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适 应第22章(1 / 1)

包容 袁丽萍编著 2124 字 2个月前

适 应

现实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难以改变的,那我们就必须适应。

1??要适应生活

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当外部环境好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够有一个美好的生活;当外部环境恶劣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生活得相对困难和痛苦。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不一样。有些人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再加上自己的主观努力,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有些人则缺乏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生活完全交给了外部环境,或者是他的努力不足以改变外部环境。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如何是在外部环境的基础之上进行个人改造而得来的。要“适应”生活,正是要我们对外部环境的服从。现实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难以改变的,我们必须适应,才能够拥有生活。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们所要适应的都是进步的,美好的事物。比如说,当我们还是顽童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让我们去读书,那种感觉必然是不舒服的,但是却是对我们有好处的,那我们就必须学会适应学习的环境,当国家取消大学生的计划分配制度,而将大学生推入就业市场的时候,也使得“天之骄子”颇不习惯,但是这确实是社会的进步,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摆脱了对计划分配的依赖,凭借自己的努力开创了自己辉煌的事业。再比如说,电脑的出现曾经让很多人措手不及,一些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习惯的人对于这种新生的事物没有多少好感,但是我们不得不说,电脑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我们就必须去适应有电脑的生活,学习电脑的使用。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生活所淘汰。

我们生活的周遭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适应,那么我们就无法很好地融入生活。长久下去,我们就会故步自封,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因此而下降。所以,“适应”生活是享受生活的第一步。

人生有很多的无奈,但有些事情是我们不能把握和控制的。比如,我们生在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高考的时候遭遇了变革,大学所读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毕业后又碰上几百几千人为抢一个饭碗挤破脑袋的局面,想结婚又面临着房地产的天价的上涨,想退休又面临着退休年龄往后推移……也许这都是时代的错,比这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我们的身体天生就不完美。面对这些,有的人学会了抱怨,抱怨自己没有生在一个更好的时代,抱怨上天对自己是多么的不公平。可是,抱怨的结果又能怎样呢?也只能徒增悲伤和烦恼,或者把自己推向苦恼的沼泽地。

既然抱怨也无济于事,我们就只能接受,接受遭遇的不公,接受生活的真相。就像我们打扑克的时候,无论抓到的是一手好牌还是烂牌,都要想办法,发挥出最高的水平去赢下来。勇于接受生活真相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大家一定熟悉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史铁生吧,他是一位双腿瘫痪的作家,史铁生生前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不要抱怨上天给予自己的不够多,也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是如何的坎坷,很多有所成就的人,比如霍金、比如贝多芬、比如海伦·凯勒,他们惊人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上天多么垂青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勇于接受事实,接受生活的真相。

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注定无法改变的真相。你若想否认这些事实,其实就是在否定自己。我们要学会接受真相,不要与不能改变的现实较劲,才有精力去“改造”自己不尽如人意的命运。

2??要去接受它

俗话说:“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接受它。”的确,几乎是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不公平就显现了出来,有些孩子降生在别墅里,有些孩子则降生在自家黑糊糊的炕头上。到了上学的年龄,一些孩子穿着新衣,背着新书包踏进了美丽的校园,而一些孩子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背着书包暗自伤神。该工作了,一些孩子凭门路、靠关系进了著名的企业,一些孩子没学历、没有关系,只能以体力劳动来维持生活……

当然,大多数人没有前者那么优越,也没有后者那么凄惨,而是处在一个中间的水平,但是仍然能处处感觉到不公,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是偏远地区的农民而不是城市里的知识分子?自己大学毕业的时候为什么偏偏赶上国家不再分配工作?为什么到了自己该成家立业的时候房价较几年前翻了数倍?为什么自己拼命工作,而老板却把晋升的职位给了一个别人?

生活中不公平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很多人为此仇视不公平,背地里唉声叹气,指责抱怨,这或许能解一时之气,但不能改变实质。

在遭遇不公的时候,更多的人想的是改造环境,改变不公,其实,这多半是行不通的。试想,如果你大学毕业被分在基层工作,一边愤愤不平,一边敷衍工作,那么你有什么机会被升职呢?老板会认为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做不好,根本不会有责任和能力去做更高级的工作。

要想改变不公,唯一的方法就是接受这一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能改变心情,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很久以前,一位日本青年进了一家大公司,做了一个小职员。在平凡的工作中他发现公司存在着许多问题,便不断给上层管理者写信,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然而,他的信如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可他并没有放弃,只要发现问题,他照样写信,照样提出自己的建议……10年后的一天,他终于有了回报,他被派到一个分公司任经理,他工作非常出色,后来当了这家大公司的总经理,而这家大公司就是世界著名的佳能公司。

一个贸易公司的男职员,在刚进公司时很受老板赏识,但不知怎的,在并没犯什么错误的状况下,他被“冷冻”了起来,整整一年,老板不召见他,也不给他重要的工作,从形同主管的地位变成和普通员工差不多。他忍气吞声地过了一年,老板终于又召见他,给他升了官,加了薪,同事们都说他把冷板凳坐热了。

要想改变,必先接受不如意的现实生活。人生如水,人只能去接受现实。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即便你有满腹的才华,也不一定有机会一下子做到企业的高层。比如,你大学毕业,却不得不从公司最基层的工作做起,有什么办法改变?只有先接受才能有机会,接受就是踏踏实实地去做。

普希金有一首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忍耐。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到来。

生活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们无法接受,每天总是怨天尤人,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整天活在忧郁之中,那么我们等于被生活击垮。既然这样,我们不如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去适应生活的不公。唯有适应环境,接受现实,才会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处境。

3??要学会承受

生活就是一个个难题。我们都在不断地去破解,这其中最艰难的就是解题的过程,只要承受住这个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人生也就多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经历,人生就多了坚无不摧的意志。

有这样一个故事:

山里住着一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在他不断地辛苦建造下,终于盖起了一间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

有一天,他挑着砍的木柴到城里交货,但当他黄昏回家时,却发现他的房子起火燃烧了。左邻右舍都前来帮忙救火,但是因为傍晚的风势过于强大,所以还是没有办法将火扑灭,一群人只能静待一旁,眼睁睁地看着炽烈的火焰吞噬了整栋木屋。

大火终于灭了,这位樵夫手里便拿了一根棍子,跑进倒塌的屋里不断地翻找着什么。围观的邻人以为他是在翻找藏在屋里的珍贵宝物,所以也都好奇地在一旁注视着他的举动。

过了半晌,樵夫终于兴奋地叫了起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邻人纷纷向前一探究竟,这才发现樵夫手里捧着的竟是一柄柴刀,根本不是什么值钱的宝物。

樵夫兴奋地将木棒嵌进柴刀里,充满自信地说:“只要有这柄柴刀,我就可以再建造一个更坚固耐用的家。”

坚强的人不是从未曾被困难击倒过的人,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积极地向正确方向不断迈进的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在一生中的两万多天的时间里,没有人从始至终都是幸运儿,我们的生命中无不交织着喜悦与悲伤、顺利与坎坷、幸运与不幸、得到与失去。于是,如此纷繁的内容构成了生命的多姿多彩,这样我们才品尝到了生命复杂的滋味,到日暮黄昏的时候,也才有了那么多可供回忆的内容。

我们应该感谢生活的赐予,不论一帆风顺还是苦难深重。

人生是个大舞台,也许有笙歌相伴,也许有大浪淘沙,但主角永远都是我们自己,即使别人能给我们再大的帮助,但他们却永远无法主宰我们的人生。

我们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芸芸众生,谁都无法避免苦难的降临。勇敢者、智者面对苦难,能够坦然接受,然后想方设法化解苦难,把它看作是对人生的又一次挑战,赢得别人的敬重;懦弱者、愚者面对苦难,只会像塌了天,垂头丧气,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结果苦难更加深重,造成的损失与危害更加巨大,为别人留下笑柄或提供反面的教材,这样的人生何其可悲。

其实,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车到山前必有路,重要的还在于你的心态。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

西西弗神因为偷了天庭的火种给人们,被贬到人世间受苦。他所受到的惩罚是将一块大石头推上山,直到它不再滚下来为止。西西弗神推呀推,费尽气力将石头推上山顶,周而复始,永无休止。

上帝想靠这样的折磨,使西西弗神心灵崩溃而死。西西弗神每次推石头上山时,上帝都嘲笑、打击他。但西西弗神不相信命运,依旧我行我素。他想:既然推石头上山是我每天的任务,那我就每天都来完成,完不完成责任在我,至于石头是不是往下滚,那就和我无关了。再说,石头不往下滚,我又推什么呢?在西西弗神的坦然面前,上帝折服了,他无法再惩罚西西弗神,便让西西弗神返回了天庭。

一切外在的磨难,都会在心灵交汇,你的盾牌不是外人的帮助与同情,而是心理的承受能力。想一想贝多芬,苦难好像不断地降临在他身上,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但他没有垮掉,反而成为一代“乐圣”;想一想张海迪,全身三分之二没有知觉,但她不断地进行“生命的追问”,针灸、写作、翻译……一个正常人都无法取得那样的成绩,但是她做到了。

人的一生,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承受了什么。苦难再大,都属于我们自己,不承受也得承受。承受它才能打垮它,不承受就会被它打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