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成 败第16章(1 / 1)

包容 袁丽萍编著 2150 字 2个月前

成 败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成也好,败也罢

周树忠告诫大家,“人生其实无所谓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其实都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因为我们来到这世界就是一种成功。孩子们,乐观地设想,悲观地计划,愉快地执行,尽管纵身一跃,因为天空才是你的极限。”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道:“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绝不至于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因此,对于那些希望渺茫的事,我们尽量要用“尽人事,听天命”来告慰自己,也只有这样,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我们才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平静、淡定的心态。

诸葛亮一生的志愿与刘备一致,那就是“兴复汉室”,因而他在刘备的手下一展所长,一步步地向着这个终极目标迈进。他统帅三军,运筹帷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兴复汉室的关键时刻,因此,诸葛亮殚精竭虑,为的就是增强蜀国的力量,为讨伐曹魏作准备。然而,刘备轻易与孙权开战,最终失败,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诸葛亮不得不推迟攻伐之事。

但是岁月不饶人,年纪渐高的诸葛亮自知再不出兵,就永无希望“兴复汉窒”了。因此,他虽知以当时蜀国的国力不足以战胜曹魏,但是还是毅然出兵。有一次,诸葛亮用计火烧司马父子,眼看司马大军就要覆灭,一场大雨忽然冲刷下来,救活了司马父子。诸葛亮只能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为了完成“兴复汉室”的志愿,诸葛亮六出祁连山,每一次都计划周详,可是最终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结果导致每一次都无功而返,最终死于军中。诸葛亮虽志愿未竟,但却流芳千古,只因他为了达成自己的志愿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天道有常,不以尧兴,不因纣亡。有些人却总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而有些人却一生时运不济。作为后者,固然是比较悲哀的,但如果因此就陷入沉重的沮丧之中,从而浪费了人生,那才是最悲哀的。

当我们的奋斗不能换来想要的结果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以包容之心看待这一切。事情能否成功,努不努力不是唯一的条件,因此我们只要把事做好就可以了。至于是胜还是败,是成还是不成,那就不要太在意了,淡定一点,超然一点,才是真正睿智的生活之道。

所谓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指的只是一种应有的生活态度,但老天何曾顾及过人类的态度呢?谁喜欢地震?但它说来就来了;谁喜欢车祸,但它一而再再而三的来;谁喜欢绝症?但它来了说什么也不走……在老天面前,人类往往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其反抗的力量和效果也往往微乎其微。

欲望不是个好东西,但也不是绝对的坏东西。没有点儿欲望的人,基本上等同于不求上进的人。圣人孔子、孟子、墨子等等,都有欲望,当然人们宁愿把它叫作理想。

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淡定地面对结果,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人生的残酷性就在于它不以谁努力而定输赢,而欲望的残酷则在于它总是不遗余力地推着人们前行,一旦人们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停下脚步或者稍有退步,欲望便会幸灾乐祸地嘲弄我们,甚至落井下石,让我们深深陷入比失败本身更痛苦的失落。

人们常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但其实却是,欲望越大,失望越大。别让欲望在希望的田野上纵横驰奔,它会毁灭你每一株幸福的幼苗。欲望没那么大,失望也就没那么大。

古人有诗曰:“身似青山气似云,也曾富贵也曾贫。时运未至君莫笑,太公也做钓鱼人。”有些人对此不屑一顾,有什么时运,努力就是了,但光有努力远远不够,你还得会做人,至少得有一颗能承受的心。君不见,有些人天资聪颖、勤学苦修,却始终被排斥在“圈子”之外,穷困潦倒,“混”得还不如普通人;有些人平庸无才,只因投胎投得好,便轻易攫取财富、权利和荣誉。《汉书》上也说:“天行有常,不以尧兴,不以桀亡。”同样,上天也绝不会因为某一个人努力就一定让他成功,当然它更不会因为一个人有想得到某物的欲望而让他得到。

从一定程度上说,努力只意味着成功的几率比那些不努力的人稍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努力本身就是成功。至于有人为不能得到而痛苦,主要还在于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或者说,他的出发点和所有动机都是为满足欲望,而不是追求自我完善。

人生如浮萍,我们既不能随波逐流,又必须顺着水流向彼岸**漾,这一个奋力、拼搏、改变命运的过程,也是一个无法预知的过程,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浪花,就能把我们推向未知世界;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漩涡,就能把我们打翻。对此,我们只能坦然面对,用努力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用包容的胸怀接纳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生在世,只要尽心尽力,尽本分尽良心去做就是,至于做到什么程度,其实并不太重要。

我们常说,“有耕耘就有收获。”这句话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大旱、洪水、蝗灾……大自然随时都有可能让我们颗粒无收,但我们又不能因为有可能发生自然灾害就不播种,毕竟,还是丰收的年景多。

2??增强挫折容忍力

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撒满阳光,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似乎是一种奢望。我们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矛盾、挫折、冲突和不如意的事,诸如失业、失学、失恋等等。这些又会引起心理上的疾患,如失意、失望等,真是“怎一个失字了得”!然而人的一生又怎能因一两次的成败而定性呢?电灯的发明是经过999次的失败与第1000次的成功而诞生的,于是才成就了爱迪生的伟大。所以没有永远的“失败者”,当然也不会有永远的“成功者”。“成功者”也会经历失败的阴霾,“失败者”也有重见阳光的那一刻。

举个例子来讲,现在创新工场的CEO——李开复老师,曾经在给一群高智商的高中生讲课的时候,得到“开复剧场”的绰号,其中还包含着很多批评。但他并没有选择去贬低学生,而是选择认真反省,学习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最终的结果,他取得了授课的成功,成为了一名称职的老师。如今,他的演讲也是场场爆满,听过的人都感到受益颇多。

失败是一所学校,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积累经验、教训才能走向成功。挫折并不可怕,也不可恨,关键是要能走出失败的阴影,那怎样才能走出失败的阴影呢?

1??将挫折作为人生的新起点

俗话说:人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法国的拿破仑也说过:“人生的成功不是没有失败的记录,而是能够屡败屡战。”所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后的态度与举动才会决定你今后的一切。

清朝有名的大臣曾国藩,开始带领湘军镇压太平军,可是由于战略战术不对,经常被打得大败,有次竟然全军覆没,曾国藩急得要跳河自尽。幸亏有人拉住了他,同时,将给皇帝奏章上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皇帝看到奏章,大大地嘉奖了曾国藩,曾国藩也从那个奏章上看到了希望,从此改变态度,最终打败了太平军,成为一代中兴重臣。试想,如果曾国藩当时就跳河自尽,历史还会记住他吗?

许多时候,正是我们刹那间的念头,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面对挫折,勇敢跳过去,人生将别有一番洞天。

2??增强挫折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是一个人在面对逆境或遭受打击后,能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理保持正常的能力。挫折容忍力强,能够在逆境中掌稳前进的舵,以笑脸来迎接周围发生的一切。对挫折容忍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对于挫折的承受力相对较强。正如俗话所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增强挫折容忍力要求锻炼好身体,多参加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完善个性。

3??多增加成功的体验

一个人如果经常遭到挫折,对自己的信心就会减弱。若多发扬自己的优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取得成功体验,能够增强自信心,战胜挫折。

4??找别人倾诉,丢掉心理包袱

有位哲人曾经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我们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两种思想。同样的道理,你有一份快乐,我有一份快乐,我们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两份快乐。但是。你把你的悲伤倾诉给另外的一个人,你就只有1/2份的忧伤。切记,不要把挫折和悲伤埋藏在自己的心中,这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忧郁,越不可能走出挫折的阴影,只能让你越来越悲伤。

3??今天的失败,明天的成功

失败中潜伏着成功的机会。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失败,如何把失败转化为成功,把灾难转化为成就。

有两个小故事:

楚共王患病,把大夫们召集到身边,说:“我没有德行,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主持国政,却不能发扬前代君王的余威,使楚国吃了败仗,这是我的罪过啊。如果祖宗保佑,使我能寿终正寝,我请求你们给我加上‘灵’或者‘厉’的谥号。”大夫们答应了他。待到楚共王死了之后,大夫子囊说:“不能那样做。因为侍奉国君,应该听从他正确的命令而不服从他的错误。楚国是威名赫赫的大国,自从大王君临朝政之后,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制服中原华夏诸国,可见受上天的恩宠非常大。有这么大的恩宠,却能自知其过,难道不可以谥为‘共’吗?”大夫们采纳了子囊的意见。

三国时魏的将军王昶、陈泰打了败仗,大将军司马懿却主动承担责任。习凿齿说:“司马大将军把两次失败的责任都自己承担起来,不仅消除了过错,而且使功业更加昌盛,真明智啊。人民不计较他的失败却想为他效力,即使不想事业昌盛,都不可能。假如他们讳言失败,推脱责任,归咎于他人,就会使上下离心离德,众叛亲离,一错而再错。假如国君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即使行动失败了,但美名却可扬遁天下,军事上虽受了挫折,但战略上却取得了胜利,即使打了多次败仗也关系不大,何况只打了两次败仗呢?”这就是失败了反而成功的道理。

由上面的故事可知,明智的人办事往往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胜,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白起为秦国坑杀了赵国降卒四十多万,使各诸侯国认为泰国太残暴,因而结成了合纵联盟一致抗秦。所以坑杀赵国降卒,并不是秦国的胜利,而是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商鞅使用欺诈的手段,俘获了魏国统帅公于印,使秦国的信用被天下人所怀疑,这是失败的先兆,不是取得霸业的方法。乐毅用信义取得齐国七十余城,却在即墨被打败,这不是失败,而是显示出并吞天下的势头。刘备可怜那些归顺了自己的百姓,每天只走十几里路,最后被曹兵赶上,在长坂吃了败仗,尽管逃亡之中也不抛弃百姓,这是后来称霸西蜀的开端。

由此可看出,成大事者善于利用败势取胜。