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你需要心理治疗吗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身体的毛病还是心理的困扰,我们总希望忍耐一下就会转入正常。如果忍耐一段时间还没有好,我们就会购买药品服用,阅读治病的书刊,或者挑选新的诊疗办法。
心理治疗在我国属于一个新兴的医疗专科,许多在感情、人际关系、工作或学业方面有了问题的人常常问:“我需要心理治疗吗?”“什么时候去看心理医生?”让我们看一下心理医师的回答。
如果你在感情或人际关系方面有下列问题,通常可以从心理治疗中得到帮助:
①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却难以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②对生活中的重大事情无法决定,总是怀疑、犹豫,如结婚、生子等。
③不幸接踵而至,如离婚、自杀倾向、亲友间的暴力等,自己无法应付。
④由于至爱亲朋的远离和过世而形成自我怨恨或罪恶的症结,难以解脱。
如果已在工作中出现下列问题,便是进行心理治疗最适当的时候:
①总是找不到自己想要做的“如意”工作。
②感觉陷入被动工作状态,每天上班总是不快乐。若放弃现在的工作,又不知如何是好。
③在工作单位自己的能力不被重视、自己的困难无法表达,对自己深感失望和气馁。
④在工作中时常和领导产生矛盾,动辄与同事发生纠纷。
⑤工作压力较大,由于工作差错或身体健康原因,常常不能完成任务。明知工作过度,却不知怎样调节。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在生活或学习方面有下列问题,通常是进行心理治疗的适当时机:
①功课明显退步,讨厌学校,不肯上学或经常逃学。
②经常发脾气,与别人争吵、打架,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或冲动。
③显示出失眠、沮丧的行为,常常哭泣懊恼,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快乐、人生无意义。
④缺乏自信心,容易紧张、焦虑和害羞,担心的事情较多,以致影响生活和人际交往。
⑤出现与年龄不相称的困扰行为,如高度警觉、咬指甲、不专心、尿床、口吃等问题。
进行心理治疗不一定要等到精神上已有重大压力时。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打击、挫折和失败,当困扰感受超过了个人可独立解决的程度时,便可找心理医生帮助。
第二节 测一测自己的抑郁程度
一、抑郁症自我测评方法1
1.我因一些小事而烦恼,
2.我不大想吃东西,我的胃口不好,
3.即使家属和朋友帮助我,我仍然无法摆脱心中的苦闷,4.我觉得我和一般人一样好,
5.我在做事时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6.我感到情绪低落,
7.我感到做任何事都很费力,
8.我觉得前途是有希望的,
9.我觉得我的生活是失败的,
10.我感到害怕,
11.我的睡眠情况不好,
12.我感到高兴,
13.我比平时说话要少,
14.我感到孤单,
15.我觉得人们对我不太友好,
16.我觉得生活得很有意思,
17.我曾哭泣,
18.我感到忧虑,
19.我觉得不被人们喜欢,
20.我觉得无法继续我的日常工作。
每一项问题的回答分4个等级:没有(0分)、少有(1分)、常有(2分)、一直有(3分)。评定时间为一周,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15分为无抑郁症状,16~19分为可能有抑郁症,≥20分为肯定有抑郁症。
二、抑郁症自我测评方法2
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
0.5以下者为无抑郁,0.5~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69为中至重度抑郁,0.7以上为重度抑郁。
三、伯恩斯抑郁症清单(BDC)
美国新一代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vid D.Burns博士曾设计出一套抑郁症的自我诊断表“伯恩斯抑郁症清单(BDC)”,这个自我诊断表可帮助你快速诊断出你是否存在着抑郁症,且省去你不少用于诊断的费用。
1.悲伤:你是否一直感到伤心或悲哀?
2.泄气:你是否感到前景渺茫?
3.缺乏自尊: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自以为是一个失败者?
4.自卑: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
5.内疚:你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
6.犹豫: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7.焦躁不安: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
8.对生活丧失兴趣:你对事业、家庭、爱好或朋友是否丧失了兴趣?
9.丧失动机:你是否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
10.自我印象可怜:你是否以为自己已衰老或失去魅力?
11.食欲变化:你是否感到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地暴饮暴食?
12.睡眠变化:你是否患有失眠症?或整天感到体力不支,昏昏欲睡?
13.丧失性欲: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的兴趣?
14.臆想症:你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
15.自杀冲动:你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或者生不如死?
每一项问题的回答分4个等级:没有(0分)、轻度(1分)、中度(3分)、严重(4分)。0~4分:没有抑郁症,5~10分:偶尔有抑郁情绪,11~20分:有轻度抑郁症,21~30分:有中度抑郁症,31~45分:有严重抑郁症,并需要立即治疗。
假如你通过伯恩斯抑郁症清单测试表测出你患有中度或者严重的抑郁症,建议你赶紧去接受专业帮助,因为当你需要援助而没有及时地寻求援助时,就可能被你的问题击毁。
第三节 抑郁症的自我检查
学会自我检查方法,更有利于在早期发现抑郁症。怎样进行自我检查呢?
(1)最少每月一次自行触摸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检查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一般认为,小于花生米大小的淋巴结属于正常),肿大淋巴结质地如何,是否固定,有无压痛。
(2)长期咳嗽时,应注意咳出的痰中是否有血丝,注意咳嗽的时间、胸痛的部位、血量的多少、血丝的颜色等。
(3)食欲不振并出现消瘦、上腹痛时,若伴有恶心呕吐,要注意观察呕吐物中是否带有黑褐色内容,注意观察大便是否呈柏油状或带血,大便的形状是否有改变。
(4)女性每天或每周观察白带是否混有血性分泌物,白带是否带有腥臭味。
(5)每天大小便的习惯有无改变。特别注意大便时有无疼痛感、下坠感及粪便的外形有无改变。小便时观察射程是否缩短,有无白色分泌物排出,有无血尿,**部是否有不适感等。
(6)长期原因不明发热时,应注意测量体温,每日4次,早、中、晚、夜间各一次,连续三天,并做记录。必要时查血常规、血沉等。
(7)男性应注意阴茎包皮是否过长,尿道口处是否有溃疡结节,阴茎冠状沟是否有易出血的菜花样肿物。
(8)剧烈活动后出现四肢疼痛且活动受限制时,应注意四肢关节有无肿胀,皮下是否可触摸到肿物。若四肢长骨部位出现无痛性肿块,应及时去医院骨科就诊。
第四节 如何对抑郁症进行心理治疗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绝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病前有一定的诱因(如挫折、遭受不幸等),同时在出现情绪抑郁、低落过程中产生悲观、失望和孤独、无助感。一般来说,这些情况可以用心理治疗——即所谓的“心药”来处理。因为根据国外近20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抑郁症患者经过心理治疗或多种治疗方法(合并药物)的处理或帮助后可以治愈或者得到缓解。如美国曾做过一项大样本的随访研究,发现人际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门诊患者的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味酸)相似,有效率为60%~80%。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首先,因为它不会产生像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所致的生理副反应,因此对那些药物副反应明显或害怕电休克治疗的患者来说比较适用。其次,临**约有10%~30%的难治性患者,即使用药物后没有疗效的抑郁症可以合并心理治疗以取得效果。最后,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状,但停药后相当一部分患者仍会复发或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又会出现抑郁,而心理治疗可以教会患者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即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最终,提高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技能。另外,临**药物和电休克的治疗效果在4~6周内便出现,而心理治疗的效果则是在6~8周后出现,即它的疗效出现时间较慢,但疗效较稳定。所以,不要因为2~4周未见疗效而放弃心理治疗。
根据不同的抑郁表现和临床医生的擅长,可以选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就像溃疡病的治疗,可以用西药,也可以用中药或外科手术治疗一样。如果患者一直郁郁寡欢、悲悲切切,像《红楼梦》中所述的林黛玉式的抑郁性性格的话,可以采用支持、安慰或心理动力学的方法治疗,着重消除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如果患者表现为不善交际,与领导和同事关系不好,孤僻、退缩和与社会隔离,可以采用社交技巧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其学会如何与人交谈和交往,同时使其认识到人是社会性的,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生活,每日要与人打交道,从而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性和交往能力。如果患者是因为婚姻矛盾、家庭破裂等出现的抑郁、悲观和绝望,可以考虑采取夫妻指导、家庭关系咨询协调以及性心理等方面的心理治疗,解决处理婚姻和家庭问题,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当然,心理治疗也不是万能的,对一些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应先是药物治疗或者电休克治疗,然后再考虑合并使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治疗并不排斥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尤其是药物治疗,倘若与药物治疗合用,对抑郁症患者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叠加效用。
第五节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以纠正和改变患者适应不良性认知为重点的一类心理治疗的总称,它以改变不良认知为主要目标,继而也使患者情感及行为产生变化,以促进心理障碍的好转。认知疗法又分为理性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问题解决疗法及贝克(Beck)认知疗法等,这里重点介绍贝克认知疗法。
一、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
Beck认为,抑郁的认知理论是基于患有抑郁症者以扭曲方式来诠释多样事件的一些假设。Beck也提出,虽然传统上抑郁倾向聚焦在情感的部分,但认知疗法会抓出不良功能的认知并对呈现抑郁特征的情绪、行为与失功能的部分加以改变。
1.认知三角(Cognitive triad)认知三角,即个体与外界互动时对于自我、他人及未来所产生的认知内容。
Beck认为,个体若在此三个认知向度产生问题,譬如产生个人中心化的想法、极端化的想法、遵循规则的想法,就会产生负向的认知三角,并以此负向的认知来评估自我、世界及未来。一个抑郁的人可能对自己有这样的负向想法:“我是愚蠢、懦弱、失败的人。”他可能认为别人对他的看法是:“你真是个木头人、自私鬼。”并且认为事情一定会越搞越糟。这种负向、自我否定的想法在个体的感受及信念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同时个体的感受和信念也会交互影响他的想法。抑郁悲观的人总是记住并回忆那些负向事件,因此会产生情绪上的困扰。
2.自动化思考(Automatic thoughts)在Beck的临床研究中,他发现个体在引**绪反应之前总是在脑海中出现一些“自动化的思考”。这种思考的出现通常是颇为自动且迅速的,而且常是模糊、不完整、不请自来的,因此个体很难加以终止,且会毫不迟疑地全盘接受。
抑郁症患者通常对自己、世界及未来具有负向的自动化思考,因此他们常觉得无助、无望、寂寞、受挫,并有罪恶感。
3.基模(Schema)
基模是个人的认知行为基本模式。它是由过去经验的累积与不断的修正所形成,透过基模的运作,可将新的信息与过去的咨询相联结以对外界信息做出最快的解释与反应。而处理和自我有关的信息的基模称之为“自我基模(self-schemata)”。
Beck强调,“自我基模”是处理和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机构,一个人的“概念形成”
遵从“自我基模”的运作,并决定所获得信息的处理方式。
4.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认识扭曲指的是错误的信息处理过程。当个体在处理外界信息时,他通常会扭曲信息以适应相关的认知基模。Beck这样描述情绪障碍者可能出现的几个认知扭曲:
(1)二分法、绝对的想法:对事件的想法、看法是极端的二分法或绝对,事情不是对就是错,东西不是黑就是白。
(2)过度类推:根据一件无关的小事,就对整个事件甚至无关的事件下结论。
(3)个人中心化想法:过度地把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常常以为事情都与自己有关,自己应该对所有事情都负责。
(4)断章取义:只看事件消极的一面而忽略它积极的一面。
(5)夸大与低估:把一件不重要的事情看得比实际重要,而把重要的事情看成毫无意义可言。
(6)任意推论:对事件乱做推理,常常根据相反的事实或毫无任何证据的支持就对事件下结论。
二、认知疗法的适应范围
(1)对轻至中度的抑郁症及非精神病性抑郁最为有效。
(2)对躯体疾病或生理功能障碍伴发的抑郁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3)内因性抑郁或精神病性抑郁,需配合药物治疗。
(4)适用于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恐怖性强迫症、酒瘾、药瘾等。
(5)可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的心身疾病,如偏头痛、慢性疼痛等。
(6)对多动性行为障碍、冲动性行为等行为问题,也有较好疗效。
三、认知疗法的三原则
(1)你的一切情绪,都是由你的思想或认识所产生的,“你目前的思想状况怎样,你也就感觉怎样”。
(2)当你感到抑郁时,是因为你的思想完全被“消极情绪”所控制,整个世界好像在黑暗的阴影笼罩之下。你往往相信事实正如你所想象的那样糟糕。
(3)消极思想几乎总是带有严重的歪曲性,它几乎是你一切痛苦的唯一原因。
四、改变思考模式
根据认识理论,当你感到沮丧时,你可以根据下面10个方面去分析思考,你会发觉你是在愚弄自己:
(1)绝对化的思想。你把一切事物都看得泾渭分明,好像一个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偶尔得了一次“良”,于是便认为自己是彻底的失败者一样。这种思想“会使你无休止地怀疑自己,认为不论做什么都不会及格”。
(2)过于普遍化。由于有过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你就认为在别的事上也会同样倒霉。如一个羞怯的男青年邀一个姑娘约会,被拒绝后,他对自己说:“我永远也得不到约会了,我终生将是孤独和悲惨的。”
(3)精神过滤。你看到事物的消极一面,脑中就总是想着它,好像戴上了一副有着特殊镜片的眼镜,把一切积极的东西都过滤了。于是你很快得出结论,认为每件事都是消极的。
(4)自我轻视。看到周围的佼佼者的许多长处,可自己的一些愿望却无力实现,因而产生自卑心理,遇事总想着自己不行。
(5)武断地乱下结论。你设想别人瞧不起你,但不去检验设想正确与否,你展望未来,认为尽是灾难。
(6)放大与缩小。即把自己的缺点放大、优点缩小,歪曲本来面目。
(7)情感上的推论。“我感到内疚,因此我一定干了坏事。”你的感情似乎就是思想的根据。
(8)应该论。“我应该做这件事”或者“我必须做那件事”,都是你感到内疚的思想,它们不能使你去实干一件事。
(9)乱戴帽子。如果你选择并为之努力的目的达不到,你会想“我是个失败的人”,而不去想“我选择错了”。记住,你自己不可能等于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
(10)个人化。你想“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别人干什么,都是我的过失”,总有个“责任问题”缠绕着你。
第六节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亦称矫正疗法,此法源于行为主义理论,并运用行为主义方法来进行咨询和治疗。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年)的条件反射理论及其发现的条件反射作用现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理论创始人华生(1878—1958年)的模拟恐怖实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1904—1990年)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被概称为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认为,只有根据一个人的外显行为才能决定此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若人行为不正常,则此人就是异常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学习获得的。咨询人员可以通过对个体的再训练(再教育或重新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即教他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做新的适宜反应)和在某些方面改变他的环境的办法把不正常的行为变为正常。这就是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行为疗法有多种具体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对抗条件作用。它应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逐步地使正常反应加强、不正常的反应消失,从而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也就是让患者分步骤地接触使他引起敏感反应(如恐惧、焦虑、厌恶等)的事或物,由反应程度轻的逐步过渡到反应程度重的,使他逐渐习惯而消除敏感。此法常用于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另一种脱敏法是冲击疗法(又名暴露疗法、满灌法),即让患者直接接触敏感的事或物,并促其坚持,从而达到脱敏的目的。
(2)厌恶疗法。又称处罚消除法。此法也是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咨询者帮助咨询对象将要消除的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之厌恶的或处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的目的。此法常用于戒烟、戒酒或药瘾以及矫正性变态、强迫症和某些其他不良行为。
(3)模仿法。又称示范法、观摩法。这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而创立发展出来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有许多复杂的行为是不可能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作用来简单地加以控制或改变的,必须通过观摩、示范或学习,通过模仿才能获得。中国人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咨询者可设计一些程序,使咨询对象有机会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或用适当的行为取代不适当的行为。
应用行为疗法,对治疗亚健康中的某些心理疾患具有良好效果。例如,治疗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
第七节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治疗神经症、抑郁症、植物神经失调等身心疾病。几十年来,经森田的后继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
一、“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森田认为,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力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因此,要求患者对于症状首先要承认现实,不必强求改变,要顺应自然。
什么叫顺应自然呢?森田把它看作是相当于佛禅的“顿悟”状态。所谓“顿悟”,就是让患者认识并体验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体验到对超越自己控制能力的平常事,看得很严重而产生抗拒之心,结果使自己陷入了神经质的旋涡。因此,要使患者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自己的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二、“为所当为”的治疗原理
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
森田疗法要求患者通过治疗去学习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还是注意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动。即“为所当为”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行动,是对“顺应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
1.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森田疗法认为,改变患者的症状,一方面要对症状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另一方面还要随着本来有的生命欲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通常,症状不会即刻消失,在症状仍存在的情况下,尽管痛苦也要接受,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且能见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应做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任凭症状起伏,则有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的信心。例如:对人恐惧的人,不敢见人,见人就感到极度恐惧。森田疗法要求其带着症状生活,害怕见人没关系,但该见的人还是要见,可带着恐惧与人交往,注意自己要做什么。而这样做的结果,患者自己就会发现,原来想方设法要消除症状,想等症状不存在了再与人接触,其实是不必要的,过去为此苦恼,认为不能做,是因为老在脑子里想而不去做。而“为所当为”要求患者该做什么马上就去做什么,尽管痛苦也要坚持,就打破了过去那种精神束缚行动的模式。
2.面对现实,陶冶性格
森田疗法的专家高武良久指出:“人的行动一般会影响其性格,不可否认,一定的性格又会指导其做出一定的事情,但仅仅看到这一方面,则是一个片面性的认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的行动会造就我们的性格’,这一客观事实。而这一点,才是神经质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
神经质患者的精神冲突,往往停留在患者的主观世界之中,他们对引起自己恐惧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斗了又斗,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引起其痛苦的事物却采取了一种逃避和敷衍的态度。事实上,单凭个人主观意志的努力是无法摆脱神经质症状的苦恼的,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会使思维变得更加实际和深刻。实际行动才是提高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剂。对此,高武良久举例说,要学会游泳,不跳入水中就永远也学不会。即使完全不会游泳,跳入水中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后再逐步学习必要的技术。与此道理相同,神经质患者无论怎么痛苦,也会在别人指导下做到想做的事,这样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自信的体验。要想见人不再感到恐惧,只有坚持与人接触,在实际接触中采用顺应自然的态度,使恐惧感下降,才能逐步获得自信。前面已经谈到,“为所当为”
有助于使症状得到改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实际生活中将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而这就减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内部的精神能量。而与外部世界的实际接触,又有助于患者认识自身症状的主观虚构性。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使内向型性格产生某种改变的过程。
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为所当为”,有助于陶冶性格。这种陶冶并非彻底改变,而是对其性格的不同部分进行扬弃,即发扬神经质性格中的长处:认真、勤奋、富有责任感等,摈弃神经质性格中的致病之处:神经质的极端的内省及完善欲。
由此可见,顺应自然既不是对症状消极忍受、无所作为,也不是对症状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是按事物本来的规律行事,凭症状存在,不抗拒排斥,带着症状积极生活。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治疗原则的着眼点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陶冶性格。“为所当为”治疗原则还反映了森田疗法对意志、情感、行动和性格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即意志不能改变人的情感,但意志可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一个人的情感,陶冶一个人的性格。
第八节 有趣的其他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疗法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不仅可使人惊笑一番,还会使人有“喜怒哀乐”皆是药之感。这些独具特色的心理疗法不但有着神奇的疗效,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一、激怒疗法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抑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理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以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抑郁症也好了。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文挚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患者的治疗手段却治好了齐闵王的抑郁症,给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
二、逗笑疗法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却一天天严重。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自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解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三、艺术疗法
音乐室里,十多名患者伴着悠扬的乐声翩翩起舞,书画室挂满了患者自己创作的作品,患者们有的凝神运笔,有的挥毫泼墨,娱乐室中,患者们或三五成群地搓着麻将,或悠闲地读书看报。艺术行为治疗是将各种艺术治疗和行为治疗中的代币奖励治疗结合起来,治疗以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精神患者,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对神经症、心理障碍、抑郁症等疾病有较好疗效,包括应用操作性音乐治疗、书法治疗、阅读治疗等具体方法。患者每两周轮换一室,每天由各室心理治疗医师讲解当天治疗活动的内容和治疗作用,然后由每人实际操作,治疗结束前要进行评分,到月底根据每人得分情况兑换各种生活用品、文具、食品等,以鼓励患者继续治疗,直到达到出院标准。
四、电脑疗法
北京回龙观医院从国外引进一套心理CT,它最多可提出566个隐蔽性极强的问题,然后将测试者的回答通过电脑网络传至医院数据库进行分析,并据此对其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做出判断,准确率高达88%。心理CT可帮助医生发现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并及时治疗和矫正。
五、宣泄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患者将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表达出来,以减轻情绪反应的强度,缩短情绪体验的时间,从而使得情绪可以较快地得以恢复。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当哭过之后,原来悲伤的情绪体验会很快地减轻,内心会感觉好受了许多,这就是通过哭泣而将悲伤情绪宣泄出来所起到的作用。此外,将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向别人倾诉或者写在日记中等方法也具有相同的宣泄作用。而且,宣泄也可以通过一定的体育活动来进行。例如,有一位男孩子,当他感到不高兴时便去踢足球,将不快的情绪尽情发泄在运动上,这样痛快地踢完一场球,他的心里也痛快了许多。
六、转移法
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引起抑郁情绪的刺激上转移开,也可以控制抑郁情绪的蔓延和加重。在烦闷的时候,可以去找一些知心朋友聊天,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想想以前发生的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这些做法都可以使抑郁情绪得以减轻。例如,对于一个因为失恋而产生心理抑郁的大学生,除了对他进行说理开导之外,可以引导他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取得优良的成绩,从心理上得到满足,或者根据个人兴趣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充实课余生活,使自己的情感得到美的陶冶,在参与集体活动中摆脱心头烦恼,或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假期从事旅游活动,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秀丽的自然景色等,使思想得以升华,从而使自己从抑郁的心境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