊与狮子》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一天早晨,曙光刚刚划破夜空,一只羚羊从睡梦中猛然惊醒。
“赶快跑!”它想到,“如果慢了,就可能被狮子吃掉!”
于是,它起身就跑,向着太阳飞奔而去。
就在羚羊醒来的同时,一只狮子也惊醒了。
“赶快跑”,狮子想到,“如果慢了,就可能会被饿死!”
于是,它起身就跑,也向着太阳奔去。
将时间管理当成比赛是有许多好处的。
1.能让平淡无味的工作变得有趣、生动。即便是最有刺激性的工作中也免不了有乏味的事。
2.和自己比赛可以激发心理学上的“满溢状态”的行为。这是一种内在的变化,时间似乎很少,但你的成果却很多。
3.改善你的工作质量。对于实现你自己的目标应该像优秀的跨栏选手一样,速度更快、更好,还要求不把栅栏碰倒。
人生就是一场竞赛,只有不断地奔跑,才能在竞争中不被他人“吃掉”。
培养不进则退的观念
工作不日进则日退。有人藐视一天的价值,以为不足道,认为稀里糊涂地过一天也无所谓。孰不知,没有一天,哪来一生。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把数学上的“正”与“负”,运用在自我检测上,可以检查出自己是否做到日有所学,日有所进。季米特洛夫讲过:“青年时谁在睡下时,不想想一天中学会了什么东西,他就没前进。虽然日常工作很多,你们必须好好组织自己的工作,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假如是正号——很好,假如是负号,那就要采取措施。”我们不妨把在一天中工作有成绩看做“正”,没有成绩看做“负”,在每天睡下时,像季米特洛夫讲的那样,一想一问,那会大有好处。人们往往在扪心自问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是“正”号的话,更上一层楼;是“负”号的话,奋起直追。这一问,可以问出雄心,问出进步,使自己在学习上,只有日进,不会日退。
我们工作,不仅要有长期计划,而且要有短的安排,这个安排,就是工作定额。工作定额是工作计划的具体步骤。假若没有定额,工作得松松垮垮,造成时间上的极大浪费,到头来,工作“计划”变成了“空话”。有了工作定额,就可以统筹安排,形成制度,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逐步完成工作计划。
定额一经制度化,就要立即付诸实践。就不能学学停停,一定要自觉培养每天完成工作定额的习惯。
每天完成工作定额的习惯,要靠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坚韧的毅力来保证。
“明天”,是勤劳最危险的敌人。任何时候都不要把今天该做的事搁置到明天。而且应当养成习惯,把明天的一部分工作放到今天做完。这将是一种美好的内在动力,它对整个明天都有启示作用。着手完成每日定额也是一样,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计划在今天做的事放到明天。
行动就要迅速
大部分的人都太喜欢拖延了,他们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去做,这是失败最大的恶习。不行动,怎么可能会有结果呢?
你想成功、想赚钱、想人际关系好,可是从不行动;想健康、有活力、锻炼身体,可是从不运动;知道要设目标、订计划,但从来不去做,就算设了目标、订了计划,也不曾执行过;知道要早起、要努力,可就是没有行动力;知道要推销,可是从不拜访顾客。就这样,很多人一天天抱着成功的幻想,染上失败者的恶习,虚度着光阴。
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行动家,不是空想家;每一个赚钱的人都是实践派,而不是理论派。立即行动,从现在起就要养成马上行动的好习惯。
宇宙有惯性定律。什么事情你一旦拖延,你就总是会拖延,但你一旦开始行动,通常就会一直做到底。所以,凡事行动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行动应该从第一秒开始,而不是第二秒。
只要从早上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开始,你就马上行动起来,一直行动下去,对每一件事都要告诉自己立刻去做,你会发现,你整天都充满着行动力的感觉,这样持续三个星期,你可能就养成了马上行动的好习惯了。
所以,现在看到这里,请你不要再想了,再想也没有用,去做它吧!
任何事情想到就去做!放下书本,现在就做!去行动!
拿一张纸写上“立刻行动”,贴在你的书桌前、床头、镜子前,贴满你的房间,你一看到它就会有行动力的。现在就做!
为了养成你马上行动的好习惯,请你大声地告诉自己:“凡事我要立刻行动,立刻行动!”连续讲十次,立即行动!只有不断地行动,才能帮你快速成长。行动的人改变了这个世界,行动的人才会在21世纪快速拥有自己的梦想。
竞争的实质,就是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得最强最有效果。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最快的成长达成最多的目标。
盛田昭夫说:“如果你每天落后别人半步,一年后就是一百八十三步,十年后即十万八千里。”
谁快谁就赢,谁快谁生存。在贝尔研制电话时,另一个叫格雷的人也在研究,两人同时取得突破,但贝尔在专利局赢了——比格雷早了两个钟头。当然,他们当时是不知道对方的,但贝尔就因为这120分钟而一举成名,誉满天下,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谁快谁赢得机会,谁快谁赢得财富。
无论相差只是0.1毫米还是0.1秒钟——毫厘之差,天渊之别!
在竞技场上,冠军与亚军的区别,有时小到肉眼无法判断。比如短跑,第一名与第二名有时相差仅0.01秒;又比如赛马,第一匹马与第二匹马相差仅半个马鼻子(几厘米)……但是,冠军与亚军所获得的荣誉与财富却相差天地之远。
不管你是总裁还是小职员,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不都要尽心尽责全力以赴吗?要知道有人盯着你的职位跃跃欲试。总裁的高位自然热门,不必多说,小职员也不例外,因为公司门外总有不少新人等着进来。
这样看来,大家的选择都是一样:要么做得更好,要么被淘汰。在新的一天来临时,可不要再拿闹钟出气,还是对自己说一声“加油”吧!
时机永远不会刚刚好
信息时代,抓住机遇、获得成功更是讲究时间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成功。谁能够最先产生好的主意,并将主意加以实施,谁先一步抢占市场,谁的收益就大,利润就高。
有时,同样一个机遇既可以属于你,也可以属于他,这就有一个谁捷足先登的问题了。
捷足先登靠速度,所谓兵贵神速。《孙子·虚实篇》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这是说,凡先到达战地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反之,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
“疾而有节”,就能把握机遇。有人把机遇比作搭车,这一班车来了,一定要抓紧时间,赶快挤上去。至于下一班车什么时候到,只有天晓得,也许永远搭不上了。
人生,就是由无数个机会怪圈组成的长链。假如速度再快也赶不上这一班车了,怎么办?通常的回答是:等岁月蹉跎,人生短暂,朝如青丝暮成雪。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鬓角冒出几缕白发时,这一生便被等得差不多了。
搭不上车为什么一定要坐车?可否跑步赶去?可否抄近路(有时候抄近路比坐车还要来得快)?自己没有能力买汽车,为什么不能买电动车?三十六计,走为上,等为下。我们应该把别人用来等待机会、抱怨命运的时间都用来完善自我,锤炼自我。一个人也许不能创造客观的机遇,不能驾驭别人,但为什么不能学会驾驭自己呢?无力驾驭别人不足为奇,也不可悲,但驾驭不了自己,实在是让人遗憾的事。不是机遇钟情于谁,也很难说是社会扼杀了谁,因为在所有的时候,所有的环境下,总会有出类拔萃者。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常常自问: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
居里夫人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台北民族晚报》上,曾经记述了林语堂博士当年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女士,林语堂先生也在被请之列,于是他就请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赛珍珠旁边。席间,赛珍珠知道座上多是中国作家,就说:“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界印行?本人愿为介绍。”
座上人当时都以为这是一种普通的敷衍说词而已,未予注意,独林博士当场一口答应。归而以两日之力,搜集其发表于中国之英文小品成一巨册,而送之赛珍珠,请为斧正。赛因此对林博士印象至佳,其后乃以全力助其成功。
据说,当日座上客中尚有吴经熊、温源宁、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诣言,均不下于林博士,如他们亦若林氏之认真,而亦能即日以作品送给赛氏,则今日成功者未必为林氏也。
由这段故事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这许多因素加起来才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所以,尽管说有人的成功在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但认真想来,这偶然机会的能被发现、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却又决不是偶然的。
因循等待是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所以“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所谓“创造时机”,不过是在万千因子运行之间,努力加上自己的这万千分之一的力量,希图把“机会”的运行造成有利于自己的一刹那而已。林语堂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另外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有位知名哲学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气质。某天,一个女子来敲他的门,她说:“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坏所在分别列下来,发现好坏均等,真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他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之中,无论他找出什么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选择的困难。十年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我该答应那女人的请求。
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问女人的父亲:“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女人的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哲学家听了,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想到,向来引以为傲的哲学头脑,换来的竟是一场悔恨。尔后,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只留下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
机会是在纷纭世事之中的许多复杂因子,在运行之间偶然凑成的一个有利于你的空隙。这个空隙稍纵即逝,所以,要把握时机确实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
西谚说:“机会不会再度来叩你的门。”这并非说它架子大,而是它也被操纵拥挤在万事之间,身不由己。
徘徊观望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许多人都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犹豫之间把它轻轻放过了。有车搭则搭车,无车搭则走路,抄近路,或骑摩托,甚至自行车。去不得雁**山,也不必痛苦和嫉妒,赶紧修正目标,不妨去天姥山、武夷山。条条道路通罗马,一路风尘自潇洒。
在心智上做出改变
大家或许知道,做事拖拉是一个毛病。如果你作为经理,你肯定不会喜欢做事拖拉的下属。然而,我们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染上了这样的毛病。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不良的习惯——拖延时间,这种现象我们不时遇见,以至于看见或者自我发生在自己身上时都不以为然了。
然而,拖延时间却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恶习。鲁迅先生说过:耽误他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那么你呢?是否经常拖延时间?你也许已经讨厌这种毛病,并希望在生活中改变它。但是,你总是没有将自己的愿望付诸于切实的行动,其实,有了这样的想法而没有实施,这又是一种拖拉。
我们每个人都确知,拖延时间的确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说他自己从不拖延时间,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可奈何。其实,生活本身就是充满了这样的哲理。并不是你喜欢这样做,恰恰你又这样做了,你的心情也不会很舒畅。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讲,拖延时间不过是让自己避免投身现实生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造成拖延恶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信心、责任感、安全感,害怕失败,或无法面对一些有威胁性、艰难的事。潜意识也是导致人们拖延的因素。他们知道该做些什么事情,但原因不明,就无法去做。有的时候是因为某些潜意识的恐惧,拖住了他们行动的脚步。
停止拖延的最好时机就是现在。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
首先,你要有一颗快乐的心。你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感觉,会大大地影响你做事的方式。你如果十分快乐地接受实施某件事,这件工作就会更好更顺利地完成,而且你的愉悦心情可以与别人一起分享。相反,如果你对工作感到生气和不满的话,这件工作就会变得冗长,你也更有可能犯下许多错误,而周围的人也会慢慢疏远你。
其实快乐是很简单的事情。你想让自己有多快乐,你就会有多快乐。只要你一开始想些快乐的事情,把恐惧、愤怒、挫折感全部从心中除去,即使面对困难,也是阳光满面,快乐起来,周围的事情就会变得轻松,有时候还会让你感动。尽量找些快乐的事,看些令人快乐的书,看些喜剧片,碰到好笑的事就开怀大笑。假如你能养成快乐的习惯,停止拖延的脚步就会加快一些。
养成一种快乐、健康的态度,然后开始去做你所搁下的工作。你会发现以往的拖延是多么的不必要,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你会发现自己能那样轻易地感染别人。
学会了解你自己。假如你对自己做了什么都很了解的话,那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就容易多了。把你的情绪记录下来,找出哪一种情绪对你的帮助最大,正如找出你拖延的原因一样,假如你好好记录,并常拿来看的话,你会更加了解自己。这样可以增加你自身的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
克服你心中的畏惧感。对于那些导致你拖延的因素,你必须敢于面对。假如你怕自己会犯某些错误,就把它写下来,然后写下你准备如何去解决这些头痛的问题。如此一来,你的恐惧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你一定要训练自己做这些练习。
恐惧总是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慢慢地消磨你的意志,但如果你把它们挖出来,迎头痛击,它们就会枯萎而死。
训练你的心智。每天你都必须训练自己的心智,不能让它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假以时日,你就会培养出一种好习惯,并使你从拖延的陷阱中跳出来,而找到另一个充实而有价值的人生。这种心理训练要尽可能多做。下面是一些具体的训练方式:
1.体验——把自己的思想集中于精神方面的体验。用点时间去看看花草,看看夕阳、日出,充分享受景物、声音、味道,体验这些感觉的乐趣。
2.学习——每天让自己学点新鲜东西,以保持心智的新鲜成分。
3.回想——想想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它们会对现在和将来具有一定意义和指导。
4.开始行动——做些需要有责任感和想象力的工作。
5.完成——把一件工作,或生活中的某些事加以完成,尤其是那些你忽略过的东西。
6.创造——给予这个世界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也许在你离开这个世界后仍能有用。
此外,你还可以自己设想很多练习方式,这些练习不仅能帮助你行动,而且能帮助你完成你以前所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学会自我激励。你也许因为缺乏动力,或是感到灰心,觉得自己无用而拖延工作,假如确是如此,你就必须改造自己,并且克服和训练你的弱点。
不妨自夸一点,那样会增加你的信心,并且增加你对工作的热度。你越是相信自己,你所能完成的工作就越多,做得也越好。
找资料来,记录下这些积极的刺激方法。你可以把你想到的灵感,或别人给予你的认可和奖励都记上去。幽默感也有难以想象的治疗效果。所以一定要画上一些插图,还有些什么“秘史”之类的,任何能让你发笑的都可以。只要能让你保持精神振奋,并给你自信,就多用它来帮助你达到目标。
你也可以偶尔给自己所做的好事一个最高的评价,这样可以使你的自我充分得到滋润。
改变某些习惯。在你不再拖延之前,你也许必须除掉一些习惯或改变一下你的行为方式。只要你开始去工作,就给你自己一些奖励,即使稍后你气馁不干了,也没关系,这总比你为了气馁不干,而惩罚自己要好多了。这样一直做下去,你会养成许多重要的好习惯。
你所有的习惯中,有一个是你必须马上革除的,那就是拖延的恶习。一种好的态度可以在你改变自己时给你冲劲,但同时你也要了解,你想完成的是什么。
分析你的行为。试着去分析你必须要做的每件事情,这点做起来很容易,而且往往也很有用。对于自己的行为,要仔细地研究。因为你越了解你的工作,你就越容易去完成它。如果你对你的行为一无所知,就会对它漠不关心,而漠不关心正是导致拖延的先头部队。如果你对自己的行为多加认识,你就可以克服这二者。
全身心投入你的事业。假如它值得你去做,它也就值得你去研究。假如你不清楚某些具体情况,就多加观察,收集更多的资料,这也可以当作一种准备工作,它会给你一股力量去开始工作。你对自己的工作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兴趣。运用这些新的知识,你就会觉得很容易而且可以更快地完成。把你的知识与别人分享,让他们也投入这个工作。他们不但会激起你工作的热忱,而且还会支持你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