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不 争第18章(1 / 1)

包容 袁丽萍编著 2626 字 2个月前

不 争

不争是一种手段,是争的最高境界。只有不争,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1??身外之物很累人

身外之物很累人,大凡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世界一定笨拙。

清朝山西太原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很红火,长年财源滚滚,虽然请了好几名账房先生,但总账还是靠他自己算,钱的进出又多又大,他天天从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夜晚上床后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银子又兴奋又激动。这样,白天忙得不能睡觉,夜晚又兴奋得睡不着觉。这老头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老头隔壁有一对靠做豆腐为生的小两口,每天清早起来磨豆浆、做豆腐,说说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墙这边的富老头在**翻来覆去,摇头叹息,对这对穷夫妻又羡慕又妒忌,他的太太也说:“老爷,我们要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活得那么开心。”

老头早就认识到自己还不如穷邻居生活得轻松洒脱,等太太的话一落音便说:“他们是穷才这样开心,富起来他们就不能了,很快我就让他们笑不起来。”说着,翻下床从钱柜里抓了几把金子和银子,扔到邻居豆腐房的院子里。

这对夫妻正边唱边做豆腐,突然听到院子里“扑通”、“扑通”地响,提灯一照,只见是闪闪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银子。连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脚地把金银捡回来,心情紧张极了。不知把这些财富藏在哪里好,藏在房里怕不保险,藏在院里怕不安全。从此,再也听不到他们说笑,更听不到他们唱歌。邻居富老头和他太太开心地说:“你看!他们再也笑不起来,唱不起来了吧!早该让他们尝尝富有的滋味。”

可见,人只有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心境才能快乐。如果一个人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就不会享受到金钱的快乐。

《菜根谭》中说:“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这些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荣华富贵,如果是因为施行仁义道德而得来的,就会像生长在大自然中的花一样,不断繁衍生息,没有绝期;如果是从建立的功业中得来的,就会像栽在花钵中的花一样,因移动或环境变化而凋谢;若是靠权力霸占或谋私所得,那这荣华富贵就会像插在花瓶中的花,因为缺乏生长的土壤,马上就会枯萎。这就告诉我们,没有道德修养,仅靠功名、机遇或者是非法手段求得的福,千万要警惕,它们不能长久,转瞬即逝。只有那些德行高尚的人,才能领悟这个道理,保住一生平安。

唐伯虎《桃花庵歌》中有: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通过古人的词句,我们看到了他们知足常乐的洒脱,然而现实中的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样的洒脱,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员,你不妨这样想一想:自己穷其一生忙忙碌碌一辈子,但到最后是否还是一无所有的离开呢,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忙忙碌碌一生倒不如放下这些无休止的私欲、贪心,用一颗平常心多享受一些人生的快乐。

此时,也许有很多人会站出来反驳我,认为知足是一种不思进取的心态。其实不然,因为“知足”并不是说要自我满足于现有的成绩,放弃人生的更大追求,而是警示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外部的变化以一种平和的心境来看待。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心情才不会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侵扰,才不至于扭曲前进的风帆,才会把自己的精力用于寻求发展,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鼓足信心,才能以最佳的心态去想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没有达到满足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平常心不仅不是一种不思进取的心态,反而会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支持下,人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仔细想想,还是洪应明老先生说得对:“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这话的意思就是:面对诱人的荣华富贵和炙手的权势、名利,能够毫不为之动心的人,其品格是高洁的,而接近了富贵和权势名利却不沾染上奢靡之习气的,这种品格就更为高洁了。不知道投机取巧玩弄权术手段的人,固然是清高的,知道了却不去采用它,这种人无疑是最清高的。这就是说,面对荣华富贵,但不被这些东西迷惑,能洁身自好的人,就不会受到玷辱,就能平安无事。

2??长远有为

《道德经》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争”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因为要生存下去就要争,要想生活得更好还要争,争是一种生存下去的方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但老子却诚诚恳恳地教人们“不争”,这个“不争”原理在他的哲学原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此,他略过了“争”,而只说“不争”。实际上,你若仔细想想,没有“争”,怎么会有“不争”?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了。说明他很注意“争”的,只不过他教导人们的是“争”要超过一时一地,超过暂时的成功,要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以其不争”,绝非被动人生。现实人生中“以其不争是指大有为而小无为”,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的一种处世哲学。可以说是百态人生中“曲径通幽”、“曲线有为”的做法。顺天意、顺时势、顺民心、顺人性,绝不是做被动状,完全把自己交给大自然,像原始人那样任自然摆布,由天养活,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命运之舟,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正所谓“我就是我自己的上帝”。

一个三国时期的例子可作为“争”的佐证。

一次,曹操率大军亲征,曹丕与曹植前去送行。临别时,曹植作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极力称颂父王的功德,并当众朗诵得声情并茂,使得曹操和他的左右文武大臣万分高兴。曹丕却泪流满面,趴在地,悲伤不已。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一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倒觉得曹植只知道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论心地诚实仁厚远不如曹丕,恐怕难以胜任一国之君。

这样一来,形势大转,曹植再无改变局势的可能。曹丕以一招不作为便轻而易举地赢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但他并不安心,因为只要曹植存在一天,便是个极大的威胁,但碍于父亲的面子,一直不敢轻易下手。在父亲旧病发作,去世之后,曹丕才找到了合适的机会。曹丕想要毁掉的不只是曹植的性命,还有曹植那令人羡慕的才气。

曹丕即位不久,便有人告发临淄侯曹植经常喝酒骂人,还把曹丕派去的使者扣押起来。曹丕听了便立即派人到临淄将曹植带回都城邺城,借此处死曹植。其实所谓的告密,不过是曹丕安排的一个局而已,他命人做了所谓的告密,然后再借此来打击曹植。

他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后,连忙替曹植求情,劝曹丕:毕竟是同胞兄弟,千万不可自相残杀,一定要放曹植一马。曹丕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思,而且只是为了这点小事就残杀兄弟也不合情理,于是,一个更为阴险的计谋在他的心中诞生了。

曹丕命人把曹植带来后,对跪在地上的弟弟说:“父王在世的时候,总是夸奖你的文章写得如何如何好,可是,我怀疑那是别人替你写的。现在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才华。

曹植明知曹丕有心为难自己,但又无计可施,只能说:“请赐题。”

曹丕说:“你我乃是兄弟,便以此为题,但诗中不可出现‘兄弟’二字。”要求你七步成诗。”

曹植不假思索,张口吟道: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这首诗,觉得自己对弟弟有些过分了,不禁感到惭愧,便饶了曹植,将其贬为安乡侯。

曹植的“七步成诗”已经成为一段佳话,他的“七步诗”也家喻户晓。从这首七步诗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才华出众、智慧过人的曹植,而且也看到了封建社会里的权力斗争的残酷。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财富,兄弟反目已经不再是一个罕见的社会现象了,它所酿成的悲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不胜枚举。这不能不说是人性的弱点,人类的一种悲哀吧。

“争”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因为要生存下去就要争,要想生活得更好还要争,争是一种生存下去的方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老子却诚诚恳恳地教导我们“不争”,只不过他教导人们的“争”要超过一时一地、超过暂时的成功胜利,要借此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之所以提倡这种不争之争,还是因为越是表面强势的人,越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越容易被对手打败,最终越是争不到。

所以说,只有抱有这种不争之德,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戴而不相害,故而天下才没有人能够与之相争。这种不争的态度就是我们做人的大智慧。

3??让他三分又何妨

让人一步是一种处世之道,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忍让,避让,少了一个不必要的对手,往往会为自己拓宽一条人生之路,即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这方面,胡雪岩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胡雪岩做生意,向来把人缘放在第一位。所谓“人缘”,对内是指员工对企业忠心耿耿,一心不二;对外则指同行的相互扶持、相互体贴。因此,胡雪岩常对帮他做事的人说:“天下的饭,一个人是吃不完的,只有联络同行,要他们跟着自己走,才能行得通。所以,捡现成要看看,于人无损的现成好捡,不然就是抢人家的好处。要将心比心,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胡雪岩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的商德之所以为人称道,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同行的情看得高于眼前利益,在面对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时,做到了一般商人难以做到的:不抢同行的饭碗。

胡雪岩准备开办阜康钱庄,当他告诉信和钱庄的张胖子“自己弄个号子”的时候,张胖子虽然嘴里说着“好啊”,但声音中明显带有做作的高兴。原因何在?因为在胡雪岩帮王有龄办漕米这件事上,信和钱庄之所以全力垫款帮忙,就是想拉上海运局这个大客户,现在胡雪岩要开钱庄,张胖子自然会担心丢掉海运局的生意。

为了消除张胖子的疑虑,胡雪岩明确表态:“你放心!兔子不吃窝边草,要有这个心思,我也不会第一个就来告诉你。海运局的往来,照常归信和,我另打路子。”

“噢!”张胖子不太放心地问道:“你怎么打法?”

“这要慢慢来。总而言之一句话,信和的路子,我一定让开。”

既然胡雪岩的钱庄不和自己的信和抢生意,信和钱庄不是多了一个对手,而是多了一个伙伴,自然疑虑顿消,转而真心实意支持阜康钱庄。张胖子便很坦率地对胡雪岩说:“你的为人我信得过。你肯让一步,我欠你的情,有什么忙好帮,只要我办得到,一定尽心尽力!”在胡雪岩以后的经商生涯中,信和钱庄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这都要归功于他当初没有抢了信和生意的那份情谊。

不抢同行饭碗,是胡雪岩做人处事方式的基本准则。这里既有避让,又有谦让,既有智慧,又有道德,运用得如此娴熟,真是令人叹服。同时,我们还要看清的是,胡雪岩不抢同行饭碗的这一超凡做法,并不是纯粹回避竞争与冲突,而是舍去近利,保留交情,从而带来更长远、更巨大的利益。

俗话说,让人一步自己宽。实际上,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得不可开交。双方遇事毫不相让,针尖对麦芒,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结果小事闹大,矛盾加深,结成疙瘩,久久不能得以解决。在邻里相处中,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若每个家庭都能经常注意自己的涵养,邻里间的矛盾就会减少。

曾经桐城有一个大官是当朝宰相,家里有一群家族的人;当地有一个豪绅姓刘。两家都在当地非常有影响:一个是高官的亲戚,一个是富豪。那个时候人们非常讲究风水,风水先生说这个地方风水好,因此当朝宰相的侄子和富豪都决定在这里建宅院,房子建好后,需要建院墙,因为风水好,谁都想让自己的院子大一点,所以宰相侄子的墙向这边靠,当地豪绅的墙也向这边靠,于是两边各不相让,时隔一年院墙一直都没有打上。最后当朝宰相的侄子为了展示自己家的实力,快马传书一封信送到京城给叔叔,叔叔打开信一看提笔写了四句话,快马传书回来,侄子拿过叔叔写的信,看完马上拿着信找到邻居家,说你家墙往我家靠吧,靠三尺没有关系,邻居突然傻了,说为什么。宰相侄子说我叔叔来信了,邻居看完他叔叔这封信,倒吸了一口冷气,说还是你家的墙往我家靠,两家争相谦让,最后各让三尺,就留下了美名至今的六尺巷。叔叔是一封什么样的信让双方马上化干戈为玉帛,马上各退三尺呢?原来叔叔只在信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千里家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不争的品质,是决定与他人相处得好与坏的重要因素。我们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一事当前往往从一己私利出发,见到好处就争抢,遇到问题就相互推诿,甚至拆别人的台;还有的看自己一枝花,看别人豆腐渣,处处自我感觉良好,盛气凌人。这些人生活中之所以难有朋友,归根到底,就是在个人修养方面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