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青少年有抑郁倾向怎么办(1 / 1)

第一节 关注青少年的成长

一、从小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根据抽样调查,我国现有精神疾病患者194万人,其中0~14岁少年儿童占2%。在“21世纪儿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讨会上,曾出现了这样一个颇有意思的情况——好些被家长认定“有问题”的孩子,最后都被专家们判断为“没问题”,但专家们说,把没问题的孩子当作“问题孩子”,却真正是一个得引起关注的社会“大问题”。

一个婴儿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就会有选择性微笑。8个月时会害怕陌生人,与母亲的短暂分离会引起焦躁不安,这表示婴儿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活动。婴幼儿对父母在感情上的依赖贯穿于他早期的全部生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潜在的影响。一周岁的幼儿已与母亲建立了紧密而牢固的联系,与父亲及其他关系亲近的人也有亲密行为,记忆力、想象力、思考能力逐步形成雏形。对事物好奇心增强,模仿能力迅速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这一时期,幼儿如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会对他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如引导不当,则可能发展成一个有各种心理问题的人。

日本儿科专家把“温暖儿童心灵”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就像内藤先生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个孩子1岁6个月起,就有自我意识了,家长从这时起,就得千万小心爱护他们的自尊,不要压抑他们。一个人只有被别人充分承认了自我,才会产生爱别人的情感和同情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教育方法、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十分重要的。1~2周岁的幼儿没有辨别事物对错的能力,因此父母要逐一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要鼓励孩子去探索,做对的要给予言语的鼓励,做错的要讲明道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从头再来,直到把事情做好为止。

对孩子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坚决拒绝。一切顺从孩子的意愿、溺爱或者粗暴苛求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耐心地对幼儿讲道理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幼儿虽然对父母讲的道理可能不甚明了,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步明白这些道理。遇事给孩子讲道理对培养孩子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很有好处,在孩子长大后,他也会以讲道理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孩子会不自觉地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父母首先就不能做。另外,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讲信用,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兑现,不答应的事就一定不去做。这样,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有威信,在以后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青少年抑郁症的特点

在欧美国家,15%的抑郁青少年会有自杀的意念,5%会有自杀行为。自杀所导致的死亡,是青少年的重大死因之一。

研究发现,接近九成的青少年有时候会不喜欢自己,即使是适应良好的青少年,也常会在一日之间情绪起伏较大而且混乱,或者有些青少年会有突然的愤怒现象,但不代表他们患有抑郁症,因为青少年在宣泄情绪的方式上常常超出成人的理解范围与期待。所以,要判断孩子是属于正常的情绪变化,还是已经达到抑郁症的程度,尤其需要成人提高警觉。

青少年的一般概念是指12~22岁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但是在这个年龄段里,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和身体发育都处在快速变化的阶段,因此,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抑郁是有所不同的,有共性也有差异。

三、离婚子女易患抑郁症

“离婚”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是一个少见或艰难的字眼。由于人们对爱情、婚姻质量的追求及婚姻道德观念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明显上升。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婚姻冲突与离婚常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特别是离婚通常会给孩子带来丧失爱、被遗弃、不安全的感觉,使孩子患上孤独症或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已成为一种社会不良现象。

某小男孩刚出生时,父母就关系不和,由于不断的争吵最后升级到举拳动脚,孩子不满一岁时他们就离了婚。离婚后孩子随母亲过,因母亲痛恨孩子的父亲,于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在孩子面前诉说自己的不幸及孩子父亲的坏处,甚至要孩子回答别人问话时就说父亲死了。孩子的父亲有时来看看孩子,做母亲的坚决不让看,连父亲送给孩子的礼物都给扔到门外。孩子在这样没有完整的父爱及母爱的环境中长大。上幼儿园时,他在幼儿园里不太合群,不愿与小朋友及老师多讲话,常常一个人呆坐一边,小大人似的想着心事。有时如果有哪一个小朋友惹恼了他,他就会马上暴跳起来,与小朋友打架,并非要打赢不可。到了小学阶段,这一状况有增无减,学习上有了困难也不愿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这是一例典型的由父母离异而出现的抑郁症。

国外的一些调查表明,受父母离异影响最大的是2~5岁的学龄前儿童,表现为强烈的情绪反应,主要有恐惧、自责、退缩等。学龄儿童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抑郁、焦虑、恐惧,在同伴面前自卑。这种精神方面的挫伤还影响孩子的学业及品性,如成绩差、说谎、逃学、攻击人等。到青少年时期则主要表现为与父母疏远、过早结交异性朋友、离家出走、酗酒,以致有违法犯罪等行为。

国内的研究资料亦显示离婚家庭中的儿童比和睦家庭中的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卫生问题。男孩子主要表现为行为方面异常,如对人冷淡、无动于衷,不愿与人交谈,易烦躁、发怒等,女孩则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为爱哭,过分胆小或焦虑、闷闷不乐,觉得低人一等。年幼组以情绪异常为主,而大年龄组在行为、情绪、性格等方面均有异常。另外,孩子对父母离婚的不满和愤怒常常迁怒于同龄伙伴,极易演化成攻击行为,影响自己的结伴能力,引起社会适应障碍。

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父母亲对婚姻应慎重考虑,不得已非要选择离婚时,应了解孩子在这种情感危机及环境变迁中的改变情况,对上述可能存在的问题要有预防措施。父母对待离婚应采取克制、理智、心平气和的态度,使孩子在思想情绪上逐渐接受父母离异的现实,让他们平安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社会也应当关心爱护这样的孩子,不能歧视他们,不能损伤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第二节 正确调节中学生的抑郁症

一、中学生产生抑郁心理的常见原因

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当中,他们内心孤独却又不愿向同学、老师和父母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是因为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较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为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有严重抑郁心理的中学生,还会出现躯体症状,如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痛等。

中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抑郁心理,既受他们个性、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社会、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中学生达不到既定目标所产生的失败感是他们陷入抑郁的重要原因。理想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但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自己要求过高,不能正确处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加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上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因此他们在学习中很容易因失败而感到痛苦和彷徨,产生自我无能感,陷入自轻、自贱的抑郁情绪中。

(2)不客观的自我归因。对自己行为的归因是中学生平衡自己心理的重要方法。许多中学生,尤其是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成绩差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因此他们对自己会丧失信心。

(3)自尊心的丧失。所谓自尊心,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尊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己从事工作和学习的价值。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能与同伴很好地相处,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独立性较强。而自尊心丧失的学生,在大部分时间内忧愁伤感,害怕参加活动,害怕遭别人拒绝,他们感到没有人爱他们,感到孤独、无助和压抑。

(4)人际交往贫乏。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目前,一些中学生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被迫用到学习上,而无暇顾及朋友间的情感沟通。这种紧张的学习状况,往往使他们感到生活单调乏味,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5)不合理的“应试教育”给中学生带来过重的精神压力。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一些中学还相当普遍。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常常取消各种课外活动,迫使学生苦读“升学书”。另外,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变成了“应试活动”。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

(6)父母行为方式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表率,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然而,有许多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走极端。一方面,在生活上他们是孩子的“保姆”,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另一方面,在学习上他们又成为孩子的“监督官”,时刻关心孩子的成绩,提出严格要求。这种专制的家庭教育,常使他们的孩子在生活上成为无助者,在学习上总害怕失败。

二、中学生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1)过分自责。当一两次考试成绩下降,别人超过自己时,就持续郁郁寡欢,脑子钻进“自己很差,以后周围的人会瞧不起我”的牛角尖中,任凭家人怎样劝说,始终不能从痛苦中摆脱出来。

(2)情绪偏激。经常发脾气,见什么都烦。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节奏变得缓慢和杂乱无章,无论家长指出的问题对否,总是以对抗的姿态加以反驳。

(3)心理闭锁。变得孤僻,无言无语,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与家人谈话交流,其内心想些什么、为何这样,谁也说不清楚。

(4)学习障碍。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脑子老走神,有时一片空白。平时会的知识,有时觉得什么都不会了,大考成绩比平时测验差得多,随着情绪越来越悲观,学习成绩的滑落程度越来越大。

(5)过分猜疑。脑子里经常想着同学在模仿自己,背地里在议论或谩骂自己,他们的举动是在向自己挑衅等。认为自己的眼神不正常,不敢抬头见人,说话低声下气,甚至认为自己或家人被监控。

(6)躯体感觉异常。把正常的生理状态当成病态,每天大部分精力用在想“病”的严重性上。如反复说自己鼻子呼吸有声音,嗓子里有东西,肚子老是跳,脚脖子凸出一块等。到医院反复检查,无论医生怎样解释,他们都坚持己见,含泪不停地诉说这些痛苦。

典型案例

15岁的小江,中考成绩离满分仅差24分,考上重点中学绰绰有余,但他还没来得及看见自己努力的成果,就从他家住的21层楼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小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喜欢音乐,还有书法和绘画的专长,是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但是自从上了中学以后,原本活泼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了,很多时候非常抑郁。有同学看见过他在放学后教室没人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了很多字,诉说郁闷的心情。出事当天,父亲说了他几句,说天太热,让他少穿点儿,把课本等书籍整理整理,他就去了自己的房间,没过多久,他就跳楼了。没有人能说清小江当时到底为什么跳楼。他们一家人上午还一起去公园玩呢。他曾给一个女同学写下毕业留言:“咱们都15岁了,也许你觉得你很年轻,可我却觉得我老了。每当人们问我的爱好是什么,我都毫不犹豫地说是文学,难道我最喜欢的就是文学吗?不,我最喜欢的是音乐,我梦想成为一名歌唱家或作曲家,但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经15岁了,我多么想像有些同学一样,考进一所艺术院校,可是不行。我不止一次地有自杀的念头,但每当我打开窗户想跳下去时,我总是思绪万千,我为什么要死?爸妈还需要我,祖国还需要我,世界还需要我,人类的音乐事业还需要我……”这也许能折射出他跳楼时的心情。

三、中学生抑郁症的调节

前面我们分析了中学生抑郁症的含义及发病原因。这里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学生抑郁症的调节方法。

1.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和家庭的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重要资源,对个体积极面对困难、克服心理障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中学生而言,一个良好的学校和家庭环境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教师和家长应当引导中学生与正直、善良和有健康心理倾向的人接触,这样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积极的情绪。

(2)学校和家庭应该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情绪表达机会,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

(3)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正面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以避免学生因得不到重视而产生心理冲突。

(4)鼓励中学生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保护自己。

2.意思疗法

所谓“意思疗法”,就是通过纠正不正确的思想,抑止或改变那种过分的、狭隘的情绪感应。情绪抑郁的中学生,其痛苦的根源在于不正确的消极思想总是包含着对问题的严重曲解,思想里弥漫的消极感占据着支配地位。“意思疗法”

的主要精神就在于“自尊”“自信”,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每一个人都知道“自我”

是最重要的,可总有些人不尊重自己、不爱惜自己。他们可以喜欢朋友、喜欢知识、喜欢自然,却不愿意喜欢自己。如果他们不快乐,那么何不把自己当作一位值得尊敬的朋友来对待呢?“意思疗法”是一种比较易行的方法。情绪抑郁时,可“武断”地认为自己的想法不对。要从好的和积极的方面着想,以微笑面对痛苦。学会宣泄不良的情绪和苦闷,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美国有一位心理医生做过一个实验,他把44名患有抑郁症的人分成两组,同时接受为时12个星期的治疗。其中有一组采用“意思疗法”,另一组则服用当时认为最有效的抗抑郁症药物。接受“意思疗法”的19名患者中,有15人完全康复了,而接受药物治疗的25名患者中仅仅治愈了5人,有8人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退出。可见,“意思疗法”是摆脱抑郁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加强自我教育,培养健康心态

心境平和、心情舒畅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中学生要正确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学会采用理智、转移、升华、宣泄等方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逐渐改掉不良的性格特征,合理地对待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懂得根据环境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当自己的能力达不到自己既定的目标时,就应对自己的目标进行调整,而不是强迫自己去做力不从心的事,直面人生,公正地看待失败和成功,能意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与失败是难免的,只有保持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才能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做到不为世俗所媚,不为流行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浮华所惑,不为富贵所**,不为失败所困,以宽容大度之心待人,以豁达饱满之情处事,使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

4.创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

预防抑郁最重要的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由于中学生还不是成熟的人,他们的父母仍然对其情感或情绪状态负有很大的责任。身为父母应设法了解并关怀中学生的心理,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使他们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帮助中学生具备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创造机会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以便他们能摆脱对父母、家人的依赖,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与此同时,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宜给中学生过重的压力,既要重视中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尽力创造良好的、有利于中学生成长的情感氛围。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健康情绪

学校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不容忽视,良好的校风学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多彩又积极健康的科技、文体和娱乐活动等是中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因素,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愉快的心境,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校教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情绪的感染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情绪。校园内适当增设健康安全的娱乐场所及设备,以帮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预防抑郁情绪的出现。

四、一个中学生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个案

晓琳在小学时是老师们夸奖的好学生,她性格乖巧、听话,服从教导,做事认真负责,因而常常受到表扬,很少受到批评。她成绩优秀,爱好绘画,性格较内向,团体活动参加较少,但有几个知心好友。小学毕业后,考入一所重点中学。原来的伙伴都不在一起了,同时,重点中学里面都是学习尖子,竞争气氛比较浓,好强的晓琳发现自己学习不像小学那么出类拔萃了,学习比较吃力,也没有一个好朋友,觉得很不习惯,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心情一直十分沮丧。晓琳父母工作较忙,晚上回家一般已近半夜,早上很早就出门,她的生活起居由保姆照顾,因此感觉家中缺少交流,没有人理解自己。周末偶尔有时间全家人一起吃饭,饭桌上父母又会没完没了地告诫她“只有像我们那样考上名牌大学才会成功”,搅得她心烦意乱、食而无味,感到压力很大,上课时常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晓琳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忙碌而粗心的父母没有追问成绩下降的原因,也没有到学校去了解情况,母亲大发雷霆,动手打她,还警告她要好好用功,不然要取消其寒假出国旅游的计划。晓琳此后情绪越来越差,整天心神不定,睡眠不好,老做噩梦,上课时注意力越发无法集中,接连几次的单元测验成绩一次比一次差,从班上的前10名,逐次退步到20名、30名甚至40名以下。老师找她谈过一次,感觉她很想改变自己,但不能坚持,情绪经常反复,心情抑郁,学习没有积极性。她早上不愿起床,要叫上好几遍才慢慢腾腾起床,母亲性情急躁,往往大喊大叫,晓琳也逐渐学会了顶撞对抗。期末考试晓琳的成绩排在46名,父母非常生气,果然取消其出国旅游的计划。

晓琳寒假在家里上网,被各类“精彩纷呈”的网络游戏吸引住,还以匿名的方式交上了几个网友,觉得心情好一些了,认为可以在网上找到认同、安慰,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开始每天待在网上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有时长达十多个小时。不到一个月,晓琳又觉得上网也没什么意思,便不再上网,只是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感到前途渺茫,一切都不顺心,经常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母亲愿意带其出外旅游,也高兴不起来,最终玩得也不开心。

新学期开学几天后,晓琳不愿上学,早上起床后就立即开始玩电脑,母亲只好强行送其到学校。上课时,有关游戏的情况反复出现在晓琳的脑海中,她不但注意力极度不集中,还情绪不稳定,对同学乱发脾气,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上网,却不做作业。这一切终于引起老师的重视,主动跟家长沟通。晓琳的母一怒之下将电脑卖掉,并让保姆接送其上学,以防其到网吧上网,同时还要给她请家教,被她坚决拒绝,认为自己变笨了,不可能有好成绩。父亲虽然很少打骂晓琳,但也没阻止母亲的行为,常常责怪晓琳不听话,不努力学习,枉费父母的心血。面对越来越沉重的学业,面对父母的不理解,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情绪,晓琳想到自己过去很爱学习,现在不但成绩显著下降,而且原来有兴趣的看电影、听音乐、出国旅游现在也感觉索然无味,有时很悲观,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对人生又有留恋,因而下不了决心。在学校老师的提醒下,父亲曾带晓琳去某儿童机构做过智力测试,结果基本在正常水平,后经人介绍到医院咨询。

经过心理医生检查:晓琳仪态整洁,被动接触,情绪低落,能自述内心体验,讨厌学习、讨厌母亲,最烦的是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真正爱自己,没有人理解自己,不愿意说话,觉得学习不好,活得太累,生活没有意义,有过死的想法,但没有自杀行为,自制力存在。

这个病例经过医生综合诊断,有以下特点:

①青春少女,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感到前途渺茫,一切都不顺心,经常想哭,但又哭不出来,成绩显著下降,对原来有兴趣的看电影、听音乐、出国旅游现在也感觉索然无味,有时很悲观,有自杀想法但没有自杀行为,自知力存在。

②病前个性内向、认真,自尊心极强,无精神病家族史。

③体查与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④有与父母分居的经历——母亲曾被派往香港工作三年,父母工作繁忙,母亲性格急躁,患儿认为父母对自己漠不关心,亲子关系紧张。

⑤升中学后新环境适应不良,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人际交往有障碍。

⑥有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的倾向,但为继发性。

经过对病情原因的综合分析,其产生抑郁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家庭高压,高压力由三方面因素构成,即患儿父母成功榜样的压力、患儿父母期望其成功的压力,以及亲子情感表达不良,患儿有强烈的潜在的爱缺失感,二是患儿自身性格上的不良因子作用,抗挫心理不强,将一次未达到家长和自己的预定目标的偶然事件一般化,从而出现紧张、焦虑等症状,三是升学后患儿新环境适应不良。

晓琳的起病时间不长,情绪虽低落,但自制力尚存,在交谈中表示想改变现状,只是苦于自己无法摆脱这种烦恼。晓琳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作为成功人士的父母亲只知道给她穿得好、吃得好,从不关心她心里想些什么,只是学习上常常给她施加压力,考得好父母的脸绽开了花,考不好父母的脸就皱巴巴,晓琳还特别讨厌母亲,怀疑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认为母亲的打骂最令她伤心。因此,调节的关键是积极改善亲子关系,提高晓琳的社会适应能力,重塑自信。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采取以下三种调节方法,可帮助其走出抑郁:

1.改善亲子关系

减轻晓琳的思想压力,改善她们的母女关系是关键因素。母亲意识到自己由于忙而漠视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主动提出要积极配合,于是医生具体要求其从两个方面配合,其一是多注意爱的情感表达,其二是不再打骂孩子。

结合晓琳的家庭具体情况,医生建议他们近期一定要到“海上田园”进行亲情拓展游戏,并严格要求父母放下平日的架子和威严,必须和孩子一起完成每一个项目。

母亲在很多项目上遇到了困难——丈夫和孩子都已顺利地走过水上轮胎桥,只有她退缩了。在丈夫和孩子的热情鼓励下,犹豫了足有半小时的她,终于鼓足勇气一步一步爬了过去。母亲深有体会地说:“开始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运动起来肯定不行,医生又要求一定要全过,心理压力挺大的,尤其是过桥时,但在孩子的鼓励下我过去了,自信心也增强了,以后的项目就不会难倒我了。我是第一次发现,孩子比我们还行,而且,我也第一次感到,自己需要孩子的鼓励。”

在游戏中,晓琳有些项目超过父亲,更多项目超过母亲,看着父亲好笑的动作,看着母亲的犹豫爬行,晓琳开心地笑了,原来爸爸妈妈也不总是那么成功的(晓琳原以为只有自己没用),心理上的巨大阴影顿时消失了。

家人共同参加的亲情拓展训练使家长收获也很大。父亲说:“通过今天的拓展训练,我感觉,平时要求孩子过高,会加重他们的胆怯心理。”母亲说:“在很多项目上,我觉得自己都有能力过去,只是心理问题。这就使我想到,孩子有时学习成绩下降,不能单从学习上找原因,还应该找找孩子的心理原因,通过帮孩子解决心理问题来帮助她更好地面对挫折、困难,更快地成长。”以后,亲情拓展游戏又持续了4次,亲子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融洽。母亲开始不相信孩子的进步比较持久,后来也越来越投入游戏中去,现在,每周一次的亲情拓展游戏已成为这个家庭的惯例。

这项活动对晓琳的心理调节效果很好,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感觉到,无论成功与否,他们永远是我的爸爸妈妈,无论自己学习成绩如何,爸爸妈妈都是爱我的。”

2.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晓琳内向、孤僻、不愿主动与人交往的性格特征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内在因素,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领域后的不合群又加深了负性心理印痕。因此,让晓琳学习生活技巧,可以帮助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一点一滴的成功,让晓琳学习交友技巧,给其创造交友机会,可以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引导其寻求适当对象交朋友、运用适当方法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上学时的孤独感。在详细了解了晓琳的成长背景并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做出必要的指导后,医生为她和父母制订了社交能力训练计划:

(1)要求孩子做一种家务,后经商量确定为洗袜子,每天坚持做。

(2)外出办事的能力:到邮局取邮包、寄挂号信等,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增长社会经验。要求孩子主动到学校交一到三个好朋友,互相串门,一起玩耍,认识对方的父母或家人,并要求父母改变态度,鼓励其交友。

(3)情绪: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描写与周围人交往时的快乐感觉。

(4)参与集体活动,鼓励其报名参加运动会等。

以上要求看起来简单,家长甚至觉得有点难以理解,但实施起来效果不错,晓琳开始觉得自己“有能力,不再什么也不会了”,“今天很开心,我喜欢的很多东西,×××也很喜欢,我们多么相像啊,我不再孤独了”,“我以前太偏激,原来生活里高兴的事情也不少”。

3.加深自我认知,重建自信

为了使晓琳彻底摆脱抑郁情绪,必须寻找她的优势,激发她的潜能,因此,培养和重塑她的自信十分重要。晓琳原来学习成绩一直较好,升入重点中学后,一次未达到家长和自己的预定目标,便开始怀疑自己,认为自己无用,这样便出现了紧张、焦虑等症状,学习成绩自然越来越差。因此,应该首先表扬其日记文笔优美、情感丰富,建议将文章修改投稿,其次,让她回忆小学时的情况,让她认识到自己本来是有能力的,然后让她回忆进入中学后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这时,孩子有所领悟,意识到问题并不像所焦虑的那样严重,并不是自己没用,最后总结自己小学是死记硬背,上中学后,增加了抽象概括性思维的课程,小学时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所以才感到力不从心。还要求她认真观察一下别人是如何读书的,最好是和学习好的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后来,晓琳的自信心明显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