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知 足第17章(1 / 1)

包容 袁丽萍编著 2628 字 2个月前

知 足

有位哲人曾说:“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1??珍惜拥有的

艾迪·雷肯贝克和他的同伴一起在救生筏上,无望地漂流在太平洋中达21天之久。当他们被救起来之后,有人问他:“这次惊险的死亡之旅给你的最大教训是什么?”他笑笑回答说:“这次经历给我的最大教训是,当你有足够的水与足够的食物的时候,你就不应该再抱怨任何事情了。”

获得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我们生命存在,我们还有什么比这重要的呢?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不幸福呢?

有一个伤兵的故事。这个受伤的士兵叫约翰·纳斯堡,在战争中,他的喉头被飞来的炮弹碎片击中,输血七次之后,他从昏迷中醒来了。他写了一张字条给医治他的大夫,上面写道:“我会活下来吗?”“会的。”医生回答说。

他接着又写了一张纸条问:“我以后还能够说话吗?”他得到的答案仍然相同。于是,他再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那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不要把幸福的标准定得太高,生命中的任何一件小事,只要你细心品味过,可以说都与幸福有关。因为无论怎样,幸福都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斯威夫特是《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荒诞的悲观主义者,他对自己的出世感到悲伤,所以,每逢他生日的那一天,他就穿着黑色的服装,以表达他的悲哀。由于对自己的健康感到失望,这位英国文学极端悲观主义者,对于能赐给人们高兴与快乐的健康大加歌颂。他宣告说:“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就是节食大夫、安宁大夫与快乐大夫。”

我们无时无刻都可以接受“快乐大夫”的免费服务,只要你将你的注意力专注在你所拥有而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上面就可以了,这个财富甚至比神话中的阿里巴巴宝藏还要多。你是不是不相信你拥有如此大的宝藏呢?那么,让我来问你一些问题:你愿意以十万元的价格出卖你的双眼吗?你又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来交换你的双脚呢?同样地,你又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来交换你的双手、听觉、孩子、家庭等等呢?再加上你自己所有的财产,你就会发现,即使以洛克菲勒、福斯与摩根等三大企业所共同积聚的金山银山,你也不愿意用你所有的一切和它交换的。

可是,我们曾重视过这些属于我们的无价之宝吗?喔!从来没有,就如同叔本华所说的:“人们很少会想到他们拥有一些什么,但是,却常常想到比别人少了些什么。”是的,这种“很少会想到本身拥有些什么,但是,却常常想到比别人少了些什么”的心理倾向,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它所造成的不幸,很可能比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战争所造成的不幸还要多。

2??抵制欲望

中国有句俗话说:“知足常乐”。孟子也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佛典《大智度论》中也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面对难填的欲壑,我们应尽量享受已有的。这样生活就会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

有位哲人曾说:“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正是因为欲望太多,结果造成心理贫穷。

其实我们每个人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或者是其他的任何物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些东西都是暂时寄存在你这里,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最后,物归何主都不得而知。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都视为身外之物;而贪婪者把它们视为珍宝,到最后却往往是一无所获。

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放逐,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滋味?因此请你务必谨记:

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知足者常乐”才是人们应当津津乐道的人生哲学。

有的人结庐于山间,一亩薄田,一壶清茶,一盘檀香,一张古琴,悠闲自在,自得其乐。比如孟浩然厮守农舍,归隐田园。在那“把酒话桑麻”的笑谈中,他知足了,也拥有了不足为外人所道的乐趣。但如果你不知足,那么最终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你所得到的东西,甚至还可能是你的生命。

古时候有两名盗寇,身背金银珠宝,一水拦住逃路,两盗欲泅而渡之。泅渡前,老大对老二说:水流且急,游到水中,若是觉得力不从心,就丢掉一点背上的金银珠宝,继续向对岸游,若再感到体力不支,就继续再丢,保住自己的性命是最重要的!听完老大的话,老二点点头,表示明白。此时,身后的追者将至,老大老二两名盗寇纵身入水,向对岸泅渡,没多久,老大就觉得颇为吃力,于是就扔掉了一半背上背着的金银珠宝。到了水中央,老大仍感体力难支,因此,又把另一半也扔掉了!

老大筋疲力尽地上了岸,回头一看,老二还在离岸很远的水中挣扎,眼看就要沉下去了!此时,老大大喊,让老二解掉背上的包袱,扔掉金银珠宝!老二听到老大的喊叫,也想解开背着的包袱,扔掉金银珠宝,可是,他已经没有解开包袱的力气,最终落了个葬身水底的结局。

已故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曾留下一副对联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的贪欲是难以填平的,因为贪欲太盛,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快乐。事实上,知足是快乐的源泉。如果欲望太高,反而会失去的更多。

知足是人在深刻理解生活本质之后的明智选择。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豁壑易填,人心难满。”但生活所能提供的欲望满足却总是有限的。因此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则是绝对的、永恒的。足不足是物性的,而知不知则是人性的。以人性驾驭物性,便是知足;以物性牵制人性,就是不知足。足不足在物,非人力所能勉强;知不知在我,非多少所能左右。不知足是本然的、合情的,仿佛骑手信马由缰,毫不费力;相反,知足是自觉的、顽强的、坚毅的和难能可贵的。当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辆辆擦身而过的漂亮轿车时,当你身居斗室望着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楼时,因羡慕、嫉妒而生起的不知足,无须吹灰之力便不招而至了。而要摆脱这些情绪的纠缠,今晚依然知足地卧床酣睡,明早照样知足地挤车上班,却是很不容易的。可见,不知足者根本没有资格嘲笑不凡的知足者。在嘲笑别人之余,倒是应该想一想自己为物所役的浅薄、空虚和浮燥。正如程子所说:“人为外物所动者,只是浅。”

知足者当然不是无所希冀、无所追求。谁不爱吃山珍海味?谁不喜欢汽车洋房?但现实终归是现实,伤感也无济于事,在万般无奈之时,唯一可以保持的是这份知足的快乐。

古人云: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面对名利之风渐盛的社会,面对物质压迫精神的现状,能够做到视名利如粪土,视物质为赘物,在简单、朴素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并将自己始终置身于一种平和、自由的境界,这才是人上之人。

因此,在现代充满了**,什么都需要选择的社会中,更需要在选择中学会舍弃。什么都不愿意舍弃的结果只能是失去更多。就如同一个穷人要想摆脱“穷”这个字眼,首先要做的就必须是舍弃欲望,唯有舍弃欲望的决心,才有机会可以累积财富,才能用钱去赚钱。

有一句俗语:“人生有舍必有得”。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说过这样的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而这正是从取舍的角度,阐释了“有舍才能有得”的道理。

仰望苍穹,俯瞰今朝,试看那些已经抓到手的物质财富,他们所抓到的只是自己内心的欲望而已,而欲望的结局只是一摊冰冷的灰烬。所以说,舍弃多余的欲望,支配欲望,舍弃欲望,舍弃浮华,删繁就简,这才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3??知足常乐

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骛远;知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贪婪、不奢求、不豪夺巧取。知足者温饱不虑便是幸事;知足者无病无灾便是福泽。所谓养性修身,参禅悟道,无非就是个散淡随缘,乐天知命。

《庄子·齐物论》中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这其中的玄机,就靠自己去参悟了。过分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

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庄子·山木》中有这样的寓言:

庄周到雕陵的栗园游玩,被一只翅膀七尺宽的鹊鸟碰到额头,他就抓起弹弓去撵。

在园中,他看见正得意鸣叫的蝉被螳螂所缚,而螳螂因有所得忘了自己,又被鹊鸟趁机攫取,鹊鸟只顾贪利也不再注意身后。

庄周就警惕而叹,扔下弹弓回去了。管园子的人跟在庄子身后责骂他偷了栗子。

庄子三天闷闷不乐。弟子问他说:“先生为什么不愉快呢?”

庄子回答说:“我为了守形体忘了祸患,观照浊水反而被清渊迷惑,忘了真性,所以管园子的人辱骂我,因为这才闷闷不乐。”

庄子告诉我们,欲是祸患的根源。在求得利益自以为有福降临时,往往也会埋下祸患的根由。一味追求利,不论开始如何得意,最终必自取其辱。

对此,庄子还讲过这样一个典故:

河边一个贫穷人家的儿子,一次潜入深渊,得到千金的珠子。他的父亲说:“拿石头砸烂它!千金的珠子,一定是在九重深渊,得到千金的珠子,一定是龙在睡觉。等到龙醒来,你就要被吞食了!”

庄子这里所讲的,是福与祸的关系。这尚不是自然之道,因为这仅有祸患,谈不上患过福至。在道家认为,只有一切顺应自然之时,福与祸的到来才属于自然之功。老子说:“祸兮福所倚。”这是说天降而非人为的福祸,是相互转换的,这种相生相依的转换才可称为道。

处于祸时不惊恐,处于福时不自得,这种因自然物理转化而得出的处世之道,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是值得借鉴的。

不陷入物欲追求而保持清静之心态,那么世事的无常及虚幻就会少得多,也不致轻易就动摇心志。即使是在平常的生活中,不对事情期望过高,不对未来做悲观猜想,便可求得心理和谐。与此同理,在得到快乐时不自得,在失运时不悲观绝望,如此才能称为得到了驾驭生活的智慧。

纵然,在通常情况下,欲望是人前进的动力,但是也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该适可而止。要不然,欲望发展至贪婪成性,就会使人在消极的欲望中沉沦,从而迷失方向,走向绝处。

对于多数人来说,能够做到怀着一颗平常而善良的心,淡泊名利,对他人宽容,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寒不改绿叶,暖不争花红,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这何尝不是一种练达呢?

老子曾经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可知不足。诸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也深深地知道,人类对于粮食的需求远远不止这些,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会要酒要肉,吃完了还想跳个舞,向更高层次迈进。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可能把知足一直停留在某一个水平线上,也不可能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

知足使人感到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是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是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

在知足与不知足两者之间,我们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使我们内心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同时还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且坦然,那么在这样的境遇之下,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与要求呢?学会知足,我们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得以升华;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凝气静,能够做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会知足,就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感到后悔,也不会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从而摆脱虚荣,宠辱不惊,达到看山心静、看湖心宽、看树心朴、看星心明……

知足是一种极高的境界。知足的人总能够做到微笑着面对眼前的生活,在知足之人的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会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台阶。知足的人,是快乐轻松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