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中 庸第19章(1 / 1)

包容 袁丽萍编著 2872 字 2个月前

中 庸

一个人要想做到中庸,必须提高自我的调控能力,使自己的言行、情感、欲望等适度、恰当,避免过犹不及。

1??调和与均衡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它是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虽然在《论语》中“中庸”一词仅出现过一次,但中庸的思想却时时闪现,如在论语中孔子评价他的弟子们时说:“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

我们现在说中庸,就是能够中和的中庸之作用。做事,不偏不倚的才叫做中,不改变的叫做庸。行中,这是天下的正道;用中道,这是天下的真理。中庸的基本要义,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为人处世、持家治国等人生作为,都充分体现了包容这个道理。

一个人要想做到中庸,必须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我的调控能力,使自己的言行、情感、欲望等适度、恰当,避免过犹不及。

我们生活的最高典型应该是中庸的生活。

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

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水之王。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此外还有一种比这自然主义更伟大的哲学,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所以,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美国著名作家房龙说:“孔子向几亿中国人传授了一种日常生活的哲理,那种哲理一直在过去2500年中影响着他们的子孙后代,并且至今如从前一样至关重要,一样可行。”不错,孔子凭着一颗善良的心,真诚地向我们传授着生活的哲理,其间或许有些不够精致的地方,有些则是被别有用心的后人故意或无意地误读,企图凭借圣人的幌子,来把一些非法的勾当变得“合理合法”。现在,只要我们也带着一颗同样善良的心,带着对生活的热情来重读《论语》,就不难在智者的圣言中找到一些生活的启示,重新调整好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甚至整个宇宙的关系。

中庸为人处世的态度就是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本着不走极端的方式,适可而止。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就需要个人保持适中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包容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们由于对许多事情过于偏激,而不能把握其中的分寸,而往往走向极端,把事情搞砸了。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或走上难以回头的极端。古人都说:“水满则盈”、“过犹不及”,这是在告诫后人们,做事最好要留点分寸、留点回旋的余地,这是为人处世的一条法则。

《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有云:“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就是说我们在做事上要讲求一个“度”,如果掌握不了其中的“度”,一旦表现过头,就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中庸”要求人们在为人上要不偏不倚,一切要做到 “致中和”。因为任何人都必须与人打交道,都必须与人合作,这其中少不了合脾气、对口味的朋友、同事等等,当然也免不了会遇到一些在性格、气质、爱好,甚至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格格不入的人。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亲前者而远后者,这种极为明显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其结果往往会给你在生活、工作中带来诸多不利,只有运用中庸的思想,我们才能具有包容的胸怀。

中庸思想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就区别对待或有着明显的交往界限。对那些自以为“情投意合”的人,不能走的太“黏糊”,而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不会因为对方而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对那些自认为合不来的人,应该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积极地采取接近和表现出愿意与之合作的包容态度。俗话说:“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就是这个道理。

而在对待工作上,我们一定要谨慎,不要急躁、冒进。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做事拖拖拉拉、拖泥带水的话,是无法办成的。但是,不经过仔细的思考、冷静的分析,而草率行事、鲁莽上阵,那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中庸”的态度就是要克制人们的偏激,要冷静地对待每一件事,另外就是不能“到处撒网”,如果什么事都想干,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结果还是一事无成。

我们不可能趋同别人,也千万别奢望别人趋同你。为人,要做到“中立不倚”,不偏向别人也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做事,也要做到“居中而行”,不偏激不走极端。这样就是适中的包容的人生态度,也就是“中庸”思想的要义所在。如果真能做到这些,相信大家离“中庸之道”也就不远了。

最后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半半歌》,这首诗歌中所书写的就是这样一种中庸的人生智慧。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春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幸福恰到好处的底线是什么?竟是个耐人寻味的“半”字。

2??要讲个“度”

人生的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凡事皆有度”。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水的沸点是100℃,水的凝固点是0℃。从0℃到100℃是水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了水蒸气,要么变成了冰。

“度”是一个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量变到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恰到好处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略,也是维系我们一生能否幸福、快乐的法宝。如何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的大本事。

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相对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做人做事,为人处世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列宁曾说:“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为错误。”若不及,则真理就不会全面;而过了,超过了适度的范围,真理就会变成了谬误。也就是说,真理和谬误只是一步之遥。

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比如,说话就要讲究分寸和尺度。话不可不说,也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就说过:人有双耳双目一口,那就应当多看多听慎言。因为言多易失。同样,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也要掌握好“度”,一旦过度必定会伤感情。虽然幽默的言谈令人快乐,但一过了度也就变成了庸俗或尖刻。

再比如,喝酒。朋友们聚在一起喝点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进感情,本是人生一件快事。但饮酒一过度就出事了,轻者出洋相,重者伤和气,更有甚者伤身体、误正事。

还有,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而不懈的奋斗着,最终因透支自己的健康而英年早逝。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其次就是有些人为了奋斗,而成了“男强人”或者“女强人”,其事业可谓辉煌腾达,但因长期不顾家,亲情渐淡,最后导致家庭破裂、子女失教,这能算是完美吗?这样的完美就是一种伤害,也是一种失“度”的行为。

所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字,把握好这个“度”。

有人认为,立志是人生智慧。大志酿就气魄,大志磨就意志,大志练就恒心,志向存于高远方成大器。但是,立志也需有“度”。大志过于具体就会遭受挫折,大志脱离实际便是好高骛远。立志要“量体裁衣”,否则便是空中楼阁。

有人认为热情是人生智慧。人际关系离不开热情。但是,热情也有“度”。你的热情太高了会灼伤人;你的热情太低则会冷漠人。该加温而没有加温,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发生“断路”,该降温而加温的会背离意愿。只有把握了“度”,幽默才不会油滑,坦诚才不会粗率,谦虚才不会虚伪,活泼才不会轻浮,谨慎才不会拘泥。

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书籍是知识的海洋,读书使人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尽信书不如无书”。并非都是多多益善。郑板桥说:“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哲学家伏尔泰甚至说:“浩瀚书海使人愚蠢。”

我们身边处处有“度”。“度”并不损害你的人生,反而使你的人生过得更好。遵守法度的人,才能平安度过人生,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合适自己的成长环境,命运之神才会光顾。

人的一生不能不研究“度”,不遵守“度”。苛求完美,往往使我们离完美更远;苛求细节,往往会把我们逼向钻牛角尖;苛求幸福,往往最先伤到的是自己……什么是最好?恰当才是好,守“度”才是福。

3??有进有退

《论语》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局势危急的国家不能进入,局势混乱的国家不要在那里生活。天下有道的地方,就去施展你的才能,不讲道行的地方,就应该隐居而不出。”孔子的这句话就是要让人认清局势,在乱世要采取全身而退的方略。在面对危急、混乱情况的时候,也要做到该退则退,该忍则忍。

我国古代的历朝历代,因“不隐”而落的妻离子散,死不知何所的大有人在;也有深知“隐忍”而保全自身,全身而退的人。至于“隐”与“不隐”,这就是“中庸”上讲到的“两端”,在面临这种“进则可能死,退则可能生”的两难境界的时候,该怎么取舍?这就得适时地运用“中庸”思想——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不仅如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学会保全自身,不能过于冒进,不能偏激,要时时处处掌握好这个度。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中间的“不得不”就是迫不得已的意思,如果强出头,后果就是“头破血流”,谁也不会傻到这样的地步。其实,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这就需要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懂得运用“中庸”,万事不可偏激,不可走极端的思想态度,做到恰当地处理,“退进”都能合乎“中道”。

三国时期,由于关羽的狂妄自大失去了荆州,自己也身首异处。

作为大哥的刘备当然对此怒不可遏,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亲率70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刘备大喜,感觉一举拿下东吴的时机已到,急驰大军进发。战事也正如刘备所预想。蜀军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猇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孙权命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5万人迎战。

陆逊虽然年轻,却深谙兵法。他非常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正盛,并且是居高临下之势,吴军如果同他正面交锋,很难占到便宜。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这样,陆逊就把吴军完全撤出山地。可这样却害苦了蜀军,几十万蜀军士气正旺,却一时找不到“打击”的目标。并且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很难展开数十万大军的阵势,这样一来,蜀军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

相持了足有半年的时间,蜀军斗志松懈。年轻的统率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很难相顾,且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吴军看到反击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一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易经》中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为人处世,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

可见,人生成败与进退术有很重要的关系,不善进退者,自然是败者。我们知道过于急进者,常会自以为聪明至极,从而在某一天突然遭到大败。因此,进是基于摸准对方心理的行为——只有摸准对方,才能进行有效的行动,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道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退避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一般人总是以事物发展向上向前为吉,而以向下向后之退避为凶,其实这并非是对退避的正确理解。如果该进之时则向前,当然是吉兆,但是,如果处在该退之时仍然盲目前进,则由吉趋凶,自取其咎。相反,此时,如果顺时而急流勇退,行遁之道,则又逢凶化吉。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及时退却,使自己完全立于主动地位,这对于到达退却终点以后,整顿队势以逸待劳地转入反攻,有极大影响……战略退却的全部作用在于转入反攻,战略退却仅是战略防御的第一阶段,全战略的决定关键在于随之而来的反攻阶段能不能取胜。”

所以,做人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了头。一件事做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惯性,让人欲罢不能。权力也好,荣誉也罢,人的欲望如果不适时地加以遏制,就会逐渐膨胀,以至于到时难以驾驭。这时,你就需要停顿一下,或者后退一步,就像音乐需要休止符,照片需要留白,绘画需要淡彩一样。不论你在职场,还是在商场,为人处世,都要善识时务,懂得退让之道,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退一步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