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怨
不顺利时,既不埋怨老天爷,也不迁怒旁人。
1??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孔子说:“不怀恨于天,不责怪于人。”
孔子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一心要以仁义之道来整治家国天下,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为此他曾经广泛游历诸国,希望有君王能够采纳他的思想主张,行礼治,尽仁道,明伦常。可是当时诸侯之间连年攻战,人人自危,奸谋权术横行,勇力军法并重。各个诸侯国王急功近利,欲图自保或者称霸天下,孔子的一整套根治社会弊端的慢功夫自然难以见用于世。这倒并不是说孔子的思想理论不好,而是由于道德教化、人心转变往往见效很慢,在当时纷繁动**而又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这些难以具体实行。因此孔子周游了一大圈之后,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怀才不遇,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甚至因此不断遭到别人的讥讽和嘲弄。所以孔子才会发出世上没有懂他的人的感叹。
不过孔子之所以是孔子,是“圣人”,而不同于常人就在于他虽然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是却能够通达事理,用他的话讲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事实上人的一生,不如意的时候往往多于如意的时候。那么在我们面对不得意之时,是灰心丧气、怨天尤人,还是像孔子一样心态怡然呢?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态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有成就的大问题。可以设想一下,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推销他的治国理论,但却没有一个国君重用他,如果他灰心失望了,整日怨天尤人,以酒浇愁,那么也许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了。但是孔子却能在那么绝望的情况下,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不能直接将自己的理论推销给君主,可以传授给学生,通过学生再推销给后世的君主。孔子的这种执着和达观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事情做得不顺利既不埋怨老天爷、也不迁怒旁人,这是需要相当的修养功夫才能做到的。孔子说自己不怨天尤人,其实也等于为人们做了一个示范,告诫人们也别怨天尤人。想想人为什么会怨天尤人呢?无非是想实现的愿望没实现,想得到的东西没得到,于是迁怒于老天的不公和他人的不助,整天沉浸在烦恼之中。
生活中有**也有低谷,人生中有得也有失。对得失成败抱旷达包容的态度,你就会少了许多挫折感,生活就会格外轻松愉快。
梁漱溟是我国近代有名的儒学大师。“十年文革”时期,那些所谓的“红卫兵”们把他的藏书、手稿、字画统统烧了,人又隔三差五地被拉去游街、批斗,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多么大的羞辱,同时面临这样的失意,稍有想不开就会走上极端,一了百了。但是梁漱溟没有,当造反派们厌倦后把他关在一个小屋子里,他没有为此而怨天尤人,也不呼天抢地,而是潜下心来认真地做自己的学问,其《儒佛同异论》还有《东方学术概论》,可谓是我国学术界开天辟地的伟大成就,其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气度确是令人折服。
我国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林清玄在他的一篇散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朋友和他要一幅字,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朋友对他说,你要写非常简单的,让我每天看了以后就有用的一句话。他想了半天,就写了四个字,叫“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说这是什么意思啊?林清玄解释说,大家都说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我们就算认可这种说法吧,但是起码还有一二如意事啊?我帮不了你太多,我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那“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抑制心底的不快,这也就是我作为一个朋友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俗话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根本就不可能永远都是风平浪静。人生遭际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存在于环境中,惟一能使我们改变的不是老天,也不是别人的支持,而是你自己!
因此说,看透了,看穿了,人的生命就获得了自由和解脱,从斤斤计较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不在小事情上浪费自己,而能务其大者、远者,创造人生的远景宏图。人生旷达了,心智自然也就不会劳累,就不会活得那么拘谨和痛苦。区区小事不能给他带来烦恼,不愉快的经历也不能使他怨天尤人。旷达地体谅他人、理解人生、包容生命。欢乐的时候能放浪形骸,遇到挫折能顺其自然,做事的时候能专心致志,忘情的时候能忘乎所以。这种人活在世上不委曲自己,但是也不计较别人,所以人人喜欢、人人钦佩。
2??生活不必苛求
超脱于现实,无求于生活,一切就都会自然而然。大喜大悲,率性而为,此乃性情中人,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变得活泼起来。
有一位女士,有这样一段回忆:
儿时,家里清贫,对于穿着打扮并不苛求,有啥穿啥。妈妈只在过年时给我添置一套新衣服,直到那补丁再也无法容下为止。一般都捡亲戚朋友家小孩的旧衣服穿,一旦谁家送来一堆旧衣旧裤,我像发现了一座金矿似的,欣喜若狂地翻捡。一次,我穿了一条男童式的裤子,被男同学取笑了一通,我却不以为然,依然很喜欢。
随着年纪一天天的增长,思想上也渐渐地转变了不少,后来家里不缺吃少穿了,我开始注意起自己的体形来,那时觉着自己的小腿粗,总不好意思穿裙子。看着身边的不少同学那健美的小腿,少不了向往,开始异想天开,姐姐是个比较胖的女孩,她是一直爱赶时髦的人,一直想自己能瘦下去,因此,试了不少减肥方法,我也向她讨教了几招,开始是每天喝几口醋,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又改成每天多吃萝卜少吃饭。我是一个没恒心的人,就这样有一天没一天的,那小腿上的肉没减掉,健康问题倒落下了不少。
记得有一年,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增高”广告,我来了兴趣,对自己的身高一直不满意的我还是受不了**陷了进去,那高挑修长的身材是我梦寐以求的,怎能不去试试看呢?因此,在翻阅了不少有关“增高”的广告后,最终把目光投向了一家,把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全投了进去,在一段又焦虑又美好的期待中,终于收到了一个鼓鼓的邮件,在拆开那包东西时,我的心弦扣得紧紧的,浏览了那些一文不值的说明书后,如当头一棒把我整个希望都击破了,从失望到愤怒,从愤怒到要报复,随即提起笔向那家公司发起攻击,对他们的“坑蒙拐骗”大肆指责了一番,想想我是多么的愚昧与无知啊!
是什么蒙蔽了理智呢?是我对“美”的苛求,是我追求“完美”的迫切心理,致使被那些为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商家乘虚而入。
类似的人当然有很多,有些人在学习上的苛求、有些人在工作中的苛求、有些人在感情上的苛求、还有些人在生活细节上的苛求……
当然,“苛求”有利也有弊,比如有些人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做到最好,即使未能达到先前预定的目标,却也能坦然处之。而有些人往往把“苛求”逼向钻牛角尖的程度,往往把事情想的太美好,过多的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一直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与现实社会脱节,不能客观地认识事情,一旦事情的发展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就变得消极,易走极端,甚至摧残自己的人生。
正如有位作家所说的:“这世界并不完美,它生成是如此,而我们却是这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由这世界诞生,先天就带来了它所具有的好处,也带来了它天然的缺点,不要用苛求的眼光去看世界,而是以一种宽容平和的生活态度去面对。”
如果那些爱钻牛角尖的人能够及时地摆正自己的心态,客观的面对生活,他们得到的将更多,生活也会更愉快。
3??学会忘记
我们不但要善于记忆,还应该学会忘记。应时时刻刻排解多愁善感的情绪,把烦人的往事放在一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好的心情去生活。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我们若是帮助了别人,或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乐于忘记是一种平衡心理的最佳选择。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乐于忘记是快乐人生的一大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我们生活在现在,面向着未来,过去的一切都被时间之水冲得一去不复返。我们没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那些人间的仇怨。念念不忘,只能被它腐蚀,而变得彼此憎恨、满腔怨气。甚至导致精神崩溃,陷自己于疯狂。
做人,不但要忘记不愉快的往事,也要放下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情绪。那些情绪,往往会陷你于虚妄之中。从心理学角度看,无论你惦记的是快乐的事还是悲愁憎恨的事,长期生活在这种过去的记忆里,就会与现实生活脱节,会严重威胁心理健康和心理的发展。久而久之,便会影响我们正确的思考与行动。
怎样才能忘记呢?只有一个方法:放下!
学习忘记之道,把许多愤恨的往事丢掉,日子久了,激动情绪也就越来越少,心灵和精神的活力得以再生,恢复了原有的喜悦和自在。
康德是一位懂得忘怀之道的人,当有一天发现他最信赖又依靠的仆人兰佩一直有计划地偷盗他的财物时,便把他辞退了。但康德又十分怀念他。于是,他在日记中写下悲伤的一行:“记住要忘掉兰佩。”真正说来,一个人并不那么容易忘掉伤心的往事。不过,当它浮现出来时,我们必须懂得不陷于悲不自胜的情绪,必须提防自己再度陷入愤恨、恐惧和无助的哀愁里。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扭转念头去专心工作,计划未来,或者去运动、旅行。
人人都曾有过被痛苦的回忆所缠绕而不能自拔的体验,何不让我们把这些不美好的回忆摒之千里,代之以自我陶醉的梦想和对新生活的不断体验与历练呢? 学会忘却,也就学会了宽恕自己、解救自己。人生短短几十年,何苦过得那么疲累,何不学会忘却?
忘记了忧愁,也就没有了忧愁;忘记了憎恨,也就远离了憎恨。当心灵不因为憎恨而蒙蔽,当所有的一切都变成过眼云烟,人就会整个轻松起来,请记住:宽恕了别人,也解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