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放飞心情,让阳光照进心灵之门(1 / 1)

第一节 试着打开自己的心灵

过分、浮夸的感情并不可取,但我们不能因此对生活中真正打动我们内心的人和事装作视而不见。把感情封闭起来,戴上所谓成年人的千篇一律的面具去生活,这只会使我们的生活腐败变质。

人的内心世界是由感情凝结而成的,所以我们才能在邻居或朋友之间建立起诚挚的友谊,才能在夫妻之间建立起成功美满的婚姻和家庭,社会也才能通过感情的纽带协调运转。

真挚的感情无影无形,但它却比任何实际的东西都更有价值。正因为如此,寻找失落的童年时的笑声和真情,也才会成为人们历尽磨难后的梦想。

天性开朗、热情、奔放的人,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少年老成的效果,以至于制造出一副扭曲的性格,它比肢体的残疾更令人悲哀。装出一副老于世故的外表和麻木不仁的面孔,去迎合某种观念和大众化的口味,是脆弱怯懦的表现。我们要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注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并大胆表现出它是美好和幸福的。

当我们要压抑自己的感情,想把它封闭起来时,我们有必要反躬自问:我怕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更自由、更真实地生活在世界上,而要生活在面具里呢?

为了你生活得更快乐、更有意义,请你摘下成年人的面具,重视你的内心吧!

一、信任他人

如果你对新结识的人表现冷淡,这往往意味着你对人的信任感和孩子般天真的直觉已被自我封闭的重压毁灭了。那么,你就不会从你周围的人们中获得乐趣。这时,你应该放慢自己紧张的生活节奏,不妨和初次见面的人打打招呼,或者在你常去买东西的小店里和售货员聊聊天,或者和刚结识的新朋友一道参加郊游。努力寻找童年时交友的感觉,信任他人和自己,而不要每时每刻都疑窦丛生。

二、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

孩子们常常发出无缘无故的笑声,他们的烦恼从不闷在心里。我们常常会被生活中各种各样伤脑筋的事压得两腿打颤。其实,生活中果真有那么多的烦恼吗?许多事情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我们把它放大了而已。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说“这没关系”,这样,我们的生活里就会常常充满开怀的笑声。

三、顺其自然地去生活

不要为一件事没按计划进行而烦恼,不要为某一次待人接物礼貌不够周全而自怨自艾。如果你对每件事都精心策划,以求万无一失的话,你就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感情紧紧封闭起来了。你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是一副什么样子。所以,应该顺其自然,重视生活中偶然的灵感和乐趣。快乐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有时能让自己高兴一下就行,不要整日为了一个明确目的、为解决某一项难题而奔忙。

四、不要掩饰真实的感情

如果你和你的挚友分离在即,你就让即将涌出的泪水流下来,而不要躲到盥洗室去。为了怕人说长道短而把自己身上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掩饰起来,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道理。

对于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都应这样,遵从自己的心,听取自己心灵的声音。

如此一来,正如巴鲁克教授所说,即便做错了事,我们也不会太难过。

第二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美国人爱默森曾经说过:“健康的情绪有益于人的身心。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维持一种精神的平衡。这种平衡,常常代表着力量,因为它是和谐的结果。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镇静自如的心态,对自己的精神力量比常人有更清醒的认识。”

一、不要烦闷,烦闷也能杀死人

工作不能置人于死地,但是烦闷却能杀死许多人。做任何工作,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使我们有所损害,能够真正损害我们的,是我们做事、做工作时的心理作用——在未做事、未做工作之前,已因脑海中的顾虑、畏惧而预感到的种种不快。

一个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烦闷上的人,就不能像平常人一样尽力地发挥他固有的能力。世界上能够摧残人的活力、阻碍人的志向、减低人的能力的东西,无过于“烦闷”这两个字,它能败坏人的健康、损害人的创造力量,因而可以使许多大有作为的人平庸而终。

你可曾听说人能够从烦闷中得到丝毫的好处吗?它可曾有过一次帮助人改善生活吗?这个恶魔随时随地都在损害人们的健康,都在摧残人们的活力、降低人们的效率,使人们的生活陷入不幸之中。

假如有一个店主,明知有一个不忠实的伙计天天都会在店中偷一些东西,但仍然将他留在自己的店中,年复一年,不予开除,我们对他做何评价?然而,我们却往往在自己的精神商店中,保留着一个比只偷钱、偷物的小偷坏得多的小偷。保留一个盗窃我们最宝贵的精神活力以及一切生命中的机会与幸福的小偷不予以摒除,难道不是件大怪事?

野蛮时期的土人在宗教仪式中,往往用种种残酷的方法伤害自己可怜的身体,来当作虔诚的表示。对于这种土人,我们不觉得可怜可笑吗?然而,我们自己也并不高明。我们往往用种种精神的刑具来伤害自己。我们常常怀着各种无谓的担忧与不祥的预感,让自己的一生都处于烦闷、忧患之中。

烦闷能够很厉害地影响人的工作。一个人在心绪不宁的时候所做的工作自然不能达到最高的效率。人的各种精神机能,一定要在丝毫不受牵制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最高的能力。困于烦闷的头脑,它的思考往往会不清楚、不敏捷、不合逻辑。在脑细胞受烦闷的侵扰时,脑部的思考力自然不能像毫无干扰的时候那样集中。

脑细胞时常为血液所冲洗,并从血液中摄取养分。所以,假如血液中常常载满了恐惧、烦闷、愤恨、嫉妒等思想的毒素时,这些脑细胞的“原形质”便会受到损害。

多少年来,人类始终容许种种无谓的烦闷、忧虑来榨尽青年人的生命,使人未到中年即现老相。其实,促使他们衰老的,是他们多愁善感的性格,以及容易烦闷的习惯。

有些女孩往往要用药品或者手术挽救早衰的红颜,其实这是舍本求末,使她们衰老的只是烦闷。医治衰老的药品只有一种,而这种药品在自己的心中就可以找到——泰然的态度、不烦闷的习惯。

驱逐烦闷的最好方法,就是常常怀着一种愉快的态度,而不要去看生活的不幸与丑恶的各个方面。

维持健康的身体,也是矫正烦闷习惯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胃口、酣畅的睡眠、清爽的神智,都是可以减少烦闷的。在变态的情形下,烦闷才会滋生。体强力健的人,烦闷所乘的机会比较少。而在活力低微、体质衰弱的人的生命中,烦闷最能立足、滋长。

当你已觉察到有恐惧、烦闷的思想侵入你的生活中,你须立刻让你的心中充满种种希望、自信、健康、愉快的思想。不要坐视这些可能剥夺你幸福的敌人在你心中盘踞起来,要立刻把那群魔鬼驱逐出你的心胸!

医治烦闷,无须找医生、进药房,你完全可以自己治疗。只要你用希望替代失望、乐观替代悲观、镇定替代不安、愉快替代烦恼就够了。

二、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形之下,都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在别人失掉镇静时保持镇静,在旁人都在做愚蠢可笑的事时仍保持一个正确的判断。能够这样做的人,总是具有相当的稳定力,是一个平衡而能自制的人。

浑浑噩噩、意识模糊的人,每临突发事件或受到重大的压力,就会张皇失措。这样的弱者,是不足以承担重任的。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种人,他在各方面的能力或许还不及别的职员,但反而会突然升上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老板的眼光并不在意这个职员表面的、一时的“才华”,看重的是他头脑清楚、理智健全、判断力正确。老板最需要的是那种头脑清楚、实事求是,不但能“空想”,而且能真正做事的人,所以往往会忽略那些大学毕业生、学者与天才。他们知道,自己的业务之安全、企业之柱石,就系于那些有正确的判断力、有健全的理智的职员身上。

头脑清晰、精神平衡的人的特征,就是不因环境、情形之变更而有所改变。

金钱的损失、失业的失败、忧苦与艰难,都不足以破坏他的精神的平衡,因为他是有主见的。他也不会因小有成就、小有获利而傲慢自满起来。

不管处在何种环境之下,有一件事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就是脚踏实地,即使跌倒也可以立刻站起来,而不致失去平衡。我们应该在别人都慌张忙乱的时候,仍能镇定如常、思虑周详。这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力量,使我们在社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为唯有头脑清楚的人,能在惊涛骇浪中平稳地驾驶船只的人,才是最令大众愿意付以重任、委以大事的人。

理智健全、头脑清楚的人是不多见的。他们常常是“供不应求”的。我们常可以见到,许多有本领的人、在许多方面能力很强的人,也会做出种种不可理解的、愚不可及的事情。他们的不健全的判断、不清醒的头脑,常常阻碍了他们的前程,像流过高低不平的区域中的江水,后波每为前浪打回,所以不得前进一样。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呢?

假如你要得到他人“头脑清晰”的承认和称许,你必须真的努力去做一个头脑清晰的人。大部分人做事,特别是做小事时,往往会敷衍了事。他们自己也知道,他们不曾竭尽全力,而所做出来的结果,也不可能尽善尽美,然而,他们还是秉持着这种做法。这种行为,往往降低他们成为头脑清晰的人的可能性。

这种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做出二等、三等的判断,而不想努力做出头等的判断。这一切都是因为前者省力、容易得多。

大多数的人都是天性怠惰的,我们总是喜欢逃避不愉快的艰难的工作。我们不喜欢做那些妨碍我们的安舒、不合我们的情趣,却足以烦恼我们的事情。

假如你能常常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你应该做的事,而且竭尽你的全力去做,不畏于自己怕事贪安的惰性,那么你的品格、你的判断力,必会大大增进。你自然会被人承认、称许为头脑清晰、理智健全的人。

三、化压力为动力

同任何事情一样,压力对人的影响也有两种情况,即适当的压力和过多的压力。一般来说,适当的压力能够给人以动力,而过多的压力却易使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导致人走向抑郁和失败。因此,当我们因有较大的压力而产生不良情绪时,应当积极化压力为动力,促使我们的事业走向成功。

压力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身被干扰和物质占有的因素使人陷入情绪冲突的压抑之中。在现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不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这种压力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另一种是追求完美而产生的压力。由于现实中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追求完美只能是自寻烦恼。这种压力是自找的,也是可以避免的。

避免压力有许多种办法,但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

1.避免过分谨慎导致的压力

你试过穿针引线吗?如果试过但又不熟练,你可能会注意到,当你把线头紧紧捏住,然后凑近针眼,企图把线头插进那个小针孔,但每一次想把线穿过针眼时,你的手就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线一下子就穿歪了。

想把**灌入一个细颈瓶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这时候,不知为什么,你的手会颤抖起来。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

其实,这种颤抖就是由于压力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在没有任何目的时,可能会把手抬得很稳,可是让他把钥匙插进锁孔里时,他的手却可能来回颤抖,颤抖幅度达6~10英寸。他可以稳稳地握住一支钢笔,但是要他签名时,手就会颤抖起来。

其实,过度谨慎或过于担心犯错误是过度否定反馈的一种形式。就像口吃的人,他事先知道可能犯的错误,为了避免错误而过于谨慎,其结果是口吃更为严重。

放松技巧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而且往往能收到明显的效果。通过这种锻炼,人们可以学会放松过度的努力和过度的“目的性”,以免在避免错误和失败时产生的过度谨慎。

2.通过自我训练减轻压力

一些压力可以通过自我训练而消除,其方法如下:

(1)不要事先考虑你“想说什么”。

放开嘴巴说出来就行,一边说一边考虑。

(2)不要计划(不要考虑明天),不要在行动前考虑。

行动——在行动中纠正你的行为。这个建议看起来有些偏激,但事实上是一切制导机制开动的方法。一枚鱼雷绝不会事先“考虑好”它的错误,也不会事先试图纠正错误。它必须首先行动——朝目标击去——然后纠正一切可能产生的偏差。

(3)停止批评自己。

受压抑的人经常沉溺在自我批评中。不管做出多么简单的举动,事后他都会对自己说:“真不知道我该不该做。”在鼓足勇气说完一句话之后,他立刻对自己说,“也许我不该这么说,也许别人会误解。”再也不要这样折磨自己了。有用和有益的反馈都是无意识地、自发地、自动地进行的。对于有意识的自我批评、自我分析和反省,如果每年只进行一次倒是有好处的,但是作为一种经常不断的、每日每时都进行的自我猜测或者对过去行为的事后分析,则只能导致你行动的失败。要注意这一类的自我批评,如果有,应立即停下来加以戒除。

(4)养成习惯,讲话声比平时要稍大一些。

受压抑的人说话声音明显地细小。所以,要提高你的音量,但不必对别人大声喊叫或使用愤怒的声调,只要有意识地比平时声音稍大就行。大声谈话本身就是解除压抑的有力方法。最近的试验证明,在举重的时候大声叫喊、咕噜或者呻吟,可以多使出15%的力量,举起更大的重量。实验的解释是,大声叫喊能解除压抑——能帮助人调动全部的气力,包括那些受到阻碍和压抑的气力。

(5)你要是喜欢谁就让谁知道。

受压抑的人既害怕表现出坏的情感,也害怕表现出好的情感。如果他表示爱情,则担心别人说他自作多情,如果他表示友谊,又怕被当作阿谀奉承,如果他称赞某人,又怕人家把这当作虚伪逢迎,或者怀疑他别有用心。这些会让人更加地压抑。所以,完全不必考虑这些否定的反馈信号,每天至少夸奖三个人。如果你喜欢某人干的事情、穿的衣服或者说的话,你就让他知道。

3.生活中要“笑”

人在心情快乐时,会有多种表现形式,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笑。笑源于喜,喜形于笑。心情快乐的人不一定都会笑,但欢笑的人必定心情快乐。

笑不仅是心理健康、情绪愉快的表现,还具有一种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减轻压力,而这种压力的减轻是通过笑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来实现的。如果把笑对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好处归纳一下,至少有以下10条:

第一,笑能使肺扩张,增强肺的呼吸功能。人们大笑时,呼气极短促,吸气则显著延长,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做一些深呼吸运动,犹如做呼吸体操。

第二,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使肌肉放松。紧张劳动之余,大家娱乐一番,笑上一阵,大脑皮层出现一个新的兴奋点,可以调节脑神经的功能,使大脑清醒、消除疲劳。

第三,笑能使胸、腹部的肌肉和肺脏的活动得到加强,对心、肺、肠、胃等器官有良好的内按摩作用。

第四,笑能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氧气供应,促进毛细血管开放。

第五,笑能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分泌,使大脑、内脏神经机能得以改善。

第六,笑可以帮助我们把呼吸道的分泌物排出,清洁呼吸道。

第七,笑能抒发健康的情绪,使人们从已经感到快乐的事情中引起更为快乐的情绪。

第八,笑能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帮助人们驱散愁闷的心情和各种烦恼,减轻生活的紧张感和环境的束缚感,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第九,笑有助于消除羞怯和困窘等情绪,并有助于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会不会笑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对周围环境适应的尺度。”这种说法虽然不免有点夸张,但笑声能感染群众、团结同志、化解矛盾、融洽人际关系、放松心情,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十,犹如时间能使人们对往日的不幸变得淡漠,希望能美化未来一样,笑能帮助人们适应环境,乐观地对待现实。

总之,笑的好处很多,它可以使你的生活充满朝气,使你的心情充满欢乐,它能驱散你的一切烦恼、不快和疲劳,能够帮助你赶走病魔,迎来健康。所以,朋友们,应当开怀地笑,放声地笑,使自己的生活充满笑声。

四、告别愤怒

愤怒,是人们情绪的激烈爆发。若人经常愤怒,不应当看成是性格使然,而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留心四周,你随时可以找到正在发怒的人。商店里,也许顾客正在和营业员吵架,出租车上,司机也许正因交通阻塞而满脸怒色,公共汽车上,一些乘客正在为抢座位而大打出手……此种情形,不胜枚举。那么你呢?是否动辄勃然大怒?是否让愤怒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是否知道,这种情绪根本无济于事?

也许,你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大加辩护:“人嘛,总有生气发火的时候。”“我要不把肚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死不可。”在这种借口之下,你不时地生气,也冲着他人生气,你似乎成了一个愤怒的人。

但是,愤怒这一行为可能连你自己也不喜欢,更不用问他人感觉如何了。因此,你大可不必对它留恋不舍,它不能帮助你解决任何问题。任何一个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都不会让愤怒跟随自己。愤怒情绪是一个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它同其他病毒一样,可以使你远离快乐、远离亲情,甚至远离健康。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们是如何看待“愤怒”的。这里所提到的愤怒是指某人在事与愿违时做出的一种惰性反应。它的形式有勃然大怒、敌意情绪、乱摔东西,甚至怒目相视、沉默不语。它不仅仅是厌烦或生气,它的核心是惰性。愤怒使人陷入惰性,其起因往往是不切实际地期望大千世界要与自己的意愿相吻合。当事与愿违时,便会怒不可遏。

愤怒既是你做出的选择,又是一种习惯。它是你经历挫折的一种后天性的反应,让你以自己所不欣赏的方式消极地对待与你的愿望不相一致的现实。事实上,极端愤怒是一种精神错乱——每当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时,你便有些精神错乱。因此,每当你气得不能自制时,你便暂时处于精神错乱状态。

愤怒情绪对人的心理没有任何好处。上面已经讲过,愤怒使人情绪低沉,陷入惰性。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愤怒可导致高血压、溃疡、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脏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愤怒可能破坏情感关系、阻碍情感交流、导致内疚与沮丧情绪。你可能不相信这种观点,因为你或许听说过发火要比生闷气更有助于身心健康这样的理论。是的,生气时把火气发出去比把气憋在心里要好得多,但是,还有一种比发火更好的办法——根本不动怒,为什么不采用这种办法呢?这样,你便不会为决定是发火还是生闷气而自寻烦恼了。

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样,愤怒是大脑思维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当你遇到不合意愿的事情时,就告诉自己:事情不应该这样或那样,于是你感到沮丧、灰心,然后,你便会做出自己所熟悉的愤怒反应,因为你认为这样会解决问题。只要你认为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就总有理由接受愤怒情绪而不去改正。

如果你仍然决定保留自己心中愤怒的火种,你还可以通过不造成重大损害的方式来发泄愤怒。你不妨想一想,是否可以在沮丧时以新的思维支配自己,用一种更为健康的情感来取代使你产生惰性的愤怒。既然世界绝不会像你所期望的那样,你很可能会继续厌烦、生气或者失望,但无论如何,你完全可以消除那种不利于精神健康的有害情感——愤怒。

每当你以愤怒来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反馈时,你会在心里说:“你为什么不按我所希望的那样做呢?这样我就不会动怒,而且会喜欢你。”然而,别人不会永远像你希望的那样说话、办事,实际上,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世界就是如此,我们不可能期望别人永远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一现实永远不会改变。所以,每当你因为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动怒时,其实是你不敢正视现实,从而让自己经受感情的折磨,使自己陷入惰性。为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事物自寻烦恼真是太愚蠢了。其实,你大可不必动怒。只要你想想,别人有权以不同于你所希望的方式说话、行事,你就会对世事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对于别人的言行,你或许不喜欢,但绝不应动怒。动怒会使别人继续气你并导致你产生上述种种生理和心理病症。所以,要以新的态度对待世事,从而最终消除愤怒这一不良情绪。

也许你认为自己属于这样一类人,即对某人某事有许多愤愤不平之处,但从不敢有所表示。你积怨在胸,敢怒不敢言,成天忧心忡忡,最后积怨成疾。但是,这并不是那些咆哮大怒的人的反面。在你心里,同样有这样一句话:“要是你跟我一样就好了。”你以为,别人要是和你一样,你就不会动怒了。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只有消除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愤。虽然有怒便发要比积怨在胸好得多,但你慢慢会懂得,以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世事,以至根本不动怒,这才是最可取的。你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他要是想捣乱,就随他去。我可不会为此自寻烦恼。要为他这种愚蠢行为负责的,是他不是我。”你也可以这样想:“我尽管真不喜欢这件事,却不会因此陷入惰性。”

总之,为了消除这一误区,首先你要用上面论述的一种方法勇敢地表示你的愤怒,然后,以新的思维方式让自己保持精神愉快,将外界控制转为内在控制,最后,不再对任何人的行为负责,不因为别人的言行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这样你就可以不让别人的言行搅乱自己的心境了。总之,你只要自尊自重,拒绝受别人控制,便不会再用愤怒来折磨自己。

五、用幽默来装饰生活

控制情绪,其目的是为了使我们保持理智,从容对待人生与事业。用幽默来装饰生活、来缓解压力,常常能在情绪控制上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幽默应当是人类的一种健康的心灵财富。

阳光,是万物生长之源,欢笑,则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阳光。丘吉尔曾这样说过:“我认为,除非你理解世上最令人发笑的趣事,否则你便不能解决最为棘手的难题。”

生活中有些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严肃得近乎呆板,这当然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只要我们观察一下周围那些精神愉快的人就会发现,他们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幽默感。让别人开怀大笑,在笑声中观察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这是消除烦恼、控制情绪的最佳方法。幽默感强的人常常是最受欢迎的人,也是成功机会经常光顾的人。

对于“幽默”这个词,我们也许并不陌生,然而,究竟什么是幽默呢?心理学家认为:幽默是人的个性、兴趣、能力、意志的一种综合体现,它是语言的调味品。有了幽默,什么话都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甜美。幽默是引力强大的磁铁,可以把一颗颗散乱的心吸入它的磁场,让每个人的脸上绽开欢乐的笑容,它是智慧的火花,可以说,幽默与智慧是天然的孪生儿,是知识与灵感勃发的光辉。

幽默中渗透着一种坚强的意志。富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是一个奋力进取者。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就是一个善于以幽默来对待失败,并不断进取、终获成功的典型代表。他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试验灯丝的材料时,失败了1200次,总是找不着一种既能耐高温又经久耐用的好材料。这时,有人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还要试验下去吗?”“不,我并没有失败,我已经发现这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电灯丝。”爱迪生笑着说。爱迪生就是以巨大的幽默力量从失败中看到了成功、在挫折中找到了鼓舞。

幽默也能展示人的乐观豁达的品格。半夜时分小偷光顾,一般不会令人愉快,可是巴尔扎克却与小偷开起了玩笑。巴尔扎克一生写了无数的作品,却常常手头拮据,穷困潦倒。有一天夜里,他正在睡觉,有个小偷爬进他的房间,在他书桌里**。巴尔扎克被惊醒了。但是他并没有叫喊,而是悄悄地爬起来,点亮了灯,平静地微笑着说:“亲爱的,别翻了。我白天都不能在书桌里找到钱,现在天黑了,你就更别想找到了。”

幽默,实在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使愁眉者笑逐颜开,可以使泪水盈眶者破涕为笑,可以为懒惰者带来活力,可以为勤奋者驱散疲惫,可以为抑郁者增添情趣,可以使欢乐者更加愉悦……

幽默,就是这样一种迷人的魅力、一种挡不住的**,那么,当你勃然大怒时,何不体验一下幽默的魅力?在这个世界上,你的言行以及你是否动怒会产生什么影响?充其量不过相当于大海中的一滴水,对世界来说无关痛痒。只是幽默会使你精神愉快,动怒会使你精神痛苦。

你的生活是否过于严肃,以至于你看不到这种生活的荒谬之处?要是一个人从来不笑,那他可能有点变态。每当你的言行过于严肃时,记得提醒自己,你所享有的时间只是现在。开怀大笑可以使你如此愉快,为什么还要以愤怒折磨自己呢?

其实,你并不需要为笑寻找理由。只要笑,这就足够了。冷静地观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人——包括你自己,而后再决定选择愤怒还是幽默。请记住,幽默会使你和其他人都得到生活中最珍贵的礼物——笑。开怀大笑吧,笑声会使你的生活充满阳光。

六、知足者常乐

摆脱烦恼,永葆快乐的秘诀是什么呢?这就是“知足”。所谓的“知足者常乐”,正是这个意思。它是从不知足之中觉悟到潜在的危险,并且是建立在积极乐观的基础之上的。

人与人在交往时为什么会不断地产生摩擦与矛盾?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因素,或许就是人永远不知道满足、有无限的欲望吧。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愿望都百分之百地实现。不能实现,或者只实现了一半或者一半多,则会产生不满,进而产生冲突,而斗争也在所难免——如果你给了我金银,何不把你手中剩下的那块玉也给我呢?既然你已经让我担任了办公室主任,何不把公司副经理的职务也让我兼任呢?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并贪婪不止,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产生,就会发生争执,令人平添许多烦恼。

所谓的“知足”,是指已经得到的东西,在据为己有时,必须知道界限,并且无论怎样,都要感到满意——碗中的水盛得太满,就会溢出来,刀磨得过于锋利,就会卷刃。这就是所谓的界限。

在古代中国,对“知足”看得透彻的,当属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里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身外的名声,与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个要显得亲切?身外的财货,与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贵重?得到名与利,却失去生命,哪一样对我们更有害呢?为了满足自己无边的私欲,虽赚得了整个世界,却把自己的性命赔了进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过分地贪图虚名,就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家有万贯,一日只食三餐,广厦千万间,一夜只宿一床。所以,在得到东西的时候就已经十分满足,并且知道其界限,才可以使身不受辱、不遭遇危险。

豪奢无度的人,有再多的财富也会感到不够用,而那些虽然生活节俭、清贫却已经很满足的人,一定会比那些豪奢无度的人生活得更快乐。

不知进退的人,宜以此为深戒。

也许有的人认为,现代世界中什么时候才能感觉到时所拥有的已经足够呢?

说什么“知足常乐”,如果什么也没有,难道会有什么快乐吗?我们需要物质的极大丰富,越多越好,给我们更大更多的东西吧。

这意味着,我们这些现代人已经一点点地失去在简朴中体验乐趣的心力了,即已经没有精力去享受真正的生命乐趣了,能做的,只不过是用一次又一次的刺激去暂时安慰那苦闷的心灵。人们喜欢听《水手》这首歌,或者正是因为歌里道出了此种心声吧——这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弄清生活的目的是为了体会生命的真正含义,还是为了追求快乐与感官的刺激。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就可以摆脱物欲的**,而生活得快乐。

快乐的生活绝不是仅靠物质水平的高低来衡量的,否则,在电器、汽车诞生之前,就没有人是快乐的,而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科学的进步与幸福的程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的——这正是人文主义者所努力与科学主义者相抗争的依据。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幸福关键在于心境的改变,在于不受污染的心灵。所以,知足往往是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乐天派对生活的赞美。

第三节 生活中充满快乐的元素

一般字典上对快乐下的定义多半是:觉得满足与幸福。德国哲学家康德则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的确,快乐是一种美好的状况,也就是没有不好或痛苦的事情存在,你觉得个人及周围的世界都挺不错。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它呢?

一、主动寻觅、用心追求才能得到

追求快乐之道,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要了解快乐不是唾手可得的。它既非一份礼物,也不是一项权利,你得主动寻觅、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当你领悟出自己不能呆坐在那儿等候快乐降临的时候,你就已经在追求快乐的路途上跨出了一大步了。怎么样?感觉不坏吧?先别乐,等你走完其他九步之后,才能真正达到快乐的境界。

二、扩大生活领域、尝试新的事物

当你肯尝试新的活动、接受新的挑战的时候,你会因为发现多了一个新的生活层面而惊喜不已。

学习新的技术、开拓新的途径,都可以使人获得新的满足。可惜许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平白丧失了使自己发挥潜能、获取快乐的良机。

许多人以为自己应该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以稳当的方法去开拓前程。这种想法未免过于保守,因为那个“适当的时机”可能永远不会到来。任何人的生命都不是精心设计、毫无差错的电脑程序,所以应该有准备迎接挑战的勇气。

三、天下的事情并非只有一个答案

追求快乐的途径很多,不光是你死心眼儿般地认定的那一种。一般人往往认为自己这一生只能成功地担任一种工作、扮演一个角色,甚至以为如果不能办到这一点,自己就永远不会快乐,这种想法未免太狭隘了。不能达成目标固然痛苦,可是这并不表示你从此就与快乐绝缘了,除非你自己非这样想。

对事物应采取弹性的态度,不要冥顽不灵。记住,任何最好的事物都不一定只有一个。当然,这并不是要你放弃实际、可行、梦寐以求的目标,而是鼓励你全力以赴,使梦想实现。

四、敢于追求梦想与希望

萧伯纳有一句名言:“一般人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说为什么如此呢,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呢!”年轻人尤其应该有梦想、有希望,因为奋斗的过程和达成目标一样,都能使人产生无比的快乐。你要有勇气梦想自己能成为一位名医、明星、杰出的科学家或作家……而且要全力以赴,奔向理想。

当然,你的梦想要合理且具体可行,不要好高骛远,空做摘星美梦。比如你天生一副乌鸦嗓子,就别梦想变成画眉鸟!还有,你要记住,就算你无法达到这个目标也并非世界末日。布朗宁曾说:“啊!如果凡人所梦想的都唾手可得,那还要天堂干吗?!”

五、只跟自己比,不和别人攀比

从我们懂事以后,我们就感受到“成就”的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强烈。因此,年轻人处处想表现优异,以为自己非得十全十美,别人才会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一旦发觉自己处处不如人时,就开始伤心、自卑,结果当然毫无快乐可言。

所以,你应该用自己当衡量的标准,想想当初起步在哪里?如今有无进展?

如果你真的已经尽了力,相信今天一定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六、关心周围的人和事

假如你对人、事、物都很关心的话,你对生命的看法一定会有所改观。如果你只为自己活,相信你的生命会变得很狭隘,处处受到局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许会不断地进步,但是永远不易感到满足。

那么你应该关心什么?关心谁呢?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虽然平凡,至少可以帮助学童上下学,为患者念念书,到老人院打打杂,甚至把四周打扫干净……付出一点点,你就会快乐多一点点。心理学家艾力逊曾经说过:“只顾自己的人结果会变成自己的奴隶!”可是关怀别人的人,不但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更可以避免只顾自己而过着枯燥乏味、毫无情趣的生活的情形。

七、不要太自信,也不能无信心

过分乐观的人总以为自己一定能达成所有的目标,而忽略了沿途的险恶,极端悲观的人老是认为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而不敢迈步向前。这两种人都会失去许多机会。

选定目标时,态度要客观,判断要实际,不要太有把握、掉以轻心,也不要缺少信心、畏首畏尾。

八、步调太急时要放慢一点

你可能从早到晚忙这忙那,像个时钟似的团团转。当你停下来思索片刻时,会不会觉得不太舒服、不够满意呢?许多人因为害怕面对空虚,就用很多琐事把时间填满,结果使生活这根弦绷得太紧,反而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把你所做的事全列出来,看看哪些是可以删除的,如此你才能挪出一点空闲的时间,好好轻松一下。闲暇也像一件奢侈品,可以使你感到满足。

九、脸皮可以厚一点

根据专家的调查研究,使人觉得满足的条件之一就是不要太在乎别人的批评,换句话说就是脸皮要厚一点。不要因外来的逆流而屈服,不要因别人的冷言冷语伤心气愤,以为自我受了莫大的伤害。不过,你倒是应该心平气和地反省一下,如果别人的批评是正确的,你就该改过向上,如果批评是不公正的,你何不一笑置之呢?!也许刚开始你不太能掌握应付批评的对策,因为你也许很敏感,难免会有情绪上的反应,可是你要练习控制自己,这种技巧是可受用终生的。

快乐的滋味如人饮水,因人而异。能使别人快乐的事物不一定能使你快乐。

唯有你自己才知道该如何去追求快乐。可是要记住:千万别守株待兔!快乐是只狡猾的兔子,你只有努力用心去追寻才能得到啊!

十、快乐不是没有烦恼

每个人都有烦恼,但并非人人都不快乐。快乐也不依赖财宝,有些人只有很少的钱,但一样快乐,有些人身家丰厚,但不见得终日笑口常开。人们能否一生都保持快乐、愉快地生活呢?

美国舒勒博士在他的新书《快乐的态度》中揭开了永远快乐之秘诀。

如果一个人懂得以下八条秘诀,自然会有快乐的人生:

(1)没有人是完美的。必须承认自己的弱点,并乐意接受别人的建议、帮助和忠告。只有勇于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才能使成功在望。

(2)从挫折中吸取教训。面对失败或挫折时,所抱的态度应该是从中吸取经验,继续努力。

(3)生活中必须诚实和富于正义感,这样才能吸引好朋友来帮助你。著名心理学家巴达斯曾经被问及:“哪些是人类今天最基本及最深切的心理需要?”他回答说:“人类需要爱。”但这不限于男女之间的爱,从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好人永远是快乐的。

(4)能屈能伸。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中,我们的生活态度都应该是处之泰然。有了错误,立即改正。

(5)热心帮助别人。如果要真正快乐、受人尊敬,则应帮助别人,与别人关系融洽。

(6)要人待你好,你必须先对他人好。当你受到不平等待遇时,你必须宽恕和同情他人。如此,别人也会同样待你。

(7)坚守信念。当你做任何事时,必须坚持个人的信念。

(8)快乐永存心间。只要时常保持心境开朗,快乐是很难舍弃你的。

第四节 给自己多储蓄些“抗挫力”

有人说:储蓄金钱不如储蓄健康,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看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他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的心理承受力与化解能力强不强。为什么有的人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为什么有的孩子受到批评就哭泣出走?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身上缺少“抗挫力”。其实,对任何人来说,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既是一种打击,也是对人们意志、信心、智慧和能力的一种磨炼。

储蓄“抗挫力”不妨从下面三个“一”着手:

(1)增强一点“挫折意识”。即有意识地去认识挫折、面对挫折。近年来,广东一些大型外资企业纷纷将训练场地由室内迁到野外,某公司13名职员在5天的训练中完成了攀木、登山、露宿坡地、造筏渡河等项目,使挫折意识和抗挫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投身一些“磨难行动”。河南某大学的10名学生,利用暑假身无分文地来到山东济南自谋生路,他们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顽强地生活了10天,回校后大有脱胎换骨的感觉,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汲取一套“耐挫营养”。如参观“抗震遗迹”“抗洪纪念馆”,听取抗灾教育系列讲座,阅读《绝境自救故事》这类书籍,牢记“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等格言,使“抗挫学习”成为一种无形的储蓄,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一旦挫折来临,便产生“零存整取”、力战获胜之效。

第五节 心理快乐法

一、精神胜利法

这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防卫机制。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如人意时,在你因得不到合理的对待而伤感时,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寡欢时,你不妨用阿Q精神调适一下失衡的心理,营造一个祥和、豁达、坦然的心理氛围。

二、难得糊涂法

这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上“糊涂”一下,无疑能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困惑。

三、随遇而安法

这是心理防卫机制中一种心理的合理反应。要培养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四、幽默人生法

这是心理环境的“空调器”。当你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境况时,可用幽默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能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五、宣泄积郁法

心理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你悲伤抑郁时不妨与异性朋友倾诉,也可以进行一项你所喜爱的运动,或在空旷的原野上大声喊叫,这样做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宣泄积郁。

六、音乐冥想法

当你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时不妨试着做一次心理“按摩”,在音乐中逛逛“维也纳森林”、坐坐“邮递马车”……如此一来,将帮你消除不良情绪。

第六节 消除抑郁14法

美国学者托尔认为,不同的人进入不同的抑郁状态,但只要遵照以下14项规则,抑郁的症状便会很快消失。

(1)必须遵守生活秩序。与人约会要准时到达,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以此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

(2)留意自己的外观。身体要保持清洁卫生,不得身穿邋遢的衣服,房间院落也要随时打扫干净。

(3)即使在抑郁状态下,也决不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4)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

(5)主动吸收新知识,依照“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尽可能去接受新的知识。

(6)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解决矛盾,并相信自己会成功。

(7)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心情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

(8)对待他人的态度要因人而异。具有抑郁心的人,对外界每个人的反应态度几乎相同。这是不对的,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应尽快纠正。

(9)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

(10)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相比较。如果你时常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做比较,表示你已经有了潜在的抑郁,应尽快克服。

(11)最好将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记录下来。

(12)不要掩饰自己的失败。

(13)必须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要积极地开辟新的生活园地,使生活更充实。

(14)与精力旺盛又充满希望的人交往。

第七节 赶走你的不高兴

人们都愿意自己经常并永久处于欢乐和幸福之中。然而,生活是烦琐复杂、千变万化的,并且经常发生祸不单行的事。频繁而持久地处于扫兴、生气、苦闷和悲哀之中的人必然会有健康问题,并会减损自己的寿命。那么,遇到心情不快时,应采取什么对策呢?

(1)转移思路。当扫兴、生气、苦闷和悲哀的事情临头时,可暂时回避一下,努力把不快的思路转移到高兴的思路上去。例如,换一个房间、换一个聊天对象、有意去干一件事、去会一个朋友或上街去看热闹等。“难得糊涂”用在对待这类既烦心却又无关紧要的琐事时,是改善心情再恰当不过的好办法。

(2)向人倾诉。心情不愉快却闷着不说会闷出病来,有了苦闷应学会向人倾诉。首先可以向朋友倾诉,这就需要先学会广交朋友。如果经常防范着别人的“侵害”而不交朋友,也就无愉快可言。没有朋友的话,不仅遇到难事无人相助,也无法找到可一吐为快的对象。能把心中的苦全盘倒给知心人并能得到安慰甚至计谋的人,心胸自然会像打开了一扇门一样敞亮。即使面对不很知心的人,学会把心中的委屈不软不硬地倾诉给他,也常能得到心境立即阴转晴之效。

(3)亲近宠物。有意饲养猫、狗、鸟、鱼等小动物及有意栽植花、草、果、菜等,也能起到排遣烦恼的作用。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主动与小动物亲近,小动物很有灵性,会逗主人高兴,与小动物交流几句更可使不平静的心很快平静。摘摘枯黄的花叶、浇浇蔬菜或坐在葡萄架下品尝水果都可有效调节不良情绪。

(4)培养爱好。人无爱好,生活单调。这样的人与那些有着一两种令人羡慕的爱好的人相比,心中往往会平添几分嫉妒与焦躁。除少数执着追求自己本职事业者外,许多人会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集邮、打球、钓鱼、玩牌、跳舞等都能使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每遇到心情不快时,完全可全身心一头扎到自己的爱好之中。

(5)多舍少求。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老是抱怨自己吃亏的人,的确很难愉快起来。多奉献少索取的人,总是心胸坦**,笑口常开。整天与别人计较工资、奖金、提成、隐性收入的人心理怎么会平衡?只有听之任之,给多少也不在意的人心情才比较稳定。至于对别人能广施仁慈之心,包括当素不相识的路人遭遇困难时也能慷慨解囊、毫不吝啬的那些人很少会出现烦心事。

(6)医学干预。对于长期心情不畅、无法自拔者,可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长期心情不快可能由隐匿性抑郁症所引起,或由其他较轻微的障碍所引起,其共同特征是体内一种叫作血清素(5-羟色胺)的成分减少,从而引起情绪低落,通过服用一些能升高体内血清素水平的抗抑郁药可改善低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