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些时候,一定要快一点儿(1 / 1)

徘徊观望是人生的大敌。许多人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犹豫之间把它轻轻放过了。“机会难再”,即使它肯再次光顾你,假如你仍没有改掉那徘徊观望的毛病的话,它还是会照样溜走。行动慢,等于没有行动。能够超越竞争对手的关键,能够帮助你达成目标的关键,能够帮助你谱写精彩人生的关键,只有一个,那就是快速行动。

先人一步,就能赢定大局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皮鲁克斯有一句名言:“先人一步者,总能获得主动,占领有利地位。”的确,机遇很重要,但你对机遇的反应同样重要。当机遇来临时,反应敏捷的人总能先人一步抓住机遇。因为机遇不等人,稍纵即逝。再者,机遇对别人也是公平的,“幸运52”的口号就是“谁都有机会”。那么,最终谁能抓住机遇呢?答案是反应敏捷才会“捷足先登”。

时下经常讲要“抓住机遇”,究竟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呢?被喻为“中国第一打工王”“中国亿万富翁”的刘延林说:“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为什么有人捕捉不到,有人捕捉得到?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积累了捕捉机遇的本领。就像狩猎时,等了很久很久,猎物来了,你却放空枪,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猎物消失。捕捉猎物的本领,就是及时抓住机遇。”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三个财主在一起散步,其中一个首先发现前方有一枚闪闪发光的金币,眼神顿时凝固了!几乎同时,另一人大叫起来:“金币。”话音未落,第三个人已经俯身把金币捡到自己手里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机遇面前,眼快嘴快都不如手快。生活中有不少人发现了机遇,但是不能立即通过行动去抓住机遇,最终与没有发现机遇一样。

有很多成功的大企业家并没有学过经济学,肚子里也没有什么“墨水”,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行动快:一旦发现机遇,就能把机遇牢牢地“抓”在手中!

《英国十大首富成功的秘诀》里分析当代英国顶尖富豪的成功秘诀时指出:“如果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深思熟虑的能力和高瞻远瞩的思想,那就失之片面了。他们真正的才能在于审时度势后付诸行动的速度。这才是他们最了不起的,才是使他们出类拔萃,位居实业界最高、最难职位的原因。‘现在就干,马上行动’是他们的口头禅。”

机遇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东西,而且遇到机遇也并非易事,因此,不可能每个人什么时候都有机遇可抓。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等待,再等待,在等待中为机遇的到来做好准备。

没有速度,很多时候就没有主动权

有时,同样一个机遇既可以属于你,也可以属于他,这就看谁能捷足先登了。捷足先登,靠的是速度,即所谓兵贵神速。《孙子·虚实篇》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意思是说,凡先到达战地等待敌人的,就可从容主动;反之,仓促应战的只能疲劳被动。

一天黄昏,井植熏在马路上骑车,因为他的自行车车尾没有反光板而被警察严厉地教育了一番。回来的路上,井植熏不断地回想着警察的话:“这是法律规定的,这是法律规定的……”突然,一个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中:“真要是这样的话,那可就是一桩好买卖呀。全国大约有1000万辆自行车,每辆自行车都需要反光板,这个市场太大了。”他想起在三洋的车间里还堆放着大量的钢片边角料,以往这些材料都是当废品卖掉的,若是用它们来生产自行车车尾反光板的底板和边框,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个想法一出现,他便立刻采取了行动。第二天,他打电话到东京,询问红色玻璃的价格。他粗略地估算了一下成本,大约每个反光板需要18元,而当时市面上出售的用黑铁皮做的反光板价格是28元,他完全有占领市场的优势。

很快,三洋生产的钢框反光板面市了,很快超过了马莫尔和松下等老牌子,几乎独占了整个市场。三洋公司也从此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都会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这些研究和开发常常是并行的。竞争的现实反复表明,谁先研究成功,谁先运用于实际,谁先满足市场的需要,谁就是该项技术和产品的“主人”;同类、同质、同价产品,谁先把它投进市场,谁就能控制市场的“制高点”,取得主动权。时间上的抢先,等于先摘到了机遇的桃子,意味着可在一定期间对市场进行“垄断”。

1983年第一季度,香港有线电话机出口达1亿8600万港元之多,比上年同期增长19倍。快速应变是他们获得这笔巨利的最重要原因。原来,美国政府曾经规定,电话机只能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出租,不能销售,私人购买电话机是违法行为。1982年,美国政府取消了电话电报公司的专利权,允许私人购买。这样一来,美国8000万个家庭及其他公私机构,就成了电话机的潜在买主。香港厂商听说美国电话机市场突然兴旺,就把原来生产收音机、电子表的厂家快速转产,生产电话机,迅速扑向美国电话机市场,结果出师大捷。

在信息时代,想要抓住机遇、获得成功更要讲究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成功。谁能够最先产生好的主意并将其付诸实践,谁先一步抢占市场,谁的收益就大,利润就高。看一看今天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就可见一斑了。

《孙子·势篇》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弓弩,节如发机。”这段话是说,用兵应造成一种险峻的态势,这种态势像湍急奔流的水、像速飞猛击的鹰、像张满的弓弩,其所发出的节奏,是短促的。有这样险疾的态势,“鹰隼一击,百鸟无以争其势;猛虎一奋,万兽无以争其威”。“水之漂石”“鹰之一击”,牵涉到“疾”与“节”这两个因素。我们在捕捉机遇时,除了“疾”——快速以外,还要有节奏、节量。你看:鹰之擒鸟雀,必节量远近;虎之猎麂鹿,必先踞后跃奋之。

抓机遇,要善于权衡,力争不失时机,不耗“无用之饵”,该张时则张,该弛时则弛。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威。“疾而有节”,就能把握机遇。

简言之,要快速,要有节,要有度,要机智,会应变。

小心夜长梦多

兵家常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也。”实际上,犹豫不决、当断不断的祸害,不仅仅表现在战场上,在现代的商业战略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商战之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犹豫不决、当断不断,那你在商场上只会一败涂地。

因此,斩钉截铁、当机立断,已成为当代企业家的成功秘诀之一。当然,这里的当机立断,首先指的是认准行情、深思熟虑后的果敢行动,而不是心血**或凭意气用事的有勇无谋之举。宋人张泳说:“临事三难:能见,为一;见能行,为二;行必果决,为三。”当机立断的另一方面,并非仅仅指进攻和发展。有时,按兵不动或必要的撤退也是一种果敢的行为,该等待观望时就应按兵不动,该撤退时就立即撤退。

最让人感慨的当是“夜长梦多”这一俗语了。夜长梦多,指的是做某些事时,如果历时太长或拖得太久,就容易出问题。“夜长”了,“噩梦”就多,睡觉的人就会受到意外的惊吓,从而降低睡眠的质量。同理,做事犹犹豫豫,久不决断,也会错失良机。“失时非贤者也”。

《史记》中有“兵为凶器”的说法。意思是说,不在万不得已时,不得出兵;但是,一旦出兵就得速战速决。“劳师远征”或“长期用兵”,每每带来的都是失败。

中国人向来推崇从容自若、慢条斯理的做事态度和大难临头、“刀架脖子上”也能泰然处之的姿态。能够做到这样,才算得上气宇轩昂的君子。然而,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就喜欢做事拖拉,或不善于抓住战机。事实上,中国人在追求和谐、宁静、优雅的同时,无时不在潜心于捕捉机遇。

古时有一种“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也是优哉游哉的处世信条,但就其内涵而言,远非字面那么浅显。

打个比方,一个车轮,加速旋转,似乎就看不到它在旋转了,甚至看到的是在倒转。“无为”就是这种状态,“无为”才能“无不为”。因此,做事应快速决断,不要犹豫、踌躇。

千万不要找借口而拖延时间

借口是无能者的盾牌。只有无能者才喜欢使用借口,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借口是盾牌,但它是最脆弱的盾牌,最不堪一击。这个盾牌是自欺欺人的盾牌。一无所有的人,同时也是借口最多的人。因为借口让他失去了一切。

借口是无能者随时给自己留的一条退路,退路的尽头就是万丈深渊。所以,喜欢找借口的人最后总是面临绝境。借口是慢性毒药,它会在你不知不觉中扼杀你的希望、你的梦想、你的勇气、你的斗志、你的自尊,最后让你的生命之树枯萎。所以说,借口多的人是最无能的人。如果你能将借口永远地抛弃,即使你现在一无所有,最终也会拥有你所梦想的一切。

托马斯·爱迪生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时间,拖延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当然,成功人士都是这么认为的,而这种看似浅显的认识却对我们每个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找借口是世界上最容易办到的事情之一,因为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找到很多的借口去自我安慰,去掩饰自己的过错。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这样,有的人常常把“拖延时间”归咎于外界因素,总是要去找一些敷衍上司或者其他人的借口,其实这些人最终是在敷衍自己。拖延时间的是自己,由此而受害的人也必然是自己。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不容易完成的事情时,我们很习惯地替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要么无法按时完成,要么根本就不能完成。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借口却让我们忘却了自己的责任,使我们在工作中不能全力以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一旦有了困难就会替自己找借口。这样发展下去是非常可怕的。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找正自己的位置,带着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学习中去,不找任何借口,做一个最优秀的员工。

千万不要总找借口而拖延时间,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开始”,即使心存恐惧也必须这样做。

凡事都留待以后处理的态度是一种不好的工作习惯。有的人每当要付出劳动或要做出抉择时,总会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奇怪的是,这些经常喊累的拖延者,却可以在健身房、酒吧或购物中心流连数个小时而毫无倦意。但是,看看他们上班的模样吧!你是否常听他们说:

“天啊,多么希望明天不用上班。”带着这样的念头从健身房、酒吧、购物中心回来,他们只会感觉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拖延的背后是人的惰性在作怪,而借口是对惰性的纵容。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想着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借口“再等一会儿”,于是又躺了5分钟,甚至更久……岁月匆匆,我们都应该想想自己的生命还剩下多少时间,从现在起,立即拒绝拖延,提升工作效率,从而给自己腾出更多的私人空间,在这个竞争激烈、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世界中享受工作、享受人生。

及时抓住机会

居里夫人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下面是关于林语堂的一则故事:

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女士,林语堂先生也在被请之列,于是就请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赛珍珠旁边。席间,赛珍珠知道座上多系中国作家,就说:“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界印行,本人愿为介绍。”

当时,座上人都以为这只是客套话而已,故未予注意,独林语堂当场一口答应,归而以两日之力,搜集其发表于中国之英文小品成一巨册,而送之赛珍珠,请为斧正。赛因此对林语堂印象至佳,其后乃以全力助其成功。

据说,当日座上客中尚有吴经熊、温源宁、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诣言,均不下于林语堂,如他们亦若林氏之认真,而亦能即日以作品送给赛氏,则今日成功者未必为林氏也。

由这则故事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赋,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这许多因素加起来才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所以,尽管说,有的人的成功在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但认真想来,这偶然的机会能被其发现,被其抓住,而且被其充分利用,却又绝不是偶然的。

因循等待是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所以“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

所谓“创造时机”,不过是在万千因子运行之间,努力加上自己的这万分之一的力量,希图把“机会”的运行造成有利于自己的一刹那而已。林语堂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另外,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有位知名哲学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气质。某天,一个女子来敲他的门,她说:“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坏所在分别列下来,发现好坏均等,一时真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无论他找出什么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选择的困难而已。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我该答应那女人的请求。

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问女人的父亲:“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女人的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是三个孩子的妈了!”哲学家听后,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想到,向来引以为傲的哲学头脑,换来的竟是一场悔恨。尔后,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只留下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

机会是纷纭世事之中的许多复杂因子在运行之间偶然凑成的一个有利于你的“空隙”。这个“空隙”稍纵即逝,所以,要把握时机就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

西方谚语说:“机会不会再度来叩你的门。”这并非说它架子大,而是它也被操纵着拥挤于万事之间,身不由己。

徘徊观望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许多人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犹豫之间把它轻轻放过了。“机会难再”,即使它肯再次光临你的门前,但假如你仍没有改掉徘徊观望的毛病的话,它还是会照样溜走。行动慢,等于没有行动。

想到就要做到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想到某件事就马上去做了呢?现实中,有许多应该做的事却没有做,不是没有想到,而是没有立刻去做。时间一过,就把它忘了。

有时是因为忙,有时是因为懒。想到某一件事该做,但当时没有时间,于是想,“等一下再说吧”但“等一下”之后,却因其他事务分神,就忘了,或者事过境迁,失去当时的时机了。

如果想提高做事效率,最好“想到就做”。事情未能随到随做,随做随了,却都堆在心上,既不去做,又不能忘,实在比多做事情更加令人疲劳。

做事有始无终,会使自己有负债之感。无论大小事,既已开始,就应勇往直前地把它做完。古时老师教弟子写字,无论有什么事打扰,也不准把一个字只写到一半就停。即使这个字写错了,也要把它写完再涂改。这正是在教人不能忽视任何小事的最好例证。在日常小事中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将来做事才不会轻易半途而废。

假如你有未完成的工作、未缝完的衣服、未写成的稿件等,希望你把它们找出来整理一下,安心把它们完成。而完成之后,你会非常快乐。当它们未完成时不过是些废物,而当它们完成之后,就会成为漂亮的成品和可观的成绩,那种意料之外的成功,更会令你惊奇。只要你肯多付出一分心力和时间,就会发现,自己实在有许多未曾使用的潜在本领。有些人在面对一项新的工作时,会因它的繁重与困难而心情紧张、沉重、不安。祛除这种情绪的办法,就是立刻着手去做这件事,之后你会发现,这事并非想象的那么困难,从而对自己也有了信心。

“想到就做”不是一件难事,它只需要你有信心。但是,一件事情开始之后,是否能够有始有终,则要靠毅力与恒心,很多人往往凭一股冲力做了一阵儿,然后就渐渐觉得厌倦;再遭遇一点儿困难或外力的干扰,这时,不但兴趣消失,信心也没有了。很多工作多因此而中途停顿。而只是那些能克服这种障碍的才是成功的人。

开始一件工作,所需的是决心与热忱;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是恒心与毅力。

缺少热忱,则工作无法启动。只有热诚而无恒心与毅力,工作也是不能完成的。

敢想敢做就能成功。“想到就要做到!”希望那些还没有成功的人不要把它仅仅作为响亮的口号。

犹疑不决几乎是你能犯得最坏的错误

对于你想做的并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行动越快越好。

如果你在小事上也犹疑不决,难下决心而痛苦,害怕选择到错误的方案,那你就要记着:“犹疑不决几乎是你能犯的最坏的错误。”如果你选择一项看起来比较好的方案,有信心地宣布出来,并且全速实行,那你得到的结果,通常都比长期难以下决定而痛苦要好得多。

某些决定,例如要不要换工作,明显地需要多多考虑,而不应该草率决定。但是去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就可以下决心去做,停止在利弊之间摇摆,而要把全部精力用于实现这个决定。

至于小的决定——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寻常的决定——一般而言,是下得愈快愈好。如果你要拖延到“全部”异议都克服以后才下决定,就永远不能做好事情。

成功的人并不是在问题发生以前先把它统统消除,而是一旦发生问题时,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完美要求必须折中一下,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行动以前永远等待的泥沼中。当然,最好是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当我们决定一件大事时,心里一定会很矛盾,会面对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扰。

下面的实例是一个年轻人的选择,他没有抱怨,而是立即去做,最终大有收获。

杰米先生是个普通的年轻人,有太太和小孩,收入并不多。

他们全家住在一间小公寓里,夫妇两人都渴望有一套自己的新房子。他们希望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比较干净的环境、小孩有地方玩,同时也增添了一份产业。

买房子的确很难,必须有钱支付分期付款的首付款才行。有一天,当杰米签署下个月的房租支票时,突然很不耐烦,因为房租跟新房子每月的分期付款差不多。

杰米跟太太说:“下个礼拜我们去买一套新房子,你看怎样?”

“你怎么突然想到这个?”她问,“开玩笑!我们哪有能力!可能连首付款都付不起!”

但是他已经下定决心,“跟我们一样想买一套新房子的夫妇大约有几十万,其中只有一半能如愿以偿,剩下的一半一定是什么事情使得他们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买一套房子。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凑钱,可是一定要想办法。”

下个礼拜他们真的找到一套两人都喜欢的房子,朴素大方又实用,首付款是1200美元。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凑够1200美元。他知道无法从银行借到这笔钱,因为这样会妨碍他的信用,使他无法获得一项关于销售款项的抵押借款。

可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为什么不直接找包销商谈谈,向他借私款呢?他真的这么去做了。包销商起先很冷淡,由于杰米一再坚持,他终于同意了。他同意杰米把1200美元的借款按月偿还,每月100美元,利息另外计算。

现在杰米要做的是,每个月凑出100美元。夫妇两个想尽办法,一个月可以省下25美元,还有75美元要另外设法筹措。

这时杰米又想到另一个点子。第二天早上他直接跟老板解释这件事,他的老板也很高兴他要买房子。

杰米说:“T先生(就是老板),你看,为了买房子,我每个月要多赚75美元才行。我知道,当你认为我值得加薪时一定会加,可是我现在很想多赚一点儿钱。公司的某些事情可能在周末做更好,你能不能让我在周末加班呢?有没有这个可能呢?”

老板被他的诚恳和雄心感动,最后真的找出许多事情让他在周末工作10小时,他们因此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房子。

这个实例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杰米的决心燃起了灵感的火花,因而想出了各种办法来实现他的心愿,而不是妒忌那些住进新房的人。

第二,由此,他的信心大增,下一次决定什么大事时会更容易、更顺手。

第三,他提高了家人的生活水准。如果一直拖延,直到所有的条件都解决时,很可能永远买不起房了。

有的人总想等条件都十全十美后再动手,结果由于实际情况与理想永远不能相符,所以只好一直拖下去了。看来,埋怨,除了说明自己无能外,不能说明别的。其实,我们在埋怨社会、埋怨他人的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公正地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为什么人家行而自己却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