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9 社交尺度:(1 / 1)

拿捏人际关系的分寸

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则微妙,这里存在着许多的规则和分寸。这些规则和分寸拿捏得好,就会做到四处逢源,游刃自如;拿捏得不好,就有可能让自己处事维艰,寸步难行。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因此,要使自己达到如鱼得水的境界,就必须掌握以下的分寸和原则。

没事时也要保持联系

有事的时候找朋友,人皆有之;没事的时候找朋友,你可曾有过?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自己遇到了困难,认为某人可以帮自己解决时,本想马上去找他,但后来想一想,过去有很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人家的,结果都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了就去找他,是不是太唐突了?甚至因为太唐突了而担心遭到他的拒绝?但是这有什么办法呢?为人交友,本来就应该“闲时多烧香”才对。缺乏了必要的联系,时间一长,再牢靠的关系也会变得松懈,再好的朋友也会变得互相淡漠,到时候再去求人办事做生意,就会不知不觉地平添一些隔膜。

所以,即使你现在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你也有必要和他们保持联系。如果你只在需要他们支持的时候,或者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或者需要他们为你引荐的时候才想起与他们联系,那么很快他们就会明白,你只是在利用他们,这样做非但不能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还会很容易损害你们业已建立起来的关系。而且不需要帮助时也和他人保持联系,还会给你的生意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有一个业务员有一个客户,他只能在每年从8月中旬开始到9月底为止的这段时间里见到他,因为那是客户的公司准备财务报告的时期。还有就是每年5月的一天,当客户把纳税申报单带到办公室来的时候。“除此以外,我和他没有任何其它的联系。”

这个业务员有一天忽然心血**,邀请了那位客户一起吃午饭。他回忆说:“我们一点也不谈生意上的事情,这一点,我有言在先。我发现,我们两个人都喜欢某位作家。之前,我发现了一位新作家,他的作品和我们喜欢的作家的作品风格相近,在我家里有这位作家的书,我想把它们送给那位客户以示友好。我把书带到办公室,包装好了以后寄给了他。”后来,他们两个又经常在一起谈论这个作家以及其它的一些话题。令这个业务员没想到的是,他从这个客户这里竟然又接到了很多生意。尽管那次午餐纯属业务员无意中想到的,却为他的业务带来了大量的契机。

还有一个业务员,他每个季度都会给客户寄一些东西。他给他们寄去的不是销售广告信息,而是其他一些与客户有关的信息。比如,他从报纸或杂志上看到一篇和他的客户有关的文章,那是关于他们所处行业的信息,他认为他的客户会对此感兴趣,于是就把文章寄给他们。在客户生日的时候,他会给他们打电话,而且会寄生日贺卡。通过这些业务之外的联系,这个业务员和他的客户一直维系着良好的关系,当业务员有事找他们时,他们总是乐于合作,而且也心甘情愿地为这个业务员介绍更多的生意。

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自有其自己的规则。你和他人的关系持续的时间越长、联系越多,关系也就越深厚,你所得到的益处也就越多。而且积极的、牢固的关系包含着给予和收益的双重内容,如果你在不需要他们的时候还是持续保持与他们的联系,那么当你真的需要他们的帮助时,他们也很乐意为你施以援手。经常和他人保持联系,即使你的联系方式很简单,比如一声问候:“你好吗?”“你的孩子该上初中了吧?成绩怎么样?”“什么时候来我这里,我们一起吃午饭怎么样?”等等,或者是一封电子邮件、一个电话、一张明信片等等,都会让他们觉得亲切。日后当你真的需要他们时,他们也不会觉得突兀,因为你已经为你们的关系提前投入了。

所以你要记住:闲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

学会冷庙烧高香

多个朋友多条路,不嫌弃落难的朋友,也能给自己打开一条“路”。交朋友要广,眼睛不能只盯着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冷庙也得多烧香,这样办起事来你的路子才会四通八达。

同样是烧一炷香,冷庙的神却认为这是天大的人情,日后有事去求它,它自然特别照应。如果有天风水转变,冷庙成了热庙,神对你还是会特别看待,不把你当成趋炎附势之辈。

其实不只是庙有冷热之分,人又何尝不是?一个人是否能发达,要靠机遇。你的朋友当中,有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如果有,这个朋友就是冷庙。你应该与热庙一样看待,时常去烧烧香,逢到佳节,送些礼物。为求实惠,有时甚至可以送些钱,请他自己买些实用的东西。这是他欠的人情债,人情债越欠越多,他想还的心越切。所以日后他否极泰来,第一要还的人情债当然是你。他有清偿的能力时,即使你不去请求,他也会自动还你。

有一个公司老板最喜欢栽培年轻人,比如他听说某公司有个年轻人被提升为业务主管或其他什么职务时,总要带着礼物去道贺,祝对方更上一层楼。而年轻人受到一个公司老总这样的礼遇心中自然也非常欣喜、感动,日后有能力时自然也就会对他多加照顾,因此几年来,这家公司生意一直不错,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老板的冷庙烧香。

有的人能力虽然很平庸,然而因一时命运通达,也会成为不可一世的人物。人在得意的时候,一切就看得很平常,很容易,这是因为自负的缘故。如果你的境遇地位与他相差不多.交往当然无所谓得失。但如果你的境遇地位不及他,往来多时,反而会有趋炎附势的错觉。即使你极力结纳,多方效劳,在对方看来也很平常,彼此感情不会有多少增进。一旦对方遭遇逆境,以前亲亲热热,今则相逢不相识;以前车水马龙,今则门可罗雀;以前前呼后拥,今则哀告不灵;以前无往不利,今则处处不顺,他的梦醒了,对人的认识也比较清楚了。

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个英雄,就该及早结纳,多多交往;或者乘机进以忠告,指出其所有的缺失,勉励其再接再励。如果自己有能力,更应给予适当的协助。而物质上的救济,不要等他开口,随时采取主动。有时对方很急需,又不肯对你明言,或故意表示无此需求,你如果知情,更应尽力帮忙,并且不能有丝毫得意的样子,一面使他感觉受之有愧,一面又使他有知己之感。寸金之遇,一饭之恩,可以使他终生铭记。日后如找他办事,他必奋身图报。即使你无所需,他一朝否极泰来,也绝不会忘了你这个朋友。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要靠朋友的帮助。但平时礼尚往来,相见甚欢,婚丧喜庆、应酬饮宴,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平等。而一朝势弱,门可罗雀,能不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就不错了,还敢期望雪中送炭、仗义相助呢?

所以我们要趁自己有能力时,多结交些潦倒英雄,使之能为己而用,这样的发展才会无穷。

对朋友的投资,最忌讳的是讲近利,因为这样就成了一种买卖。如果对方是有骨气之人,更会感到不高兴,即使勉强接受,也会不以为然。日后就算回报,也只是半斤还八两,没什么好处可言。

平时不屑往冷庙上香,临到办事时再来抱佛脚也来不及了。一般人总以为冷庙的菩萨不灵,所以才成为冷庙。其实英雄落难,壮士潦倒,都是常见的事。只要一朝风云际会,仍是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

从现在起,多留心看看哪座冷庙你将来有可能求助,不妨在无事的时候多烧两炷香,在你有事相求的时候再多磕两个头,庙里的“菩萨”肯定会对你有求必应的。

给自己留后路

钱钟书先生一生日子过得比较平和,但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也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了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四十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四十多年后还报。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要想人爱己,己须先爱人。诸位当时存有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为自己多储存些人情的债权。这就如同一个人为防不测,须养成“储蓄”的习惯,这甚至会让各位的子孙后代得到好处,正所谓“前世修来的福分”。黄佐临导演在当时不会想得那么远、那么功利。但后世之事却给了他作为好施之人一个不小的回报。

究竟怎样去结得人情,并无一定之规。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百元钱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渡过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出一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前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勇士。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举动送去一缕可信的眼神,这一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强大的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这一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他看到有人遭到难处时,他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

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的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当作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化作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呻吟,他却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是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也许他还会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这种人吝啬到了连微弱的同情和丝毫的给予都拿不出来。

也许这样的人没有给人帮助倒是其次,可怕的是他不仅可能堕落成一个无情的人,而且还会沦落为一个可悲的人。因为他的心只能容下一个可怜的自己,整个世界都不关注和关心,其实,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时也在拒绝所有可能的帮助。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此人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武器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你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

给人好处不可张扬

某先生给我们讲过他祖父的故事,在理解人情世故的微妙方面,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当年,祖父很穷。在一个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给祖父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祖父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房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祖父干的。这使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祖父写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祖父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祖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大的不同。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土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所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件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作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持颜面,为了面子问题,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有句歌词非常流行,“若是某些记忆使你痛苦,何不轻易地去遗忘它。”但是谈何容易!在知道人们是如何地注重面子之后,还必须尽量避免在公众的场合内使你的对手难堪,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人颜面的事。永远记住一个物理的反应:一种行为必然引起相对的反应行为。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天大的面子。

所以,帮忙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第一,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第二,要做得自自然然,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的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第三,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你在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观念,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大为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忙,你还不知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如此的态度甚至想法都不要表现。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绝不会像打出去的子弹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总之,人际往来,帮忙是互相的,切不可像做生意一样**裸地,一口一个“有事吗”、“你帮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帮你”。忽视了感情的交流,会让人兴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要讲究自自然然,不故意“打埋伏”,以免被别人想:“和他做朋友,如果没用处,肯定会被一脚踢开!”

让自己变得有人情味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作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没人愿意领他的情。

某君便有一个这样的朋友,是很好的例子:“我有一个高中同学,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主动地当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我,有时干脆装作没看见,日子久了,我们就疏远了。但她有时也会突然向我寻求帮助,出于朋友一场,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忙。可事后,她老毛病又犯了,我有种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劝我放弃这份友情,这种人不值得交。当我下决心与她分开时,她伤心地流下泪,她除了我竟没有一个朋友。”

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玩不了“施恩”这看似简单实则微妙的人情关系术的。比如说,给人帮助不能过于“挑明”,以免伤人自尊;施恩于人不可一次过多,否则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双方再难维持关系。这种人只会用“互相利用,互相抛弃,彼此心照不宣”来推挡,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奥秘之处,所以无法达到人情操纵自如的境界。

要让人觉得有人情味,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与朋友多待在一起,最好是“泡苦水”。

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联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认同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渡难关、可能终生难忘,交情将变得更为牢固。比如,当年不少知识青年从城里到乡下插队,几年中大家一个锅里吃、一个炕上睡,哪一个人受了欺负,大家一起为他鸣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转化为深厚的感情,铭刻在各自的记忆中,不管日后分散天南海北,做了什么工作,谁也不会忘记这段交情。

共事时间长固然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有时相处时间并不长,但只要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彼此关照,也能引起对方的好感,同样可以建立难忘的交情。有这样两个军人,一个在司令部当参谋,另一个在政治部当干事,平时并没有什么交往。有一次部队拉练,他们两人作为工作组成员被分到了一个连队。部队每天走百里路,行军路上,他们互通情况;收集材料,一起帮助连队组织好行军,为解除战士行军的疲劳,还轮流作宣传鼓动;脚上打了泡,每到一地,互相帮助对方挑泡,买了吃的一起分享。就这样,行程千里,圆满完成任务,两个人也结下了深深的交情。20年后,当了部长的参谋到外地开会,还专门绕道到某陆军学院去看战友。两人见面,忆起当年一起行军,分吃一只苹果,一起追野兔子的情形,不消说多么高兴。这样,十天的交情,记了一辈子。

2.培养与朋友的共同兴趣,以达“趣味相投”的高度。

有时候因为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交情的纽带。比如,都爱下棋,在路边棋场相识,相互成了棋友;都爱垂钓,在湖边相遇成了钓友……这样共同的东西把彼此召唤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结下了友情。某军校外面有一条清幽的小路,早晨常有人到这里跑步锻炼。一位姓王的教员和一位姓高的教员,每天跑步之后在这里相遇,然后一起散步,边走边聊天,由一般的寒暄到互相了解。两个人都爱好写作,少不了交流体会看法,彼此虽没有物质的交往,只是一种信息和思想观点的交流,但依然有很强的吸引力,都觉得受益匪浅。时间长了,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形成了习惯,不管春夏秋冬,不约而同准时到这里会合。后来,老王调到北京还经常打电话来问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3.杜绝“一次**际”的心态及行为。

勿庸置疑,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人家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不妨再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后继有人”的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即使受助者一时无力给你回报,你的行为风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敢做更要敢当

田丽是个美丽可人的女孩,刚从分部调进深圳总公司时,大家众星捧月一样围着她,不论男同事、女同事都非常喜欢她。可是不久以后,大家就发现了田丽不可爱的一面。有一次公司的一个女同事花了三个多小时录入了一份资料,可是在她出去喝杯咖啡的时间里,那份没存档的资料就消失了。资料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消失,惟一的可能就是有人动了她的电脑,会是谁呢?这位女同事很和气地问了几遍,但始终没人承认。后来公司的一个文员告诉大家,她看见田丽曾按了一下回车键,这件事使大家对田丽的好印象消退了很多,一个敢做不敢当的人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不久后,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田丽所在的A组接受了一项工作,为一个大型百货的促销活动提供服务,也就是说从市场调查一直到策划都要做好。十天后,A小组完成了全部工作,但后来却发现橱窗设计有问题,这给百货公司带来了损失,A小组成员一个个忐忑不安,准备接受公司的处罚。这个时候大家本来应该风雨同舟,没想到检讨会一开始,田丽就抢先发言说这件事和她没关系,她当时没对橱窗设计提出过什么意见,对这个错误不负有责任。但实际上大家都很清楚,橱窗设计方案田丽从头至尾都参加了。公司领导没有太过严厉地批评大家,只希望大家吸取教训,几个主要领导都对田丽推脱责任的做法感到不满。同事们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疏远了田丽,几个刻薄的同事还时不时对她冷嘲热讽。结果,不久后田丽就主动辞职了。

田丽不敢承担责任,敢做不敢当的行为,受到了大家的鄙弃,结果她失去了大家的好感,也失去了一份得之不易的工作。其实一个人即使再聪明、再缜密,也会有出错的时候,只要你勇敢地承认错误,一定会取得别人的谅解。一个肯负责任的人,大家才会信任他、喜欢他!

人犯了错误后,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死不认错,而且还极力为自己辩解,这一点可以理解却不可原谅;另一种反应是坦白认错。

两种反应各有利弊得失,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种反应的好处是不用承担错误的后果,即使承担,也要把其他人拖下水,这是有的人死不认错的道理。此外,如果躲得过,也可避免别人对你的形象及能力的怀疑。可是,这种死不认错的做法并不是一种上策,因为死不认错的坏处比好处多得多。

假设你犯的是大错,那么此错必定人人皆知,你的狡辩只能让人对你心生嫌恶罢了。如果所犯之错证据确凿,你虽然具有一流的狡辩功夫,但还是逃不掉责任,那又何苦去狡辩呢?如果你所犯的只是小错,用狡辩去换取别人对你的嫌恶和不信任,那更划不来呀!

我们姑且不论犯错所需承担的责任,不认错和狡辩也有损于自己的形象。不管你口才多么好,借口多么完美,如果你逃避错误,那他人就会认为你“敢做不敢当”。于是,主管不敢信任你,别的部门的主管也“怕”你三分,同事们更因怕你哪天又犯了错,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于是抵制你,拒绝与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认错误会成为一种习惯,也使自己丧失面对错误、解决问题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所以,不认错的弊大于利。

那么第二种情形呢?也许有人要说,如果诚实认错,那不是要立即付出代价,独吞苦果吗?有时候碰到的主管的确会如此,他们会当场责罚犯错者,但绝大多数主管都会“高抬贵手”——既然人家都认错了,还要怎么样?而且从心理上讲,如果你认错,这表明了主管与你位置的高低,主管受到尊重。再怎么说,都要替你减轻一部分责任,何况你犯错,他也有“督导不周”的责任呀!所以,在现实情况下,认错的后果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严重。

另外,诚实认错还有一些间接的好处,例如:

1.为自己塑造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公众形象——无论主管还是同事,他们都会欣赏、接受你的这种做法。因为你把责任扛了下来,不诿过于他们,他们感到放心,自然尊敬你,也乐意跟你合作,更乐于替你传播你的形象,这可是你的无价资产呀!

2.以此磨练自己面对错误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你不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缺点,而且其他人也做不到这一点,趁早培养这种能力,对你的未来大有好处。

3.如果真的因为认错而招来主管的责骂,那正好可以为你塑造一个弱者的形象——弱者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同情,也能招来他人的帮助,你会因此而获得不少人心。而且大部分的主管在骂过人之后,都会不忍心,就算要处罚你,也不会下手太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呀!

由此看来,如果你犯了错,那就诚实认错吧!但一个人如果仅会认错这还不行,认错之后接下来要做几件事情:

①赶快想办法补救,以免事态扩大。

②等事情过去了,要检讨犯错的原因,并加以改进,以免下次又犯错!

③如果你的犯错影响到别的同事,那么要向他们表示歉意,如果他们也帮忙作善后,感谢当然是不能免啦!

做人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就会受到人们的敬仰和信赖,获得好人缘。诚实地承认错误要冒不被谅解的风险,但推卸责任却要冒被人轻视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承认了错误你还有补过的机会,但敢做不敢当却会使你失去重新来过的机会。

做人须有“道”

老方人如其名,做人方方正正,从不去做歪门邪道的事,也从不会算计别人、陷害别人,因此老方走到哪里,别人都要给他喝一声彩。老方在厂区管理处工作了多年,处理的都是一些人事上的事和生活中的小事,按理说这个工作是很容易得罪人的,但老方做起来却头头是道。大家都放心地说,我们信任老方,他呀没私心,一碗水端得平。比如说,上次他的舅妈从乡下带来了几只鸡,在自家房边围了个栏养起鸡来,有人对老方提了一次,他马上找到舅妈,请她把鸡或卖或杀,不要影响厂区形象。舅妈很生气,骂他不讲人情,连几个领导也来劝说养鸡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老方却坚决不同意,“如果我让舅妈做了违规的事,那以后还怎么管别人!”结果舅妈只好把鸡全卖了。日常生活中,老方是个老实厚道的人,吃点小亏从不往心里去,找他办事时,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会不辞辛苦地去做,大家都喜欢老方,也愿意配合他的工作。有人在老方公事公办时骂过他,但事后还是要说:“老方没私心,办得很公道,骂了他他还忍着,真是难为他了!”

老方做的是得罪人的工作,但他做人有“道”,结果大家还是喜欢他、支持他的工作。生活中,如果你也能像老方一样做人,那你也一定会成为受欢迎、有好人缘的人。

那么,做人有“道”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要求呢?

首先,办起事来要公道。

一个人做事是否公道,是衡量他人品道德高下的标准之一。有人常说,某某领导、某某老板做事没有公道,非常“霸道”等等。公道就是以公正、公平、正确的道理去处事待人。公道的基础在于实事求是,只有对事情的本来面目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事情发展的脉络方向有清醒的分析,对事情的正面和负面才有恰如其分的区别,才能真正做出“公道”的结论。在社会交往中只要你给对方以“实事求是”,就可以长久地拥有与之合作的机会。

相对于公道的可以说是“私道”。私道的核心思想就是“惟我”,以“我”为中心,以私利为半径画圆。更恶劣的是“霸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蛮横强暴,强词夺理。然而有道是“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强弱在于理”,霸道的人可以逞强于一时,但却不能逞强于一世,惟我独尊,称王称霸,最终不可能有好结果。像这种人,大家只会对他敬而远之,而一旦他遇到了困难、麻烦,大家不但不会帮他,还会拍手称快。所以霸道的人,只能得到一时之利,却会失去人心,这样看来做人太私道、太霸道实在没什么好处。

热衷于“私道”和“霸道”,是日常应酬中的两个大忌,以公道对待他人,他人才能还你以公道。

其次,待人一定要厚道。

厚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对一个人做人品质的褒奖,它的内涵丰富,寓意深广。

我们所说的厚道,是指一个人待人以诚,不欺不诈、不诳不骗、以大局为重、与人为善、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恩怨,能忍受非原则的误解和委屈,但不是浑噩麻木的世俗庸人。厚道的人是能冲破世俗观念的羁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着深厚的思想和道德修养的。在日常交往中,如果一个人有失厚道,而总是想着利用他人的厚道占一些小便宜,以满足自己的私利,其最终只能为人所不耻。

某地有这样一个人,他总喜欢在朋友中间耍一点小聪明,比如他常常对朋友说他有极大的能耐,可以帮助人家揽事做挣点钱。刚开始时大家都信任他,努力帮他把揽下的事做好,他也和大家讲好什么时候付钱。可是事情过后,他就装糊涂,利用大家不好意思向他讨要这份报酬的厚道,再也不提付钱的事了。朋友不是傻子,不可能总上当。因此几次过后,现在那帮朋友都已经不相信他了,他再来找他们干什么事,他们也不再答应。这样的人,虽然可以利用他人的厚道欺骗别人一两次,但是最终会被大家遗弃。

所以在日常交往中,以诚实待人,以厚道处事,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朋友与合作者。

最后,还要为别人考虑周到。

所谓周到,无疑就是指面面俱到、没有遗漏、没有疏忽、兼顾多面、整体涵盖等。做事时要常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周到、思想周密的人,往往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和欢迎。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办事公道、待人厚道、考虑周到,那么这个人的人缘一定会不错,这是因为他的心中存在着一个“正”字,一个“公”宇。什么人会不喜欢这样正直无私的人,不乐于和这样的人来往呢?

保持适当的距离

如果希望友谊长久而稳定,就要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过于亲密或者过于疏离都不利于长久地保持友谊。

友情需要距离的度量。有距离才有吸引,心灵也才能保持独有的空间。古语云: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与之合。意思是说,别人还没有了解自己,不要急于让人家了解;别人还没有与自己相处融洽,不要急于同别人融洽相处。所谓日久见人心,也有这个含义。交朋结友本来就是双方的事情,不能由着自己一厢情愿,而应当尊重对方,耐心地等待对方。朋友之间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受教育程度的差别、人生经历的不同等,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总会有诸多的不同,因此保持各自独立的心灵空间也就显得很重要,朋友之间如果走得太近,胶着了,友谊也很难长久。

有时候交朋友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是我们走上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好像很远。尔虞我诈的事例不得不让自己多设置一道防线。孔子的学生子游曾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主管或者老板有不对的地方,做职员的有劝告的责任,那是我们忠于事情和职业,是职业道德。但劝告多次他都不听,再勉强去说,自己就招来侮辱了。过分的要求或劝告,次数多了交情就疏远了。孔子嘱咐他的弟子,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虽然我们尽职尽责劝勉他,他不采纳我们的建议或意见,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就“适可则止”了,千万不要再去勉强。如果过分了就会“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甚至还会变成冤家对头。看起来这些话好像很圆滑,但是事实上我们根据经验判断这些话是有道理的。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价值,批评和自我批评,有错误相互纠正谅解,彼此共同改掉毛病或缺点,互相学习勉励,共同发展,这就是真正朋友。但规过劝善,有一定的尺度,尤其是现在一些合伙做生意做买卖的朋友,更要注意。知道自己难以改变朋友的做法,那就不要再勉强了,让朋友自己去领悟去吧,也许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就算错了,吃一堑长一智,对朋友也算是有帮助的。这样还能保持朋友的关系,也伤不了彼此的感情。就拿公司的老板来讲,他们与属下或者朋友也要像朋友一样相处,彼此都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尺度,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那么就会成冤家了。对朋友要“敬而无失”,朋友交往得越深越亲近了,就更应该诚敬,朋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避免过失。不但个人关系如此,一个公司,一个机构也是同样的道理。

很多人误以为好友之间应该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却不晓得过多了解别人的隐私和过多介入别人的生活于人于己都是负担!无论你和朋友多么知心,都须明白“疏不间亲、血浓于水”的道理,你的朋友最亲近的人是他的配偶、子女和父母,而不应是你。生活中常见的一幕是:约朋友周末出来聚聚,朋友说要陪老婆或女友,便讥笑朋友“重色轻友”。其实,“重色轻友”也没什么不对,无论多要好的朋友,都不应占用对方太多的时间,不应过多介入对方的家事,不要经常性地无事拜访或经常做不速之客。

中国人一向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既表达了对上述“亲密无间”行为的反感,也反映了现实的无奈一朋友之间多年不见会产生疏离感。尽管现在有了电话、E-mail、QQ等电子通信方式,但这样的联络只能让人们产生进一步的疏离感。所以,朋友之交不仅推崇“淡如水”,也要注意不时“加点盐”,多聚一聚,见见面。中国人的价值观是“见面三分亲”,而不是“相见不如怀念”的“潇洒”。

中国人把人际关系称为“圈子”,是一个非常贴切的称呼。中国人以自己为圆心,把自己周围的人按照亲疏远近来画“圈子”:最里面一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稍外一圈是亲朋好友等友人,再外一圈是邻居同事等熟人,最外一圈就是素不相识的外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要遵循“先里后外”的顺序,按照远近亲疏的不同关系,给予不同分量的砝码。西方人崇尚人权,人权也就是人们相互平等对待。可是西方的人权观念到了中国就变了滋味,中国人并不主张人人绝对平等,而是主张相对平等,比如对亲人给予九分关照,好友给予七分关照,一般朋友给予五分关照,熟人给予三分关照,这样就“摆平关系”了。如果一个中国人违背了“内外有别”的原则,对亲朋好友与陌生人一视同仁对待,没有“摆平”人际关系,就要遭到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

在西方人的概念中,朋友不过是可以谈得来、玩得来的伙伴而已。在西方国家,一个人做生意赔了钱,不指望会有朋友站出来慷慨地借钱帮他还债;一个人犯了罪,也不指望会有朋友站出来仗义帮他作伪证开脱。但是在中国,这些都是可能的,这也是中国人把“朋友”看得那么重要的原因。朋友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朋友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朋友概念,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在中国,为了帮助朋友看病舍得拿出毕生的积蓄。在中国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子,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个机会,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有一句座右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中国一个人如果没有朋友,或者朋友太少,那真是寸步难行。

求“神”更要谢“神”

求神拜佛之人,在如愿以偿时,常常会携带香火贡品,再次回到庙里在神佛前表示谢意,感谢他们的暗中保佑。这是因为许愿之后必须还要还愿。在古代,那些金榜题名的书生,通常也要衣锦还乡,举行“谢师礼”,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应该学会这样做:先求神,再谢神。

求人办了事之后,即便你事先送了大礼,也别忘了再回来道一声谢温暖一下他的心,这是结尾处最完美的一笔。如果你事前装孙子,事后当爷爷,只会堵死你以后的路。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做法是:在用人之前好话说尽千千万万,在事成之后,却是半句问候也没有,让人觉得世态炎凉,伤透了被求者的心。如果以后你还有事求他,恐怕他是不会再轻易答应的。所以在对方帮了你之后,一定要再找个机会对向你提供帮助的人进行感谢。这种做法,会让对方对你建立起好感和信任,并为双方建立起稳固、长久的关系。不要忘了,以后你还有很多事要求对方帮忙,而你的目的就是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为自己的生意寻找长久的依靠。如果你在对方帮了一次忙之后就对人家置之不理,谁会愿意继续和你交往呢?

当然,如果你们双方的关系已经非常友好、不分彼此了,那就用不着这么客气了,因为这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不适。但是,如果你还没有和对方建立关系,或者是还没有建立牢固的关系,那么求神之后的谢神就非常必要。既然你们的关系还不是特别好,那不是更应该加强彼此的联系和交往吗?办完事之后再专门回头感谢,这是多好的发展关系的机会?佛经上说“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缘,是靠你自己去交结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神佛也不会乱结缘。所以说,事成之后登门致谢,不是无关紧要的一步,而是“结交缘分”的必要一环,它对你的好处不言而喻。

当然,登门致谢,不同于有事相求,你不必重“礼”相加,只需要多送几顶高帽子、多说几句奉承话,温暖一下他的心,并借此发展关系就够了。

比如你可以开门见山地表示谢意:“那件事多亏了你从中帮忙,如今都办妥了,我特意感谢你来了。”这样一句话就可以让对方阳光灿烂,话题也可以由此发挥。少了些功利,多了份悠闲,彼此更容易沟通。或者你还可以这么说:“你看,上次让您帮忙,没少麻烦您,如今事情办得差不多了,我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这不,今天过来跟您坐一坐,聊一聊……”相信听了你的话,他的心一定会被你捕获。

话是怎么漂亮怎么说,事是怎么得体怎么做。成功之后的相处,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说不定你还会因此而常有些意外的收获。比如被求者感动之余,有时会不用你相求而主动为你解决困难,或者指点你几招,透露一下内幕——这也很正常,因为你已经赢得了他的信任和好感,成为了他的朋友。

画龙需要点睛,因为眼睛画好了,龙才会栩栩如生;若点不好,那就是败笔,整条龙就没有生气。同样,事情办成功后向被求者表示谢意是你整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笔,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