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老年人的抑郁症及调节(1 / 1)

第一节 老年抑郁心理的一般常识

一、老年抑郁症

依据研究发现,世界各地老年人口的各种精神疾病中,以抑郁症盛行率为最高(16%~26%),其次才是老年痴呆症。

老年抑郁症又称“银发族抑郁症”,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继发于各种躯体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各种癌症等。一些患者在家庭刺激下诱导起病,也有许多患者发病没有明显病因。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弱,任何应激状态都容易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碍。中国香港的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抑郁症的发病率占5.97%,英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是12%。

可见患老年抑郁症的大有人在。但老年抑郁症患者有时患病多年,程度很重甚至数次自杀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其原因在于社会和医生对该病的识别率低。

患者的抑郁情绪多被视为“小心眼”“想不开”,或者视为对不良生活事件的“正常”反应。有时,老年抑郁症患者合并焦虑情绪,经常心烦好发脾气,子女唯恐避之不及,结果又恶化了患者的情绪。老年抑郁症患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诉说各种身体不适,例如头痛、头晕、食欲降低、体重下降、胸闷、疲惫无力、尿急尿频等。所有上述单个症状都会误导医生进行大量的内科检查。

二、老年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症的区别

老年人面临突然出现的重大精神刺激,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情绪抑郁是正常现象,并非系病态,只有出现持久的抑郁症状,并且向严重程度发展时,才能考虑到是否得了该病。另外,人到老年,会罹患老年痴呆症,而有些老年抑郁症患者,当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患者的思维和动作都会受到抑制(尤其是思维抑制),此时会出现类似于老年痴呆症的临床表现。所以,对这类患者,尤其要注意鉴别“假痴呆真抑郁”情况的存在,以免贻误病情,贻误治疗,影响康复。那么,如何区别老年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症呢?以下五点,可供参考:

(1)老年抑郁症起病较快,发展迅速,而老年痴呆症则起病缓慢,发展也缓慢。

(2)老年抑郁症的抑郁症状持续较久,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不稳定,变幻莫测,犹如幼童。

(3)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智能障碍为暂时性的、部分性的,每次检查的结果均不相同,而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智能损害是全面性的,而且呈进行性的恶化。

(4)老年抑郁症患者并无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脑CT检查也无阳性发现,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不少患者还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者“小中风”的病史,脑CT检查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或者(和)脑梗塞的表现。

(5)用了抗抑郁药物后,老年抑郁症患者会病去体愈,恢复病前谈笑风生、谈吐自如的神态,而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来讲,抗抑郁药物就不起任何作用了。

当然,有部分老年痴呆症患者,在病程的早期也可出现抑郁症状,颇像“老年抑郁症”,到了病程的中晚期,才露出老年痴呆症的“庐山真面目”,对此尤须警惕。

典型案例

周老先生今年63岁,每当他想到父亲是63岁这一年去世,而如今自己也到了这个年头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悲哀。其实,他的父亲是在“**”

中受迫害死去的。时过境迁,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小家都在发展、进步。他现在生活美满,女儿已经长大成人。然而,这一切幸福并没使他感到愉快。家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半年来,他总是郁郁寡欢。起初,他感到自己患了绝症,原因是躯体不适,以消化道病最多见,如胃痛、便秘、腹泻、打嗝、食欲减退、失眠多梦。在多家医院做了详细检查后,他得知自己的胃肠一切正常。但他不相信这些结果,仍到处求医问药。他对自己正常的躯体功能过度注意,即使有时出现感冒等轻度疾病,也会反应过度。

而且,周老先生情绪特别易激动,好发脾气,常为一些小事与家人争吵不休,弄得家人谁也不敢惹他。他常感到自己年轻时做过许多错事,不可饶恕(其实,他一直是谨慎严肃的人)。为此,他常担心自己和家庭遭到不幸,不敢走出家门,有时坐卧不安,难以入睡。他变得越来越消沉,整天无精打采,感到孤独,不想说话,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呆滞。以往很感兴趣的事也变得索然无味,如打牌、炒股、跳舞。他感到自己老了,什么都干不了了。

近来,周老先生越来越悲观,觉得自己没用,真是生不如死。他感到父亲的在天之灵向他发出召唤。于是想触电自杀,由于开关跳闸而未遂。家人为他着急万分,时时刻刻要人守护他。但周老先生仍不断企图自杀(割脉、服药、上吊……)。家人束手无策,最后将他送入医院,医生确诊为老年抑郁症。

三、老年抑郁症的病因

(1)社会环境改变:离退休后,从繁忙工作、重大责任中解脱,变得整日无所事事。如果没有业余爱好,不参与适当的社区活动,可能日子会过得很郁闷。

(2)家庭环境改变:以前儿女成群,欢聚一堂,现在子女长大离家而去,或遇上父母去世或丧偶,感情上容易承受不了打击,抑郁成疾。

(3)角色改变:以前照顾父母、子女,现在年老体弱成了被照顾的对象,如子女忽略照顾或不孝顺,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而抑郁寡欢。

(4)触景生情:部分亲朋好友相继去世,想到自己在世上之日也不会很长,可能顿生抑郁之情。

(5)若上述情景加上慢性疾病缠身或者经济拮据等,抑郁更会“应运而生”。

四、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症状

老年抑郁症的表现与青壮年有所不同,具有以下特点:

1.情感障碍

这里指的是心情不佳。这种心情不好,和因为发生了什么难办的或者不幸的事情产生的心情不好不同,明明没有任何不愉快的事情,也没有使自己心情不好的原因,却就是高兴不起来,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包括原来喜爱的事情,如孙子来了,虽然看着很可爱,却高兴不起来。有的老人还无精打采的,自觉没精神。看别人高兴时,觉得没意思。有孤独感,却又怕乱,不爱人多,不喜欢热闹场合。约有一多半的老人还会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易为小事发脾气,看什么都不顺眼,有的不爱说话,话少,声小,有的却对自己的病担心,怕好不了,逢人就说病,除了自己的病之外,没有其他话题,对其他事情都没有兴趣。对自己的病感到没有希望,甚至绝望,严重时觉得生不如死,产生轻生的念头,甚至企图自杀或想个什么办法可以无痛苦地死去,或产生自杀行为。

多数患者表情痛苦,终日愁眉不展,面容憔悴,灰暗无光,伴有焦虑不安的患者则有明显的焦急、烦躁的表情及动作。少数患者情感反应迟钝、痛苦不明显,甚至说到心情不好、想死的想法时,还苦笑。对自己的痛苦体验显示出淡漠或迟钝,也是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特点。

2.有明显的自卑感

认为别人看不起他、鄙视他、讨厌他,偶尔也表现得疑心重重。但是这种疑心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疑心不同,它是原发于情绪障碍的,是由于情绪低落而产生的。

3.焦虑症状突出

患者会坐立不安、紧张、担心、心慌,主诉多,好纠缠,碰到别人就说自己不舒服。

4.思维障碍

脑力迟钝,思维变慢,是许多患者的体会。他们觉得思考问题很困难,所以很少主动与别人交谈,严重的患者甚至一句话都不说。当别人问话时,他们的回答缓慢、简短、声音低微。有的患者在回忆往事时,常责备自己对子女的培养没尽到责任,没有把孩子培养成出色的人才,责备自己的工作没做出成绩,对不起国家的培育等。有的患者不仅责备自己,还可能责备别人,性格多疑,认为家里人不关心自己、子女不孝顺、领导不照顾自己等,从而产生对他人的不满情绪。

因此,他们一方面自责,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成了无用的人,为免得拖累家人,不如一死了之。

由此而产生的绝望情绪,是产生自杀想法的原因之一。

5.认知功能减退

患者自觉脑子变慢、变笨,认为自己记忆力下降,变成痴呆了。这种自觉症状,也加重了患者的悲观情绪。临**对患者进行智力测查时,可以发现计算力、理解力、综合判断力及记忆力都有下降。测查结果从得分上看,可以表现出轻度至中度痴呆水平。但是,这种状态是短暂的,是抑郁情绪、思维活动迟钝造成的假象,一旦情绪好转,思维灵活,“痴呆”就消失了,测查结果也可以很快恢复正常。因此,这种症状被叫作抑郁性假性痴呆。

6.意志和行为障碍

在情绪低落的基础上,产生行为障碍。抑郁症状轻时,患者表现出无自信心,工作上怕困难,积极性及主动性明显下降,不敢承担任务,办事犹豫不决,依赖性强。抑郁症状加重时,无法进行日常工作,行动变慢,不与人交往,平时多卧床少言语。严重时完全卧床,极少活动,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部分有焦虑症状的患者,则是坐立不安,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搓手顿足,见人就没完没了地和人谈自己的病痛,有的痛哭流涕,有的都哭不出来,连眼泪都没有了,不听他说完不让人走开,甚至纠缠不休。

自杀行为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很常见,而且他们的态度很坚决,部分患者可以在下定决心自杀之后,表现出镇定自若的样子,他们会安排会见亲人等,同时寻求自杀的方法及时间。因此,常常由于这种假象,而使亲人疏于防范,很容易使自杀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

7.躯体症状

许多老年抑郁症患者,对情绪低落的体验不明显,或者认为自己是由于身体不好才引起心情不好的,从而不把心情不好当成病,不重视。

老年抑郁症主要的躯体症状有以下方面:

(1)失眠。入睡困难,睡眠浅,尤其是早醒更多见。患者比以往早醒一小时以上,而且一醒过来,就心情不好,觉得这一天简直无法过,度日如年。

(2)食欲下降。什么都吃不下、不想吃,有的还有些恶心,由于进食少而引起体重下降的也不少,严重的,在一个月之内,体重可下降5公斤左右,也可能有腹胀、便秘等症状。全身疲乏无力的症状很普遍,心慌、心悸、胸闷等症状也较常见。患者常对这些症状十分重视,到处看病,认为得了重病而焦虑不安。这种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而不把心情抑郁当成一回事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常常到内科、神经科去看病,常常进行各种检查,都无法确诊,被称为“隐匿性抑郁症”,也是老年抑郁症的一个类型。

五、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若你明显发现家中的老人开始变得精神越来越不好,不常笑,严重健忘,或者经常失眠,却以为是“年纪的关系”或者“痴呆的缘故”而置之不理的话,是相当危险的,不仅很可能会因此延误就医,更可能会因一时疏忽而造成终生的遗憾。所以,请务必考虑抑郁症的可能,尽早请教专业医生。

老年抑郁症的治疗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老年人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因药物吸收及排泄之故,最好是从少量开始,可选择副作用少、药性缓的药种,避免因副作用而中断服药。其他相关注意事项,请务必请教专业医生。

对于老年抑郁症,除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外,有轻微抑郁症的老年人还应放宽心态,积极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以乐观的态度面对“锦绣夕阳”。还应多多参与一些有益健康的健身活动,最好是一些集体活动,在参与中感受人生的乐趣。

六、老年抑郁症的调节

张老太太老两口退休后生活安定,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但近来张老太太总是心烦胸闷,睡不好觉,老是担心已出国的小女儿在国外不适应。此外,还觉得头疼、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连晨练也缺乏兴趣了,以前爱看看电视、打打麻将,现在是电视也不看了,牌也不打了,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她总怀疑自己得了什么大病,到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只是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吃了不少药,病情还是不好。其实,张老太太得的是老年抑郁症。

目前,像张老太太这样的患者,在发展中国家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下降,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而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有关老年抑郁症的预防和调适方法。

第一,多尊重老人的意见。无法独立自主是老年人的一个特殊问题,尤其是当他们身体不佳不得不依赖于他人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恢复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可能是帮助他们防止抑郁的最佳办法。

第二,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人生在世,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不良因素对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诸如儿女婚姻不幸、家庭不睦等,都可能成为人的压力源。

当精神压力变成忧虑的时候,人就有了“超压”之感。这时,切忌把不良情绪埋于心底,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将情绪宣泄出来。此时,应广泛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说出自己的痛苦,寻求他们的帮助。同时应胸怀坦**、真诚坦率、豁达大度、宽仁博爱,使自己有个好心境。

第三,丰富自己的生活,积极地进行情绪调节。当一个人有了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多彩的生活时,就拥有了许多转移不良情绪的途径,如郊游、爬山、游泳。投入自己的爱好中,就会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

第四,亲朋好友的指导帮助,是不良情绪的外部抑制力量。对老年患者,亲人们应抱着亲切和同情的态度,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郁闷,使其在亲人们的指导帮助下尽快适应环境,并取得社会的支持,为疾病治疗创造良好的氛围。

第五,多晒太阳,用阳光驱散抑郁的愁云。季节性的抑郁症患者,阳光对其具有独特的疗效。

追求爱、奉献爱、珍惜爱、享受爱吧,爱的阳光,会使抑郁的病魔远离人间。

第二节 “空巢”老人最容易患抑郁症

七月的一天,上海某弄堂一位老人从六楼跳下,摔成重伤。据了解,这位老人独自一人生活,老伴几年前去世,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并不经常回来。老人平时很孤独,经常一个人坐在楼下的小花园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一句话也不说。邻居都说老人很可怜、很孤独,可能是因抑郁想不开而跳楼的吧。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将长期位居世界首位。“空巢”老人数量不断攀升,原因有三:一是住房条件改善,许多老年人喜欢独居,二是计划生育使家庭结构小型化,三是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等,有的家庭搬迁,留下“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大部分“空巢”老人都逃不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状态,孤独感、疾病缠身、生活起居无人照料成了困扰他们的三大难题。

“空巢”老人普遍有一种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这些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他人交往。究其原因,一是不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二是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可进入老年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卑、自怜等消极情感,三是心境抑郁,行为退缩,这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出了老人们的心声。专家强调,子女要经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更注重的是精神赡养。

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空巢”老人容易寂寞、孤独,产生诸如情绪不稳、焦躁不安、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危机。因此,老年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如出现心慌、焦躁时可静坐下来,听听音乐、做做深呼吸等,情绪起伏不定时,应加强自控力,保持内心的宁静。如果出现心理问题,自己无法调节时,应及时向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咨询,重获健康心情。老年人应学会关爱自己,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广交朋友,经常串串门、聊聊天,畅谈保健长寿心得,倾诉内心的压抑与不快,这样有利于放松身心。身体较好的老人应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这也是充实心灵、克服空虚的较好途径。作为子女也应该多关心体贴老人,常回家看看,平时一声问候、一个电话、一封电邮都能温暖老人孤独的心。

第三节 “离退休抑郁症”的正确调节

黄先生原是厦门某单位的老总,为人正直,工作有能力,而且非常敬业。工作几十年,他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连女儿出嫁这样的大事都是由妻子一人操办的。黄先生退休后的起初几天感到特别惬意,因为他自从走上领导岗位后,就没有过过这样轻松的日子。但黄先生这样的好心情保持了不到一周,就迅速被另一种恶劣心境给吞没了——孤独、寂寞、失落、伤感像约好了似的,一起向他袭来。“我真的老了吗?我今后真的就要这样饱食终日吗?”黄先生经常在心里一遍遍地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他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记忆力也大不如前,有几次甚至忘了自己已经退休,拿着公文包准备去上班。又过了没多久,黄先生开始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而且整个人特别烦躁,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动不动就会对家人发脾气。

黄先生的妻子抱怨黄先生“有病”,黄先生的女儿也觉得父亲有点不对劲,以前一贯以理服人的老爸现在经常说话抬杠,像变了一个人。开始时,黄先生以为自己的心脏有问题,谁知看了多家大医院,治疗了好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起色。在朋友的介绍下,黄先生找到了心理医生。经过检查,心理医生觉得黄先生患的并非心脏病,而是“心病”——老年“退休抑郁症”。

离退休是人生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之一,从正式离退休那天开始,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就发生了变化,从繁忙紧张的工作第一线退下来,生活节奏、工作节奏都突然变得松弛缓慢起来,本来天天见面的朋友、同事突然疏远不见了,本来天天经过的街道马路也不常经过了,一种极度悠闲沉寂、无所适从的情绪和难以排解的孤独感会强烈地冲击每一个从生活的前台退居后台的老年人,使他们感到难以适应。

这实际上是一个老年人社会角色类型转变的适应问题。这种角色的转换,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表现:

①从肩负社会公职的角色类型向不负社会公职的社会角色类型转换。

②从紧张、固定、繁忙、有规律的工作(劳动)的竞争型向自由、消闲的休息型过渡。

③从交往范围宽、活动频率较高的动态型向交往圈子狭窄、活动减少的静态型的转变。

④对于一部分原先是领导干部的老人来说,由权威型的社会角色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总的来说,离退休以后的角色转换,是一种衰退型的转换,它不像壮年以前各时期(幼年—青年—壮年)的角色转换,那是一种发展型的转换,比较容易适应。如果不能顺利地实现这一角色转换,就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障碍,譬如孤独、寂寞、狭隘多疑、抑郁烦躁等。有的老人不能正确对待衰老的现实,在一人独处的时候常常胡思乱想、情绪紧张、心情抑郁,结果在身体的“下坡路”上走得更快。

为了防止离退休抑郁症的发生,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提前做好“角色”转换的思想准备

离退休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逐步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工作,少考虑些职业活动,多考虑些离退休后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多向亲朋好友做些咨询,为离退休后的生活做好各种准备。

2.学会自我心理保护

提高适应能力,学会自我心理保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1)离退休后,离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壮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要培养起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写字作画,可以陶冶情操,集中注意力,利于忘却孤独寂寞。种花养鸟,须投入时间与精力,花要肥,鸟要食,须去购买、去置备,种花养鸟有一套技术和方法,钻进去,很要一番忙碌,花香宜人,鸟鸣解闷,可以帮助老年人摆脱烦恼,驱除孤寂。其他如参加集体文娱活动、跳舞、打太极拳、下棋、打球等,都能使老年人在群体内交流思想情感,消除孤独感。

(3)多用脑,脑子越用越灵,可以多看一些书报杂志,以及自己感兴趣的读物。

(4)不要对事物期望过高,期望越高越容易失望,期望不怎么高,倒容易感到满足。心胸要开阔,想象要实际。

(5)凡事要想得开,善于学会自我精神解脱。

(6)依靠伴侣、亲人和朋友取得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力量。

3.提倡敬老爱老的高尚的社会风气

家庭其他成员一定要敬老爱老,正确对待老人的离退休问题:

(1)妥善安排好老人的生活,尽量减少和避免精神刺激。

(2)鼓励和支持老人参加文体活动、园艺活动和社交活动,以防止和分散老人的孤独感。

(3)及时为老人检查身体,预防和治疗身体疾病。

(4)家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如经济困难、儿女婚姻不幸、事业上不得志、孩子未能考取好学校、家中人患了重病等,应适当瞒着老人,一旦老人了解了真情,还应积极开导,以防止悲观和绝望心理的产生。

(5)要注意搞好婆媳和公媳的关系。

(6)老人丧偶或离异后,要支持老人另找伴侣。因为失去伴侣,会造成一系列身心失调和疾病。在这方面,儿女们是无法弥补的。要纠正老年人找对象是家丑的世俗偏见。

第四节 中风后抑郁症的调节

老王,68岁,两年前突发脑血栓,住院治疗后好转,能正常生活并能进行一般户外活动。但不久前开始兴趣下降、情绪低落、不愿见人,而且情况越来越重,常感叹生活没有意思,几次想自杀,经过多家医院诊治,都无明显效果。家人抱怨他没病找事,使他更加灰心丧气,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接受了心理咨询,确诊他患有中风后抑郁症,经过一个月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访半年,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是一组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其致残率居于众病之首,无怪乎人们说:“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中风除了因偏瘫、语言障碍而对身体造成危害外,近年来又发现许多恢复期的患者出现种种情绪低落的表现,且久治不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个别人甚至自杀。

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单纯有抑郁症时往往能够及时地确诊和治疗,但在以中风为背景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容易发生漏诊,而这既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患者的开支。综合分析漏诊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单一诊断原则。有的医生习惯于给患者单一诊断,以为脑血管病诊断已成立,便忽略了抑郁症的问题,或者把抑郁症当作脑血管性痴呆治疗。

(2)患脑血管病后症状过多,分散了接诊医生的注意力,而只重视躯体症状的治疗和寻找病因。

(3)对抑郁症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及时应用抑郁检查量表做鉴别。

鉴于以上原因,凡中风以后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持续至少2周,且伴有以下症状中的4项者,应及时做抑郁量表检查,以便及时确诊:

①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②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④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

⑤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⑥反复出现想死念头或自杀行为,

⑦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中风后抑郁症会对患者的生理和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一旦发现,就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要从两方面着手:心理及社会综合治疗:理解、支持并关心患者,帮助其克服情绪问题,可以使大多数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药物治疗:一是要根据目前患者的情况应用治疗中风的药物,二是应用抗抑郁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